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蒙顶黄芽的感人传说

2021-09-1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蒙顶黄芽的感人传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蒙顶黄芽的感人传说”相关知识!

蒙顶黄芽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主要产于风景秀丽的四川蒙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香气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冲泡后富有美感,素有水中芭蕾之称。那么你知道蒙顶黄芽的由来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它的传说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青衣江里住着一条仙鱼,经过它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千年后修炼成了一位非常美丽的仙女。有一天,仙女打扮成一位村姑的样子去蒙山游玩,在路边拾到了茶籽来,这是正巧碰见了一个来采花的青年,叫做吴理真,不料两人一见钟情。仙女将拾到的茶籽赠送给了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前来与理真成亲。

仙女走后,吴理真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每天悉心的照顾茶树。次年的春天,茶籽终于发了芽,仙女也如约前来和理真成亲,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仙女将披在肩上的白纱抛向空中,马上变成了白雾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芽,使茶树生长得更茂盛。过了不久,仙女产下了一儿一女,每年采摘茶叶制作成茶,生活的非常美满。但好景不长,河神发现了仙女私自离开水晶宫与凡人成亲,大怒下令把仙女强行回宫,仙女无奈的忍痛离去,离别前,嘱咐儿女多帮父亲培植好满山的茶树。吴理真一生都在悉心的照顾那些茶树,活到了80岁,后因思念仙女成疾而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一位皇帝听闻了此事,念吴理真一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从此世代相传了下去,自唐朝起,就被列为了贡茶。贡茶一到,皇帝就会派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在午夜时乘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后,快马加鞭送到宫中,将其煮沸后用于冲泡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们分享这甘醇鲜爽的清茶。m.cy316.CoM

以上就是关于蒙顶黄芽的传说介绍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期饮用蒙顶黄芽对身体健康有非常多的益处喔,这可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cy316.com延伸阅读

蒙顶黄芽的美丽传说


中国古人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自唐朝起,蒙顶黄芽茶叶就被列为当朝贡品。蒙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蒙顶黄芽为最优异者。蒙顶黄芽大家都爱喝,但它的来历却鲜有人知,下面,就跟小编一起阅读下文关于蒙顶黄芽的美丽传说介绍吧!

蒙顶黄芽的传说: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中国茶叶网研究专家余悦先生说:历史悠久、形式完美、内涵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特殊创造和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蒙顶山,浸淫中国茶文化千年风雨,在中华和世界茶文化史上写下宏篇巨著,实乃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顶茶相关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蒙顶茶的人却并不多。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独珍之谓。白居易爱蜀茶,最爱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与茶是白居易晚年穷通行止长相伴的心爱之物。弹琴他最爱听《渌水》一曲,饮茶则把蒙山茶当作老朋友般喜爱。孟郊乞讨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彦博在《赞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誉蒙顶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宋吴中复《谢人惠茶诗》有吾闻蒙山之岭多秀山,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说: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顶甘露茶的历史传说


蒙顶茶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名句,都是称颂蒙顶茶的,可见蒙山茶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之高。

蒙顶茶,产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蒙山位于邛竦山脉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顶有五顶,又称五峰,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和甘露等峰,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林立,其山势之巍峨,峰峦之挺秀,云雾之弥漫,景观之奇特,堪与峨眉、青城媲美,确有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之感。蒙山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产茶区。

据史料记载,蒙山产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在西汉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禅师,在上清峰上栽种了七棵茶树。这七棵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年长日久,春生秋枯,岁岁采茶,年年发芽,虽产量极微,但采用者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人称仙茶。关于七棵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的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述。但这七棵茶树究竟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四方?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从云贵高原引入,有的认为从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认为从峨眉山采集的茶种培植而来,至于这七棵仙茶如何发展和传播的,更有不少神话般的记述和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药无效,忽有一老翁来访,谓春分时节采得蒙山玉叶,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采制仙茶,服后果然病情渐愈,久服更觉神清体健,精力更旺,于是就在蒙山顶上筑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汉专门培育和采制茶叶。老汉早年亡妻,只有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因女儿出落得和玉叶那样受人喜爱,因而取名玉叶。玉叶长得秀眉大眼,聪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许亲。

一天老汉要玉叶下山购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几个恶少,拦住去路,百般调戏污辱,玉叶急中生智,放开嗓子大喊救命。悲凄的喊声惊动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长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实。听到喊救声,急忙奔去,但见恶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一个少女,气愤极了,顺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声,直冲过去,那些纨绔子弟哪是王虎的对手,有的被打得抱头讨饶,有的边骂边溜,玉叶得救了。

她看了看虎子说:感谢壮士救命之恩!说罢跪在地上连连叩了三个响头。这可把虎子急坏了,忙扶起姑娘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快别这样。时间不早,姑娘快赶路去吧!玉叶再次道谢拜别了虎子,转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又依依不舍地回过头来看看虎子,谁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视,情意绵绵,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间徘徊。玉叶也喜欢有事没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这位青年。

当她探听到这位青年是住在山脚下的孝子时,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说王虎家贫如洗,靠砍柴为生,家有老母,双眼红肿,视力很差,连做些针线活也不能够,全靠儿子养活她。王虎不仅对娘孝顺,对邻里温和,就是对一般小动物也很爱护,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孝子。一天,王虎听说蒙山顶上的玉叶可治眼疾,就决心上山采集。

他安排好了母亲生活,对娘说:娘,我要上山去采药,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静候佳音吧!说罢带上干粮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过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累了就在大树下躺一下,渴了就喝点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边喝水,想想走了那么多路还找不到,玉叶究竟长在哪里,心甚烦恼,忽听一阵悠扬的歌声由远而近传来,觉得奇怪,就爬到树上向四面瞭望,只见一个少女正唱着歌向这边走来,看样子似乎面熟。

再一看,好像是过去搭救的那位姑娘,于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喂,您是住在山里的人吗?姑娘听到有人问话,就朝这边跑来。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触了电似的,不觉心慌意乱,脸上发烧。他迅速地从树上跳下来,姑娘一见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还没有请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问虎子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到山顶来等等。

虎子如实相告,姑娘听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对罗!我叫玉叶姑娘,玉叶就是我管的,我还会看病哩。您回去吧,过几天我亲自来给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几日,玉叶果然带了包珍藏的玉叶仙茶来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妈的眼睛,用茶汤洗了洗,并嘱大妈天天煎服,服后茶渣捣烂敷于眼皮上。

说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妈的眼睛红肿消了,视力也增强了。大妈很感激玉叶,同时也非常喜欢玉叶。不久玉叶和虎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玉叶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脚下摆了个摊子,同时采集些茶籽播于周围,扩大仙茶的种植面积。从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还童功效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

以后献媚者采制奉献官府,地方官府又视作进阶宝物,进贡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为贡茶沿袭至清,年年岁岁采制贡茶,极为神秘。每逢初春发芽,县官即择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领僚属并各寺院和尚,敲锣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茶芽,规定先采三百六十叶,交制茶僧负责炒制。

炒制时寺僧要一边盘坐诵经,一边在釜中翻炒,然后用炭火焙干,贮入两个银盒中,快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峰茶树上采摘的仙茶,称正贡,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叶统称凡种。仙茶采后即采凡种嫩芽,制成二十斤,装十八锡罐,陪贡入京,称为陪茶专供帝王享受。

据《名山县志》载:蒙山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负责到底。山上还专门筑有石屋,供采制贡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贡茶石院的遗迹。一千多年来,蒙山名茶一直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品,广大劳动人民有采制之义务,而无享受之权利。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蒙山建立了国营茶场,垦复和发展了几千亩茶园,先后生产了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人们称赞蒙山茶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精品味独珍。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追源蒙顶山上的黄牙


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黄芽,昔日帝王之家的饮品,凡人不可饮之,尤其茶中珍品的蒙顶黄芽更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人不能喝到。而现在,“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这进贡一千多年的贡茶进入百姓之家,尤其是蒙顶黄芽,她有着怎样的文化历史呢?

黄芽之名最早见于五代前蜀毛文锡写的《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茶有火前、火后、嫩叶、黄芽”。此前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说:“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此后北宋范镇写的《东斋记事》又说:“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犬、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号称“天漏”雅安与名山两地之间。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据史料记载:“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远眺蒙顶山,五峰突兀,型似莲花,蒙顶山既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更是中国名茶最早发祥地,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蒙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许多古籍对此都有记载。如“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斤。……”(清代赵懿《蒙顶茶说》)。有诗云:“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蒙顶茶自唐开始,直到明、清皆为贡品,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名茶的总称。白居易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之句。当时进贡到长安的名茶,大部分为细嫩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闵19有诗赞美龙团、凤饼茶,曰:“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当纷然,请将一副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饼。”

潜心研究蒙山茶50多年的四川农大李家光先生认为:“从蒙山(茶)工艺发展来看,黄茶早于绿茶”。可以说,《新唐书》所载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入贡,名列历代贡茶榜首的蒙顶茶,就是传统黄芽,而且是中国贡茶历史最悠久的。

历代文人墨客对蒙顶茶情有独钟,唐代刘禹锡说:“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郑谷“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宋代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醒醐”;陆游“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元代耶律楚材:“玉杆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啜罢神清淡无味,尘嚣身世便云霞”;明代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传说很美丽,故事很动人,历史的真实却让人着迷;“多数人知道,少数人喝到”这是对蒙顶黄芽的现状的写照。

蒙顶甘露茶叶蒙顶山产地介绍


雅安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 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 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 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 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雅安边茶从唐代开始传入西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饮用品。雅安与藏区接壤,两地间容易发生沟通和交流,从最初的简单以物易物,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以茶易马”和“茶土交流”,使得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之间便逐渐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因为当年在这条古道上运输的物资主要是雅安的南路边茶,所以又称川藏茶马古道。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千年贡茶,意重蒙顶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 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甘露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顶茶的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抱儿钟秀”黄芽贡茶的传说


公元641年,唐太宗之女24岁的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成亲,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大量物品中就有寿州茶叶和茶籽。

据唐翰林学士李肇所着的《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今安徽霍山),此邕湖者(今湖南岳阳)。又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有十余品目,霍山黄芽位列前六。

民国四年,《霍山县志》记载,公元1915年,霍山抱儿钟秀黄芽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

是什么原因使霍山的茶叶远赴西域?又是谁制作的霍山黄芽在大唐盛世成为贡茶?抱儿钟秀黄芽茶又为何能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故事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妹李翠莲说起。

话说大唐太宗皇帝登基之后,改元贞观。是时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御妹玉真公主李翠莲出生在帝王之家,自幼淡泊名利,敬佛修善,经常出没于京城大小寺庙之中。虽贵为公主,但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在唐太宗为玄奘法师西域取经饯行的法会上,李翠莲巧遇一位霍山南岳庙的游方高僧。高僧见李翠莲面相慈悲,骨格清奇,便对李翠莲说道:公主出身豪门,心怀慈悲,幼时即结佛缘,甚是难得,如能在东南方出家修行,他日必成正果。李翠莲听了高僧一席话后,更坚定了她出家修行的决心。于是,在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她悄然离开京城,千里迢迢地来到霍山,在霍山县令和南岳高僧的帮助下,到了挂龙尖上的一座庵庙削发为尼,当上了住持。

由于庵庙规模不大,年久失修,李翠莲决定对庵庙进行维修和扩建。这样,扩建后的庵庙有前殿、中殿、后殿,东、中、西厢房数十间房舍,四周围有院墙,分东、南、西、北四门,墙壁均用块石垒砌,风格独具,气势宏伟。由于庵庙建于挂龙尖一山之巅,这里松竹繁茂,怪石嶙峋,泉水淙淙,终日白云缭绕,李翠莲在庙宇建成之际,欣然挥毫写了万里晴空红日近,一庵高踞白云深的对联,贴在庙门两边的门框上,由于联语有白云庵三字,故此庙从此就叫白云庵了。

冬去春来,李翠莲在白云庵修行已有数年。她在京城时虽不食荤,却酷爱饮茶。小小年纪几乎饮遍了国内名茶。霍山是着名的黄芽茶之乡,每到春季,姑娘媳妇们纷纷上山采茶,男子汉们在家中忙于烘制黄芽茶。此时的霍山城乡真个是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李翠莲在诵经弘法之余,也带领众尼随当地茶农一起采茶制茶,乐此不疲。李翠莲在采茶制茶之初,遍访当地茶农,虚心请教采茶制茶的经验。晚上,李翠莲在灯下细心研读陆羽《茶经》。几年后,李翠莲终于悟出茶叶制作的精髓,总结了一套完整的采茶制茶方法和加工工艺。她制作的茶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之气,得到当地茶农的赞赏,经常向她讨教制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天,一位农妇捧着一包自制的生茶,请李翠莲品尝指导。李翠莲品尝之后甚是惊讶。见此茶虽然制作粗糙,但茶质甚好。急问农妇此茶产于何处。农妇答道,此茶产于抱儿峰(今霍山太阳乡金竹坪附近)。李翠莲又问,何为抱儿峰,峰在何处。农妇答道,说起抱儿峰,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据说在汉朝武帝元狩五年,汉武帝怀疑淮南王刘安有谋反之心,遂派大军征讨刘安。刘安的宠妃苏氏在淮南冲出汉军重围,逃亡霍山。苏氏身怀六甲,被淠河南边的一块大黑石渡到淠河北岸,随在一山岭上产下太子。苏妃怀抱婴儿逃避追兵,经挂龙尖、道士冲、漫水河、上土市,最后逃到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附近一座山峰。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筋疲力尽的王妃怀抱婴儿惊恐地回头看时,却见山下寂然无声,不见追兵踪影。王妃回想起逃难路上的种种神迹,遂抚胸长叹:天不灭我母子也!因此,王妃怀抱婴儿逃难经过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抱儿峰。从挂龙尖到金竹坪一带,均为山区,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山高地薄,山寒水瘦,且长年云遮雾绕,独特的气候土质条件成就了生长优质茶叶的绝佳环境。抱儿峰(金竹坪)位居大别山的极高处,因而其茶质更为独特清香。

李翠莲听完农妇介绍之后,感叹不已。从此以后,每到春季谷雨前,就带领众尼跋山涉水,到抱儿峰一带采摘茶叶。回来后用她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心烘制。此茶经诸多茶农茶商品尝后,称之为黄茶之冠,茶中极品。

白云庵的香火如同李翠莲制茶的名气一样越来越旺了。一来很多人想一睹当今皇上御妹的真容,二来李翠莲制作的黄芽茶十分香醇,香客居士们都把它称为白云庵佛茶,说是每天只要喝上一杯,不仅神清气爽,而且百病不生,后来连游客也蜂拥而至,争着要品尝佛茶。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公元641年的一天,李翠莲正在庵内打坐,突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个是京城御史,一个是霍山县令。原来是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即将与吐蕃的松赞干布成亲,太宗令使臣前来接玉珍公主回京参加仪典。李翠莲沉思片刻,对来人说,我已出家为尼,脱离红尘,不去也罢。随即将一封家书及礼品,委托御史带回并嘱托道:这是我亲手采制的抱儿峰黄芽茶送给皇兄品尝,还有一包茶籽,是送给侄女的礼物,并望这茶籽能在异土开花结果

御史与县令接过李翠莲交付的书信礼品,怎敢怠慢,马不停蹄地赶赴京城。

唐太宗得知御妹李翠莲不能返京,甚为遗憾。令县令将御妹带来的佛茶取出冲泡品尝。县令将茶叶放进杯中,冲入沸水,太宗瞬时感到一股山野的清洌之气直灌胸臆。唐太宗端起茶杯,见茶色绿中带黄,杯中茶叶形似雀舌,嫩绿披毫,翩翩起舞,甚是赏心悦目。轻轻的呡了一口,顿觉口舌生香,神清气爽,有飘飘若仙之感。遂连饮三口,赞道:好茶,好茶,真是好茶!县令忙将李翠莲发现此茶的经过及制作工艺向太宗一一禀报。太宗惊叹道:抱儿峰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出好茶啊。太宗又问:此茶何名?县令答曰:此为霍山山茶极品,当地都称它佛茶,尚未冠名。太宗道:抱儿佛茶钟灵秀,一饮可为蓬莱仙,就叫它抱儿钟秀如何?太宗随令宫女取出文房四宝,当即题写下了抱儿钟秀四个行书大字。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常年临习不辍。所以抱儿钟秀之墨宝自有王书之风韵,堪称书中佳品。太宗当即降旨,将抱儿钟秀黄芽茶,纳为朝廷贡茶,岁贡三百斤。太宗皇帝为霍山黄芽茶赐名并亲笔题写抱儿钟秀茶名,一时在民间传为佳话。

诚如故事开篇所言,李翠莲送给文成公主的婚礼,已经在西藏安家落户,开花结果,成为汉藏和谐友好、文化交流的见证。霍山人按照李翠莲的密方制作的抱儿钟秀黄芽茶,在1915年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据说后来唐朝诗人李白为了品饮抱儿钟秀黄芽贡茶,千里迢迢来到霍山,在白云庵畅饮三杯抱儿钟秀之后,居然如醉酒一般,提笔在墙上书下离天三尺有仙芽,太宗赐名抱儿茶的诗句,随后将一棵白果树苗倒插于庵外,摇摇晃晃下山而去。

顶茶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836.html

上一篇:十二张邮票显现迷人茶文化

下一篇:浏览茶楼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