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

2020-07-1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说的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及小姐太太一干人等,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喝茶一事。想那妙玉纵是清高,遇上贾府里至高无上的当家人也要放下架子的,忙去烹了茶,用了极其讲究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捧与贾母。茶当然是好茶,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旧年蠲的雨水。我不知旧年积攒的雨水到底好在何处,现在谁会用雨水泡茶呢?我倒是尝过雨水的,年幼时母亲喜欢在下雨天里用桶接了檐下的雨水,烧饭,泡茶,说那是天水,好着呢。

果然妙玉招待黛玉、宝钗的体己茶就是雪水煮出来的,茶具是更为稀罕的古玩奇珍,宝玉用的便是妙玉平时喝茶的绿玉斗。只是这三位并不识得妙玉冷漠外表下的如火热情和那一杯清香茶饮,连冰雪聪明的黛玉亦天真地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而遭了妙玉的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指茶味不凡,轻飙浮云之美),如何吃得?”呵呵,刚才那般恭敬地捧给贾母的雨水煮的茶,竟是妙玉瞧不上眼的。

读到这里,我仿佛见到姑苏城外,那一片静穆古寺之中的香雪海,孤高自傲的妙玉正顶着寒风,用她那只鬼脸青的花瓮精心收集一朵朵梅花上的积雪。那花与雪中有她的情与希望,那贮藏了一瓮埋在地下的梅花雪间,有她的爱与寄托,随着一缕缕茶香,缓缓释放出来,只可惜怡红公子哪里识得槛外人的真正心事。一个是枉自嗟叹,一个是空劳牵挂,这彷徨于俗世之外的妙玉,不也在情天恨海里艰难泅渡么?

生活于今天的浮躁世界里,想要学古人去喝梅花上的雪煮出来的茶,做梦吧。不过,如乡贤郑板桥写过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却是不难,而且非常优雅写意,情趣盎然。窗外雪花飞舞,扫上一盆来烧茶岂不是好?“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炉上茶水初沸,茶香四溢,这读书人就着一碗如豆青灯苦读,沉醉于书本之中乐而忘返,哪里还记得现实世界里的雪与茶。

关于本文《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白居易喜爱茶、烹茶技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陆羽品泉烹茶鉴水的故事


陆羽一生对茶的研究极为透彻,被后世誉为“茶仙”、“茶圣”、“茶神”。在其生平经历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阐也很多。唐朝张又新在所著的《煎茶水记》里转述了陆羽《煮茶记》中所记载的一则烹茶鉴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陆羽与李季卿,广德年间,代宗任命李季卿为湖州刺史。李季卿一行到达维扬(今江苏扬州)时,与陆羽偶遇。李季卿久闻陆羽声名,十分仰慕,因此决定与陆鸿渐一同赶往湖州郡。到达扬子驿(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季卿说道:“陆君善茶,早就天下皆知了,这扬子江的南零水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这“二妙”赶到了一块儿,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啊,绝对不能这么算了!”

随即便命身旁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早已将烹茶器皿准备好,军士取水回来交给陆羽之后,只见陆羽用勺扬水观之日:“此乃扬子江之水,但并非南零之水,与江岸之水颇似”。

前去取水的军士力图争辩:“有不下百人亲眼目睹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我怎么敢有所欺骗呢?”陆羽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当瓶中水剩余一半时停了下来。再次以勺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刚刚狡辩的军士闻陆羽此言非常害怕,连忙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之后,驾舟回岸时,由于水流湍急,船左右摇晃,瓶中南零之水洒出了一半,我担心剩余的水太少,就在岸边汲取江水以增补之。处士实乃神鉴,小人再也不敢说谎了”。李季卿和随船其他宾客在场者共数十人无不被陆羽的神鉴能力所折服。李季卿接着问陆羽说:“您既然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可否都有精确的判断?”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在座众人听之甚奇,于是请陆羽依照次第共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二十品。这则故事出自张又新的的《煎茶水记》,而张又新则是通过借阅一位楚地僧人的《煮茶记》而得知的这篇品泉故事,那时距离陆羽辞世已经十年了。 陆羽学识渊博,对诗词韵律和佛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为人诚信至上。他不仅具有丰富的茶学知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极为高超的烹茶技艺,在僧侣文士和朝廷贤臣中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尊重。他穷其毕生精力编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而张叉新《煎茶水记》中的这则品泉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羽在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白居易《招韬光禅师》烹茶品茶诗集欣赏


招韬光禅师

白居易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详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从甚密。一次,白居易精心备下素斋,并写下此诗,派人送给韬光禅师,邀他进城共同进餐。韬光禅师也回诗一首,名为《谢白乐天招》,婉辞谢宴。诗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于是,白居易只好经常光顾韬光寺,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吟诗论文。当年白居易与韬光大师汲水烹茗的水井谓之烹茗井。

另,王建《与僧饮姜茶》,与此诗大同小异:“别屋炊香饭,熏辛不入家。温泉调葛粉,净手摘藤花。香蒲除青叶,芹斋带紫芽。愿师常相伴,消气有姜茶。”

东坡烹茶审味,赋茶诗词怡然自得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其中《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另《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白茶行业关注: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的茶事典故。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白茶行业关注: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他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

【茶字典】那卡


那卡是拉祜族译音,也写作娜卡、腊卡、纳卡,普洱茶产区的山头名称。

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

那卡即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茶区内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所产的云南普洱茶。其特点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较饱满,茶香纯正。

地理位置

那卡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那卡的最著名。历史上那卡制作的竹筒茶就很有名,是上贡给傣族土司的贡品。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那卡是勐海县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那卡的面积9.69平方公里,海拔1,662.00米,年平均气温16.00℃,年降水量1,800.00毫米,生态环境好,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全寨一共有107户,56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919元(2010年12月25日)。那卡寨子以出产品质上好的古树茶而被人们所认识。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那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村后山坡上,森林环境虽有所破坏但还算比较好,古茶树面积有300多亩,茶树密度较大,呈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过2米,干径十多厘米。

古茶园中大叶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一定比例。土壤主要是黄沙土。勐宋茶区由于茶比较有名,100多年前就有汉人迁入经商,经营茶叶生意和种茶制茶。

那卡普洱茶的特征

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较饱满,茶香纯正。

梅占茶的由来


梅占茶原产于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1985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梅占植株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节间甚长;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开花多,结实少.育芽能力强,芽梢生长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长期7个月左右.适应性强,产量较高,在不同产地能适应制各种茶类.制乌龙茶香味独特,品质较佳;制红、绿茶,香高味醇,具兰花香.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节间甚长;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开花多,结实少.育芽能力强,芽梢.

梅占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清道光元(1821年)前后,芦田有一株茶树,树高叶长,但不知其名.有一天,西坪尧阳王氏前往芦田拜祖,芦田人特意考问王氏那株茶叫名?王氏不知,一时答不上来,抬头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遂巧取梅占为其茶名.

另一种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安溪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过此地,向杨讨饭,杨尽情款待,老人以三株茶苗赠送.杨把它种在玉树厝旁,精心培育,长得十分茂盛.采制成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香可口.消息一传开,大家争相品评,甚为赞赏,但叫不出茶名来.村里有个举人根据该茶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此后三村五里广植扩种,就逐渐驰名各地.

盖碗君的前世今生


士兵打战需要熟练掌握自己的武器才能上战场,我们爱喝茶的人泡茶当然需要了解茶器才能泡出一手好茶啦。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茶器里一个重要的角色盖碗君,让各位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1、历史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2、发展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3、寓意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顾名思义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4、材料

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白瓷盖碗最便宜,像小编这样的屌丝就爱用。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5、使用

盖碗早期是个人使用,也就是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在清朝最为盛行使用盖碗来喝茶。后来盖碗被当作茶壶来使用,因为使用盖碗泡茶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并且清洗起来也比茶壶容易得多。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器,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6、优点

使用盖碗泡茶最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7、名人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所以,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盖碗都是不错的选择。

茶马驿站·那柯里


那柯里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唱响中央电视台的《马帮情歌》的诞生地,位于宁洱县南部,距离宁洱县城16公里,普洱市区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66户农户,两条小河盘旋相汇于此,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良好,保存有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荣发老店,部分当年马帮用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历史遗迹、遗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茶文化、古道文化痕迹,美国、日本、香港等地探险人士多次到此探访。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相传,无论从磨黑孔雀坪下来走夷方,还是从思茅上来,经官府大道入京的马帮,都须在那柯里“荣发马店”歇脚过夜。进或出“荣发马店”的马帮须涉水淌过马店前的一条小河,劳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马儿面对清凉的河水,都流下伤心的泪,因而得名“马哭里”。视马为生命的马锅头几次上书官府,官府遂了马锅头的心愿,修建了一座长20余米的规格为五格的“风雨桥”,从此,“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

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祖先创造性地开通了这样一条与外界商贸交流、沟通的路线,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崎岖山路为载体的民间商贸通道——茶马古道。从唐代开始,古普洱府(宁洱)就因普洱茶和磨黑盐的产销成为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重镇。茶马古道的拓展带来茶业的兴盛,马帮也成了促进普洱茶名扬天下的传递者。茶马古道沿途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文化差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黄金线路。那柯里就是这条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珍珠。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1412.html

上一篇:品得往事皆如茶

下一篇:白茶白牡丹禁忌,过浓、过量都不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