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饮茶要讲究

2020-08-0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饮茶要讲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饮茶要讲究》知识吗,丰富的《饮茶要讲究》内容等你来看!

在很早的时候,饮茶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后来才慢慢普及开来。上层社会的文人大夫们有钱有闲,基本上对所有的茶都有研究。研究的多了,就会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录入其中。

固然这些书有很多是有可读性的,一些甚至是茶道中的“圣书”,如陆羽的《茶经》。不过也有一些书只是饮茶人自说自话,不具备普及意义。一杯茶要泡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各种细节。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扬长避短,茶有茶香、茶韵、茶气、茶之灵一说,侧重不同,泡法就不同。所以相同的茶叶,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壶,不同的茶人泡来,会是不同的效果,全因对茶的理解不同。

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对泡茶的器具有很详实的记录,不同的茶需要跟不同的茶具配合。茶具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造型,单说造型就有上百种之多,如何选择适合的茶具是每个饮茶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有好的茶具,茶便如同是灰姑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水晶鞋,会真正展现出迷人魅力。

要泡出好茶,最最重要的是有好水。古人对于水的选择有自己的方法,正午时分将筷子放在不同的备选水中,看哪一种的水折射最清楚,就选择哪一种。好水需要甘甜,水溶性要好,茶析出要适合。据说乾隆皇帝最喜欢喝的三清茶是由龙井、佛手、松针加梅花蕊上的雪水冲泡而成,花香的寒融入茶中,茶融水,水含香,其妙无穷。

喝茶需要讲究,正如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讲究,讲究得到位,便能如乾隆的三清茶一样,其妙无穷。

茶文化精选阅读

古人对饮茶用水的讲究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熊明遇《罗芥茶记》云:烹茶,水之功居大。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两段话,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用好水泡较次的茶,茶性会借水而充分显现出来,变成好茶;反之,用较次的水泡好茶,茶便变得平庸了。

水在茶艺中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因此,从唐代中期艺术性饮茶蔚成风气以来,择水、论水、评水,便成为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归纳起来,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

清,是对浊而言。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占人还创造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庚《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士也乘热投之。有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可防水虫孳生。

苏东坡有一首《汲江水煎茶》诗,前四句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人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日: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水虽贵活,但瀑布、湍流一类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的过激水,古人亦认为与主静的茶旨不合。用这种水去酿酒也许更合适。

水之轻、重,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确有负面影响。清人因此而以水的轻、重来鉴别水质的优劣并作为评水的标准。

据陆以恬《冷庐杂识》所记,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带一个精工制作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结果是: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一两二厘;惠山、虎跑,各比玉泉重四厘因此,乾隆还亲自撰文,把颐和园西玉泉山水定为天下第一泉。从此,出巡时必以玉泉水随行,但由于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所以还发明了以水洗水的方法:把玉泉水纳入大容器中,做上记号,再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待静止后,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锱铢。(据《清稗类钞》)乾隆测水、洗水的办法是否科学、可靠,姑且置而不论,但古人对轻水之重视程度,于此可见。

甘洌,也称甘冷、甘香。宋徽宗《大观茶论》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时髦的广告语,倒也道出好水的特点。

明田艺衡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泉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这样的冽泉,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大多是潴留在阴暗山潭中的死水,经常饮用,对人不利。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却甚宜于烹茶。《红楼梦》中妙玉用藏了五年、从梅花上扫下来的雪水烹茗,虽然是小说家言,却并非全出于想象,经现代科学检测,雪水中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要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

从水的质和味上加以长期观察后,陆羽在《茶经》中写下了山水上,江山中,井水下的结论。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说,陆羽还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依次列为: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但与他同时另一位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却认为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排列次序大不相同。此后,关于各地水质次第的争论,竟延续了千年之久且一直未有结论。这说明了,感官鉴定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在鉴定水质方面要想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的话,还须靠科学分析手段。

目前,茶界对饮茶用水所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古人饮茶,注重于水自汲、茶自煎。把汲水、养水当成整个品茶过程的一部分。他们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品水结论,虽然带有一些玄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与科学道理暗合或相通。对此,我们既无须一味盲从,但也不应一笔抹煞。了解、掌握一些水须清、轻、活、甘、冽的原则,无疑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地选择饮茶用水。

水土相宜茶自佳

由于条件所限,陆羽不可能遍尝全国各地名泉,所以能够荣列他的名泉榜的泉水(含雪水)只有二十位。但陆羽的名气太大了,以致历代不少茶人都囿守在这一名泉效应圈中而难于自拔。

晚唐的李德裕当宰相时,因喜爱惠山泉,叫人从江苏无锡直到长安设递铺专门为他运送惠泉水,自授政敌以攻击之把柄。北宋京城开封的达官贵人也极力推崇惠山泉,同样不远千里,运送惠泉水。欧阳修请蔡襄为他书写《集古录》序文,后精选四件礼品作为润笔,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由于经过长途跋涉后水味易变,京师的茶客们还创造了一种拆洗惠山泉的办法:当泉水到达时,用细沙淋过(即用细沙过滤一下,以除杂味),则如新汲时。(周辉《清波杂志》卷四)明代讲究品茶的文人无法得到惠山泉,便挖空心思,把一般的泉水煮开后,倒入安放在庭院背阴处的水缸内,到月色皎洁的晚上揭去缸盖,让泉水承夜露,反复三次,再将泉水轻舀人瓷坛中,据说用这样的水烹茶,与惠泉无异,故称为自制惠山泉(朱国桢《涌幢小品》)。崇拜名泉至此地步,已有点望梅止渴的意味了。

其实,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早已记录了陆羽的几句话: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意思说:茶出产在那里就用那里的水来烹煎,没有效果不好的,这是因为水土相宜。水再好,运到远处,它的功能只剩一半。

宋代的唐庚是个豁达者,他在《斗茶记》中说:吾闻茶不问团铐,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所以他被贬惠州时,每次烹茶,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旋汲旋烹,深得其乐。他曾作诗《嘲陆羽》,但从上述的几句话看来,他正是对陆羽的择水理论有深切体会的异代知音。

陆羽足迹未及潮郡,潮境内的泉水自然无缘进入名泉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潮境无好泉,潮人不晓择水。北宋唐庚《梦泉诗序》云:潮阳尉郑太玉梦至泉侧,饮之甚甘,明日得之东山上,因作《梦泉记》示余,余作此诗。诗中且有名酒觉殊胜,宜茶定常煎之句。又,《海阳县志金石略》记潮州西湖山《濮邸题名》:淳熙丙午中秋登卓玉,上深秀,汲泉瀹茗,步月而归。此皆宋代与潮郡有关的择泉记载。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

潮州西湖的风栖泉、处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头舵浦的龙泉;澄海之凤泉、狮泉、象泉、灵泉、玉泉;惠来的甘泉、君子泉;潮阳的卓锡泉;普宁马嘶岩的流泉:揭阳的狮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这里所开列的,是名副其实的挂一漏万,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话,正不知要开出多长的一串名单。何况,还有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大岭中的未名泉!

除了山泉,潮境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质纯美的江河。从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时江水稍浑,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须投入一点明矾,搅动几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布城乡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静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门,几句寒暄之后,马上开炉升火,再亲临井边,抖动长绳短绠,颤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来。望着水面摇漾不停的波光,听着那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响,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当然,显著名且屡成名家吟咏对象的,还是潮州湖山的山泉。丘逢甲《潮州春思》之六,至今仍脍炙人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饶锷先生《西湖山志》谓此泉深居幽谷,从不见人,正如处女,故以处女名之。时有游虾逐队而出,泉活故也。因此,昔时潮城中有陆羽癖者,皆往彼处汲取活泉,甚至有专以挑运泉水为生者。相传有一富家日日雇人挑水,每当泉水进门,只取前桶而倾去后桶之水,人问其故,曰:后桶多汗气、屁气。这则传说很快会使人联想起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一段趣事。据《驹阴冗记》所载:云林尝使童子入山担七宝泉,以前桶煎茶,后桶濯足。人不解其意,或问之,曰前者无触,故用煎茶:后者或为泄气所秽,故以为濯足之用。上述两家,确实迂腐得可以。试想入山挑水,哪有中途不换肩的道理?路愈远,换肩的次数愈多,两个水桶,又怎能分清哪个为前,哪个为后?不亲事劳作的人,难免要闹出一些常识性的笑话。不过,不管传说是否属实,在慎于择水这一点上,的确是古今茶人,人同此心。

在过去,要亲身践履陆羽提出的茶烹于所产之处,无不佳也的主张,亦不是容易的事。凤凰单丛产于凤凰山,请问有多少人能天天得到产地的泉水?但是,随着矿泉水的问世,这一难题已迎刃而解。比方说,用取自凤凰山地表下200多米的潮宝一类的矿泉水来冲沏单丛、黄枝香,那味道确实好极了。而只要你肯花费,上街一转便如探囊取物。这是现代科技带给茶人的福音。当然,如果矿泉水厂能一念及此,在包装及价格方面予以调整的话,产、销双方,定能皆大欢喜。

古代人饮茶讲究“三得”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古代人饮茶讲究“三得”》内容,感谢阅读!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

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

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

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古代人饮茶讲究“三得”》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饮茶史——饮茶的起始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献和考古的支持。

关于饮茶的起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大致说来,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三国说、两晋说多种。

首先是,唐代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其成书在汉代以后。饮茶始于上古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材料证据。

有关先秦的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直接可靠的材料来证明。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认为饮茶始见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因为西汉时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东汉末的华佗《食论》有苦荼久服,益意思,所以郝懿行此言不虚。

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荼荈当为茶饮料。据此,有人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吴国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居长江下游,东吴之茶当传自长江上游的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唐代裴汶《茶述》和杨华《膳夫经手录》都认为饮茶始于晋,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认为饮茶始于魏晋。佚名的《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如果是说中国的饮茶习俗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则是正确的,但若说饮茶始于魏晋南北朝就过于保守了。

应该说,中国人饮茶不晚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既然用来待客,不会是药而是茶。《僮约》订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以确定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饮茶最初发生在四川,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地区巴蜀民族的文化,浓厚的神仙思想以及与这种思想相呼应的发达的制药技术造就了茶叶饮料。

宜饮茶时且饮茶


生活中被油腻食物、过咸的食物包围着,当大汗淋漓的时候,您该饮杯普洱茶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同时享受饮茶的乐趣。

油了

油腻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脂类或蛋白质,其在胃中的排空时间较长,食物在胃内滞留太久,会产生饱闷感和口渴,此时饮些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加消化道蠕动,茶汁和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消化道蠕动加快食物排入肠道,使胃部舒畅从而有助于消化,可防止消化器官疾病发生。为了“消脂”饮茶时,茶可以适当泡浓一点,但注意要饮热茶,且量不宜多,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咸了

吃太咸的食物会过量吃入食盐易造成血压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不宜吃的太咸。体内盐分过高,对健康不利,应尽快饮茶利尿,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通过扩张肾脏微血管,达到利尿之效,从而排出盐分。有的腌制食品还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亚硝酸盐还易与其他一同吃下的食物中的二级胺发生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因此适当多饮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唐宋如何饮茶,怎么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做个讲究的茶人


有人说,喝茶最重要的是随心随性,无需被那些繁文缛节束缚,少了自由;有人说,不管是一人独饮或是与亲友一起品茶,都应重视品茶中的那些“讲究”,才不至于太过失礼。无论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在品茶之前,我们首先应知道些品茶中的那些“讲究”。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人生七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更是中国人待客访友的必备品,而中国人对于喝茶的讲究也充分地体现在了待客之上。客人到来时,相互寒暄坐定后,便要摆上茶具茶器一道品茶。首先,主人应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爱好来选择茶具,茶具上一定不能留有茶渍或是手指印。对于年老者,可以选择陶瓷茶具;对于年轻人,则可选用玻璃或者白瓷茶具。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把,左手启杯盖;如果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果用盖碗,则用右手持杯,左手启盖,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要是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气来降温。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

茶水不要斟得过满。俗话说,满杯酒,半杯茶。第一杯茶尤其要浅些,添水时可适当满些但是也不要太满。在离开之前,客人也应该将杯中的茶喝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避免饮茶失礼 先知饮茶暗语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很多中国人在待客时都会用茶,看着很简单的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你不可不知道的中国饮茶暗语,分享给大家,学学茶礼仪,用最纯正的传统对待一杯茶。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1、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2、晚辈向长辈: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即可。

3、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看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圾“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步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人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投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普及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重庆一带最为盛行,形成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特别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风俗的形成和传播。唐代建中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中唐以后,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卷六)

《旧唐书》卷一七三《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膳夫经手录》也云: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普及于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日益发展,越来越普遍。

宋代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繁盛。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定国策一O载: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4066.html

上一篇:桂花怎么泡茶 桂花怎么泡茶喝?

下一篇:铁观音和黄金桂怎样区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