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厦门:600克茶叶去包装后仅剩100克

2020-12-31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征求意见稿,我市不少茶店存在过度包装情况

茶叶包装不能超过三层

本报讯 (记者 王蔚然)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征求意见稿,拟规定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5类商品的包装不得超过3层。记者昨日走访了市内部分茶叶零售企业,发现不少茶店都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上周末,从事外贸生意的何先生迎来了七八位韩国客人。老何赶紧到楼下的茶店花了500多元买了一盒包装十分精美的茶叶,但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外三层里三层的包装,盒内其实只有仅够两三泡的一丁点茶叶。

据了解,这种把茶叶包装得十分豪华,甚至花哨的情况,在市内一些茶店普遍存在,许多市民都对茶叶的过度包装持反对态度。长期喝茶的读者谢女士当着记者的面,称了一盒未开封的茶,重量为600克,但去掉包装后,茶叶的重量仅有100克。

记者在莲前一家茶叶店内看到,一盒高档茶叶最外层是纸袋,第二层是一个精美的方形木盒,盒内金黄色的绸缎上包着两个不大的小铁罐,罐内才是一袋袋茶叶。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年来部分厂家、商家热衷于过度包装,以期经过包装后的茶叶让消费者觉得名贵、上档次,价格就会上涨,例如每500克两三百元的茶,穿上豪华的新衣,价格就能翻一番。很多茶叶零售业人士也认为,茶叶自然需要包装,但只需具备防潮、遮光、不走味等作用就足够了。对于茶叶包装不能超过3层,茶商葛先生表示十分赞成。他表示,茶叶的销售不能光盯着高端市场,更多的消费者是为了自己或家人购买茶叶,如果过度包装的风气盛行,势必将降低大多数顾客的购买意愿。 cY316.COm

葛先生还向记者介绍他的茶叶包装情况:外层为纸袋,中间装四个铁罐,罐内装着一袋袋茶叶,简单而实用。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饼为什么不是356克 或 358克?


普洱茶,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浓厚香醇的普洱茶是云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普洱茶从开始的云南特产成了现在国人们相依追捧的茶饮,不仅是因为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奇特,更是因为它的口感,让人喝了一口之后就欲罢不能了,那么你们知道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吗?

云南普洱茶是云南一大特色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大爱。普洱茶除了口感、功效之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饼普洱茶几乎都是357克的,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呢?

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那就看看下面普洱茶的介绍。357克是相对于饼茶来说的,普洱散茶、沱茶就不是这个重量了,小饼茶也不是。

对于历史来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就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比如古代圆茶(即七子饼)为每圆重7两,七圆为一筒,重49两(16两为一斤,49两合当时的3.06斤);32筒为一引(重98斤),接近100斤。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

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另外,还有其他解读,比如: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

也有人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了357克的意义,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阴为月,为水,凝静,水平。

阳数之和为25(1+3+5+7+9),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2+4+6+8+1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

357之数字玄机,3为三才:天、地、人,5为五行,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357,真是个神奇的数字。

铁观音7克装调为7.5克装的秘密


7克装的由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市民买茶,不管半斤也好,几两也罢,店家就用一张白纸包成一个四方块,就跟包中药一样,或是用一个较大的袋子一装了事,非常简陋,既不利于保存,送礼更是拿不出手。后来,铁筒包装、纸筒包装和木筒包装等开始出现,250克装的、150克装的、100克装的、50克装的,越来越精致好看,使得茶叶作为礼品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铁观音包装上真正跨越性的变革则是真空包装的出现。大约在2002年左右,福州的茶商们开始使用真空镀膜塑料袋,用真空机抽净袋里的空气,无氧真空条件下铁观音的保质期大幅度地延长。包装的改善是铁观音销售里的一大功臣,包装在延长茶叶保质期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还通过礼品市场等途径直接拉升了茶叶的消费需求。而且,以7克一泡包装,同时还提高了茶叶的便携性,不管是揣口袋里还是装在包里面,都十分简便,这样的包装在促进茶叶交流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的消费。

但近期喝铁观音的市民们注意了,如果你喝的是品牌茶,你会发现现在市场上小袋装的铁观音克数不再是习惯上的7克装了,也许是7.2克,也许是7.5克,也许是8.3克,也许更多。在秋茶上市之际,安溪铁观音集团已悄悄地将部分“凤山”铁观音由原来统一的7克装调为了7.5克装了。

克数变了

记者在走访茶叶市场时发现,随着铁观音秋茶上市,安溪铁观音集团的茶味变得更为醇厚了,仔细一看,原来是每泡茶的克数在原来7克的量上多了0.5克,即每泡茶的重量为7.5克。据悉,这种变化主要在500克单价为1200元以上的所谓中高档铁观音,1200元以下售价的茶并未进行调整。

记者随后对福州市民较为熟悉的一线铁观音品牌茶庄进行了解,发现各家茶庄对茶的包装各不相同,除了“凤山”铁观音为7.5克装之外,中闽魏氏的茶也为7.5克装,日香的茶则为7.2克装,而八马茶业则分得更细:清香型铁观音每泡重8.3克,浓香型产品为9克,陈香型产品为10克。

对于一般商品,0.5克在重量上的差别可说是微不足道,可在以口感制胜的茶叶上,这0.5克的差别,也许就会让茶叶品质分出了上下。

克数的秘密

如今,斗茶已不再是闽南人的专利。一些福州市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会斗上一斗,特别是得到了一泡好茶或特色茶之后,总会邀上几个同好斗上一番。在斗茶时,茶量、水、时间等的掌握都要求是一致的,在这时候,如果茶的重量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

铁观音品质的鉴别,除了外形、整洁度、干香等存在差异外,更主要的差别在茶的汤色、滋味上。如果泡茶的时候出水较快,细微的差别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但如果一认真比较,克数多的茶“后劲”总是会强一些,同样是3泡以后,7克的茶可能汤色、滋味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可7.5克的茶就会“耐力”更好一点,这样一来,即使“出身”相同的茶也能分出个高低来。

经常买茶的市民会发现,在小茶庄买茶,如果没有特别交代,茶庄一般都会以7克的量为客人包装,一般500克的茶可以装72泡左右。但在一些较“精打细算”的茶庄,市民买回茶以后一冲泡,总觉得茶味不够,这里面多半是茶庄装的茶不够7克,有的甚至只有差不多6克。

而有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增加单泡铁观音的克数,可能会通过提高茶汤浓度而将低海拔或非安溪铁观音当安溪铁观音卖的现象,这就需要消费者提高对安溪铁观音的辨识能力。而且,茶的克数一增加,对于泡茶的人要求则相对提高,如要掌握好冲泡的时间、选好盖碗的大小等等细节,方能将茶泡好,泡出好茶。

茶叶里的五行生克


茶为嘉木,颐养性灵。

“阴阳五行”是一门关于世界本原的萌芽性的古老哲学,比起同时期的古希腊“原子论”和古印度的“四象论”。

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和逻辑严密上都过犹而无所不及。虽然后世遭江湖术士盗用名义并且搅浑水而堕了名声。但是老祖宗的神秘大智慧我们还是不能就此简单地加以否定的。

一片小小的茶叶之中其实也蕴含着这门古老神秘的哲学,今天我们不妨就来一探究竟吧。

“茶为嘉木”,理所当然首先属木。此木为阴柔之活木,吸日月之精华,受山川之灵气,得水土之滋养,春生旺而冬墓库,方位东方青龙,即八卦里面的震位。

採下的茶青(嫩叶),经炙热铁锅“杀青”,揉捻后慢火烘焙成干茶。

木遭金克伐,又被火泄气,性质大变,乙庚合而化金,制成的茶反而隐然有金之形体:您看无论 是“银针”还是片片如剑锋的“龙井”还是“美如观音重如铁”的“铁观音”……尊驾敬请留心观察,必有同感。

冲泡茶叶有两大主角,少其一皆不可:沸水,陶或瓷制茶具。

陶瓷乃陶土经几千度高温的烈火烧就,此火刚阳猛烈,为丙火,其精神附于陶瓷之上。

水由柴薪或灯烛之火煮沸,此火斯文温和,为丁火。及至冲泡,水生木而火克金,丙火去其质而丁火去其形,双管齐下,于是,芽叶舒展而青翠欲滴,云雾缭绕而清香扑鼻!

阴阳五行配以五脏经脉,即是中医之理论基础。

中医和命理都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身强体健,命成运亨。茶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与众不同的制作过程,别具一格的冲泡方式……一系列机缘凑巧的阅历,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茶叶博取而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不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去邪之功效的根源奥妙所在吗?

白毫银针一泡多少克?110ml盖碗5克干茶


冲泡白茶,要想得出恰当的茶滋味,投茶多与少,十分关键。那么,冲泡白茶,在投茶方面需要留意什么呢?作为一个新手,如何在没有称量器的情况下,还能控制好白毫银针投茶量呢?一起来看看吧。

白毫银针一泡多少克?

泡茶喝茶,若想让一款茶,经过冲泡后,达到最佳的状态,投茶数量一定要精准。就像一位步步生莲的美人,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需要恰到好处,才能得出摄人心魄的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投茶也一样,多一分则苦,少一分则寡。若投茶量过多,则茶味过于浓重苦涩。若投茶量过少,则达不到其最佳状态。

唯有,投茶精准确切,才能得出汤水盈盈、芳香扑鼻、淳和有浆感、香得有层次的好白茶汤来。

冲泡白毫银针,110ml白瓷盖碗,搭配上5克干茶,是组黄金茶水比例。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冲泡白茶,金科玉律般,恒定不变的茶水比例。在使用不同的茶具冲泡白毫银针时,投茶量要相应的作出改变。

玻璃杯泡白毫银针,意味着茶与水,要长时间进行接触,难以做到像盖碗一般,快速彻底的将茶汤倾倒出来。在使用玻璃杯泡白茶前,投茶量上,宜少不宜多。

使用玻璃杯冲泡白毫银针,常见的230ml玻璃杯,搭配上1-1.5克干茶即可。

若是办公场合下,没有精准的仪器帮助测量,浅浅的将玻璃杯底部覆盖一层,即可。总而言之,玻璃杯泡白毫银针,投茶问题上,唯一个原则,宜少不宜多!

白毫银针的特质

当然,想能充分感受到白茶的美妙,一定是要选一款色泽润绿,满盏毫香的高品质白毫银针。那好的白毫银针必须具备哪些特质呢?

清爽鲜灵——芽

白毫银针需采摘树上新萌发的芽梢,成茶遍布白毫,富有光泽,带有山林深处的清香和花香,冲泡后,还能看见融于茶汤中的小细毫。茶汤是浅浅的杏色,清澈明亮,鲜爽清甜。

娇嫩晶莹——毫

新生婴儿脸上,都有一层细细的小绒毛,刚萌发的茶芽也有,这些绒毛被称为「毫」。

许多茶叶都有茶毫,但经过种种工序,难免脱落。而白茶因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在制成之后,依然能满被茸茸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后更是剔透晶莹。

这样白毫的用处可不仅是好看,其氨基酸含量很高,能为茶叶带来一种独特的「毫香」,如雨后草地一般鲜灵。

仙灵味美——汤

沸水高冲,一阵幽香蜜韵便被激发而出,鼻尖凑近一闻,就可感知到花草沾玉露的清新气息。

茶汤入喉,好似山谷间的闲庭静步,花香层层递进,细微吸气,犹如一阵凉风,好是清爽。

一款白毫银针,泡出来滋味浓淡不得宜,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于茶本身而言,产地不好,工艺不当,保存失误的白茶,内质物少而寡,自然难以泡出好滋味。茶味的不对劲,还和投茶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不同的茶具泡茶,适用的茶水比例不同。在投茶过程中,随意的抓一捧,而非精准测量,会影响茶味呈现的效果。

茶叶里有趣的五行生克


[摘要说明]茶叶里有趣的五行生克

“阴阳五行”其实是一门关于世界本原的萌芽性古老哲学,比起同时期的古希腊“原子论”和古印度的“四象论”,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和逻辑严密上都过犹而无所不及。 虽然后世遭江湖术士盗用名义并且搅浑水而堕了名声,但是老祖宗的神秘大智慧我们还是不能就此简单地加以否定的。

“茶为嘉木”,理所当然首先属木。此木为阴柔之活木,吸日月之精华,受山川之灵气,得水土之滋养,春生旺而冬墓库,方位东方青龙,即八卦里面的震位。採下的茶青(嫩叶),经炙热铁锅“杀青”,揉捻后慢火烘焙成干茶。木遭金克伐,又被火泄气,性质大变,乙庚合而化金,制成的茶反而隐然有金之形体:您看无论是“银针”,还是片片如剑锋的“龙井”,还是“美如观音重如铁”的“铁观音”......尊驾敬请留心观察,必有同感。 冲泡茶叶有两大主角,少其一皆不可:沸水,陶或瓷制茶具。陶瓷乃陶土经几千度高温的烈火烧就,此火刚阳猛烈,为丙火,其精神附于陶瓷之上;水由柴薪或灯烛之火煮沸,此火斯文温和,为丁火。及至冲泡,水生木而火克金,丙火去其质而丁火去其形,双管齐下,于是,芽叶舒展而青翠欲滴,云雾缭绕而清香扑鼻......啊哈!茶谜言,“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果不其然哪! 阴阳五行配以五脏经脉即是中医之理论基础。中医和命理都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身强体健,命成运亨。茶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与众不同的制作过程,别具一格的冲泡方式

......

一系列机缘凑巧的阅历,经过反复生克,攻伐,合化,茶叶博取而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 在下窃以为,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去邪之功效的根源奥妙所在。 您说呢?

用克尺蠖和茶叶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近年来,春茶前期越冬代的用克尺蠖幼虫和茶叶夜蛾幼虫发生面积有所扩大,危害不断加重。在茶园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疏忽而造成茶叶损失。本期就用克尺蠖和茶叶夜蛾的发生与防治作一介绍: 用克尺蠖Junkowskia athleta Oberthur ,又名茶用克尺蛾,在长江中下游茶区常与茶尺蠖混合发生。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湖南、贵州等省,除危害茶树外,还能危害多种园林花卉。

发生规律: 在浙江杭州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在茶树上越冬。越冬幼虫无明显的休眠现象。春茶期间是越冬代的高龄幼虫期,食叶量较大,具有明显的危害状。发蛾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第1至第4代卵孵化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下旬。成虫有强趋光性。幼虫有5-6龄。初孵幼虫活泼,有趋光、趋嫩性,集中在嫩芽叶上取食,3龄前有明显的发虫中心,3龄后逐渐分散。1龄幼虫大多自嫩叶叶缘取食,使叶片呈现圆形枯斑;2龄幼虫将叶片食成孔洞;3龄起蚕食全叶。一年中的危害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危害高峰代。梅雨、夏季高温、天敌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杀成虫。在各代发蛾高峰期点灯诱蛾。 2、药剂防治:在1-3龄幼虫期进行农药防治,春茶前期可使用生物农药Bt制剂,发生严重地块可适当使用巴丹、赛丹、敌杀死等进行防治。其他各代可与茶尺蠖结合防治。 茶叶夜蛾 Agrotis canescens (Butler), 又名灰地老虎,近年来在浙江省、安徽省局部茶区发生严重。以幼虫咀食叶片和嫩茎为害,造成春茶减产。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或幼虫在枯枝落叶下或表土中越冬。卵在当年12月至翌年2月上旬孵化。幼虫为害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化蛹,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夏。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幼虫共7龄,1-4龄幼虫取食叶片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黄绿色半透明斑膜,5龄后咬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老龄幼虫则能取食整个嫩梢,貌似茶叶被采摘,或将老叶咬成平直切口。幼虫5成龄前在叶背取食,5龄后白天栖息于土面,夜间上树为害嫩梢及老叶,每头幼虫平均每夜咬食5-6个嫩梢。虫量大时,严重影响春茶产量。

防治方法: 1、因蛹肥大易见,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中,夏季可组织人工挖蛹。 2、灯光诱杀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底,点灯诱蛾。 3、结合冬耕清除或深埋枯枝落叶,减少成虫产卵和幼虫隐蔽场所。 4、3月上中旬幼虫发生期,当虫口密度达到每丛1头时,即进行药剂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幼虫4龄前,最好在傍晚前喷药,可选用98%巴丹、Bt制剂、80%敌敌畏1000倍液,菊酯类农药6000-8000倍液,注意应将叶背喷湿。◆

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2、农业防治 2.1选用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向外地引种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2.2适时采摘:采摘对栖居在茶树蓬面上的病虫如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等及芽叶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提倡机械化采摘。 2.3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树高度,可明显地减轻毒蛾类害虫的危害;春茶后进行树冠改造,可减轻长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2.4茶园翻耕: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耕翻,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发生,对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及时清园: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 3、物理防治 3.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3.2人工捕杀: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3.3提倡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4、生物防治 4.1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 4.2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5、农药防治 5.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5.2按防治指标防治。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5.3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 5.4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浙江省无公害茶叶可限制性使用的农药品种见附录C,出口基地茶场用药品种可参考附录D。 5.5严禁使用DDT、六六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5.6严格按照GB4285、GB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6673.html

上一篇:普洱茶茶梗的作用和口感

下一篇:碧螺春名字是如何由来的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