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宋微宗与茶

2021-09-0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微宗与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微宗与茶”相关知识!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玩家,不适合当皇帝,却可以冠以双料头衔: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徽宗懂书画,创制瘦金体,花鸟人物都画得精美无比;他懂园林设计,在汴京开封大建园林,建材选了最具艺术空灵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劳民伤财,到太湖里打捞,还要一路运到汴京,想来那工程也不亚于古埃及法老王建筑金字塔。他还懂得用人,专用一些奸佞之徒,如蔡京、童贯,让他整天开开心心,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之中。

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宋徽宗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宋徽宗不但品尝鉴赏,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异的品种,他自己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来说去,就是皇帝老子本事大,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差不多了。

说到茶之香,《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这里主要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只是,这位最懂得茶道的徽宗皇帝,治国无方,被金国掳去,成了阶下囚,被封为昏德公。随后被迁往极寒的北地五国城(今天黑龙江依兰县北边的旧城)生活了8年,直到去世。不知道他生活在黑龙江的年月,是否还有茶喝,是否还有什么花样让他一展艺术的长才?

cy316.com延伸阅读

宋茶产地与茶叶类型


宋茶产地

宋茶和唐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国家的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转移。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主产区分布在贵州、湖北、江西等十州。到了北宋时期,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福建和两广等低纬度地区延展。宋朝继唐朝开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茶农在山区开垦梯田广种茶树。如广东南雄、循州、广西静江府及融、浔、宾、昭等州,开垦了不少新茶园。全国范围内已达到112个州产区,共中:四川14、江西13、湖南12、湖北11、浙江10、安徽9、广西8、福建7、广东6、江苏5、重庆5、贵州3、河南3、陕西3、山东3。

宋茶产量

东南茶区的茶产量大致为4900万斤左右,川峡茶区的产量约3000万斤,则川峡、广南共产茶3000万斤余.概而言之,北宋茶叶产量约在7000万斤至8000万斤左右,宋代的1斤折合现在1.19市斤,折合今制宋茶产量接近于1亿市斤。

其中北宋政府每年购买的茶叶总额将近3000万余斤,其余社会上流通的还有折税茶、贡茶、耗茶以及无法禁止的私茶。

宋代茶叶类型

北宋的时候一般有两种类型的茶叶,一种是团茶,一种是散茶。

散茶又多称为草茶、茗茶、叶茶,通常是将茶叶蒸青或炒青的散形条茶,与现代通用的散条形茶类似。将蒸过的草茶捣碎而制成的茶末,就是末茶了。将末茶继续加工,压缩制成的饼茶就是团茶。

因为团茶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团茶的价格就比散茶要贵。普通老百姓一般用散茶,而团茶多为富贵人家所用,宋代以团茶为主。

宋茶与诗词的密切关系


由于宋朝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因此饮茶之风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爱饮茶。在此背景下,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茶之诗。茶诗和茶文化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诗对茶的描写,特别是对饮茶的描写,是宋诗生活化、细腻化、精致化的一种表现,当时的饮茶之风也是文人生活极度雅致、艺术化、生活化的一种表现,与禅悦之风等息息相关。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文人饮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的茶饮、茶艺活动高度普泛化,使文人士大夫们经常接触至茶叶、茶事。同时茶叶也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因而茶主题在宋诗与宋词中频频出现。宋代所用典故多出自陆羽、卢仝和张又新的作品。

北宋茶诗兴盛主要原因

北宋茶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由我国悠久光辉的饮茶历史决定的,二是由于当时茶叶生产的异常繁荣,三是茶文化在民间深入,不仅茶坊异常兴盛,而且茶俗深入民间生活,这些都为北宋茶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宋茶诗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诗作者二百六十余人,现存茶诗逾1200篇。

一:世俗化的选材角度

诗歌发展到北宋时期,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创新。在题材方面,选材角度不断拓展,逐渐世俗化,向日常生活倾斜,很多的琐事和细物也可以作为其写作的对象,表现生活情趣的诗歌越来越多。这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而缺少唐诗那种奔放的浪漫情怀。

二:理性思辩的艺术风格

北宋建立之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因此也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大不相同。

这时影响他们的比较重要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就是:统治者改变了以前对待佛教的一些态度。在前代后周时期,政府实行灭佛政策,不准人们信仰佛教,而此时政府却对佛教进行了保护,并且采取了相关的鼓励措施。因此这个时候,信佛的风气又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受此思想的影响,北宋的文人们大都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张扬,大气,他们的人生态度也都比较倾向于理智、沉静和淡泊。他们大都能够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因此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那么地激情澎湃,可是确实多了很多理性的色彩,他们此时都比较注重内心的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

而饮茶与这一心态正好是完全契合的,饮茶不像饮酒,不像酒那样能够很快地使人情绪激动,而是一种越喝越使人心情沉淀的饮品,茶那淡淡的清香、清净悠远的品饮环境、茶艺的细腻、缓慢、安静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寺院中,茶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饮品。由于僧侣们要经常打坐、诵经,他们为了

消除疲倦使得饮茶成为禅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很多寺院也都自己种有茶叶,由于僧侣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有很多的名茶都出自佛门。因此,佛教与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文人都喜欢品茶参禅,而且,当他们和高僧一起参禅的时候往往会一品茶香,然后挥笔而成一篇诗作。因此,不少的茶诗也都体现了是人们这种宁静、理性、恬淡的艺术情趣。比如下面郭祥正的《休师携茶相过二首》:晚风吹坐忽生凉,旋碾新茶与客尝。我本无心无所证,沉烟何事结圆光。

三:自然清幽的意境

宋代的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就是以平淡为美,诗歌的已经和风格崇尚平淡自然。茶诗作为北宋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宋诗理性内省自然的特点,又深受茶之品性的影响,因此使得北宋茶诗的意境有一种清幽淡雅之美。它与唐代茶诗的古朴率直相比,北宋茶诗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细腻婉约,清丽阴柔。

茶诗历史总结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而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已经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些茶树分布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人们对茶叶的运用却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还是将茶用来食用,而不是饮用,而南方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饮用茶叶了。我们查阅先秦的诗歌,发现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产生咏茶诗。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其次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到了汉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不仅饮茶兴起,而且人们还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特别是南方的文人们,他们饮茶更是较为普遍,因此茶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产生了。这个时期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写茶的诗歌。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晋代文人杜育写的《荈赋》等等。特别是《荈赋》,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的诗歌,对茶的生产和品饮都有非常充分的叙述。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到了唐代,茶叶的生产进一步地发展,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同时佛门里茶事也比较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史称茶兴于唐、茶盛于唐。这个时侯时候,饮茶的习俗不仅开始普及民间,而且还传播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中唐的时候,人们饮茶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嗜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茶诗开始大量出现,而其题材也呈现包罗万象之势:有记载名茶的,有说明茶叶生产的,有吟咏茶具的而茶诗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如绝句、宝塔诗、唱和诗等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茶诗的繁荣发展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茶诗经过之前的孕育期和唐代的繁荣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茶诗发展到北宋,开始达到第二个高峰。因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较唐代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欢理性内省的风格,比较注重细节,喜欢参禅问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所以宋代文人饮茶之风比前代更甚,茶诗发展到北宋空前繁荣,而且还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巨、苏轼、黄庭坚等也都留下了咏茶之诗,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也十分丰富。

茶人必知六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茶叶之“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当您美美地品一杯茶时,您可知道我国的茶文化之“最”?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

云南凤庆县,因生长了一棵3200年的古树茶王而著名,这棵古树被行内称为“世界茶祖”,这棵树基围5.82米,高10.60米,树冠直径达10米,时至今日仍然在生长中,且年年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

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几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最早的咏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

据史书云: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责编:范淼)

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


想了解《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知识吗,丰富的《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内容等你来看!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高拱的桥身并不妨碍马车通行,因为桥面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垫高。它的坡度逐渐上升,一直升到拱桥的顶点。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曰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从二十六公里外的内海所捕获的鱼虾,每天被送到杭州。当你看到那庞大的鱼虾数量,你会想到怎么能卖完。可是,不到几小时光景,就被抢购一空,因为杭州的居民实在太多。——《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13世纪欧洲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75年他随父亲来到中国,回国后写下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留下了关于13世纪的宋末元初杭州的繁华绚丽的记忆。

隋朝以来,东南经济逐渐得到开发,位于大运河终点和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是东南交通的枢纽,逐渐成为物阜民丰、商贾辐辕的大都市。1129年,宋高宗在金兵的大举进攻之下退败到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正式定都于此。于是,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迁都以后,对杭州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女真贵族所占领,大批人民不愿意受女真族的统治,纷纷南下,迁往江南。同时,因为杭州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也吸引了外地人的迁人。根据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临安府的人口已达124万。

南迁的人口中,有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军队官兵、商贾小贩、学者文人、词人画家、手工业者、农民等等。人口的大量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迁来的各色人等为杭州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特别是占较高比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群体,对杭州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杭州的经济繁荣贡献了最重要的力量。这一时期,杭州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国际大都会。

因为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杭州成为农副产品的主要市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丝织业、印刷业尤其发达。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在150年相对稳定的时期中,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城内横贯南北的天街两侧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贸易的扩大,以及生活在城中的王公贵族们奢华生活需求的推动,使得杭州商品贸易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山水秀丽,旅游胜地

春天是杭州的旅游旺季。经过近150年的精心治理和巧手打扮,南宋时的西湖已经是山水如画、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在杭州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南宋王朝,正是西湖基本定型的时期。

早期的西湖只是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取水的湖泊,由于地质的原因,淤泥堆积问题严重。自唐代开始,西湖历经数次整治和疏浚,才渐渐有了新的面貌。一次次的疏浚使得西湖面积扩大、水质净化,更重要的是,在对西湖疏浚开发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西湖的美、创造了西湖的美,使其渐渐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并名扬天下。

历代对西湖的疏浚整治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宋大文豪白居易和苏轼所组织的西湖疏浚工程和白堤、苏堤的修筑工程。白居易被认为是开发西湖的第一位大功臣,1000多年前的西湖由于水利未修,一到下大雨,湖里的水就满溢出来,久旱不雨又会湖水干涸,全无今日温柔妩媚的姿容。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西湖疏浚工程,还为西湖筑起了湖堤。

北宋元祐五年(1090),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那时,西湖巳被堙塞大半。苏东坡在上书宋哲宗的《乞开杭州西湖状》里,写下一句著名的话:“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他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湖泥葑草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湖堤,在堤上夹种桃柳,建起了六座石拱桥,桥下可通舟楫。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从此,作为西湖核心景观之一的苏堤建成,“间株杨柳间株桃”的美丽胜景由此定型,杨柳摇曳、桃花影绰的苏堤成为西湖春天最美的风景,“苏堤春晓”名列南宋西湖十景之首。此时,西湖形成“一湖两塔两堤”的景观布局,标志着西湖文化景观的发展成熟。

南宋建都杭州,西湖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历任官员都把西湖的保护和建设成果视为皇城建设的重要政绩,西湖沿湖地带也随着都城的建设进程和经济文化繁荣而得到了广泛深人的开发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优美的湖光山色,也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西湖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尽情描述和记录着西湖的美。艺术作品又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加深了百姓对西湖的认识和热爱。特别是南宋的画家们,他们在总结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跳出之前整体着眼的视角,选取西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描摹,并用四个字来概括画的内容,比如“雷峰落照”、“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等。这些提法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广为传播,最终发展成为“西湖十景”,一直流传至今。

山水胜景成为杭州的新名片,旅游活动也更趋活跃。杭州每年的旅游者中,除香客外,还有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那时候的人,也像现在一样,喜欢泛舟西湖,游览极为兴盛。南宋时的西湖游船,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为杭城的游览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

引领荼文化之发展

农业发达、经济富庶之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必然发展。隋唐之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黄河流域,江浙一带的文化力量也随之发声发力。杭州茶文化倚仗着产茶胜地的自然基础、山水秀丽的优美环境、佛道胜地的人文积淀,逐渐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崭露头角,并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茶之为物,产自西湖深山,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给予龙井茶天地的灵气。绝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产茶的天然好地方,更孕育了品茶的好环境。西湖水边、深山群岫,经常是好景、好山、好茶、好水集为一体,与中华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美境佳侣的主张十分契合。杭州是一个天然大茶寮,是茶文化发展的沃土。一杯西湖茶包含了天、地、山、水、仁、智之精华。

杭州寺庙众多,无寺不种茶、无僧不饮茶,杭州产茶史随着寺庙发展史一同向前,推动的不只是种茶制茶技术,还有与佛道禅宗互相渗透的茶文化。茶的文化因为与寺庙寺僧密切联系而深邃丰满,佛道的印记从此深深纳入茶文化的精

相伴杭州茶文化而生的还有南宋的官窑。定都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生活需要,高宗赵构下令在杭州建立官窑,专门生产宫廷用瓷。官窑窑址在今天凤凰山南面,距钱塘江很近。窑址旁有制瓷用的瓷土矿和紫金土矿,取料方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宋官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先后有两种代表性的青瓷传世。前期所产瓷器壁薄胎细,胎上有一层粉青或青灰色的薄釉,釉面多开裂,称为开片。产品有碗、盘、碟、盆等生活器具,也有炉、瓶等祭祀和摆设器具,制作精美、品种丰富。后期,由于宫廷对于瓷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工艺也有进步,发明了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制作工艺,使得做成的青瓷器釉厚如脂,剔透如玉,青瓷的制作水平达到顶峰,同时样子更加优美、品种更为丰富。官窑生产的大量茶器,直接提升了饮茶的品质,在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史上添上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杭州茶馆在这良好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茶馆大行于城市的潮流。宋室南迁,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带到杭州,经济文化、商品交换的发达也对杭州的餐饮、休闲业提出要求,茶馆便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迅速发展,直至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特色风景。

茶馆在当时也称茶坊、茶肆。关于南宋茶馆,在《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都有记载。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汤巷是茶坊集中的地方,此巷就是因为茶坊多而得名。当时著名的茶坊有八仙、连二、连三、清乐、珠子、潘家等。这些茶肆、茶坊面向不同档次的茶客,灵活经营,自显特色。他们或装饰考究、追求文雅,或说唱玩耍、以娱乐取胜,还有的茶馆为不同行业提供商贸活动场所,有的则根据时节卖奇茶异汤,兼营服装、字画、古玩,当时的茶坊不仅是士大夫聚朋会友之处,同时还有说书、讲史、小说、小唱等活动。说书艺人根据当时流行的话本故事,用当时的口语,绘声绘色地讲述各种故事,演唱各种小调。所以茶坊也是城市劳动人民娱乐、休憩和消遣的场所。

杭州的茶馆不但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从发端之时便因其优美的内外环境、优质的茶品水品独领风骚。在天城繁华里生活的人们,每天撮一把西湖山茶,泡在青瓷茶盡里,杭州的山水之魂、一湖之魄就尽在掌中了。当中原文化遇着西湖山水,被浸润得越发精巧细致。

关于本文《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黄庭坚《煎茶赋》


《煎茶赋》

宋·黄庭坚

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贱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宋茶历史解读


宋茶与宋代经济

茶,作为经济作物,商品性很强。农村中生产它,主要是为了出售,而不是自己消费.所以这种生产几乎全是商品生产。通过茶叶贸易,农村的商品经济比重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村妇女也积极投人茶叶的生产中。采茶几乎全由妇女当任,依靠茶业经济江南川峡产茶的农村普遍都富裕起来。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随处可见。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茶行业的兴盛,带动了许多其它相关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茶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宋朝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辽、金、夏等政权。他们长期与宋对立,使得宋朝马匹来源极其匮乏。于是宋朝采用榷茶制度加强了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从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出上制约对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够数量的马匹以加强抗击对方的军事实力。

宋茶与宋代政治

榷茶制度

榷茶,就是茶叶国家专卖。榷茶制度,也始于唐代。唐文宗时,宰相王涯推行过榷茶制度。王涯被杀之后,榷茶制度也被废止。因此,榷茶制度真正实施是在宋代。

宋代所完善的榷茶制度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受到后世统治者的赞赏和仿效,

元、明、清的榷茶制度,基本上都沿用北宋的制度。直到清代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革命造成的半壁江山割据和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商在内地通商的影响,榷茶才被征收厘金或其他捐税所替代,退出历史舞台。

宋茶与社会生活

宋茶有别于唐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饮茶,造就了宋代不光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民茶文化。唐代民间虽有饮茶,但并不普及,饮茶圈子大多限于皇家和文人阶层,唐代史料和诗词中鲜有对民间饮茶的描述,宋茶则不同,王安石在《议茶法》中曾写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贵族阶级爱饮茶,一般平民也以饮茶为乐。

1.赐茶

赐茶是庙堂用茶最显著部分,特别是贡茶之赐。唐中期形成的官焙贡茶制度后,至宋代,已经逐渐形成等级化的形态,以不同等级的贡茶颁赐不同级别的官员及皇亲国戚,同时宋朝政府也有着众多的常规赐茶制度。

2茶馆茶肆

茶肆在唐代中期即已出现,但并末普及,而至宋代时茶肆、茗铺、茶坊、茶楼、茶店则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宋代的都城汴梁和临安的大街小巷,茶肆茗坊林立密布,成为市井平民饮茶区别宫廷及上层社会饮茶的一大特色。

宋代茶肆不仅多,而且分布密度大,并由此开始与酒楼并列。茶肆的客人们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除了一般的茶肆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专门性的茶馆,茶肆所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样化。

3家居料品与来客礼茶

宾主设礼,非茶不交的敬茶习俗遍于宋境。客来设茶,送客点汤的招待方式已在社会各阶层蔚然成风。而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法的兴起也无不昭示着饮茶用茶已成为宋代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婚庆礼仪用茶

自宋代茶饮习俗大盛之后,茶礼也进入了各种礼仪。宋代的婚姻礼仪中,结婚则必以茶为礼,其意也在于取茶的不可移植之性,表明了在传统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的观念对婚姻中女性的要求。而宋代婚仪中,无论相亲、定亲、退亲、下聘礼、举婚礼等皆需用到茶。

5.祭祀用茶

唐时也有人以茶祭祀,而入宋后,茶就进入了政府的重要祭祀仪礼之中。两宋祭奠先皇、皇太后忌日,一般都是以上香、跪奠茶为仪。士民家丧礼祭祀多用香、茶、烛、酒、果为祭奠,陈设之品中也设有羹饭、茶汤各一器。祭拜神灵时,也会在每位神主椟前设茶盏托、酒盏盘各一,行礼时,主人奠酒,主妇奠茶。等等。

6.佛教用茶

宋代时,饮茶成为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日坐禅后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消除因长时间坐禅而产生的疲劳。饮茶也成了禅林制度,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用于喝茶,届时,有执事僧会敲鼓聚集众僧于禅堂喝茶。寺院中凡新上任的主事僧都要先请大家喝茶,有事商讨也要先请事主喝茶,几乎可以说是无茶不成事。

茶人必知六宗“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茶叶之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当您美美地品一杯茶时,您可知道我国的茶文化之最?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

云南凤庆县,因生长了一棵3200年的古树茶王而著名,这棵古树被行内称为世界茶祖,这棵树基围5.82米,高10.60米,树冠直径达10米,时至今日仍然在生长中,且年年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

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几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最早的咏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

据史书云: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佛宗道源 江南茶祖


“癸丑之三月晦(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对赴天台山游历时所见风光美景的描述。此记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可见天台山在“游圣”心中地位的崇高。天台山碧玉连环、山谷幽邃、溪流潺潺、树木葱茏,四季云雾缭绕。天台建县近1800年,因境内的天台山而得名。天台的名山名水名茶名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幽、秀、奇、清、润、朴的茶乡古道.为中华旅游文化增添了浓墨重的一笔。中国旅游日确定为5月19日亦源出于此.天台山素有“佛宗道源天台山、帝苑仙浆云雾茶”之誉。佛教源自印度。

东汉永平年间传人我国。陈隋年间,高僧智隐居天台山修禅弘法,立说创宗.世称智者大师。他创立天台宗后.依据其亲手所绘样式建造的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祖庭和根本道场。天台宗是中国化第一佛宗,从唐代开始远播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智者大师率众弟子在天台山讲经弘法时,倡导戒酒饮茶,坐禅论道,从此僧人就在寺院周围开始人工种植茶叶。道教在天台山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轩辕黄帝莅天台铸鼎.周灵王太子晋王乔控鹤飞升.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采药桃源遇仙.北宋天台山张伯瑞创造道教南宗.桐柏宫成了南宗祖庭。东汉时.著名道家葛玄上天台山拜左慈为师学道.曾在华顶开辟茶园。华顶归云洞前的“葛玄茗圃”成为“江南茶祖”。天台山茶叶与佛道两教在此结缘。

我国茶种远播海外源头之一的天台山,亦有“韩日茶源”之称。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上天台山学佛.翌年回国时带回茶种播于京都比睿山鹿(今池上茶园),成为日本种茶之始。宋乾道四年(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两次上天台山求法.全面考察了种茶、制茶技术,饮茶习俗和以茶供佛的仪式等。宋绍熙二年(1191年),荣西学成归国时,还带去大量天台山茶种,并于次年著成日本第一本茶书《噢茶养生记》,为此后形成的日本茶道文化奠定了基础。

天台山云雾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此茶沐雨露于千仞,聆梵语于朝夕,纳东海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终成极品。其白毫显露、色泽翠绿的外形与香高持久、浓厚鲜爽的品味,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沏泡一杯云雾茶细品慢嚼,使人遁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境,引得古今无数文人骚客沉醉其中。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617.html

上一篇:金银花茶名字的由来

下一篇:“福鼎大白茶”的始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