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审评项目

2020-12-03
确定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要干评外形,开汤评内质,把以下的项目逐一评比,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一、外形指标

1.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子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品种茶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2.条索:条索是各类茶所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例如炒青呈条形、珠茶呈圆形、龙井呈扁形,其他不同种类的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平整光滑程度。

3.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泽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表面的反射光亮度。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应乌黑油润,绿茶应翠绿,乌龙茶应呈青褐色等。

4.净度:净度是指茶叶中含有杂物的多少。优质茶叶应不含任何夹杂物。

二、内质指标

1.香气:香气是茶叶开汤后随水蒸汽挥发出来的气味。不同的茶应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或果香、高山茶的嫩香等。审评香气除了辨别香型之外,还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香气的纯异是指所闻到的香气与该品种茶叶应具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了其他异味;香气的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即香气的持久性。好茶应香气纯高持久;有烟、焦、酸、馊、霉、异等气味的是劣变茶。

2.汤色:汤色是指茶叶中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而反映出茶汤的色泽,,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过程中要先看茶色或闻香与观色结合进行。审评汤色主要应看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3.滋味:滋味是评茶人对茶汤的口感反应。审评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然后纯正的滋味又可细分浓淡、强弱、鲜爽、醇和等。不纯正的滋味又可细分为苦涩、粗青、异味等。好茶9十的滋味应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富有收敛性。

4.叶底:即冲泡后充分舒展开的茶渣。评定方法是看叶底老嫩、色泽、均齐度、柔软性等。好的茶叶叶底应嫩芽比例大,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叶形较均匀,叶片肥厚。在茶艺馆购茶时,应注意在审评时要依上述八项审评因子,逐项评比,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评定茶叶质量的好坏,把好进货关,使顾客在你的茶馆中能喝到正宗的好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内质审评关于茶叶滋味的审评


茶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茶叶是饮料,其饮用价值取决于茶滋味的好坏。审评茶滋味先要区别是否纯正,纯正的茶滋味可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不纯的茶滋味可区别其苦、涩、粗、异。1、纯正茶滋味 指品质正常的茶滋味。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2、不纯正茶滋味 指茶滋味不正或变质有异味。其中苦味是茶滋味的特点,对苦味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如茶汤入口先微苦后回甘,这是好茶;先微苦后不苦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不苦也不甜次之;先微苦后也苦又次之;先苦后更苦者最差。后两种味觉反映属苦味。涩:似食生柿,有麻嘴、厚唇、紧舌之感。涩味轻重可从刺激的部位来区别,涩味轻的在舌面两侧有感觉,重一点的整个舌面有麻木感。一般茶滋味,最重的也只在口腔和舌面有反映,先有涩感后不涩的属于茶滋味的特点,不属于味涩,吐出茶汤仍有涩味才属涩味。涩味一方面表示品质老杂,另一方面是季节茶的标志。粗:粗老茶汤味在舌面感觉粗糙。异:属不正常滋味,如酸、馊、霉、焦味等。 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凡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青气、烟焦气味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茶叶审评环境


审评环境是茶叶审评工作场所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选择和规范审评的各种主要环境因素、建立满足审评需要的适宜工作环境,是进行审评工作的先决条件。

(一)温度

审评环境温度一般以20℃~27℃为宜。过高的温度,不仅会造成审评人员的不适感、影响审评人员的正常心态,也会给审评操作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失误。例如手上出汗,审评人员在称样和沥茶汤时就必须予以注意。而过低的温度,在造成审评人员感觉灵敏性下降的同时,也会因审评杯热量散失过快,影响茶叶的冲泡效果。实验还发现在低室温时,5分钟后冷的审评杯的茶汤温度会比经过烫杯的多下降约20℃。此外,某些茶叶的浸出成分会因温度过低而发生络合,改变茶汤的特征表现,如出现“冷后浑”。同时低温也限制了高沸点气体分子的扩散活动,使香气的表现产生变化。

如果审评室的温度不能达到审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空调进行调节。但需要注意空调排放出的气流方向不能直接朝向湿评台,否则在进行多只茶样审评时,可能会导致冲泡时彼此间温度的不均衡,并干扰香气的审评。在夏季利用风扇降温,也同样需要注意气流对室内局部温度及香气审评的干扰。

(二)光照

审评室要求光照充足、均匀,但不得有直射的阳光。强烈的阳光将导致光化学反应的发生,会改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造成茶叶风味的下降。不均匀的光线会影响审评人员对茶叶色泽的辨识,对外形、汤色和叶底审评也会产生影响。此外,不充足的光线,还容易使审评人员产生压抑感。

在自然光照不足时,可视需要用人工光源进行部分补充或全部以人工光源替代。此时必须注意光照的均匀性,而且不能使用白炽灯泡或类似的发光源,因为此类光源会导致茶叶颜色失真,与茶叶在自然光下的颜色表现出入极大,影响审评的结果。同样道理,审评室的窗户也不可使用有色玻璃。

(三)噪声

审评环境必须保持安静。持续的噪声,对审评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压力,且噪声程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审评人员的压力也会越大。相关的研究表明,强度超过80分贝的持续噪声,就能使人情绪失控,在有意无意之中,噪声会导致审评人员出现情绪波动,这必然不利于准确地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因此必须注意审评室的隔音密封性,并将外源声音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四)异味

审评环境受异味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异味随空气飘移污染外,在审评室内使用有气味的清洁剂,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并不是只有令人不快的刺激性臭味会造成污染,化学试剂、化妆品、清洁用品及各种外来的香气,都会干扰审评工作。

在建立审评室时,必须考虑到附近的环境不能存在强烈的气味,更不能在审评室内放置、使用有气味的物品。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审评室内空气的流通,审评室的门窗长时间关闭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审评工作。

茶叶审评之三——香气审评


干嗅茶香:干嗅是两手捧茶叶,将鼻子靠近茶叶吸入茶叶发出的香气。高香茶、新茶、足火茶,干嗅香气必高,而劣质茶、陈茶或水分含量多的茶,干嗅香气必低。

湿嗅茶香:湿嗅是茶叶经沸水冲泡三五分钟后,用漏瓢捞取泡开的茶叶,迅速反复用鼻嗅。也可将茶叶先冲泡在有盖茶杯内,经三五分钟闭盖后再倒掉茶汤,左手拿杯送至鼻口,右手开杯盖,半掩半开,反复嗅剩下泡叶的香气,细心辨别。注意嗅香宜缓吸、短促。评乌龙名茶—武夷山岩茶时,茶汤不倒出,而用杯盖沿杯边来回搅荡茶汤和泡叶,同时用鼻嗅杯盖和茶汤接触部分,将杯盖从鼻前通过到耳边,反复多嗅,直至辨别到香气为止。

嗅泡叶香气时,闻有花香、嫩香、栗香者为佳,闻有闷、霉、烟、焦、油气等异气者品质差。

饮茶不但用味觉享受茶味,以视觉享受茶汤色泽,也可用嗅觉享受茶汤香味。

各种茶都有各不相同的茶香。因茶叶本身含芳香物质,而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及茶多酚等化学成分,亦能形成各不相同的茶香,故茶叶亦称之“香茗”。如“祁门红茶”即具独特而馥郁的玫瑰花香,即著名的“祁门香”;乌龙茶中的“铁观音”茶有天然茶果香,香味醇爽;龙井、寿眉与香片,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而茉莉花茶,则特别幽香醒神。

茶叶审评用具


审评室内应配备审评用具,包括审评杯、碗和汤碗、汤匙、电茶壶(烧水壶)、茶样盘、审评台、样茶橱、定时钟、天平、叶底盘或搪瓷盘、审评记录表等。

(一)审评盘

也称样盘、茶样盘,是用于盛装审评茶样外形的木盘。审评盘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用无气味的木板制成,上涂白漆并编号,盘的一角为一倾斜形缺口。正方形的审评盘,规格为长×宽×高= 220毫米×220毫米×30毫米,也有采用规格为200毫米×200毫米×40毫米的。审评盘的框板采用杉木板,厚度为8毫米。底板以五夹板的为好,但不能带异味。

另外,还应备数只大规格的茶样盘,供拼配茶样和分样使用,长×宽×高= 350毫米×350毫米×50毫米,在盘的对角处开缺口。

(二)审评杯

审评杯用于开汤冲泡茶叶及审评香气。审评杯为特制白色圆柱形瓷杯,杯盖有小孔,在杯柄对面杯口上有齿形或弧形缺口,容量为150毫升。审评毛茶有时也用200毫升审评杯,其结构除容量外与150毫升杯相似。审评青茶(乌龙茶)的杯为钟形带盖的瓷盏,容水量为110毫升。但也可用常规的审评杯碗。在某些紧压茶审评中?由于使用的茶样数量较大,因此审评杯的容积也相应较大,评茶杯也使用纯白瓷烧制,其中评茶杯高76毫米,外径95毫米,内径81毫米,容量310毫升,具盖,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一侧的杯口上缘有一呈月牙形的小缺口。评茶碗高60毫米,上口外径117毫米,内径100毫米,容量380毫升。在对某些紧压成形前的茶样进行审评时,有时并无特定的要求,只要保持茶与水比例为1:50(克/毫升)即可。由于速溶茶需审评茶样的溶解状况,须使用透明玻璃器皿进行冲泡,如带有刻度的烧杯等,通常要求器皿容积不得小于200毫升。

(三)审评碗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审评碗为白色瓷碗,碗口稍大于碗底,容量一般为200毫升。审评杯、碗是配套的,用于审评精茶和毛茶的杯、碗若规格不一,则不能交叉匹配使用。审评青茶(乌龙茶)的碗比常规的审评碗略小。审评碗也应编号。

(四)叶底盘

叶底盘用于审评叶底。叶底盘为木质方形小盘,规格为长×宽×高=100毫米×100毫米×20毫米,漆成黑色。也有用长方形白色搪瓷盘用于开大汤评定叶底。

(五)样茶秤

常用感量为0.1克的托盘天平或电子天平。

(六)定时器

常规使用可预定5分钟自动响铃的定时钟(器)或用5分钟的砂时器。

(七)汤碗

碗内放茶匙、网匙,用时冲人开水,有消毒清洗的作用。

(八)茶匙

茶匙也称汤匙。用于取茶汤品评滋味的白色瓷匙。因金属匙导热过快,有碍于品味,故不宜使用。

(九)网匙

网匙用于捞取审评碗中茶汤内的碎片末茶,用细密的60目左右不锈钢或尼龙丝网制作。不宜用铜丝网,以免产生铜腥味。

(十)水壶

水壶是用于制备沸水的电茶壶,水容量2.5~5升。以铝质或不锈钢的为好,忌用黄铜或铁的壶煮沸水,以防异味或影响茶汤色泽。

(十一)吐茶桶

吐茶桶是盛装茶渣、评茶时吐茶汤及倾倒汤液的容器。用镀锌铁皮制成,桶高为800毫米,上直径为320毫米,中腰直径为160毫米,呈喇叭状。也可用塑料桶代替。

(十二)审评表

审评表是用于审评记录的表格。表内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5个栏目,可设置计分栏。为了便于综合审评茶叶品质,表内常设总评一栏。此外,还有茶名及编号或批、唛、数量,审评人和审评日期、备注等内容。

(十三)干评台

检验干茶外形的审评台。在审评时也用于放置茶样罐、茶样盘、天平等。台的高度为850-900毫米,宽度为600毫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台下可设抽斗。台面光洁,为黑色,无杂异气味。

(十四)湿评台

开汤审评茶叶内质的审评台。用于放置审评杯、碗、汤碗、汤匙、定时器等,供审评茶叶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用。台的高度为850~900毫米,宽度为600毫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台面为黑色(也有白色),应不渗水,沸水溢于台面不留斑纹,无杂异气味。

(十五)碗橱

用于盛放审评杯、碗、汤碗、汤匙、网匙等。橱的尺寸可根据盛放用具数量而定。一般采用长×宽×高= 400毫米×600毫米×700毫米。橱的高度上开设5格,设置5只抽屉。要求上下左右通风,无杂异气味。

(十六)茶样贮存桶

用于放置有保存价值的茶叶。要求密封性好,桶内常放生石灰作干燥剂。

茶叶审评取样


取样又称抽样或扦样。是指从一批或数批茶叶中取出具有代表性样品供审评使用。茶叶品质只能通过抽样方式进行检验,因此样品的代表性尤其重要,必须重视检验的第一步工作--取样。为确保规范地完成取样工作,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GB/T 8302l《茶 取样》)。

(一)取样数量

取样件数按下列规定执行:1~5件,取样1件;6~50件,取样2件;50件以上,每增加50件(不足50件者按50件计)增取1件;5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不足100件者按100件计)增取1件;1000件以上,每增加500件(不足500件者按500件计)增取1件。

(二)取样、分样步骤

1.大包装茶 大包装茶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取样时,应在茶叶定量装件时,每装若干件后(按取样数量规定),用取样工具取出样品约250克。所取的原始样品盛于有盖的专用茶箱中,混匀,用分样器或四分法逐步缩分至500~1000克,作为平均样品,分装于2个茶样罐中供审评用。

大包装茶在产品成件、打包、刷唛后取样时,应在整批茶叶包装完成后的堆垛中,从不同堆放位置随机抽取规定的件数。逐件开启后,用取样工具在每件的上、中、下位置处各取出有代表性的样品约250克置于有盖的专用茶箱中,混匀。再将茶叶全部倒在洁净的塑料布上。用分样器或四分法逐步缩分至500~1000克,作为平均样品,分装于1~2个茶样罐中供审评用。

2.小包装茶 小包装茶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取样时,操作与大包装茶相同。

在包装后取样时,应在整批包装完成后的堆垛中,从不同堆放位置随机抽取规定的件数,再从各件内上、中、下位置处,取出2~3盒(听、袋)。所取样品保留数盒(听、袋),盛于密闭的容器中,供进行单个检验。其余部分现场拆封,倒出茶叶混匀。再用分样器或四分法逐步缩分至500~1000克,作为平均样品,分装于2个茶样罐中,供审评用。

3.紧压茶 砖茶、饼茶取样时,应随机抽取规定的件数,逐件开启,再从各件内不同位置处,取出1~2个(块),除供现场检查外,单重在500克以上的留取3个(块),500克以下的留取5个(块),盛于密闭的容器中,供审评用。捆包的散茶取样时,应从各件的上、中、下部位采样,再用四分法或分样器缩分至所需数量。

(三)样品包装和标签

1.样品包装 样品必须迅速装在清洁、干燥、密闭性良好的容器内。

2.样品标签 每个样品的容器都必须有标签,详细标明采样地点、茶名、等级、日期、产地或牌号、批号、取样者以及其他有关交付的重要事项。

(四)操作注意事项

第一,在取样时如发现茶叶品质、包装或堆存情况等有异常表现时,可酌情增加或扩大取样数量,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必要时应停止取样。

第二,在对小包装茶取样时,若总质量未达到平均样品的最小质量值时,应增加抽样件数。

第三,审评用的样品应有所需的备份,以供复验或备查之用。

第四,袋泡茶的拆封混样工作,在审评室内进行。

第五,采用四分法缩分茶样时,对混匀的茶样可先通过“十”字或对角划线,将茶样分为数量相当的4份,再分取相对的2份。如此重复进行缩分,直至获得需要的茶样量。

第六,若大包装茶叶经过搬动或较长时间的运输,尤其要注意取样应包括包装材料内的上、中、下各部位。

第七,取样、分样操作时,应注意环境的清洁状况,避免外来异味混入茶样。

第八,紧压茶、茶砖等茶类忌用电钻钻孔方法取样,以免重金属、油垢及钻孔烟焦味污染茶样。

茶叶感官审评


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品质、等级、制作等质量问题。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相应定义了500余条专用评茶术语。

评茶是否准确,除评茶人员的技能外,必须具备适应审评的设备,良好的环境,以及一套合理的程序和正确的方法。尽量做到主客观条件一致。

一、 评茶环境及设备

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评茶室,室内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足够的灯管在自然光较少时用。评茶室要求干燥清洁,最好设在楼上远离有异味的场所。评茶室设有干评台,湿评台,样茶柜架,分别用于审评样茶外形,内质及存放茶样。

评茶需专门的用具:

1、 审评盘:用于审评茶叶外形,以木质为宜,涂成白色,形状有方形和长方形,规格为23X23X3CM或25X16X3CM。

2、 审评杯: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150ML。

3、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一致。

4、 叶底盘: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X10X2CM)和长方形(12X8.5X2CM)两种。

5、 天平秤:用来称量茶叶。

6、 计时器

7、 网匙:用于取茶汤中的碎片茶渣。

8、 茶匙:取茶汤评滋味用。

9、 吐茶筒:审评时吐茶及盛废水茶渣用。

10、 烧水壶:用于烧开水。

二、 评茶程序

茶叶感官审评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为:

1、 把盘:审评精茶外形一般是将茶样倒入木质审评盘中,双手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

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茶小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一般先看面装和下身,再看中段茶。外形包括形状、色泽、级别、老嫩、整碎、净度等内容。各种商品茶都有特定的外形,与制茶方法密切相关。审评外形,各种茶的共同之处在于要求形态一致,以规格零乱,花杂为次,在依据实物标准样划分等级时,尤其强调嫩度、整碎和净度。

2、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审评内质重要步骤。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3G

投入审评杯内,然后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5分钟时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审评绿茶有时先看汤色)。

3、 嗅香气:嗅香气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半揭开杯盖,靠近杯沿

用鼻轻嗅。为了正确辨别香气的类型,高低和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一般是3秒左右。嗅香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热嗅重点是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能辨别香气的优次,冷嗅主要是为了解香气的持久程度。茶叶中已知的香气成分达百种之多,组分的差异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香气,如绿茶多具清香,红茶显糖香,黄茶有甜熟香,乌龙茶呈花果香,白茶透毫香,黑茶带陈香,各种花茶尚含附加的花香。

4、看汤色:汤色是指冲泡茶叶后,沥入审评碗中茶汤呈现的颜色、亮度与清浊度。就茶叶本身而言,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工技术和贮运等因素,都影响汤色,如绿茶多绿明,红茶显红亮,乌龙茶橙黄(红),黄茶、白茶呈黄色,黑茶具棕色等。但审评不同茶类对汤色的明暗、清浊的要求是一致的:汤色明亮清澈,表示品质好;深暗浑浊,则品质表现差。

5、尝滋味:尝滋味时茶汤温度要适宜,以50℃左右为佳。评茶味时用瓷质汤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内,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后在舌头上循环滚动,才能较正确全面的辨别滋味。审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纯异等评定优次。审评不同的茶类,对滋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名优绿茶要求鲜爽,而红碎茶强调滋味浓度等,但各类茶的口感都必须正常,无异味。

6、评叶底: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审评盖的反面,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揿平,观察起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不同茶叶的叶底形态、色泽不尽相同,如绿茶色绿,红茶具紫铜红,青茶红绿相映,黑茶深褐,黄茶呈黄色,白茶多显灰绿。又如条形茶的叶底芽叶完整,而碎茶则细碎匀称。各类茶也有相同之处:均以明亮调匀为好,以花杂欠匀为差。

茶叶品质审评一般通过上述五个项目的综合观察,才能正确评定品质优次和等级价格的高低。

茶叶色泽审评


色泽审评在于干看茶叶外表、湿看茶汤和叶底色泽。从辨别茶叶色泽,可以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制工是否精良。

干看茶叶色泽:茶叶除看色度外,还可从外表光泽来辨别。光泽均匀、明毫发光的,说明鲜叶细嫩,制工好;光泽不匀,明亮无光,说明鲜叶老嫩不匀,或者也可能是制作时“杀青”不匀所致;而无光泽又暗枯的,则说明鲜叶粗老,或者是制工不好所至。

湿看茶汤色泽:茶汤的色泽以鲜、清、明、净为上品。凡茶汤色泽浊暗、浅薄者,则为品质差之茶叶。汤色的深度、混浊与味道有关。一般色深味则浓,色浅味则淡。鲜叶品质的好坏、制法的精粗和贮藏是否妥当,显著影响茶汤汤色的深浅、清浊、鲜陈、明暗。茶汤冲泡后,以在短时间内汤色不变为上品。

以绿茶为例:汤色以碧绿为最佳,次为深绿、浅绿,黄绿最差。汤色清澈,说明无沉淀、无浮游物,汤色明亮,茶汤即有光泽。碧绿汤色大多是既清澈又明亮;深绿汤色清澈较多,明亮较少;浅绿汤色大多是清澈而不明亮;黄绿汤色则大多无清澈、无明亮。低劣红茶的茶汤色泽沉暗似酱油汤。

名茶的茶汤色泽各不相同:如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汤色皆浅绿清澈;铁观音茶的汤色金黄艳丽;龙井和玉露茶的汤色碧绿;武夷岩茶的汤色澄黄;祁门红茶的汤色红亮;云南滇红的汤色红浓鲜明;白牡丹(白条)的汤色浅杏,清秀可人;上等普洱茶的汤色褐紫红而醇厚;花茶的汤色浅澄黄而明亮等。

湿看叶底色泽:叶底色泽与汤色关系较大。叶底色泽鲜亮,汤色清澈;色泽枯暗,汤色混浊。绿茶叶底色度一般以淡绿微黄色最好,次为淡黄绿色,深绿、青绿较差(说明茶叶炒制不好,或鲜叶粗老)红茶叶底直鲜红。

另外评叶底老嫩时,还可用手指揿压叶底。一般以柔软无弹性的叶底表示细嫩,硬而有弹性的表示粗老。以绿茶来讲,叶底以幼嫩多芽、叶肉厚软匀整、色泽明亮的为好,而叶质硬薄,色泽灰暗,带红梗红叶的为差。

茶叶审评—2


一:看匀度。

质量好的茶叶,大小、长短较均匀整齐,下脚茶、粗茶占的比例少。如果作精细观察的话,可以取100克茶叶倒入圆盘内,双手把茶盘顺时针方向旋转数圈,是不同形状的茶叶在盼内分层次,粗大而轻浮的浮在上面,细小的沉在盘底,中段的茶叶比较均匀一致。中段茶叶越多,表明匀度好,反之,上面的粗大茶和盘底的细小茶所占的比例大,则匀度差。

二:看净度。

茶叶的净度指茶叶中含杂质的多少,正品茶叶中一般不允许含任何杂质,副品茶叶中不能含有非茶类杂质。例如,优质花茶不含梗、片、花干、末等杂质。

三:看色泽。

绿茶已翠绿有光泽的为质量好,枯黄或暗褐的质量差;红茶以乌润色的为质量好,枯褐或灰褐色的质量差;绿茶含有较多的白毫,红茶含有较多的橙黄色芽尖,均为高级茶;花茶以椿绿油润的质量好。

四:看条索。

条索松紧与鲜叶老嫩有直接关系。紧结而重实的质量好,粗而松、细而碎的质量较差。珍眉茶要求条所呈眉状,紧结光滑者为优;珠茶外形要圆结,越园越细越重实者质量越好;扁形茶(如龙井、旗枪、大方)要求扁平、光滑、挺直;片茶要求像瓜子形,成条者次。

五:闻干茶香气。

抓一把干茶闻其香气,香气越浓郁越好。无论那种茶叶都应该没有烟熏味、农药味、霉味、馊味等异味。绿茶以具清香为质量好,带有涩气味的质量差;红茶以带有殷甜香气的为质量好,带酸馊气的为质量差。花茶既要有绿茶的清香,又要有

香花品种应有的鲜花之芬芳香气,如果花香压过茶味说明茶叶的质量不高,如果只有茶味而没有花香或者花香很低,就说明花茶的窨制不精。

六:沏水品评。

取茶叶3克左右,放入茶杯中,按每克茶叶50毫升水的比例,冲入开水,盖上茶杯盖。5分钟后,将茶水倒入另一茶杯中,野地仍留在北内,然后开始观察,评定质量。 闻香气。湿闻香气比干闻更明显,湿闻指闻倒出茶水留在杯中的茶叶香气。将杯盖半掀开,接近鼻子,辨别香气高低、强弱、持久不持久、纯正还是有异味。一般以鲜爽、浓烈、持久的质量好。如高级红茶具有蜜糖般的甜香;用细嫩鲜叶制成的绿茶有“栗子香”;乌龙茶要求同时具有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香;花茶要有明显的花香,而且纯正、鲜爽、持久;紧压茶带有烟焦香。 看汤色。红茶的汤色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的汤色以碧绿清澈为优;乌龙茶以橙黄或金黄明亮者为优;花茶以浅黄明亮为优;紧压茶以明亮浓者为优。看汤色要及时进行,茶水冷却后,茶汤色泽容易转深,还会出现“冷浑浊”。 尝滋味。红茶以醇厚甘甜为优;绿茶先感苦涩,而后转甘;乌龙茶无红茶苦味,也无绿茶涩味,兼有红绿茶的甜甘醇厚感觉;花茶的滋味因为鲜花香气明显,使滋味鲜爽,而且有收敛性;紧压茶以滋味醇厚为佳。各类茶都以平淡、粗涩、有青草味的质量差。 看叶底。最后将茶杯内的叶底全部取出,放在杯盖或特制的黑色叶底盘内进行审评。红茶的夜底铜红色、鲜明、均匀一致的质量好;枯暗、带青草味的质量差。绿茶和花茶翠绿、黄绿、明亮一致的质量好;深绿、暗而无光、带红筋红梗的质量差。察看叶底可以正确鉴别茶叶老嫩、匀度、净度和制茶工艺技术的优劣。幼芽叶嫩多的为高级茶,叶底明亮有光泽的为新茶,枯暗无光的为陈茶。

茶叶审评操作


绿茶审评项目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在现行的审评方法行业标准中(NY/T 787和SB/T 10157),基本的规定均为内质审评开汤按3克茶、150毫升沸水冲泡5分钟的方式进行操作,毛茶开汤有时也以4克茶、200毫升沸水冲泡5分钟的方式操作。总之需保持茶与水的比例为1:50。蒸青绿茶在开汤审评时有时会使用白瓷碗,每只茶样称取2份分别放人2只碗,加沸水冲泡后,一只碗在2~3分钟后用于嗅香气;另一只碗中茶叶捞出后,供看茶汤、尝滋味,并评叶底。

绿茶审评的操作流程如下。

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荼汤→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一)外形审评

茶叶外形审评的内容很多,包括形态、色泽、整碎、肥瘦、大小、净度、粗细、长短、嫩度(级别)以及茶叶的产区、品种、茶别(生产日期)等。对包装茶和某些再加工茶而言,还包括用材、文字、色彩、代码、重量等。

茶叶外形中,有上述内容任一项不足的,即可视为存在“缺陷”。但茶叶种类不同,要求也就存在不同。例如,茸毫多对毫形绿茶如碧螺春、大毫茶而言是一大优点,但对扁形绿茶龙井来说却是明显的缺点。

审评茶叶外形的方法是先把茶样倒人一只样盘,再将茶样徐徐倒入另一只空样盘内,这样来回倾倒2~3次,使其充分拌和,即可观察茶叶外形,做出判断。对已进行拼配的茶叶,有时还需要通过“把盘”,检视其拼配比例是否恰当。

(二)汤色审评

审评汤色的内容包括茶汤的色度、亮度和清澈度。审评汤色时,不同的季节、气温、光线以及汤温等,都会影响到茶叶汤色表现的结果。

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变色幅度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冬天冲泡后的水温下降幅度比其他季节大,汤色变深的程度也比其他季节更深。因此,一般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能较好地评判茶叶的原有汤色;如时间拖长,则很容易出现误判,把较浅的茶汤误评为明亮,或把较亮的汤色误评为欠亮,导致结论不准确。

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物质是茶多酚。鲜叶中的茶多酚是无色或近于无色的,在制茶与存放过程中,茶多酚因氧化导致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可变得黄暗,这是茶多酚极度氧化的结果。

(三)香气审评

审评香气是指嗅闻冲泡后茶叶散发的香味状况,包括纯异、香型、浓淡、鲜陈、持久性等。最适合于人闻茶香的叶底温度是45℃~55℃;超过60℃就感到烫鼻;但低于30℃时就觉得低沉,甚至对有烟气等异气味难以鉴别。

闻香时的每个嗅香程最好是2~3秒,不宜超过5秒或小于1秒。审评时宜将整个鼻部探入杯内,这样使鼻子接近叶底,既可扩大接触香气面积,又能增强嗅觉对气味的捕捉能力。呼吸换气不能把肺内气体冲入杯内,以防异气冲淡杯内茶香的浓度而影响审评效果。

审评茶叶香气,在冬天要快,在夏天过3~5分钟即应开始嗅香。

如因评茶人员感冒等造成鼻子堵塞,可在茶杯中倒入沸水,鼻子对准茶杯吸杯内蒸发出来的热水气,减缓鼻塞程度。吸热水气的时间可长可短,感到鼻路畅通即可。

评茶人员对茶叶香气的感觉,是由鼻腔上部的嗅觉感受器接受茶香的刺激而发生的。人们的嗅觉虽很灵敏,但嗅觉也很易适应刺激,即嗅觉的敏感时间也是有限的。

(四)滋味审评

滋味是指人的味觉能感受辨别的茶汤味道,包括汤质的纯异、浓淡、醇涩、鲜陈、爽滞等内容。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滋味的甜度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

评滋味时,茶汤温度、数量、分辨时间、吸茶汤的速度、用力大小以及舌的姿态等,都会影响审评滋味的结果。

最适合评茶要求的茶汤温度是45℃~55℃。如高于70℃就感到烫嘴;低于40℃的就显得迟钝,感到涩味加重、浓度提高。

从汤匙里吸茶汤要自然,速度不能快。把茶汤吸人嘴内后,舌尖顶住上层门齿,嘴唇微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入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吐出茶汤。若初感有苦味的茶汤,应把茶汤压入舌的基部,进一步评定苦的程度。

对疑有烟味的茶汤,应把茶汤送人口后嘴巴闭合,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接触后再由鼻孔把气放出。这样来回2~3次,对烟味茶的评定效果较好。

茶汤送入口内,在舌的中部回旋2次即可,较合适的时间是3~4秒。一般需尝味2~3次。

对滋味很浓的茶尝味2~3次后,需用温开水漱漱口,把舌上高浓度的滞留物洗去后再复评。否则会麻痹味觉,影响后面的审评效果。

(五)叶底审评

叶底是指茶叶经冲泡唇留下的茶渣。叶底审评包括茶叶嫩度、色泽、整碎、大小、净度等内容。

在评定叶底嫩度时,常会产生2种错觉:一是易把芽叶肥壮、节间长的某些品种误评为茶叶粗老;二是陈茶色泽暗,叶底不开展,与同等嫩度的新茶比时,也常把陈茶评为茶老。

内质审评茶叶


内质审评包括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

取一小撮茶叶,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并盖上杯盖。5分钟后,打开杯盖,先嗅 杯中香气,再看汤色、品尝滋味;最后看茶叶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香气用嗅觉来审评香气是否纯正和持久。可反复多嗅几次,以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度,以及是否有烟、焦、霉味或其它异味。

汤色

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者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

滋味

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茶汤温度降至50℃左右时为最好。品尝时,含少量茶汤,用舌头细细品味,从而辨别出滋味的浓淡、强弱、鲜爽、醇和或苦涩等。

叶底

观察杯中经冲泡后的茶叶的嫩度、色泽和匀度。还可以用手指去按压,去判断它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

花茶的审评标准主要是香气和滋味。以花香鲜浓持久、滋味醇和鲜美、汤色叶底嫩绿明亮为好。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560.html

上一篇:中国四大茶区

下一篇:了解玫瑰花茶的三个标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