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倚邦的猫耳朵,一个茶界的小可爱

2020-09-14
“猫耳朵”究竟是什么?你熟悉的是小时候的味道吗?那个条纹相间的饼干。没错,那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但今天的猫耳朵,它不是饼干,它不是一个山头,也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对倚邦特有的一类小叶种普洱茶的称呼。

历史上的倚邦茶,曾归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犹如倚天屠龙之”宝刀屠龙,号令天下”,倚邦茶作为历史上的普洱名茶,有三奇:

一奇是小叶种,与传统的云南大叶种普洱相背离,至于来历,有外来之说和变异之说,至今未能确切考证;

二奇是曼松贡茶,诞生于遥远偏僻的云南边陲之地的古六大茶山的一种茶,居然成为皇家贵族钟爱以极的贡茶,堪称奇迹;

三奇是猫耳朵,倚邦小叶茶种,又以猫耳朵茶最为奇特,虽然叶小芽短,外形酷似猫的耳朵而得名,却又苦涩轻而甘洌,香气好而醉人,加之量少、难采、加工难度大而弥足珍贵!

较晚的古树茶,迟来的春天,迟来的猫耳朵

“猫耳朵”极其金贵。

第一是因为其数量少。在我们走访的茶园中,“猫耳朵”都是单棵独立的存在,诺大的古茶园有时只能发现一棵,亦或一棵都没有。当地茶农说,个别“猫耳朵”古茶树不是从小就这么小的叶片,而是后天生长中发生了变异。

第二个原因是采摘费时费劲儿。“猫耳朵”叶片极小,采摘难度大,即使采下来也不压称,几个人忙碌一天也就四五公斤的鲜叶,平均一个人可能一公斤都不到。在忙碌的采茶季,很多茶农都不愿意浪费时间去采“猫耳朵”。

第三是杀青难。因为采摘的数量有限,而且芽叶很小,在火候的掌握上就需要慎之又慎,稍不留神就会过火,把叶片炒焦。

第四损耗大。因为外形纤细,每一个加工环节都会有很大的损耗。

倚邦“猫耳朵”因为是小叶种,与其他大叶种茶叶相比,苦涩确实不显,可是就在这不苦不涩中,不苦却回甘迅猛,不涩却满口生津。香气似百花又非花、似蜜非蜜,汤水黏稠,入口饱满,喉韵十足,非常受茶客们的喜爱。

小编推荐

倚邦小叶种的误传


总是不断听到众多的茶友将倚邦茶叶称为小叶种?倚邦茶叶何以称小叶种茶呢?下面我们听听茶友“岩文”谈谈这个问题,仅供参考。

倚邦行政划分上现律属于象明乡,旧称为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井,别写“迤板”,古六大茶山之一,不仅有辉皇的贡茶历史,更有民间流传至广的武侯遗种传说。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的古茶园总面积为2950亩。古茶树普遍分枝密。茶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普查组发现了上百亩连片的古茶园,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树龄均在300~500年,共计1200亩,其中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倚邦、曼林、曼庄3个最早生产普洱茶的古茶山,分别为465亩、2224亩和879亩。《思茅志稿》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六大茶山处于多种地质构造带交织复合的地区,特别是易武处于三条地震断层交汇点,呈现出一幅复杂的地壳演变图像。倚邦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系,形成于1.37~2.05亿年前;象明的地质年代为三叠系,形成于2.05~2.5亿年前;易武的地质年代为石炭系,形成于2.95~3.54亿年前,东面是二叠系,形成于2.5~2.95亿年前,西面是三叠系;攸乐茶山则处于侏罗系和白垩系(0.65~1.37亿年前)之间。有趣的是,南糯山、贺开、班章和澜沧县的景迈全部处于喜马拉雅期侵入的元古界地质带,形成于5.43~25亿年前。六大茶山的年平均风速是1米/秒,其他古茶园的风速2米/秒。其他古茶园和攸乐茶山处于全年无霜区,余下的五大茶山每年一月有霜出现。五大茶山的雨季于四月中、下旬开始,其他古茶园开始于五月中、下旬;年降水量也有区别,五大茶山雨季降水量1250~1500毫米之间,干季270~320毫米之间,其他古茶园雨季1000~1250毫米之间,干季150~230毫米之间。从年日照时数来看,五大茶山介于1750~2000小时之间;其他古茶园介于2000~2250小时之间。称倚邦为小叶种的茶友们,多接受着倚邦茶系从四川传入云南倚邦的江湖传言,若此,倚邦茶就非云南原生种了!此江湖传言,出处不详,没有意义考证其出处,岩文查阅诸多文献资料,并未查获到倚邦茶系四川小叶茶传入倚邦说法的详实记载。

多年来,岩文多次深入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曼林、曼庄等倚邦古茶园实地考证,其倚邦古茶园中的古茶树树姿比较直立,主杆明显,分枝较高,很有野放生长特征,以真正的省外小叶种灌木型茶树完全是两种外姿形态,倚邦古茶园中的古茶树,各株古茶树新梢芽叶大小多不一,大中小叶混生,寻了古茶园中芽叶够小的,及芽叶够大的比较,小叶的叶面面积大概仅相当于大叶的八九分之一,小叶的叶背绒毛较少,叶脉也少且细密不明显,叶脉八、九对。倚邦的茶叶相较大叶茶不是太苦涩浓烈,芽叶相对较小,条索短而紧细,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柔软黄绿,苦很轻,稍显涩,柔甜,水路细腻,幽香,回甘生津,在云南茶中,属小家碧玉韵味。清代·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言道“味淡香如荷”,岩文以为,此为倚邦茶最为准确的诠释。

岩文倾向于云南茶叶老专家张芳赐教授的说法,他认为,所谓的“小叶种”,其实还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性状对比下来,同四川的小叶种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来说,茶叶界将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称为小叶种,将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内的称为中叶种,将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内的称为大叶种,将叶面面积60平方厘米以上的称为超大叶种,但叶面大小只是一个参数,不是品种划分的绝对依据。茶组植物的多元性状,是不同生存环境和种源结构复杂的表现。云南少数民族发现、认识、选择和种植茶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云南人民用了几千年时间,从众多的野生茶树中选择了最适合人类饮用、茶类物质最丰富的普洱茶种。从植物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茶组植物拥有的多元性状,除了证明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外,还证明了种源结构丰富多彩和种系发展源远流长。多样性的云南大叶种群落成员,全面反映了云南众多的野生茶树和丰富的茶组植物的历史和现状,证明云南处于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组织“孔明兴茶”17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专家张顺高老先生说:“孔明是兴茶,不是遗种,说遗种是错误的。”遗种说有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云南茶叶栽培史缩短为1780年。二是茶种筛选积累的原始过程消失了。三是分布滇西南地区以云南大叶种性状特征为主的栽培型茶树群落是如何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岩文揣测,由于倚邦茶叶相对于云南大叶种茶来说,芽叶较短小紧细,据此,不少茶友也将那卡、邦盆、景迈等(这些茶叶,相较真正的江浙、福建等小叶种,要大很多!)误传为小叶种,以讹传讹,最终形成更多不了解的茶友将倚邦、那卡、邦盆、景迈、邦东等习惯性的称为小叶种。茶叶实际生长过程中,新梢芽叶的大小长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形成茶叶的大小、长短、厚薄、软硬等诸多不一!不能简单以外姿形态来评定种性归属。

谁,最懂倚邦?


普洱茶做出后,绝大多数流向广东,流向东莞,这个全世界有名的藏茶之都,集中了全中国最大数量的普洱茶,也集中了全中国最懂茶的人群。

懂不懂茶,不是媒体的人在干嚎,真懂茶,要靠真金白银,在市场上流的血多了,自然懂得了茶。道听途说,键盘侠,小道消息,不存不买,只是半瓶子醋。要不然,方舟子怎么会洋相百出呢。

很多网媒看上去大义凛然,俨然一副当代鲁迅的样子,剥了皮,露出底裤,简直惨不忍睹。

很多媒体其实就是个卖茶公司,看上去纯洁无瑕,像只小白兔,其实就是想把水搅浑了,自己浑水摸鱼。

你说,在普洱茶最兴盛的大清,谁最懂茶呢?

那时的普洱茶一路北上,流向京城,流向了皇宫,皇帝才是最懂它的人。

因为天朝帝国权力的中心就在这里,人家喝的,你见都没见过,全世界最挑剔的嘴巴都集中在这里。

皇帝喝什么茶?他们喝六大茶山,喝易武,喝倚邦,喝曼松。

所有在当时的倚邦,80%的普洱茶老字号都集中在那条街上,我们现在偶尔存留动辄数百万的老茶,均出自当地那些师傅之手。

师傅们的眼光、阅历、品位、手艺固然重要,然而决定茶根本的仍是茶叶本身,为何皇帝和一流的脑壳都盯着易武?

因为相隔万里,皇帝都能闻得到倚邦的茶香。

倚邦正山的前尘往事_在哪


有人说,倚邦本就是一篇华丽的篇章,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乐土,一个有着说不尽的故事的地方。那么,你对倚邦的认识是怎样的呢?是那奇特的小叶种,还是那繁华的过往,又或者是那回味无穷的倚邦味……

倚邦,古六大茶山之一。作为盛极一时的贡茶之乡,早已声名远播。倚邦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这里,曾经茶庄汇聚、商贾云集,是清宫贡茶的选料基地。

倚邦茶区产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到了1937年到1949年间,由于战乱,加之疫病流行,六大茶山进一步衰落,茶农外迁,茶号歇业。1942年攸乐起义,起义军攻入倚邦,倚邦在一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几乎全毁。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统购统销,六大茶山只生产原料,不少茶山开始改种粮食,古茶树进一步被破坏。著名的贡茶山曼松,也仅剩古茶树一二百棵。现在古茶树还保留较多的是麻粟树、倚邦、曼拱等地。

尽管后来社会动荡、古镇辉煌散尽、历史尘封。但倚邦茶依然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所追逐和喜爱的。一个倚邦,是整部明清近代普洱茶史的精彩华章!说到倚邦,不得不提到的自然是小叶种啦!坊间至今广为流传:古六大茶山,唯倚邦茶山有小叶种,即所谓的“正山小叶”。

关于小叶种与大叶种之间的区别,您看图就想必就一目了然了。猫耳朵又是而倚邦小叶种精品中的精品。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虽然倚邦小叶种非常有名,但这不代表倚邦就只有小叶种哦。只是相对来说,倚邦的小叶种非常有特色,于是大家提到倚邦,便会很自然的想到小叶种。

一位茶友品完倚邦茶后的感受是这样的:入口甘甜,花香蕴在茶汤里,软绵细腻,汤是那种浓香型的,特别是闻它的杯底香很沉稳、很迷人。三泡过后,回甘生津强烈,如溪流淙淙,甘甜一点点铺满口腔,品完过后明显感觉喉咙有花香涌出,六七泡后,混合着森林气息的山野花韵游走在呼吸间,喉韵清凉如饮山泉,淳冽甘润。

听这位茶友的描述,我仿佛被他带到了那幽静的倚邦古茶园中……

倚邦古茶的特征,我们简单的归结如下: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也是黄绿色的,茶汤喝起来苦淡,但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持久,香气明显,具有山野气韵。

倚邦茶山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倚邦茶山的地理位置

倚邦古镇,傲立六山中;左挽易武,右牵宁洱府。古道漫漫,马帮逶迤来;送我甘露,贩我仙草去。尔来千年,八方朝圣地,悲欢离合,情注普洱茶;驾鹤仙逝,土官千把总;碑碣断残,墓木拱抱粗。后人莫忘,祖辈栽树恩;弘扬文化,乘荫普洱茶。”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是由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与当地的大叶种混杂后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柳叶种,倚邦茶有小叶种的香气,有大叶种的厚重,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

倚邦茶山小叶种普洱茶特点


倚邦茶的特征是: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

倚邦茶区产茶着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等。茶区种茶历史悠久,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

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但在攸乐古茶园和景迈古茶园中也有一定量的小叶种存在,因此不排除是当地大叶种变异的可能。

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倚邦小叶种茶一到清宫内,自然被子皇室所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紧松茶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勐腊东北部逶迤起伏、云缠雾绕的群山之中,一架虎背型的山梁上雄踞着一座青块、青石条筑造的茶马古镇,沧桑岁月、战乱动荡抹掉了她往日的喧哗繁荣,却抹不去她沉积厚重的历史和镌刻的记忆。土司府衙门遗址残留的一个个鼓状石礅。无数人行马蹄打磨光滑、凹陷的古街石板。街道两旁战乱遗留的残垣断墙,散落古镇、茶山的一块块雨浸风蚀的石碑、石雕、墓志,扇形般伸向四面连绵大山、无数马蹄踏陷的一道道石条路,仿佛在超越时空的默默讲述着遁去的辉煌。这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间,由于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农大量前来开垦茶园、建茶庄商号,倚邦古茶山茶叶生产贸易一直保持着兴旺繁荣的景象,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倚邦古镇位居形似马鞍的山梁上,方圆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峦耸立、沟壑纵横.犹如群山之中的孤岛城堡,易守难攻,住户最多时逾千户,古镇主街和3条支街两旁茶庄商号林立,大小茶庄商号50多家,有不少客栈、杂货铺等等,商贾往来频繁,马帮铃声不断。一派喧闹繁荣,茶叶年生产贸易总量达一万担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兴起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产贸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镇,倚邦茶山茶商茶农四散,贸易锐减,老茶园荒芜。至宣统年间,倚邦街仅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庄在惨淡经营。1912年以后.倚邦茶山的普洱茶产销重新出现逐渐恢复势头。1942年,基诺族、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战火把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倚邦古茶山、古镇从此走向衰落。普查队实地踏看、普查了倚邦茶山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等古茶村寨,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树分布。倚邦古镇古迹遍地,茶史文化古迹保存众多。青石条铺成的古镇街道.青石条茶马古道从这里伸向远方.记载和彰显着普洱茶古茶山远久的茶史和蕴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迹还有位于倚邦寨的官坟梁子完好地保存着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及夫人之墓。曹卒于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块,内容都涉曹土千总及曹夫人叶毓管茶功绩,可见清王朝对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视程度;倚邦街村委会保存着乾隆、道光、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记录了当时的重大茶事;在新发寨山神庙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着古代茶农、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树神的遗迹遗物;安乐的江西庙、四川会馆遗址等等,足见当年的兴盛繁荣。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的古茶园总面积为2950亩。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四级以上;密度90--250株/亩不等。茶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令人惊喜的是,普查组在这里发现了上百亩连片的小叶种古茶园,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树龄均在300~500年,共计l200亩,其中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倚邦、曼林、曼庄3个最早生产普洱茶的古茶山,分别为465亩、2224.亩和879亩。这一活的见证说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与内地古茶区在茶叶种植、加工、工艺技术和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倚邦“小叶种”的历史渊源


象明是个彝族乡,西面是海拔1788.2米高的孔明山。倚邦的茶出名,小叶种更因作为贡茶原料出名。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但大部分传说同诸葛亮南征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猪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单登,置撤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蛮砖茶农说,诸葛亮班师回朝,当地濮人跟随,诸葛亮命他们睡觉头朝下,马向南栓,可他们方向搞反了,掉了队。诸葛亮回头见他们没有跟上,就撒下三把茶籽。找了两天才找到。诸葛亮不再收留,赏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以茶为生。攸乐的基诺族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

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传说,易武汉朝就有茶,诸葛亮南征时教给采茶饮茶方法。当地茶农每年新茶开采前,都要置办祭品祭祀"茶王树",源出树为武侯亲手种植。《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朝贡茶的当然原料。象明、倚邦小叶种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归总一点,都不是云南原生的。

清理小叶种的来历,关乎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我特意安排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省茶叶公司审检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罗明沿途收集小叶种的资料和样品。罗明是第一次户外暴走,新鞋不合脚,两天下来,脚上打了一串泡,但一听到哪儿有小叶种,他都不辞辛苦跑去收集样品。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有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是够小的了,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少而不明显。数下来,大叶叶脉十一对,小叶叶脉只有九对。小叶背面的绒毛也比大叶少。

倚邦属象明乡,我问乡长诸葛亮南征是否亲自到过茶山。乡长笑笑,说他也不清楚,但孔明曾派人来过孔明山。沿着时断时续的石板路,遥望酷似武侯帽冠的孔明山,我们在寻找、探索1780年前一段与茶种有关的历史,犹如古道被杂草荆棘埋藏一样,孔明施种的传说隐迹潜踪,难于琢磨。清乾隆进士山西高平人檀萃在云南做官时,写了《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

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坐落在象明乡内革登古茶山附近,方圆10平方公里。旧传山顶上有一块平石为孔明当年祭风的"祭峰台".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军发成都,收复越巂郡,斩杀高定元,五月渡过金沙江,七擒七纵孟获,秋天平定南中诸郡,十二月统军回到成都。诸葛亮南征用兵前后仅九个月,从时间上判断只能到达滇中地区。南中诸郡发难,并不包括西双版纳归属的永昌郡。

由于灵关道中断和越巂郡、益州郡及牂柯郡相继叛乱,永昌郡同蜀汉失去联系时间长达10年之久。永昌郡地理位置特殊,上有澜沧江天险,下有哀牢山阻隔,区域包括现今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大理的云龙县、永平县及巍山、南涧两县的西部地区,军事上易守难攻。益州郡大姓豪强雍闿和滇东大姓孟获差人游说永昌郡大姓功曹吕凯,诈言蜀汉将向南中征收300只膺前尽黑的乌狗、3斗玛瑙、3000棵三丈高柞木。事实上,柞木只有两丈许。

郡史吕凯和府丞王伉已知孙权遥授"为(诸葛)亮仇敌"的雍闿为永昌郡太守,不相信流言蜚语,同仇敌忾,闭境封关,拒绝同叛郡合作。诸葛亮南征,自然不会对永昌郡用兵。史书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十分倚重吕凯,战后上表刘禅,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见《三国志?吕凯传》)委任吕凯为新置云南郡太守。

南征前后的蜀汉,可谓是内外交困,荆州丢了,刘备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要南征,又要辅政阿斗刘禅,出征前忙于军国大事,迂回走雷波、昭觉一线,没有过雅安茶山正面攻击防备严密的大渡河,自然不会有心思再去蒙顶山收集茶籽。汉武帝时,由大理经永昌郡直达印度的博南山道打通了,但元江一线尚不通路,进西双版纳几乎要围着哀牢山脉转一个圈,沿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李仙江走,一来一去骑马也得两个多月,诸葛亮没有必要,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这一行程。

有一种奇葩的普洱茶叫猫耳朵是什么如何主要是


说到猫耳朵,你不是以为小武又要说一个新山头寨子?NO,这次是一个新品种。熟悉倚邦普洱茶的茶友都知道,倚邦的小叶种很有名,如曼松皇家贡茶,以前是给皇帝喝的。在遍地都是大叶种普洱茶树的云南,倚邦小叶种可谓独树一帜,而倚邦猫耳朵更是奇葩,小到极致。

一、猫耳朵到底有多小?

说猫耳朵是小叶种的代表,把它和普通的大叶种放一起,你都会有种错觉,觉得它不是普洱茶。

左边是普通大叶种普洱茶,右边是猫耳朵

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太大了?一个是姚明,一个是郭敬明啊。

曼松贡茶是“芽比叶大”,猫耳朵则是一种芽和叶都很小的品种,随手抓一把猫耳朵的干茶在手里,你都担心它会从指缝中漏走一半。

二、猫耳朵的由来

猫耳朵名字的由来和他的颜值有关,叶片小又形似猫咪的耳朵,于是有了这个小清新的名字。

看到这些小小的猫耳朵,你是不是想摘一片鲜叶直接塞嘴里吃?

三、猫耳朵为什么那么贵?

在倚邦普洱茶的特点(普洱茶之家回复93查看)一文中曾介绍,作为古六茶山之一的倚邦,小叶种比大叶种还贵。而猫耳朵更是小叶种中的精品,除了品质好,装可爱,还有哪些原因呢?

1、数量少

倚邦的小叶种很多,但是小到猫耳朵这种级别的却很少,有的古茶园甚至找不到一颗。

2、采摘费劲

猫耳朵,采摘费劲不压称,几个人忙碌一天也就摘个五六公斤的鲜叶。赶上古树茶开采的时候,很多茶农都不愿意采猫耳朵。

3、加工不易

杀青的时候又因为猫耳朵芽头较小,更得小心火侯,稍不留神就会过火,过火的茶叶冲泡后就会汤色浑浊。既然事倍功半,自然敬而远之。

四、猫耳朵普洱茶的特点

猫耳朵一般一芽二三叶,条索细小,自然成型,毫显。

猫耳朵外形看上去非常细碎,因此损耗非常大,同样8克泡开来却有其他大叶种不能的柔和跟细腻。香气清幽,汤水饱满、甜滑,苦不显却回甘生津持久。以前,我们常用“苦尽甘来”来形容茶叶,“不苦不涩不是茶”,可是,猫耳朵茶就是几乎不苦不涩。“不苦”却回甘迅猛,“不涩”也能满口生津……要说甜,猫儿朵的甜,甜可裹嘴;要说香,猫耳朵的香不像曼糯那般妖娆,不似滑竹梁子那般清冷,却也丰厚、强劲,韵味深远。

以下是一位茶友分享的猫耳朵的品饮感受:

第一道,汤色蜜黄,花香细密,每饮一口,都感慨普洱茶竟有这样的幽细而长的花香。

第二道,除了香气,滋味亦细润香甜。至第三道,茶汤略涩,却能当下化解,舌底生津。

第四道,金黄色的茶汤,清澈透亮,香气沉在水中,怪不得当年把这一类的作为贡茶。

第五道,泡得重些,苦涩化得快,想到花草之美。

第六至八道,醇和甜润,另一种柔美气质。花香清冽,是一种细而锐的个性,此中浓淡皆可人,令人想到阳光、花香。

第九至十道,滋味更甜柔下来,香气常留两颊,水底香留,另有蜜香。这是一款迷人的茶。

泡至十二道,滋味并未淡去,叶底透着莹莹光亮,似可溶化,正是隽永之味,清新可人的风格。

倚邦稀有茶树种——红花大树茶


近日,省茶科所资源考察队对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古茶山进行资源考察时,在曼拱村委会的古茶园中意外地发现一株稀有茶树,其花瓣色泽为粉红色,当地人称之为红花大树茶。通常茶树花瓣色泽为白色、淡绿色,而淡红色、粉红色的较少见。据报道,目前国内仅在广西发现有2份花瓣色泽为粉红色的茶树资源。由此可见,红花大树茶是一株非常稀有特异的茶树资源。考察队对红花大树茶的地理分布和植物学特征进行了细致地调查鉴定。

红花大树茶生长于勐腊县象明乡曼拱村委会的古茶园中,海拔1447米,北纬22°13′846′,东经101°20′529′,年日均气温17℃-19℃,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为红壤。植物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植株小乔木,树高2。6米,树幅1。4米,主干直径0。12米,中叶种,分枝密度稀,叶长宽7。73×3。19厘米,叶形长椭圆形,叶脉8—11对,叶身平,叶面平,叶缘微波,叶尖渐尖。花萼5片,花萼紫红色,无茸毛,花冠3。10×2。64厘米,花瓣6瓣,花瓣色泽为粉红色,花柱3裂,子房有茸毛。花期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种子于10月上旬成熟。果实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果皮绿褐色,果室数多为3室。

经鉴定,红花大树茶植物的分类上属普洱茶,红花大树茶的特异性状表现在花萼呈紫红色,花瓣呈粉红色。据当地村民介绍,用红花大树茶鲜叶加工的晒青茶,滋味回甘,香气持久,品质上佳。红花大树茶作为一个具有特异性状的茶树资源,为研究茶树花器官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同时,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育种材料,通过遗传改良后可选育出供生产及观赏用的特异茶树品种。

考察队在曼拱古茶园调查时,还发现古茶园中茶树品种类型丰富多样,按表型性状来划分主要有大叶茶、圆叶茶、柳叶茶、细叶茶、短节茶、红梗绿芽茶等,在同一片古茶园分布有如此众多的茶树品种类型,实属罕见。

据古茶园的户主介绍,在清朝倚邦茶业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的茶商到倚邦易茶,随身也带来了不同茶区的茶籽作为交易。曼拱村曾是茶秧地(茶苗地),繁殖茶苗供茶区的茶农种植,现在的这片古茶园也就是当年的苗圃地。因此,形成了现在品种类型丰富多样的古茶园,这也是倚邦茶业曾兴旺一时的重要佐证。

倚邦大黑树林普洱茶的特点


倚邦大黑树林,又叫大树林,也有人叫它倚邦大黑山,很多茶友可能没有听说这块地,像是易武的薄荷塘,大黑树林也是倚邦的后起之秀。大黑树林有个兄弟叫曼松,曼松皇家贡茶被称为「普洱茶之皇」,在曼松巨大光环旁边的大黑树林,显得暗淡了许多。可你不知道,大黑树林曾经也是贡茶。

1、大黑树林曾经也是贡茶

清朝雍正改土归流,倚邦土司曹当斋任土千总(官名),执掌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古茶山长达38年。从此曹当斋的后人世袭管理这片茶园,曹氏家族的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守着这片大黑树林。

距离他们住房100多米就是茶马古道,以前这片茶林也是作为贡茶。随着倚邦的衰落,这片茶林也鲜有人知晓。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茶也是藏不住,大黑树林的美妙口感在茶友中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茶友知道倚邦有个大黑树林普洱茶,口感很好。

2、大黑树林的具体位置

很多茶友喝过大黑树林后,都对这款茶念念不忘。倚邦也有这样的好茶,大黑树林在哪里?大黑树林属于倚邦曼拱村二队。

曼拱是倚邦古茶树保留较多的茶区,曼拱及周围村子还保留下很多老茶园。大黑树林就处在离曼拱约4公里的地方,这里的海拔1900米左右,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不通汽车,路难走,这也许是大黑树林被发掘晚的另一个原因。

3、大黑树林的生态环境

大黑树林为什么叫大黑树林?也许因为这里的树真的很大!有很多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森林覆盖率高,茶树生长于林中,而且没有经过矮化,都成乔木状生长。

大黑树林有茶园80亩左右,在古树茶最集中的地方,一亩地的范围内长着树干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树数十株。

看树高是不是有点像易武高杆?最高的也有20米左右哦。

4、大黑树林普洱茶的特点

大黑树林也属中小叶种,香气很特别,是一种复杂的香型,有蜜香、带有独特的山野花香和果香,香气持久且杯底留香好,口感丰富饱满,入口柔,微苦,回甘快且持久,甜度高,生津猛,山野韵味,喉韵深。品质之高,在倚邦除了曼松和猫耳朵,就属它了。

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下面给大家分享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的品质特点,仅供参考。

曼撒

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近年来因为过度采摘和季节的因素影响,汤质变薄。

易武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品质特点: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墨江茶马古道, 一个村庄的历史


墨江被人们誉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把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每年的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这天,在墨江,会产生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墨江县仅9公里的碧溪村。

碧溪村的古建筑群

明朝时期,这里叫恭顺州

碧溪,原名碧朔。《云南通志》记载:

明永乐四年设恭顺州时,碧朔为恭顺州驻地。恭顺州设在碧朔共历时127年,于明嘉靖十二年移恭顺州至他郎寨。茶马古道造就了碧溪的历史繁华,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马帮年代,每天至少有1000匹马从碧溪经过,傍晚,插着各大商家名号大旗

的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和着声声响铃,进驻碧溪。老人们回忆,马帮年代,碧溪村里家家有口饮马井、户户有棵栓马柱、形成规模的马店八九家,其中最大的可容

纳上百匹马。

碧溪以前是一个镇,如今合并以后成了一个村,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于是在碧溪村,我努力寻找着它和沙溪古镇的异同。

那天恰逢赶集,在如潮的人群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人喧马嚣的时代:夕阳下的古碧溪,大队马帮驮着茶叶、布匹、盐、大烟和日常品进村了,商号大旗在马背上

猎猎作响、驮马头上的红花颤颤巍巍、马蹄和着响铃缓缓而至,那些身穿西装、头戴毡帽的老板,从马背上下来,径直进了某一家客栈。在那里,长期为他提心吊胆

的相好,早已望穿秋水。到了碧溪,他们满身轻松,这个繁华的驿站,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

南来北往的马帮,带来的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和信

息。长期和马帮打交道的碧溪人,顺理成章地走上经商的道路。这是一个并不注重农耕的村庄,从古至今都如此。碧溪人随马帮出行,外出赚钱回家,盖起了深宅大

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今天的碧溪,马帮已经远去,只是那些沧桑破败的老宅子,尚在见证属于碧溪的那个马帮时代。老人们说,解放前的碧溪人,人们扛枪赶

马,那时候,村里的枪支可以武装一个营;赶马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时之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解放时,村里的地主有70多户。

今天的碧溪,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建筑。顺着穿村而过的茶马古道,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泽,古道两旁的老房子基本上全为土木结构,历经沧桑的雕梁画栋似乎仍在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辉煌。

沧桑老宅,见证马帮时代的繁华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八角楼都是村中最显眼的古建筑。八角楼在村中央,茶马古道从楼下穿过,这座三层楼的土木古塔式建筑,底层用四根大柱子支撑,目的是

便于通行。平时,楼上的二层三层大门紧锁。楼顶置大铜葫芦,外观雄伟、壮观、气派。八角楼在历史运动中曾受过破坏,后在古建筑恢复大潮中,请了剑川木匠来

还原。虽然如今的八角楼依然展示着非凡雄姿,而饱经沧桑的老人们却叹惜,新楼的风格和以前大相径庭。

我们走近了碧溪村公所,那幢三层楼的

老宅子,奢华的气息扑面而至。这是村里年限最短的老宅子,它的主人叫李秀山,一个马帮关卡的负责人。通海木匠远近闻名,这座宅子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1939年至1949年,这座宅子整整盖了十年。那是一个交通运输落后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建盖房屋用的那些石头和木材要经过什么样的艰辛才能组合成眼前

这座气势恢宏的四合院。走进李氏大院里,雕花门窗、笔直柱梁、大烟台、厚重的木床、无一不在显示那个时代的奢侈生活和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宅子的用料十分考

究,所有的柱子没有榫头,直接从一楼伸向三楼。大院共22间房,坐在宅子三楼那间阳光通透的观景客厅里,屋里全是以前留下的古老家具,桌、椅、柜子,无一

不散发着沧桑的气息。观景客厅正对着茶马古道,坐在灰褐色的古椅上,喝一壶,遥想当年马帮从眼前穿街而过的情景,多么惬意!

67岁

的老人何延年,安静地坐在古道边的小商店里。他的身后,便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何家大院。那是一个“走马转角楼”的院子,二十多间房,一百多年的历史。老人很

健谈,对碧溪的历史人文了如指掌。回忆起碧溪的马帮年代,老人的心情有些激动。“一到下午,响铃阵阵,那时候我还小,把头从门里探出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

着这些来自外面世界的人。”如今,他已经退休在家,经营着一爿小商店,聊以打发晚年。透过老人的缓缓语调,碧溪的古貌开始清晰起来。他拿出了一张发黄的照

片,那是1958年的碧溪。照片上的碧溪,还能清楚地看见城墙,八角楼格外引人注目。何延年说,他小时候记得的碧溪,每到夜幕降临以后,加强戒备,守城兵

丁持枪巡逻,以保驻扎在这里的马帮和百姓的安全。

在碧溪,有个院子是老庾家的。庾氏在墨江的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随黔宁王沐英入滇搬迁至碧溪,数百年一直从事农商,积有余资,购置良田千余亩,体恤乡里,深得人们爱戴。在其家族史上,庾家人才辈出,堪称碧溪之首。

挂在庾家大院后墙上的牌子,记载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他们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艺,无一不是声名远播,比如,直到如今还被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庾恩荣、庾恩旸、庾恩锡等人;而庾恩锡的孙子,便是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

碧溪远近闻名的家族还有老段家,这个曾经鼎鼎大名的富贵之家在1924年时,曾出过一名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学士段宗承。

而那位如今经营着小商店安度晚年的何延年,他的家人也大多在美国和英国等地,他还有着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妹妹。

一粒茶膏 一个世界


一粒茶膏、一个世界!茶为国饮,在中国数千年盛而不衰。普洱茶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饮品,因其独特的降压降脂、减肥、排毒清肠胃等功效,深受国人青睐。饮茶带来的文化与健康,现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理念,日渐风靡于世界各国。

现代普洱茶膏,破译了清代御茶房普洱茶膏制作技法精髓,历经72天186道工艺,成功复活了清宫茶膏。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独有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以纯净水为介质,每1000克优质古树普洱茶中,仅能提取出50克普洱茶膏,将普洱茶原茶的精华全部浓缩于一粒茶膏,让现代人也能享受到纯粹的古代皇室专享茶膏。

同时,茶膏内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含量是普通绿茶的69倍。营养专家形象地描述,喝一杯普洱茶膏,相当于喝69杯绿茶。

茶膏出品量极低,醇香口感相当于十年以上普洱老茶,并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三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贡品为中国皇室及上层社会独享,鲜少在民间流通,是上层社会的特权专享品和地位的象征品。

近年来,普洱茶膏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上品好茶的口感以及方便快捷的品饮方式,备受国家政要、商界精英、文人名流所青睐。茶膏也被誉为茶中黄金。品茶膏已代表一种品位,一种身份。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倚邦的猫耳朵,一个茶界的小可爱》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一个粒一个粒的红茶是什么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315.html

上一篇:普洱茶生茶的花香特点

下一篇:各种普洱茶的香气走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