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唐代的制茶方法

2021-05-06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并列如下:

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m.Cy316.CoM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 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陜西则缝合榖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陜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唐代饮茶方法 唐代主要饮茶方法介绍


中国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但到了唐朝年间饮茶方式有了大的改变,形成了重要的茶文化,但到了现代以后,人们对唐朝饮茶方法已经相当陌生,为了让大家对唐代的茶文化多一些了解,今天我就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唐代饮茶方法 唐代主要饮茶方法介绍

1、备茶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茶叶的加工工艺与现代茶叶不同,唐代的茶叶主要是茶饼,它在经过灸烤和蒸制以及研压以后才能用来泡水喝,而且在那个时期,茶叶的灸烤需要分多次进行,烤好以后制成茶饼,最后才能制成茶末。

2、备炭

在唐代饮茶时,被炭也是重要的一步,被烫主要用来煎水,它是煎水的重要燃料,这时一定要选择优质木炭,最好是那种硬柴而且无异味儿的木炭,那些带有油腥味或者富含油脂的木柴,是不能用来煮水煎茶的。

3、备水

唐代饮茶时,对水的要求也很重要,在监察以前,一定要选择水质上乘的水来煮,他们煮开以后才能用来煎茶。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煮茶多用山中水,江中水以及井下水,山中水也就是山中出现了天然山泉水,它水质较软,用它煮茶,最能让茶叶散发出它的香醇滋味。

4、煎茶

在唐代年间人们泡茶,多以煎茶为主,在煎茶时要先把水放在锅中煮沸,在水刚刚煮沸时可以加少量食用盐,在它沸腾如泉涌时,可以取出适量,在它三次沸腾以后才能把茶叶入锅,这时要保持水的温度平衡,让茶叶均匀受热,等茶汤变色,闻到浓郁茶香时,把取出的开水加入到锅中,再过一分钟取出里面的茶汤就能饮用。

制茶方法:古代的几种制茶工艺


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产业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古代的手工制茶到现代的机器制茶,在工艺技术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茶叶要好喝,还是手工制作的更原汁原味,那么,我国古代是怎么制茶的呢?

中国制茶历史,自发现野生茶树开始,人们从制作粗茶、饼茶到精茶、散茶,从单一茶类的制作到多种制茶工艺的产生,从原始的手工制作到全面的机械制作,其间经历了多种复杂的制茶变革。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不懂制茶法,对茶叶是“煮茶汤式”烹而食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唐代茶史》158页),即将鲜叶采摘后生煮羹饮。

古人采茶

后来,大约在汉至隋唐,首先出现了将鲜叶晒干后存放、随时煮饮的简单制作方式,这便是晒青工艺的萌芽。与此同时,为便储藏和运输,将茶叶以蒸汽杀青制成茶饼,是谓蒸青饼茶。该制法一直沿至宋元。

唐代蒸青团饼茶,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三之造”中就讲到,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七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制茶工艺是“蒸之”,即蒸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蒸青。

怎么来蒸青?是将采来的细嫩芽叶,放入蒸茶桶中,再将蒸茶桶放置在烧水锅上,待茶蒸到一定程度,便倒出茶叶,再来捣碎、拍压、烘干、穿连,最后封存。这是饼茶的制作工艺。蒸青工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也去除了茶叶的青草味。

古人炒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还提到唐代民间还“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的习惯。

散茶制作,工艺采用的是“炒青”或“晒青”。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宋人朱翌在《琦觉寮杂记》卷上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这两者都讲到了茶叶制作的炒青工艺,整个过程是将鲜叶采摘后,在锅中用高温手工炒干,直至水分丧失。这表明,炒青绿茶的出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晒青则是沿用古人最传统的方式,将采来的鲜叶直接晒干成散茶形状,便可拿来煮饮。这个习俗也一直保留在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出现大大改革,主流制法改蒸青为炒青,主流茶品改团茶为散茶。

古人制茶

罗廪《茶解》中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工艺:“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讲述了茶叶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的过程。特别是在炒青时“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茶时不宜久,不宜多,以保证茶叶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明杭州人许次纾《茶疏·炒茶》中说到:“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

炒青工艺不仅克服了蒸青工艺难以掌握的弊端,而且充分申发了茶叶原有的香味,同时还降低了制茶成本。

蒸青、炒青的工艺,延续在我们现在的制茶工艺中,如湖北的恩施玉露是蒸青,浙江的西湖龙井是炒青,等等。

当然,近现代也出现了其他的制茶工艺。现在则更多地改用机械化的制茶方式,少了古代传统的手工化制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9880.html

上一篇:古人是如何冲泡饮用绿茶的含龙井泡茶规范

下一篇:两种冲泡茶普洱茶的方式和区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