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龙润茶集团台湾义卖普洱茶 助台湾弱势儿童

2020-11-3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龙润茶集团台湾义卖普洱茶 助台湾弱势儿童”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为新竹市议员郑正钤(右)与双方代表一同介绍相关活动。刘舒凌摄

于香港上市的龙润茶集团29日与其台湾代理商在台北公布一项公益合作计划,将以义卖一批优质普洱茶商品之所得捐助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弱势家庭儿童脱困基金”。

下月上旬,云南龙润茶集团与代理商双文堂公司将提供价值约200万新台币的普洱茶,在高雄、台北及新竹的商圈举行多场义卖活动。

义卖活动发起人之一、新竹市议员郑正钤正在协助联系台湾企业来认购茶叶并已获得积极回响。他表示,在物价高涨的环境下,台湾弱势家庭入不敷出情况较为严重;期待透过社会福利团体及企业的合作,让弱势家庭的孩子受到更好照顾。

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今年5月发布的“弱势学童生活困境调查报告”指出,11.3%的弱势家庭学童认为物价上涨令三餐质量变差,13.5%认为家人为金钱争吵频率变高,65.9%担心家庭经济状况;台湾弱势儿童明显感受到家庭经济压力。

该基金会资源发展处副主任陈雅惠说,目前有3000名学童每个月得到儿童福利联盟新台币1000元的经济补助(提供学费、营养午餐费等);基金会为此项目每月需支出300万新台币,劝募压力还蛮大。

她表示,此次义卖是首次有来自大陆的优秀企业向儿童福利联盟提供捐助,希望这次合作会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cy316.com编辑推荐

文革砖与普洱茶在台湾


历史的记载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时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为一旦统治者控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后,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颠倒是非的所谓正史就出现了。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历史,过去延续下来的茶也可以通过生产史料和图片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一般的按时间流水为主线的关于普洱的史料。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在我们研究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窘相。

我记得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书上都特书大书抗战胜利在于GCD,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只好被灌输的接受。但到一些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前后矛盾。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说,正面战场侵华日军死亡九十多万人,但整本史书被小编写的天花龙凤最为炫耀的就是平型关战役的1000多号人,所谓百团大战中连伪军加起来近一万人,那么其余九十多玩日军是怎么样死的呢?看到这个数据,十三岁的我那个年代大体也能透过逻辑大约知道历史的真相了。

其实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很关键,但往往被主流宣传机构选择遗忘。应该说整体的普洱茶发展应该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下持续发展,但政府往往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难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好比普洱历史图谱的建立,我就看云南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片空白,一味宣传文化生活记载,把最关键的真相遗忘。专业媒体是干什么的,是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来才是自己的职责,可惜呀。

记得当年我曾经问我师傅钟汉荣,红印他接触过没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问我红印是什么,雪印又是啥?而钟师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开始从事普洱茶交易的,没理由连大名鼎鼎的红印,雪印都不清楚。后来我终于琢磨明白了,当年这些茶无非就是云南青饼哪一批批的,没有红印,雪印这些好听的名字,直到普洱茶传到台湾了,善于文化行销的台湾茶商给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牵连的普洱茶品种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让这些死气沉沉的普洱茶饼砖沱突然间焕发出一些灵气,便生动活泼起来了,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记得昌泰当年那款行内都知道但外界都没有听过的歪沱,我给他起了个貌似邻居小芳'一样的亲切名字小歪,立马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觉在普洱茶界内便名气大增,传播出去了。

实事求是的说,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没,但台湾茶商更是厥功至伟。把这些历史零碎之茶,经过一定梳理,然后在重新给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谓文化开路,这生意从此便畅通起来了。只是虽然台湾人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很大,但同样也带来不少问题,引起不少新晋普洱学者的诟病。

我记着刚学普洱茶的时候,碰到所谓的73青饼,也就是小绿印,其实不是公元1973年的,然后又被解释成民国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实了。然手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绿大树不是99年的诸如此类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搞清楚这些名称对应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多几年少几年的,但作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码也不是坏事。

台湾茶商善于文化行销,也善于在模凌两可的历史纠纷中浑水摸鱼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这类情况,当然七三字样的不止七三青小绿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砖,它类属文革系列砖中,而且是文革类砖中最开门的最举重轻重的。

终于回到文革砖的问题了。其实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书中所述,所谓文革砖并非是这些普洱茶砖的真实名字,而是行销市场给予的这一类茶的划分,是市场而来的。好比文革壶,文革瓷。偏偏这个文革砖的命名又是来自宝岛台湾。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泱泱大陆,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协会都是海一样的论坛务虚研讨会,整介个那个的有的没的的名堂,但关于普洱真实情况的研究却一片空白。虽然真实的资料都在大陆,都在厂家,但没有官方或者专业媒体去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然后整理成册,让历史的真相清晰出来。于是乎有关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论述都由台湾方面主导。但台湾方面的出发点往往都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有选择遗忘,有选择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台湾史料为依据去认识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昆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砖。这批文革砖我曾经在2004年芳村喝过,也见过,但偏偏没有看到过有内飞的。但那次在昆明我见到同样这批砖茶,上面有内飞,清晰的印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当然我运气好,我一连喝了三款,另外两款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和景谷茶厂文革委员会的内飞。

一时间我觉很新奇,三款边销茶我喝过后,从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时期出品确凿无疑。但为何这类要素清晰齐全的文革时期产品,却没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这本专业普洱图谱中的文革砖目录中呢?事后,我和台湾五行图书的老梁社长和小梁社长都提及此事,告诉他们这个昆明茶商的地址,希望杂志社有机会可以采访他,以完善文革砖图谱系列。再后来我也把这个题材提供给昆明的《普洱》杂志,他们一天到晚在找素材,这个文革砖的故事破朔迷离,很有读头,我希望他们去采访发布。可惜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终于又再次翻开《深邃的七子世界》一书中关于文革砖的论述。我才发现作者还是很有心的,也许当初他本来大体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觉得很多品种的真实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命名什么文革砖而是命名为文革类砖,中间多了个类字,我才发现,心中不免笑了起来,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还是作者够滑头,够明哲保身呀,看来当年他写到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心有犹豫,底气不足,便写的留有余地起来。

百度文革,所谓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这十年期间云南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革砖,文革类砖又包括些啥,有了个类字发挥余地就大了。

翻开《深邃七子世界》文革类砖图谱中,我发现,竟然大部分文革类砖都是熟砖,生砖就是第一批景谷试验生砖。了解普洱茶历史的朋友大体知道,云南厂家有记载生产普洱熟茶的时期大约从1975年起。从逻辑上看,应该还是有熟砖能够的上文革时期生产的砖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后期,至于文革类砖的定义怎么区分,当然就得由发明这个词的作者本人去说明了。

终于,我决定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中去看待文革砖,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根据历史真实请款,文革砖应该是生砖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而熟砖估计只是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

研究普洱茶生产历史,您会发现以往普洱饼砖沱的分布是这样的,砖都去边疆游牧地区,沱去重庆四川地区,而饼则来到港澳台,直到有了熟砖后,砖才到港澳台,因为边疆人民不喝熟茶。从普洱熟茶从75年才开始定型这个时间点看,绝大部分熟砖,都过了1976年这个文革结束分划年。

文革砖,文革砖,顾名思义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我都是这么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图谱,竟然是文革类砖哎,一个类字就模糊了一个时代的普洱茶呀,呜呼。

最后,我只想说,文革砖当年也应该是大批量生产过的,毕竟有跨越十年这么长时间,喝生砖是边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这类掺有生砖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劲。所以都是当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计也木有啥越陈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过期扔掉了,这个和早期沱茶一样,谁见过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当您见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砖后,必须有两个反应,首先反应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为真正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真文革砖凤毛麟角,好比一个玩香高手告诉我,只要你一见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这点我超级认同。而且只要饼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饼是熟茶的但又写文革委员会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装纸的更是假的,康砖符砖不包括。但用料极端粗老的,带有大量梗的,四个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猪啃过的,又木有外包装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实意义的文革砖。最后,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须区分清楚文革砖是和文革类砖不是一个概念来的,哈哈哈哈哈。

台湾茶历史


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早在300余年前在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这些茶树大都是野生茶树;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是在200余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及种植在台湾北部开始;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红茶等,其中尤以包种茶及乌龙茶更是驰名世界。

台湾传统的茶叶生产主要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为主,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来已急速地转成制造包种乌龙茶供应内需,外销量减少到占总产量的15%~20%左右,外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台湾工业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导致红茶与绿茶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相同产品竞争。相对的,由于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8年约1.3公斤,使得内销市场所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增长迅速。这种改变导致原本生产外销茶之北部茶区茶园面积大量减少,而生产内销高级包种乌龙茶的中南部茶区面积逐渐增加。

台湾地区1998年总植茶面积20,702公顷,收获面积19,403公顷,每公顷平均生产1,183公斤茶叶,总产量达22,948公吨,出口量2,481公吨,进口量8,700公吨。茶为嗜好性产品,消费者的口味不尽相同,是以近数十年来,台湾各茶区在其天然生产环境下,产制出各具特色及风味的茶叶,如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椪风乌龙茶等,由于茶叶种类名称繁多及茶叶品质价格的差异悬殊,使茶叶消费者产生许多困惑,是以制作本首页,介绍台湾茶叶的发展及各茶区的特色,以供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及农政有关人士参考,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台湾的茶叶。

台湾现有茶园20,702公顷(1998年),分布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云林、嘉义、高雄、台东、花莲、宜兰等县市,1998年生产茶叶达22,948公吨。台湾茶叶过去以外销为主,年外销量最高曾达23,516公吨,近年来外销量已逐渐减少,至1998年,外销量仅2,481公吨;但因经济繁荣,生活水准大幅提升,饮茶量大增,故内销量也不断提高。

本省可产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但近年来流行饮用包种茶与乌龙茶,故产制之茶叶也以包种茶和乌龙茶为主,红茶和绿茶为辅。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茶友会现场体验


2009年3月15日星期天下午2:30分,时逢3-15,

第63期茶友会,

的众茶友来到龙润茶体验馆,品龙润普洱茶,感受龙润茶文化,以茶会友。

龙润茶体验馆外观店面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占地5000平方米,集参观、学习、体验、培训为一体的场所。

步入体验馆的大厅,清幽、雅致,都市的喧嚣、嘈杂仿佛都立刻烟消云散,就像那茶叶上的浮灰一般,被醒茶之水轻轻拭去,不留一丝痕迹。

在这里可以现场体验自己压制普洱茶茶,这些是压茶用的石模

龙润茶体验馆的附带店面,陈列了龙润生产的各式普洱茶

茶友们再次欢聚,这次是在龙润茶体验馆

本期茶会品尝了05大利饼、06龙润816、06龙润826、07私房壹号及茶友自带好茶,还有09年的春茶。

其中留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龙润的05大利饼、07私房壹号这两款一生一熟的茶

龙润05大利饼2005年熟茶,该茶是手工石磨压倒

普友们评论品龙润大利:条索紧结,干净,茶汤香气略有米汤香,甜味实足,转化不错,茶底油润!属于满发酵茶!

龙润普洱私房1号生饼

2007年春茶,石模压制,是“龙润普洱”上等典藏茶品,全球限量发行126000饼,采用多重防伪标识,此茶内飞采用可食用朱砂作仿伪标记。

茶友们评论品私房壹号:选料为勐库茶青,条索肥硕厚实,显白毫,香气广,口腔上鄂苦韵长,回甘好!

补张合影,有部分茶友有事先走,没有参加拍照。

更多关于这次:

第63期茶友会-龙润茶体验馆的介绍请参与论坛:

普洱茶集团 07年普洱春


【名称】普洱茶集团普洱春

【规格】357克

【生熟】生茶

【年份】2007年

【批号】4月18日

【产地】云南普洱市宁洱县

【原料】选用纯正云南大叶种茶菁,采用传统方法精心制作。

【储存方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通风,干燥,远离异味。

【普洱春简介】普洱茶(集团)公司简介:前身为成立于1975年4月的“普洱茶厂”,是一家历史悠久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推广、茶文化传播及茶叶营销的专业公司。公司自营6大生态茶叶基地,土地总面积约45000亩,茶园面积超万亩,茶树均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独享天地之精华,公司固定资产上亿元,现有各类管理人员及茶工3000多人。主要产品有传统普洱茶,部优产品板山毫峰(绿茶),深加工产品干吃茶、普洱茶饮料等100多个品种,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名优茶、优质茶称号,是云南省“放心食品生产企业”。公司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及“ISO9001:2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注册商标“普秀”牌。

【实物图】以下图片由“同益堂”提供

【开汤汤色】

【本茶特点】

台湾茶叶历史


1636年起荷兰人就用中国戎克船从福建厦门输入茶叶到台湾,并以台湾为转运站,由荷兰船只运往伊朗、印度、雅加达等。

1645年巴达维亚总督报告在台湾发现有野生茶树,这是台湾最早见诸史籍的野生茶树记载。

清末台茶兴起之一─早期茶种引进

1717年诸罗县志记载,在水沙连内山发现野生茶树。

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从武夷带回茶种种在栉鱼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

据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1821-1850)茶商运茶往福州贩售。

咸丰五年(1855)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乡冻顶村,其制茶工艺源自闽南。

光绪年间(1875-1908)由张乃妙、乃干兄弟由安溪引进铁观音,种于木栅樟湖地区。

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县周有基鼓励种茶,为满洲乡港口茶之始。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前来大稻埕设茶厂,精制乌龙茶外销欧美。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

1899年起三井财阀的日东红茶就在台北县海山、桃园大溪,开拓茶园专制红茶。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年生产,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10年日本台湾红茶株式会社成立,主制红茶,输出俄国。

1926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

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

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

台湾经济富裕,茶艺文化推展,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内销市场崛起;且因为注重饮茶品质,高海拔茶区兴起。

1989罐装饮料与泡沫红茶店兴起;以进口茶为主要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越南、锡兰、印尼等。

配合工业社会,时间第一的需求,袋泡茶(TEABAG)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健康取向,以茶叶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渐受重视。传统茶艺馆与以新新人类为主要客户群的综和性饮茶馆兴起。

2000年茶叶进口一万二千公吨,出口三千公吨,入超九千公吨,台湾地区已为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窗口之一。

特写:台湾茶飘香“哈洽会”


特写:台湾茶飘香“哈洽会”

特写:台湾茶飘香“哈洽会”

一袭中式长衫,一抹氤氲,38岁的谢孟桥带着他的台湾茶,专程从台湾南投县来到冰城哈尔滨,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哈洽会”。在展馆里飘散,海内外客商闻香而来。

从曾祖父开始种茶、制茶,到眼下颇具规模的事业,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家族生意延续到谢孟桥这里已经是第四代。

与家族企业山之风小镇经理的头衔相比,他更愿意别人将他看作一位师。

“茶是传统的代表,它可以让人安静下来,体味精神上的享受,”谢孟桥说,“所以经营不仅是做生意,更是对传统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值得我一辈子用心经营的事业。”

20年前,大陆人眼里的台湾茶近乎“天价”,而现在,茶的价格没发生太大变化,喜欢上它的人却越来越多。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现在不但在有饮茶传统的南方,在北方,人们对台湾茶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懂得品茶。”谢孟桥自前年开始在大陆经营台湾茶,销售增长很快,已经在很多省份开展了业务。

在谢孟桥眼里,茶是两岸交流的媒介,大家可以通过品茶增进彼此了解,走近彼此的心灵。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谢孟桥前来参加“哈洽会”,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哈尔滨这个祖国最北的省会城市。

在这里,他见到了很多期待了解台湾茶进而了解台湾的大陆客商,也感受到了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企业对台湾茶的浓厚兴趣,“这次我的收获很大,明年还会再来。”

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是^***批准举办的大型对外交易会之一,是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最大展会、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自1990年创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第二十一届“哈洽会”于6月15日至19日举行。

台湾冻顶茶的由来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台湾冻顶茶的由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台湾的冻顶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是闻名遐迩的台湾名产。冻顶茶的由来,据传是由一位叫林风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引入的。清朝咸丰年间(1855年),林凤池赴福建应试,高中举人。衣锦还乡时从武夷山带回了三十六棵青心乌龙茶,种植在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植的茶树,经由麒麟潭特有的山岚雾露滋润,所制之茶清香神怡。林凤池把它进献给道光皇帝,皇帝饮后赞不绝口,冻顶茶的名气便流传了开来。

冻顶是地名,现在的鹿谷乡仍可找到冻顶巷的门牌。麒麟潭边的冻顶山,据说是因为先民贫穷,少有鞋子可穿,每年寒冬都必须“冻着脚尖上山顶”而得名。属于南投县的鹿谷乡,因冻顶茶而闻名,也已成了一个著名的茶乡旅游景区了。

走过鹿谷乡,清新的空气里仿佛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沿着乡内各主要道路,处处可见采茶、制茶、泡茶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品茶区,鹿谷人的问候语也是“有空来呷茶!”

恍如是一种朝圣,喜欢旅游和喜欢茶的台湾人便在每一个茶季里,驾车从四面八方来到鹿谷看茶品茶买茶,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下,是开阔的山地里的连片茶园。茶山青青,湖光粼粼,茶园的新绿,湖水的清澈,使人不由自主地去追寻清新的空气里飘浮着的缕缕茶香。

走进一家家鹿谷人家,在露天的茶桌边,一边品饮刚刚出炉的新茶,一边看簇拥着麒麟潭的山水画卷。

“抛开城市的喧嚣,重回山林怀抱”。在鹿谷乡,无论是在被誉为台湾八大风景区之一的麒麟潭景区,还是溪头森林游乐区、凤凰寺、凤凰谷鸟园,那茶山、竹海、古树、瀑布、溪流、湖水,一处处的自然风光令人留连忘返,更有那山寺古庙、碑刻墓道等人文历史名胜,让人叹谓。因了冻顶茶今日的鹿谷乡,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休闲游产业基础,那一处处民居和在景点景区铺开的休闲度假酒店,使这个清丽的山乡变成了另一种繁华。

到鹿谷乡访问,那鹿谷乡的茶文化展览馆以及那一处处构成鹿谷乡文化资产的历史建筑(如林凤池故居、刘宅、冻顶苏宅等)是不能不看的。也别忘了拜会鹿谷乡的农会。正是鹿谷乡农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冻顶茶比赛,比赛茶的优质优价的示范效应,带动了鹿谷乡茶农以及整个台茶精工细制的制茶风气。茶王比赛,已经成了鹿谷乡的重大节日。不仅当地茶农关注,而且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到鹿谷乡看茶、买茶、已经是台湾茶人的一种期待。

关于本文《台湾冻顶茶的由来》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制茶种类花色虽然繁多,但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椪风茶)及高山乌龙茶为台湾主要特色茶。下面就介绍一下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茶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台湾现今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早期制茶技术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传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术乃源自福建。

清嘉庆年间(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及闽茶引入台湾的记事,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茶另一重要发祥地为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造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冻顶乌龙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似龙舞、似抱虾);邻近之竹山、名间、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

先民由大陆引入茶种及技术发展台茶至少有四个据点,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冻顶山为重要且对台茶发展有深远影响外,其它二处分别为:

起源于台北木栅樟湖山的木栅铁观音及屏东县满洲乡的港口茶。

木栅铁观音系源自福建安溪铁观音,约于清末民初(日据时期)传入,无论其茶苗引入或制茶技艺传承皆赖于张乃妙茶师的苦心、毅力及热心。其后人在其祖厝设立乃妙茶师纪念馆,纪念其对木栅铁观音茶发展之贡献,已成为木栅观光茶园著名的歇脚处及旅游点。

屏东满洲乡港口茶。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初见其传统制造方法系于同一炒锅内完成炒、揉及干燥,且纯粹由手工制造,其炒、揉过程有一特殊之技巧,致使茶叶色泽灰绿光润,外形条索紧结弯曲似眉,类似大陆之眉茶,推测其技艺系源自大陆浙江、安徽一带之眉茶制造方法。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126.html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和“茶仙”卢仝

下一篇:信阳毛尖的泡法有几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