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区国庆古茶山:百年茶商情怀与“老字号”复兴史

2019-12-09

普洱茶事之丰富,沿着茶马古道或可领略一番。来到“一城连三国”的江城县,再往南走,这条千年古道就出了国境。

位于边地的国庆古茶山,孕育出的茶事文化景观,神秘且充满智慧。不仅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烤茶习俗、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礼仪式,以及融入当地茶人心中的百年茶商情怀。更特别的是这里有一种极为少见的制茶饮茶传统:帕卡茶。

“这是哈尼土话,帕是老,卡是茶,也就是用老叶子做茶,滋味和工艺都蕴藏着智慧。”江城县国庆乡田房村村民蔡国才自称是帕卡茶的第16代传人,每年冬天,正当大部分茶农开始为茶树冬耕休养时,却正是他制作帕卡茶的最佳时节。云海之中,伴着晨雾,将巴掌大的成熟叶片完整采摘。并不用摊晾、萎凋,在杀青之前放入清水中对老叶片进行烫煮软化,随后的加工环节和传统普洱茶制作并无二致。

把先辈的制茶手艺和智慧世代传承,这只是蔡国才复兴国庆古茶山“老字号”的开始。年过六旬的他,从县茶业局退休后,不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回到老家田房村的茶山自主创业。据蔡国才说,田房村的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前,新中国建立前,这里的田房古茶、田房上号等老字号茶庄名扬海外,而今被历史尘埃掩盖不为人知,这成为蔡国才心中割舍不下的牵挂。如今,他在田房村承包了200亩茶地,建起了“阿卡庄园”和茶叶初制所,要让古茶山重现昔日繁华的初心正愈发坚毅。CY316.CoM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00多亩,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国庆古茶山,主要集中在田房、么等、嘎勒、博别等几个村寨。国庆古茶山与西双版纳易武茶山同处一个山系,茶树生长环境和茶叶品质都十分相近。近年来,易武茶颇受市场追捧,价格水涨船高,一公斤动辄好几千元,这带动了国庆古茶山越来越多以茶为生的专业茶农,甚至出现了一些家家户户种茶制茶的特色村寨。

“保护古茶树、守护古村落,成了每个村民的共识。”国庆乡博别寨是一个86户人家的彝族村寨,每间土掌房的屋顶都增建了晒场用于普洱茶晒青,这个有2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还曾因盛产茶叶,村子一度被改名为“茶新”,如今又重现茶业繁盛景象。村民吴会珍每年制作100公斤左右的春茶,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根部周长超过50厘米的大树茶,每公斤价格超过了300元,茶叶成了她家最主要的收入

cy316.Com精选阅读

“冷门古茶山” 带你领略百年古茶树的魅力


到了贺开古茶山,才能真正领略贺开古茶山的魅力所在。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包括勐混镇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9700多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贺开村委会有9个村民小组,6个拉祜族村寨,2个傣族村寨,1个爱伲族村寨。

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

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

普洱茶老字号的历史:同庆号


1.同庆号的历史历程

“同庆号”是极具代表性普洱茶商号,意为普天同庆之意,品牌创始人为刘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刘汉成在石屏开设“同庆号”,名曰“易武石屏同庆号”,也是同庆号总茶庄,总茶庄以茶叶贸易为主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在易武开设毛茶加工厂,名曰“易武同庆号好茶厂”,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的作茶法,既“选春茶,选嫩尖,选产地,选净度,选滋味,选香气;弃粗老,弃味劣,弃不洁,弃杂物,弃异味,弃质变。”按照这般技艺制作的同庆号茶,品质精良,声名鹊起。现如今人人称道的百年同庆号,其实是指“易武同庆号好茶厂”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清政府商部拟定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和《商标注册细目》,同庆号随后就向清廷申办了同庆商标「龙马图案」。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随着同庆号的逐步辉煌,同庆号在这一年达到顶峰,成为西双版纳最大的茶号。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因仿冒太多,同庆号向北洋政府申请更改为「双狮旗图」商标,收藏界就以此为准则,采用龙马商标的为龙马同庆号普洱茶,龙马同庆号,至少有90多年陈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号级普洱茶。

公元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也因此断了普洱茶的北上销路。

公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东南亚,从此普洱茶南下的销路也断了,乱世之中,同庆号也难逃一难,茶庄生意一落千丈。

公元1948年,同庆号彻底歇业,历经200多年的同庆号就此断代。

2.百年同庆号的今天

现在也有其他自称同庆号的,但真正接续同庆老号制售茶叶的,是于2005年成立的西双版纳同庆号茶业有限公司。

当然同庆号商标之争也是一波三折,我们以后再详谈同庆号商标之争。

螃蟹脚——百年古树普洱茶树上的寄生精灵


资讯:在云南澜沧等老茶区的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叫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它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精了。

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古树普洱茶的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为绿色(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小珊瑚,带毫,如蟹足,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药香味儿。

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的已极为稀少。正宗古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中药大辞典》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等功效。

螃蟹脚既可单独饮用,也可与普洱茶一起冲泡,还可以用来煲汤。不过,螃蟹脚性凉不可多喝,一般人每月饮用两次就够了。

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另一种则并非生长在景迈古茶树上的正宗螃蟹脚,而是其他杂木上的寄生植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江城国庆古茶山:长在彝族村落里的古茶园


国庆古茶山主要分布在田房、嘎勒、洛捷、么等、和平等村委会,主要栽培型古茶园有田房寨古茶园、麻栗树古茶园、博别寨古茶园、老余寨古茶园、茼麻河古茶园、洛捷古茶园、新平寨古茶园、三家村古茶园、渔塘古茶园、阿卡洛垛古茶园、山神庙古茶园、普家村古茶园等,面积约有6000多亩,呈块状分布,为有性群体品种。

国庆古茶山分布在海拔1100—1350m之间,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常年平均气温19.2℃,年降水量2360mm,自然生态的环境,多雾湿润的气候,春茶上市早的优势,鲜叶采摘期长,持嫩性好的特点。主要气候特征湿热多雨,气候属于高温、高湿、多日照的气候型态。土壤类型主要以赤红壤为主,PH值呈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每年1月份即可采摘,春茶上市早(较江浙早一两个月),具有生产早春茶的优势。气候湿润,鲜叶采摘期长,全年有10-11个月可采茶。

国庆乡原住民多为彝族,种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代表植株有田房古茶树、洛捷普家村古茶树和嘎勒茶树林古茶树,分类上属云南大叶种。茶园多在村寨周边,部分茶园粮茶间作。100年以上古茶树种植有6000多亩。所产茶叶具有发芽早、芽头大、显毫,茶芽生长期长,持嫩性好,香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自然生态的环境,多雾湿润的气候,春茶上市早的优势,鲜叶采摘期长,持嫩性好的特点,古茶山所产的茶叶便于加工出好茶,适合加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国庆古树茶品种为大叶种栽培型古茶,叶片较一般普洱茶叶片稍大二至三公分,茶叶边缘带有锯齿状,叶肉稍厚,叶柄粗壮,叶脉筋络明显,炒制出的茶叶条索壮实紧卷,色泽鲜亮,光滑油润,粘手感强,芽重坠手。因气候地理条件,国庆古茶汤色透亮明黄,香气悠扬,清新淡雅,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口感甘甜顺滑,喉韵甘润幽远,涩味低,回甘快。

国庆古茶山是江城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沉积丰厚,茶庄商号曾经飞黄腾达,誉振海外,声名远扬。清朝乾隆年间,普洱贡茶一部分经江城到墨江至昆明,转运北京。清末民初,大量普洱茶经江城茶马古道、沿李仙江水路放舟而下,到越南莱州后至海防海运,转销香港、澳门和南洋,再转销世界各地,远销海内外。民国期间,江城先后开办以生产、加工、营运、购销茶叶为主的茶庄商号就有敬昌茶号、江城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永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丰顺祥号、许季瑞、太各祥、李金发上号、范玉祥章号等20多家茶庄商号。

这些茶庄商号以国庆古茶山所产茶叶为原料、精湛的制作工艺、良好的品牌形象、精美的外观设计、优良的内在品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江城茶叶乃至普洱茶生产、加工、运销、饮用等方面都立下了卓著功勋。现今,国庆古茶山主要生产晒青茶,年产量在200吨以上。市场上能看到的有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版试“江城铁饼”和田房古茶庄出产的“田房上号”“国庆乔木茶”等。

今后,将通过提升茶园品质,加强文化、品牌宣传,以茶会友,广交天下,再创辉煌。

百年古茶树上的寄生精灵 螃蟹脚


在云南澜沧等老茶区的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叫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它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精了。

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为绿色(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小珊瑚,带毫,如蟹足,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药香味儿。

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的已极为稀少。

正宗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中药大辞典》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

螃蟹脚既可单独饮用,也可与普洱茶茶熟茶一起冲泡,还可以用来煲鸡汤。不过,螃蟹脚性凉不可多喝,一般人每月饮用两次就够了。

螃蟹脚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另一种则并非生长在古茶树上的正宗螃蟹脚,而是其他杂木上的寄生植物。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普洱茶的古茶山与茶品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7月31日讯:普洱茶古茶山与茶品:

1、六大茶山:勐海山、南糯山、倚邦山、邦葳山、易武山、班章山、攸乐山,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

2、内飞:1950年之前的“古董茶”内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3、印级茶: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4、干仓:指通风、干燥及清洁的普洱茶存放仓库,其存放的普洱茶叶为自然发酵,发酵期较长。

5、湿仓:通常指放置普洱茶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的时间和速度。

6、号级茶饼:为辨别茶饼、茶叶年代、级别、生产厂的编号,如:8582饼为(前两位数85为85年出品,第三位数8为8级茶,最后一位数2为勐海茶厂的代号),茶厂代号: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

7、铁饼:压制得比较厚实、坚硬的茶饼叫铁饼,和相应的“火烧饼”等同为工艺流程上的名称。

8、中茶牌:茶饼的外纸正面标志为8个“中”字围绕着“茶”字,为中国土产畜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商标。

9、大益饼: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商标,“大”字中间有个反白色的“益”字,根据不同级别和年限分有不同颜色的商标,如“红印”“蓝印”“黄印”等。

10、普洱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

11、七子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12、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13、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1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1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16、广云贡饼:除云南省外,广东省也生产少量的普洱茶,有部分所用的茶青调拨自云南省,而部分则是广东省所生产的茶青,也称之为“广东饼”。大部分广东饼的普洱茶,在60年代后都是用广东的茶青或云南茶青和广东的茶青拼配后制成饼,故名:广云贡。

17、纪念饼(砖、沱):为纪念某个事件所特别制作的小批量茶叶,带有相应编号和证书,较有名气的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纪念茶。

在普洱茶树龄百年以上,且比较有名的古茶树有哪些


普洱下面一个区九个县,一个区是指思茅区,而这九个县分别是景谷、镇沅、景东、墨江、孟连、澜沧、西盟、宁洱、江城。

我们知道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普洱市景谷县它是唯一发现宽叶木兰化石的地方。经测定,化石距今约3540万年。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

其次,则是镇沅千家寨古茶树群,千家寨有棵普洱茶树王。关于这棵大茶树,具说已有2700年的树龄了,人们称之为茶树王。

然后是景东,它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比较有名的地方,无量山、花山芦山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茶树随处可见,树龄800年以上,时间也很长。

墨江树龄在600—800年之间的古茶树,发现于大山梁子,它位于那哈乡阿那村格昨组,离大田十一二公里,靠近绿春县牛孔乡,这块茶地约300亩,树龄三四百年的有800棵。

邦崴过渡型古茶王,树龄1700年,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邦崴村。

孟连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孟连县勐马镇的腊福大黑山。据悉,该山最高海拔2603米,现存原始森林58万平方公里,是普洱市境内中缅边境线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有8万多亩的面积上分布着古茶树。而古茶树的标准是至少100年以上。

澜沧,1991年发明的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畴内发明的唯一陈腐的过渡型大茶树;茶树原产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国云南普洱市,具体坐标直指澜沧邦崴。

西盟,据考察,西盟县境内存活有古茶树共五大群落总面积19.5平方公里(28500亩),均混生在阔叶原始森林中经测量,最大的一棵古茶树树高18米,基部树围2.8米、胸经0.89米,冠幅6.5米。树形高大,树姿直立,茶树树龄待考。

宁洱,困麓山有古茶树,还有皇帝的御茶园,有条件的话,可以步行2个小时,看看演员张国立认养的一棵古茶树。

江城,境内发现最古老的一株野生古茶树。经测量计算,这株野生古茶树根径围有2.68米,长有三个岔枝,岔枝径围分别有1.06米、1米、0.64米,树高9.2米,古茶树枝叶茂盛、长势良好。

以上地区都有古茶树,而且都很有名,树龄还不低。

茶膏百年不腐之谜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的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据了解,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茶膏制做的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茶膏的再次出现是清朝。然而,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存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另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原茶所不具有的特定的代谢产物,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整个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在内,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产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的特点。由此看来,虽然茶膏被分类为固态速溶茶,其实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养生价值来看,茶膏和普通的速溶茶,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生产出的茶膏不仅可以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图】螃蟹脚:百年古茶树上的寄生精灵


在云南澜沧等老茶区的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叫螃蟹脚的寄生植物。它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精了。

螃蟹脚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为绿色(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小珊瑚,带毫,如蟹足,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

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药香味儿。

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的已极为稀少。

正宗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中药大辞典》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

螃蟹脚既可单独饮用,也可与普洱茶茶熟茶一起冲泡,还可以用来煲鸡汤。

不过,螃蟹脚性凉不可多喝,一般人每月饮用两次就够了。

螃蟹脚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另一种则并非生长在古茶树上的正宗螃蟹脚,而是其他杂木上的寄生植物。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百年不腐的茶膏


百年不腐的茶膏!200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了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称奇的是,经由现代生化手段检验,没有发现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2011年全国网络云南行,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制做茶膏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所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有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持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压制出来的普洱茶饼等,由于缺乏氧气的参与而进入厌氧发酵,使得发酵的时间大大延长,也因此保质期也大大延长,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的全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得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很好地将这些有益菌和活性酶封存到了无氧环境,致使发酵缓慢进行,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另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千年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毋庸置疑,古代中国贡茶始终是高端茶品中的顶级代表,而茶膏的出现始终没有脱离这个“皇圈”。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和快捷这三个特点。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的茶膏,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达古茶山:千年茶王的野性基因_巴达古茶山普洱茶特点


绝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茶园,是秩序与驯服的象征,茶株都像菜地里种植的蔬菜一般,排列成整理齐齐的方阵。但勐海人眼中的茶园,则是大巧不工的创意,茶树就像挑剔的仙家灵草,只长在灵气汇聚的地方。

勐海人之所以对茶树的认识如此别具一格,是因为勐海身处野性的热带雨林怀抱之中。而茶树,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原始物种一样,还保持着最纯正的基因。勐海人是幸运的,在其它地方的茶客味蕾只能接触到被人工驯服的台地茶时,勐海人却品尝到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树茶,甚至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还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树基因库。

巴达山正是勐海众多野茶树基因库中最有代表性的样本。

地处勐海县和缅甸交界处的西定乡曼佤村贺松村民小组,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在茶痴们的眼中,这里却是一处圣地。因为,这里是世界最大野生茶树“巴达茶王树”仙逝的地方。

“2012年9月27日晚上,我正在家里吃晚饭,村民江搓神色慌张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茶王树死了’。我听说后,连忙放下碗筷,拿着手电筒提着刀就和江搓一起进山,看到倒地后砸成三段的茶王树时,我和江搓都哭了!”壮硕的哈尼族汉子则罗坐在古树根制作的茶台前,端着一杯普洱茶,神色凝重地回忆发现“巴达茶王树”仙逝的情景。

“我哭了,江搓当时也哭了,我把这事向村人宣布时,全村人都哭了!”

一棵树倒下,全村人都哭了,生活在大都市中,还会有人相信么?除非这树是《阿凡达》中的生命之树。而这些朴素的哈尼族村民却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是古茶王树庇护的子民!

午饭过后,第一个发现“巴达茶王树”仙逝的江搓要带我们去寻访野生茶王树生长的地方。但正当我们准备起身时,天空却下起了滂沱大雨。则罗说,野生茶王树是有灵性的,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的。这阵大雨,也许就是为考验我们的诚意而下的。下大雨我们无法出门,只能在则罗家和他闲聊。则罗是贺松村村支书,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开设了村里第一个茶叶加工厂。

“你可别小看这只是家庭作坊,还藏在山沟沟里,但我的茶叶却是销往全国各地的。在你们北京也有我的代销点!”雨下个不停,则罗就不停地给我们品尝他家的各种物产:红茶、绿茶、生普、熟普、野生的蜂蜜,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还有野芭蕉,刚从原始森林里采来的,味道绝对正……

则罗边让我们品尝这些自然的馈赠,一边讲述村庄和茶的故事:

贺松村,是西定乡90多个村寨中的一个。这个纯哈尼族村寨有178户855人。贺松村在巴达大黑山自然保护区边上,全村面积4.4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800毫米,虽然适宜种植粮食以及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但是因为太偏僻,像勐海其它的村落一样,千百年来一直贫穷而原始。

村庄命运的转变,要追溯到1961年。这一年,在巴达山中,发现了一株18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这便是贺松村甚至整个勐海县引以为傲的“巴达山野茶王树”。随后,在巴达山野茶王树周围又发现了10余万株野生古茶树。这是茶叶史上的一个“地理大发现”。那时,正值中国和印度为茶树起源国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茶王树的发现,确定了茶树起源于中国。

从此,巴达山成了全世界茶人心中的圣地。

贺松,是距离茶王树最近的村庄,便成了寻访茶王者必到的村庄。“背靠大树好乘凉”,贺松背靠着的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茶王树,以及整个巴达山千年野生茶树群。

村里自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零星在原始森林周围种茶。但大规模种植,还是在古茶王树发现之后。目前,贺松树茶园面积达到3200亩(不含野生茶),年可采摘面积达1107亩,年产量达32吨。巴达的茶叶和野生茶王树一样,属大叶种茶,有回甘好,耐饮耐泡的特点。

“西定乡90多个自然村,村村都产茶,但是贺松,却是茶叶品质最好的一个。因茶叶卖得好,贺松的经济条件也是西定乡最好的一个!”

“贺松的茶园就在原始森林周围,因而无虫害。更重要的是,贺松村是茶王树生长的地方,是受到茶王树庇护的!”聊起茶王树时则罗神色飞扬。他说他的客户选择贺松,或多或少是因为茶王树。

听完则罗讲茶王的故事,雨也慢慢停了,则罗要下山去接慕名而来的客户。野茶树似乎在呼唤着,在江搓的带领下,我们深入野性的巴达山。

前往野生茶树群是一条村民脚踩出的路,以往村民在原始森林中开荒种地,或者牧牛放羊。但如今实行了森林保护政策后,进入原始森林的村民就少了。原始森林中,路只要没人走,一两个月就会长满植物。因而在前方带路的江搓,手提一把朴刀,边走边用刀开路。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了大约两公里后,江搓偏离小路,开始往坡下的走去。在绕过了层层的藤蔓后,用手上的朴刀指着眼前的大树朝我们呼喊:“看到没,这是一株野生茶树!”他用朴刀清理茶树周围的杂草和茶树树干上的藤蔓。

“1705,是这棵野生茶树的编号!”同行的勐海县茶叶局副局长陈强指着挂在古茶树上的标牌让我们看。

“巴达山的古茶树资源非常丰富,现阶段,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棵野生古茶树做一张“身份证”,而保护这些古茶树则主要由贺松村村民在承担。”

以往,村民们对茶园投入不足,把茶树种在原始森林里后,就开始靠山吃山,靠树吃树。原始森林中10多万株野生古茶树也一度成为了采摘对象。这使得野生古茶树这一重要的世界性自然、文化遗产和种质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古茶树资源包括栽培型、过渡型、野生型和野生近缘型古茶树,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自野生茶王树被发现后,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发现西定乡贺松村拥有大面积的野生茶树群落、众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大茶树。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人类驯化使用茶叶的古茶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古茶树资源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贺松野生古茶树资源是整个社会的珍贵遗产。加强对贺松野生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未来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等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稀缺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蕴藏巨大的社会经济和茶文化的价值,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性刻不容缓。”陈强副局长说。

“那天下午像往常一样,我放牛经过这里时准备去祭拜一下茶王树。但是近前一看,老茶王树倒在地里断成了三截。我当时就哭了,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在丛林深处1800年茶王树倒下的地方,江搓有些酸楚地描述着。如今,当年的茶王树下建起了一座石亭,亭子中间立有一块碑,碑上有祭文《巴达山野茶王树祭》。

自从茶王树在1961年被发现之后,贺松村村民就慢慢形成了祭拜茶王树的传统。茶王树似乎也一直在庇护着贺松村。近十几年,随着茶王树名气越来越大,贺松茶的茶叶销路越来越好,村民已经把茶王树当成了村子的保护神。

鉴于茶王树的特殊性,为了防止死去的茶王树在热带雨林中迅速腐烂,政府决定把茶王树抬出深山,交由陈升号茶叶公司代为保管。

“这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大家希望茶王树能留在贺松,但是苦于村里没有防腐条件,最终只能把茶王树送走。送茶王树的那一天,全村人都来了,那种场景,像是出殡一样!”

茶王树死去后一年之内,巴达山野生茶树群有二三十棵相继枯死。这现象至今连茶树专家也无法解释。而贺松村民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这些古茶树都是茶王树的兄弟或臣子,他们看到古茶王树倒下,也都抑郁而死!还有人猜测,它们可能是心灰意冷,不想再让贺松人“靠树吃树”了!

从那以后,贺松人就成立了专门的野生茶树护林队,协助政府部门对未定位的野生古茶树定位编号;对已定位确认的古茶树,由村民进行认养,定期检查与管护。

如今,贺松人已经从茶王树庇护的“子民”,变成了庇护茶王树的“主人”。

须知的几座普洱茶区茶山简介


曼撒-----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镇内约20公里,与老挝交界。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 750米。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二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易武----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原属古代曼撒茶区

倚邦----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为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小叶茶种不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大叶茶。

革登----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谓名存实亡。

莽枝----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革登茶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 (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

蛮砖----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攸乐----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古名攸乐,今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隔罗梭江上游之小黑江与革登茶山相望,今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 (树)仍有2000余亩,茶树基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目前因为交通方便,攸乐茶区的茶品多由专人定点收购。

巴达----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巴达茶树王”,树龄一千七百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资源景观。

布朗----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位于勐海县南方八十几公里路程,面积1016平方公里,以布朗族为主约一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班章----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位于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国营勐海茶厂于1988年于新班章现址,种植3502亩新茶园。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在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

南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涵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

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作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

勐宋----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南部

西双版纳有二个勐宋,分属勐海县与景洪市。此文所提为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于大勐龙、勐宋地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景迈----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

地处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 2003年由美资台商蔡林青先生所创办“澜沧裕岭——古茶园公司”,承揽景迈茶区五十年古茶采收权,在科学化管理与保护下,限量制作有机茶品,古茶林应能免于过度采摘的厄运。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他们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1200 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之效;据了解,目前只有景迈茶区的特殊环境与百年老茶树才有寄生螃蟹脚,成为景迈茶区另一特色产品。

勐库----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

临沧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种还原始。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尤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而勐库特有种,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由西双版纳引种至勐库后变种,遂有现今勐库大叶种。以致勐库种栽培野生茶口感香型与易武茶区类似,因气候地理上的差异,汤质较为刚强。

景谷----云南省思茅市景谷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素有“林海BR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位于思茅地区中部偏西,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民国三年(1914年)改威远县为景谷县。1985年6月11曰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思茅市辖地。

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253毫米,年平均气温 20.2℃,年平均相对湿度78%。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

金竹山千家寨----云南省思茅市景谷金竹山千家寨

距离景谷县城约二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小村落,原称苦竹山,海拔约二千多米。附近山坡、山谷有多处连片野生古茶林。芽毫明显、肥壮,因制程不够精致,揉茶不足、不成条索,导致香扬质轻。制程亦时常发生萎凋过度现象。近年因制程上的差异,时有揉不成索、发酵度较高,以致微带蜜香、汤色较红。

镇沅----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哀牢、无量两山中段,把边江、阿墨江、勐统河水系纵贯全境,全县总面积4109.38平方公里。

镇沅处于横断山脉东南余梢,境内群山并列,山区面积占97.7%,地形复杂。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137米,最低海拔774米,县城恩乐海拔为1080米。镇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雨量1284.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 78%。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落差也大。于境内九甲乡千家寨有一棵列为金氏世界纪录, 2700余年的世界古茶王,成为镇沅观光资源之一。时常因制作技术不稳定,杀青温度时而偏高,容易出现高温甜香。

邦崴----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

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村里附近有数百亩老茶林,产量不大。村内有一棵世界闻名的一千多年过渡型茶树,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邦崴村新寨家。邦崴村及周围村寨曾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先民所制作的石斧等器具。有学者认为,在邦崴古茶树生长以前,古代濮人就已遍植茶树,后因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至今只剩下最耐寒霜、树龄最老的一棵。也就是说,澜沧邦崴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应不止千年。

无量山----云南省大理、思茅市无量山茶区

无量山在云南地貌区划中属横断山脉南端中山峡谷亚区,与哀牢山同处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和云南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接合部。山势高峻,最高海拔3306米,最低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属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落差也大,很难以单一口感为代表。

江城----云南省思茅市东南部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交会处,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号。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等三江环绕,故名“江城”。全县国土总面积3544.38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康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县城勐烈镇海拔 1119米。属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雨量 2283毫米;在云南,属于高温、高湿、多日照的气候型态。

因气候地理条件,江城野生茶菁一般较为香柔甜滑,然口感偏淡,类似近年易武茶。这也是近年易武野生茶时有以江城茶及勐宋茶拼配的主因。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区国庆古茶山:百年茶商情怀与“老字号”复兴史》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山”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134.html

上一篇:老班章造假面面观:老班章如何造假?怎么辨别真假老班章?

下一篇:景迈山古茶林:一款有身份的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