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色、香、味

2021-02-12

1.茶叶的色泽

茶叶的色泽包括于茶色泽、汤色和茶渣的色泽。使茶叶变色的化学物质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和茶多酚的氧化产物等。它们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按照人们对茶叶的品质要求而发生变化。比如,绿茶的于茶叶色泽有翠绿、嫩绿、嫩黄、墨绿和黄绿等。

名优绿茶于茶色泽大多呈嫩绿、嫩黄色,用幼嫩芽叶制成的绿茶的色泽呈嫩绿、嫩黄或翠绿。用老叶制成的绿茶的色泽呈黄绿或者深绿。

红茶干茶色泽要求呈乌润或者棕红色,汤色红艳;叶底红亮。红茶的发酵程度过度或者贮藏时间过长、含水量过高、受潮变质时,汤色从红艳变成红暗,甚至似“酱油汤”。好红茶冲泡后的茶汤会在杯沿出现“金圈”。品质差的红茶汤色深暗,无“金边”。

2.茶叶的香气

一般高山茶比平地茶的香气好,中小叶种茶比大叶种茶的香气好;嫩叶茶比粗老叶茶的香气好。

(1)清香型的构成物质是:二甲硫、反型青叶醇、戊烯等。

(2)栗香型的构成物质是:吡嗪、吡咯类物质等。

(3)花香型的构成物质是:苯乙醇、香叶醇、苯甲醛、水杨酸甲酯、醋酸苯乙酯、苯乙酸苯甲酯等。

(4)鲜爽型的构成物质是:沉香醇和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和栊牛儿醇等。

(5)粗青气和青草气的构成物质是:青叶醇、乙烯醛、正乙醛和异戊醇等。

3.茶叶的滋味

茶多酚是含量高的茶味浓,没有氧化的茶多酚含量过高时味青涩。

茶多酚的含量过低或者茶多酚氧化过度时,茶味淡。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味的重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例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的茶氨酸,鲜爽味很高。

嫩茶中茶氨酸的含量很高,滋味鲜爽。春茶、名优茶、高山茶的氨基酸含量高,滋味清鲜。夏茶、粗老茶的氨基酸含量低,鲜爽味差。

构成茶味的成分有花青素、糖类、果胶、维生素C和无机盐等物质,多种物质的配合,含量的不同和配比的关系,形成了各种茶类的风味,例如浓醇、鲜醇、醇和、苦涩、甜醇等。

精选阅读

龙井茶的色、香、味、形


高级龙井茶的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调匀鲜活而油润,汤色碧绿,清澈明亮;香馥如兰,香气鲜爽,清香持久;滋味甘醇鲜爽,醇和可口;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钉”,尖削挺秀,大小匀齐,芽毫隐藏,犹如兰花瓣。

因此,向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过去龙井分1-8个品级,特级龙井至少有6万个芽,茶叶光滑扁平匀直,打上包儿,捅一个窟窿,茶叶会一根根掉下来。泡出来一芽一叶,汤非常清澈,不能带“鱼叶”(附在茶柄的小叶)。这些特点是其他茶叶无法替代的。

冲泡龙井,要用80度开水。若用杯盖,一分钟后即揭开杯盖,以免产生闷熟味,高级龙井一旗一枪,芽叶簇立于杯中交错相映,上下沉浮,宛如青兰初绽,翠 竹争艳。

龙井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用行话说叫“板栗香”,泡出来的茶味有点儿像栗子的香气。因此,品尝龙井宜细品慢啜,否则领略不到其香味特点。

清代诗人陆次云在《湖懦杂记》称赞:“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则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陆次云说龙井茶无味,并非似白开水那样的淡而无味,而是别有一种“无味之味”,有一种“太和之气”。这叫做淡中有味茶偏好。名茶佳品,没有俗品凡茶的茶气,却各有自己独特的香气韵味。龙井茶贵得来大气、矜持,娇起来便缺乏耐心,不经泡,像位阅历浅又任性的娇嫩模特儿;香气极易耗散,难以久储,就像青春。

有人曾比喻极品龙井的陈茶与此品新茶的关系,好比半老徐娘与二八少女,后者的青春远甚于前者余韵,哪怕当年有惊鸿之艳。

茶叶的色、香、味、形、效


茶叶起源于中国,据史料记载,人类最早发现的是嚼吃茶叶用来解毒。随着时间的发展,接下来大致经历了煮鲜叶汤、煮干茶汤、点茶、泡茶,直到如今出现各式各样的冲泡方法。人类对茶叶的利用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大的阶段。

中国人逐步形成对茶的饮用习惯, 以及发展到喜爱甚至痴迷,主要是了解茶叶是一种健康性饮品开始,逐步上升到了认同它是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饮品。

当我们回归到本质和基础,茶叶如今带给饮用者的感受和作用可以归纳为5个字:色、香、味、形、效。这5种感受是我们直接能够感知到的。

“色”和“形”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干茶的颜色及其茶汤的颜色、干茶的形状及其在水中展开的形状带给我们的是视觉感受,茶叶的“色”和“状”不仅可以用来区分茶叶的类别和品质档次,又能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香”是我们鼻子闻到的,闻茶香,闻的是干茶的香、冲泡以后的叶底香及其茶汤香。“味”是我们口腔品尝到的,直接的是入口时的味道,另外还有喝了茶汤的回味。

人类利用茶叶的核心基础和主线是茶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茶叶中找到了超过500种的物质,正是这些奇妙的物质以及他们的奇妙组合,茶叶给人类带来了健康。但是,如果说茶叶的“色、香、味、形”是我们的直接感受的话,那么茶叶的“效”却不是直接的、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积累。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长期饮茶,茶叶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功效才能够显现出来。

喝茶的最基本需要,就是茶叶的“色、香、味、形、效”,而这其实都是茶叶的物质基础。

作为茶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要念好这个“五字经”。我们应该尊重茶叶的本真性,也就是茶叶的真色、真香、真味、真形、真效,尤其是对于传统 中国茶,那些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添加剂,以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效”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茶叶品鉴取向,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而现实中的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一方面,少数茶叶营销者误导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对茶叶品鉴的错误和畸形取向,另一方面,少数生产者又不惜手段去迎合这些不正确的取向,需要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

更为危险的是中国茶叶的饮用安全性问题。茶叶本是健康之物,如果茶叶中出现了超标的稀土、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我们的消费者会受到什么打击?中国的茶产业会是什么后果?

其实很多“专业人士”所说的“茶气”、“茶韵”,普通的喝茶消费者很难明白和感受到的。

品茶要知色、香、味


喝茶,本是一件随意的事情。有的人喜欢喝绿茶,有的人喜欢喝红茶, 有的人喜欢喝乌龙茶……兴趣各有偏好;有的人喜欢喝浓茶,有的人喜欢喝淡茶,有的人喜欢清香,有的人喜欢果香……口味也不尽一致。所以,尽管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喝。无论什么茶,不管怎么喝,既能解渴,又能提神。正所谓,“茶无好坏,适口为宜”。

喝茶,也可以是一件讲究的事情。这里的“讲究”并非故作高深、附庸风雅,而是用心体味茶的品质特征,增加品茶、评茶的经验。经验丰富了,喝一口茶,你就知道茶汤品质的优劣高下,不再糊里糊涂地喝茶。

欲知茶叶品质,职业茶人会从外形与内质入手,用一系列标准去给一款茶“打分”。但这个评茶体系很复杂,普通人未必学得会。简化一下,生活中饮茶,不妨从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入手去评茶。

茶汤的色泽

泡好一杯茶,人们不自觉地要看茶汤的颜色,看它的色泽、亮度、清澈度。各类茶叶都有自己标准的汤色,绿茶清汤绿叶、红茶红汤红叶,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例)茶汤金黄或黄绿。应注意的是,茶汤静置一段时间,易变色,气温、光线、茶汤温度都是影响因素。

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物质是茶多酚。茶多酚本是无色的物质,但制茶或存放过程中,茶多酚会因氧化而变色,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可变得黄暗。影响茶汤颜色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因此,泡好茶后,一般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能较好地评判茶叶的原有汤色;如时间拖久了,很容易出现误判。

茶汤的香气

品评香气,主要看香气纯不纯,是否有异味,属于哪种香型(清香、嫩香、花香、果香等),香气是浓还是淡,香气是否持久等。最适宜人闻香的温度是45℃~55℃;超过60℃,人就感到烫鼻,但低于30℃,人就会感到气味低沉,难以辨别。

闻香时,嗅香过程最好是2~3秒,不宜超过5秒或少于1秒。品香时,宜将整个鼻部探入杯内,这样使鼻子接近茶汤,既可扩大香气接触面积,又能增强嗅觉对气味的捕捉能力。品评茶叶香气,在冬天要快,在夏天,过3~5分钟,即应开始嗅香。

茶汤的滋味

品滋味要靠舌头,舌头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对苦味判断最敏感。

评茶汤滋味最适宜的温度是45℃~55℃。如果温度高于70℃,就会感到烫嘴,低于40℃就显得迟钝,感到涩味加重、浓度提高。

把茶汤吸入嘴里后,舌尖顶住上层门齿,嘴唇稍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入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这样,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茶汤滋味的特征。

其实,上面的描述只能算“纸上谈兵”,品茶要靠实践,所以,要知茶味,还得亲自泡茶,亲自尝。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256.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入口即化

下一篇:普洱茶生津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