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6)

2019-12-09

等候是如此地焦灼,所有等待者们都要面对三种图像:候汤,沸腾,这是炉火之上的一次检验过程,各种器皿保持着庄严的姿态,就像人在维持着自我的尊严,第一次候汤,仿佛让人生平头一次突然面临着一种除了去咳嗽,呼吸之后,再屏住呼吸之后的幻想:我们的身体到底在时间中属于何物,应该如何去尊重我们的身体,应该怎样去跟我们的身体和谐相处,而旁边,是沸腾的茶水,我们在此守候,我们仿佛在守候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一种宁静。因为第一次候汤只意味着再进入第二次候汤的过程。无论是苏格拉底,但丁都经历过等候的过程,它仿佛像一个编织工,用长短不一的丝线,编织着无法计算的道路,在编织之中,等待者的踌躇时刻是如此的漫长。

从第一次候汤到第二次候汤到底用了多长时间?

我们生命的某些部分必须屏住呼吸,用来候汤,因为汤色的变幻犹如春天的雾气徐徐升起,又从地平线上散开--我们隐隐约约地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杂物,类似令我们生命窒息过的那种杂物,我们的质疑伴随着候汤的时间开始狂热地上升着,一旦我们对生命产生了怀疑,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死神。继续下去,我们依然在等候着,候汤,使我们终于可以坐在古老的炉火边,使用最为古老的茶具,这是何等的奢侈啊,继续候汤吧!对心爱之物的迷恋--使我们所获得的全部经验中充满了汤色的各种乐趣,一种悠缓的节奏似乎终止了让我们奔跑的速度。因为第二次候汤很重要,如果汤面上荡漾着波涛声,犹如咽喉已经品尝到了松尖的露珠,这说明,上好的汤色已经降临了。人生最美妙的时刻,只有在感官中获得灵性的时刻才会产生,第二次沸腾,使我们等候到了汤色的波涛。而第三次沸腾,仿佛使我们伸出双手,前去触摸一座沉甸甸的雕像。

沸腾进入了第三次,犹如看见了暮色笼罩,

所以,在三次等待中,我们要抓住第二次沸腾,有了上好的水,就可以展现出你生命中的汤色,水分三沸,在此等候者,通常到了第一次沸腾时就失去了耐性,而用第一次沸腾沏出的汤色,仿佛是幼年的色泽,只有到了第二次沸腾时,才会感受到夏日跳跃到松涛间的旋律;到了第三次沸腾时,犹如年老者在干燥的山冈上追赶着落日。尽管如此,等候中的候汤,都会使我们经历三次环行的奔跑,从而领悟到三种汤色的奥秘。

等候者在候汤中会意外地发现,当我们的悟性越来越柔软时,其实美丽的汤色已经在等候着我们;而一旦我们的等候充满焦躁的火焰时,汤色便浮悬着杂物,即失去纯净的汤色,给我们带来了沉重不堪的现实。

等待是艰难的,但惟其等待者,才可以正确地超越人生的弱点,我们在候汤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人生中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时刻,犹如我们相遇到了知音的出现,而当知音的声音显露出我们内心的波涛声时,那种窒息似乎是爱情,是密语,也是喜悦达到极致的时刻。候汤者,面对着三次沸腾,他们的猜测之谜从四肢扩展到了水面上的波涛。

《普洱茶传》(全集连载)海男/著》》》返回目录

小编推荐

《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7)


琥珀色,是从变幻莫测中抵达的一种色泽。普洱茶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它具备了神灵的品质,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当琥珀色的那种美直达味蕾时,我们品尝到了什么?春天,是我们人类经常变幻现实,并探索精神之旅的时刻,因为满树已经绽放的幼芽,激荡起了我们被冬眠起来的身体。而一旦身体从春天的河床上苏醒过来时,万物正在散布着无限生机的谜底。春天意味着我们摆脱了阴郁的环境,如同幼芽出土,渴望着生长的环境;春天,人们正在大胆地,按照一个少女和少女的愿望去思考生命中的期待离我们到底有多遥远,所以,在此时刻,我们带着普洱茶假想着希望在幼芽出土时,我们已经从干旱的大地上寻找到了把许多世界相互重叠起来的时刻,比如,编织术,我们用编织术解决了距离与距离之间的矛盾;比如,魔法,在任何时刻,魔法术是附在我们体内的,只是有时候被我们扬弃在外。利用好魔法,可以敞开一切春天的大门。

而在这时候,短暂的春天逝去,夏天来临了。

雷霆带来了狂雨,洋溢着大地,也在滋润着在日月的移动中灵魂的镜子。夏风炎炎中,我们需要面对汤色——它超越了水的起源地,水是从水眼中冒出来的,每一个水眼都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经历了从暮色到黎明的洗濯,才会使容颜显得纯净;水在另一种现实中,是为了洋溢咽喉。在此刻,我们一直研究着汤色,等待着汤色的变幻。

秋天降临了,比夏日来得静谧,几乎是悄无声息地降临。我记得,秋日仿佛在一瞬间就变幻了树上的色泽,起初是金色,然后是凋零,任何真理和武器都无法抵制秋叶的凋零,就像无法抵抗人的死亡一样。普洱茶就这样对现状感到忧虑,对前途感到茫然,于是,它融入了秋天的周转不息之中,仿佛在秋瑟的杀戮中寻找着生命的出口,然而,更严酷的冬日降临,一旦我们伸出双手,就可以触摸到大地一片冰凉。

让我们寻找到普洱茶度过漫长的冬季吧!琥珀色就这样在寒瑟的季节,伴随着身体的冰凉来临了,它的色泽贯穿到底,但只有我们知道,它已经经历了春夏秋冬的煎熬。直抵味蕾的琥珀色,驱逐了无所不在的死亡,以清澈透亮的品质使我们头一次遭受到生命中的惊喜。

炉火已经上升了许多次,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摆脱了命中的劫难,殊不知周转不息的命运始终在捉弄着我们所规定的狭隘范围——因为我们始终是被灵魂所放逐的漫游者,只是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在哪里周转?直到我们面对琥珀色时,在汤色的滋润中,人生怪诞的幻梦变得越来越优雅,在最为隐秘的梦想中,似乎有一种琥珀色的声音从我们的咽喉冉冉上升着。

命中的劫难变幻成了被神明所改变的吉祥的焰火;操纵武器对峙的敌人,不再利用绷紧的绳索向我们射击子弹,而是借助于琥珀色献出了同盟者的内心世界。

《普洱茶传》(全集连载)海男/著》》》返回目录

普洱茶膏简史


普洱茶膏是精选极品普洱茶,经过浸取、过滤、浓缩、干燥、定型而成。普洱茶膏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出量极少。特别在清朝作为皇家独有,禁止流入民间的皇家特权物品,其独特的品质,神奇的保健功能,使得普洱茶膏更显神奇、珍贵和神秘。

普洱茶膏的历史起源

据史料记载,茶膏制作始于唐代。南唐闽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茶膏入贡的记载:“贡建洲茶膏,胶似金缕”。到宋代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成熟的加工技术。但由于茶膏制作需要长时间熬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茶汤在熬制过程中,茶叶香气大量挥发,在长时间高温过程中,茶叶内含物也会发生氧化和水解,使茶膏的口感和原茶有很大不同,品饮价值降低。所以茶膏生产也慢慢被淘汰了。

后来,云南土司借鉴唐宋茶膏生产工艺,自制普洱茶膏,用以提高自己身份,普洱茶茶膏成为一种奢侈品。由于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越陈越纯,越陈保健功能越好的特点,因此普洱茶膏在长时间熬制的过程中,加快了茶的陈化和内含物的转化,使普洱茶膏一面世就具有与其它茶膏不同的品质和特点,具有其它茶膏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高贵、纯正、卫生、神奇,使普洱茶膏极受权贵们的青睐。

普洱茶膏随茶马古道传入西藏后,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并牢牢控制。

清朝统一中国后,清朝皇室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普洱茶独特的口感和保健功能使其很快成为皇家宫廷饮料。而被西藏上流社会所掌控的普洱茶膏更是引起了清皇朝的关注,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云南设立普洱府,统管普洱茶交易及普洱贡茶的生产和加工,不准私商贩茶。同年,雍正皇帝责成云南总督鄂尔泰亲自监督,选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自此,普洱茶膏开始了长达200年的贡茶历程,直到清朝垮台方止。

清乾隆年间,清王朝一是出于对普洱茶膏生产技术和对普洱茶膏产品的垄断控制,二是为了提高普洱茶膏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把普洱茶膏的生产迁入皇宫御茶房。从此普洱茶膏成为宫廷制品,禁止流入民间。皇帝每年拿出部分普洱茶膏赏赐有功大臣,能得到普洱茶膏的大臣也如获至宝,不会轻易饮用而是珍藏起来。因此,民间更是难得一见。

学堂 | 第6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喉韵?


上一课堂,和大家分享了普洱茶的生津,详情请查阅《学堂|第五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生津?》一文,这一课堂我们和大家分享什么是普洱茶的喉韵?

喉韵是指喝茶之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受,喉韵一直深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一些资深品茗高手都会较为注重喉韵特色,因此喉韵特色也被作为评价茶叶品质优劣与否的要素之一。

而不同茶叶带给品饮者的喉韵感受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喉韵感受,又可将喉韵分为:甘甜的喉韵,清凉的喉韵,润滑的喉韵,阻滞的喉韵。

1、甘甜的喉韵

甘甜的喉韵是指在喝茶之后,喉咙部位会感觉到甘甜,有的还会伴随着甜味从喉咙自下而上蔓延至整个口腔。甘甜的喉韵一般需要到四五泡茶汤之后,才会较为显著的被感受到。

在不同的喉韵感受中,甘甜的喉韵是较为容易被直接感受到的。要体会甘甜的喉韵,品茶时要让茶汤尽可能的被咽部的味蕾感受到。所以,让茶汤缓缓的流过咽喉,能够较为容易的感知到茶汤所带来的喉韵。

2、清凉的喉韵

清凉的喉韵是指在喝茶之后,喉咙部位会感觉到清凉舒适,呼吸时还会觉得喉咙至口腔会有舒缓的开阔感。与甘甜喉韵是因为咽部味蕾捕捉到糖类物质和氨基酸而形成不同,清凉喉韵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且需要品茶者具备一定的品饮经验和能力,才能较明显地感受到。

3、润滑的喉韵

茶最初是用做药物,而后才用来解渴,而解渴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喉咙得以滋润,解除喉咙部位的干渴感,茗者在感受“润滑的喉韵”时,道理与此相通。感受普洱茶的润滑喉韵时,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将茶汤含于口中不忙于下咽,先用舌头轻轻搅动感受茶汤的厚度与滑度,而后再让茶汤自然的滑入咽喉,如果是品质较好、具有润滑喉韵的茶,品茗者便能明显感觉到随着茶汤下咽,喉咙滋润、舒适感渐生。

4、阻滞的喉韵

阻滞的喉韵与润滑的喉韵相比,是体验截然相反的一种喉韵,是不能带来品饮愉悦感的不好的喉韵。茶汤流过喉咙时感觉会与喉咙有摩擦,茶汤流动有阻碍和滞缓,不够顺畅。茶汤流过之后会觉得喉咙难受,有干燥感,强烈者吞咽困难。阻滞的喉韵也叫做燥感喉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锁喉”。下一堂课和大家分享普洱茶的香气,

普洱茶大产区 大班章普洱茶


大班章是指云南普洱茶一个的标志性产茶区,类似于波尔多之于葡萄酒,景德镇之于陶瓷,位于云南省勐海县,由多个不同的产茶村寨组成。

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茶区是普洱茶传统行业优质产区代表,有“茶王”之称的老班章就位于布朗山茶区,在老班章附近,还有一些茶叶特点与班章相近相似的寨子,如贺开、邦盆、广别老寨、新班章、坝卡囡、巴卡竜、老曼峨、卫东、曼诺、曼新竜、章家等。这些村寨合称为大班章茶区。

云南普洱茶,其品质与产地关系密切,包括土壤、地形、海拔、气候、光照等因素在内的“地利”,对于普洱茶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云南各大茶区的低纬度高海拔所导致的立体气候,形成了众多生态环境迥异的普洱茶小产区。2000年以来,随着布朗山茶区老班章寨的火热,连带其周边口感类似、风格相近的产茶村寨一起组成的一个高品质普洱茶小产区——大班章茶区,也随之脱颖而出。

老班章,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有普洱“王者”之称。渐渐随着小产区普洱茶概念的兴起,老班章俨然已成为了一个茶友、茶商的“朝圣地”,第一次到勐海的茶人,无论如何都会到老班章走一趟,方便的话也会买点毛茶回去。

不过有些或许是觉得老班章太贵,有时或许是因为抢不到手,大家就转到周边的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等与老班章风格类似的地方,买点回去,久而久之,也随之拉动了周边茶寨毛料价格的上涨。早在2011年,已经有先知先觉的普洱茶品牌在大班章茶区开设茶厂,收料做茶。

大班章茶区,位于普洱茶最优质的核心产区之一—勐海布朗山,同时组成大班章茶区的这些产茶村寨,也是整个布朗山茶区茶叶品质最优秀、价格最昂贵的寨子,其中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卫东、曼诺、曼新竜、贺开、广别、班盆、坝卡囡、坝卡竜、勐班、章家三队等村寨,可以说,整个大班章茶区是基于老班章所形成的一个特色普洱茶小产区,大班章茶区的兴盛,老班章功不可没。

这些地理位置集中、茶园生态环境类似、茶品风格相近的村寨所组成的大班章茶区,已随着普洱茶小产区概念的兴盛正越来越受人追捧。大班章茶区的各个产茶寨子,在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地理位置也非常相近: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和坝卡竜是班章村委会管辖下的五个自然村,依次比邻;班盆离老班章只有两公里的距离;贺开古茶园的曼迈寨子,离老班章只有三到四公里;广别老寨地处勐海到新、老班章的必经之路;新班章到老班章绕路也就七公里;而老曼峨、坝卡囡距离老班章也只有不到十公里。

大班章的布朗族村寨曼新竜由于普洱茶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口感特点,而大班章茶区各个寨子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基本相同,所以各个寨子所出产的毛茶在外形和口感上都极其相似,对于大部分的普洱茶友来说,要准确区分老班章、新班章、坝卡囡、老曼峨等地的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班章茶区所产毛茶的共同特点就是“浓强酽”,与勐海其他茶区例如南糯、勐宋等表现有明显差异。

辨别普洱茶劣质要4看6不看


普洱茶由于其风味独特,药理作用与现代人寻求健康的理念相契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目前普洱茶市场还不够完善,有能力鉴别普洱茶的茶商又少,许多卖茶的店家也分不清其真正的品质。在利益的驱使下,冒老号之名,印级茶者有之,动辄出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于五六十年的珍品普洱也越喝越多。还有许多茶商将茶品储放在阴暗,高湿的环境中以加速其陈华,人为洒水,常常导致茶叶发霉、变质。茶品迅速变质后,再将茶饼风干,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样似陈年普洱的"湿仓茶"。

以下介绍几招基本的又方便的巧识别招数:

6不看:

1.不以错误的年代为标杆(注:其实真正五六十年代的茶只有到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试想一下,有没有茶厂/茶商会将做好的茶陈放50年才拿出来卖呢?)

2.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3.不以茶色深浅为借口;

4.不以添加味道为导向

(注:真正的普洱其樟香、枣香,等都是自然形成的,则么可能高得刺鼻呢?)

5.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6.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4看:(清纯正气)

清-味道要清,没有霉味。

纯-汤色要纯,如枣或红浓,亮,不能黑如漆。

正-存于正确环境中,位于干仓,不可处湿仓。

气-品其汤,则心旷神怡。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下篇)


(2019年9月18日)~明朝末年,“普洱”茶的名字正式确定,之后“普洱”茶的发展又是如何呢?咱们接着聊。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普洱茶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这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清宫每年收纳的普洱茶,除供皇家饮用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使团,并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末代皇帝傅仪回忆说:“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由此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有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等方面更是胜出数筹。特别是,当时有很多普洱茶的官号和私号,品质良莠不齐,普洱贡茶对此有突破性改进和规范,这大大的推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朝后期,普洱茶已被朝廷官员和社会人士所接受;香港茶楼和马来西亚华人饮用普洱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普及;台湾品饮普洱茶更晚些;而广东,是受香港、马来西亚华人、台湾的影响后,才有一部分群体开始品饮普洱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香港和台湾开始盛行品饮普洱茶(此处指传统工艺普洱,即生普),对陈化后的普洱茶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普洱生茶的自然陈化、转化时间较长,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香港茶商便开始想办法寻找茶叶快速转化的捷径,刚开始是利用当地地窖的温湿环境,借用外力人工促进茶叶转化,但产量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直到1973年,云南省昆明茶厂开始以此种工艺加工茶叶,之后,勐海茶厂把这一工艺进一步发扬。但这种人工快速发酵工艺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在温度、湿度、通风、翻堆等任一工艺时间上有偏差,都会影响茶品的质量。

据此,当年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邹炳良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经过共同努力探索,通过用渥堆方法来制作普洱茶,并共同撰写了现代制造普洱茶的新工艺——“速成后发酵法”操作规程,由此,使这种新工艺有了可靠规范的制作依据。

1974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茶品质量稳定性得到保证,从此揭开了新工艺普洱茶的新篇章。1975年,经昆明茶厂研究决定,用“唛号”来区别不同茶厂生产的茶,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

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普洱茶以其强大的保健功效及醇厚的口感,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上篇)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长期以来,云南普洱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风格独特而斐声中外。除畅销西藏、西北、内蒙、港澳等地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美等国也有一定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云南普洱茶的销量一直很大,方兴未艾。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还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

唐代,樊绰写了《蛮书》,提到了云南产茶之事,这是普洱茶第一次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因为当时的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唐贞元十年,南诏国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南诏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唐乾符六年,南诏国是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与此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之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到“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据《澜沧县志》记载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由于后来将“步日部”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学堂 | 第4堂课:什么是普洱茶茶汤的厚薄?


上一课堂,和大家分享了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详情请查阅《学堂 | 第三堂课:什么是普洱茶的水路?》一文,这一课堂和大家分享什么是普洱茶茶汤的厚薄?。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口感上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其醇厚度,厚度对一款普洱茶的品质来说之至关重要的,因为厚度好代表着内含物质充足,内含物质充足意味着后期转化空间更大。

普洱茶的厚度,是指茶汤入口之后带给口腔的充实饱满感和滋味丰富度,厚度好的普洱茶会让人觉得厚实,往往伴随着黏稠感,滋味丰富且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普洱茶的厚度与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程度成正比,茶叶内含物质越充足丰富,可溢出物质的种类就越丰富、含量越高,茶汤的整体浑厚稠密感觉就越佳,滋味也就更为丰富饱满。

但要注意分辨,普洱茶的厚度,不同于浓度,厚度由原料的内质决定,还与茶品的工艺、存储息息相关;而浓度是可以通过改变投茶量、减少注水量、以及延长冲泡时间等冲泡手法来改变。

厚度好的普洱茶给人稠而不浓的品饮体验,这点在熟茶品鉴中尤为明显,以2008年古树熟茶《揽月》为例,因以内含物质充足的布朗山古树纯料发酵而成,茶汤厚度尤为明显。

与厚相对应的就是薄,薄和淡也不同,薄是指汤质不饱满,滋味单一丰富度低,给人滋味寡薄之感,淡是指浓度不高,一款汤质淡薄、滋味寡薄的普洱茶,其后期转化价值极为有限。

总结:普洱茶茶汤的厚与茶叶品质成正比,也是普洱茶的一大风味特色,是由其原料品质为根本,工艺和存储为辅助共同作用而成;而薄往往意味着原料内质不足,后期存储转化空间较低。下一堂课,和大家分享《什么是普洱茶的生津?》,

普洱茶知识·喝普洱茶的4大误区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误区,喝普洱茶也不例外。总之,只要在饮用普洱茶过程中多注意一些小细节,避免误区,科学、合理的饮用普洱茶,必能发挥出普洱的独特魅力。

1、生熟茶各有优点

“生茶比熟茶更养生”对一些饮茶者这样的观念,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周红杰的解释是:普洱生茶接近绿茶,适合体质较好的人,但如果患有胃病,较好不要常喝生茶。他谈道,熟茶的茶性较为温和,各种体质的饮茶者都适合,从这点来说,熟茶相对养生。但这并不是熟茶比生茶好的意思,“两者制作工艺不一样,在养生方面各有优点,并没有可比性。”

2、霉味不是熟茶专有

“有人说喝熟茶要的就是那股霉味,而事实上,真正好的熟茶根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味道,应是汤色红而透亮,味道香醇的。”周红杰说,普洱熟茶中主要含有3种物质,首先是茶本身的物质;其次是普洱茶在渥堆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对人体有益的多糖、寡糖等物质。此外,还有微生物的自身残留成分,其中包括酵母等酶。“普洱熟茶中有霉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里面有活的微生物。”他强调说,普洱茶需要微生物来加工,但我们要喝的是没有活的微生物的普洱茶。

3、好茶不以年限定

喝普洱茶的误区最大之处在于年份的限制,很多人会被普洱年分所误导。在一些茶店里,普洱熟茶的年限几乎成为它身价倍增的理由。还有不少消费者热衷于自己存茶,以期普洱熟茶有更好的口感。“除非能保持熟茶中的所有品质不流失。”周红杰想给盲目的茶收藏者们提个醒,“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谈到,首先,存茶必须是原料很不错的普洱茶,如果茶本身品质就不好,再怎么存也不会变成好茶。其次,制作工艺、存储条件都非常重要,“哪一个环节有所疏漏,熟茶都不会随着年限的增加品质变得更好,而且情况只会相反。”他提醒消费者,年限并不能使所有茶的品质得到提升。

4、喝茶要适量

有人认为,喝茶越多越利于健康。对此,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教授陈文品提醒说,每日喝茶要适量,如果喝入过多的茶,有可能会引起茶叶中毒。

探究普洱茶膏4


探究普洱茶膏4!这些说法可能都存在。但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

第一,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要求实际上就是以“高温、高湿”为主。普洱茶特有的微生物及其固有的酶,只能在“高温、高湿”的状态下,产生渐进的酶促反应。这种酶促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区间,它的起始温度是在15℃,温度每增加10℃,其酶促反应加快。但超过50℃,酶蛋白会出现变性,反应速度下降。因此,普洱茶陈化过程的“最适温度”应在15~50℃之间。广东、香港、台湾等全年温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其春季、秋季也经常在30℃以上,夏季更是经常在40℃左右,且早晚温差不大。基本符合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的要求。而云南一年四季,处于“高温、高湿”的时间则很短。且冬季的温度经常在10℃以下,早晚温差较大。这就自然出现一个现象,同样的普洱茶,存在广东、香港、台湾与存在云南比较,其陈化的效果不同。前者陈化速度快于后者。

第二,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一定的“湿度”,通常意义上的“干燥”不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普洱茶陈化过程“最适湿度”为55%~85%之间。广东、香港、台湾除冬季外,一般的湿度都在70%以上,冬季的湿度也在55%以上。而云南全年绝大部分湿度在70%以下,冬季和秋季更是在50%以下。使普洱茶陈化的效果低于广东、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地理位置——大环境的优势使广东、香港、台湾成为普洱茶后发酵地的首选。

②湿仓与干仓——对小环境的两点思考

普洱茶陈化过程素有“湿仓”与“干仓”之说。

所谓“湿仓”是源于香港早期的存茶方式。他们利用香港大环境本身就存在的“高温高湿”的自然特性,有意识将普洱茶存放在更潮湿的仓库,甚至有人还不时地洒水,增加“高温高湿”,目的是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这种做法虽然有“激进”的成分,但为普洱茶的发酵提供了有益的尝试。现代普洱茶的人工发酵——渥堆发酵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受到“湿仓”的启发,并延续这种思路,将其更科学、更规范而已。“湿仓”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但也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弊端,即发酵的过程由于茶叶吸水量太大,造成了对有益菌的抑制和腐败菌的“兴盛”,直接导致了普洱茶出现了部分“腐烂”。我们喝到“湿仓茶”感觉到的那种“湿仓味”,实际就是茶叶部分变质所产生的“霉味”。其实,就“湿仓茶”而言,香港绝大部分的存茶者已经放弃“湿仓”的做法,他们现在的存茶方式已有大量的改进。

所谓“干仓”的提法,是相对“湿仓”而言。因为真正的“干仓”是不存在的。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离不开“高温高湿”的环境,缺乏“湿”就会使微生物因缺水而消亡。而如果是“高温”而没有“高湿”相配合,就演变成了“干燥”过程,微生物会在高温干燥中更快的消亡。

这里,有两个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窖藏的概念。著名品牌的葡萄酒与白酒在后续陈化中,基本采用窖藏的方式(白酒中也有洞藏的方法)。这样做的原因是控制陈化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形成可控的“恒温恒湿”现象。普洱茶也属于后续发酵的产品,如果借鉴这种窖藏方式,其温度与湿度的控制相比“湿仓”与“干仓”来的更科学,后发酵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是“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将普洱茶在一定时间采用“湿仓”的做法,然后通过除湿手段(如采用除湿机快速除湿),将“高湿”降低;这种“一湿一干”的做法可轮换进行,其时间比例可在3:1区间进行。即“湿仓”的时间为3,“干仓”的时间为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轮转模式是在一个仓储地完成,绝非两个仓库——“湿仓”与“干仓”的不停搬运。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同样满足普洱茶后发酵偏好“高温高湿”的特性,发酵速度快;二是又通过间断的除湿,避免茶叶因吸水量过大而产生霉变,确保陈化的品质。

其实,围绕普洱茶后续发酵,很多人至今仍在探究,以期找出更科学的方法。

比如有些人把在广东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转移到相对干燥地区继续陈化(如长江以北地区),其陈化的效果竟比继续存放在广东的要好。还有些人提出,普洱熟茶在云南紧压成型后,不通过广东等“高温高湿”的环境,而是直接投放到相对干燥的区域存放,其“退仓”的效果比“高温高湿”地区效果更好。笔者在北京及东三省的一些地区接触到这样的实例,通过简单的比对,发现汤色的通透度、入口的滑感和特有的沉香味,都反映出最佳的陈化效果。这与笔者前面提到的“湿仓”与“干仓”的轮转模式有些相似,但只是这种实验还需一段时间验证。

(四)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茶叶研究,侧重点在茶叶的功能性方面上,并以此将茶叶划分为三大功能:

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这种划分,并非笔者独创。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食品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s),也称“第三功能”,首先是由日本在1962年提出,1989年又经日本厚生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的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美国后来将这一类食品称为“健康食品”(HealthFoods)或“营养食品”(NutritionalFoods)。德国称这类食品为“改良食品”(ReformFoods)。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长寿的关注;二是工业现代化及城市化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导致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的不断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具有特殊价值与用途的食品,即具备特殊功能性的功能食品。

依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免疫功能,降低变应性;

②调节人体节律、调节神经系统、调节消化功能;

③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④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诸多生理调节。而这种“活性”成分又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紧密联系。因此,当将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去分析时,就会发现功能食品中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药用机理。所以,发达国家始终将发酵类或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中国,近些年来,也对具备“第三功能”的食品加大研究力度,并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新型营养保健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叶属于食品的范畴,也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对茶叶进行功能性划分。如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等门类。

目前,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包括茶叶制品的研究,其最前端的科技分为三项: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二是天然药物的酶法生物转化;三是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制作工艺与手段相比现代生物工程而言,有原始与落后的成分,但都能追寻到这三项技术最原始的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备“功能性食品”特点的饮品。

但是,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虽然普洱茶内含一些药用成分,甚至也存在部分药用机理,但把普洱茶简单地“上升”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与“药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药品”的“靶向”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较为严格。“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向”,是以补充营养、保健和调节生理机能为主。我们承认普洱茶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我们认定很多食品中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是一样的,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它们内含的某种物质可能都是一种“药源”,但当食用它们时,却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普洱茶具有的“第三功能”的特性,也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关普洱茶具有的特殊功能就已经被写入药典。虽然那时候没有“第三功能”的提法,其描述的内容与“第三功能”基本一致。如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就将普洱茶视为“中药”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则是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普洱茶一个特殊的产品——“普洱茶膏”上。其有关普洱茶的功能性描述主要围绕“普洱茶膏”进行。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等等。之所以如此,不仅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一个特殊的品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其功能指向更为明确,体现的“第三功能”效果更为明显。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与我们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绿茶及乌龙茶的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更有甚者,一部分学者只关注茶叶中几种物质,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很多人一谈茶,必是茶多酚含量是多少。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很多茶叶界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就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的熟茶,还是陈年普洱茶其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及乌龙茶,其品质无法与绿茶与乌龙茶相媲美。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类的必备的基础物质,但不是鉴别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很多人将茶多酚“神化”,说它不仅能去除人体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等等。这种自20世纪80年代始于绿茶界有关茶多酚诸多“研究报告”,至20世纪90年代愈演愈烈,将茶多酚推捧成能治百病的“良药”,并以此捆绑绿茶,宣称绿茶有针对几十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功效。但这些说法却在后来被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一一否定。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声明:“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结论认为无可信证据可以支持绿茶或者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与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它对所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进行了评估,但是没有找到支持喝绿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风险的证据。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FDA也曾宣称,绿茶不太可能会降低患乳癌、前列腺癌或者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种种提法。

也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的结论,甚至也可忽略其在国际中的权威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去挑战这一结论。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换句话说,茶多酚及其他功能成分与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在微生物与各种酶系的参与条件中,衍生出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才有达到“第三功能”的可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具备“第三功能”核心所在。离开了“生物转化”或不具备“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的提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水中捞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物转化所需要的几个要素,普洱茶都是具备的。即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属于天然植物,而这个天然植物中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与生物酶及非高温状态下的制备工艺,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针对性更强(医药学更习惯用“靶向”一词)的药用成分,产生诸多功能的药用机理。

3.普洱茶“第三功能”——直接的功效

普洱茶“第三功能”一个重要部分是直接的功效。我们之所以称它为“直接”,是因为这部分的功效是能够让消费者凭感觉就能直接体验到它的具体效能。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解酒护肝的功效

普洱茶的解酒功能在业界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共识。不仅如此,在众多解酒产品中,普洱茶不仅是佼佼者,普洱茶中的一款特殊产品——普洱茶膏又是自古以来始终享有“醒酒第一”美誉的产品。

其实,很多发酵类的食品都有解酒功能,比如我们经常食用的醋,也有解酒功能。这是因为很多发酵类的食品都含有多种酶系,其中就有专属解酒的酶类。只是普洱茶在经过多次发酵中,其解酒的酶类靶向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普洱茶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黏膜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酒的过程也是护肝的过程。

很多人也试验这样一种方法,即在饮酒时不断饮用普洱茶。这种做法可使酒量大增。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酒与茶交替饮用的方法,虽然表面上增大了酒量,但却没有真正起到护肝作用。因为所有的酒精都是依靠肝脏分解的。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0.5克,一个7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35克以下。对酒精敏感的人,其摄入量更得大幅递减。我们提倡少饮酒,并在酒后饮用普洱茶解酒,其最终的目的是保护肝脏,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任何增大酒量的解酒方法都不应当提倡,也缺少科学性。

②消食、解油腻的功效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消食的速度极快。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普洱茶消食、解油腻的原因,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刺激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食这一效果。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点。

科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几个肉片装在金属丝笼内,给老鹰吞下,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小笼,肉片不见了。于是动摇了在此之前的胃肠蠕动助消化的说法。认识到胃液中有某些可以消化肉类的物质存在。其中就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内含咖啡碱刺激胃肠蠕动助消化之说。

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在其他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他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普洱茶的消食、解油腻的功效也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它更多地依赖人体自身的素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在食用大鱼大肉之后,配合品饮普洱茶,其消食或解油腻的效果非常明显。而对体质较弱的人而言,其效果未必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由“自主”的酶系决定的。普洱茶的消食与解油腻机能只能是辅助作用,不是决定因素。健康的人胃肠道酶系完整,且“动力”十足。非健康体质的人,一定是胃肠道酶系受损,动能较弱。普洱茶可以缓慢修复这种酶系,但仍然取代不了“药品”的作用。

普洱茶因为具备消食、解油腻的功效,很多人又将普洱茶直接上升为“减肥”的食品。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肥胖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我们目前把肥胖一般分为单纯性肥胖(Simpleobesity)和继发性肥胖(Secondaryobesity)两种。前者是指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致使脂肪在体内过多积聚,继而转变为体脂藏于皮下使体重超常。其内分泌系统与机体代谢都基本正常。其不正常的是与饮食、运动及相关的生活习惯有关。后者则不同,是因为内分泌产生器质性病变和代谢异常引起的。如胰岛素分泌过多,脑炎、抑郁加上药物等引起的。这类肥胖在根除疾病后会自然消退。

普洱茶对单纯性肥胖(Simpleobesity)会产生一定作用,但却不是唯一作用。减肥者必须在坚持素食的基础上,配合大运动量,再加上饮用普洱茶,还得有一个好心情,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在这方面只能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而非绝对的角色。

相对继发性肥胖(Secondaryobesity),普洱茶不起任何作用。因为继发性肥胖是一种病症,必须经过医院综合性诊断后才能确定一个治疗方案。普洱茶在这方面连辅助效果都达不到,必须靠药物治疗。

③养胃的功效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普洱茶可以空腹饮用,既不伤害人的胃肠,又起到养胃的功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普洱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与乌龙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因此体质较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的普洱茶(我们俗称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因此,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20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3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二是普洱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他茶类。它不仅体现很好的吸附性,又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饮用。

三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养胃的功效,其关键点在于发酵的品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将绿茶、普洱茶(3年期熟茶)、普洱茶膏3个茶样进行冲泡,然后将3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汤温度降至5℃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出现变化。这时,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状悬浮物,最为混浊,原因是果胶类物质还原;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状悬浮物,茶汤颜色呈褐色、偏暗,无通透性,原因也是发酵过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还原与聚合;最好的应当是普洱茶膏,没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与刚冲泡时相比,稍微偏暗。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内含很多大分子物质,在其茶汤温度降下后,导致物质的还原与聚合的化学反应,出现重度混浊。普洱茶出现的轻度混浊,是发酵过程不够,很多物质没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属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它也存在还原与聚合,但其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汤出现偏暗而已。

我们也可以据此方法检测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年份”,“年份”越短的茶,其混浊物越多,“年份”越长的茶混浊物越少。湿热条件下陈化的30年以上的“老茶”,不应当出现肉眼可见到的悬浮物和杂质,汤色也会随年份的增加愈来愈通透。50年以上的“老茶”,汤色变化也不会太明显。

我们提倡普洱茶的饮用者每日早晨空腹饮用一杯温热的普洱茶,最好是普洱茶膏或3年期以上品质较好的普洱熟茶,如果条件允许,饮用30年以上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当然更好。特别是对胃酸过多,或者患有胃炎及胃溃疡的人而言,饮用时如果再加上一勺蜂蜜,其养胃的功效更是明显。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个“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持续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当然还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普洱茶“第三功能”——潜在的功能

普洱茶的饮用,对人体也产生潜在的功能。我们说它是“功能”,而不是“功效”,主要原因是因为“功效”能够被我们的感觉直接捕捉到,而“功能”却会躲过人体的感觉,需经一段时间,加上医疗等综合的检测方法,才能被发现。

①抗癌的潜在功能

近二十年来,有关茶叶抗癌的研究“成果”诸多,但都只局限于专家的个人观点,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定论”。当很多人将冲泡后的茶汤喂食实验用的小白鼠,去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茶汤内含的茶叶水浸出物有很多物质,到底哪些物质会产生抗癌机理?

很多人也将茶叶内含的某种物质提纯出来,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寻找抗癌的“因子”,但其结果离预期也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

这里有一个误区,茶叶作为饮品,具有最基本的食品功能,与药品相差甚远。没有脱离食品“原形”的物质,不可能成为“药品”,甚至连“药品”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内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可能成为未来“药品”的“药源”时,还需将这种物质反复“提纯”,并经过“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食品”的形态和性质,方能成为某种“药源”。

其实,就抗癌类药品的研究而言,已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很多科学家近些年来将眼界投入到微生物与酶系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很多发酵类的产品隐藏了可作为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他们越来越看到用生物制备的技术或许能找到这种“药源”。

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是因为:

第一,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难道是他的“笔误”?还是他综合了大量案例才提出这一观点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了“治百病”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等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10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症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②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能够降血压与降血脂是目前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也不断有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其实,我们将普洱茶降血压与降血脂列为潜在功能,而不是直接的功效,在于说明,普洱茶在这两方面反映出来的功能,是“间接”的性质,不具“直接”的效能。

我们说普洱茶具有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是因为普洱茶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路径”所致。

一是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很多发酵类的产品,包括普洱茶,都有他汀类物质出现,如络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些都属于降血脂的药用成分。虽然它们的含量很少,不能替代“药品”,但也具备一定的“靶向”。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医学报告认为,已知他汀类药物(主要是指化学合成)会干扰人体内辅酶Q10,长期服用他汀类药品会出现具有损害肝脏及可能致癌的副作用。因此,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第一个过程不应是一种药物,而代替它的应是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综合设计的营养计划。显然,普洱茶由于他汀类药用成分属于发酵过程的自然产物,不是“西药化学合成”,自然成为这个营养计划的首选;

二是普洱茶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即通过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这方面,普洱茶中的茶红素,仍然是这方面的“主力军”,原因仍然在于它极强的渗透性。同时,“年份”越长的普洱茶茶红素含量越高,效果越好;

三是普洱茶的咖啡碱与茶碱的利尿作用,对缓解高血压及高血脂有潜在的功能。我们知道,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服用如双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呋噻米、氨苯蠂啶等药物。这些药物基本都属于利尿剂。因为利尿的方法是治疗与缓解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普洱茶中的咖啡碱通过刺激人体的膀胱同样能够达到利尿作用;同时,由于普洱茶中的咖啡碱与茶碱还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普洱茶中的咖啡碱能分解血液中的钠离子。我们中国饮食有偏咸的弱点,其含钠的组分太高。因为一个钠离子必然裹挟五个水分子,造成血容量增大,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普洱茶的咖啡碱能够起到排钠作用,降低血容量,从而间接起到降压作用。

实际上,国际医疗界对治疗高血压一直倡导两种模式:即药用治疗和非药物疗法。而且,非药物疗法优于药用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普洱茶就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③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日本著名的茶叶专家在1987年做过一个试验:将茶叶冷水提取物除去脂、蛋白质等,纯化出茶多糖,具有与粗老茶降血糖同样的功效。据此,他认为茶叶中降血糖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复合多糖。这项成果,被绿茶界经常引用,并衍生了大量绿茶降血糖的研究成果。但是,这里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如果不采取去脂、去蛋白质,加上纯化的手段获取茶多糖,绿茶的降血糖功效几乎是不存在。因为这种纯化茶多糖的方式属于精细化工的范畴,与我们平常品饮的绿茶是两个概念。

但普洱茶不同。只要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无论是自然发酵还是人工发酵,其茶多糖的含量远高于绿茶与乌龙茶。因此,就茶叶而言,普洱茶无疑应是降血糖茶叶类的首选。这是因为:

一是普洱茶的原料本身就以粗老叶为主,与民间流传的粗老叶治疗糖尿病有物质等同或相近的基础。茶多糖的含量是随原料粗老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

二是普洱茶在发酵中,本身就将脂类与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与转化,提高了茶多糖的含量。同时,茶多糖又是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发酵的降解与转化,又分离出小分子低聚糖。也恰恰是这个小分子低聚糖才是普洱茶降血糖的主要“功臣”。

三是低聚糖(又称寡糖)是通过糖苷键将2~4个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它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又属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适合于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食用。同时,它也能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普洱茶内含的低聚糖经代谢产生有机酸使肠内pH值降低,抑制肠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治便秘,并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间接起到降血糖的功能。

普洱茶的“四奇”是讨论不完的话题,在探讨普洱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历史上对普洱茶有过诸多的“结论”,但却没有给出结论的依据。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感受道普洱茶诸多的保健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拿不出依据,形成“未解之谜”。说句更贴近的话,普洱茶的研究常常使研究者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结论在先,证据在后”。纵观我们近些年来的对普洱茶的研究,并非创新般地提出新的论点,往往是通过科学研究,证实古人观点的正确。

二、唯有普洱茶有制成“茶膏”的基础

让我们再回到问题的原点:为什么是“普洱茶膏”?

通过上面大篇幅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普洱茶具备诸多转化为“茶膏”的基础。

很多人也曾对绿茶、乌龙茶进行过“茶膏”的深加工研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

一是原料本身的局限。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以至很多的福建茶商跑到云南,采购部分大叶种茶制成的铁观音,拼配到他们的原料中,以提高品质。

二是缺少发酵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混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混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近几年,很多人尝试将未发酵的普洱茶(即生茶)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制成普洱茶膏,称之为“生膏”。但也同样面临汤色混浊,滋味怪异,难以入口的问题。

因此,能够做成普洱茶膏的原料只有两种: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

所以,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让我们再来讨论发酵。

我们之所以关注普洱茶的发酵,甚至坚持用发酵到一定程度的普洱茶做原料,也是基于发酵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

以日本为例,日本人的长寿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在总结自身长寿秘诀时,归功于发酵文化。日本的科研人员经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中得知,发酵食品与药品有诸多相似的奇特功效。因此,很多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每天摄取最少二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这是因为:

①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②发酵时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如微生物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③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

普洱茶膏就属于发酵食品。没有发酵这个载体,恐怕会早已退出茶叶家族,不可能成为皇宫贡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担当“国礼”的大任。

因此,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原料与发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后人对唐宋时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抛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也特别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所以,当宋代的“茶膏”失传后,其工艺却被巧妙地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宋代茶膏的彻底失传,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与品质有关。这也就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是普洱茶膏?而不是别的什么茶膏”的原因。

老班章普洱茶和班章普洱茶有什么区别


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种类之一,其名称是根据其产地名称得来。其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受到很大多男士的喜爱,不了解普洱茶的您一定知道班章茶有新老之分,那么老班章和班章有什么区别?

班章茶有老新之分。新班章是1988年后,勐海茶厂在班章建设茶叶基地之后生产的茶品。从2001年起,市场上出现了勐海班章茶。

班章是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班章村委会的简称,下辖六个寨子三个民族。

此地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班章茶,百分之九十九是假冒的,或者是以次充好,这些茶叶在制成毛茶之前就早已被骨灰级藏家或大茶商收,是不会大量流入市场的!

老班章和班章有什么区别?看看它们的特点就知道了。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

外观: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

汤色:3年内的老班章汤色金黄明亮,3年之后金黄开始向黄红转变。

滋味:老班章生态好、树龄长,,

香气: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在茶汤、叶底、杯底上都可以嗅到,而且杯底留香比一般古树茶更强更长久。

滋味:茶气足,冲泡十多道仍有香甜和回甘,且叶底也有老树茶特有香气,不会出树叶味。

叶底:整齐,若非解饼时撬碎则应该叶、芽完整,而且叶、芽粗壮,三五年内的老班章茶叶底黄绿色。

班章普洱茶的特点

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黄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叶底:叶片相对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

老班章普洱茶的功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老班章普洱茶的功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强烈,厚重而醇厚,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曾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最高的美学。那么有哪些呢?

老班章茶园多分布于原生态密林,土壤以落叶和砂的混合物为主,地肥较厚。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许多茶园人迹稀少,生态环境良好,白天暖和,夜晚凉爽,雨季降水量丰富,旱季阳光充足,与阔叶树林混生,背阴好,为喜欢散射光的茶树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这里的茶叶叶底肥厚,茶树枝叶浓绿,叶亮,芽尖细而厚而亮,茶味厚实,香气浓郁,甜味迅速持续,茶口感特殊,品种特征明显。

功效一:降脂、减肥

长期饮用普洱茶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甘油酯,也有助于治疗肥胖症,这已在医学上得到证实。老班章比普通普洱茶有更强的霸气,其调脂效果更为显着,适合作为减肥调脂保健饮料。

功效二:抗衰老

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作用,云南大叶种茶中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于其他茶类。同时,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为大量的新可溶性单糖和寡糖,维生素c倍增,这些物质在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了健康体、延寿效果。

功效三:养胃、护胃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意外:老班章普洱茶有着如此强烈的霸气,为什么会有养胃、保护胃的效果呢?其实,只要减少泡茶量,不喝太浓的普洱茶,茶汤进入体内后就能对胃肠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而且能分解油腻的食物,促进消化,养胃,保护胃。

除以上所述外,老班章普洱茶还具有保健牙齿保护牙齿、抗菌杀菌等功效。普洱茶虽然说不是药,但经过无数的研究和事实,其保健效果是确实的。普洱茶的许多功效都是拒绝可以一蹴而就,只有经常喝才能体会它的好处。

本文《老班章普洱茶的功效》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6)》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6)》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392.html

上一篇:《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8)

下一篇:《普洱茶传》第4章:普洱茶的熔炼简史(7)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