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口感之舌底鸣泉

2020-11-27
在普洱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迥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间。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接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有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须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产生泡泡的感觉,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五六十年以上陈期,先期以前的好普洱茶,如不知年代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达到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但是却有某些成分,激起舌底呜泉的功效。舌底鸣泉之美,的确远过了两颊生津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艺境则仙扬道化,阶及无为了!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生津——舌底鸣泉


一般正常喝饮料时,液体吸进口中,从舌尖沿看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液体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糟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太虚,无法享受到。

在普洱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迥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间。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接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有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须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产生泡泡的感觉,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二十年以上陈期,先期以前的好普洱茶,如不知年代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达到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但是却有某些成分,激起舌底呜泉的功效。舌底鸣泉之美,的确远过了两颊生津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艺境则仙扬道化,阶及无为了!

普洱茶令您舌底鸣泉


一般正常喝饮料时,液体吸入口中,从舌尖沿着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则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液体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蹧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于太虚,无法享受到。

在普洱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回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开。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生成泡泡的感受,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五六十年以上陈期,先期以前的普洱茶,如不知年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聜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涌出细小泡泡的感受。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艺境则仙扬道化,阶及无为了。

喝普洱茶时,舌底鸣泉是什么意思?


一般正常喝饮料时,液体吸进口中,从舌尖沿看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液体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糟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太虚,无法享受到。

在普洱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迥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间。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接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有机会浸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

当要吞咽时,口腔必须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产生泡泡的感觉,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品饮到五六十年以上陈期,先期以前的好普洱茶,如不知年代的红芝普洱茶、同庆老号圆茶、末代生紧茶等,茶汤已经极为柔和,达到有香无味的境界。其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经过长久陈化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尤其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也因为茶单宁在陈化过程中,经氧化消失了,已经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但是却有某些成分,激起舌底呜泉的功效。舌底鸣泉之美,的确远过了两颊生津或舌面生津。生津过程更加缓和持续,生津现象更加细致轻滑,生津感受更加柔顺安祥,生津艺境则仙扬道化,阶及无为了!

茶叶中的“舌底鸣泉”回甘是怎么来的?


后院说茶:与茶友分享交流科学的饮茶知识,拒绝不负责的忽悠,欢迎关注和留言交流~~您的一次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回甘。这恐怕是很多茶友接触茶叶的茶友最早记住的词汇之一,因为我们总是对甜记忆尤其深刻。因此,一杯茶回甘的强劲(强度)、快速与否,以及持久性,甚至可以是一杯茶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

甚至有些回甘都成为一种“舌底鸣泉”的独特感受。

我们今天就聊聊茶叶中的回甘。

茶叶其实多少都会有些苦涩味的。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都会呈现出涩、苦的味道特征。但是有的茶苦涩之后很快能变成回甘,而有些茶叶则一直扒在舌面一直苦涩,这就变成了口感好坏的一个区别。

首先是什么是回甘

回甘其实是一种协同效应,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入口时清甜带着微苦涩,但回味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这不同于单纯的苦,苦不会产生甜。比如多数的苦瓜、莲子。也不同于涩,比如生柿子,也不同于单纯的甘,如甘草。总之其是一种综合体验。

茶叶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回甘?

科学家们给了我们不同的解释。

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认为其实涩感转化的结果。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这很好的解释了茶叶回甘生津的感觉,但没有解释涩感很重的茶叶回甘化不开的感受,而有些茶入口时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

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则认为其是苦和甜的一种口腔错觉。

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

这能解释很多情况,但是不能解释有些茶苦,就是一直苦的感受。

同时有人也认为其实茶多酚和总糖的综合作用。即涩味的茶多酚和甜味的糖类的综合作用,茶叶中的糖类会有一定滞留和粘度,唾液会促进其转成有甜味的麦芽糖,使得涩感之后变成甜味的主导,成为一种回甘的感受。许勇泉等研究也发现其正相关的关系。比如浓厚的普洱茶一般回甘最为强劲。

此外,还有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在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生津。

孰是孰非?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我们没有科学实验更不敢妄言。可能都对、可能都不对。甚至,兼而有之也并非不可能。

但对于我们而言,看待一杯茶的好坏,不妨平衡地去看待回甘。

没有苦涩感的茶叶,恐怕会少了几分刺激,少了那么一丝茶叶该有的韵味。而苦涩感过重则一直苦涩,则为不适。而苦涩快速的转化成回甘,甚至是舌底鸣泉的回甘感受则该是愉悦的感受,一定是一杯茶好坏的加分指标。

当然,也要认识到,不同茶类回甘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普洱生茶、乌龙茶等回甘天生就会更为强劲,我们应该同茶类比较,不能跨茶类去以回甘论好坏。

普洱茶口感之—生津


津,有湿、润的意思。口腔、咽喉的粘膜要保持湿、润,才能达到正常生理功能。津的反面是渴,表现出的反应是,干、枯。

口腔干、枯的原因有:一、缺水;二、唾液分泌失去平衡,堵塞了,其中一,吃了过咸,或过刺激的食物,或是过多的酱料,味精之类,或一些收敛性的不良食物;二,生病了。

口腔干、枯就是通常所说的口渴,反应出的需要就是喝水。喝水,大多数人会觉得寡、淡,而且水越喝得多,越会觉得寡、淡,严重的有反胃感觉。有某些情况,喝水并不能解渴,例如,吃味精过多时,因为,这时并不是体渴,而是,口腔表层细胞收缩,收敛,令唾液分泌不出来,造成的干、枯,这时,需要打开,令其开扬,唾液分泌畅顺。这种情况,喝茶就最好了。

很多时候,口渴并不是体渴,又能喝得多,又可以经常喝,又不寡、淡,又好喝,唯有茶。这也是茶被誉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原因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茶都能生津解渴的,有些茶,越喝越渴,要不停地喝。唯有好的,生态的茶才能生津,反过来有说能生津、解渴的才是好茶。这就回到了茶的原点,最基本的功能——生津、解渴。

判断一个茶是否生津,解渴方法很简单,就是喝了之后,停下来静心的感受一下,如果原来是干、枯变得湿、润了;原来是湿、润的,不会变为干、枯,而是继续湿、润,或更湿、润,证明该茶是生津的。好的茶,只要喝一小杯就能解渴、生津,因为,它真的有这个功能。生津、解渴是茶的最基本功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说其他更高一级的东西。如果,一个茶喝了口干,越喝越渴,再说其他都是废的。搞清这个对“茶”很重要,对喝茶的人很重要。

细说普洱茶之—口感


上篇说味觉《通过味觉判断普洱茶的好坏》,这篇说口感,两者并不是一样的,是涵蕴与被涵蕴的关系,即口感包括味觉。味觉是指味蕾对酸、甜、苦、辣、咸五味的感觉,口感是指整个口腔的感觉,除了五味,还包括甘、涩、津、润、鲜、爽、顺、滑、柔、活、细、稠、醇、厚;麻、叮、剌、刮、燥、干、辛等等的一切反应和感觉。分号前是好的反应,分号后是不良的反应。五味是中性的,不能说好和不好,适中,平衡就好,五味中和,恰到好处就最好了;过量,不及,失衡就不好。

品味茶的口感,要很静心,细致,这是必须的。虽然这有主观成份,而且主观成份比较大。因为,每个人对五味的反应都不一样,口腔感觉的反应,灵敏程度也不一样,会有偏颇,差别。但我们不能说,人可以把好的当成坏;坏的当成好。有差别不等于没分别,好的还是好的,坏的还是坏的,只不过是每个人都会有接受好的和抗拒坏的,程度上的差别。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平常很有些人争论,茶是没有标准的,你说好喝,我说不好喝;你说不好喝,我说好喝。其实是不必争论。但人为了斗气,硬是要把好的说成坏,坏的说成好的,不在此话题中。好茶是有标准的,相对应的口感也是有标准,每个人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好茶对应好的口感,不好的茶对应不好的口感。所以练好你的口感。挑选好茶是至关重要的。明白这道理,就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挑选好茶的高手、师傅,而不必假手于人。其实,这个即使能假手于人,也是不好的。一、自已需要什么,只有自已最清楚;二、通过自已的努力选择的好茶,本身就有一种成功感,过中就是一种乐趣。所以,爱好的茶友,应该是努力锻炼自已的口感。凭自己的口感去挑选好茶。

平常听一些茶友说,以口收茶。以口收茶,这句是没错的,因为,茶是用来喝的,以自己的口感收茶,买茶,不管别人说什么。但问题是你有那个认识水平没有?你的口感达到了那分别水平没有?有认识和无认识是质的区别,层次的区别。可以说有认识,凭口感挑选茶,才会真正挑到好茶,不然只是你自以为是,任性,主观。

普洱茶叶底、茶汤、口感的变化


普洱茶叶底、茶汤、口感的变化:

一成熟[10天左右]叶底杏黄色且柔软,汤色杏黄色带浑浊多毛质,味度苦涩为主甘感中也带涩;

二成熟[大约18天左右]叶底淡黄色且柔软,汤色黄而浑浊多毫,味度苦涩为主但回甘较快;

三成熟[25天左右]叶底变得黄中偏点红色,汤色以黄为主带微微红浑,味度苦涩度为主回甘快(约20秒);

四成熟[32天左右]叶底红黄为主带柔软,汤色黄红带浑浊,味度苦涩中带钝感略柔,回甘快;

五成熟[38天左右]叶底变得淡淡的红色[象纯干仓15年生普叶底],汤色浅红浅红带微浑,味度一般苦涩,回甘纯快;

六成熟[46天左右]叶底暗红色柔软,汤色变红且不浑,口感是微微的苦涩,回甘比较纯厚;

七成熟[53天左右]叶底红为主偏带点褐色,汤色艳红微清,口感熟味厚重,带点陈甘香;

八成熟[58天左石]叶底全部变得褐色柔软,汤色红浓带清亮,口感陈香味纯厚,回甘中深润感;

九成熟[64天左右]叶底变得褐黑褐黑的而且有点硬,汤色暗红,口感纯而不活,香闷不爽;

十成熟[70天左右]叶底黑硬且有碳化积象,汤微黑而带碳火味;

另外,普洱茶的成熟度是指普洱茶原料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发酵天数的增加,品质上在不同的时间段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变化特征,为了表达这种变化的状态特征,我们采用了用程度与天数来定义划分。这种品质变化与时间有直接关系。而普洱茶(成品)发酵程度的轻或重是直接与加入参与发酵的水多少有关,发酵程度的轻重在发酵所需时间上用时出入相差不大。普洱茶的成熟度不完全等同于普洱茶的发酵度。

细说普洱茶之—:茶底、仓储、时间


我们在前行中,更多的不是害怕路途的遥远,畏惧途中的险阻,而是找不到方向,看不到胜利希望时候的彷徨。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细想这句话,说了几方面的问题,一,未成路之前,需要有人去走;二,走出之人觉得可行;三,照着走的人觉得方便,方可多人走。多人走自然就成了路。

成了路,方向,目标,胜利之类的问题,是不在话下的。但未成路之前,要走出一条路,方向、目标,能否成功之类是很成问题的。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探问一下问题的本源、实质,目标是什么,方向在那里,也会自然而然的清晰起来。但这样问题未免过于简单,在我们探路,寻路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干扰,受很多假象所迷惘,以至使我们心理蒙蔽,迷失方向。

普洱茶现在也处于正走未走之路,虽然普洱茶已有悠久历史,但以前的普洱茶跟现在的普洱茶不在同一概念下,所以是没有照搬的经验的。我们得走出一条可行之路,才会成普洱茶之路。接下来,我们将深度解读现今普洱茶的本源和实质。

普洱茶三要素:茶底、仓储、时间。

茶底有三方面的含意:一、符合制造普洱茶的茶菁;二、茶菁的优与劣;三、正常的工艺,指没有把茶菁做坏的工艺。

仓储,通常指的纯干仓。只说纯干仓未免过于笼统,纯是什么意思呢?正常的环境里,空气含有一定的水份,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多则湿度大,小则湿度细。显然这里的“纯”不是绝对的意思,也就是纯干仓,不是空气里绝对没有水份的仓库的意思。按有利于普洱茶变化,也不是需要绝对的“干”。

时间,漫长的岁月。只要我们认真审视“时间”这—命题,你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不能造假,不能重来,过了就过了。而且,我们的生命也是由不同的时间“段”组成的。可以说,我们过了“某”时间段,即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已经完成(缩短)了一段。所以,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任凭你多富有,也不可能把时间买回来。

普洱茶之树龄与口感:好的普洱茶什么口感?


【导读】人的年龄长,阅历会丰富;树的年龄长,根会深、粗、纵,所谓根深蒂固。人百年之后,称之为作古。树上百年,如果还活着,大概可称古树了。或者活着的人,只见其树长,而不见其树生,也可称其为古树了。古树茶说的人多,但很少人定义它的年龄,依我们之见应该上百年才可以称之为古树,树的正常寿命应该比人长很多,我们说古树,是以人百年之后作古的“古”,来说古树的“古”,所以古树应该是上百年的。在同一生态上,古树茶要优于小树茶。

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2、大茶树(宋代树龄500-1000年)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树龄300-500)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4、生态古茶树(清代树龄100-200)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民国树龄60-100年)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树龄35-60年)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树龄0-35年)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从普洱茶的叶底来认识普洱茶的种类(叶底之辨)


普洱茶分很多的种类,让我们从普洱茶的叶底来认识普洱茶的种类。

普洱茶春茶:芽至初叶的距离很短,叶接梗处明显变粗,行内称为马蹄;梗较粗壮;叶片较丰厚;白毫密多。

普洱茶秋茶:芽至初叶的距离较长,叶的厚度比较单薄,也有马蹄。

普洱茶夏茶:芽至初叶的距离较长,叶的厚度比较单薄,也有马蹄,而且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或干燥失水呈现凹痕。

普洱茶台地茶:叶面薄弱,易折;泡汤之后无力恢复弹性,甚至多次冲泡也不能展开;主侧叶脉较平或不明显;叶缘有明显密齿;有时大型茶园地是用剪刀采摘,所以茶梗面整齐如切。

普洱茶大树茶叶:叶面丰厚坚韧,即使压成茶饼,一旦泡汤后,叶面会很快的恢复弹性,折痕通常不会存在;主叶脉粗,侧脉明显,叶脉看似鱼骨架。因为叶子重,由侧叶脉再分出的细脉会比较较靠近叶缘。叶缘齿较疏较小,但是也有齿缘红尖似蚁嘴;大树茶叶子颜色近墨绿色。

普洱茶野生茶:野生普洱茶主副叶脉高冗明显;叶颜色更加墨绿。叶面更加的油亮,叶梗更加粗壮,叶缘齿更稀疏,或只有叶尖有或完全没有。

普洱拼配茶: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有可能是不同来源的茶叶拼配,出现二种不同的叶缘齿、叶脉、可能是两种不同生长地。出现二种不同的梗面、梗长。

普洱茶口感之—厚与浓


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茶。

我们不细加以分析,会以为厚与浓差不多,甚至认为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其分别颇大。用音乐打个比方,交响乐,上百件乐器同时演奏,但每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却是清晰可辨的,给人立体的听觉享受。尤其是欣赏现场演奏,更有清晰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每种乐器的音频音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不会相互影响,而且清晰可辨。将各种乐器不同的音频叠加在一起,就产生厚重的听觉感受。如同一种乐器奏同一音频,无论增加多少件,都只能增加其音量,而不能产生厚重的效果。相同的音频,只能有音量大小的变化;不同的音频,就有厚不厚的区别。

普洱茶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普洱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

普洱茶底必读知识


看茶底判断茶料,不会完全准确无误,只是“尽可能的估计”。大多数的情况下,好茶自有好料之相;少数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看不见的制程或者是仓储错误,导致好料没能成为好茶。即使如此,研究茶底仍然是爱好普洱茶朋友值得了解的知识。

一、春料

春料的主要特征:

芽至初叶的距离很短,这是和秋茶、夏茶来比。

另外有四个辅助特征﹝辅助意谓非必然﹞:

1.叶接梗处明显变粗,有人称为马蹄。

2.梗较粗壮﹝【叶厚梗粗与熟茶的关系】厚的叶及粗的梗里面的汁液富含光合作用的成果─淀粉,陈化后淀粉经过水解作用产生醣类,可以增加茶汤甜味,所以适当捻揉及裁切茶菁可以使释放更多含淀粉汁液。另外叶与梗的淀粉量多于芽,所以茶菁等级低作出来的熟茶更甜。﹞

3.叶较丰厚

4.白毫密多﹝【叶子为什么需要白毫】高山日光强烈白毫可以减少水气蒸发。﹞

这四辅助特征就是经过一个冬天储存的养份释放的结果。

二、芽头

辅助特征是园地茶胖粗,大树茶反而精瘦。

三、秋料

芽至初叶的距离较长,叶的厚度比较单薄,但是也有马蹄。

四、夏料﹝雨水料﹞

除秋料就有的特征之外,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又干燥失水呈现凹痕,有点像芹菜梗。

五、台地茶叶面

主要特征:就是叶面薄弱,如薄纸易折;泡汤之后无力恢复弹性,甚至多次冲泡也不能展开,叶子愈薄当然愈差。

有三个辅助特征:

1.主侧叶脉较平或不明显

2.叶缘有明显密齿

3.大型茶园地有时候是用剪刀采摘(剪刀采茶的结果是茶梗断面整齐如切,另外叶面大小无法成为判断特征,因为施肥也可以增大叶面。)

六、大树茶叶面

大树茶指有明确范围,定期采摘的古树茶园。

主要特征是叶面丰厚坚韧,丰厚是因为大树茶的叶层的栅状组织比台地茶厚实;坚韧是因为大树茶海拔较高的生长环境造成。

低温时:高山上更低温,日晒时:高山上紫外线更强,括风时:高的树迎风更多。所以坚韧的叶质是大树茶适应环境之后生命力的表现。

即使压成茶饼,一旦泡汤后,叶面会很快的恢复弹性,折痕通常不会存在,茶汤中的大树茶叶面像皮革泡水般卷曲。

另外四个辅助特征:

1.主叶脉粗,侧脉明显,叶脉看似鱼骨架。因为叶子重,由侧叶脉再分出的细脉会比较较靠近叶缘。

2.叶缘齿较疏较小,但是也有齿缘红尖似蚁嘴。有可能是低矮大树的特征。有时会出现虫咬孔,也是大树茶的特征,但是也可能是管理较混乱的台地茶。

3.大树茶叶子颜色,二叶及三叶比台地茶深,近墨绿色。﹝【高山茶颜色为什么更深口感反而不涩】向阳山坡日照充沛,可以有更多叶绿素和光合作用而产生更多茶氨酚及葡萄糖,可以使口感更加鲜爽不涩。﹞

4.不大可能出现用剪刀采收,因为工人有时是爬上树采茶。

七、野生茶

野生茶不是指原始未驯化的近缘野茶,而是指因为路途偏远,乏人管理,无法像大树茶一样定期采收的茶树。这样区别是市场上确实有别于易武大树和班章大树等定期采收的产品。除了大树茶的特征之外,野生茶主副叶脉高冗明显,看似洗衣板。叶颜色更加墨绿。叶面更加的油亮﹝【高山茶叶子为什么更油亮】减少因为日光照射引起的水气蒸发,反之,叶的背面就不需要油光。还有如果雾气重的茶区,例如南糯山也不需要防止水气蒸发的油光叶面。﹞。叶梗更加粗壮,叶缘齿更稀疏,或只有叶尖有或完全没有。有可能因为树形非常高大。较粗的叶与梗需要迎风生长。叶缘无齿有可能是因为海拔更高,树形高大,人迹罕至。不必再防动物刮蹭,昆虫咬食等情况。

八、拼配料

如果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时,就有可能是不同来源的茶叶拼配,出现二种不同的叶缘齿、叶脉可能是两种不同生长地。例如大树茶配台地茶。出现二种不同的梗面、梗长可能是春料配夏秋料。

九、叶形

如果依照叶形来判断出自那一个山区是否可能?虽然说易武茶、布朗茶及临沧茶叶形各有区别,但是因为我们采茶时是在叶子尚未长成前就采下,从幼叶到成叶,有的是先长成小圆叶,再慢慢变尖;有的则是先变尖,再慢慢变宽。如此一来。判断的误差就会很大。所以如果同一饼茶叶底出现有叶尖稍圆与稍尖之别,不能认为是不同来源。

十、黄片

野生茶茶饼可能更容易见到出现几片黄片,正式名称是鱼叶,也称奶叶。气候转温暖茶树春芽冒出之后会有一片暂时辅育幼芽的叶片,称为鱼叶。在鱼叶之后才会再长出真正的初叶、二叶。初叶开始能够光合作用,鱼叶立即开始变黄,而且容易脱落。如果采收时,鱼叶还没有变黄,就会一起进入制茶压茶过程。出现鱼叶是头春料的特征之一,但是若是当年气候乾旱严重,鱼叶出现也会多一些。

十一、叶脉

一般来说台地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少,大树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多。所以数叶脉对数是有效的辨识方式。尤其大树茶叶脉明显,又都以全叶形压饼。举例说:台地茶的优良种勐海大叶种是10~12对左右!台地茶的主力云抗10及14则在6~9对的居多。再看大树茶易武的落水洞主侧脉10对。勐宋的曼松主侧脉7~8对。勐海的贺开主侧脉12~15对。勐海的曼糯主侧脉12~18对。勐海的巴达主侧脉11~13对。半坡老寨主侧脉13对。帕沙主侧脉11~13对。双江勐库主侧脉9~11对。班章主侧脉19~21对。﹝幸好想从茶底认出班章料好像还不太难﹞

十二、切碎

出现切碎的叶底通常来自高产量的大厂:大益、下关、澜沧古茶等。切碎茶叶有助于不同来源的茶菁拼配,同时也节约了毛茶的细碎料。强调纯料及少量制作的大树茶通常不会切碎。

本帖在2010年自己发过的帖子上加以扩增及调整,前作是在自己喝普洱半年的粗浅心得,错误较多,写这个帖子,不是基于喝茶实际经验,只是凭着对普洱茶的喜爱,参考了海量文献,自己慢慢归纳写成,经验有限,错误难免,不吝指教。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口感之舌底鸣泉》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口感之舌底鸣泉》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鸣凤山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2437.html

上一篇:茶树特征、特性等的划分

下一篇:具有透天香之称的安溪黄金桂怎么泡才好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