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安溪茶帮”之史

2020-07-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溪茶帮”之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安溪茶帮”之史》知识吗,丰富的《“安溪茶帮”之史》内容等你来看!

相对于浙商或晋商来说,安溪茶商似乎有着更多的草根味。但是,据了解,全国现在有3万多家的茶庄是安溪人所开,如此势力,无人可出其右,茶帮之称,自然有其道理。

但是,回过头来,回顾安溪人走出家门闯荡四海的历史却有着一种苦涩和悲壮。

安溪原是一个贫困县。在这个县里,海拔超千米的山峰近千座,这些云雾缭绕的高山出产的便是安溪铁观音。但陡峭的地势、闭塞的交通造成的信息不灵、市场不通、观念落后,给这里的农民致富增设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茶好价低,有的茶农种茶还亏了本,一气之下把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茶树付之一炬。

享誉海内外的安溪乌龙茶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安溪人苦苦思索后发现,质量和品牌是茶业发展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进行全力打造安溪铁观音。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达40万亩,茶叶总产量4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3强,茶叶总产值超40亿元。

随着安溪茶香飘万里,更多的安溪人走出了穷乡僻壤,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了茶庄、茶店,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至于是谁第一个走出安溪在外省开茶庄,至今已无从考究。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广东省应该是安溪人向外扩张市场的第一站,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200年前,是山西商人首先打通了中国茶叶从南到北,并远销欧洲的通道;而今,来自福建的安溪商人也正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凭借着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安溪茶叶在中国遍地开花。今天的安溪茶商在广东、北京、上海、山东等茶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早已不满足把发展的脚步停留在“安溪铁观音”身上,他们已经成了中国茶产业的一支劲旅,绿茶、花茶、普洱茶……有人甚至称,普洱茶的成功当有安溪人的大半功劳。

安溪茶帮”精神

中国历史上,浙江、福建、安徽作为全国重要的产茶省份,在多年的茶叶经营中,形成了一支重要的销售大军。三省的茶商是活跃在中国茶叶界的一支异常突出的力量,为中国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浙江茶商勤劳、冒险、肯学习

浙商中的茶商并非主流,茶商在浙商中似乎也并不耀眼,但他们与浙江的其他商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勤劳、冒险、肯学习。浙江茶商不仅勤劳,而且绝不好高鹜远,但他们冒险精神实在是有些让人望尘莫及,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安徽茶商平和、儒雅、爱满足

如今,安徽商人和过去的徽商比起来显得有些暗淡,在安徽商人的身上也难觅当年徽商的踪影。安于现状,进取性不足应该是对当今安徽茶商最真实的写照,安徽茶商做生意喜欢四平八稳、小打小闹,大多数人认为能维持生计即可。

安溪茶商诚实信用,巧打关系牌

在中国茶商中,福建人占了一半的比例,其中又以安溪人居多。安溪身处闽南侨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溪人做生意善于利用海外关系,安溪铁观音能迅速在东南亚地区打开市场,就是当地的华人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次,安溪人会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资源,无论是政治关系还是社会关系。

安溪茶商在茶叶经营中决不投机取巧,不赖账,不坑蒙拐骗,这似乎有些循规蹈矩,但安溪茶商认为,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信。

关于本文《“安溪茶帮”之史》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史之茶


茶(1)[Tea]之茶树

茶树。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下分类未定。中国多采用张宏达分类。可以泛指芽叶可制茶饮用的各种茶树。在张宏达分类中,包括茶亚属或茶组下茶系植物;也可特指茶系下的茶种植物[Camelliasinensis(L.)O.Kuntze]。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秋季开白花,具有喜温暖、湿润,喜酸性土壤的生长特点。中唐之前谓荼。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谓荈诧,扬雄《方言》谓蔎,东汉《说文解字》谓茗,三国魏张揖《埤仓》谓荼,《杂字》谓荈,并有葭萌、诧等称。唐代陆羽《茶经》:其名一日茶,二日檟,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中唐时荼字衍生为茶。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中国茶的外传,主要依靠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唐代时茶传往日本、朝鲜等地,后又从南方海路传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欧洲各国,并进一步传向美洲大陆。北方由陆路传往俄国、波斯等地。现世界各国语言中茶词的读音,大多源于中国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的译音。

茶(1)[Tea]之茶产品或制品。

茶树芽叶及由其制成的饮料。如茶叶(茶)、茶水。传说以荼为饮料,始于神农时代,兴于唐,盛于宋,今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另两种是咖啡和可可)。

茶史之茶学


茶学[Theaoiogy]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茶树的栽培、繁育、制茶,茶叶质量及其审评、检验方法,茶叶销售、流通学等经济活动以及茶文化。

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此后经宋、元两代,茶区扩大,建茶崛起,茶业重心南移,历史上不产茶的福建成为贡茶的主要产地;团饼茶制作技术日臻完善,并出现了末茶和散茶;饮茶艺术日益完善与精美,由上层社会逐渐普及于民间。由于团饼茶制作工序繁琐,重劳民力,明代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由此促进了散茶的兴起,散茶制作技术亦日益精进。

明、清时代,制茶技术全面发展,始形成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名茶制作技术高度发展,已有近百种名茶出现。传统的种茶、制茶技术成熟,茶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销至世界各地。明、清两代,茶学科技著作已有六十余种。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茶叶科学和茶叶生产的发展,为现代茶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0年迁至重庆的上海复旦大学在农艺系内建立茶学专业组,标志着中国茶学学科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经全国农林院校院系调整后,相继在安徽、浙江和湖南等高等农林院校建立茶学专业,并在主产茶省建立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加速了中国茶学的发展进程,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树栽培、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综合利用、茶业经济贸易、茶与人体健康以及茶文化等分支学科。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茶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茶学已发展成一门以农学为基础,并包含食品学、经济贸易学和社会学,涉及农、工、商、文的综合性交叉独立学科。

茶史之茶区的分布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茶区的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安溪铁观音千年茶史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翻开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茶叶发展史。有史以来,安溪人以茶为生,茶业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安溪,蕴涵着丰富的古老的茶文化。

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

千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精湛的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的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种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剑斗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明代“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武夷从唐朝起生产蒸青团茶,明末罢贡茶之后,福建省汉族茶农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铁观音。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中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2]

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铁观音生长.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百分之百是无性系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等五大名茶占茶园面积的90%,并建有10万亩铁观音基地,6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叶年产量超过1.5万吨,总产值3亿多元。全县茶叶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的1/4。

安溪茶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乌龙茶生产技术和铁观音等优质名茶也不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茶业已成为了安溪县最大的生产支柱和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时有谣“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植茶当防老,茶价供万家”。(防老既养老之意)

安溪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独特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千百年来,随着乌龙茶品类的诞生和发展,在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寺庙碑文记载安溪200年种茶史


小寺庙里一块不起眼的石碑,却见证了安溪铁观音茶叶200多年的种植史。近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泉州普查人员慧眼识珠,在安溪县剑斗镇发现了这块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碑,揭开了一段茶叶种植不同寻常的身世。

在当地山上一座供奉清水祖师的寺庙左厢,普查队员们发现了一块高2.3米、宽1.1米、厚0.45米且保存完整的石碑,石碑上的刻字已经有些模糊。经过对碑文的辨识和抄录摄像后,泉州市博物馆的吴艺娟主任表示,石碑的落款处透露出立碑时间是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碑文记载大致内容是,这座寺庙原本已经因为战乱荒废,康熙戊戌年(1718年),有一个禅师从永春到此重建寺庙。碑文中租茶竹等项重修岩,介绍说禅师在这种植茶和竹,卖钱后修缮寺庙。

在石碑的左半边六行共300多字的碑文中,则道出寺庙拥有近3顷,包括茶园在内的各种田地。而根据《安溪县志》的记载,清雍正三年前后安溪人发明了铁观音。那么这块碑文提到的茶叶,年代与此记载较为接近,又说明什么呢?

对此,吴艺娟认为,这块石碑是目前安溪县茶叶种植史上有较早明确纪年的实物资料。石碑的发现还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清水祖师、马氏真仙等民间信仰传播的见证;第二,它明确记载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闽南一带特别是安溪县的物价、地价、田租等数据,是最真实的社会经济史材料,有助于文史专家们对当时闽南社会形态的全方位研究。

中国茶叶茶史拾遗之闽茶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茶叶茶史拾遗之闽茶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福建省是著名的茶产区,六大茶类有四类出自福建。目前市场上为人所熟知的福建茶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岩茶、正山小种红茶、福鼎白茶、漳平水仙、漳州白芽奇兰、坦洋工夫红茶等。而且这些品类的茶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茶文化内涵丰富,相关茶事广为流传。其实,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产茶区,福建的茶品类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在历史上曾风靡一时的茶品类,甚至是贡品,只是由于没有很好的传承与发扬,让这些优秀的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几年,福建省在大力打造茶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扶持,茶产业从业者也看到了茶叶中兴的希望。那些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茶品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成为了地方茶,没有开拓市场而已。如今政府的政策导向,让他们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这些优秀茶品的继承者们纷纷开始发力,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让这些优秀的茶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些茶品所在地的政府也积极响应,展开了相关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鼓励传承者们传承好工艺,并进行相应的包装,再次进入市场。

如今,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经过调查摸底,确立了全省26个县委重点产茶县,这些历史名茶几乎都涵括进去了。相信随着市场的复苏,这些历史名茶将再次焕发出生机,成为人们喜爱的茶品。

那么,福建省有哪些历史名茶?有哪些制茶工艺?中国网茶叶频道的编辑们进行了精心的收集整理,将为大家逐渐还原。在福建茶区的茶史拾遗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将对其他产茶区的茶史拾遗进行相应的收集整理。也欢迎广大茶人提供资料,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闽茶茶史拾遗之一:宁化延祥孔坑贡茶

延祥位于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交界,群峰叠嶂,密林环绕,有“五里横排十里岭”之称,辟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至今已近千年历史,隶属宁化县泉上镇。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延祥村的出名,在于她的贡茶传说,和她原有的明代古建筑群有关。现在古建筑群已经成了断壁残垣,只有西园的贡茶还年年生,年年长,依然能让人品味那一段历史。

延祥的西园,海拔7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此地朝东背西,旭日东升即照于此,午后巍山僻日。园地首层乌土,底层朱砂,自古以来生长着数十亩野生茶,统称延祥西园孔坑茶。孔坑茶每年只采一次,于谷雨后立夏前选晴天采摘为佳,采用传统手工制法,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具有提神醒脑,健胃消食,清凉解毒等功效。据《延祥村史志》载,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延祥拔贡杨德安任浙江金华府经历常赴京,每次赴京,就带上家乡孔坑茶送给皇帝和大臣品尝,皇帝和众臣饮后大为赞赏,遂将延祥西园孔坑茶列为贡品,令每年进贡。民国36年(1947年),台湾省为庆祝台湾光复二周年,产品展览活动特设福建馆,并指定宁化延祥西园孔坑茶供展。1955年和1956年,延祥西园孔坑茶连续二次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获得很高评价,并曾献送毛泽东主席,作为表达宁化革命老区人民心意的礼物。2010年,延祥西园孔坑野生茶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

在当地,至今还流传延祥西园孔坑茶的传说,更使延祥贡茶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据说当时延祥西园孔坑茶被列为贡茶后,皇上要杨德安汇报孔坑茶的棵数,以确定每年上贡茶叶的数量。杨德安为了让家乡人能留些茶叶自己品尝,有意在皇帝面前少报了一半,只说有800棵。没想到杨德安回乡后,发现西园孔坑野生茶树当真只剩800棵,其余的全部枯死了。因此当地百姓都说西园孔坑贡茶受封于皇帝的金口玉言,更是奇货可居。

清顺治五年(1648年)一月,南明永宁王妃彭氏,率兵进驻延祥九龙寨,聚众抗清。因一路征战,长途跋涉,许多士兵得了风寒,当地村民感动于彭妃的忠勇,纷纷拿出家中的西园孔坑茶来,煎水给战士喝,也奇怪,战士喝了西园孔坑茶,全都病愈,皆称赞西园孔坑茶神奇功效。彭妃率众将士突破清廷重兵围追堵截,转战至长汀,虽然后来彭妃兵败被处死,但孔坑西园茶独特的疗效依旧被当地群众广为应用。

据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宁化人黄慎也与延祥西园孔坑贡茶结下不解之缘。有年春末,游学至延祥,正值孔坑茶采摘时节,深感于西园孔坑茶的稀少和珍贵和村民采茶的艰辛,挥毫泼墨作《采茶图》,并写下了“红尘飞不到山家,自采山头玉女茶。归去溪云携满袖,晓风吹乱碧桃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中所说的“玉女茶”就是指孔坑西园茶。黄慎这幅《采茶图》被首都博物馆珍藏。

孔坑茶每年只采一次,于谷雨后立夏前选晴天采摘为佳,采用传统手工制法,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具有保护牙齿、提神醒脑、生津利尿、解暑杀菌、减肥美容、预防癌症、降脂降压、防辐射抗衰老、健胃消食、清凉解毒等功效。

关于本文《中国茶叶茶史拾遗之闽茶篇》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鹿苑茶史


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请代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来到鹿苑寺讲经,当它品尝了鹿苑茶后遂题诗一首,称颂鹿苑茶为绝品,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制作好的鹿苑茶风格十分独特,它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

在80年代初商业部的一系列评优,鹿苑茶榜榜有名。可是,进入90年,至少在北方城市鹿苑茶其名不彰。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产量有限,导致外地人只知其名,难闻其香。

云南茶史


云南普洱谁人不知,云南产茶自有其优越的自然气候,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加之人为破坏少,出产的茶叶都是最健康的饮品。普洱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云南茶叶的历史。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双版纳境内,发现最古老的茶树,高达32.12米,主干半径达1038米,树龄估计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约有制茶植物380种,云南就有260多种。

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除普洱茶外,凤庆红茶、滇绿、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云南名茶都是上品。云南的茶文化犹如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而亮丽,使人陶醉、使人瑕想云南茶文化中心就诞生成长在这片沃土中,根深叶茂。向海内外传播着民族茶文化的精华,在国内外茶界领导茶友,云南省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多次代表云南参加国内国际茶道茶艺表演,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的赞美和称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茶叶从云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随着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们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云南许多民族对茶有其它称谓。布朗族称茶为腊,傣族也称腊。哈尼族刚称为诺博。但诺博的含意,不是某种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愿。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将茶叶取名为诺博,它的社会文化已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云南茶学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诺博文化,称为云南茶文化的摇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3205.html

上一篇:诗词与茶

下一篇:古树茶的奥秘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