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想起了胡适拒做徽茶广告

2020-06-1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想起了胡适拒做徽茶广告”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想起了胡适拒做徽茶广告》内容,感谢阅读!

被舆情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实施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即公布了2015年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侯耀华、李金斗等明星代言人赫然“榜上有名”。近来,在电视屏幕上,陈宝国、雷洛生对鸿茅药酒的“地道”的赞叹、高明对陈李记的“高明”的称誉也悄然淡去。这让公众看到了新《广告法》实施后对违法广告查处的新变化,也给那些违法广告发布者、经营者以及代言人敲响了警钟。其实,公众在追问违法广告该遭受何种处罚的同时,也在质疑着明星广告代言的底线。

那么,何为明星广告代言的底线?答曰:诚信。这里令我想起了胡适当年拒绝替徽茶做广告的轶事——

胡适嗜茶,即使在美国留学,也常请一位叫胡近仁的族叔寄上徽茶。1929年,胡近仁在上海开了“程裕新茶号”,专卖徽州各地的名茶,但名气不响,生意清淡。这时有人替他出主意:“你侄儿胡适是北大教授,又是博士,何不利用一下他的名气?倘若他肯为你做广告,何愁徽茶没有生意?”于是,胡近仁给胡适写信,称:将自己所卖的徽茶取名“博士茶”,并由胡适为广告代言人。在他所拟的广告词中云:“博士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疴遂得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这位贤侄致函一口回绝:“‘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即广告)中说胡某人昔日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

胡适堪称“五四”运动的大明星,加之其学贯中西,声誉遐迩,倘若由他替“博士茶”做广告,应者如云,畅销如水,那是自不待言的事。但胡适并没有给族叔一个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机遇。细读胡适的回信,他之所以拒绝族叔的请求,是基于三个“不可”:一、违背了自己“最不爱出风头”的初衷;二、用的尽是些“最陋俗的话”,三、也是最为主要的缘由,是广告词充斥着“欺骗人的话”。其实,茶叶也是属于一种低消费的东西,即使广告略显夸张似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不良后果,但是,胡适断然不给族叔“面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为人正直,不愿突破“诚信”这一底线,顾忌倘若贸然为之,“将来必为人诟病”。

反观当下,在各类媒体上,明星做广告代言比比皆是,广告所推介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吃穿住行,几无“空白”。试问:有几个明星有如胡适的“顾忌”?明明膝下有小,却做“不育症”广告;明明体魄健康,却做价格不菲的药品、补品广告;明明滴酒不沾者,却做各类名酒广告;明明专用进口化妆品,却鼓吹着国产化妆品的“神效”;等等。如此这般,不“为人诟病”且受追责才怪哩!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想起了胡适拒做徽茶广告》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经网扩展阅读

徽茶的历史追溯


徽茶,即徽州茶,古徽州各县有产。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名誉中外,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当今徽茶的代表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婺源绿茶、休宁松萝、顶谷大方、金山时雨等。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茶马互市还是拒虏固边?


青海省档案局收藏着一道明万历年间的晓谕,晓谕的发布者是一位姓王的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

什么是“晓谕”呢?省档案局编研部主任申玉宝解释说:“晓谕,就是告示、布告。在古代有什么需要告知百姓知道的事情,官府就会发布一道晓谕。我们看古装剧,衙差在城墙上贴出一道告示,百姓都过来围观的,就是这个。”

这一道晓谕,保存得很完好,字迹清晰,并盖有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的印章。晓谕的抬头是“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王御史的名字已经不可考。晓谕发布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晓谕为纸质,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并且如此完好呢?

“首先,我们从纸张的质地来看,这是一种韧性很强的棉纤维纸,这种纸的特性是拉力强、耐磨损,写上字后,墨迹就很快渗入了纸张的内部,字迹保留的时间长。”申玉宝说,“当时,这种纸很普遍地被应用于官府文件的抄写上。另外,我们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晓谕当时没有被张贴,而是直接送达的。当时的青海地区,大多数是游牧部落,城池很少,这一份也许就是被送往某个游牧部落避免了风吹日晒,从而保存下来了。”

这道晓谕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茶马互市,一是拒虏固边。

从唐代开始,中原人民就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以茶易马,这样的贸易延续了很多年。明代统治者将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茶法和庞大的榷茶官僚机构,明代也是我国茶马贸易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从这道晓谕可以看出,茶马贸易在当时青海地区也是很繁盛的。晓谕说明明朝廷还是很重视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的,专门在晓谕中提出纳过差发马的部落,朝廷会给予赏赐,以此鼓励青海地区人民以马易茶的积极性。

另外,晓谕中提到了外虏的入侵。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数支较大的北虏入侵青海。晓谕中提到的北虏,应该是蒙古部落“真相”与“火洛赤”。这两支蒙古部落在万历十八年的八九月份大举入侵河州等地,而明王朝的官兵并没有能抵御住他们的侵扰,使得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多次来到西北视察军务。“王御史应该就是在此时被派往青海地区的,他也许已经来到了西宁卫,并在西宁卫发布了这道晓谕,一来是为了安抚青海地区的民众,二来是申明朝廷的主张,说明朝廷会驱除北虏,让青海地区的人民得以安定生活。”申玉宝说:“当时,北虏兵强马壮,有些部落已经归顺于北虏,青海地区的形势比较紧张,而从茶马互市看,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已经形成定局,明朝廷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重申茶马互市而发布晓谕。转而从拒虏固边来看,此时边疆形势紧张,抵御外敌、安抚民心是重中之重。

徽派茶道以茶立德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茶马互市还是拒虏固边


青海省档案局收藏着一道明万历年间的晓谕,晓谕的发布者是一位姓王的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

什么是晓谕呢?省档案局编研部主任申玉宝解释说:晓谕,就是告示、布告。在古代有什么需要告知百姓知道的事情,官府就会发布一道晓谕。我们看古装剧,衙差在城墙上贴出一道告示,百姓都过来围观的,就是这个。

这一道晓谕,保存得很完好,字迹清晰,并盖有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的印章。晓谕的抬头是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王御史的名字已经不可考。晓谕发布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晓谕为纸质,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并且如此完好呢?

首先,我们从纸张的质地来看,这是一种韧性很强的棉纤维纸,这种纸的特性是拉力强、耐磨损,写上字后,墨迹就很快渗入了纸张的内部,字迹保留的时间长。申玉宝说,当时,这种纸很普遍地被应用于官府文件的抄写上。另外,我们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晓谕当时没有被张贴,而是直接送达的。当时的青海地区,大多数是游牧部落,城池很少,这一份也许就是被送往某个游牧部落避免了风吹日晒,从而保存下来了。

这道晓谕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茶马互市,一是拒虏固边。

从唐代开始,中原人民就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以茶易马,这样的贸易延续了很多年。明代统治者将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茶法和庞大的榷茶官僚机构,明代也是我国茶马贸易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从这道晓谕可以看出,茶马贸易在当时青海地区也是很繁盛的。晓谕说明明朝廷还是很重视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的,专门在晓谕中提出纳过差发马的部落,朝廷会给予赏赐,以此鼓励青海地区人民以马易茶的积极性。

另外,晓谕中提到了外虏的入侵。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数支较大的北虏入侵青海。晓谕中提到的北虏,应该是蒙古部落真相与火洛赤。这两支蒙古部落在万历十八年的八九月份大举入侵河州等地,而明王朝的官兵并没有能抵御住他们的侵扰,使得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多次来到西北视察军务。王御史应该就是在此时被派往青海地区的,他也许已经来到了西宁卫,并在西宁卫发布了这道晓谕,一来是为了安抚青海地区的民众,二来是申明朝廷的主张,说明朝廷会驱除北虏,让青海地区的人民得以安定生活。申玉宝说:当时,北虏兵强马壮,有些部落已经归顺于北虏,青海地区的形势比较紧张,而从茶马互市看,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已经形成定局,明朝廷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重申茶马互市而发布晓谕。转而从拒虏固边来看,此时边疆形势紧张,抵御外敌、安抚民心是重中之重。

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


想了解《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知识吗,丰富的《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内容等你来看!

石阡出好茶,石阡人爱茶,石阡苔茶的魅力一直名声在外。关于当地苔茶确切的起源时间,后人已无法考证。不过,在与茶相伴的漫长岁月里,石阡人创造出一种与当地茶文化相结合的特有戏剧:茶灯。

石阡茶灯所表达的内容,虽然是普通采茶场景的众生相,但却是数百年来当地茶文化与花灯文化相互交融的展现。随着社会的变迁,茶灯与茶的故事还在石阡继续上演,但它未来的传承之路,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A

茶灯起源

原为推广苔茶

67岁的黄仁会,是如今石阡县城还会跳茶灯的少数艺人之一。尽管从小就耳濡目染,但对茶灯的起源她也不知从何说起。

在当地,人们为茶灯赋予不少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茶灯文化源于唐朝,唱词记载,“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皇母娘娘眼睛痛,许愿99盏大红灯,33盏留上天,33盏去海边,33盏无去处,留在人间贺新春”。

在《石阡通志》中,人们找到了使人信服的说法:唐宋时期,茶叶是石阡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苔茶甚至成为皇室贡茶。石阡苔茶被朝廷所用以后,制茶人为推广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发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一位杨姓艺人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相结合,演绎出一种民间灯艺戏曲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应运而生。

这样的说法与古石阡的历史接近。根据学者考证,在宋朝时,石阡已依靠茶叶发展起繁荣的古代农业文明,茶灯正是起源于这种环境。

B

十二剧目展现采茶百态

在石阡茶灯当中,艺人们按一年中的12个月份将其分为12出剧目,每个剧目通过不同时节的采茶景象,展现采茶人的喜怒哀乐。

黄仁会说,茶灯的角色有12个“茶姑娘”、1个“茶妈妈”及一些杂角(又称丑角,包括杂货店老板、赌徒、算命先生等角色)。尽管有12出剧目,但茶灯的内容和唱词讲述的都是茶姑娘采茶后,杂角打起姑娘们的主意,茶妈妈挺身护女的故事。

在茶灯演出现场记者看到,茶姑娘们手提茶篮上场,身上一条绳索编制的花辫象征着她们的身份。剧目中,时而有赌徒向茶姑娘大献殷勤,时而有杂货店老板向她们兜售物品,更有算命先生替姑娘们占卦问姻缘。每当出现这些场景,茶妈妈总是上前怒骂杂角“不正经、黄鼠狼想吃天鹅肉”,通俗的语言惹来周边观众哈哈大笑。

在黄仁会的幼时记忆中,以前茶灯中的扮演者均为年轻男子,不许女性扮演,也不许女性观看。每逢过年,当地的大户人家请来茶灯艺人表演,周边的邻居会簇拥至大院里观看。

那时,年幼的黄仁会被锁在家里,只能透过门缝偷偷观看茶灯。尽管看戏艰辛,却丝毫没有减弱黄仁会的兴致,她总是为茶灯的角色所着迷,喜爱着男扮女装的“茶姑娘”,捧腹于“茶妈妈”和杂角们之间的斗争。不知觉间,12出戏的内容她全部记在心中。

在过去,茶灯是石阡人过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项目。但抗日战争期间时局紧张,茶灯表演曾一度消失。之后,虽然茶灯表演逐步在改进,比如允许女性参演,但仍处于低潮。

C

茶灯文化在困境中传承

2005年,退休后的黄仁会想起小时候的茶灯情景,但她发现周边却无人能跳一次完整的茶灯。为了延续这份传承,她找来不少同龄的姐妹们组建一支茶灯表演队,与她们反复回忆,将茶灯的唱词慢慢记下再重新表演。在一家公司的资助下,黄仁会的队伍得到更多的表演机会,茶灯也得到更多的推广。

从组建茶灯队至今的九年里,黄仁会的茶灯队曾走出石阡,前往长沙等地进行表演。尽管在外地受到欢迎,然而在石阡本地,茶灯的传承却陷入困境。

黄仁会说,她与其他茶灯艺人曾尝试将茶灯表演传授给学生,然而学会跳茶灯的年轻人们,毕业后有的升学读书,有的外出打工,茶灯队伍并没得到太多的新生力量注入。为了茶灯的传承,黄仁会想出一个新办法:她和队友将茶灯表演传给石阡一些学校的老师们,再由老师教学,以此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据介绍,目前贵州省内的茶灯艺人仅有30多名。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茶灯的传承,目前,石阡县已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对茶灯的唱词、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正在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关阅读

老人与木偶戏相伴六十多年

家住石阡县花桥村的付正华,已年近八旬,他和弟弟是石阡木偶戏的第七代传人。

据付正华介绍,他10岁时跟父亲外出演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60多年。“雕刻木偶很辛苦,很多学徒半途而废,只有我和弟弟坚持了下来。”付正华说,如今老艺人们相继辞世,年轻人又不愿学。加上木偶戏对基本功要求高,由于伴奏乐器、头子、戏装的陈旧和损坏,剧目、唱腔得不到及时整理,石阡木偶戏的发展受到局限。

目前,为更好地传承木偶戏,石阡民族中学开设了木偶戏课,向学生们教授木偶戏的基础知识和表演等方面的技艺。该校木偶剧团的老师还收集部分经典剧目,现已整理出《赐马叼袍》等20余出完整的剧目。

关于本文《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徽宗《文会图》说宋茶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作为帝皇,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书画均可彪炳史册。宋徽宗一生嗜茶,著有著名的《大观茶论》,也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字画,其中,《文会图》就值得一说。

《文会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地点应该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

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

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赵佶《大观茶论》论及茶器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文中所说这些器具几乎在《文会图》中均能看到实物,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消闲人生的最佳方式,也是太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必要的环境和器具外,重要的是要有优雅的情怀和洁净茶心。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煎一炉水,瀹一瓯茶,焚香展卷,细细品读《大观茶论》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感受到那份曾经存在过的精致与儒雅。

朱汝奎嗜茶成癖拒赡养


朱汝奎是清代文学家冒巢民笔下的一位对茶有奇癖的老人,在冒巢民所著的《齐茶汇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位名叫朱汝奎的老人,嗜茶成癖,幼年时就已经对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据冒巢民所写,朱汝奎从十四岁就开始登齐山采茶制茶,每年春夏两次,从未间断。也就是说,六十年里,朱汝奎一共进山一百二十次。当时有位叫于象明的人对齐山茶颇为精通,有“精鉴赏甲于江南”的雅号。于象明率领全家移居齐山棋盘顶上,每年由其家人亲自采制齐山茶,先后制成了如庙后、棋顶、涨沙、本山等众多名品,冒巢民曾经亲自品尝过这些茶,认为虽然茶各有差等,但无论是何种茶,味道都极真极妙,以为是齐山茶中的极品。

然而,朱汝奎的到来让冒巢民大吃一惊。一年,朱汝奎老人也携齐山茶前来拜访冒巢民,冒巢民惊喜地发现,朱老焙制的茶水与于氏之茶在味道上难分高下,但他的茶叶却要多出一种叫“花香”的种类。通过进一步了解,冒巢民对这位嗜茶而轻家的老人更是感到分外惊奇。朱汝奎生有一子,于诸生中颇有名气,且儿子也颇尽孝道,对父亲悉心赡养,照顾有加。然而儿子的一点让朱汝奎非常不高兴,儿子不喜欢喝茶,因此他觉得儿子一点也不像自己的后代,忍无可忍的朱汝奎终于在一天离开家中,拒绝儿子的赡养。离开家后的朱汝奎常常以年逾七旬之高龄进山采茶,烘焙成千茶之后即在街市大声叫卖。这位老人对于茶的嗜好,完全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经常是整日洗茶涤器,不眠不休。此外,采茶供佛也是从朱汝奎开始的。他用采制的茶叶来供奉佛祖,精心治办所有佛事,以求死后能往生“香国”。

茶业皖军吹响徽茶崛起号角


安徽作为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近年来,茶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的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茶产业在安徽省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三百余万人。

安徽省茶叶不但产量大,而且优质品种多,在全国十大名茶行列中,来自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名优茶叶品牌不断涌现,茶业种植规模的日渐壮大,在全国已经树起一面茶叶皖军的旗帜。

安徽省农委作为该省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主导部门,为了更好地宣传、展示、推介安徽茶叶和弘扬安徽茶文化,打造安徽名优茶品牌,繁荣安徽省茶产业经济,扩大市场消费,带动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区农民增收,于近期开展了徽茶崛起茶业皖军系列访谈活动,该系列访谈主题为打造优势徽茶品牌、振兴徽茶产业。各市、县农业部门积极参与到徽茶崛起茶业皖军系列访谈活动中,主动融入到茶业皖军的大家庭中,来展示皖茶文化、打亮茶叶品牌。

黄山不仅有毛峰,还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松萝茶。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熙在中安在线演播室里自豪地向主持人介绍,黄山松萝茶产自生态环境绝佳的绿茶金三角休宁县的松萝山,始创于明代弘治年间,誉为徽茶屯绿的鼻祖,历史上一直作为中药的厨房药的茶叶。共同参加访谈的休宁县农委主任宋更生,更是强调农业部门要为企业搭建好平台,积极扶持当地茶产业,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

访谈通过对各市、县(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和茶叶企业负责人的采访形式,更加直观的向广大网友展现了安徽省各地茶叶品牌,除了让企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还让各市、县(区)农业部门展现了当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我们积极向茶农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茶农签订有机茶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对于网友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舒城县兰花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凤明在访谈中自信地向网友保证,他们生产的舒城小兰花茶叶有一套严格的追诉机制,在茶园生产、采摘、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消费者喝到口中的是放心安全的有机茶叶。

石台县副县长刘会秋做客访谈现场时介绍,石台县前不久刚举办了茶叶节,请了很多茶商和外宾来到石台县亲自采摘茶叶,对于宣传石台茶叶,打造石台茶叶品牌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共同参与访谈的石台县天方茶叶集团董事长郑孝和介绍,随着企业近几年的逐步发展,在省外各地都建立了专卖店,通过专卖店让这些大的城市了解天方品牌,另外,通过打造雾里青品牌,让安徽的茶叶进入外国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安徽的名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39475.html

上一篇:做一名茶人

下一篇:冻顶乌龙茶三大功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