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皇帝们与茶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皇帝们喜欢喝茶?

2021-08-23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皇帝们与茶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皇帝们喜欢喝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皇帝是最大的,他们可以吃上全天下最好吃的,品饮全天下最好喝的。总之最好的东西,他们都能弄到。那么茶叶跟哪地几个皇帝有故事呢?为什么他们喜欢喝茶呢?

一、朱元璋与普洱饼茶的故事:

1、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趣闻,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2、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3、话说明朝(1368-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

4、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5、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

6、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

7、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8、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二、清代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

1、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2、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3、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4、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

5、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6、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7、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茶经网扩展阅读

乾隆皇帝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白痴皇帝以茶表敬意


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几乎渗入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走卒,不管在哪个阶层里找,总不乏充满了瑰丽色彩的茶香传说和故事。其他的且不去说,单说皇帝就不在少数,而这些帝王的茶故事中,最具传奇色彩和荒唐论调的应当莫过于《茶经》里记载的一位皇帝与茶之间的故事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关于惠帝与茶的故事,陆羽是从东晋人卢綝的《晋四王起事》中引来的。原文是这样写的: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就是说,惠帝蒙受屈辱被迁出宫,返回首都洛阳后,有关部门负责人拿来瓦盂,盛上茶,敬献给他喝,迎接他的归位。

虽然卢綝小说的名字叫《晋四王起事》,可事实上,卷入那场皇族混战的王远不止四个,而是有八个(更确切地说,应该有九个,其中淮南王司马允并未计算在内),后人把那段历史叫做八王之乱。《晋四王起事》记载的不过是八王之乱的上半场。这里,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那段历史。

历史发生在惠帝朝,虽然台面上的是惠帝,但在整个事件中他却不是主角,不仅如此,甚至在本来惠帝应当成为主角的《晋书惠帝》中,他也不是主角,原因很简单,因为惠帝是个白痴,没法成为主角,也控制不了局面,所以才直接导致了皇族的混战。

尽管《晋四王起事》这本书已经佚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肯定地说,在这幕八王之乱的上半幕里,主角无疑是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一个又矮又黑又丑,自以为是却又傻瓜透顶的女人,一个跟她父亲贾充一样除了好事什么都做的骄横跋扈的家伙。她先是找来枪手蒙混过武帝对自己老公的考核,让司马衷做了皇帝,自己也顺利当上了皇后。当上皇后两年之后,她就唆使楚王玮和东安公繇(后被贾后封为东安王),杀掉自己婆婆杨太后的娘家人同样是朝廷重臣,同样是又蠢又坏的杨俊兄弟;废黜杨太后,并活活将她饿死。紧随除掉杨家势力之后,贾后就以惠帝的名义诏书将汝南王亮和太保卫瓘调来中央主持工作,等到人心和局势稍稳,贾后再次假造惠帝诏书,让楚王玮免亮及瓘官。这个飞扬跋扈又满脑猪油的楚王,竟以为贾后暗示他可以处死亮瓘二人,没想到事成之后,他即以擅自杀人的罪名被贾后除掉。而贾后的另外一个功臣东安王繇(司马繇不在八王之乱的八王之列)才做了半个多月的王,就因谋废贾后和专行诛赏、欲擅朝政被罢官,后来被成都王颖所杀。在平静了8年之后,到了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后和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开始激化。这年十二月,贾后设计让太子喝醉,然后逼迫他抄写一封给惠帝的所谓密件,要陛下当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借此,太子被废为庶人,先后被押送到金墉城和许昌,太子生母谢淑妃也被杀掉。见到有机可乘,赵王伦和他的心腹孙秀在收到太子旧属求助推翻贾后恢复太子的请求后,便去劝谏贾后杀死太子,断绝祸根,贾后终于上当杀了太子。其后不到一个月,赵王伦和孙秀就以贾后杀死太子为由起事,废杀贾后。很快,赵王伦便在朝中掌控了无可替代的绝对权力,并有了取惠帝而代之的野心,而朝中大臣们却更愿意立惠帝的兄弟淮南王允为皇太帝,对于这样一个人,孙秀当然是要将他除去的。司马允死后没过多久,赵王伦便即位称帝,这时候惠帝则被迁往金墉城去了,这次经历正是《晋四王起事》所谓的惠帝蒙尘。见到赵王投机取巧做了皇帝,其他几个有实力的王当然都不干了,于是讨伐赵王的战火迅速燃烧起来,很快成都王颖、河间王顒、齐王冏和常山王乂组成的反赵王联军便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四月初九,赵王伦被逼写诏,恭迎惠帝复位,第二天,惠帝回宫,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正是发生在这一天。接着,赵王被逼自杀,而刚刚还是盟军领导成员的齐王司马冏,此时又站到了当初赵王的位置,独专朝政、宴乐无度,结局自然又是促使其他几个王再次联合,再次将齐王冏诛杀。至此,《晋四王起事》中该死的四个王都先后死掉了。当然接下来还有三个王要陆续死掉,但是那已经不是我们这里要说的了。

除了《茶经》中引述的《晋四王起事》那一段之外,宋代《太平御览》里对这本书还有以下两点引述:惠帝还洛阳,道中有老公蒸鸡素木盘中,盛以奉帝。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株,盐豉而已。我们将他们与《茶经》中引述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尽管惠帝存在智力障碍,但是他的皇帝位置却是最正统,因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在他重回洛阳的前前后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表示;他吃鸡、米饭、大蒜盐豉等等食品时,都在非正式场合,惟有茶是在正式场合,而且是比较庄重的场合下由官方特供的。由此可以说明,在西晋那个年代,茶已经不止是一种普通的饮料(或者说食品)了,而是能够传达某种含义的特殊用品,在上面的故事中,它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以茶表敬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茶已经上升到了礼的高度。

司马衷是个白痴,但是官方奉茶给他时的认真严肃态度却是不容怀疑的,在忠君和畏君的传统思想环境里,皇帝作为至尊的符号作用并不会因为他的智力原因而减弱太多。举个例子来说。在《晋四王起事》所记载的惠帝又回到洛阳,已经死了四个王以后,长沙王乂开始在洛阳掌权,于是成都、河间二王联合起来征讨长沙王乂,八王之乱的下半场正式拉开大幕。在这下半场里,河间王顒的部下张方,一个臭名昭着却又极会打仗的家伙,奉命去攻打长沙王乂,司马乂就让晋惠亲征,张方的部下见到皇帝的车驾,纷纷惶恐而逃,尽管那个皇帝是个弱智!

清代皇帝与普洱茶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但凡能被皇帝喜欢的物事都不便宜。宋徽宗喜欢北苑贡茶,因此闽茶火了。明清2个朝代的皇帝大多喜欢龙井与普洱,所以龙井与普洱茶成为中国茶类中2颗耀眼的明星。其中对普洱茶地位影响力最大的则是清中期以后的皇帝。

普洱茶是在清代雍正年间的时候,正式进入了北京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想想那时候吃个北京涮肉,吃得肚子溜圆,再饮上一杯普洱茶,相当解油腻啊。

这种能消食刮油的茶深受京城达官贵人的习惯。从史料记载来看,清皇室对普洱茶十分热衷。马戛尔尼伯爵回忆录《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明确写到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礼清单记载有“茶球”这一礼物,并在外包装箱外明确的写有“乔治三世收受”的字样。但令人震惊的是书中竟然用“luxury”一词,说明普洱贡茶在清代的地位。

据宫中档案记载,雍正时期,普洱茶一年的入贡量已达5000余斤。普洱茶作为皇帝专有的贡品,除自己独享外,还作为赏赐品,赏给皇后亲贵、内外大臣、蒙古亲王郡王、贝勒公子额附后吉、喇嘛等。作为国礼,颁赏西洋各国国王及来使和藩属国国王及来使。作为祭祀品,用来祭神、祭祖、供佛,在清代普洱贡茶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从乾隆皇帝的“烹雪韵前篇”至道光帝的“瑞贡天朝”御赐牌匾,普洱茶因为皇帝的喜好而身价倍增。到了清咸丰年前,每年到西双版纳地区采办普洱茶的贡生就高达十万人。这对于100多年以前,人迹罕至,经济落后的西双版纳地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盛况。

清嘉庆四年九月十九日,军机处查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内务府大臣和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福长安府邸,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外,还记载着查得“普洱茶三百圆八十八团桶”,“茶膏一百九十匣”,这份抄没清单送至嘉庆皇帝手中时,他下旨将其他财物均收归国有,只在普洱茶之上画了一个朱红色的圆圈,这个圆圈便是皇上御用的标志。

为什么产于我国西南一隅的普洱茶会受到大清皇帝的喜爱,原因在于普洱茶的降脂、减肥、去油腻的神奇功效,使清王室钟情于具有降脂减肥作用,美味甘醇,便于贮藏的普洱茶。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成为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清人阮福曾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末代皇帝溥仪曾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乾隆皇帝的爱茶记载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茶痴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时期,茶文化兴盛,宋徽宗本人不仅嗜茶、爱茶,还对茶学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所撰写的《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11子,宋朝第8位皇帝,公元1100年即位。在政治上,宋徽宗治国无方,在位26年(1100年-1126年),被俘后亡国于1135年,受折磨而死。但在艺术上,宋徽宗却有相当高的造诣,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其书,独创“瘦金书”体,自成一家,遒劲而潇洒;其画,以花鸟画专长,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自成“院体”(宋代翰林图画院),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通茶道,并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作为皇帝,御笔作茶书,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也是仅有的一个。全书二十篇,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品,从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点茶之法,藏焙之要,无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鉴和研究价值。《大观茶论》虽不足四千字,就内容而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品读价值。宋徽宗《大观茶论》写到茶“可谓盛世之清尚也”,由于皇帝对茶这样的热衷,也促进了宋代茶风的盛行。

我们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可以看到,这个茶痴皇帝对于点茶是多么的专业,对茶具的选择是多么的在行,对于“斗茶”又是多么的热衷。

《大观茶论》从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仅积极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宋徽宗赵佶深知茶叶品质的形成与茶叶的生长地、生长环境、采摘、蒸压、制造等环节关系密切。他于是在《大观茶论》中提出茶树生长的环境为“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同时他对采茶时间、采茶标准、蒸压制造茶叶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对于采得好茶的时间,他认为是:“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对于采茶标准,他写道:“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而对于蒸压和制造,他则明确指出:“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宋代的饮茶法承继唐代方式,但以点茶为主流。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工具和力道运用的和谐。“点茶”篇中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宋徽宗对茶具的选择也很在行,其在《大观茶论·盏》中的论述便是很好的证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宋徽宗所推崇的这种茶盏名“兔毫盏”,外饰为细长的条状纹,条纹在黒釉的陪衬下闪烁出银光,状如兔毫,故得其名。宋代饮茶使用的广口圈足的茶盏,釉色有黑、酱、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盏尤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之风的盛行有关。因点茶时用茶筅击拂使得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容易勘验,最宜“斗茶”。

徽宗时,“斗茶”之风盛行与他也不无关系。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趋之若鹜。一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不仅品茶玩赏,还想方设法翻弄出新花样——“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一种品评茶叶的活动,以盏面水痕先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之风也日渐扩散到日本,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这位“爱茶帝”不但爱茶、斗茶,还把茶元素融进了他的“瘦金书”和以工细彩墨为主、自成一体的“院体”绘画中,这在对茶刻画的细致入微的《文会图》中就可见一斑。这么看来,这位不爱江山、热衷艺术和茶的“荒唐”皇帝,丢了江山也就不足奇了。

有人说宋徽宗是中国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皇帝。如果没有坐上皇帝宝座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完美甚至伟大的艺术家,至少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美术史上,他都会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爱茶皇帝之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11子,宋朝第8位皇帝,公元1100年即位。在政治上,宋徽宗治国无方,在位26年(1100年-1126年),被俘后亡国于1135年,受折磨而死。但在艺术上,宋徽宗却有相当高的造诣,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其书,独创瘦金书体,自成一家,遒劲而潇洒;其画,以花鸟画专长,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自成院体(宋代翰林图画院),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通茶道,并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作为皇帝,御笔作茶书,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也是仅有的一个。全书二十篇,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品,从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点茶之法,藏焙之要,无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鉴和研究价值。《大观茶论》虽不足四千字,就内容而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品读价值。宋徽宗《大观茶论》写到茶可谓盛世之清尚也,由于皇帝对茶这样的热衷,也促进了宋代茶风的盛行。

我们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可以看到,这个茶痴皇帝对于点茶是多么的专业,对茶具的选择是多么的在行,对于斗茶又是多么的热衷。

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宋代的饮茶法承继唐代方式,但以点茶为主流。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工具和力道运用的和谐。点茶篇中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宋徽宗对茶具的选择也很在行,其在《大观茶论盏》中的论述便是很好的证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宋徽宗所推崇的这种茶盏名兔毫盏,外饰为细长的条状纹,条纹在黒釉的陪衬下闪烁出银光,状如兔毫,故得其名。宋代饮茶使用的广口圈足的茶盏,釉色有黑、酱、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盏尤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之风的盛行有关。因点茶时用茶筅击拂使得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容易勘验,最宜斗茶。

徽宗时,斗茶之风盛行与他也不无关系。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趋之若鹜。一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不仅品茶玩赏,还想方设法翻弄出新花样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一种品评茶叶的活动,以盏面水痕先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之风也日渐扩散到日本,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这位爱茶帝不但爱茶、斗茶,还把茶元素融进了他的瘦金书和以工细彩墨为主、自成一体的院体绘画中,这在对茶刻画的细致入微的《文会图》中就可见一斑。这么看来,这位不爱江山、热衷艺术和茶的荒唐皇帝,丢了江山也就不足奇了。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

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历代皇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中国历代皇帝中好茶者众,有的嗜茶如命,有的玩茶如痴,有的为茶写诗作赋,有的为茶著书立说,有的为贡茶者加官晋爵,原来一个个真龙天子,也对茶饮情有独钟,并衍生出许多帝王与茶的故事和传说。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

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

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宋徽宗亲自撰写茶叶专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

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

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给泡茶师傅连升三级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

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

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这里也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帝不可一日无茶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

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

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427.html

上一篇:茶树发源的地点

下一篇:茶疗相关知识:女性体寒喝什么茶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