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湖南黑茶历史文化种植分布及品质种类的介绍

2019-12-19

黑茶属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早在11世纪前后,即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4年)就有用绿毛茶做色变黑的记载。黑茶是很多紧压茶的原料,黑茶压制成的紧压茶有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茶、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圆茶、紧茶……。以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为主要产区。黑茶的年产量很大,仅次于红茶、绿茶产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茶类。黑茶以边销为主,部分内销,少量外销,因此,习惯上又把黑茶制成的紧压茶称为边销茶。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在四川黑茶之后,是在初制中做成。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16世纪未期,湖南黑茶兴起。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历史上最盛时期的黑毛茶产量,是光绪年间,年产14-15万担。现在黑毛茶产量已超过50万担,比1950年增加了4倍以上。

湖南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而制造成。黑毛茶分为4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三级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色泽纯净呈竹叶青带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折,色黄褐。湖南黑毛茶内质要求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制成的紧压茶有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和湘尖等,主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cy316.com扩展阅读

遵义毛峰茶历史文化及产地品质


遵义毛峰是1974年为纪念著名的遵义会议而创制的一种新创名茶,属于绿茶类。如今,遵义毛峰已位列全国名茶之中,并且曾经多次荣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的荣誉称号。遵义毛峰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茶人的喜爱,得到海内外的一致赞誉。湄潭县是毛峰的产地,这里一直有“小江南”的美誉。湄潭境内湄江河横穿南北,这里溪水蜿蜒,纵横交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一系列优越的自然条件:山势巍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养分含量丰富。

湄潭县索有“小江南”之称,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周围群山环绕,秀丽的湄江从城中穿越而过。湄潭县的茶叶研究所的茶园依山傍水,景致十分优美,茶园四周的山坡上,广泛种植着各种芳香类植物,如桂花、香蕉梨、柚予、紫薇等,整个茶园都被浓郁的香气缭绕着,加上湄江蒸腾的氤氲水气,从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遵义毛峰的冲泡对于茶与水的比例要求比较严格,只有茶、水的比例恰当,才能冲泡出上等的毛峰茶。通常l克茶叶用水50—60毫升(即茶与水的比例为1:50到1:60之间),泡茶的水温不宜过高,用80℃左右的开水冲泡为宜:将茶叶放人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分满,注意泡茶切忌满杯,冲完水后,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茶汤尚余1/3左右时,再续水。

遵义毛峰茶外形茶片紧细圆直,白毫尽显,色泽油润翠绿,内质嫩香持久,冲泡过后的茶汤颜色碧绿明净,品起来滋味清醇爽口,这些都是遵义毛峰典型的品质特色。遵义毛峰之所以久负盛名,不仅在于其茶叶本身的优秀品质,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圆直的条索和显露的锋苗,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象征;满披白毫、银光闪闪,是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象征;香高持久,是红军烈士革命情操世代流芳的象征,这也是遵义毛峰得以广受国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道词源历史文化介绍


茶道词源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茶道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知识艺术化、理论化。

当时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篇),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

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结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遵义毛峰茶叶历史文化介绍


大名鼎鼎的遵义被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茅酒之乡,红色的革命文化闪耀在青山绿水之中。当你走进遵义,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多彩贵州,红色遵义”的精确说法。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最大工业城市,因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

1974年,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以引进的良种福鼎大白茶茶芽为原料,研制成功名茶遵义毛峰,以纪念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毛峰的外形紧细圆直,锋苗显露,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满披,银光闪闪;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明亮,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其条索圆直,锋苗显露,意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白毫满披,银光闪闪,象征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独特的嫩香,高香持久,比喻红军烈士革命情操世代流芳。遵义毛峰具有香高而长、汤色和叶底翠绿明亮的特点。)

遵义毛峰为新创名茶,属绿茶类。

1974年为纪念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而创制。产于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茶园三面傍水,一面依山。日出时,湄江、小溪水面蒸腾,雾气给茶园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阴雨天更是云雾缭绕,水汽濛濛。

茶园四周人行道、山坡上,种植了许多的桂花树、香蕉梨、柚子树、紫薇等芳香庇荫植物。阳光透过水汽雾层、疏密有致的树叶,产生反射和折射,形成漫射光,光学上称之为“丁达尔”现象。

这里酷似高原盆地,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独特的生态环境,恰巧符合茶树系统发育的要求,有利于生化物质的合称积累,尤其是芳香物质的生产。

遵义毛峰以每年开园头十五天左右的福鼎大白茶之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茶青为原料。

霍山黄茶历史文化渊源介绍


皖西在古代由寿州和周树管辖。自唐宋以来,这里就盛产茶叶。这里出产的霍山黄芽和天竺香芽在唐代声名鹊起,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明代以后,随着炒制方法的出现,皖西先后创造了大兰花茶、小兰花花茶、大绿茶、小绿茶、大黄茶和小黄茶。大茶通常由一个芽、三、四片叶子,甚至五、六片叶子制成,有大茎和长叶子。烘焙方法是一样的。小茶是由一个芽、一片叶子和两片叶子组成的。它也被称为芽茶,主要是贡品。在古籍中很难追溯这些“大茶”的配方和质量特征,但有相当多的当地口头文学和神话流传于民间。然而,随着朝代的变迁,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自愿死亡的。

据古籍记载,“年重300公斤的六安芽茶”在晚明被作为贡品。到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它实际上已经增加到630公斤,并且从那时起一直在增加。这些史料间接表明,自晚明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主要的国内茶叶生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茶和黄茶。

明代,许次纾的《茶树》记载:“曹玲一定产于世界名山。长江以南是温暖的,所以茶是唯一合适的。在大河的北面,它被称为六安。然而,六安是它的县的名字,它真正的生产是霍山县的大蜀山。茶是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被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人们所使用。南方说它可以消除污垢和停滞,也珍惜爱情。顾璧山不擅长制定法律,所以他被放在煎锅里用火烤。他还没来得及从水壶里出来,就已经被烤焦枯萎了,值得一用。”竹子也被用来制作巨大的豆瓣菜,可以储存在高温下。虽然有绿色的树枝和紫色的竹笋,但使用时会枯萎。它们只用于食物。Xi·坎平和他们打架。这个账户大致类似于现在的黄达茶。焦味和闷黄正是黄达茶的品质特征和制作方法特征。可以看出,黄达茶至少有400年的历史。根据《霍山县志》,霍山“茶叶广泛销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这与黄达茶目前的销售区域相似。

皖西黄达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和岳西。与上述地区相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安徽固始、千山也曾少量生产。金寨县的大化坪、水漫河、雁子河出产质量最好。它位于大别山北麓腹地,是中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由于高山屏障,水和热条件较好,绿色环境适合喝茶。

河南绿茶品种及茶历史文化


河南省属于江北茶区。河南产茶主要在信阳地区,集中在潢川县、罗山县、光山县、固齿县、商城县、桐梧县、泌阳县等地,主要产绿茶。河南省产茶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1200多年前就有茶树种植。着名的绿茶就要数信阳毛尖了,此外还有潢川县的云芽翠毫、固齿县的仰天雪绿、商城县的金刚碧绿、桐梧县的太白银峰等。信阳毛尖直条形绿茶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的信阳市,以“五云两潭”地区出产的茶品质量好,五云即车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集云山、连云山,两潭即黑龙潭、白龙潭。其干茶外形紧细圆直,有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以香高味浓着称,是江北茶区中着名的茶叶品种。

在2006年4月的信阳茶叶节拍卖会上,名为“蓝天玉叶”的信阳毛尖绿茶100克拍出14.9万元的天价,大大提升了信阳毛尖茶的知名度。

信阳毛尖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冲泡信阳毛尖用中投法,杯泡时可用玻璃杯或瓷杯等。

秦巴毛尖茶叶的产地制作知识及历史文化介绍


秦巴毛尖出产于陕西省镇巴县,为镇巴秦巴雾毫开发公司所生产,该产品是陕西省继第一个通过专家鉴定的名茶秦巴雾毫之后,所研发出来的又一绿茶新品。

镇巴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据传在秦汉时代这里就出产雌鸡岭毛尖贡茶,后来改称“中园毛尖”、“定远毛尖”、“镇巴毛尖”,该茶属于晒青茶,以“紫阳毛尖”面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名茶品种逐渐替代了品位较低的晒青茶。19 87年西北地区绿茶新秀——秦巴毛尖研制成功,并在同年的6月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

秦巴毛尖的产区地处巴山腹地,这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北边是高大的秦岭,西北寒流因其阻挡不得南下;南边是千谷万壑,温暖的气流被牵引缓慢北上,这里因此成了西北的降水中心,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600毫米以卜,雨热同期。优良的紫阳槠叶种茶树就生长在这峰峦叠翠,竹术交荫,溪涧飞流之中。在花果飘香的高山云雾滋润之下,沃土甘霖的滋养之中,茶长得芽肥叶壮,内质优异。经有关专家研究,秦巴茶区是我国少有的“高香茶区”。因为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这里的茶没有污染,含有丰富的硒和其他物质,持嫩性强,适制性好,是制作名优茶的好原料。

秦巴毛尖的制作选择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春茶鲜嫩芽叶做原料,经过摊放、杀青、风凉、揉捻、解块、毛火、足干而成。成品的外形细紧,色泽绿润,显毫,汤色明亮,香气栗香高久,滋味回甘浓醇,叶底完整嫩绿。农业部专家检测后认为“质量上乘,适销北方市场”,“陕西义一茗,秦巴毛尖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阮宇成研究员品过秦巴毛尖后题词:“秦巴名茶放光彩,毛尖一杯精神爽”。

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


九华佛茶的历史和文化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笼,杂花生树。生态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九华佛茶历史悠久,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和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一 九华山之茶

(一) 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中写到“烹茗瓯中罢弄花”,可见当时金地藏与其弟子们也是饮茶的。但此诗颔联又作“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如果如此,则该诗与茶无涉。

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由此可知,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当然,仅凭此诗我们还不能确定,金地藏招待道侣的茶是九华山土产茶,还是山外茶。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其时,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

《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被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唐开元以后,原本不产茶的北方,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二)九华山茶初兴于宋

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曾撰写《九华山录》,他游九华,“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阳县),所产龙凤团茶专供皇家,是有宋一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评价其滋味可与以北苑茶媲美。显然,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而且茶的品质优异,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

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产茗味殊佳。”可见,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其味特别好。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

然而,宋代九华山所产茶是什么样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宋代茶有片、散两类,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所谓片茶,也就是团饼茶,以建州的龙团凤饼贡茶最为著名。但在建州之外,则逐渐改饼为散,所谓散茶,当时乃为蒸青绿茶。宋代,连唐时最著名的生产阳羡贡茶的义兴也改生产散茶。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谓之草茶而已”,草茶即散茶。从南宋时起,虽然宫廷推崇北苑贡茶,仍为团饼茶,但在民间却开始风尚起散茶来,及至元朝,散茶进一步普及开来。其时,象江西洪州的双井茶、浙江的日铸茶都是当时的散茶中的名茶。九华山也不例外,其茶当为蒸青绿茶。

南宋陈崖“煎茶峰”诗:“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应为芽茶或叶茶。

(三)九华山茶驰名于明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

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

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茶在明清时期已驰名全国,为当时的名茶。明朝初年,朱元章颁旨罢贡团饼茶,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到了后期,除在浙江长兴罗岕还产蒸青绿茶外,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据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

(四)九华山茶业大发展于当代

1915年,黄石溪毛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是九华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随后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九华山茶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华山的茶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鹤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名优茶开发”科研项目,研制开发九华名优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世纪初,池州市进一步整合茶叶品牌,确立了以“九华佛茶”作为主打产品的战略,使九华佛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孟定黄崖茶文化的历史及品质特征介绍


顶部黄色芽

历史渊源与发展

孟定黄芽是产于四川省明山县蒙山山区的优质黄茶。蒙山终年多雾多雨。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为山顶黄芽的生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孟定茶的种植始于西汉,已有2000年的历史。从唐朝到明清,这是皇帝们享受的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它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顶部还有一个黄色花蕾的传说。根据传说,在古代,清漪河有一条仙鱼。经过几千年的培育,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一次,一个仙女在蒙山玩耍,发现了一些茶籽,她碰巧遇到了一个叫吴丽珍的年轻人。他们一见钟情。鱼仙女拿出茶籽给了吴丽珍。她预约了一生,并同意明年茶籽发芽时结婚。鱼仙女离开后,吴丽珍在蒙山山顶上种下了茶籽。

次年春天,茶籽发芽,鱼仙出现。两人结婚后,彼此相爱,一起种植茶苗。鱼仙女摘下肩上的白色面纱,扔向空中。突然,白雾弥漫了山顶,弄湿了茶苗。后来,鱼仙女被河神带回水晶宫。离开之前,她留下了一块可以变成云雾的白纱,让它永远覆盖蒙山,滋润茶树。

质量特性

蒙古顶部的黄芽在春分采摘,以带鳞片的圆形脂肪单芽为原料,制成杀青、初包、复炸、复包、三炸、堆摊、四炸、烘烤八道工序。因为豆芽很嫩,所以需要非常精细的工艺。成品茶形状扁平直,芽均匀,扁平直,颜色黄色湿润,完全外露。汤是黄色的,中等透明,甜而香,醇香而鲜,叶底部的所有芽都是嫩黄色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9324.html

上一篇:安溪铁观音茶叶简介

下一篇:大红袍品鉴从 香气 滋味 外形 具有质感 润滑回甘为好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