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白囊蓑蛾

2021-01-04
学名 Chalioides kondonis Matsμmura 鳞翅目,蓑蛾科。别名白囊袋蛾、白蓑蛾、白袋蛾、白避债蛾、棉条蓑蛾、桔白蓑蛾。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桃、苹果、梨、李、杏、梅、枇杷、柿、枣、石榴、柑桔、栗、核桃等果树及药用植物。为害特点 同茶蓑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9—16mm,蛆状,足、翅退化,体黄白色至浅黄褐色微带紫色。头部小,暗黄褐色。触角小,突出;复眼黑色。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 板,其中央具褐色纵线,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腹部肥大,尾端收小似锥状。雄体长6一11mm,翅展18—21mm,浅褐色,密被白长毛,尾端褐色,头浅褐色,复眼黑褐色球形,触角暗褐色羽状;翅白色透明,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卵椭圆形,长0.8mm,浅黄至鲜黄色。幼虫体长25—30mm,黄白色,头部橙黄至褐色,上具暗褐至黑色云状点纹;各胸节背面硬皮板褐色,中、后胸者分成2块,上有黑色点纹;8、9腹节背面具褐色大斑,臀板褐色,有胸腹足。蛹黄褐色,雌长12—16mm,雄长8—11mm。蓑囊灰白色,长圆锥形,长27—32mm,丝质紧密,上具纵隆线9条,表面无枝和叶附着。天敌有寄蝇、姬蜂、白僵菌等。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枝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为害,6月老熟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一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传播,在枝叶上吐丝结蓑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逐渐扩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注意保护天敌。(2)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 参见茶蓑蛾。

小编推荐

茶树茶蓑蛾


学名 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属鳞翅目,蓑蛾科。别名茶袋蛾、茶背袋虫、茶避债虫等。布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局布密度较大,常造成较大损失。 寄主 茶、油茶、柑桔、苹果、樱桃、李、杏、桃、梅、葡萄、桑等百余种植物。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16mm,足退化,无翅,蛆状,体乳白色。头小,褐色。腹部肥大,体壁薄,能看 见腹内卵粒。后胸、第4—7腹节具浅黄色茸毛。雄蛾体长11—15mm,翅展22—30mm,体翅暗褐色。触角呈双栉状。胸部、腹部具鳞毛。前翅翅脉两侧色略深,外缘中前方具近正方形透明斑2个。卵长0.8mm左右,宽0.6mm,椭圆形,浅黄色。幼虫体长16一28mm,体肥大,头黄褐色,两侧有暗褐色斑纹。胸部背板灰黄白色,背侧具褐色纵纹2条,胸节背面两侧各具浅褐色斑1个。腹部棕黄色,各节背面均具黑色小突起4个,成“八”字形。蛹雌纺锤形,长14一18mm,深褐色,无翅芽和触角。雄蛹深褐色,长13mm。护囊纺锤形,深褐色,丝质,外缀叶屑或碎皮,稍大后形成纵向排列的小枝梗,长短不一。护囊中的雌老熟幼虫长30mm左右,雄虫25mm。 生活习性 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防治方法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大蓑蛾


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 鳞翅目,蓑蛾科。别名大袋蛾、大背袋虫。分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北方茶园发生多。 寄主 茶、油茶、枫杨、刺槐、柑桔、咖啡、枇杷、梨、桃、法国梧桐等。 为害特点 基本同茶蓑蛾,局部地区茶丛可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成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有退化,头部小,淡赤褐色,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褐色隆基,胸部和第一腹节侧面有黄色毛,第七腹节后缘有黄色短毛带,第八腹节以下急骤收缩,外生殖器发达。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翅展35—44mm,体褐色,有淡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在R4与R5间基半部、Rs与M隔脉间外缘、M2与M3间各有1个透明斑,R3与R4、M2与M3共柄,A脉与后缘间有数条横脉;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 前、后翅中室内中脉叉状分支明显。卵椭圆形,直径0.8—1.0mm,淡黄色,有光泽。幼虫雄虫体长18—25mm,黄褐色,蓑囊长50—60mm;雌虫体长28—38mm,棕褐色,蓑囊长70一90mm。头部黑褐色,各缝线白色;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腹部淡黄褐色;胸足发达,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趾钩15—24个。蛹雄蛹长18—24mm,黑褐色,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 生活习性 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 防治方法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茶蓑蛾


学名 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属鳞翅目,蓑蛾科。别名茶袋蛾、茶背袋虫、茶避债虫等。布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局布密度较大,常造成较大损失。

寄主 茶、油茶、柑桔、苹果、樱桃、李、杏、桃、梅、葡萄、桑等百余种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16mm,足退化,无翅,蛆状,体乳白色。头小,褐色。腹部肥大,体壁薄,能看

见腹内卵粒。后胸、第4—7腹节具浅黄色茸毛。雄蛾体长11—15mm,翅展22—30mm,体翅暗褐色。触角呈双栉状。胸部、腹部具鳞毛。前翅翅脉两侧色略深,外缘中前方具近正方形透明斑2个。卵长0.8mm左右,宽0.6mm,椭圆形,浅黄色。幼虫体长16一28mm,体肥大,头黄褐色,两侧有暗褐色斑纹。胸部背板灰黄白色,背侧具褐色纵纹2条,胸节背面两侧各具浅褐色斑1个。腹部棕黄色,各节背面均具黑色小突起4个,成“八”字形。蛹雌纺锤形,长14一18mm,深褐色,无翅芽和触角。雄蛹深褐色,长13mm。护囊纺锤形,深褐色,丝质,外缀叶屑或碎皮,稍大后形成纵向排列的小枝梗,长短不一。护囊中的雌老熟幼虫长30mm左右,雄虫25mm。

生活习性 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

防治方法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茶树茶园咖啡木囊蛾


学名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鳞翅目,木蠹蛾科。别名咖啡豹蠹蛾、豹纹木蠹蛾、咖啡黑点蠹蛾。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寄主 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参见棉花害虫一棉茎木蠹蛾。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4)成虫盛发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10%溴·马乳油1000倍液、20%菊·马乳油15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

茶树虫害--茶树茶园咖啡木囊蛾


学名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鳞翅目,木蠹蛾科。别名咖啡豹蠹蛾、豹纹木蠹蛾、咖啡黑点蠹蛾。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寄主 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参见棉花害虫一棉茎木蠹蛾。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4)成虫盛发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10%溴·马乳油1000倍液、20%菊·马乳油15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

大蓑蛾


分布区域:我国各产茶省(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无翅,蛆状,淡黄色,体长25毫米左右,雄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6—33毫米,前翅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卵:椭圆形,浅黄色。幼虫:黄褐色,成长后体长约35毫米,胸部硬皮板黄褐色,上有褐色纵带,其 中背面2条纵带宽而明显。护囊大型,长达40—60毫米,丝质较疏松,囊夕卜缀有叶片和少量枝梗,枝梗零散排列。 为害作物:食性杂,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梨、柑桔飞枇杷飞葡萄、法国梧桐、枫树、枫杨等多种果木。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为害状与茶蓑蛾相似。 发病特点:一年发生l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上护囊内越冬。第二年早春开始活动为害,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在半夜前后,雄蛾羽化飞出后,蛹壳部分露于护囊排泄孔外。 5月中旬雌虫开始产卵,卵产于护囊中蛹壳里,平均产卵量约2600粒。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孵化率可达90%以上。初孵幼虫先在护囊内取食卵壳,后从护囊排泄孔爬出,吐丝悬挂随风飘散,并结囊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 留上表皮呈黄褐色半透明斑膜, 3龄后咬食叶片呈孔洞。幼虫老熟后即在囊内将虫体头尾调转后化蛹。幼虫化蛹和越冬前均吐丝封闭囊口,并以丝紧附于枝叶上。 各虫态发育历期2在安徽合肥卵期17—22天,幼虫期 210—240天,雄蛹期24—33天,雌蛹期13—26天,雄成虫寿命2—3天,雌成虫寿命12—19天。 防治方法:(1)人工摘除护囊。(2)在幼龄幼虫期,选用90%敌百虫每亩2—3两(合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每亩1.5—2.5两(合1000一1500倍液),或50%杀螟松、50%二溴磷每亩2—2.5两 (合1000倍液);或10%除虫精、2.5%溴氰菊酯飞20%杀灭菊酯每亩 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必须将虫囊喷湿,以充分发挥药效。

茶褐蓑蛾


茶褐蓑蛾又称茶褐背带虫。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东、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油桐、樟树、扁柏、刺槐等林木。 1、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约15毫米,翅展24毫米,体翅褐色,腹部有金属光泽,翅面无斑纹。雌成虫蛆状,体长约 15毫米,头淡黄色,体乳黄色。 卵椭圆形、乳黄色。 幼虫成长时体长18~25毫米,头褐色,散生黑褐色斑纹,各胸节背板淡黄色,被侧上下有不规则黑板2块,腹部黄褐色。 雌蛹圆筒形,两端赤褐色,尾端有刺3枚;雄蛹长椭圆形,深褐色,翅芽伸达第三腹节中部,第二至第五腹节背面后缘有一横列细毛,第八幅节背面前缘一横列小刺,尾部弯曲,臂刺二分叉。 幼虫成长时护囊长25~40毫米,粗大,似倒宝塔型,枯褐色,丝质、疏松、囊外缀附众多的碎叶片,略呈鱼鳞状松散重叠。 2、习性及规律 茶褐蓑蛾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各地均每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6月上旬开始化蛹,蛹于6月中旬开始羽化,雌成虫6月中旬即开始产卵,卵在6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一般在11月进入越冬期。 茶褐蓑蛾幼虫大多栖居在茶丛中、下部,比较隐蔽,有趋当遇到高温时,常群集在茶树根劲处。其他习性与发生规律与茶蓑蛾相似。

茶蓑蛾


茶蓑蛾在我国务产茶省(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蛆状,无翅,体长1-2—1-6毫米,黄褐色,雄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翅均深褐色,前翅外缘近翅尖处有2个透明斑。 卵:椭圆形,乳黄白色。 幼虫:体黄褐色,胸部各节的硬皮板侧面上方有l条褐色纵纹,下方各有1个褐色斑。 蛹:雄为被蛹,雌为围蛹,体长约11—1-8毫米,黑褐色。护囊中型,囊外缀结纵向平行排列长短不一的小枝梗。 为害作物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桔、桃、梨、油茶飞李、梅飞桑等。 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和孔洞。 发病特点 浙江、贵州一年发生l代,安徽、江苏飞湖南l一2代,江西、台湾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中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飞中旬成虫羽化产卵,6月下旬幼虫孵化。全年以7—8月间为害严重。 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护囊内,雄成虫羽化飞出后即寻找雌虫,找到雌虫后将腹部插入护囊进行交尾。雌虫产卵于囊内蛹壳中,每雌产卵量约500粒,卵期10—15天。幼虫孵化后从护囊排泄孑乙爬出,随风飘散到枝叶上,后即吐丝结囊。1-3龄幼虫多数只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成半透明黄色薄膜,3龄后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幼虫老熟后在囊内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护囊。(2)在幼龄幼虫期,选用90%敌百虫每亩2—3两(合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每亩1.5—2.5两(合1000一1500倍液),或50%杀螟松、50%二溴磷每亩2—2.5两 (合1000倍液);或10%除虫精、2.5%溴氰菊酯飞20%杀灭菊酯每亩 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必须将虫囊喷湿,以充分发挥药效。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7147.html

上一篇:茶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甜配绿 酸配红 你的茶要配什么茶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