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香、水、气、韵——茶的艺术性维度

2019-12-09

“一个人能不能喝到真正的好茶,与其说是取决于经济实力,不如说是取决于他的品位。”一位深入探访过多个茶区、对茶的鉴赏力很高的前辈曾经这么对我说。

那时候的我还是穷学生,每月靠着微薄的奖学金度日,从买衣服、吃水果的钱里挤出一点来买茶,常常羡慕那些有能力大手笔买茶、任性地走产区的人。当时我对前辈的说法并不以为意,觉得是经济能力好的人才会那么想,对于穷人来说,品味好茶仍旧是项非常烧钱的事情。直到有机会走访茶产区,见识稍长时,重新回味起前辈的话,才觉得心有戚戚,越发深刻。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茶得天地之造化,从生长、采摘,到制作、流通,无不难得。真正的好茶为爱茶人所珍惜,通常舍不得拿来招待不懂得欣赏之人。哪怕是身居高位,亦或是能出高价,往往也难破珍惜之情。曾有一次机缘,听闻武夷山一位曾接待过几位国家领导人的朋友提起:某领导善品岩茶,能分辨三坑两涧的味道,于是他喝到了某某好茶;也有开口就表示要喝最贵的,所以招待了一款“牌价”最高的茶。然而,两款茶的水平相差不啻千里。

“要么你就要懂得茶的味道,要么你就要懂得钱的味道。”这是戏谑环境下做出的神总结。

茶有艺术性的维度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事物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层面。“物自体”代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人们只能无限接近、但却没办法真正认识的。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用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去“抓取”的“经验”,是“物自体”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样子,称之为“现象”。面对同样的“物自体”,不同认识形式的主体所抓取的“现象”是不同。譬如同样五彩缤纷的世界,色盲的人和正常人、人类和狗狗所看到的不尽相同。

品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泡好茶,会喝的人细品慢啜,品味出丰富的韵味与层次;不懂的人饮牛饮驴,无异于焚琴煮鹤;半懂不懂的人则雌黄黑白,“以夜光为怪石,以燕砾为宝珠”。只有品茶人具备了与所品之茶相对应品位,有了足够抓取一泡好茶之美的认知能力,茶才能在人的面前呈现出独特的韵致、更加多彩的姿态,让人在与茶的互动中达到审美的高峰体验。

何以说是“审美”?我从来不愿意用“味觉”、“味蕾”这类词来指称一泡真正的好茶所能带给人的愉悦。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之得以和琴、棋、书、画等“艺”并列,既有普通人解渴、解腻的“饮品”层面,又有爱茶人欣赏、玩味的“艺术品”层面。换句话说,一泡真正的好茶,是可以当做一首美妙的琴曲、一盘有趣的棋局、一幅出彩的书画作品那样的“艺术品”来对待的。如果把一泡好茶的张力仅仅当做“味觉”或“味蕾”的体验,就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

品茶如品中国画

以传统中国画为例,中国画讲究“笔”、“墨”、“气”、“韵”。简言之,“笔”即中国画的用笔;“墨”即中国画的用墨;而“气”是用笔、用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所自然流露出的某种形而上的“骨体”;“韵”则指这种“骨体”天然散发出的风姿美态。“笔”、“墨”、“气”、“韵”是品评中国画的基本项目,一幅画若是能达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则是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平了。

品茶也不例外。茶的“笔”即其茶汤,“墨”为其茶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泡好茶的基础,这在茶叶审评上也是非常重视的。不过,茶叶审评和真正的品茶有着立足点上的根本差异——审评的是“饮品”层面的茶,而品评则可能包括“饮品”与“艺术品”两个层面。茶叶审评是为了高效地从多个样品中选汰良劣,只要经验丰富,抓住干茶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几个项目,甚至连茶汤都不用下咽便可快速得出评断。而品茶则不同,它是以“慢生活”的姿态来专注地欣赏一款茶的美,需要从开汤到尾水细细品味,品饮的重点除了茶的“香”(香气)和“水”(滋味、汤色),还可能涉及“茶气”和“茶韵”等相对“虚玄”的部分。此外,茶叶审评所调动的感官主要是眼睛、鼻子和舌头,而品茶则需要整个身心的参与。与品画相应的,一款茶若是能香水兼美、气韵生动,也算是一泡称得上“艺术品”的好茶了。

茶之“香”、“水”、“气”

“香”和“水”是品茶中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香”要看茶香的纯净度、清晰度、浓郁度、丰富度、调和度、沉稳度、饱满度、变化度、持久度等;“水”要看茶汤的清澈度、饱满度、醇厚度、滑润度、活度、细腻度、回甘与生津、连贯与层次、变化与持久等。好茶必须香、水合一,香落水中,不能一飘而散。可能有人会质疑:飘逸的香气也是种美,反对专以沉稳为佳,如武夷山“马肉”一类的风格。撇开“马头岩肉桂”的包装茶不谈,如果只谈香气,好的马肉固然香气飘逸,但却是不失沉稳的飘逸,与香水分离、不耐回味的“飘浮”香气不同。

“气”,即茶气,是茶叶的“香”、“水”饱满而连贯,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所形成的茶的“气息”。茶气须好茶方有,一般的大宗饮品茶,气息微弱,品饮感受仅止于口腔,是谈不上茶气的。茶气以路径与长短而言,以口腔为原始点,向上可至鼻腔、脑门,向下可经喉咙至胸腔、胃部、小腹,乃至发散到四肢、手足。从喝茶的经验来总结:长在阳面、日照充足的茶,鼻腔里的气息通常比较足;而体质健全的老枞或大树茶,其气息通常沉稳下行,回味明显。

以风格而言,茶气有强劲、霸道的,饮之身体发热,甚至大汗淋漓,有一泻千里之感,多饮恐让人难以招架,如上好的坑涧岩茶或大树普洱春茶。当然,也有内敛又带“暗劲”的,茶汤下肚,几杯之后,才感受到毛孔被蒸开,渐渐微醺、出汗,飘飘然有放松欲睡之感,古树红茶、存放得当的老茶往往带给人这种体验。此外,茶气十足的茶,滋味必然饱满浑厚,入口后不必刻意吞咽,茶汤便可顺喉滑落下行,甚至直沉腹底。

茶之“韵”

“韵”是品茶中最难讲的,也是最难得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茶叶的原料上好,且制作工艺没有明显缺陷,便易得到茶气足的好茶。但要在“气”之外,尚有耐品之“韵”,则还需要更加精到的工艺配合。这也是为什么最讲究工艺的乌龙茶,会有“观音韵”、“岩韵”、“高山韵”、“丛韵”等说法。“观音韵”、“岩韵”在茶界几乎被讲烂了,然而真正有“韵”的好茶又有几款,即便有,又有几个人懂得欣赏呢?“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茶韵难寻,难在茶,也难在人,更难在人与茶的相知。

一泡好茶,人们常常会说“韵沉喉底”,如果喝茶时觉得喉咙也甘甜、滑润、甚至气息十足,就可以说一款茶有“喉韵”了。当然,“韵”不仅仅是喉韵。粗略言之,茶“韵”有三要:其一,“香”与“水”兼美且相融。其二,有茶气相伴,茶汤饱满且沉稳,韵味至少落喉。有“韵”的茶,可能不一定有十足刚猛的茶气,但一定不是品味仅止于口腔的“饮品”。其三,必须耐回味。这回味不是指简单的回甘生津,而是要品茶者在喝完茶之后,全身心都是舒适的,其香气、滋味、茶气相互交融而持久留存、引人回想。且不论“绕梁三日”,至少也有“余音袅袅”之感。总之,“韵”是一泡茶在“香”、“水”、“气”三个维度之后的总括性品味标准,是一泡茶在“香”、“水”、“气”皆可圈可点的基础上,所自然流露出的整体的、耐回味的美好状态。

审美品味关系着能否喝到好茶,也关系着能否让一泡好茶的美尽可能地展现于品饮者。或许中华文化所赋予的相对“虚玄”审美风格,与当今社会工业生产背景下重视标准、规格的体系有所不同,允许且包容差异。感官审评已直指茶的“饮品”特性,而茶在饮品之外的“艺术品”的维度,以“香”、“水”、“气”、“韵”四个面向来分析评断,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探索的品评路径。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气和茶韵是指什么呢?


一说到茶气和茶韵,不少刚入门的茶人会觉得比较玄学,有点接受不了这样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气和茶韵呢?

气和韵的概念

气和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概念,《黄帝内经》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饮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滋养,这就是“气”。

什么是韵?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是一种和谐的感受。

我们品普洱时经常听到这款茶“茶气强劲”,或者这款茶“韵味独特”等描述,结合中国气韵的传统使用,说明茶的气韵是确实存在的。

茶气:茶叶力度的精神感受

茶气对人和人与茶气的互动产生的效应,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样。

感受茶气也有层次之分、轻重之别,有直观感受,有重叠感受,也有多重感受,包括参与了文化、艺术、宗教的文化感情。

不过也可以这么理解,所谓的“茶气”也就是茶汤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此谓茶气。简单来讲茶气就是茶叶内分解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使得肌体舒适,心情愉悦。

茶气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人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热气在体内温流、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打嗝、排气等身体感觉,并在品饮后有一种浸沐在愉悦轻松、飘然安舒的意境感受中……

茶韵:茶叶风格的审美写照

茶韵,一般来说是由茶的独特优异的风格、风致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写照。

我们知道,一款茶除了具备一定强度的茶气,还会有特殊的风格,尤其是高品质茶,人品完后精神愉悦,甚至产生联想、画面感,这些美感写照就是这款茶的“茶韵”。

特别要说的是,“茶韵”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联想,而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茶品需要具备相应的特质,另一方面品饮者需要有一定的品鉴力和茶叶审美力。

例如,一款古树茶的“山野韵”,如果品的人有普遍的共鸣和认同,这个“茶韵”才成立。

茶气与茶韵的境界

总体来说,“茶气”与“茶韵”都是抽象的描述。一种是力度,一种是美感。

不同于茶气的普遍存在,茶韵更为难得。因此相比茶气而言,茶韵的境界略高一筹,这也是品鉴:“质、形、色、香、味、气、韵”七要素把“韵”放压轴的原因。

正确使用“气”和“韵”评价一款茶

气,突出力度大小,可以用“略”或者“浓”加以强调。而韵则强调形象、具体,甚至有画面感。

茶气常用语有:浓、强、高、低、足、正等。

茶韵常用语有:山野韵、蜜韵、花香韵、岩韵、陈韵、雅韵、冰糖韵等。

茶的气韵抽象无形,又客观存在,品茶品出“气韵”那才是好茶,才算最高境界。

普洱茶的评鉴标准(二):味、气、韵


五:味

味之特点,也是普洱茶在品饮中与其他茶类有着明显区别的特征。在品饮实践中,普洱茶的“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舌面口腔的生理活动、生理体验感觉,另一层是以此为基础的含有很大程度的审美性趣味,成了“体味”、“玩味”、“品味”等意蕴,使人感受到不同味道的普洱茶和与之相应的味道,同时具有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老仓以产品质量说话,但从产品表面看就可以看看一大片一大片的叶子哦,里外绝对一口料哦

六:气

气除了我们常说的茶气以外,还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是品鉴玩味普洱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使人流连忘返、让人有依赖性的基础。普洱茶之深,很大程度上是深在一个“气”之上

汤色洪亮通透,浓而不混,散发着琥珀的光泽,入口甘甜顺滑,品饮价值极高。

七:韵

韵是普洱茶品鉴中较“气”更加以形象说明的主观感受,要在加强自身修养和不断的品饮实践中积累感受,不断提高。

茶底色泽棕红、活性大,因为是手工制作的沱茶,茶底的完整度要比机器压制的完整的多。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说说普洱茶品鉴的综合维度


对于茶的品鉴,每个茶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从客观来看,好茶都是有通性的。

就像普洱茶,在口感、体感各方面不论表现如何,始终有一个“原则一般”的维度,永远适宜用来评判一款茶,那就是:生茶的“韵”,熟茶的“厚”。

生茶的“韵”

生普茶味的综合表现

对于生普来说“韵”是“质、形、色、香、味,气”的综合表现,是普洱茶品鉴中包容各个层面的综合感受。

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韵,也常用来形容有经历和内涵的人。就像一首好歌,哪怕音准再准,没有体会,也是有声无韵。

生普一山一味,但综合品质来看,就讲一个“韵”字。对于生普,韵代表了两个时间:树龄和存放年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但“韵”是圆融的、综合的、守恒的,任何阶段都会展现。

新茶时期,韵的表现是外现的。香、甜、苦涩、回甘等等,树龄不同、茶种不同、韵也不同。西半山的冰岛阴柔甜美,东半山的藤条则阳刚霸气,香气滋味大不相同,但一定很有茶韵。

中期或陈茶,则是陈化的“底韵”。此时的生茶,香而不扬,甜而不弱,各个维度彼此协调映衬,就像一个石头磨去最尖锐的棱角,整体变得更圆润,但内在却依然有力,这是茶先天选材之“底蕴”。

熟茶的“厚”

厚,熟茶的品质基础

熟茶的品质,“厚”是基础。虽然熟茶在“香、甜、醇、滑”等方面,好的熟茶有着更优异的表现,但是“厚”度却是熟茶品质的基础,茶汤越厚,才会产生饱满、醇润的感觉、甜滑,也才更有意义。

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粘稠而有压舌感,通过喉部很醇润、通畅,香滑自然,给品饮者很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熟茶就很厚。

熟普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

相反,喝起来“薄”的熟茶,香韵自然不会太优异,口感哪怕顺滑,也会略显淡薄。

造成熟茶厚的原因,是选材。但如果工艺上发酵度比较高,茶汤析出快,也会造成“厚”的假象,这样的汤是浓而非厚,这样的茶,内质透支,失去了转化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品茶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韵”、“厚”两个字只能作概括品鉴,而细节还需拆分细品。作为有生命力的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经年累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结果,平日里藏茶的过程当中也应多品,方能领略茶中真味。

云南普洱茶山(韵)头气是什么?


祂就是一幅纵横精绝的字,一卷浑然天成的画,一本回肠荡气的书;祂就是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一处钟灵毓秀的山水;祂就是一曲委婉悠扬的歌,一首动人心弦的天籁;祂就是血脉的传承,就是天地的造化;其实祂更是一种无远弗届的情怀!

山头气是做古树,喝古树,藏古树的人绕不开的概念;祂不是唯一的追求,却是一种对美的欣赏。真,纯,美:人所共求,能简单的从一片树叶中就获得,只能说这真是上天的恩赐。

2007年,有茶友问我,怎么看“山头气”?

我那时就认为“山头气”,要具体形容不可能,但是我们通过联想,是可以概括其内涵与外延。山头气就像我们走进一处精美绝伦,用心修建的私家园林:这里一处假山,哪里一方池塘;此处繁花盛开,彼处曲径通幽;这边一座小桥,那边一座凉亭;小中见大,缩景入园,包容天地。这种感觉,这种理念,这种景观――只准此处有,它地无处寻。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从最开始到茶山――就喜欢乱喝茶,无论什么茶见过没见过都试;喜欢到处闲逛,恨不得走完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每一处;喜欢和茶农聊天,喜欢问他们,喜欢了解他们的喜乐,他们和先辈的历史。

于是我就自觉这里的“天.地.人.山.水.茶”,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似乎都溶入我的脑海,时刻在心中流淌,感觉到我理解了这里的一切。

今天,我已经上茶山快十年,经历更多感悟更多,经验教训也更多;但是到现在,我也不能推翻当年我的这种感悟。

甚至因为熟极而烂,偶有懈怠;似乎缺了当初的好奇心,当年的简单;现在的感悟,似乎还没开始来时的那种直截了当,直面本来。

正欲哀叹:“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可难道说我就真的没有进步吗?用心做的事,付出的努力――难道会一点都没有回报?

也许从经济,功利的角度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不以物质享受考虑,不以大富大贵与否,不以成功学为单一的衡量标准。我可以说:“不是的,这么多年,我的确时时刻刻有所收获,有进步”。

我经常可以在某个寨子,做出.收到与众不同,与往昔不同的好茶;喝到从未尝试过的逸品――甚至是生长在那里,却没有那里山头气的极品!犹如一处山水,看似亘古不变。突然却又雁过长空,于湖心留下倒影;虎过丛林,于树木草丛留下腥风;过后仔细去寻,但再也不见。那我们该说它“来过还是没来过?”原来我对“山头气”理解――还是太肤浅!

祂从来都不是死的!祂不但存在那片树叶,那杯茶水更是活在我们心中!祂就是――那里的天与地,那里流淌的时间,那里的山川日月,那里的阴与晴,那里的旱与涝,那里的先辈与子孙,那里的习俗人情,那里的矿脉水土,那里的生灵那里的茶。

普洱茶之神秘的“韵津水味”


古人云“普洱茶名遍天下”。古今中外文人学士为“普洱茶”著书写志、吟诗作曲者不乏其人。曹雪芹曾将普洱茶写入《红楼梦》,托尔斯泰亦将普洱茶写入《战争与和平》,阮福著有《普洱茶记》。爱茶习茶者,从绿茶、白茶、黄茶,到青茶、红茶、黑茶,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着,实践着。暂时分类在黑茶类的普洱茶,其制作、仓储、品评的各个方面,对于一个习茶者来说,着实比较复杂,难以认识、分辨、搞清楚。而普洱茶的资深研究者罗治强对普洱茶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仓储是为了让普洱茶这一神秘的“韵、津、水、味”更加协调、完整、饱满、多变、圆润。

干仓普洱茶的特性

干仓普洱茶,是指长期存放于周围通风、干燥、温度适中、湿度小于80%的仓库环境里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的陈化转变方式最大程度保存了茶叶的本质特征:条索紧结、色泽光润,茶香馥郁,汤色金黄或红浓,茶气足,带果香,生津回甘,口感厚重富层次感,经久耐泡,茶底富弹性。是属于专业茶仓、带抽湿设备库房仓储。干仓仓储条件陈放后多年的普洱茶,品相自然,乌黑柔亮,茶香明显,汤色红浓厚滑,口感顺畅,回甘生津,茶底带弹性。

湿仓普洱茶的特性

湿仓普洱茶,是指长期存放于周围相对封闭、温度偏高、湿度大于80%的仓库环境里的普洱茶。这种仓储的普洱茶陈化转变速度快,但茶叶内的有效物质容易受到破坏,以致条索松散、色泽暗淡,表面发白,有陈泥或霉味,汤色酱浓,茶水薄、茶气弱,水味重,锁喉异样感明显,如退仓时间足够,口感也可以顺滑,可出现各种药香、木香,却不经泡,茶底偏黑或软烂,活性弱。湿度大的地窖、防空洞、土房等仓库的典型仓储,也是中国华南、港澳等气候湿润地区的一种仓储。

自然仓普洱茶的特性

自然仓普洱茶,介于干仓和湿仓之间仓储的普洱茶称为自然仓普洱茶。是中国南方各地商家、藏家最常见的仓储。经自然气候条件、自然仓储条件陈放后多年的普洱茶,品相自然。

干仓陈放后多年的普洱茶,品相自然,乌黑柔亮,茶香明显,汤色红浓厚滑,口感顺畅,回甘生津,茶底带弹性。普洱茶神秘的地方在于“韵、津、水、味”四大多变的特点,也是我们判断新茶山头、制作工艺、叶底等级、收藏趋向的法宝。当然,也是其价格取值的依据。

精髓所在之“喉韵”

“喉韵”是普洱茶的精髓所在。茶的作用依次从保健价值,其后到品饮价值,再上升到高雅的文化价值。其中品饮价值中解渴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让口腔和喉咙得到滋润而不干渴。然而“喉韵”又可分为甘、润、燥三个方面。回甘是喝茶最基本有效的感觉,回甘的“喉韵“也是喝茶者最喜欢的味觉享受和精神享受,通常在普洱老茶的生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回甘往往也和苦味伴随,有“苦尽甘来”的说法。普洱茶有不苦而回甘的好茶,而多半都是先苦而后甘,如果仓储后的陈年老茶没有喉韵之悦,多少也就枉费了十多年的心血了吧。

滋润生命的“生津”

“生津”,口腔中分泌唾液。在中国传统中,人们对唾液看得极为宝贵,现在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唾液对人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口中生津”,一方面解渴,另一方面也在滋润生命。普洱茶内涵成分高,生津则是其主要特色之一。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有的茶并不是两者都具备,比如说当年的生茶,有回甘而生津不明显的,有生津而回甘不明显的。仓储的目的就是使之协调更加圆融。

难以辨别的“水性”

普洱茶的水性,就是指除了味道之外,茶汤在口腔中引起的各种口感,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口腔好触觉去感受。在具体形容茶的滋味时,很多时候人们会把生津和回甘放在一起“回甘生津”,然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的茶并不是两者都具备,在回甘与生津之间的厚、润、活、爽、沙、麻、涩等感觉。仓储的目的就是去劣求真!好茶高深难测,当你碰到好的茶,定会重新定位正确的概念,丢弃诱导、甚至诱导你的人与茶!

不一样的茶汤“味香”

把味从茶中单独提出,主要是指茶汤的味觉,即在口腔中产生的(非闻到的)香,不同的茶品有着不一样的茶汤味香,细细研究品饮,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质感与等级。

低级的茶汤味,水飘香,茶汤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香在杯盖、杯底等闻起来有香,但入口后,香味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普通的茶汤味,香入汤水,茶汤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汤香给人的味觉感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香不留,瞬间全无;优良的茶汤味,水含香,茶汤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味觉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味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味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张口后香味留口,与回甘生津同时出现一定让人愉快;上好的茶汤味,茶汤水生香,茶味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香不显,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味香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品饮后味香沁人心脾,吐气如兰,身心愉悦。

普洱茶知识:普洱茶"水焖气"


常见于用雨水叶或揉捻叶焖堆而不及时干燥的普洱茶(生茶)。

如同炒青菜时用锅盖焖过,就会产生的气味一般,在茶叶加工的小环境中如果出现湿热不透气的状况,就会产生类似气味。

长知识

【黑茶知识】黑茶为深度发酵茶,茶色呈黑褐色,茶叶粗老,香味醇厚,多为紧压茶,存放时间越久,其味越香。黑茶按地域可分为:1、云南黑茶,统称普洱茶。2、四川边茶,如南路边茶等。3、广西黑茶,如六堡散茶等。4、湖南黑茶,如安化黑茶等。5、湖北老青茶,如崇阳老青茶等。

【不良习惯下应饮用的茶】1、酒桌男:试试葛花茶。葛花就是葛根的花,它具有醒酒的功效,拿来泡茶可以解酒。2、老烟枪:罗汉果茶。罗汉果的味道又苦又甜,不太好喝,但它有很好的清咽利喉的功效。3、游戏狂人:枸杞茶、菊花茶。两款茶都可清肝明目。

【可长时间存放的茶】1、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入口的古董”。2、白茶,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3、陈年铁观音,分五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八年等几个档次,以十年至二十八年者最佳。

【绿茶主要产地】1、浙江:龙井、安吉白茶、千岛玉叶。2、江苏:碧螺春、南京雨花茶。3、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4、四川:峨眉竹叶青、蒙顶甘露。5、河南:信阳毛尖。6、江西:婺源茗眉、庐山云雾。7、贵州:都匀毛尖。8、山东:崂山绿茶、日照雪青。

碎碎念

浓茶香烈,淡茶清醇,茶总是在水中释尽自己最后一丝余香,让人尽情的品味,这就是茶的神韵和魅力之所在。一杯清茶,给人的感受是淡泊和宁静,使本来沉重的心灵可以感到些释然。因此,人们才品茶话茶,为茶所思所想,在茶里悟禅,共赏茶趣,寄茶蕴思。

品茗陈年普洱,就如品味漫漫人生。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让心静了,让志清了,让理明了。在淡泊与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黄金和珍贵。

有块砖叫茯砖,有片饼叫七子饼,有位仙是凤凰水仙,有只手叫永春佛手,有种功夫是坦洋功夫,有口井叫西湖龙井,有扇门叫祁门,有种声音叫铁观音,有根针叫君山银针,有位美人叫月光美人,有种闻名遐“洱”叫普洱,有位贵人叫兰贵人,有件外套叫大红袍。

“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无我茶会的精神是: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分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

喝茶不单是一件很雅致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它带给人健康、清新、时尚、快乐的生活;“涤器温杯试新茶”,不但要有时间,还要有心情,更要考虑用不同的是茶叶和心情搭配化合而成的作用,否则便失去了品茶的乐趣了,更进一步来论,就无法享受到茶的全部风味和韵致了。

轻松一刻

乔木和灌木

前一则笑话之主人公在一次签名售书活动上公开演讲,说:云南的台地茶都是灌木茶,不好,要野生的乔木茶才好。其实云南的台地茶也是乔木型,不过已经人工剪枝以控制其不往高处生长,这样做目的是便于田间管理和采摘茶叶。

云南普洱茶不可言传的茶气和茶韵


普洱茶的气是品鉴玩味普洱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使人流连忘返、让人有依赖性的基础。普洱茶之深,很大程度上是深在一个“气”字上。

气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论贯串着中国传统艺术和人物品藻的始终。普洱茶品饮的较为抽象的范畴,却也是普洱茶上品下品之分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常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品饮普洱茶是一门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普洱茶的“气”而言。

天地宇宙之间,凡有生命都必有“气”;凡中国传统艺术,举凡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甚至诗词歌赋,无不讲究个“气”字。亚圣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说人的修养境界,三国魏文帝曹丕“文与气为主”是谈艺,傅抱石题青城山古松国画“元气淋漓,真宰上诉”是说物。又譬如我们生活中,书法作品到处可见,高手所作,笔墨点画的后面,我们总是感觉到有一股充沛元气,使之看上去不死板呆滞。又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虽然貌不惊人,但眉宇之间能感到对方或城府深沉、或正直大度、或修养深厚等,就是内在的生命力通过表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是这种表达不是直接简单的而已。

普洱茶之气,就是以优质原料的基础,所谓的“得天地之精、日月之华”、“百草之首、万木之花”的好茶,再经过人的用心加工,得天、地、人之灵,生普洱茶厚、正、足之气。

当然,普洱茶神奇但不神秘。所谓茶气,就是茶之所以为茶的物质基础在品鉴时候在人的感官和精神上的综合经验,我们形容茶气,往往用“茶气足不足”、“茶气正不正”、“茶气厚不厚”等词语形容。从物质基础来看,主要是茶多酚、咖啡因含量足不足;而茶多酚,就是茶之所以为茶的物质基础,普洱茶的原料必须要用云南大叶种,就是因为茶多酚含量比国内国外其他任何茶区茶种的含量高,生茶在悠悠岁月的陈化中茶多酚的含量会逐渐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也大幅度的减少,如果作为原料的晒青毛茶茶多酚含量低,就形成了茶品的先天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说某一款茶“茶味淡薄”,也就是茶气不足。

在普洱茶主产区之一的临沧茶,茶多酚含量最高,也就是说,该茶区的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先天条件就很好,这是普洱茶在品饮中气足韵厚的保证,也是收藏普洱茶在日后越陈越香但决不会汤清水薄的保证。最简单的例子,刚制成的新茶中,以黄片(又称黄叶)压制的青饼,口感就很甜润,但即便在昆明存上三、四年后,茶气就淡薄了,所以收藏价值就不高。黄片就是在茶叶发后采摘不及时的那部分,也是阮福在《普洱茶记》里说的“将揉时预择其内劲而不卷者,名金玉天”者(一些版本为“金月天”)。黄片茶多酚含量很低,加工时茶农一般要剔拣开来,类似于我们洗菜时丢掉的老坏的菜叶部分——也就是石昆牧在《经典普洱》一书第45页说的“分明是茶园茶的粗枝老叶,却被无良厂商冒充大叶乔木以欺骗消费者”的那种茶。只是黄片饼不止是茶园茶有,老树茶也有;并且,以此欺骗消费者的厂家不多,倒是商家居多。

但是,我们普普通通喝茶,没必要判别什么茶多酚、咖啡因等,有一个简单的感官评价——八字真言:“苦不叮嘴,涩不挂舌”。刚刚入口时有一点苦,当马上回甘;有一点涩,但马上化开,生津出韵——口腔里感觉风生水起但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却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这也许是为什么舞蹈家杨丽萍说:普洱茶是味觉的音乐。

品鉴茶气主要从三个方面:足、厚、正。原料好如临沧茶,自然气足;加工工艺精当,使茶多酚的好处与氨基酸等其他元素和谐发挥,则如各种不同的乐器以茶多酚、咖啡因为领唱者的合唱,自然茶气显厚;茶叶采摘得时,不乱加拼配,有品饮经验的人一杯入口,则临沧茶是临沧茶、思茅茶是思茅茶、版纳茶是版纳茶,风格明显,个性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茶气正。

以上所言,只是茶气的”外气“,更为迷人之处在于”内气“,内气者,不是以口鼻欣赏,而是以身体感知。这一点,练气功者、中医、出家人和不嗜荤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气归肺经脾经,品饮时,丹田手足微微生热发汗,甚至有如练气功时得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内气;而内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尽一样,但对内气的深入探讨,似乎从中医理论更能解释清楚。

同时,茶若无气,韵就成了空中楼阁。

知茶气者,可谓对普洱茶已经登堂入室了。

韵是普洱茶品鉴中较“气”更难加以形象地说明的主观感受,可以先打个比方,唱歌时虽然旋律、音高、节奏准确,但无动听感,就称为“有声无韵”;在评价人物时,一个美女即便是身高、三围、五官都很好,但死板呆滞无灵气无教养,就缺少“韵”,也难给人美感。这一点甚至让李笠翁为难,在《笠翁秘书·声容部·选姿第一·态度篇》里,他说美女要让人迷恋,重要的不是身材皮肤五官,而是“媚态”,媚态又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

按照他的选美标准就是姿态第一,“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第一重要”。但是说了半天,“媚态”到底是什么,他也只能打个比方说:“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普洱茶的韵很难界定,但在品饮实践中的最直观体验就是“生津”,各种不同的上品之茶,有的生津在舌尖,有的在舌面,最佳者连喉部都生津,所谓的喉韵就是指这一点。饮茶生津,有如听音乐的“余音绕梁”,看好风景的“山色有无”,与德高学深的长者相处的“如沐春风”之感。当然,生津不能完全概括普洱茶“韵”的感觉。老茶之韵与新茶之韵不同,新茶之韵较直接,老茶则显含蓄——当然,有些品饮者把“湿仓味”当成普洱茶的韵,其实是把缺点当成了特点甚至优点了。

古人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品饮普洱茶并不神秘,并不需要先天有什么神授鬼教,只要不断的实践、比较,尤其是跟茶友多交流,慢慢就自然而然领略普洱茶的好处。重要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选择错了茶,把质次品低的茶品先入为主,作为以后品鉴的标准,好比戴了有色眼镜,要体会普洱茶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就绕弯路了。这也是现在一些茶友,把湿仓老茶作为存储良好的将来老茶的标准,是自折好茶身价的。

品味普洱茶的三大难点:水性、喉韵和茶气


随着普洱茶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品鉴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

普洱茶的品鉴是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主要是在视觉、味觉、嗅觉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去鉴别普洱,感知普洱,用心去体验普洱。

在品茶过程中,最绕不开的就是关于茶的陈韵、香气、味道、喉韵等的讨论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普洱茶品鉴中的三大难点:水性、喉韵和茶气。

普洱茶的水性

在品鉴普洱茶时,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名词——水性。与之相似的还有“水味”一词。其实,水味和水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水性是指普洱茶的茶汤在口腔中所引起的各种口感,除了味道,其他感受都可以归为水性。

水性分为滑、化、活、砂、厚、薄、利等,其中滑、化、活、砂、厚是上等普洱茶的特点,而薄和利则是此等普洱茶的特点。

①滑

指茶汤入口顺滑,茶性柔和。滑的特点是普洱熟茶和陈化过的普洱茶所具有的,滑的程度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正是“越陈越香”的体现。

②化

入口即化,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

普洱生茶和熟茶经过长期合理存放,水性都可至化的境界。一般,生茶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的高雅,生茶陈化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化的境界。

生茶需要60年以上,熟茶需要30年以上的陈化时间才会有化的口感。

③活

是指茶叶极具活性,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

活泼的水性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能充分展示普洱茶的不同茶韵。一般干仓普洱茶的茶汤活性比湿仓普洱茶及普洱熟茶好。

④砂

品完优质的普洱熟茶后,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这种浓浓的砂滑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

普洱茶水性的砂滑感是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和仓储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的,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

⑤厚

是指醇厚的口感,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普洱茶陈化后,茶汤中出现的浑厚的感觉就是醇厚感。

醇厚感是优质普洱茶的特性之一,陈化越久,品质越好,醇厚甘越重。

⑥薄

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缺少醇厚感,水质也感觉轻而淡。

总的来说,淡薄的水性多半是由于茶叶本身内质不够丰富的缘故。

由于水性薄往往会造成小器的格调,会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薄弱、不安稳和抗拒的感觉。

⑦利

利往往是因为水性太薄的缘故,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茶汤入口缺乏厚重感,会引起单薄、偏激、难过的感受,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

一般由灌木新树茶青制成的普洱茶和一些品质较低的普洱茶,茶汤水性多半薄而利。

“水味”则是用来描述一泡茶的茶水滋味下降到一定的地步——无限接近水的味道。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茶滋味和水味分离,茶汤的浓度下降到相当低的地步。

②茶汤中有水烫熟(闷)茶叶的味道,因为一泡茶接近尾水(最后面)都会闷一下。

喉韵

喉韵,是指茶水流过喉咙时给人的感受。喉韵的感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甘、润、燥。

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更以喉韵特强为标榜,而抬高茶品售价。

①甘

甘是回甘。这种味道跟甜味十分相似。茶汤能带来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

甘的品味是比较涵蓄,不像香那样飘逸,往往都是和苦味伴随而至,常说“苦尽甘来”。

有许多的品茗者,所以喜欢带有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但普洱茶也有不苦而回甘的好茶。

②润

润的润喉感。润喉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分,因缺乏水分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喉头得到滋润,渴象就可以去除。

品饮到能使喉韵润化的茶汤,越喝越想喝,是因为润感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而满足感。

③躁

躁是指躁感,一种在喝完茶后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茶青较次、制作不当或者茶叶变质都有可能产生躁的感觉。

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也会有躁的情形。必须装在较宽大的容器,回气一段时间后,躁感自然消失。

茶叶一旦有了躁燥感,就不能评为好茶,品茗者对躁感是最难以接受的。

不但直接带来难受而不安,更因躁感的出现,即使拥有最多优美特色茶品,也会立即统统被否定掉。

普洱茶的茶气

简单说,就是喝过普洱茶之后人的身体反应,这种反应有强烈和微弱之分,有良性和负面之分,有的人身体比较敏感能体会得到,有的则反应相对迟缓些。

一般来说,反应激烈的良性的普洱茶,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我们认为是茶气重的优质的普洱茶

我们要“观色、闻香、品饮、观底”才能鉴别普洱茶的品质,品饮只是其中一步,但这一步确是每个喝茶人都不能忽略的。

因此,不要把水性、喉韵、茶气神秘化,它只是每个人在喝茶时的不同感受罢了。

只要你了解和掌握了方法,你就可以愉快地品茶了。

台地茶与古树茶的香韵区别


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不同,摄取的养分就极为不同,香韵就天壤之别,台地茶由于养分不足,内质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还有耕种施肥行为,只能体现出清香,而且此种清香随之后期的陈放1-2年就会消失,慢慢转为陈香。

而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以内质丰富的最佳状态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如易武的密香及细腻柔滑之汤,又如南糯山的果密香韵,刚柔并济完美茶性,在香韵上的选择就一定要选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香韵,且香韵沉稳者,香韵沉稳可以在泡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是否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出现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的呈现,此种香韵越沉稳就代表内质就越足,树龄就越大。

为什么不施、不拼配、不修剪的易武台地茶没有密香呢?因为摄取的是浅层的养分,土壤结构中含独特性的矿物质成分一般均在土壤深层。

为什么不拼配古树茶呢?台地茶内质不足,喝的人多是因为人们还不了解他的品质,以及它的价格低,属大众消费;而古树茶可以提升品味的高度,资源稀少,能品者少数人也,品的就是他的内含饱满丰富及其地域性的风貌特征,古树茶还需要在拼配吗?从古至今,拼配的出现是因为各山种植的台地茶都有滋味不饱满,内质差的问题,但各山的滋味均有互补优势,所以才将各山的茶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拼配,使其互补提升滋味,降低原料成本,但不管怎么拼配均只能拼配得到基本口感的达标,决不可能拼出地域的风貌特征。

普洱茶是有生命力的,同时茶也有像人一样有着孕育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内质丰而茶性稳,茶性稳方能求得后期之陈。

品味普洱茶的三大难点:喉韵、水性和茶气


普洱茶的喉韵

喉韵,是指茶水下咽过喉咙,喉部对茶的感受。

大家经常说锁喉,这也是喉韵的一种,当然,是不好的那种。

经过喉部,大家会带来几个感受:甘、润、燥,三个主要的体会,形成了一个综合判断,喉韵。

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更以喉韵特强为标榜,而抬高茶品售价。

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燥三方面。

①甘

茶汤能带来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

甘的品味是比较涵蓄,不像香那样飘逸,往往都是和苦味伴随而至,常说“苦尽甘来”。有许多的品茗者,所以喜欢带有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但也有不苦而甘的东西,如中药材的甘草,入口不苦却有甜而甘的品味,普洱茶也有不苦而回甘的好茶。

②润

现在饮茶的第一目的,已经由最古老时期的治病,而成为解渴去闷。

润喉则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分,因缺乏水分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喉头得到滋润,渴象就可以去除。

品饮到能使喉韵润化的茶汤,越喝越想喝,是因为润感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而满足感。

③燥

茶汤水性如果太利(偏激、难过的感受)或太过苦涩,也会使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燥的感觉,强烈者吞咽困难。

一些以云南省外或边境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因为品质不好,虽然苦涩不重,甚至不苦涩,但也会使喉头有干燥感。造成喉头的干燥感,通常称之为“燥”,也有称为“锁喉”。燥感徐了喉头极不舒服且难受外,会给品茗者造成情绪不稳,神意焦虑,心境不安等。

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也会有燥的情形。必须装在较宽大的容器,回气一段时间后,燥感自然消失。

有人将霉变的普洱茶,送进烤箱焙火,为了要去除其霉味;有时在煮普洱茶之前,将茶叶放在茶熘内烤过,以求得香味,如果焙得过重火,烤得太焦,也会造成燥感。

一般夏季和秋季采摘的茶等,多多少少带有些燥感。茶叶一旦有了燥感,就不能评为好茶,品茗者对燥感是最难以接受的,不但直接带来难受而不安,更因燥的出现,即使拥有最多优美特色茶品,也会立即统统被否定掉。

普洱茶的水性

喝茶时我们常听说“水味”“水性”二词。其实,水味和水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普洱茶的水味指的是什么呢?

“水味”是用来描述一泡茶的茶水滋味下降到一定的地步——无限接近水的味道。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茶滋味和水味分离,茶汤的浓度下降到相当低的地步。

②茶汤中有水烫熟(闷)茶叶的味道,因为一泡茶接近尾水(最后面)都会闷一下。

普洱茶的水性指的是什么呢?

“水性”是在品饮普洱茶时,茶汤饮入口腔引起的各种口感,除了酸、甜、苦、涩之外的感官所体验到层次感,如滑、化、活、砂、厚、薄、利等,其中滑、化、活、砂、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而薄和利则是一些负面性的影响。

①滑

指茶汤入口顺滑,茶性柔和,细腻饱满,如丝如缕。

水性滑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和经过多年陈化的生茶的共同特点,好的仓储中的普洱茶(包括生茶和熟茶),其滑的程度也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一个佐证。

②化

入口即化,是优质陈年普洱茶的特征之一。

普洱生茶和熟茶经过长期合理存放,水性都可至化的境界。一般,生茶表现的化要比熟茶来的高雅,更活泼清逸一些。“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一句品饮普洱茶时,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③活

是指茶叶极具活性,茶汤给予舌头一种活泼的口感,这也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标准之一。

活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是比较抽象的。一般来讲,只有妥善存放的干仓普洱生茶茶汤,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这种活性能给人活泼、愉快、活力的感受。

④砂

品完茶后,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觉,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这种砂砂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

普洱茶水性的砂感,留在口腔,使人有一种砂滑而浓郁感受。这种砂滑感是与普洱茶的贮藏时间和仓储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的,时间越久砂感越明显。

⑤厚

是指醇厚的口感,与茶汤的浓淡没有直接关系。

水性厚是普洱茶内质的关系,大树茶内质丰富,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在口感上会比较混厚稠密,也可以说很厚实,如今年的千山悦,厚重饱满,使人感到重实而强劲,带给我们有较厚重稳定的心境。

⑥薄

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没有坦荡舒张的气势,水质也感觉轻而淡。

总的来说,淡薄的水性多半是由于茶叶本身内质不够丰富的缘故。由于水性薄往往会造成小器的格调,会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薄弱、不安稳和抗拒的感觉。

⑦利

往往是因为水性太薄的缘故,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茶汤入口缺乏厚重感,会引起单薄、偏激、难过的感受,让人产生排斥和拒绝的心理。

一般普洱茶次品和一些品质、工艺较低的普洱茶,茶汤水性多半会表现出薄而利的口感。

普洱茶的茶气

简单说,就是喝过普洱茶之后人的身体反应,这种反应有强烈和微弱之分,有良性和负面之分,有的人身体比较敏感能体会得到,有的则反应相对迟缓些,一般来说,反应激烈的良性的普洱茶,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我们认为是茶气重的优质的普洱茶

个人认为不要把喉韵、水性、茶气神秘化,只是每个人在喝茶时的不同感受罢了。

气、韵中清静怡真的普洱茶茶道精神


茶气,对普洱茶品饮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普洱茶品饮的意晚本是追求宁静自然、淡雅清新,同时也是内敛深邃的心灵世界。

"炼精化气,炼气冲神,炼神适虚"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指南。精、气、神而气位在当中,有承前启后的功能。气也是介乎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往往作为承接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桥梁。气居中间,扮演着协调及催化功能。

新鲜青绿的普洱茶,和陈期短的青生普洱茶所含的刺激性成分比其他茶种都来得多,饮后提神功效特别强。云南大叶种尤其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配而丰富,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人体内,而运行于全身经络之中,促进真气的运行,进而增强真气,达到补气功效。这正是古代修道运气中追求的"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冰藉疑入骨,羽翼要腾身"的意境。

故普洱茶品饮必须强调静、真,缺少静、真的心绪,必然无法使茶气安然在体内发挥功效。正如气功功法中最讲究的是"以意行气",匆忙之行为,必然心神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以意行气。即使茶气在经络中起了作用,但意识涣散,也无法体会,更可能引起"气化不良",无法将茶气纳入经络之中而运行。苏轼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想必卢全的气功修炼,道行必定很高,才能写出七碗茶的功力。从韵来讲,前面谈到的品出普洱茶的"三韵":陈韵、神韵和喉韵,都莫不是在自然、质朴与率真和淡定中出真美,体现着清静怡真、和俭静洁、正静清远的茶道的精神。

发酵度:熟茶品质的重要维度


普洱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发酵,方制成普洱熟茶。故而相较于生茶,普洱熟茶有专属于她的“发酵度”这一分类维度。关于发酵度,有许多喜好普洱茶的茶友不可不知的要键。

熟茶发酵度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渥堆原料的茶区、茶种、茶叶嫩度、采摘季节、仓储年份,以及渥堆潮水量、渥堆时间、渥堆的高度与宽度、翻堆的时机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因素在制茶者的把控中协同作用影响成品的发酵度。对于所有茶类的制茶者而言,“看天做茶”与“看茶做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

普洱茶业界关于熟茶发酵度的厘定,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准。坊间有以七分为全熟,有以七分半为全熟,也有以十分发酵为全熟。

无论是普洱生茶抑或熟茶,口感的香甘滑重酸甜苦涩都应达至平衡,当然每个人的品饮习惯与平衡点有所差异。而具备活性,理应是所有茶品具有适饮性的首要前提。普洱熟茶的发酵度一旦超过七分半,其叶底便会开始硬化,叶底失去柔韧性是茶品失去活性的标志之一,此时的茶品口感偏于甜水,口感适应性更广,但其内质活性已在过度的发酵过程中消耗殆尽,口感单一而无立体感与活性,且没有后续的转化空间。发酵度一旦达到十分,叶底即彻底炭化。因此在经典普洱体系的标准中,将七分半发酵度定为“全熟”。

熟茶工艺的创制目的就是为了仿制老生茶——准确的说是仿制传统港仓仓储老生茶。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新茶好喝,陈化为老茶后品质更佳,也就是普洱茶所谓“越陈越醇厚”之概念,熟茶亦不例外。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发酵度,使得熟茶在新茶阶段即有适饮性,且其品质可以在正确的仓储条件下随仓储时间的增加而正向递增。

经典普洱体系熟茶发酵度多数在六分左右,最高发酵度也仅仅达到七分。控制得当的发酵,使得茶品不但在新品阶段具备上佳的口感平衡度、体感表现与适应性,更为茶品的后期转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毕竟虽然熟茶渥堆工艺在数十天的时间内接近了传统港仓仓储数十年的转化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完全等价,时光总有其不可替代之处。

早期熟茶老茶多经过传统港仓仓储,难以一窥其原貌。幸而尚有广为经典普洱体系茶友所熟知的云南堂7562,其可谓是适度发酵熟茶的后期转化范本。她的优异品质向爱茶之人印证了合适的发酵度与优质仓储相结合,经过时光的淬炼,创造的绝佳转化效果。

《香、水、气、韵——茶的艺术性维度》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韵香乌龙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617.html

上一篇:如何区分茶汤的“浓淡度”、“饱满度”?

下一篇:夏天可以喝熟茶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