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的是历史 喝的是文化

2020-08-24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的是历史 喝的是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的是历史 喝的是文化”相关知识!

茶为国饮,茶是人生。平水日铸茶也正如此,诉说着越地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昨天的平水日铸茶是一碗老茶,极具传承价值,今天的平水日铸茶是一款新茶,极具开发前景,散发着阵阵幽香。这里且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一历史文化名茶的味道吧。

开千古茶饮之宗

“平水珠茶”的前身

平水日铸茶的历史,就是一部绍兴茶发展的历史。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铸茶因为在众多茶叶名品中脱颖而出,才成为绍兴名茶的代表,因此而源远流长。

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金银永,是绍兴茶叶产业的专家,这位一生从事绍兴茶叶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文化研究者掌握着翔实的资料,可以从中找到平水日铸茶过去的辉煌。

距今733年——1052年前的宋代,绍兴茶叶生产就盛况空前,会稽山出现大片茶园。当时,绍兴茶叶名品众多,日铸岭有雪芽茶,秦望山有小朵茶,天衣山有丁堄茶,陶宴岭有高坞茶,东土乡有雁路茶,兰亭有花坞茶,卧龙山有卧(瑞)龙茶,等等。其中因为日铸茶与卧(瑞)龙茶品质最佳,成为贡茶,就赢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誉,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称:“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

有人认为日铸茶是中国最早的炒青绿茶,也是饮茶撮泡法的起源之处。到南宋时,绍兴会稽县对制茶工艺进行改革,率先用炒青法代替蒸青研压法制茶,制作的茶叶形为条形散茶,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自注时说,“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也正是从这时候起,被后人即清代的金武祥认为“遂开千古茶饮之宗”。以日铸茶为代表的炒青法制茶,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形质为之一变,冲泡后色香味形更佳。这与现代制茶工序十分类同了。由此,使那时绍兴茶事更盛,民间饮茶成风。陆游在诗中自豪地描述:“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在以着《茶经》闻名的唐代茶圣陆羽眼里,是一种“珍贵仙茗”。

“平水珠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上赫赫有名,因为“平水珠茶”自明末开始出口,到清代成出口的辉煌期,以至于清道光以后附近各县所产珠茶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使平水成为茶叶集散地,“平水珠茶”为当时我国最有名、最具规模出口茶之一,由此赢得“绿色珍珠”称号。在十八世纪中期,“平水珠茶”在伦敦市场上的售价之高,不亚于珠宝。而“平水珠茶”是日铸茶演变而来的。这是在明代后期,会稽县平水一带茶农,在日铸茶炒青法基础上,将似长非长、似圆非圆茶形经重揉、重压,揉、炒结合成为团形,制成炒青圆茶,才谓之为“平水珠茶”。

“茶马古道”遗存

平水埠头为证

去年3月的一个雨天,浙江省农业厅有关茶刊物的专家记者,欣然参观了日铸岭古道及周边的茶文化、茶产业遗迹后,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还遗存着一条堪称为“江南茶马古道”的古道。由此他们认为,目前遗存的史迹,“足以称得上是茶人们自豪的茶文化圣地”,“日铸岭是不能不朝圣的”。他们叹惜,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却得不到开发和保护。当年4月,专门在《茶博览》这份全国性的茶叶杂志上发表了探访“江南茶马古道”的文章,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日铸岭古道——古老的茶叶运输之路

在茶农的眼里,与云南、四川的“茶马古道”不同,它是一条古老的繁忙的茶叶运输之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处处里程碑的重大标记。这座昔日欧冶子铸剑“至此一日铸成”而名的日铸岭“,古道上与北宋皇帝赵佶的驸马南下避难抗金的故事有关的有下马桥、议事坪等遗迹。在一级级石阶旁的树林深处,仍可找到一些为日铸茶作注解的野生茶树苗。在日铸岭顶的凉亭里《日铸亭庵碑记》模糊的字迹中,依稀可辨”商货奔驰乃今指之道也“等字样,彰显昔日的繁华。

御茶湾——日铸雪芽贡茶的出产之处

位于日铸岭古道边上,地处平水祝家村,一面临秀丽的王化溪,另一面临高峻的山体,因为气候颇佳,在一畦畦梯田式的茶园产出的茶经开水冲泡后,雪芽直竖,茶芽细而尖,雪白茸毛,如兰似雪,故又称”兰雪“。被认为是真正的日铸雪芽贡茶的出产之处,但茶人们认为保护开发有些迟了。正如明袁宏道一首诗所云,”山阴纤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彼此俱清奇,属他得名早。“

百年老茶栈——中国茶叶出口近代史的缩影

位于日铸岭古道边上,地处绍兴王化村,至今仍然留存着两处百年的建筑,瑞泰茶栈和瑞兴茶栈。共同见证了日铸茶和平水珠茶营造的辉煌。其中瑞泰茶栈创设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创立人为王化人宋周瑞。据史料,宋周瑞以日铸岭产的茶叶携带至6家与之签约的上海洋行,由瑞泰负责生产、采购,在沪交货,这样经营长达44年,最盛时仅瑞泰建立有25家分支茶栈。王化村的茶栈,茶人称赞是中国茶叶出口近代史的缩影。

平水埠头——交易繁忙的”小上海“

位于若耶溪会稽村铸铺岙自然村地段。曾是若耶溪的古老埠头,曾经交易繁华,被誉为”小上海“。至今保存有”浙东第一亭“的凉亭遗迹。据当地老人介绍,最盛时,近溪街道商铺林立,每天有300多条船停泊,其中有三层高的大船。它们往返于绍兴、杭州、上海,带来工业日用品,又在这里装回山货,山民挑着担子来镇上卖了山货,又买回日用百货。山货中当然也有茶叶。

融入现代科技元素

打造茶文化茶乡游

从品茶者的反映看,平水日铸茶被定位为具有卷曲呈颗粒、醇厚回甘、栗香持久、耐冲泡等特点,这并不是杜撰,而是有实际依据和科学道理的。随着日铸岭昔日出产地的保护和开发启动,平水日铸还是一种休闲的载体、时尚茶的代表。

平水日铸茶是一种按科学标准制定的茶叶,县质监局专门制订了绍兴县地方标准,从栽培、制茶到成为商品茶均有讲究。如对鲜叶采摘的基本要求,是采用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初展及一芽三叶,芽叶完整,色泽嫩绿,新鲜、匀净。在杀青、初捻、炒干、复揉炒干、复烘等最后几道生产环节时,全部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制作,这有利于实行规模化生产、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有利于走大众化消费之路。为了确保茶叶新鲜,易保存,还借用现代包装流水线设备,采用了充氮式小包装,可以随取开袋即泡。

今后你品平水日铸茶,不只是在家里或在办公室,还会在生态优美、古风犹存的日铸古道上。基于平水日铸岭一带遗存的茶文化史迹,我县正在抓紧进行茶文化史迹的规划和建设,配套建设一批生态复合型的休闲观光茶园,推出一批茶文化茶乡游等项目,将茶产业与文化、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将日铸岭一带打造绍兴茶文化旅游休闲胜地,成为我县乡村旅游的黄金之旅。

小编推荐

茶文化 端起是饮,放下是品


端起是饮,放下是品。端起放下间,茶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人心。

泡壶茶,浓淡中不觉已苦尽甘来;凝看窗外,不为看穿,只是看淡;将窗外的喧嚣揉成手中一盏淡茶;独自呢喃,长歌也好,欢歌也罢;任茶色一点点淡下去,以过往的心看世间的过往。

有的茶喝到嘴里,有的茶喝到肚里,有的茶喝到骨子里。清中思静寂,香中观变化。品茶,对嘴而言难,对心而言易。其实哪里是在静心品茶,分明是在反观自身。人生百年好像茶烟起灭,有人留下一缕清香,有人随风飘散。清幽如茶,转眼即逝,何况繁似华花。

茶有茶的宿命,壶有壶的因果,过客有过客的约定,世间万物,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使命。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萍散,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归宿。

品茶,就是为了品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一盏慈悲,我们就在茶的安静、茶的湿润里,从容不惊地老去。品茶,也是一种修行。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烧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了,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柴;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

师父摇摇头,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张爱玲: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张爱玲: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内容,感谢阅读!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爱》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却是那么的有意味。轻轻地一句“噢,你也在这里?”代表了所有——所有的开始,所有的结局,所有的人生……

亦如张爱玲对茶的热爱一样,她相信缘分,相信缘分是偶尔光顾的浪迹四方的旅人,有缘人自会发现,无缘者任他寻千百度也会错过。她不会刻意去修饰什么,所有女人有的絮絮叨叨、不依不挠她全有,却唯有她,用冷峻锐利的眼光描画下一个旧中国。

她爱茶,便以茶入文,抒情写意。大抵是因为茶如人生,张爱玲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都将茶作为情感载体。她的文章也像茶,余香溢鼻、苦尽甘来、让人久久回味,无法忘却。

《半生缘》

还记得世钧与曼桢相遇时的情景吗?问:“你是哪里人?”答:“六安,产茶叶的地方。”不得不感叹,张爱玲的工笔精湛。曼桢和世钧那悠悠“半生缘”,便始自一杯茶。这杯茶,无香无味,只略带少许茶色。《半生缘》中心灵寻爱与人世鸿沟突显的落差,就是张爱玲一世的情爱。茶,清新、清心、清静、清寂、清净,《半生缘》中的对六安茶的轻描淡写,又不失文雅之趣。

《倾城之恋》

范柳原举起茶杯对流苏说:“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到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流苏没有看见什么森林,“杯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积着的茶叶,盘结错杂,就像没膝的蔓草与蓬蒿。”在张爱玲看来,流苏描画的不是茶叶,而是她那如蔓草与蓬蒿般凌乱。

《怨女》

最难忘的情景莫过于银娣上吊之前,“拿桌上的茶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那是她自杀前的心情写照,清冷、苦涩。她死意已决,顾不得许多。这一口茶便道尽了银娣的凄楚。如此神来之笔,足以看出张爱玲是喝茶的行家。《怨女》中,银娣便是一个嗜茶的女人。在穿孝期不能戴耳环,她耳朵眼里塞了根茶叶蒂。如此凡事有茶,可知是真的喜欢。

《红玫瑰与白玫瑰》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这可以说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精髓。女主角娇蕊喜欢请男主角振保喝茶,她是一个有妇之夫,也是他的情妇!娇蕊约茶调情,振保对真爱躁动,终究造就了一场无奈的情感!“振保双手捧着玻璃杯,只是喝不进嘴去。他两眼望着茶,心里却研究出一个缘故来了。”整个过程中,茶被描写成一种极富吸引力的存在。张爱玲对喝茶细节的敏锐感受,能让我们有一种明显的情感体味——爱与纠结。

《茉莉香片》

最直接的写意,开篇便写道:“我给您沏的是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事实上,张爱玲嘴上说的“苦”,并不是茉莉花茶的苦,而是生活中各种纷繁杂乱的之苦。茶在这里,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能驱散鸦片烟味的好东西。

张爱玲笔下,有着飘渺的美,神秘的眼。她无数次将茶的神韵,不动声色地点进她的作品中。精准,却又随意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在一个个主人公身上,我们不难找到她对茶的依恋与喝茶的主张。从那些主人公眼中,我们能够发现,张爱玲比任何一位茶人更像茶人。

透过世间苍凉,在世俗圈套的羁绊中,不大呼小叫,从容地接受生活。但,绝不逆来顺受!这,就是张爱玲,一个站在纸张与文字背后真正懂茶的人。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张爱玲: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一脉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杭州城市的繁荣和杭州的茶文化兴盛是相携并进的。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其中睦州鸠坑(淳安)、建德细茶、天目山茶(临安)、钱塘大方茶、余杭径山茶为当时记载的名茶。茶圣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的广泛传播,为中国茶文化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陆羽及其《茶经》与杭州的缘分也足以为“杭为茶都”提供无与伦比的历史支持。

南宋建都杭州,中国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至杭州。杭州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中国茶文化和杭州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时,杭州西湖茶区所产的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均已被列为贡品。苏东坡两度在杭州为官,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了杭城的气息。苏东坡常与高僧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品茗吟诗,其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尚存于狮峰山的岩石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了300多首茶诗,其中有名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正是对宋代杭城饮茶风俗的生动写照。先后到径山来参禅求学的日僧圆尔辩圆、南浦绍明等多人把径山茶和径山茶宴带回日本,启发和促进日本茶道的兴起,径山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至今仍有不少日本茶人不远千里,源源不断地来径山寻祖祭宗。

杭州茶叶历史在经历了唐宋年间的兴起和重大发展阶段后,在元明清时期,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元代龙井茶初具美名,爱茶之人虞集写有《游龙井》饮茶诗,诗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的佳句广为传唱。杭州自南宋始已逐渐流行饮用散茶,明初朱元璋废止团茶,改贡散茶,清饮之风日盛,儒家茶人的清饮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舒张和发展,杭城也有着相当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明代的龙井茶已负盛名,明末清初,杭州已成为浙江最重要的茶产业集散地。清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将西湖龙井茶上升为至尊地位。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在杭州这片奇山秀水里涌现了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从唐至清的1200年间,涉及龙井茶的茶书就有120余种,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文化人无不尽情泼墨,挥洒茶意,使龙井茶的文化底蕴也越发醇香弥久。民国后,西湖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龙井茶区视察,高度关注杭州的茶文化和茶产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陪同外国元首来杭,龙井茶乡是必游之地;龙井茶还是我国国事活动中馈赠外国首脑的珍贵礼品,外国首脑品尝龙井茶后都赞不绝口。西湖龙井茶在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中都位居榜首,被誉为“绿茶皇后”。如今的杭州已成为我国茶叶科技和文化的交流研究中心,茶机构云集、茶产业发达、茶品牌响亮、茶名人辈出、茶文化厚重。茶作为文明的载体,承载着杭州数千年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茶艺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当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开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的,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初论》,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4期)

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沱茶的形状真要叫那些讲究茶道,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的求道派茶客们感到暴殄天物了,好端端的一枪枪一旗旗的叶芽为什么要做成黑糊糊的一沱沱的东西呢?可有谁知道,沱茶竟是在运输条件无比艰难的20世纪上半叶由马帮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产物?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铁饼一样的半圆形,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止霉变,沱茶是经过蒸后捏成沱的,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做成紧缩的沱状,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沱茶是圆的“团”的,而这种“团”的东西,在滇西方言里都被喊成“沱”。因而这种圆的、团的茶饼便被称作了“沱茶”。

沱茶在产茶的地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它的市场。而在交通艰难的川藏、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一区域,“永昌祥”的“下关沱茶”的牌子之硬———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那年月从云南到川、藏、西康都是山川阻隔,路途遥遥,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又因为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运货都要集结马帮。因不能随时发货,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而不断改进的结果。由散装茶到沱茶,中间有棒茶、砖茶、饼茶的形成过程,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永昌祥”“下关沱茶”则是1917年喜游商人严子珍家的手笔。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三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三次),而一般的茶沱过“二开”就淡了,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而事实上它只能是绿茶,因为它并没有采用制作红茶的发酵过程,但沱茶的饮用在藏域地区和白族地区与西方人的加白糖、牛奶吃红茶的习惯也并无不同。白族也喜欢把沱茶加乳扇、白糖来煮,而藏人则喜欢把沱茶和拢酥油、食盐煮了一道饮用。沱茶具有着超乎寻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由于有几家参与,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猛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设立了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补制所,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云南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40年而不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没有垮下去,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我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看到它的配方是这样的: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猛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不掺和其他)。这个配方可以看到,1.本版沱茶的特点在于猛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茶分拣得认真,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藏人喜欢“下关沱茶”远甚于四川毛尖,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茶马古道”。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一条由康定入藏,或者是由缅甸、印度一路入藏,都是千里迢迢、山高水远。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

“沱茶文化”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一种作为马帮文化产物的“沱茶”也便日渐式微了。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一.中国的茶区分四大区域

西南茶区:云、贵、川、藏南。

华南茶区:两广、海南、福建、台湾。

江南茶区:两湖、江西、安徽、江浙。

江北茶区:陕南、甘南、豫南、山东南部。

二.茶叶分类

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挤压茶六大类。每一大类又以产地、品种、工艺与品质特色分若干花色,每一花色又分等级。

注:现在市面上所售茶叶,不在传统名录中的茶应视为假茶!现在70%以上属假茶,是一些奸商为了涨假乱起名子,骗百性的钱,本人相信各位正谈茶者,也正喝着假茶!

不知各位要想从学术上谈茶还是一般了解,我会每周提供一些茶叶知识。

“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


想了解《“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知识吗,丰富的《“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内容等你来看!

从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就成为了我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高雅清幽的香气存留。从古至今,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茶的认识也越来越完善,包括其种类、功效、保存方法以及习俗等等。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渐衍生出了当下的茶文化。那什么才称得上是茶文化?

茶文化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行为,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中国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的茶文化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然而,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茶文化已不再是最初的本质,那么是谁扭曲了茶文化?

一、部分商家

茶文化这三个字,被部分商家,天天挂在嘴边。他们总说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让人似懂非懂。听了感觉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茶文化,使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茶是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东西,但被部分商家一折腾,感觉离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导致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印象里,喝杯茶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简单的事了,要是不买个高档的紫砂壶,不穿一身茶服,不玩几串佛珠,边谈文化边喝茶,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有喝茶。硬是把本该简简单单的喝茶,搞得过于繁琐,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还有的商家,为了突显企业的底蕴悠久,硬是让人去生搬硬套一些毫不相干的古名人与自己的企业扯上关系。更过分的是有的商家为了让人觉得他们企业做茶水平很牛,连祖辈几代的职业都改成做茶的,号称制茶世家!这些说法,都是在为他们的品牌做宣传,做噱头,无非只是想让他们的茶叶卖得更好。

茶乃明目清心之物,自古以来清茶一杯就包含着“清正廉明”“清风傲骨”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文化内涵,与拍马溜须、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现象格格不入。茶商为了迎合某些腐败之风,把部分茶品打上奢侈和公务消费的标签,价格一路飙升,不仅有辱茶的茗香,更是阻碍了茶文化的发展。

二、部分买家

如今,社会拜金现象日趋严重,也使得部分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虚荣,无论喝点什么茶,都得和所谓炒出来的茶文化扯上边。有些买家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所以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极品好茶,还必须得限量!各种名人山场,各种年份老茶,然而我们都知道,茶最终是用来喝的,过多所谓的文化溢价,增加了其它经济能力一般但想喝茶的消费者的负担。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部分买家,使得商家借茶文化来造势,导致了茶市的弄虚作假,价格虚高不下,进入了死循环。

三、部分专家

我们也会听到部分专家,在给消费者提供建议的时候,常常提到某个品牌的茶不错,把厂家的品牌茶文化中某些策划好的点极力放大。但其实,大家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些“名流”,要么是被茶商收买来捧场“抬轿子”的,要么他自己是卖茶的,他们鼓吹的“茶文化”目的就是为了借“茶文化”来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如果任此风气横行,那么茶行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我想中国的茶行业从业者该考虑考虑了,这么多企业,加起来还斗不过一个立顿!更别谈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茶文化如何延续下去了,那么该如何让茶文化良性健康的发展呢?

在新茶农看来,想让茶文化长久发展,首先要扩大喝茶人群的基数,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推荐健康,安全,质量好的茶,最终让老百姓喝得起好茶,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更多人打开那扇通往茶文化的窗户。其次我觉得当下没有必要弄给茶披上这么多的外衣,我不评论它们是否一无是处,但是我觉得更为迫切的是多为茶业提供科学的种茶、制茶、卖茶、喝茶的知识,切切实实的将中国历史茶文化传承光大,只有往正确的道路引导,才能让中国茶行业加速腾飞。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愿意参加;茶文化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是物化文化,茶以其内在丰富物质,给人类带来健康和美好。茶文化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珍惜它、呵护它。

茶文化是我国茶产业永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应该创新和发展。但这种创新和发展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科学地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主观地、臆造地、虚伪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弘扬和宣传茶文化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茶文化的核心价值,防止扭曲茶文化,让优秀的中华茶文化绽放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本文《“茶文化”的扭曲是谁在作怪?》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品茶,品的是茶中真滋味


初次喝茶的人,往往会说茶是苦的,但会觉得这种苦跟一般的苦又不一样,淡淡的苦萦绕在舌尖,仿佛是空气一般,分明是存在的,可以感觉到的,却又悄无声息的浸润到自己的身心中,无从把握,仿佛刚刚品到的的苦只是错觉。

我们在社会上打拼就跟初入口的茶一样,因为经验缺乏、社会历练不够,很多事情不明白,很多专业知识不懂得,所以四处碰壁,经受很多失败,人际关系从零开始开始,一切都如同摸着黑走路,脚下磕磕绊绊,甚至有荆棘的拉扯,有陷阱的拦阻,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心头有微微的苦。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正如喝茶也要先苦后甜,社会上也唯有多经历才能品出真滋味。社会经历得多可以体会到成长,喝茶时吃过“苦头”可以体会到真正的清香。苦总是暂时的,社会上无论经历什么,在回首时会觉得那些苦轻柔如柳,清清淡淡,唯心头涌起的清香经久不散。

喝茶要品出滋味,要心情平静,一面心镜映照过往种种,却不会激起一丝涟漪,静中生慧,所经历的一切都化为精神财富,心有所得,似有所悟,如同喝茶时习惯了苦,慢慢就品出香甜的滋味。

历史上能自茶中得道的名人,多经历过太多人生的起起伏伏,大风大浪。酸甜苦辣、荣辱胜败品尝过不是一次两次,所以都已看透,他们品茶,品的是茶中真滋味,苦中的香甜,香甜中的安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5461.html

上一篇:普洱茶产地在哪里

下一篇:昔归产地是哪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