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说说我国的茶叶包装

2020-09-3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说说我国的茶叶包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包装在GB4122-83《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茶叶包装实际上是指茶叶在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作为饮品的商店茶叶是以终端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包装的最基本要求是封密、避光、避气、避湿,所以考究茶叶精祯包装、保证原质品味、携带使用便捷是直接激发消费者购求欲望的动力。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琳琅满目、改革开放后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茶叶包装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包装向精美实用、新颖别致、一式多样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出现了纸箱、纸罐、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竹(木)盒、玻璃罐等等。

一、改革开放前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前,茶叶处于国家统购、统销时代,茶叶包装主要有木箱、铁听、纸袋、竹罐、瓷罐、锡罐等。

 

1、木箱

 

木箱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包装容器,用于茶叶的外包装。木箱具有较好的刚性、缓冲性能,能抗弯曲破裂。有木板茶箱和胶合板茶箱,木板茶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出口茶箱,用木材较多。胶合板茶箱内衬牛皮纸和铝箔,主要用于出口茶。茶箱规格有:350×350×350毫米、460×460×460毫米、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等,后两种为国际标准箱。如今由于木材资源减少,成本增加,木箱已逐渐被纸箱取代。

 

2、铁听

 

铁听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小包装,用马口铁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茶听。茶罐造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扁形、六角形等多种。铁听可以重复使用,这种包装对于保护茶叶的色、香、味、形效果很好。铁听容量大小规格有50g、100g、250g、500g、1000g,等等。外观装潢以几何图案和风景画面为主流,附字号及广告文辞。

 

3、纸袋

 

纸袋主要是用牛皮纸和铝箔复合制成,以牛皮纸为内衬见多,其特点是柔韧结实而富有弹性,有较强的耐破度和良好的抗水性。铝箔有阻光和防水的性能,表面平滑,印刷效果好。纸袋重量轻可折合捆绑,运输、携带方便,价格较低,使用较普遍。规格有200g、250g、500g等。其缺点是密封性不强、易破损、不便重复使用。

 

4、瓷罐

 

瓷罐包装在茶叶包装中曾占有一定比重,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而且不易霉变,其造型独特,又是很好的艺术品。瓷罐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景德镇瓷罐,也有古朴典雅的越瓷、建瓷罐;按形状分有鼎型瓷罐、也有宝葫芦、老寿星型的瓷罐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典雅,绚丽多彩。但陶瓷作为容器有易碎、体重的缺点,现在使用渐少。

 

5、锡罐

 

锡罐是一种传统高档的茶叶包装容器,品种不很多,常见的有葫芦形、圆柱形等。锡罐对保存茶叶的品质风味极好,因为锡有很强的抵抗各种天然腐蚀能力,且保香能力特别强。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浸没海底,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但由于锡罐过于笨重,强度不高,而且成本较高,一个二两装的锡罐在几十元钱,因此这种包装难于得到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茶叶包装

1、纸箱

 

纸箱是用瓦楞纸板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成本低、轻便、易加工、便于存放、可回收等优点,一般加内衬袋用于大包装,也普遍作为罐、盒的外包装箱。箱面还可按照不同要求,印刷商品的图案、文字、标志等。瓦楞纸箱已逐步代替了木箱和金属箱,目前大多应用于对外输送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在茶叶加工厂中大量使用。其纸箱规格各厂家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通用的主要有: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460×460×460毫米、435×435×435毫米、470×380×470毫米、410×380×450毫米等。装茶时内衬一层牛皮纸袋和铝箔袋,或用一只聚乙烯塑料袋。

 

2、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是用镀锡薄钢板或镀锌薄钢板制成,罐形有八角形、圆筒形和扁形等,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一般罐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可用于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而且外表美观、高贵。

 

3、衬袋盒(罐)装

 

包装盒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纸盖或金属(铁或铝)盖,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此外,还有一种易拉罐茶听、该罐上方盖为易拉盖(铝制),泡袋茶叶从下方一一装入,再用硬塑料盖从下方底部紧紧嵌套,启用时只能从上方打开拉盖。这些包装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功能,有很强的保鲜效果,可与铁罐媲美,而价格比铁罐低10-30%,防潮,防锈、保香、隔热的各性能都优于传统的铁罐,集纸、塑、金属之长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观、坚固轻巧、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等优点。若不是装小泡袋茶,最好在盒内套层塑料袋,以增加防护效果更好。其造型有圆罐、四角罐、六角罐、八角罐、扁纸罐等。规格有50g、100g、200g、250g、500g等。外包装是可作为赐赠的礼品盒,礼品盒一般有两罐、四罐、六罐装,加外盒及手提袋。

 

4、竹(木)盒

 

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包装,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有较强的市场感染力,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还有独立艺术画框、按键有电子音乐灯照效果的画柜式电子音乐礼盒。竹(木)盒装主要缺点在于密封效果差,不利于茶叶的长期保存,因而常采用铝箔复膜袋作为内包装,或在木盒的内包装上采用锡箔等,或将茶叶先装于罐内再用竹(木)盒作外套,以尽可能地保证茶叶的密封性。竹(木)盒价格相对较贵也是阻碍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茶文化精选阅读

我国茶叶最早的出口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大量的茶叶出口到全球各国,茶叶成为全球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根据媒体报道,自2005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在30万吨以内,2009年首次突破30万吨,2010年出口量达到30.24万吨,出口金额达7.84亿美元。那么,我国的茶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商品出口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叶出口是在汉代,相传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通过专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兴起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当年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这也表明茶叶已经开始做出口商品,这是我国茶叶作为商品出口最早的记载了。随后,在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随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虽然我国茶叶的出口历史悠久,出口量巨大,但总的来看,仍然缺乏在国际上具有著名品牌的企业,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认可的标准;出口的茶叶商品也是粗加工,获取的利润微薄,甚至不及国外负责销售的品牌企业赚取利润多;国内茶叶种植及加工企业,自主创新不强,深加工不发达,文化含量不够等,这都制约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总之,我国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对于国人来说,几乎男女老幼都喜欢饮茶,特别是成功人士,喜欢边品茶边思考问题,思考茶叶发展以外的各种问题,而很少对茶叶本身的发展问题思考;每当我们慢慢品尝各种茶叶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应该抽一些时间来思考: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把我国的茶产业做得更大,如何增加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科技含量,让其有更大的发展,惠及更多民众,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更多人的思路和探索。

更多内容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我国制作茶叶的古老历史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我国汉唐时期的茶叶历史


唐宋以来,茶叶作为商品在国内广泛流通,至迟自宋代开始,已成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享有盛名。本文试图探索宋代以前我国茶叶的生产、销售及其有关情况。

大致说来,我国人民饮茶始于秦汉之际,六朝时期,在江淮以南喝茶的人显著增加,并在逐步向北方推广。唐代中叶以后.全国南北各地都已饮茶成风,也正是这时,封建国家开始征收茶税,日益成为官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一、两汉六朝时期,主要饮用野生茶

我国饮茶始于何时?第一部茶叶专书《茶经》的作者唐人陆羽溯源于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这是不能凭信的。宋人谈到这个问题时,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蔡绦《铁围山丛谈》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佚名《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张涅《云谷杂记》称,《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莱而已。近代更有人引《周礼.地官》掌茶条,说明饮茶起源更为古老。《晏子春秋》和《周礼》虽为后人伪托,但成书都不迟于战国时,那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人们已知饮茶。

饮茶须先知道茶叶的来源,现代植物生理学告诉我们,茶叶的生长环境要求气候温暖,排水畅通。我国现代产茶地区大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区,而先秦的载籍又不见河域产茶的记载。因此,认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祖先是我国最先的饮茶者,是值得怀疑的。

清初顾炎武考查了古代关于茶字的记载及其演变,认定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1]我们从汉、晋间一些人的记述看来,蜀地野生茶叶甚多。秦灭蜀是在战国后期秦昭襄王吋,因此,说战国秦汉之际人们开始饮茶是比较自然的事。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为菠。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所写《僮约》,规定僮奴任务之一是牵犬贩鹅,武阳买茶。[2]

武阳即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很近,要奴僮买茶,当然是为了饮用。[3]晋人常璩说,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4]平夷郡,山出茶、蜜。[5]傅咸《司隶教》说,蜀妪作茶粥卖[6]。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7]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8]由此可见,我国西南部产茶地区的人民自然是较早饮茶的。

当然,野生的山茶也必然在江淮以南的其他山区同样生长。但在两汉时期,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江淮以南人口稀少。生产落后,社会经济状况极少记载留传。自六朝立国江东,江淮以南,生产在迅速发展,这时,也只是在这时,才明确出现了关于山茶的记载。《续搜神记》说,晋孝武帝时,有人在武昌山中采茗,在山曲发现大丛茗处。[9]裴渊《南海记》云: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南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10]又说,浮陵茶最好。[11]张揖《广雅》说,荆、巴、阆采茶作饼。[12]王浮《神异记》曰: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获大茗焉。[13]山谦之《吴兴记》曰: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荈。[14]杜育《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15]全国各地记载茶叶的增加,说明自两汉以来,饮茶的人逐渐增多。那时,人们普遍采摘野生茶为饮料,很难看到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甚至到了唐中叶,陆羽还认为野生茶树的茶为上品,种植的茶为次等。因此,他很称赞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野生大茶树。

唐以前,记载饮茶的主要是封建上层人士。这不是他们有什么发现,只不过是在劳动人民多年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模仿罢了。孙吴时,韦曜饮酒量小,每逢宴会,吴主孙皓给予特殊照顾,密赐茶荈以当酒。[16]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喜欢饮茶,他让别人再给他寄些安州干茶去。[17]夏侯恺死后,还显形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18]这固然属于迷信,但也反映出那时饮茶者已不少,所以才有可能出现关于觅茶饮的传说。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吴兴太守陆纳设茶果宴招待来访的卫将军谢安,[19]扬州牧桓温宴饮时,也常伴以茶果。[20]左思的娇女,心为茶莢剧,吹嘘对鼎沥。[21]南齐武帝临死前,遗嘱不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酒傭而已。[22]其子萧子懋还将茶、米等分送其他官吏。[23]饮茶的人多了,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以茶为题材,晋人杜育的《莢赋》便是著名的事例。

其次,饮茶主要盛行于南方。裴渊说,茶茗南人以为饮。[24]西晋末年,任瞻自华北渡江而南,宰相王导等至石头亲迎,瞻坐席便饮,且问旁人,此为茶为茗?[25]那时,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26]王肃自南齐逃奔北魏,在洛阳仍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过较长时期,才习惯北方的羊肉酪粥。[27]梁武帝乘北魏大乱,派陈庆之送元颢人洛称帝,庆之为侍中,中原士族杨元慎嘲笑说,吴人之鬼,住居建康茗饮作浆,呷啜莼羹。[28]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把茶放在非中国物产者一卷内叙述,这都说明华北不产茶,而且饮茶的人较少。当然,情况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前所述。至迟自魏晋以来,北方已有饮茶的人。北魏的给事中刘缟也居然仿效王肃,专习茗饮。[29]梁武帝的儿子萧正德逃奔北朝.北魏的执政元叉正式设茶宴招待。王肃刚去北魏时,洛阳已有茶茗供应,说明南方所产茶叶已因北方有需要才被不断输入。

总之,秦汉时期在南方民间开始的饮茶活动,到六朝时期已逐渐传及于华北。那时候,人们除采摘野生茶而外,有以茱萸、柜子之属冒称为茶的,所以,晋人张华、刘琨等人非常强调要饮用真茶。那时,茶的制作技术不精,《茶经》说,采不时,造不精,饮之成疾。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茗苦涩。处在饮茶初期的情况下。这是难以避免的。另外;据《广雅》说,饮茶时,用米汤浇覆之。《广志》说,或以米和膏煎之。[30]弘君举很欣赏食茶面,[31]傅咸说,有人作茶粥卖。[32]可见当时的饮茶方式非常多样化。

二、唐人谈种茶方法

人工栽培茶树的方法到唐代始见诸记载。陆羽是第一个对它有所涉及。唐末五代,韩鄂进一步谈得比较详细。

茶叶是多年生长的木本作物。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33]植茶的土壤以酸性土腐植质多,土壤疏松者为优;其次,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以及丘陵地区的红土、黄土都可以种茶。茶树由茶籽播种繁殖,每年农历霜降节前后,采摘已成熟的茶籽,阴干去壳贮藏,以便适时播种。如何下种.他仅简单提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没有讲明具体载的栽种方法。

陆羽以后,经过百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了,韩鄂便比较详尽具体地谈到了茶树的种植方法:

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34]

韩鄂所介绍的是穴播种茶法,它谈到了保护种子、选择耕地、施肥、下种、中耕、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特别着重谈到了种茶适宜的地方。树下或北阴之地、桑下、竹阴地、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这是因为茶树生长需要较高的气温,但又不能长期烈日暴晒,尤其是幼嫩的茶苗,不能经受高温的太阳照射,所以在北阴的地方或者树阴下开穴播种为良。茶树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适宜积水多的土壤,所以低洼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并非茶树的乐园。宜山中带坡峻,这种倾斜缓慢的山地既能排水畅通,又能水土保持和防止强风,以免强风损害嫩芽。因此,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和山坡地是茶树的理想生长环境。宋代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也说,茶性恶水,宜肥地斜坡阴地走水处。可见唐宋人对茶树的认识也比较一致,直到现代,我国产茶地区的分布情况也还是如此。

韩鄂说,秋收后的茶于要用湿沙土拌,穰草覆盖,至明年二月出种。否则便将经冬冻坏不生。由此可以看出,他所介绍的可能是江淮间即较北地区的情形,如果在长江以南是不需要如此护理而不会冻坏的。湿沙土拌,又覆盖草,既是妥善保藏了种子。而且用筐笼盛之,是避免种子含水多了,容易发霉,三者结合处理,可以保持种子的一定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促进种子发芽,以便到农历仲春月开坎下种。每坑种六七十棵,覆土寸厚,茶籽聚集在一块,在适当气候条件下易于突破土层,较快地出苗。

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供给植物所需养料,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都不能缺肥。茶籽下种时和以粪土,中耕时也要上肥。一般说来,下种前最好用腐熟的堆肥作基肥,中耕时用沤熟的小便、稀粪作追肥,以便促使茶叶迅速生长。但由于茶树苗嫩,一次不能施肥太多,以免肥多伤害嫩苗,因此,在小便中多加些水使之稀释是必要的。

书中还提到茶园内可以间种套种雄麻、黍、穄等作物,既是合理利用土地以增加农业收入,又可以对幼嫩茶苗起着蔽阴和助长的作用。另外,穴播的树苗到一定时期需要间苗和移栽,茶园内还要中耕除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韩鄂同样提到了人工栽植茶树三年后便可采摘。但是,他没有谈如何采摘以及如何加工茶叶。陆羽和唐宋其他人士谈到了不少,本文将在下节讨论它。就种茶方法来说,正如前面注文所已指出的,《四时纂要》所介绍的办法自五代经两宋以至于元是一直沿袭了下来。因此,它在我国植茶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茶叶专卖制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都实行茶叶专卖制度,尤以北宋茶叶专卖法律厘定的最为细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唐朝后期的茶叶专卖

据《唐会要杂税》记载: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奏请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但被驳回。四年后,赵赞又以军需迫蹙,常平利不集时,乃请税屋间架,算除陌钱而再次请求行税茶之法。793年,德宗历史性的决定向茶叶征税,史称初税茶。据《旧唐书食货志下》:初税茶。先是,诸道盐铁史张滂启奏说: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有三等时佑,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以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旱,赋税不办,以次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条奏。字次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前拯赡。由此我们发现,茶叶税的开征,不论是赵赞还是张滂都打着为民的旗子,但是他们都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救济灾民,而多用于国家的财政开销和被官吏贪污和挥霍。

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据说,后汉国君派将军路昌祚购买茶叶,适逢南唐灭楚。路昌祚被俘后被送往金陵,被李景释放赐茶叶18000斤,路昌祚一时激动竟跪呼万岁。陆游《南唐书契丹传》多次提到契丹王遣使到南唐以羊、马换取罗、茶、药。据《资治通鉴》记载:湖南判官高郁,请听民自采茶卖于坊客,收其征以赡军,楚王殷从之。秋,七月,殷奏于汴、荆、襄、唐、郢、复等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仍岁茶贡茶二十五万斤,诏许之。.

北宋时期的茶叶专卖

根据《宋史食货志茶上》的记载,宋代榷茶制度,选择交通要道,如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的蕲口等六地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征收榷茶。开始的时候,在京城、建安、襄州、复州等地也委派专门的官员进行茶叶管理。在淮南的蕲、黄、舒、光、寿等六州,官府成立了自己的茶场,由官府管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这里的茶农都必须加入官府的茶场,不允许茶叶私下买卖。自真宗赵恒乾兴元年(1022年)置榷茶务,诸州民有茶,除折税钱外,官悉市之。许民以东京输金银钱帛,官给券,就榷务以茶偿之。也就是说,茶农可以将一部分茶叶折纳两税银,其余的则必须卖给官府的茶场;官府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允许民间商人在京城用金银钱帛购买茶叶,由政府发给交引,然后商人拿着引券到官府设置的任一茶场领茶。后来,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就号召商人们把粮食运送到边境,在那里领取的交引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茶场领取茶叶。而且,官府对往边境的茶商还给予粮草价值五倍的茶叶作为奖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五倍茶利。有一些商人不知道政府的具体规定,承办官员就适当地加一些利,就把茶商给打发了,剩余的部分就由这些官员私吞。更有一些人,和官员狼狈为奸地相互勾结在一起,利用交引,搞起投机生意,买卖茶引。

我国茶叶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喜欢饮茶的人遍及全球,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

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


世界上有三大饮料,即咖啡、可可和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表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了。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西汉时期,茶从药用开始过渡成为一种饮料。茶叶的应用,最初是利用野生鲜叶。约2000多年前,我国开始种植茶树;唐代,茶树的栽培己遍及南方。唐代的《茶经》和《四时纂要》等,就有关于茶树栽培的详细记载。我国古代对茶树栽培有着科学的认识。茶树是适宜短日照而且耐阴的植物,所以古代选择茶园的标准,是宜山中带坡坂有树荫或北阴的地方,或者是植木以资茶荫。这样既有利于排水,又能提高茶树成活率和茶叶的品质。如果平地种茶,就要开沟泄水,以防茶树根受水浸泡而死。

古代人民对茶叶的加工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三国时期的《广雅》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即制作饼茶。唐代发明了蒸青制法,即将鲜叶采回,用蒸气杀青,捣碎,制饼、穿孔,贯穿起来烘干。这样,消除了以前茶饼的青臭气味,也便于贮藏和运输。宋代则是把鲜叶先洗涤后蒸青,蒸后压榨去汁,再制饼。从宋到元,为了简化制茶过程,保持茶叶真味,又逐渐由蒸青饼茶和团茶改为蒸青散茶。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制成,全叶茶从此问世,古老的饼茶制法基本终结。用茶叶代替茶团、茶饼,饮用起来方便多了。

元末明初又发明了制法简单、省工省时的炒青绿茶,茶叶的色、香、味、形得到了很大改进,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明代以来,又相继发明了花茶和红茶的制法.也就是说,今天的绿茶、红茶、花茶等几种主要茶类,在明代就都有了。

经过我国古代人民的长期努力,茶树的成活率和茶叶质量不断提高,茶叶的品种也不断增多。早在唐代,就有名茶10多种,宋代则多达数十种。

我国还在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了研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和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书中对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饮茶的方法等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公元5世纪,茶叶开始输入亚洲一些国家,17世纪运往欧美各国.我国还向许多国家提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

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心理研究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

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是影响视觉感受最活跃、最敏感的视觉要素之一。色彩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对包装色彩的合理应用。它要求设计师具备丰富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对色彩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充分了解不同对象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掌握人们认识茶包装色彩和欣赏茶包装色彩的心理规律,赋予色彩更大的魅力。

一、茶包装的色彩心理

茶包装色彩设计中,有的色彩给人华丽、气派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古朴、稳重的感受,有的色彩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色彩搭配运用于不同的茶包装设计,产生的情绪和美感不尽相同。

绿色常常是茶包装设计的首选颜色,因为绿色本身是茶树的颜色,许多茶叶冲泡后也会呈现绿色。在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经验中,绿色是茶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绿色是一种决定性的基本颜色,是生存本能的颜色,它对人心理上的安静和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宁静的绿色为我们不安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平衡,它引领我们进入休息,帮助我们摆脱烦躁而进入渴望中的和谐境界。

如果说绿色会产生令人舒适的效果,那么棕色就是一种坚固、诚实、家常的颜色。它给人的心理反应是坚实稳重,近乎于平淡无聊,如母亲般严肃但是值得信赖。棕色就像是地面,是我们脚下结实而安全的土壤,它常常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和舒适的感受。

“中国名茶”两款不同色系的包装反应了以上两种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浅绿色的设计款式给人安静、亲切的感受,仿佛拂面的春风沁人心脾。大面积的绿色起到了让人安静的作用,营造了舒适的宁静感,有利于人们精神的放松,使那些深居都市,渴求自然的消费者心理上得到一点点安慰。浅棕色的设计款式整体效果稳重、朴实。浅色的运用减弱了棕色本身给人平淡无聊的消极反应,它营造的是一种成熟稳重的感受,用近似平淡无奇的色彩传达丰富的内涵,表现平淡是真的生活真谛。这两款设计画面布局完全一样,仅仅通过色彩的差异就使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商品印象。色彩在这里成为消费者认知商品、形成商品印象的首要因素,色彩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page_break]

二、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民族地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1.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有人做过统计:儿童大半喜欢鲜艳的颜色,红和黄两色是一般婴儿的偏好。四至九岁的儿童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如果要求青少年把黑、白、红、黄、绿五种颜色按嗜好排列顺序的话,男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黄、白、黑;女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白、黄、黑。绿色与红色为共同喜爱之色,黑色普遍不受欢迎。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色彩的喜爱除了来自于生活的联想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偏爱绿色和红色,其原因是绿色和红色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的红花绿树,这些色彩的偏爱与青少年精力旺盛、诚实自然的心理特质是相吻合的。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进行包装设计同样适用于茶包装设计。

康师傅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康师傅冰绿茶是针对年青人设计的时尚、冰凉的茶饮料,它精选优质绿茶,加入柠檬酸制成,酸甜爽口,自然纯正,冰冻后口感独特。设计师抓住了年青人偏爱绿色的色彩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上采用草绿色作为整体色调,以实物摄影的方式直接表达绿茶冰凉爽口的特点,并选用年青人喜爱的代表活力健康的人物形象作为绿茶的形象代言人。整体包装用色鲜明,绿色与人物衣服的颜色形成视觉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年青人的视线,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是一款高档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的行为多发生在成年人之间。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要比年青人丰富,他们更偏爱一些稳重、不张扬(明度和纯度、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西湖龙井茶”在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趣和成年人的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它体现了成熟稳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中国文化精髓。茶叶的包装设计色彩选用的是浅棕偏土黄色,营造出复古的氛围,这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表现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图案的色彩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墨色,或浓或淡,整体给人古香古色的心理感受,就连画面中最鲜艳的红色也是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出现,既使得画面有鲜亮的地方,也使整个设计统一于复古的风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茶包装色彩与民族地区的关系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教育、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色彩也会各有偏爱。而这些偏爱也会反应到茶包装的色彩设计上。

“四季之汤”是日本的茶叶包装设计。日本是个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生活节奏很快的国家。因此日本人大多偏爱文静、雅致的色彩以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日本也是个饮茶的民族,他们十分重视茶叶包装设计的构图与用色。“四季之汤”的设计选用白色为底,在画面的中线位置分别安排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事物:春花、夏云、秋叶和冬雪作为设计表达要素。这四样事物的色调选用淡雅的粉色,温柔的东方情调跃然纸上。一笔笔水彩画效果的粉红、粉绿、粉黄等色彩相互晖映,如彩虹般美丽,突出了日本包装设计清新浪漫的风格。

“景谷茶叶”是西双版纳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绿茶。景谷位于云南南部,盛产茶叶,同时也是傣族的聚居地之一。傣族人民崇尚自然,爱干净,因此绿色和白色是他们喜爱的颜色。傣族人民大多信仰小乘佛教,黄色也是他们崇尚的颜色。笔者在设计“景谷茶叶”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人民的色彩喜好,并且将傣锦图案运用于设计,图案与色彩相互配合,增强了景谷茶叶的文化性,突出了景谷茶叶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准确传达了茶叶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性,将傣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景谷茶叶”的整体色调为绿色,图案的色彩由深绿色向浅绿色自然过渡,突出茶叶纯天然的特点,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反应。画面右边大面积的留白反应傣族人民喜爱白色的色彩心理,给人干净清爽的印象,也为其他设计元素留出了空间。橙黄色衬黑底的“绿色纯天然饮品”字样为整体偏冷的色调增加了暖色,在色彩关系上达到了平衡,与下方的花边形成色彩呼应,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page_break]

3.茶包装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时代不同,色彩的含义也不同,色彩心理及其美学价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时代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化艺术流派的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和世界上重大的政治事件等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人们的色彩心理发生一定的作用。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迎合了人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愿望等心理时,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将会流行开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像今天这样重视茶的精神功能设计:即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物质与审美文化需求心理,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包装的材质、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与品位,树立美观和独特的商品形象,准确迅速地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提高商品的身价和附加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茶的包装设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更加讲究色彩的美观,选择色彩搭配舒适合理的茶包装作为礼品相送,这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时尚表现。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空气,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公害。在现代科学研究上,生态学理论兴起,以此为背景,许多国家的色彩专家曾利用人们要求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提出流行自然色调的理论。过去,一些设计师喜爱在茶包装设计中使用金粉、银粉,认为金色、银色是华贵的象征,可以提高茶包装的档次。现在,由于生态学的兴起,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日益强烈,类似金、银这些有毒的金属原料被禁止使用到茶包装中,茶的包装设计正朝着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

我国历史中对于茶叶的使用


如今,我们对于茶叶已经十分熟悉,对于茶叶的使用,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饮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时会以茶入菜或是做药,

我国历史上对于茶叶的使用有哪些?

实际上,在我国,茶叶的用途十分广泛。

这里就来从我国历史中对于茶叶的使用来了解茶叶的各类用法。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242.html

上一篇:马帮骡马的编制

下一篇:红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