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知识:茶是历史的见证

2020-12-14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茶是历史的见证,无数文人雅客与茶结下渊源,无数风流佳作与茶道文化相得益彰。喝茶在我国形成习俗很早,在汉代的典籍中就有"烹茶尽具"的记载。唐代隐士陆羽嗜饮茶,著《茶经》三篇,言茶之源流,饮法、茶具甚详。被后世奉为"茶神"。宋代出现茶户、茶市、茶坊。自此以后,我国的饮茶风尚盛行。

长知识

【人生哲理"三道茶"】第一道"苦茶",香气浓郁,入口很苦,寓意做事先做人,吃得苦中苦,方能有作为。第二道"甜茶"。甜而不腻,韵味悠长,寓意人生沧桑,苦尽甘来。第三道茶是"回味茶"。甘甜浓香,回味辛辣,寓意人生曲折,面对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冷暖自知,要经得起人生考验。

【普洱生茶放久了会变成熟茶吗】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

普洱生茶是指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的统称。生茶茶性比熟茶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苦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长久储藏,香味越来越醇厚。

普洱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普洱熟茶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由于普洱熟茶茶性温和,保健功能较好,所以很受大众喜爱。

然而普洱生茶和熟茶的不同之处是: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虽然会转化,变成陈茶或老茶,但是永远不会变成熟茶。

【茶叶收藏方法】1.把茶叶放在马口铁盒或罐中,储存于干燥通风处,可保持不坏;2.用纸包好一包生石灰,放在瓶底,把茶叶放在石灰上面,将盖章紧,茶叶就不会发毒;3.不可接触香料、油漆或樟脑等,以免使茶叶发生异味;4.如茶叶已发霉可放在锅里干炒几分钟,就能复原。

【红茶饮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杯饮法,一种是壶饮法。一般说,各类工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和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各类红碎茶及红茶片、红茶末等,为使冲泡过的茶叶与茶汤分离,便于饮用,习惯采用于壶饮法。

碎碎念

品茶,品的是水的清纯,叶的醇香和茶的口感。懂茶之人亦懂得品味人生,人生便如一壶泡好的茶,但在品味之前,必须经过精心的调制,精选上好的紫砂壶、上好的茶叶、香醇的泉水,才能泡出一壶好茶。正如成功前,必须经历艰难险阻的千锤百炼,才能品味人生的真谛。

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是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悟其道。做事功利性很强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品茶的真谛,不会明白如何来“品”茶,仅仅只为解渴,全然感觉不了茶中深味。

品茶讲究一个慢字,心急不得,得慢慢的品,才能真正品尝出茶滋味。年轻人没有这个耐心,所以不大容易品出茶中情趣。品茶犹如人生,工作中追求快节奏,为的是生活中的缓慢享受,工作中的忙碌为的是生活中的悠闲。茶叶在一遍遍地冲泡后,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

茶喝得久了,便慢慢有所感悟,品茶如品人生。时间这条潺潺流动的小溪,缓慢却持久地冲刷打磨着年少浮躁的心。经历过方知平淡才是真,而这时会爱上茶,会慢慢坐下品茶。在繁乱工作间隙偷点时间,轻捧浅啜。润了胃,也润了心,那颗已被时间磨得圆润而略显沧桑的心。

静坐品茗,可以谈些清淡的笑话,可以谈些凝重的历史,可以沉思默想,也可把平淡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在茶香弥漫里,过滤成淡而有味的趣闻。还可以在午睡刚起、无精打采的时候,绿阴下,一壶清茶,静坐、发呆,在茶香里,让忧思退去,烦恼散尽。

喝茶语录

拍卖

友一:这茶是我从拍卖会上拍到的。

友二:多少钱

友一伸出五个手指

友二惊叹:五千

友一无奈:五万

友二竖起手指:真舍得,真爷们!

友一感叹:哪里啊!拍卖会上,看见来了一老朋友,我站起来挥了挥手!

点评:拍卖会上,举起手的都是爷们,落下捶的都是“珍品”!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知识:“七子饼茶”历史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普洱府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而得名,在官方文书中第一次使用"普洱"这个地名。普洱成为当时生产、加工、集散茶叶的重要集镇,所产的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赢得了许多客商的青睐。

在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还有另一种说法: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

长知识

【喝茶年限】喝茶要喝鲜茶,这几乎是品茗茶的一般常识。但普洱茶却正好相反,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厚,它追求的是岁月的痕迹,一种永恒的美,可以让你感受到山野大地温馨的气息。普洱茶同古玩、艺术品、瓷器一样有收藏价值,所有茶品中只有普洱茶有此地位,这也是普洱茶的精妙之处。

【古六大茶山茶性特点】1、革登:苦涩回甘,淡清香,汤色深桔黄2、莽枝:苦涩回甘强,香淡,汤色深黄3、倚邦:生津回甘、幽香如澜,汤色深橘黄4、蛮砖:苦涩生津,梅子香,汤色深黄5、易武:微涩,香气高,梅子香、蜜香中透着幽澜香,谷雨茶味淡香入荷6、攸乐:苦涩重生津好,香气弱,汤色淡黄。

【古时茶人称谓】茶人:精于茶道之人;茶癖:嗜茶成癖之人;茶仙:嗜茶超脱之人;茶客:贩卖茶叶的商人;茶师:制茶师傅;茶侣:茶友,茶伴。茶博士:茶店伙计的雅号;茶匠:专于点茶的人。

【茶壶知识】1.扁壶型,如仿鼓壶、虚扁壶等,身筒矮不易储温;口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大易散热,揭盖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形态美。适合泡绿茶,使绿茶不易泡老,又展现出绿茶滋味清爽、鲜活的特点。2.西施,容天,掇球壶等,肚大口小,不易散香;壶深,易于保温。适合泡乌龙茶,铁观音,普洱等耐高温的茶叶。

碎碎念

茶的苦涩、清香、淡雅、与悲欢离合、苦辣酸甜的人生何其相似。茶的苦涩鼓人斗志,茶的醇香让人享受,茶的清淡使人回味,都说喝茶是享受翻转的沉浮、舒展的锐气,但我更体会茶在玻璃杯内散发的迷香、体现的淡雅。细斟品茶过程,不正是人的一生由苦转浓、由淡至忆的历程。

品茶是一份享受。一个人独坐浅尝,陈茶浓酌,亦可沉醉于心。有了一杯茶,就有了一份静。有了一份静,也就有了一种淡然,一种释怀......身心俱疲时,冲泡一杯自己喜爱的茶,一个人静静地品味着,品味着茶的香,品味着茶的醇,亦品味着人生的厚重。

花为悦目,茶为清心。茶艺不离鲜花,集美善于一身。斗室虽小,聚天地之精英,赏之不完品之不尽。心越细微,天地越广阔。天女散花,天神施茶,心被感化。任何能使心与神相通的,都是圣物。心开神在,一朵花一杯茶,可能成为千古佳话。穿过花的眼,透过品茶心,悟到人的真。

喝茶,体悟最重要;有的茶,以霸气取胜,有的茶,以细腻取胜,有的茶,以冲击力取胜,有的茶,以得瑟取胜。有的茶,就没打算胜。习茶,要进行深度的体悟,而不是分析和联想。我们所想要知道的茶汤里的内容,体悟完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人有、树有、花有,茶亦有。有灵性,就一定会有语言。茶叶从生长、采摘、制作、到落入杯中,喝入体内,都会有声。听茶,可以听之有声,也可听之无声。有与无,全在意念之间,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心静的内敛。

轻松一刻

普洱府

思茅、版纳等地的大片区域在清代属于普洱府管辖,治所就在普洱,但普洱府衙门早已荡然无存,普洱县城内倒是有一座传统建筑"文昌宫",不过也已经是前些年重修的了。

某画册为了宣传历史上的普洱府如何,居然讲此文昌宫冒充普洱府衙门,但是将门楣牌匾上的"文昌宫"三字抹去了。

普洱茶知识:茶是淡定的文化


资讯:杯中几片绿叶在水中舒展,你会想起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茶水入喉,人生的丰厚注上心头,宋代山水的清瘦,汉字书法的道劲,唐诗宋词的多彩,拨琴击鼓我们与古人同歌,挥笔落墨我们与先祖一脉,时光过隙,往事千年,叹滚滚英雄。

长知识

【红茶的功效】喝红茶可以防治流感、脑中风和皮肤病等。研究发现,红茶富含微量元素钾,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可增强心脏血液循环,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每天喝5杯红茶的人,脑中风的发病危险比不喝红茶的人低69%。此外,红茶中的茶黄素在预防皮肤癌方面比绿茶效果更好。

【茉莉花茶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花茶?】花茶又称香片,因窨制香花不同:有除最熟知的茉莉花茶外,有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栀子花茶、米兰花茶、树兰花茶等。也有把花名茶名联起命名,如茉莉烘青、珠兰大方、茉莉毛峰、桂花观音、玫瑰红茶、茉莉水仙等。

现代工艺将清代的制作条件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加以模仿和提升。如:清代使用的花梨木炭,现在几乎近天价,于是使用发热均匀的加热设备代替,创新的温控技术与茶膏制作结合,以更加天然的方式进行提取,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完好保留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及活性物质。

茶叶的保质期:1、普洱茶、六堡茶:可以长期存放,但前提是储存条件合适,要不然茶叶也会变质。2、铁观音:一般保质期是18个月,要避光、防潮、冷柜储存,也有陈年铁观音可以长期存放,但是每隔一两年要重新培火一次。3、绿茶:一般不能长期存放,最佳时间是一年。4、红茶:属于完全发酵,可放置三年。

【“老茶壶泡,嫩茶杯冲”】较粗老的老叶,一般用壶冲泡,一则可保持热量,有利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汤,提高茶汤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则较粗老茶叶缺乏观赏价值,用来敬客,不大雅观,用壶泡,可避免失礼之嫌。而细嫩的茶叶,宜用杯冲泡,一目了然,在品茗的同时还可欣赏到茶形之美。

【冬日丶以花衬茶】菊茶普洱:材料:菊花3克,普洱茶3克。调制:1.将菊花与普洱茶置入瓷杯中并注入开水;2.第一泡茶汤倒掉不喝,注入开水并盖住;3.约2分钟即可掀盖,菊花香味溢出,趁热饮用。功效:兼具清热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延年益寿等功效。

商家说

大益茶taetea:【1221英雄登陆日9城携手骏马奔腾!】12月21日昆明、上海、北京等9座城市同步举办了2014马年生肖纪念茶“英雄骏马”上市发布会。大益生肖纪念茶是普洱茶与生肖文化的结合,其美好的寓意和普洱茶年份价值使得“英雄骏马”在发布会上备受关注热捧。9城携手,英雄气魄,喜迎2014“英雄骏马”的正式到来!

滇红茶庄:今年,滇红集团已经连续十年通过瑞士IMO有机食品国际认证。瑞士IMO认证的有机食品被美、日、欧盟所认可!凤牌滇红茶包含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八大类130多个品种,高、中、低档一应俱全。

碎碎念

普通人的一生难得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恨情仇,最大的缘分都平常的一餐一饮里,能和你吃过饭,喝过茶的人,就是有缘人。

人生在世,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里。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淡雅,我之所求。淡雅,我之所愿!

歌以咏志,诗能陶情,茶可清心。饮茶的由衷在于诚挚、愉悦、自在,饮茶之意在于心中有境有物有情,是平静、平淡、平常的遣兴之举。在喧嚣的尘世里,在世人纷繁浮躁的心态中,能够静下心来,神娴气定,远离了灯红酒绿,安然地品茗话茶,实属难能可贵雅事。

两个人非常渴,喝同一口茶时,一个用金杯,一个用泥杯。前者觉得自己富贵,后者认为自己贫贱;前者得到了虚荣的满足,后者陷入无谓的烦恼中。他们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茶”,而不是“盛茶的杯”。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烦恼。

喝茶牢骚

礼品茶

友一:礼品茶我是不入的。

友二:为啥?

友一:就是换了一个包装而已!太贵!

友二:但是,那更有面子!

点评:有时面子要比茶重要,送礼送的不是茶,是面子。

普洱晚课

熟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储存几年可以达到最佳?

很多种答案。其实都不对,应为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熟茶的后期存储想象成一个简单的缓慢的化学反应,那么它的实质就是一部分物质在减少,一部分物质在增加。

而茶叶在某种物质的绝对数量或者是比例达到某个数值为最佳的研究还没有最终结果,所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代表他个人的片面理解。

普洱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吗?


普洱茶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间算起,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民间是一直有争论的。

又人认为应从神农氏“得荼”说起,其实那只是传说。

有人认为最早应从武王伐纣的商周时期开始,理由是《华阳国志》里有“丹漆荼蜜”作为贡品的记载,也许荼便是茶,但也只能说明那是关于中国茶的记录。

有人认为应从唐朝开始,这依据当然不是陆羽写的,茶圣肯定没见识过云南茶,写茶的是和陆羽同时代的樊绰,但樊绰写的只能说是云南茶,不能把普洱茶的帽子直接套在上面。如果牵强一点,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普洱茶,其实是所有滇茶的统一称呼,这就合理多了。以下文字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称之为普洱茶的初期状态:

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着《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着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着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洱茶”的初期形态。

普洱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色茶_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即现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古茶山出产的茶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普洱茶因明、清时,在普洱府(今普洱县城〕集中加工销售而得名。1912年民国建立后,普洱贡茶消失,普洱茶完全变为商品茶行销,此时其工艺制作上分初制和复制两个环节。初制方法为鲜叶经“杀青”、“手揉”、“晒干”三个工序。复制包括精制和蒸揉。精制是将毛茶用筛、簸,检等方法,扬去片、末,捡剔老梗,分出粗细、大小、长短,并根据所作商品荼花色要求拼配待用,散荼直接包装出售,紧压茶再通过蒸压做型。蒸揉是将筛分好的茶按不同花色要求的规定配料称重,一层一层放人蒸甑,好茶放在表面,气蒸约20分钟后装人三角布袋,揉成各种大小圆扁之不同形状,然后置于干燥地方,自然阴干即成。再按不同花色包装进篓,运往西藏、香港、缅甸等地。这种加工方法作为传统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工艺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所采用的原料是晒青,在今天其原料归为绿茶类,工艺上特点是蒸揉,对品质的影响主要是水热作用。从成为商品到进入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品质变化主要受长时间的人背马驮、日晒雨淋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近代的普洱荼茶际上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经过工艺上的蒸揉、茶马古道上驮运、销区的贮放等综合因子作用形成的产品。因此我们说,普洱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色茶类。

普洱茶膏的历史


普洱茶膏的历史!近几年,普洱茶身价暴涨,收藏火热,视如珍宝,在广东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块仅重3克的紫黑色普洱茶膏,竟拍出1.2万元的高价,震撼了茶界。

这块茶膏,是鲁迅先生生前收藏过的物品,珍存在雕满龙纹的木盒中,里面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作衬,内装39块茶膏,共约143克。每块规格形状相同,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茶膏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它有什么使用价值?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

普洱茶的栽种历史


周朝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普洱茶的传承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以一隅之地命名,名闻天下。茶树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浓缩了云南茶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那时的普洱茶并不叫“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银生茶”。

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而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

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所产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茶马交易机构:茶马司

茶马司是专门掌管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制定茶马法,发挥规范市场的职能。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作为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由于朝廷所面对的敌人都是西北游牧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那些游牧民族政权的军队多以骑兵为主,为了跟这些敌人对抗,朝廷需要大量的战马。于是朝廷在四川设立了“提兴茶马司”,进行茶叶收购,以茶叶与藏区进行马匹交易,并在陕、川等多处设置“买场”和“买马场”,少数民族只准与代表官府的茶马司从事以茶易马的交易。为了更好地统治边区的少数民族,达到以茶治边的效果,茶马司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茶到边境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茶籽、茶苗带到边境,凡贩私茶则予充军或处死,茶马司的官员如有失职也同样被治罪。

茶叶交易市场: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朝,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交易市场。

宋朝廷除了通过茶马互市来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藏区人民的生活。藏民们长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藏民们长期以游牧为主,饮食主要以牛羊肉、糌粑、青稞为主,蔬菜水果少之又少。茶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能分解人体内多余的脂肪,既解油腻又助消化,因此,茶成为藏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汉藏人民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茶马互市对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稳定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普洱茶膏历史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

云南普洱茶历史


商周时期濮人种茶以茶为贡

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表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表明商周时期蜀之茶已作贡品。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称:当时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国。其中鬓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鬓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刘、哈瓦、德昂、崩龙等。

流传至今,云南茶区还有布朗、哈瓦、德昂等少数民族。据许慎《说文解字》说;这些称呼都是由“濮”蛮”二字的音源而来,只是译音取字不同而已,百淄是言其多,非一迹之可循故谓之百;又据史料记载,潜人曾向商王朝献短(或曰矩)狗;清·顾炎武《日知录》也说,明清时期规定云南顺宁府的蒲蛮以矮犬为贡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有:亮定南中后将永昌郡濮民数干部落移至云南郡和建宁郡囤田。由上可知淄人祖居云南的历史长久,分布面也广,当地有适宜种茶条件,故有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这与上述商周时期云南以茶为贡品是吻合。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沼之一的南沼,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香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市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秦完善;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文二人忙说、烟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

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娇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身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题之。”

民国二十一年(1932)7月22日徵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土特产陈列品中有宜良宝洪茶。博览会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省产茶19.6万担,是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出口9224公担,价值国币31.63万元。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普洱茶来源故事


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 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云南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 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具有与其它茶品有所区别的保健功效,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 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 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 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有具有保健功效。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 晒青毛茶。这时的晒青毛茶,韵味浓峻、锐烈而霸道。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 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 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 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 方茶、普洱 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 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普洱茶知识·灵魂普洱茶


西双版纳漫山遍野的茶山上,碧绿的茶叶每日与阳光和空气自由对话,看夕阳与朝霞,看青山与绿水,在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茶叶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蜷缩成了一颗饱满的茶粒。然而,当她来到一个精致的玻璃杯中,与自然之水相通,一个新的她又诞生了。一颗颗茶粒慢慢地舒展开了,绿叶的舞蹈,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淡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与清水的融合,与清水的共舞,让她散发出淡雅的清香,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茶经历了风吹雨打,吸吮了天地精华,不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美吗?或许,这是一个生命的舞蹈,一个生命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身姿与你自由地对话。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开来的生命之美,为了瞬间与水的自由融洽而生发的相知之美,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

总以为,茶是有本性的,正如酒是为热闹的社会集会而设,而茶是为恬静的伴侣而设,她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你看: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适量的茶碰到适合自己的水,茶水又碰到适合自己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淡淡地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漫地浮现,又轻轻地消逝,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因此,喝茶的享受还是与她艺术般的芬芳及风雅联系在一起的。难怪,苏东坡在成了茶人后由衷地发出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叹了。虽然他比拟得颇有些不类,但于喝茶族来说,多少也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情感。然而茶也是属于俗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那些生活必备的柴米之类并列在一起,便多了一些烟尘气与人情味。茶作为礼品,是最可送人的,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

古人喝茶,是极讲究的,因此才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旧时喝茶对水是极讲究的,《红楼梦》里妙玉用梅花上头收来的雪水煮茶,清冽的泉水反倒是次一等了。寻常百姓家里是没有那样的情致,然对水也是很看重的。好茶,是七分在茶,三分在水。在家烧水煮茶,水泛起了泡时,滚而不沸,便是恰到好处了。功夫茶是极讲究的。无论是从茶器的选用还是到泡茶的方法,都讲究一个功夫。种茶制茶要下功夫,泡茶冲茶要有好功夫,品茶饮茶得有闲功夫。

茶是灵魂之饮,不能等闲视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真正能够坐下来,用闲适的心情喝茶、品茶,或者在不远的将来,体味茶之心、茶之韵。给自己泡一杯茶,享受一种悠闲、一种淡然,一种宁静,欣赏着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欣赏着茶的舞姿,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氤氲的水气缠绵着安静而华丽的灵魂。沁入心头,在血液里开出花来,绽放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茶水入口是浅浅淡淡的苦涩,直到那苦漫过了喉头胸口,才化去了经年的百味杂陈,渐渐地,苦味淡了,香味浓了,在茶的香气里,回味着红尘往事,原来,茶是可以安抚人的灵魂的。

普洱茶知识:陈年普洱茶


陈年普洱随着岁月积累而成的醇厚滋味愈发为广大茶友所喜。此时"老茶"的概念就有必要进行厘清了。老茶的定义还需要结合仓储条件、茶菁种类和以及人体对茶品的反应。以台湾南部环境条件(年平均温度25℃,年平均相对湿度72%)下普洱茶仓储的观察经验,古树茶以五至六年为一个转变周期,台地茶是七至八年为一个转变周期。通过仓储,使得茶品的茶性从寒凉性转至平、温性转化。

长知识

【泡茶】是技术,更是艺术。茶叶冲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了解茶性。在冲泡一款茶之前,首先要了解这款茶的茶性,并根据其茶性,来选择你的冲泡器皿和冲泡方式,能否泡得一壶好茶,取决于每一个细节。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绿茶女人】"清汤绿叶"是绿茶的品质特征。嫩度好的新茶色泽浸润,芽锋显露,汤色明亮。"龙井","碧螺春"都是绿茶中的极品,亦称"宝贵茶"。如绿茶的女人,气质典雅,高贵大方,骄而不躁,高而不傲,而且深藏不露。

【冲泡茶时段】刚冲泡的茶有提神功效,使人兴奋。再往后,茶叶中的茶多酚逐渐溶解到水中,抵消咖啡碱的作用,就不容易再使人产生生理兴奋。如果有晚上饮茶习惯,最好喝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经过"熟化"过程,刺激性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晚间饮用。

【功夫茶具的保养】轻拿轻放,切勿不要突然把茶杯重重放桌子上一放,这样容易造成破裂。每次当品完茶水则需要马上把茶叶倒出来,马上用清水洗干净,如此才可以避免茶洉的产生。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就要用干净的、柔软的抹布轻轻把茶具里外都轻轻擦干净。

碎碎念

找出自己最喜欢喝的茶,沏上开水,看一缕带着芳香的热气袅袅升腾,你不由得浮想联翩,让意识缓缓流动。有时是温馨的回忆,有时是痛苦的自省,有时是愉快的展望。这时,你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平时,无非是社会这台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碌碌然、痴痴然不能自已。难怪孔老夫子要"吾日三省吾生"。我想,"自省"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特征了。而一杯苦涩的茶正是他的催化剂。

喝茶也可与一、二知己边喝边聊,这也是我所喜爱的生活方式。一杯没有任何华丽包装,也没有任何添加剂(包括茉莉花)的本色、本味的清茶,和同样一个没有任何包装,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本色本味我是多么地渴求。

喝茶,是分享的快乐。习惯了一个人闷头喝茶,偶尔有两三个朋友分享,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快乐。只是茶友可遇而不可求,人们都在忙蝇头小利,难得统一,都有时间出来,且都有心情。不过碰到了恰巧的时光,正好几个朋友一起,每每我都会拿出最好的茶来大家分享,不求获得一致的赞许,而就是为了这份难得的时光,倍感珍惜。

喝茶,是累心的事情,尤其普洱。普洱的陈期是加分的元素,陈年的老普如同老者、长者,沉稳,豁达。口感醇厚,回甘,梅子香。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茶友如我一样,会存一定数量的普洱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卧室。时间一长,需要定期检查、标记,逐一开汤以检验保存是否得当……一年两年时间没问题,十年八年肯定有难度,二十年三十年估计肯定就是挑战了。

轻松一刻

金花银花

有人请教普洱茶专家:他们说的金花和银花,是怎么回事?

专家训斥道:发霉就是发霉,为什么还要美其名曰金花、银花!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知识:茶是历史的见证》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知识:茶是历史的见证》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的历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5380.html

上一篇:普洱茶发酵后与发酵前有何不同?

下一篇:武夷岩茶的工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