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景迈山:世界茶文明生态典范,茶树自然博物馆

2019-12-09

“老木森森,藤草葳蕤,苔藓斑驳,生气幽幽。古茶郁然其间,众木生克有序,浑然相成,根联枝缠,花叶交接,一起轮回春秋,蔚蔚千年……宁静之中见大千气度,淡定之处有灵光隐隐”。这是茶客对世界最资深人工栽培古茶园-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之笔触。在这个“拉祜山乡,边陲宝地”,当地人秉承“万物有灵”信仰,基于地域内原始森林的自然条件,创造出独特的天然林下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在其制定的严格的古茶园保护与管理的乡规民约下,如今一套基于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园生态系统得以涵育,景迈山古茶园之旱地梯田茶文化农业景观所体现出人类文明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卓越的生态伦理观,不愧为世界茶文明生态典范。普洱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世界环境负责、对传承历史负责、对保护生态负责、对社会进步负责、对普洱人民负责。

作为中国六大茶山之一,景迈山已久负盛名。然而,在茶园普遍承载经济重任的今日,能保持原始森林与古茶种源共生风貌,奉献揉和民族历史与风情的普洱纯净之茗实属珍贵,故人赞它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茶园,岁历波澜、绵亘沧桑,罕有能比,景迈山古茶园是人类文明的遗迹,是人类赖以慰藉的精神家园。位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景迈山西邻西双版纳勐海,东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三者交界。这里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山川秀美,南朗河(南腊河)和南门河在山谷中缓缓流淌,使得景迈山犹如人间世外桃源,并拥有成为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2.8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世界茶源,茶种流芳

景迈之名始于傣语,景即新、迈即城,其从建立之初便被寄予美好期望,因此景迈傣族村民认为他们的祖先迁徙到景迈山是由一只金马鹿带路而来。其所属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有着3条边境通道直达缅甸。澜沧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及“芦笙舞”,有阿朋阿龙尼(葫芦节)、扩塔节(春节)、山康茶祖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有南岭勐炳野阔拉祜、酒井老达保快乐拉祜等特色村寨,素有“拉祜山乡,边陲宝地”之美誉。

然而,景迈山的独特也更得益于普洱-这片北回归线上最大绿洲的互哺互荣。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的普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有2个国家级、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2012年9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3年5月在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将“世界茶源”称号授予云南省普洱市;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茶树原产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国云南普洱市,具体坐标直指澜沧邦崴。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昭示出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同源的规律,改写了世界茶叶演化史,而1991年发现的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在“世界茶源”普洱,茶树起源所演绎的垂直系统尽收眼底: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五世茶祖”同堂亮相,茶树生长繁衍的链条环环紧扣,延续进化的轨迹清晰无比,真可谓民族先祖之传承使得茶种流芳百世。此外,普洱市对民族文化的呵护更是得到肯定,这使景迈山保持着良好的民族传统,也将为景迈山百年家园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并将其多年成功经验得以推广和发展。

景迈之茶源于布朗族祖训:金银财宝、牛马牲畜终有尽,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训化古茶树的民族。据《布朗族言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古茶林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32年历史。早在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平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嘎轰”。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乃至皇室贡品了。沿着茶马古道,茶叶远销东南亚、南亚等国。1950年芒景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将景迈山古茶林内选采制作的“小雀嘴尖茶”献给了毛主席。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论谈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也把采摘自景迈山古茶园的茶叶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首脑。

景迈山古茶园距县城72公里,由帮改、南座、那耐、笼蚌、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干、芒洪、翁基、老酒房等10多个村民小组组成了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园内各民族和谐相处,仍然保存了各自的民族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文化传统。古茶园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园内均为古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古茶园。

景迈茶是茶迷口中的圣品,其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生长在万木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所产茶叶用古茶树发出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常喝景迈茶能美容、健身、消食、减肥、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衍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茶茸),品种珍稀,绝无仅有,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低血压之功效。

2007年,景迈古茶园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显着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其已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的活化石,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着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誉之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历史景观,持久生态

中国茶文化以厚重感为支撑,而景迈茶所展现的是生动的历史景观。通过多批国际国内遗产专家对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和基础研究,他们认为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项标准,这些特色使景迈山古茶园具有了突出的遗产价值。

首先,在人类与自然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景迈山古茶园以其历史悠久的古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了一套基于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园生态系统。在山地极限条件下,当地居民严格保护原始森林,开创林下种植古茶技术,塑造了景迈山独特的山地茶文化景观。古茶园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人工培植型古茶山,至今依然具有原始古茶山的风貌和活力。它是景迈山人民与茶驯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证明。景迈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重要饮料之一的茶产业开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

第二,景迈山古茶园是旱地梯田茶文化农业景观的一个杰出代表,它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古茶园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茶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体景观融入了天然森林、古茶园景观与现代台地茶景观,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林和谐共存景观。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各族人民和谐共生,世代与茶山共同繁衍,展现了各族人民基于茶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繁衍多年的古茶园、各种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的传统人文生态,是该区域内以茶业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演进的特殊见证,它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茶文化成果,突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典范,达到了自然和谐与天人和谐、民族和谐的完美境界。

第三,以古茶山保护作为生产生活的核心,以布朗族为代表的景迈芒景人民制定了完善的土地利用和茶园保护政策。这种茶园保护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对景迈芒景的村镇规划有重大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当地保存着传统的民居建筑,其村寨规划与建筑设计,融入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体系与传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传统与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居住建筑为主,融合了布朗族、傣族等民族传统的信仰与装饰元素。这些民居建筑形式

cY316.com延伸阅读

临沧漫湾白莺山:遗落深山的世界级“茶博物馆”


这里是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这里还是目前发现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这里也是茶马古道的途经之地……这是就是遗落在临沧市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委会的世界级“茶博物馆”——白莺山万亩古茶园。

据漫湾镇党委副书记钟明才介绍,白莺山万亩古茶园分布在漫湾镇大丙山,海拔1800米至2300米的山地和村落间,面积超过1200亩,目前仍保留野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树180多万株。

云县生物产业办称,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为止,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展示了野生茶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白莺山可作为研究茶树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白莺山具有最古老的茶马古道,是普及茶树科学、弘扬民族茶文化的理想基地,堪称世界级“天然茶叶历史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个有本山茶、黑条子茶,二嘎子茶,白芽子茶,贺庆茶,藤子茶,大叶本山白芽口茶,枊叶茶,勐库茶,小叶勐库茶,豆蔑茶,红芽口茶等10多个茶叶品种的古茶园,却遗落在深山中,鲜有人知道。

“2005年以来有国外国内的专家到白莺山考查后,白莺山万亩古茶园虽有一定发展,但与省内其他茶区相比,发展还是比较滞后。”云县莺山无极茶叶荘园负责人查荣富说,白莺山村茶园全部属于农户所有,正是这样的分散经营,导致没有制高端产品的制茶企业,没有属于真正自己的品牌,没有产业协会统一经营。目前,整个白莺山仅有30多家茶叶初制所。

尽管有着世界级“茶博物馆”的美誉,但是茶叶价格却相当“接地气”。百年以内的古树鲜叶价在每公斤18到30元;400年以上的古树鲜叶每公斤70到80元;千年以上古树名茶鲜叶价格在每公斤1200左右。查荣富说,这个价格与其它茶区万元古树茶相比,比价实惠。2015年,莺山无极茶叶荘园共收购古树鲜叶3万多斤,由于茶农保护古茶树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做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保持原生态产品,产品畅销海内外。

云县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对白莺山万亩古茶园进行保护性规划发展,包括对人文历史的挖掘、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探访“世界茶源”之景迈山_景迈山普洱茶怎么样?


普洱市不仅拥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澜沧县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也有澜沧县景迈山1800余年的栽培型万亩古茶园。

截至2013年,国际茶业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近日笔者对普洱市26座古茶山逐一探访,为每位爱茶、爱普洱的人展现“世界茶源”普洱的神秘魅力。

景迈山:茶的传承与突破

说起普洱的茶,自然想到景迈山万亩古茶林。澜沧江畔的景迈山,是中国著名古茶山之一,因这里有种植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目前共有可采古茶面积近1.2万亩。景迈古茶,滋味厚重,茶香浓郁,让每个人味蕾回味无穷。千百年来,“茶”是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信仰。

茶文化千年传承,景迈山用茶与世界对话。2010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悄然启动,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11月,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如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遗文本等文件。

保护:古茶林的申遗路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介绍,景迈山古茶林目前规划申报的总面积26万余亩,涉及15个古村落,1494户6128人。其中,遗产区面积10余万亩,包含景迈大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糯岗、芒埂、勐本、翁基等10个传统村寨。

保护为先,制定完善法规体系,澜沧县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保护景迈山古茶树和古村落,目前正在修订《澜沧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同时根据申遗和传统村落保护要求,景迈村和芒景村分别制定《景迈村茶叶市场管理公约》《芒景村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从村级层面提出管理保护古茶林的具体措施。

景迈山实行“减法”保护措施,成立澜沧县文化遗产管理中心、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森林公安景迈芒景古茶园派出所,县、镇、村三级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引导景迈山居民到遗产区外惠民镇上已规划范围内新建住房,逐步减少遗产区的人流和车流,保持遗产区原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当地群众经过民主决策,在关键路口自发设立关卡,禁止山外的茶叶、未审批的建筑材料、违禁农药化肥等流入景迈山。

澜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告诉笔者,该县加大景迈山自然景观保护力度,从县、镇、村三级抽30人为古茶林监测员,建立完善监测系统。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在遗产区范围内从事开山采矿、挖沙取土及可能改变遗产区地形地貌的活动,严禁擅自移栽、砍伐古茶树和古树,严厉查处毁林、盗林等违法行为。在遗产区实施退耕还林990余亩,生态恢复造林500余亩,生态茶园改造3万余亩,划定公益林6.8万余亩。

笔者获悉,自2007年以来,普洱市和澜沧县政府共在惠民旅游小镇、景迈山古茶林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项目上投入近2.8亿元,用于规划编制、环境整治、村落风貌改造、村庄美化、生态恢复等工作。积极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目前,已申请到项目资金3850余万元,翁基、糯岗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传承:茶叶承载的信仰

春茶飘香,一大早,景迈大寨的岩俄帕翻身起床。原始森林采摘回来的古树茶鲜叶,经过一整夜的摊晾萎凋后,是翻炒杀青的好时候。手工杀青、手工揉捻,如此传统制茶,他从长辈传承并坚守如初。几道工序后,茶叶薄薄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干燥,景迈山上每个茶农都制作的普洱晒青茶里,都有活生生的阳光和兰花香。

在景迈山,千年传承的不仅仅是手工制茶的古法,更有流淌在每个茶农心中对自然的敬畏。每年4月,景迈山古茶林里,正是春茶繁茂时节,山上的布朗族都要举办“山康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祭茶祖。在芒景村的岩冷山上,布朗族人祭祀茶祖,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和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景迈山布朗族,一千多年前迁徙至此,以茶树为信仰,传承至今。今年,年过古稀的苏国文仍劳作如常,与茶相守,还在孜孜不倦发扬布朗族的茶文化。他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坚持亲手制作传统晒青茶。千百年来,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传承,近乎原始的布朗族烤茶传统至今保留在村民的日常。如今,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家家种茶,户户饮茶,可谓“无茶不成事”。

“对自然和茶树的信仰和尊重,让景迈山留下满山原始森林、千年古茶园及一个个传统村落。来到景迈山,这片天、地、人合一的古茶园总是令人不禁赞叹。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是一个被景迈山原始森林滋养千年的古村寨,环抱在原始森林和千年古茶林中,融于山水之间。古寨、古茶,古寺、古柏,一草一物,都能让人感受到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说。

“在古寨的露台上拣晒茶叶,在原生态的山林间喝茶谈笑,好不快活。”在外做茶叶生意多年的南海明,每年都要把重要的生意伙伴带到景迈山住上几天。在他看来,被茶香浸润千年的景迈山,更能让客户体验普洱古树茶的魅力。近年来,景迈山古树茶因其原生态的生长模式受到市场的追捧,古树茶价格逐年攀升,不少村民一年茶叶收入可达10余万元。然而,景迈山的茶文化近千年却几乎从未改变。

创新:“茶文化+旅游”的价值

笔者获悉,建在景迈山上的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联动发展运营模式,目前已拥有社员228户,茶园1万余亩,年可加工生产销售优质普洱茶310吨,产值3000万元,可辐射带动周边5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在发展好茶产业的同时,合作社拓展视野、拓宽思路,投资300万元建设茶楼、宾馆和餐厅,实现了茶叶生产、餐饮休闲、旅游度假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成为茶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综合开发企业。

2015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入选为“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今年,《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了感受春天的10个最佳旅行地,普洱市景迈山名列榜首。目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回到古茶飘香的地方。”每到春茶上市,景迈山上游人如织。澜沧古茶公司已连续举办8年的“回家之旅”吸引了2000余海内外茶人。公司每年的“回家之旅”活动,将茶文化和茶山游融合,通过举行祭茶神、制茶体验、古茶盛宴、茶缘会等特色活动,已成为整个普洱茶行业内的新风尚。

始建于1966年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以景迈山等地古茶树为原料,生产纯正地道的普洱茶,凭借优异的种茶、制茶经验和技术,澜沧古茶成为普洱茶市场的知名品牌。此外公司还拥有高产优质茶园5000余亩,茶叶初制所9个,年加工能力可达3000吨以上,是普洱市茶产业龙头企业。今年活动期间,澜沧古茶宣布成立“春億古茶文化基金”,将专注普洱茶文化传承、景迈山古树生态环境养护等问题,唤醒人们对古茶林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助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

目前,景迈山普洱茶文化的旅游名片正名声鹊起。旅游业催生的经济价值,激发了对景迈山茶文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自觉。在景迈山,富裕起来的村民越来越珍视千百年的古树茶、生态优美的原始森林、古朴的村落风貌,随着景迈山的游客和茶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更能理解原生态所带来的价值。

笔者得知,为了规范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普洱市加强景迈山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提升改造,严格控制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外观,对新建房屋整体包木和更换挂瓦的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已供应木材、挂瓦,统一制作与古朴民居风貌相近的木桶套,给太阳能热水器“穿衣戴帽”,让其与周边环境风貌一致。景迈、芒景两个村新建房屋227户,提升改造341户。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族文化传承点、观景台、指示标识牌、遗产区简介牌等旅游服务设施。

景迈古茶山:承载千年茶文化的博物馆


景迈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景迈山上,主要分布在景迈、芒景等村,居民以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为主。海拔在1100米-1570米之间,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利于茶叶内在物质的聚合;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高品质茶叶生长的黄金区域。

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有茶叶面积2.8万亩,其中古茶园1.64万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古朴的村庄仿佛镶嵌在森林中,有数百年历史的干栏式建筑。只有走近才能看清哪些间杂在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飞鸟在树枝上筑巢,不同昆虫在茶林共栖。景迈山常年云雾缭绕,到这里看茶园、古树,观古村落、古寺庙,赏日出日落、云海奇景,体验采茶、制茶的艰辛与乐趣。这些让每一个进山的人痴迷陶醉、流连忘返,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超脱。

景迈山的茶树没有经过人为矮化,外形上都显得沧桑凝重、饱经风霜。茶树的枝干上寄生了很多苔藓、石斛等附生物,其中有一种俗称“螃蟹脚”的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学名“扁枝槲寄生属扁杆灯芯草”,常饮可防治血管硬化,有消炎祛痰、清热利尿等功效。成为景迈山古茶之外又一大招牌产品,市场价居然比古茶还要贵。

景迈山古茶的品质汤色黄绿明亮,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持久。如今,这种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景迈山古茶成为了中外客商和普洱茶人争相品饮、收藏的上上佳品。

195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成员去北京参加新中国一周年国庆观礼。景迈山上布朗族头人苏里亚背着一袋珍贵的“腊各信”(小雀嘴尖茶)在中南海亲手送给毛主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普洱市用景迈山古树茶专门特制的“奥运国礼茶”赠送给各国元首。

景迈山上各民族都信奉叭艾冷为茶祖,如今苏里亚的儿子苏国文成为景迈山上祭茶祖活动领头人。这项盛大的祭茶祖大典以剽牛仪式为高潮,村民们不分民族,都围着祭台,敲着象脚鼓,打起釯锣,跳着舞蹈,吃百家饭,整个活动神秘而隆重,时间可长达数天,有数千人参与,经常会有国内外知名人士参加这项祭祀活动。

据《布朗族言志》和布朗族地方史《奔闷》等有关史料记载,景迈山栽培茶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30多年。景迈山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2012年9月,以景迈山为代表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以一座茶山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景迈山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紧的地方,一千多年来,不管山里山外风云变幻,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这里就似乎注定成为了茶树生长的圣地,茶人心中的圣山。

景迈山普洱茶特点


1、树龄古老,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百年的茶树为主。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实有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2、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

3、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古茶之一,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独有的香。

4、甜味明显而持久。景迈的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

5、苦弱涩显,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不强,是涩味较为明显。

6、条索紧结,较细且黑亮。景迈制茶有充分捻揉的的传统,条索较紧结黑细,同时长于山野中有古树避光,且生长周期长,因此色泽黑亮。

7、耐冲泡,一般可以到20泡。

8、兰花香储存得当,香气越存越显。

探秘中国最美古茶山——景迈山|图阅景迈山②


在云缅边境不远处,有一座云雾缭绕神奇的的千年茶山——景迈山,这座山除了不乏古老茶树外还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隐匿了一座以普洱茶为主题的精品庄园酒店——柏联普洱茶庄园。

初初踏足这里,除了空气中飘溢的茶香,吸引视线停留的还有花园内朴实的装饰,这里没有星级酒店的奢华,却有着星级酒店没有的精致。

简单的红砖堆砌,石缸盛水,绿叶黄花舒展摇曳,衬就一角风情。

原木地板无漆,原生态在这庄园中无处不现,如同一位退隐山林的达官贵人,已然到达返朴归真的境界。

满目翠绿的生态茶园在晨雾笼罩中如仙境般清新宜人,在林中的傣式小木屋在晨露中若隐若现。

一晚安寝,选一个优美的清晨,在小木屋阳台前席地而坐,面对着翠绿的茶田,深深吸一口饱含负离子的空气,品味着瑜珈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人生的高度或许不在前呼后拥,也不在高床软枕,满屋绫罗,只能要山涧林内隐世而居,品茶赏花,看书写作,夏听虫鸣,秋数落叶便是人生最美好归处。

轻轻抚摸着这些原木桌椅,它们不经太多雕塑粉饰,却静静地散发着遗世而独有的气质。

水瓶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星座,终其一生在自己的世界内极大的限度去追求自由,风象的特质使得在人群中如鱼得水,在人群背后却默默地检视着一颗高冷的心。只有独自的时候才是自我流露的时刻,风象星相的人或许最终都适合归隐田园,来保留那一份孤芳自赏。

透过如国画般秀美的落地红木窗框,分隔着深山的清逸,树木的婆娑,安享着空间的静谧,心灵的放空。

园内花开正好,捧一撮芳香到唇边与花儿细语,趁春色仍在莫负春光。

茶坊内工人正在忙碌地制作茶饼,一饼饼成品整齐地排列着,静静地等待送到识茶人手中。

在园林中摆下一茶具,取甘泉之水,取上乘古树之茶,高冲低泡,轻品慢尝,体味那一抹甘甜在唇齿间流转,听轻风吹拂,枝林沙沙如同自然轻奏悠然乐曲。

登高远眺,站在这座神奇的千年茶山高处,感受天人合一,天地融合的美妙境界。

云海在山林间飘渺,虽不算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却也在高低浮沉,意象万千,此刻无须多想多言,只与自然和谐相应,拥抱山林。

茶山行:普洱景迈山寻茶记


今年清明节前,我有机会探访了一座古老而又神秘茶山——普洱景迈山。

顺着进山的弯道开车前行,一座座连片的原始森林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山峦起伏、古树参天、云海茫茫,一路上只见美丽的茶场一片连着一片。再往里走,路边上的酒店、客栈一幢接一幢。藏于大山深处的古茶山让我展开了无尽的想象——是茶山养育了村民,还是村民养育了茶山?藏于深山这座不同寻常的古茶山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车拐了几个弯,山洼里绿树映衬下灰瓦木栏式的糯岗傣族村寨终于到了。村寨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已经是重建的新房,但依然还保留着傣族传统的木栏式古朴建筑风格,只是房子下面关牲畜的地方如今成了停放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的地方,条件好的村民还在村里开起了客栈。顺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味,我来到了一户村民家。晒干、拣剔的茶板上,还留有刚刚晒出来的春茶的气味。屋后被一片古茶树包围着,主人休闲地坐在房檐下喝茶,旁边几个纸箱装满了新茶,静静等待茶商前来收购。由于他的茶是茶商事先定下的,他只卖了一点给我,并憨厚地笑道;“不好喝可以打电话来骂我。”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每年清明节后,这里便会涌来全国各地茶商,在这里停留居住,觅一份千年的古,品一杯清凉甘甜的香。

景迈山分布着一百多万株古茶树,在七万亩的原始森林中混交生长,古茶树与原始森林休戚与共,互相润泽,湿润的大气环境让古茶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常相厮守,不离不弃。

景迈山上的古茶树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需要多少定力才能让他们生生不息生存下来,才能造就如今景迈山上的千年古意,恩泽景迈山上的世居村民,让他们子子孙孙生存繁衍下来,让千年万年古茶树在一代代村民的手中散发出弥久愈香的气味。

走进景迈山,就像走进了一个精神家园。景迈山的古茶树千年不衰保存下来,得益于世世代代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景迈山上,村寨星罗棋布,森林、茶林、村寨没有明显的界线,村民生活在茶林里,他们把先祖留下来的茶树视为茶神,把大自然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祭祀敬奉,以树为生、为树为命,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历经千年沧桑,茶已融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就是这里的灵魂。正因有了这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才繁衍下了一座座秀美山川,守护下了这与茶树相依为命、共生共死的精神家园,赋予了景迈山古茶树更多的精神内涵。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在故宫博物馆里,有一件百年的茶品古董,外行大多不识此物,但熟知中国茶文化的人却知道,这件国宝,正是赫赫有名的普洱茶膏。它虽然历时百余年,但不腐不坏,突破食品大都有保质期的规则,且可泡食饮用。二是此物数量稀少,可谓奇货可居,留存于世的仅仅有区区数盒。

事实上,普洱茶膏,在公元一千多年前,便跻身庙堂之高。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则在《本草纲目拾遗》里详细描绘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清肺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医学大家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有深刻解读的清代,也正是它风华正茂,风靡于大清皇宫和达官贵人之间的嘉年华。

谈到清宫与普洱茶膏的渊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千里送茶膏风雪漫京城的故事”。公元1729年的冬天,大地银装素裹,千里内一片银白。在大清版图的西南部,一支来自云南的神秘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他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沉寂了近300年,现在,马队带着云南土司寻求荫庇的偏安愿望,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进献宫廷。

然而雍正喜怒无常,这一次大胆的尝试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并且正式成为了清宫贡品。然而,由于有吴三桂叛乱的前车之鉴,大清皇帝对地处偏远的“云南番邦”的忠诚一直心存怀疑,担心云南土司在进贡的茶膏里下毒。另外,普洱茶膏虽属云南特产,但是在清朝,云南毕竟是边疆蛮夷之地,人才、工艺、科技和清宫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英明睿智的乾隆皇帝觉得云南进贡的普洱茶膏虽好,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他下旨创建御茶坊,专司制作茶膏。眼皮底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喝起来毕竟放心些。

清宫茶膏神秀贡润祥承传扬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客观地讲,皇宫大院确实是天下英才云集之地。大凡民间奇珍异宝,很多都被纳入皇室彀中,经过皇室权威的衬托及天下精英之士的锤炼提升,从而让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闪光。普洱茶膏,就是这样一个由民间而至宫廷,由宫廷而福泽民间的尊贵养生饮品。清宫的御茶坊云集了天下才华横溢的茶叶专业人才和奇能异士。而普洱茶膏的这一次卧在君王侧,其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工艺极度复杂和制作周期长,清宫的御茶坊茶膏产量还是非常稀少,仅够皇室饮用。从而成了皇权的象征,王公大臣只有受皇恩所赐,方的一粒珍藏。

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戈尔尼勋爵为首的观见团一行九十五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为名,要求清朝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贺礼。乾隆虽然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的礼物,其中就有普洱团茶一百五十八个,普洱茶膏二十六匣的详细记载。这段史实反应了两点,一是尽管清宫的茶膏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数量仍然稀少;二是作为代表天朝上国回赠“番邦”的礼品,茶膏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清宫对茶膏品质的自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普洱茶膏这一次远渡大洋,深得英国女王钟爱。但她舍不得品饮,仅留纪念。据说,大英博物馆仍有当年清宫普洱茶膏珍藏。

景迈山的茶,不止有普洱茶


说到我家这边的景迈,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千年万亩古茶园,这个云南最大的古树茶园。从景迈山山脚往上,纵向范围30多公里,都是茶园。从台地茶、生态茶到古树茶,应有尽有;大叶种、小叶种、中叶种的茶树,品种齐全。因此有人把景迈山称为茶树博物馆。景迈山的茶产量较大,香气独特。

针对后期可能采用的不同品种类别的制茶工艺,这里的鲜叶原料几乎都有广泛的良效适应。对于茶商或者玩茶的人来说,景迈是天堂。景迈的茶树,用不同的工艺,可以轻易制造出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月光白等各种茶叶。而且,这些稀奇古怪的茶品味道都还不错。

一、景迈古树红茶

用古树做红茶,在景迈不仅不是忽悠,而且批量不小。云南其他茶区用古树做红茶的地区极少,见过的产量都很小,基本在一百公斤以内,是一些茶商或者发烧友定做。唯独在景迈,我见过成吨制作的古树红茶,甚至用了春茶来做。而且做工之精良,也属罕见。大家会注意到一个词,红茶,而不是滇红。记得最初喝到景迈古树红茶,是在2010年。福建红茶的巅峰时刻,一群福建茶商选取景迈古树鲜叶做起了红茶。总体来说,景迈的树叶形偏小,选取芽尖,通过摇青等工艺激发茶香,从外形到口感,更接近于福建某些著名传统产地的红茶。这一点,跟布朗、勐库、忙肺等地完全不同。只有景迈、倚邦这些小叶种茶树较多的地方,才能制作出香气高扬,而且条索细小的红茶。某种程度上,跟福建红茶外形上很难区别,我也曾接到过这方面的订单。

景迈古树茶原料,在普洱茶里算贵,但是比起几千元一斤的福建红茶,就算很便宜了。正是有了这个前提,即便是夏茶,在某几个年份里,原料价格也很昂贵。景迈茶的独特性在于香气,云南其他地方的古树茶不容易得到这样明显的兰香,这是大家聚集在景迈最主要的理由。景迈红茶,最终成了云南茶区古树红茶最具规模的品种。我不相信老班章古树做红茶,我不相信麻黑、昔归、冰岛等地做红茶,但景迈,我相信。

二、东方美人茶

东方美人茶本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又名膨风茶,又因其茶芽白毫显著,又名为白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青茶,又是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重的茶品。由景迈茶为原料按此工艺制作出的东方美人茶,有明显的红茶味道,却因为有焙火等工艺,所以我也不不懂应该是什么茶。曾跟制作的茶商探讨过,这到底应该叫做什么茶?结论是:东方美人茶。哈哈,纯工艺改造,市场价格3000多一斤,茶的味道相当不错。非景迈茶,就是无法做出这个香味。

三、月光白

月光白这种茶,无杀青过程,自然不能称为普洱茶的毛茶。俗称,阴干茶。恶俗的名字道出了关键工艺,采取的鲜叶阴干即成为月光白。如采摘较老,同样会产生黄片。通常没有揉捻,自然苦涩度较低。自然的清香,但因为阴干的缘故,鲜叶的鲜爽度不高,糖分较足,喝的时候经常会有腻的感觉。但总体来说,苦涩度非常低,基本上为较少喝茶的人以及妇女儿童必选的讨喜入门茶。景迈的月光白,跟景谷的月光白,都是月光白产品中最佳的选择。景迈的更香更甜,外形较小,景谷的外形漂亮,铺满白毫,卖相更佳。

四、晒青毛茶

普洱行话说,班章为王,易武(麻黑)为后,景迈为妃。所以景迈就是香妃。说兰香,基本离不开景迈茶,因而也就成为景迈茶区的最大特色。实际上,景迈茶之所以产生这个香气,固然跟原料有关系,但也是工艺特色的必然。这个加工的特殊工艺导致了景迈的独特香味。这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历代传承的传统工艺。有了这个工艺特点,用到其他地区的鲜叶,对改善香气,利于现喝,都有很大帮助。

五、景迈熟茶

特意把景迈熟茶提出来讲,是因为景迈茶发酵制成的熟茶在市场上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流派。大家可以方便地找到档次不同,价格不同的景迈熟茶来对比。澜沧古茶是目前较为知名的,以景迈茶为主要原料的茶厂。和勐海风格的熟茶不同,景迈熟茶偏于清淡,强于韵味与回甘。要说景迈熟茶厚并不容易,但若论轻发酵后之回味,其他地区的茶只能是望其项背。更为突出的优点是,茶越存,汤越浓。对此我称为熟茶的收敛性。勐海熟茶,在发酵结束后试饮即给人浑厚的感觉。景迈熟茶入口则甚为单薄,但若干泡后,韵味非常独特。这也是澜沧古茶景迈系的熟茶稳固赢得一部分市场的原因——有很多人,生来就不喜欢喝浓茶!

景迈的熟茶,即便久焖,也不见苦,这跟勐海熟茶完全不一样。景迈茶发酵可称为纯料发酵,由于采摘以及选料的原因,发酵一堆茶,7级茶占据了大部分。宫廷级的茶不到10%,5级以上的茶能占到30%就算茶比较嫩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景迈熟茶较多砖茶,较少饼茶。严格来说,饼茶不应该以7级茶为主,而应该以3–5级茶为主。7–9级,应该是制作砖茶的料。但若以这个规矩衡量,则市场上很多景迈茶不达标。7级以上的茶混在饼茶当中,使得水路较粗,无法细品。若以3–5级茶制作,则景迈茶的细腻,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关于景迈熟茶,是不是纯景迈茶制作,是一个问题。然后,主要选用几级茶制作,是产品档次的关键指标,请注意严格区分。

六、景迈螃蟹脚

景迈除了茶好喝,还有一宝就是“螃蟹脚”又称“茶精”,是一种罕见的寄生兰植物,它只能寄生在400年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野生老茶树上,云南也仅有澜沧原始森林景迈茶区有生长。

编者:

景迈山的茶,早期受港台茶人影响较多,不论是东方美人月光白,还是古树普洱和山头熟茶这些概念在国内的流通,最先源于景迈,这些形形色色色的茶品,极大的丰富了云南茶的品类。但早期工艺尚处于摸索阶段,所制茶品风格多样却有良莠不齐,很多留存下来的中期茶多有红茶的滋味串在其中,好多茶友甚至说不清楚月光白属于什么茶类,茶友们选择的时候应注意甄别。

值得你了解的景迈山村寨_景迈山有几个村寨?


导读:景迈山的茶,让人回味无穷,宁静又让人心生敬畏的地方,喝过那里的茶,你去过景迈,欣赏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了解一下景迈山的这些重点村子吧。

(1)景迈:芒埂村

芒埂位于景迈山东北侧,村落整体建筑风貌保存相对协调,村落布置在紧邻山脊线的北侧,村寨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芒埂与勐本村寨临近,村落格局相似,均呈向心型布局。芒埂的村落中心由相邻的萨迪寺、寨心以及萨迪冢共同组成,金水塘等水体景观布局在临近村寨核心的位置,体现了傣族民族习俗与水体的紧密联系。

(2)景迈:勐本村

勐本位于景迈山东北侧,与芒埂相邻。村落布置在紧邻山脊线的北侧,村寨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勐本村落格局呈向心型布局。勐本村落寺庙(金塔佛寺)与寨心分离,村落建筑以寨心为中心。

(3)景:景迈大寨

景迈大寨,位于景迈山北坡,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村落建筑的整体风貌中新建建筑较多。村落建筑朝向东北侧,整体格局沿西南向东北逐层降低。村落东侧为大寨竜山,傣族居民死后均埋葬于此。村落西南侧紧靠景迈山主峰,有茶马古道(古茶道)从村落南侧蜿蜒而上。村落中心由大寨佛寺、大寨神泉组成,邻近的周边建筑显现出一种向心式布局;随着离村寨中心的距离的增加,村寨建筑逐渐摆脱了向心布局的控制,显现出规整格网状布局形态。

(4)景迈:糯干

糯干老寨,位于景迈山西北侧,为传统的村寨,其传统景观格局也最为鲜明。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良好,属于遗产区内完整保存的两个古村落之一。村寨选址于山坳处,除寺庙和观景台分别位于北侧和南侧的山丘上占据制高点以外,村落内部地势变化较小。糯干老寨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村寨中心即为寨心,寺庙与寨心分离位于北侧山丘的制高点处。因相对地势较低,溪流湖泊在此汇聚;村落中水系顺应建筑肌理,最终在村口汇聚,成为构成村落格局的要素。

(5)芒景:芒景上寨

芒景上寨位于景迈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由北向南依次是包括芒景新寨、芒景上寨两部分。芒景上寨的西北侧为帕艾冷寺,为芒景上、下寨的重要宗教场所,为了纪念布朗族的祖先帕艾冷而兴建。上寨最北端山上为蜂神树,是一颗百年老榕树,是布朗人的植物崇拜对象。上寨以寨心呈向心布局,寨心处有纪念七公主的公主泉及公主榕。上、下寨之间后建有展示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芒景茶博物馆。

(6)芒景:芒景下寨

芒景下寨位于景迈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位于芒景上寨南侧。下寨民居围绕寨心呈向心布局,最东端为古柏树,北部山区留有巴郎部落遗址、巴郎战壕遗址、公主坟以及布朗族山康节最重要的祭祀场地茶魂台。在山间林地建立信仰场所,保留多处帕艾冷和七公主的神话传说景点,是最能体现帕艾冷祖先文化和普洱茶演化历史的村寨。

(7)芒景:芒洪村

芒洪位居芒景最南端,全寨最西边为八角塔,是佛教传入布朗山区的见证。寨子以此向东布局,其寨心是村寨寨心石崇拜的体现,芒洪民居围绕寨心而建,向心布局是源于布朗族村民相信寨心神能庇护保佑族民。茶树王被芒洪视为神树,是布朗村民自然崇拜茶神的表现。

(8)芒景:翁基村

翁基与糯干是整个景迈-芒景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两个村寨,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良好。村寨最北端是村寨信仰空间——翁基古寺所在。翁基古寺是景迈山上最古老的佛寺。翁基古寺西侧有古柏一棵,根部径为达11米,树高20余米,据推测树龄在2000到3000年前,古柏与古寺相伴相生,绿荫遮天,被村民称为“古柏听经”。翁基村寨民居建筑部分被外部车型道路与翁基古寺分开。翁基寨心位于翁基村落中心位置,民居建筑围绕寨心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北端建筑密集,到南面渐少,呈大致的倒三角形,至最南端公共建筑风雨亭处终止。

景迈山上过茶瘾,老子跟着儿子姓|图阅景迈山③


北回归线穿过的景迈山因“蜜香”普洱茶而声名大震,这座隐藏在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的大山因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茶之瘾君子和探秘者。

景迈山普洱茶具有特别的兰花香,香气突显,浓郁且持久,有强烈山野之气,茶痴们评曰:“普洱茶中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景迈为妃”。这次来普洱我买了几斤各种等级的景迈普洱,回家后越喝越喜欢,以为“妃”这个词算是委屈了景迈普洱。转念一想:历朝历代皇上将“后”多是供起来做一个后宫样板,宠幸的却是“妃”,我就乐意接受“景迈普洱似妃”这样一个定义了。

“最美普洱行”的第六天,在湄公河旅游集团的策划组织下,乐途十二星座达人们来到了景迈山,穿古茶林,访古茶村,亲密接触古茶树,一起品普洱,吃茶餐,住茶庄,倾听古茶树的传说和故事。

遍寻景迈山古茶林探茶香奥秘

汽车一路颠簸沿着盘旋的山路进入景迈山,云雾在山间缭绕,绝美的景色加上对古茶的向往让我兴致丝毫不减。

景迈古茶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由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如今这里被称为“绿三角”旅游环线。

站在山顶观景台上,眼前的景迈山似一片绿色海洋。闭上眼睛,空气中有细细茶香。

我在《墨江太阳在此转身想生双胞胎赶紧来》这篇

景迈山重点村寨一览


1、景迈-芒埂村

芒埂位于景迈山东北侧,村落整体建筑风貌保存相对协调,村落布置在紧邻山脊线的北侧,村寨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芒埂与勐本村寨临近,村落格局相似,均呈向心型布局。芒埂的村落中心由相邻的萨迪寺、寨心以及萨迪冢共同组成,金水塘等水体景观布局在临近村寨核心的位置,体现了傣族民族习俗与水体的紧密联系。

2、景迈-勐本村

勐本位于景迈山东北侧,与芒埂相邻。村落布置在紧邻山脊线的北侧,村寨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勐本村落格局呈向心型布局。勐本村落寺庙(金塔佛寺)与寨心分离,村落建筑以寨心为中心。

3、景迈-景迈大寨

景迈大寨,位于景迈山北坡,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村落建筑的整体风貌中新建建筑较多。村落建筑朝向东北侧,整体格局沿西南向东北逐层降低。村落东侧为大寨竜山,傣族居民死后均埋葬于此。村落西南侧紧靠景迈山主峰,有茶马古道(古茶道)从村落南侧蜿蜒而上。村落中心由大寨佛寺、大寨神泉组成,邻近的周边建筑显现出一种向心式布局;随着离村寨中心的距离的增加,村寨建筑逐渐摆脱了向心布局的控制,显现出规整格网状布局形态。

4、景迈-糯干

糯干老寨,位于景迈山西北侧,为传统的村寨,其传统景观格局也最为鲜明。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良好,属于遗产区内完整保存的两个古村落之一。村寨选址于山坳处,除寺庙和观景台分别位于北侧和南侧的山丘上占据制高点以外,村落内部地势变化较小。糯干老寨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村寨中心即为寨心,寺庙与寨心分离位于北侧山丘的制高点处。因相对地势较低,溪流湖泊在此汇聚;村落中水系顺应建筑肌理,最终在村口汇聚,成为构成村落格局的要素。

5、芒景-芒景上寨

芒景上寨位于景迈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由北向南依次是包括芒景新寨、芒景上寨两部分。芒景上寨的西北侧为帕艾冷寺,为芒景上、下寨的重要宗教场所,为了纪念布朗族的祖先帕艾冷而兴建。上寨最北端山上为蜂神树,是一颗百年老榕树,是布朗人的植物崇拜对象。上寨以寨心呈向心布局,寨心处有纪念七公主的公主泉及公主榕。上、下寨之间后建有展示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芒景茶博物馆。

6、芒景-芒景下寨

芒景下寨位于景迈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位于芒景上寨南侧。下寨民居围绕寨心呈向心布局,最东端为古柏树,北部山区留有巴郎部落遗址、巴郎战壕遗址、公主坟以及布朗族山康节最重要的祭祀场地茶魂台。在山间林地建立信仰场所,保留多处帕艾冷和七公主的神话传说景点,是最能体现帕艾冷祖先文化和普洱茶演化历史的村寨。

7、芒景-芒洪村

芒洪位居芒景最南端,全寨最西边为八角塔,是佛教传入布朗山区的见证。寨子以此向东布局,其寨心是村寨寨心石崇拜的体现,芒洪民居围绕寨心而建,向心布局是源于布朗族村民相信寨心神能庇护保佑族民。茶树王被芒洪视为神树,是布朗村民自然崇拜茶神的表现。

8、芒景-翁基村

翁基与糯干是整个景迈-芒景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两个村寨,整体建筑风貌保存良好。村寨最北端是村寨信仰空间——翁基古寺所在。翁基古寺是景迈山上最古老的佛寺。翁基古寺西侧有古柏一棵,根部径为达11米,树高20余米,据推测树龄在2000到3000年前,古柏与古寺相伴相生,绿荫遮天,被村民称为“古柏听经”。翁基村寨民居建筑部分被外部车型道路与翁基古寺分开。翁基寨心位于翁基村落中心位置,民居建筑围绕寨心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北端建筑密集,到南面渐少,呈大致的倒三角形,至最南端公共建筑风雨亭处终止。

村长说茶:在景迈大寨,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在同时收到几个茶山探营的邀请之后,村长最终选择了澜沧的景迈大寨,不独因为岩理事长的热情好客以及他那压箱底几十年好茶的诱惑,更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近三万亩原生态古树茶园的长久吸引。

据《布朗族言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古茶林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平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嘎轰”。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乃至皇室贡品了。

据岩理事长介绍,古茶园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总面积2.8万亩,均为上千年的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同时也是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被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遗产示范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正在申报景迈古茶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而岩理事长本人,正是本地区申遗工作的项目负责人。

汽车一路爬行,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每次进入山寨口处的停车检查,开始我们以为是检查林木或其他走私之类,经同行介绍方知,各大普洱茶区均严格限制各种化肥农药类产品进入,以此确保茶产品的无农药无公害,为此各区均执行极严格的检查标准,联想到其它茶类每每引发的出口农残问题,村长不禁为本地的茶农们暗自叫好,原计划的茶王产品产区无公害承诺书看似多余了。

进入古茶园区,首先给我们造成强烈视觉震撼的是几颗参天大树,叫停拍照,仰天上看,大树直入云端,大树根茎三人还无法合抱,我问岩理事长,要多少年大树才能长这么大,理事长一席回话将我们大家全部笑喷:“谁知道呢?我爷爷的爷爷说他的爷爷小时候树都已经这么大了!”

再往里行进,我们选择步行,参天古树愈来愈多,大多保持二、三百米的间距,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此时旅游淡季,森林里人烟稀少,山风阵阵,夹杂着各类鸟鸣,让人深感如入仙山圣境,回想在家里每每泡得一壶好茶都怡然自乐,这里整座大山都飘散着浓郁的茶香啊。

岩理事长提议先到他自家的茶山采些螃蟹脚,中午到家里煲汤,我们知道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草本植物,非常的珍贵稀缺,主要生长在景迈山区,过去见到过成品,长在树上得螃蟹脚村长也从未见过,这次总算是开开眼界了,原本想是大把采摘的,可苦苦找寻了十几分钟竟一无所获,最终四个人,用了半个多小时,方采到不足20克,至此方知螃蟹脚之珍贵,告诫自己,下次购买螃蟹脚再不要给人家还价。

《普洱景迈山:世界茶文明生态典范,茶树自然博物馆》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生态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240.html

上一篇:茶山行:景迈山——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下一篇:西双版纳第二届“攸乐古茶文化节”在景洪基诺山举办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