茶经网

泡茶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吗?那可不一定

2021-09-21
老茶客都知道,泡茶的时候什么时候投茶叶那是很有讲究的,一不小心好茶可能就会毁在你的手里。也许你已经听说过了“上投法”、“下投法”等专业名词,但你知道他们的原理是怎样的吗?

先来追根溯源一下,泡茶时,投茶的方法一般被概括为三种,即:“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三种投茶方法源于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後湯曰下投。湯半下茶,複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後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不同投茶法对应的乃是不同的季节,实则也是对应的不同水温。滚沸的开水注入杯中,不同环境温度下所得到的水温也是不尽相同的。夏季高温天,沸水入杯可达90℃以上,且降温慢,故用上投法,以免茶叶烫黄;冬季气温低,沸水注入杯中仅得70-80℃,因而直接冲泡茶叶才能将茶完全泡开。

由于明代中原地区以炒青绿茶为主,今天我们常见的普洱、乌龙、红茶等在那时要么尚未诞生、要么未曾广布,因而张源所说也仅止于绿茶。如果拿到今天的六大茶类来加以应用,则需要更多的变通。但是,其原理是相通的。

下面是我个人在泡茶时的习惯,供大家参考。

上投法(水温较低)

方法:注水至茶杯容量4/5,待水温稍低(70-80℃)而后将茶叶由上部倒入,待其缓缓下沉。

适用:极细嫩紧实的茶叶,如碧螺春、都匀毛尖等,松散类(比如各种毛峰)茶叶不可用此法。

优劣:水温较低,可防止烫坏细嫩名茶。但也正因为温度低,会降低茶叶的香气。

中投法(水温适中)

方法:注水至茶杯容量1/4,先投入茶叶,待其稍稍润开后再注水加满。

适用:易浮于水面的扁形茶和松散型茶叶,比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

优劣:可防止密度较低的茶叶大量漂浮于水面影响观瞻,水温也不至于太高,但略显繁琐。

下投法(水温较高)

方法:先投入茶叶(也可先用沸水烫杯),而后以沸水直接注满。

适用:叶质相对较老,需要高温激发茶性的茶叶,例如红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中低等级绿茶等。

优劣:水温高可充分将茶叶泡开,并激发芳香物质挥发,对细嫩茶叶绝不可适用此法。

下投法温润泡(水温较高)

方法:先投入茶叶(也可先用沸水烫杯),而后注水至茶杯容量1/4,待其稍稍润开后再注水加满。

适用:该方法主要是防止等级较低的茶叶中片茶、茶末浮于水面影响品饮,故先以沸水将其温润后,再注满水。

所以对于不同的茶,要将其泡好,还是需要多用心观察才行,以上经验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多多交流。

小编推荐

茶好,不一定贵,茶贵,不一定好。


恋上一个人,不一定是因为漂亮或者帅。当然也不会是因为喜欢“丑”。

恋上一款茶,不是一定是因为昂贵或便宜的价格。但绝对是特色或高性价比。

对普洱茶情有独钟的茶友如此感慨:喝过的茶真不少,名山,百年古树、千年古树,单株,老茶等等,经常喝普洱茶,到头来发现,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喜欢的(当然也不是最便宜的)。

喜欢普洱茶,包容合适的苦、涩,苦过之后,回味无穷,恋恋难忘,这是纯粹的喜欢。

一杯好普洱茶,汤汁饱满,苦也好,饱满也罢。淡淡的陈香,苦后微微的甜,热腾腾地进到身体,暖暖地,很满足。

这就是一杯好茶的感受。

同一个寨子的茶,采摘方式不一样,炒制晒青时间、火候不一样,制作出来的普洱茶味道也会截然不同。同一个山头的茶,不同的茶农、不同的工艺,制作出来的味道也会千差万别。

一座名山普洱茶,有时候价格几乎很统一,同样的价,但是这里面有好有坏,有单采、混采,好工艺,坏工艺。

所以,有时候同等价钱的同一山头的茶,不一定每款都是最合适的。

名气不代表一切,昂贵不代表高端,好茶一定是出自好的制茶师之手。性价比体现在品质里。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茶,没有最贵的茶,只有高性价比的茶。

我们自己也经常试茶,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下,常常有体会,能准确感知,判断好坏,缺陷,优点,喜欢的风格,这才是纯粹的

选择,跟价格无关。

要遇到一杯适合自己的好茶,需要的不是昂贵的价格,而是正确的判断,准确的选择,纯粹的喜欢。好茶不一定贵,贵的茶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当然很便宜的茶肯定也是不行的。

岁月不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经验积攒知识,纯粹的一款好茶,不一定是“纯粹”的昂贵。

这些茶叶数据,你不一定全懂


1.160个国家地区,30亿人爱喝茶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数据,世界人口在2014年达到77亿,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而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也就是说每四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2个国家和地区喜欢喝茶。每五个人里面就有2个人喝茶。

2.中国年产茶198万吨,人均喝茶566g

在2015年,中国的茶叶的总产量为198万吨,茶叶的产量为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9.4%。虽然产量大,但是茶叶的消费量却不是最多的,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是英国。虽然中国人口多,但是消费的茶叶量却不如英国。

3.广东人均喝茶1000g

广东省是消费茶叶最多的省份,人均消费茶叶可达1000克,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亚辉介绍广东是中国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因为广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炎热,而喝茶可以生津止渴、清热解毒。

4.3000年茶历史被不产茶的英国茶品牌打败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但是中国的茶品牌却不如英国,英国国民茶品牌每年有23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几乎相当于我国整个茶产业(7万家茶厂)全年产值的76%。

5.贵就贵在1斤芽茶要60000-80000个芽头

很多人不理解茶叶为什么贵,但是你知道采一斤茶需要花多久的时间吗?一斤茶叶有多少芽头吗?

一斤茶叶的芽头大约有6万—8万个,每一个芽头都是用手去慢慢的采摘,这就是茶叶为什么贵的原因。

6.茶寿: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

中国医学院曾经做了一份百岁老人的调查,发现超过4成的百岁老人都很喜欢喝茶,并且每天都喝茶,喝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寿机构将那些长期喝茶的百岁老人称为“茶寿”。

7.抗氧化:一杯茶=12瓶的白葡萄酒

喝茶对肌肤有好处,是因为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实验证明:一杯3000ml的茶=2个苹果=1杯橙汁=1斤新鲜蔬菜=半碗米饭。这就是为什么喝茶的人病较少,而身体健康。

8.抗衰老:比维生素E强18倍

茶能抗氧化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在1999年日本人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有很好的抗衰老效果,是很多抗衰老药物的7倍。茶能够减缓衰老,这就是很多明星喜欢喝茶的主要原因。

9.白茶:可治糖尿病

京都帝国大学医院、府立医院对10名糖尿病人进行临床实验,发现白茶对慢性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我国泉州市人民医院用宋茶(70年以上的陈年白茶)治疗糖尿病,有效率达70%。当然,普通茶叶也有效,也还可以加进其它药物。在白茶产地福鼎茶叶界人士选择了多位高血糖的病人进行实验,发现有71%的病人,因养成长达半年的饮白茶习惯,而其高血糖病不治而痊愈。因此说,饮白茶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是有科学根据的。白茶中的多酚类和酯类、有促进胰岛素合成的作用;儿茶素中的多糖类物质,有去除血液中过多糖分的作用。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10.提升免疫力

茶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叫烷基胺抗原,这种物质也存在于某些细菌、肿瘤细胞、寄生虫和真菌中。由于平时喝茶时,人体接触到烷基胺抗原,所以一旦含有这种物质的疾病来临,人体就能够抵抗。美国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抗原对免疫系统中的珈玛-德尔塔(gamma-delta)T细胞的影响。

这类细胞被视为抵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茶叶中也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提高免疫力的坚强后盾。

11.避开核辐射和癌变的广岛现象

茶叶具备多类消除自由基的成份,如茶多酚、茶多糖、茶蛋白质、维他命类等,因此,茶叶被赞为“原子年代的饮品”,曾有人声称“茶叶可把您从辐照中挽救出来”。

探究标明,茶树身体内部的儿茶素、茶多酚、黄酮甙、可可碱等奇异成份与其辐照敏理性及自由基含有量转变亲密有关。日大学学家探究证明,茶叶包含的茶多酚、脂多糖、维他命c、b族维他命、氨基酸等都有助于防辐照伤害。

12.经常喝白茶,预防脑血管病

浙江医大的一位著名教授说: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而白茶具有抗凝和促进纤溶作用,能改变高凝状态,且没有一般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对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显著作用。

某中医研究所曾对白茶进行研究并证实,茶能降低血液粘度。白茶饮服2-3周后,全血粘度从4.77降至4.31(P<0.01);血浆粘度从1.66降至1.58(P<0.01);全血还原粘度从8.58降至7.97(P<0.01)。三项血液粘度全面下降,表明白茶能降低血液粘滞性,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循环,并防止血栓形成。因为白茶还能防止红细胞聚集,有利于降低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

13.喝茶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病机率

喝茶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习惯,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喝茶的确有不少的好处。有一份英国的最新研究又指出,每日适当喝茶可以有效预防中风和一些心脏病。之所以说喝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喝茶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病率。

另外,喝茶对人身体的益处主要决定于茶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例如类黄酮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作用。1杯茶大概含有150~200毫克的类黄酮。

14.喝茶可以预防白内障

医学研究发现,常喝茶的老人,白内障发病率大大低于那些不常喝茶或不喝茶的老人。从而提出多喝茶可以预防白内障。

茶叶里含有大量的鞣酸,可以阻断体内产生自由基的氧化反应的发生,而白内障的发生与氧化自由基作用于晶状体有关。因此多喝茶对预防白内障是有一定好处的。

此外,茶水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维A在预防干眼和白内障上有着很好的效果。维C则可以对抗氧化自由基的损伤,对白内障的预防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常喝茶是有益健康,远离白内障等眼病的。

15.喝茶降低患糖尿病的概率

德国的一项研究称,一天喝茶四杯或者四杯以上,就可大大降低降低,中年患糖尿病的风险。调查表明,欧洲那些个国家中,每日,有喝茶习惯的英国人。

他们患糖尿病的几率,比其它国家低百分之二十。德国研究得出结论,喝茶量跟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两者是成反比的。

16.茶多酚使10000个剧毒大肠杆菌全部死亡

茶叶里含有茶多酚的缘故。神农《本草》里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虽然是神话,但饮用茶叶能消炎解毒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

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暑热天气应用午时茶来治疗痧气;民间用茶姜合剂来治疗赤白痢;医师给施行手术的病人饮用绿,促使伤口愈合;在农村中,习惯用茶汁来洗涤烂疮口,不使之发炎等等,都是利用茶的消炎收敛的功效。

茶好不一定贵,茶贵不一定好,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李宗盛说过,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样的,世上没有白喝的茶,每一杯都融进你的气质里。

茶喝的多了,生活会改变。喝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给生活带来根本的改变。但是茶喝多了,身体愈发觉得通透,生命的状态让人更舒适、更轻松。

茶喝的多了,长相年轻

爱喝茶,坚持常品常饮茶的友,由于茶的物质功用早已经被无数证明,美容养颜、消自由基,抗衰老,这些是从茶的生化分析来讲,更主要的是茶里,获得的是精神愉悦,心理上的快乐自在。心态好,自然年轻快乐。

茶喝的多了,穿着素雅

茶,自天然,茶人,淡然,茶性俭,不媚奢华爱喝茶的友,多喜淡雅、手工、亚麻,色调和合不求华丽惊艳,但求朴素高洁不饰粉黛、天然去雕饰

茶喝的多了,开始变得低调沉稳入

爱喝茶的人,宠辱不惊,低调沉稳,谈吐文雅喝茶止语,静而安,安而定,定而慧,慧而悟。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幽居,浅斟慢品,视尘世浮华如水雾,缭绕飘散。茶,低调生活,是一种无限的优雅。

沉醉在茶里的人儿,低调内敛,温婉柔和,香而不浓,艳而不媚,细品似散发淡淡的雅气,回味绵长。

茶喝的多了,做事风格也会改变,习惯喝茶的人,端杯、品饮、泡茶程序。虽简,却规规整整。喝茶之人,多是守规矩之人。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的讲究,如此多的茶道细节。

茶喝的多了,处世态度会改变有的人说,喝咖啡的人坐一起谈论的是未来,喝茶的人坐一起却多是叙叙旧。诚然,喝茶之人,不激进、不急燥,沉得下心来思考,对世事看得更淡、更高、更远,喝茶之人,大都有着一个强大也更加宽容的内心。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喝过的茶因为爱喝茶,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喝过的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以与众不同。在流动的茶汤中获得对生活的鲜活体验和了解,也因此多一些对生命的理解,少一些偏执和狭隘。

苦涩的茶叶就是坏茶么?不一定!


很多人喝茶,仅凭一口,就妄下定论。入口苦涩,他就觉得这不是好茶,这是冤枉了茶的“苦涩”。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是不好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等。

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或者受环境污染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这样的苦和茶本身的那种苦味,是完全可区分的。

同样,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茶之涩主要是由茶多酚类(主要是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物质)、醛、铁等物质对人的味觉作用的结果。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苦尚可清火解毒,有所谓“良药苦口”之说。而涩则令人难以下咽,味何以堪?所以茶人们制作茶品时,往往为祛除涩味而竭尽努力。

在茶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其实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苦涩化得快,证明制茶工艺好,是好茶。

所以,喝茶的亲们不要以偏概全哦,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纠正:耐泡不一定就是好茶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地说:这茶耐泡!暗指这是一泡好茶。但转念一想,粗枝大叶的苦丁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苦丁茶是好茶,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

耐泡与好茶之间的关系

那么,好茶与耐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清这两者的关系呢?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了其中的这些因素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影响耐泡的因素有哪些?

1,茶树的品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也是为什么细嫩的绿茶耐泡度一般,而粗老的茶叶耐泡度更高的原因。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一般认为,茶树的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但严谨地说,应该是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至少不够严谨。

4,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5,冲泡方法

这点非常重要,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这里有三个变量: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总结

综上来看,我们理解完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了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得一一对比完上述的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确认。而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老茶客也不一定知道,这样泡茶才最健康


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地区种茶饮茶,不过,很多人对茶的认识还是相当不够的。比如一天应该喝多少茶?一杯茶应泡几次?自身的疾病与饮茶保健有些什么关系,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泡茶有学问

沏茶的要领

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订书机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

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指水烧开后再冷却)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因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一杯茶该泡几次

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茶叶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慢。

无论什么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

从其营养成分(茶叶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

茶香气和滋味,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虽浓郁,但味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若再经冲泡则无滋味。

一般的红茶、绿茶和花茶,冲泡以3次为宜。乌龙茶在冲泡时投叶量大,茶叶粗老,可以多冲泡几次。以红碎茶为原料加工成的袋泡茶,通常适宜于一次性冲泡。

一杯茶从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茶叶经过多次冲泡,能使一些难溶的有害物质(如某些极微量的残留农药)逐渐浸出,对人体有害。理想的泡饮方法是,每天上午一杯茶,下午一杯茶,既有新鲜感,又有茶香味。

茶存着,就一定会好吗?不一定……


古玩界有一句名言:“如今贵重的古玩,在制作时就已是珍品;如古玩本身没有价值,并不会因为制作时间久远而显得珍贵”(赵汝珍)。

简单地说,垃圾放一千年还是垃圾。引申到茶的收藏,也是如此。不好的茶,藏一百年还是垃圾。

茶的收藏,确实是投资的很好途径。一些越陈越好的茶,比如:普洱、黑茶、老白茶等,存储的价值随着年限的增加,品饮价值同步增加。由此带来价格的自然增长,每年递增20%以上是没问题的。喝老茶,存新茶,也是一种乐趣。

但不是所有的茶,都有存储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茶都越陈越好。

1.施化肥农药的茶

首先,施化肥农药的茶叶中会含有不是茶叶本身的物质,茶水会有不自然的味道。打个比喻,就象土鸡和饲料鸡的区别。

另外,在陈年转化过程中,茶所含的化肥农药成份,会影响茶的转化,存久了,可能会出现如锁喉、叮舌头、哈拉味等不良的味道。

2.重金属超标的茶

不会因为存储而减少重金属的含量。

3.宁存苦,不存薄

1、内含物质不丰富的茶,滋味会越存越薄,存储的价值是下降的。

2、内含物质丰富的茶,比如茶多酚和茶碱含量高的茶,新茶时苦涩味重,不太好喝,但经过长时间存储,通过酶和微生物参与转化,品饮价值却会越来越好。

4.必须干仓存储

干仓存储尽管转化慢,但不易产生黄曲霉素等有害菌群。

这里单独说一下“金花菌”(冠突散囊菌):它是一种抑制作用极强的强势菌种,喜欢干爽的环境,只要它生长出来,其它杂菌就被抑制了,因此“金花”菌又被称为“霸王菌”。所以有“金花菌”的茶,存储安全是有保障的。

5.政策风险

如果你的存储,是为了以后销售的,三超的茶(农残、重金属、有害菌超标的茶)存储还存在政策风险。一旦国家严格执行标准,这些茶将无法在市场流通,你自己也不敢喝,只能砸在手里。

6.适合储存的好茶

1、好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陆羽《茶经》),土壤是茶的内含物质的决定因素,

2、高海拨:因为海拨高(至少600米以上),一者是污染物少;二者是,海拨高,夜间温度低,害虫不易存活,就可以不打或少农药。

3、长树龄:树龄长的茶树,碳的代谢明显,生成大量的单糖、寡糖、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内含物质丰富,存在后期转化基础。

4、合适的经纬度:经纬度决定茶的生长周期和气候环境,一般认为,茶叶生长的最佳经纬度为东经105-115度,北纬25-30度。比如黑茶产地湖南安化的经纬度为:东经111.53,北纬28.51,因此自古出产好茶。

5、有机茶:由于不施无机化肥和农药,对生长环境也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存储有机茶,是一个保险的选择。

6、野生或原生态茶:这个自然是极好的。

好茶一定耐泡,但耐泡不一定是好茶!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

但转念一想,粗枝大叶的苦丁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苦丁茶是好茶,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

那么,好茶与耐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清这两者的关系呢?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

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了解了其中的这些因素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1、茶树的品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

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也是为什么细嫩的绿茶耐泡度一般,而粗老的茶叶耐泡度更高的原因。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

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一般认为,茶树的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但严谨地说,应该是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至少不够严谨。

4、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5、冲泡方法

这点非常重要,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

这里有三个变量:

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综上来看,我们理解完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了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得一一对比完上述的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确认。

而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好茶不一定贵,适口为珍价格


很多茶友都有如此感受,一旦爱上茶,经常喝茶,就会很难戒掉。有时虽然说不上为什么,就是喜欢那个感觉。遇到一杯好的茶,汤汁饱满,淡淡的陈香,入口略微苦涩,苦过之后,微微的甜,回味无穷舌底鸣泉。

茶千姿百态,不同的山头,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味道。同一个寨子的茶,采摘方式不一样,炒制晒青时间、火候不一样,制作出来的茶味道也会截然不同。同一个山头的茶,不同的茶农,制作出来的味道也会千差万别。

名气不代表一切,好茶一定是出自好的制茶师之手。每个人的舌尖细胞不一样,对口感的要求也不一样。同一款好茶,有的茶友喜欢,有的茶友却不喜欢。

简单的说,有的茶友喜欢苦后甘甜的,有的茶友喜欢纯甜纯香的,有的茶友喜欢烟味重的,有的茶友讨厌苦涩的。每一杯茶都会拥有不同的粉丝群。你否定,他肯定。他否定的,或许是你的心头好。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茶,只有最适合你的茶。

茶归根结底是饮品,入口的饮料,纯天然无添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一款茶,每个人冲泡的方式不一样,出汤的时间不一样,冲泡的水质不一样,口感也会完全不同。甚至冲泡人的心情不同,也可能决定茶汤的口感。心情不好的时候冲泡出来的茶,与心情好的时候冲泡出来的茶口感也不同。这就是茶的魔力所在,就像一个万花筒,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同一泡茶,不同的人喝,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要遇到一杯适合自己的好茶,需要的不是昂贵的价格,而是随遇而安的茶缘。好茶不一定贵,贵的茶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岁月不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适口为珍。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一个产品,不管披上多厚重的文化外衣,只要当成买卖做,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就会产生竞争,这一点,茶当然不例外。特别是茶这类商品,兼具生活日用和文化载体两种属性,与国人在各个层面上休戚相关,竞争还格外激烈,这种竞争,既来自于同行业市场层面的竞争,也来自于不同茶类间,因口感追求不同而形成的竞争。

经常遇到以普洱为主的朋友试饮岩茶,其中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岩茶陈化和耐泡度两个话题。

大家因为茶坐在一起交流,本身是件很愉快的事,但这种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一来这个话题明显是以普洱为主导,在武夷山当着岩茶说普洱,有“上门请客”之嫌;二来,岩茶的受众可谓小众,越是小众,为人所知越少,与品饮武夷茶伴生的自尊心也越强,不同的语境下交流,产生的不仅仅是火花,也有可能是爆炸。

不过,当彼此能够不抱门户之见,同时抛弃品饮上的成见,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那是最令人愉快的,也是一泡茶喜闻乐见的局面。

储存和耐泡,都是相对指标,拿岩茶而言,也有陈的,但是不以年陈和耐泡见长,岩茶今天的业界地位,绝非浪得虚名,但至少跟这两个指标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两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这两个指标在普洱和岩茶间进行横向对比,就像田忌赛马。

评审体系中,岩茶是物理和感官两大类八项指标。物理指标指条索、外形、整碎度和净度,感官指标指的是香气、汤色、回甘和叶底。但大部分人说什么茶好,是从喝上论的,也就是感官这一类,好不好喝,是从香气、汤色和回甘上看,叶底几乎不说,其他茶类的评审体系我完全不懂,但是至少集体茶(饼茶、团茶),是不能谈叶底的,因为这个指标跟整碎度关联紧密呢。

从列举的两大类八个指标,看得出来,岩茶的评审指标侧面反映着对品饮者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岩茶不好喝”,或者“喝不懂岩茶”的原因了。

岩茶是半发酵茶,是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的集成,从品饮上看,不发酵茶有鲜爽度的追求,发酵茶又有存储转化的需要,因此,从时间上看,岩茶的品饮最佳时间有它自己的要求,不是越新越好,但也不是越陈越好,这个时间取决于精制工艺,“家家卖弄隔年陈”,是工艺和销售周期决定的,如果把岩茶的陈化和“能喝的古董”放在一起说,那就是鸡同鸭讲,不是一回事。

时间上,相对普洱,岩茶喝的是当下。空间上呢?现在动不动说茶仓,(我估计)这个茶仓的概念来自于洋人,老百姓做个茶,怎么储存粮食就怎么储存茶,你搞个那么高级的茶仓,专门存放茶,是很科学很完备,可它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茶形式,这茶的根基从哪儿来呢?反过来,没有茶仓储茶就不是好茶,那茶都是老百姓从山上收的,地里做的,那这算是好,还算是不好呢?

再从耐泡这个问题上讲。耐泡呢,是这个问题,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但我想知道,有没有哪一篇茶的文献和史料提及耐泡度的?要一泡8g的武夷茶经开水冲泡,茶汤数道不弱,客观吗?内含物的流失趋弱是个基本常识,说岩茶“耐泡”那是夜里走路唱歌,卖茶的人给自己壮胆的。

我打过一个很粗鲁的比方,把茶喝得寡淡就是把一个美女剥得一丝不挂,是房地产老板搞二流女明星,一定要把本钱搞回来的做法!喝茶,非要灌一肚子水,输液不比喝茶难道更见效?

耐泡度也是为了迎合屌丝消费,而消费屌丝的一个伪指标。耐泡不耐泡,跟冲多少杯有什么关系?茶碗的容量、喝茶的人数、水温的高低都是变量,耐泡耐泡,究竟怎么个耐泡法呢?

事茶习茶是为了长久的经营。茶的经营过程也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在知己知彼中不断精进,也是一个经营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每一种茶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评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拿我们的武夷岩茶来说,它的“香、清、甘、活”就是它自己的符号化印迹,面临业界竞争时,要熟悉自己的那一套语言模式,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武夷山水茶得天独厚,为了买卖需要,干东施效颦这类糗事,这不是一个武夷茶人应有的范儿。

进一步而言,任何茶的经营者都应该如此,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每种茶都有自己的风格,天赋各异,恰恰是茶这个精灵吸引我们的地方,如果能为自己卖的茶多争取一个顾客,那就多努力一下,如果争取不来,买卖不成,那也应以礼相待,不要冷眼相向。

天下茶人是一家。毕竟,只要是喝茶人,就是同道者。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168.html

上一篇:茶叶分类之六大茶类

下一篇:红茶和黑茶哪个对胃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