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大美六堡•大讲堂】之历史(二) ——茶船古道今昔

2021-08-06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美六堡•大讲堂】之历史(二) ——茶船古道今昔”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船古道图点击查看大图

六堡,地处大瑶山余脉,丛山峻岭,而六堡茶运输则是借助四通八达的水路,销往粤、港、澳及南洋诸国。六堡茶人将这条六堡茶的运输水道称为茶船古道。

蒙起鹏、黄诚沅《广西通志稿》(1949年)广西通志馆油印本卷十地理编载:六堡茶,产苍梧。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茶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六堡茶,当收成时,粤省茶商在合口墟设庄收买。

茶船古道便是启程于此。

六堡河由梧峒河与不倚河汇流于合口,竹排小艇汇聚于此,上货后相继出发。六堡河经杨梅根、木苍与九城河汇合,流经梨埠(清代形成的墟集,参见《苍梧县志》民事篇工商)时,茶叶从大大小小的船只搬至木船,集中发运,木船沿着东安江,在广东封开县大洲镇驶入贺江,在贺江与西江交汇处,茶叶再搬至木帆、轮船,运销粤、港、澳及南洋诸国。

自古,两广东西相邻,得西江连通,同属珠江流域,航运条件最为优越。广西多山而水系发达的地理环境,使水路在广西内陆贸易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梧州自汉代以来,就是两粤的水运枢纽,成为广西最早的城市。明清时期,这一绝对的地理优势,更是成为粤商入桂从事商贸活动的基本原因之一。(参见黄滨《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

大量的粤商移居广西,六堡茶因祛湿调肠胃的神奇功效,吸引了不少粤商的投资目光。六堡茶销量的日益增加,使得合口码头排队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头,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六堡河上、东安河上、贺江上往来穿梭,繁盛一时,也使得茶船古道两岸的码头、墟集数量增加,不难想象当时舟车辐辏的热闹景象。

直至1937年,战争的打响,中断了整个西江的航运,六堡茶的运销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即使战争结束,六堡茶的销量也大不如前,茶园荒废或砍掉转为田地。在建国后,几个水电站(如:大中电站、贺江江口电站、九城水坝)先后建成,茶船古道彻底停止六堡茶的运输,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场景成为历史,如今,只有期颐之年的老人在静静流淌的河水中回忆着昔日的繁华。

文章由广生祥根据有关史料和三百年广生祥之有关记载,编辑而成,权且只能算作是六堡茶基础知识的普及文章。文章公开,内容皆可视为公共资源。因此,欢迎各种斧正、指导!也欢迎各种转载、各种抄袭及原文搬移,出处注明与否皆悉听尊便。M.cy316.Com

cy316.com编辑推荐

【大美六堡·大讲堂】之六堡茶树—— (一)六堡茶茶树的起源


六堡茶历来因其祛湿祛暑,清热驱痢的养生功效,而作为岭南民众日常饮品。六堡茶之所以具有祛湿调肠胃的功效,与六堡茶茶树生长的环境、制作工艺、仓储陈化环境息息相关,且缺一不可,无法复制!

学术界大多认为,茶树原产于滇、桂、黔相邻的山区,而广西境内连绵山脉、水道纵横,为茶叶传播创造了地理优势。

作为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之一的陈椽先生认为,南方的皋芦种是茶树的原种。

《广州记》(东晋裴渊)载: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

《桐君录》(六朝)载:又南方有瓜芦(皋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其叶做屑,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茅辈。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载: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

《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载: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

《茶经》(唐陆羽)载:瓜芦(皋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由以上古籍的记载中,不难发现,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皋芦在当时就已经是岭南民众日常饮品,从极重之可以推断,岭南民众把野生的皋芦引种到住所附近。

此后有学者对其他古籍所述及的皋芦种加以分析总结,从形状、产地、当地俗称、功效、口感、茶性、茶礼等方面作出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行动,秦人把先进的茶树种植技术传入岭南,此后岭南人民普遍利用皋芦原种作为祛湿解乏的茶饮,并且还把野生皋芦原种进行栽培驯化。

梧州境内萌诸岭余脉

根据进化论发明者达尔文曾说过: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从茶树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5对(2N=30),它表明了世界上的茶树不论是大叶种还是小叶种,同是一个起源中心。原始野生茶树向现代栽培型茶树生态结构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演化,其演化过程历经了一个渐进式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化过程是受茶树遗传物种先期适应性自然选择的方向演化(引自《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最好证明》陈杖洲陈培钧)。广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备茶树种植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条件,茶树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繁衍、生长。

六堡风光

六堡风光

由于生长环境的关系,茶树在长期的系统发育和演化过程中,茶树慢慢开始发生变化。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的茶树,慢慢地形成喜温、喜湿的性状,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使茶树的种内发生变异,演变成了中、小叶品种的茶树品种类型。在六堡茶产区发现的亚乔木型的六堡古树就是最好的证明。

亚乔木型的六堡古茶树

再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有载: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说明皋芦与六堡茶一样,具有显著祛湿利水的作用。

不知在此是否可以大胆推测,皋芦原种在六堡茶产区繁殖、演化,被所处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和茶树的自然杂交作用下,慢慢进化为今日的中小叶种六堡茶树,同时它却保留皋芦种与生俱来的霸道苦涩和祛湿功效。再后来,当地民众将六堡茶树的特点通过工艺制作,使之成为岭南民众日常祛湿且品鉴价值高的茶饮品。

当然,这还需要更多前辈、学者的深挖和研究。小编才疏学浅,又非专业研究人士,相关六堡茶树的描述与推测,只为抛砖引玉让更多专业人士提供更多专业意见,参与到六堡茶茶树的研究当中。

文章由广生祥根据有关史料和三百年广生祥之有关记载,编辑而成,权且只能算作是六堡茶基础知识的普及文章。文章公开,内容皆可视为公共资源。因此,欢迎各种斧正、指导!也欢迎各种转载、各种抄袭及原文搬移,出处注明与否皆悉听尊便。

【大美六堡•大讲堂】之历史(三)——六堡茶因祛湿调肠胃效果显


六堡茶产自广西梧州六堡镇。民间常有用陈年六堡加冬蜜治疗痢疾拉肚,明清时期又因其品质优异,久负盛名,品饮六堡茶在两广民众间尤为流行。清嘉庆前后,六堡茶祛湿祛暑调理肠胃的保健功效得到肯定,粤港茶楼酒肆大量供应六堡茶,人民普遍用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发现与开采,六堡茶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出口量与日俱增。提供给矿区华工日常多需的是粗老茶叶,提供给矿老板和有钱有身份的人消费的高档茶楼,则是等级较高,品质好的六堡茶,销量逐渐达到鼎盛。在近代一直是广西外销茶叶的大宗产品。(参见李民《历史时期广西茶叶研究》)

1929年,西江一景

现今,在昔日他乡,今日故乡的南洋,还留存着许多当年的六堡茶。很多寻访老六堡的爱茶人,都会不远万里的来到曾经的锡都怡保。六堡茶在怡保是同柴米油盐并列的家常物品,除了茶行里专卖,在卖拜神祭祖物品的香火店、海味店、杂货店里也都有出售。(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8月7日杨璐《寻访南洋老六堡》)

那么,六堡茶有着怎样的南洋往事呢?

怡保,今马来西亚霹雳州首府。19世纪末因采锡而繁荣兴盛的,除了怡保这座城市,还有来自华侨们昔日故乡的六堡茶。

姚枬《马来亚华侨史纲要》(1943年)第六节载:查马来亚蕴藏锡矿最富之处,系在霹雳与雪兰莪境内,而尤以霹雳为甚,五十年前,其地之锡矿几全部为吾乔所采掘,矿工之多,竟可支配其盛衰

明末清初,两广海外移民日益增多,又到清中期马来西亚丰富锡矿的发现,至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外国殖民统治者的入侵等原因,大批华人,特别是粤桂闽地区民众,或自愿或被卖猪仔的方式来到马来西亚谋生。这一浩荡的海外移民,也被民众称为落南洋。

穿越远洋,历经艰辛的华工们,初到之处,是深入人迹不到之荒野,即使逃过地狱船舱一劫,也未必能在这异国荒野存活。因卫生之设备未周,不合水土而死者有之;触冒山岚瘴疠而死者有之;为毒蛇所蛰猛兽所噬者有之;为烈日暴雨熏蒸沾微恙,医药失调而死者有之。(摘自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1929年)162页)

正在淘洗矿砂的琉琅女

图片展于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

华工锡矿情景

图片展于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

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炎热潮湿,矿工们还要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腥臭的泥水里,长时间劳作,不少华人矿工中暑、得风湿病、各种怪病和发瘴气,不少人失去了鲜活性命。由于死亡率居高不下,矿区一度招工困难。(参见《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8月7日杨璐《寻访南洋老六堡》)

电视剧《下南洋》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此时,矿主们发现,一些常喝六堡茶的岭南华工甚少得病,就此打听到六堡茶祛湿祛暑,清热解毒的神奇功效,于是,六堡茶成为矿区里矿工伙食的日常供应。本是解乡愁的六堡茶,竟在他乡成为保命茶。

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的功效,畅销与粤港澳及南洋诸国,这也有赖于坚忍的南洋华人,有赖于辛勤的莘莘茶农,有赖于爱茶的精明茶商,于是成就了六堡茶辉煌的昨天。

文章由广生祥根据有关史料和三百年广生祥之有关记载,编辑而成,权且只能算作是六堡茶基础知识的普及文章。文章公开,内容皆可视为公共资源。因此,欢迎各种斧正、指导!也欢迎各种转载、各种抄袭及原文搬移,出处注明与否皆悉听尊便。

论道中国茶文化 侯军侯杰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唯一交集”,6月16日,市民文化大讲堂在中心图书馆继续开讲,当天是大讲堂开办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兄弟俩作为主讲嘉宾——侯军、侯杰以“漫谈中国茶文化”为主题同台论道。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交集

两兄弟中的兄长侯军是资深报人,侯杰则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是茶的故乡”,讲座开始,侯军开宗明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侯军认为,“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侯军举例说明,“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茶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承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侯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起源历史,还介绍了中国茶叶的流转路径以及由茶叶引发的政治事件。他说,在农业时代,茶叶是高档的国际贸易产品。例如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商路被称为“茶马古道”,这条商路将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甚至欧洲都连接在一起。

在当代,中国的生活形态发生很大改变,茶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更加丰富。“年轻人喜欢喝港式的奶茶,还有台湾的珍珠奶茶,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延续,并创出一种新的文化,而且研究者并不是茶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每一个喝茶的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进行茶文化的创造”,侯杰说。而谈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时,侯军表示,“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对于当前市场的茶叶炒作之风,侯军认为,这是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他说:“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他们两人都认为,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侯军表示。

云南的六大茶山茶山之美


云南的茶山更是绿树常青,四季鲜花。因为茶叶最适宜生长在北纬35°以南、水分充足、云雾缭绕的高山丘陵地带。

茶山之美,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里生长的每一片茶树叶,都是天赐灵叶,吸收了天地精华,蕴含了自然精气,成就了云南普洱茶独一无二的传世魅力。1.攸乐茶山 又称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境内,其产出的茶属于云南大叶种茶,叶形分为长叶和椭圆两种,芽叶又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这种茶虽然香气一般,苦涩味重,但回甘快,生津好。2.革登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东北部,如今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所产茶属于乔木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香气持久。冲泡后汤色橙黄,品饮时上颚香甜且微有蜜感,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3.倚邦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至今保 存 有2900多亩古茶园。该茶山海拔1950米,所产茶属于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干茶色泽呈深绿或绿色,味道幽香。冲泡后汤色为深橘黄色,品饮时上颚香甜且微有蜜感,回甘快,生津较好。4.莽枝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至今保存有1056亩古茶园。莽枝茶山的茶属于乔木中小叶种,茶饼条纹工整,条索均匀。冲泡后汤色明亮,入口较为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味道清新怡人。5.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地处倚邦、革登、曼撒三大茶山之间,古茶园面积1500多亩。出自该茶山的茶饼形状工整、松紧适度、条索粗大、芽头明显、香气醇和、生津回甘明显,品饮时舌面与上颚的中后段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6.曼撒茶山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中北部,清朝初期这里就已成为茶叶的主产地,但如今大部分的曼撒古茶园已经衰败。曼撒茶山的茶属于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干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其香气高扬、汤水柔和,有“茶中皇后”的美誉。

六堡茶的历史介绍


六堡茶是广西特有的传统名茶,属黑茶类。产于广西浔江、贺江、桂林、郁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的山区,而以梧州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

六堡茶久负盛名,脍炙人口,是我国历史名茶,已有1500多年的产制历史,清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六堡茶受到追捧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梧州作为水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站,六堡茶顺着水上丝绸之路,远销港澳、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并且,由于地理气候炎热,两广地带历史上习惯于饮凉茶,而同时具有凉茶功用和药用保健的六堡茶便受到青睐而得以普及,并随两广下南洋的华人传遍港澳呵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就已普及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随着六堡茶在海外市场的盛行,两百多年来,六堡茶就一直作为海外游子的家乡特产成为当地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发展海外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呵生产力低下等原因,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几乎出现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恢复生产。还有部分六堡茶曾作为地方土特产品送上北京,许多中央领导也很喜欢喝;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特别喜欢家乡的六堡茶。

茶马古道·大美巴拉格宗


对于繁杂而庞大的古代交通系统茶马古道而言,巴拉格宗只是其中一个非常细微的节点,细微到几乎被人遗忘。但这块与滇藏茶马古道若即若离,同时又通过一条细小的羊肠小道一头连接起滇藏茶马古道,一头连接起四川得荣的地域,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震撼的。

即便是对香格里拉的人来说,至少在五年前,巴拉格宗是遥远而陌生的。就是现在,这块有着176平方公里地域的地理标记,在众多新出版的地图上也是缺失的。这里所说的巴拉格宗,有着另外一个商业味十足的称谓——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

地平线真的消失了,在巴拉格宗。这是大自然的鸿篇巨制,从海拔5545米的主峰巴拉格宗雪山到海拔近2000米的河谷,峰谷间的落差竟达3600米。如果只是单有峡谷与河流,就没多少稀奇的了。至少在云南的许多地方,抬头是山,低头是谷。妙的是巴拉格宗3600米的垂直落差,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立体的地形、气候、生物空间,使其几乎囊括了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从干热河谷到现代冰川带所特有的自然垂直带立体生态类型及景观资源。

当我们从水庄出发,越野车沿新开挖的崎岖盘山公路向上攀爬。经过42道拐垂直而上700米后,一座白塔和玛尼堆出现在远处,旁边不远处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小村落。这里就是巴拉村,位于壁立群山怀抱中一块稍为平整的坡地上。村庄名字的本身,记录了一个族群、一个村落的迁徙历史。村口的小山包上建有一座白塔。凡有重要事件,村民们就会在白塔旁升起藏香的烟雾,让它飘向西边那闪闪发光的神山——格宗雪山。白塔前不远处,就是险峻的大峡谷。在这里,村庄、白塔、神山构成了一条神奇的轴线,串起了村民们的生存、感情和信仰。海拔5545米的格宗雪山是香格里拉的最高峰,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爬到峰顶。这座金字塔般挺立的神山,在古藏经中早有明确记载,是康巴地区的三大神山之一,现在还有来自康藏地区的成批信徒跋山涉水前来转山朝圣,他们相信转山会带来终生的幸福安宁。从巴拉村经泽嘎塘到格宗雪山,终年不化的现代冰川,白雪覆盖的巍峨雪山,美轮美奂的高山牧场……神山四周的景致绝美得如梦如幻。穿过格宗雪山,还可进入四川得荣。这是一段恢弘而大美的旅途,也是一段艰辛而险峻的道路,当年行走在这条小道上的那些赶马人,心中或许并不诗意。

茶马古道与六大茶山


中国有三条丝绸之路,一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从唐代西安到欧洲;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所走航路;三是茶马古道,由云南边界将茶运送到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但这只是其中一部份,茶马古道,在中国云南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分布之广有如蜘蛛网般密,马帮组织的专业度,令我们钦佩。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是先圣先贤们所努力的成果,茶马古道的发掘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国际普洱茶研讨会时,对茶马古道的认知并不那么清楚,在我印象中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来年再度到昆明参加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了研究普洱茶来到梦寐以求的易武正山做考察,此时对普洱茶认知更是懵懵懂懂,只凭借一股热诚来到向往已久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除研究普洱茶之外,当然普洱茶的整个文化背景及一切人、事、地、物必须去一一认知,茶马古道也是其中之一。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六大茶山对外的运输路线大约分为以下几条,这是我与张毅先生做田野调查所得知的。

六大茶山主要对外运输路线:倚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倚邦向西北沿茶马古道,经勐旺、思茅、普洱上昆明。

2.倚邦向南过罗梭江、勐仑、勐罕、出缅甸、景栋,或勐仑、勐捧、出米赛。

3.倚邦向东经漫腊或漫乃进老挝乌得到越南直到河内。

4.倚邦向东运至易武交易武茶庄加工后销往各地。

易武街向外的运输线路主要有:

1.易武向北经曼撒、漫乃到江城,马走七天(称七站),然后再运出墨江、昆明。

2.易武沿茶马古道经曼撒、倚邦、勐旺到思茅八站,到普洱十站。再运往昆明,或景谷、景东、大理、中甸。

3.易武向西南经勐仑、勐罕、车里(景洪)六站,到缅甸景栋,再转运印度加尔各答,印藏边界大吉岭进拉萨。

茶之五美


想了解《茶之五美》知识吗,丰富的《茶之五美》内容等你来看!

茶之五美,分别为茶名之美、茶形之美、茶色之美、茶香之美、茶味之美。

一、茶名之美

俗话说:香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我国茶叶品种繁多,约有500多种。名称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地名+茶树,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二是地名+茶叶形状,如六安瓜片、君山银针等;三是地名+形容词,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等;四是典故或传说,如碧螺春、大红袍等;其它归于第五类,如普陀茶、谷春雨等。我国茶名唯美文艺,赏析茶名,也是在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二、茶形之美

茶叶种类繁多,外观形态自然也是各有千秋,我国茶叶大多属于芽茶或是叶茶。芽茶以绿茶为例可分为扁形茶、针形茶、螺形茶、眉形茶等等。叶茶如乌龙茶,一芽三叶为采摘标准,因此制成的茶“枝粗叶大”,更有“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三、茶色之美

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叶底的颜色以及茶汤的汤色三个方面,其中,汤色之美是茶艺中最注重的一部分。不同茶类则具有不同的汤色美,绿茶清透明亮、红茶鲜明红艳、黑茶黑褐光泽……

四、茶香之美

茶香有的香醇浓厚,有的清香淡雅,有的强烈刺激。闻香的办法分为三种,一是闻冲泡后上漂的水气,而是闻杯盖上的留香,三是细闻茶叶杯底的余香。

五、茶味之美

人生百味,每种茶叶也有其独特的味道,主要有“苦、涩、甘、鲜、活”五种茶味。苦指令舌根不适的苦味;涩指不适的麻舌之感;甘指茶汤入口回味甜美;鲜指茶汤清爽宜人;活指品茶时感到舒适、鲜活。

关于本文《茶之五美》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595.html

上一篇:六安篮茶

下一篇:白云春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