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二)

2019-12-09

茶汤、茶水以它特有的功效自然会被古濮人在吃烤肉时作为首选汤饮、必备汤饮。茶叶容易 采得,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不凋落的茶树叶片,古濮人无论何时吃烤肉都能采到茶叶煮汤水喝。

云南的古濮人煮茶叶吃,煮茶汤喝不是神农所教,说孟高棉语的古濮人没有去过大渡河以北,他们不知道神农在哪里,也听不懂神农部落的语言,云南古濮人称茶为“腊”,吃腊、饮腊是古濮人还在采集经济时代,还在狩猎经济时代还在以烤肉为主食时代就已懂得的生存方式、饮食方法,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感知出来的。

古濮人古老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双江地区的布朗族现在还保留着吃烤肉、喝竹筒茶的习俗,每当他们要去较远的山上干农活,出门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包饭,再带上一块腊肉和一只活鸡,休息吃饭时,将鸡杀后与腊肉一道放在火上烤熟,吃饭前又从茶树上连枝带叶的折下几根茶树枝然后放在火上勐海县打洛镇曼夕布朗族寨的古茶园烤,待茶枝上的新鲜叶片烤干烤焦后再抹下来放在竹筒里加水煮汤。笔者亲口尝过那茶汤不涩不苦,带回甘味,冷凉后回甘味更浓,吃几口烤肉后,喝上几口那茶汤胃里顿觉舒服。

布朗族这种将新鲜茶叶用火烤干烤焦后用竹筒煮汤而伴烤肉吃的方法,传递的是远古的生存方式信息,是布朗族还处在游猎经济,还没有使用瓦陶用具时,就已懂得的一种饮食方式。

可以保守地断定至少五千年前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在火堆边吃烤肉时,就已经在喝用竹筒煮的茶水,否则他们如何能保持几千年的吃烤肉的习惯,如何能代一代地健康地延存下去,如何能度过上千年的游猎生存方式。古濮人在上千

年的时间里以火烤肉为主要食品,在这背后一定有辅助食物,那就是茶和盐,是茶叶、盐巴佑助古濮人走完游猎经济时代。古濮人长期吃茶,经常吃茶,对茶叶具有去热解毒、解腻消食等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就会非常清楚。

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时,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古濮人定居就种荼留下了明显的遗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勐海县勐往乡曼糯布朗族寨古茶树茶树(树围2米以上),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反过来只要是古濮人刀耕火种过的地方,那附近总能找到人工栽培的特大型古荼树。古濮人一定居建寨就种茶,说明他们已认识到茶叶不仅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是他们健康生存的必备食物。

德昂族和布朗族有族源关系,同是古濮人的后裔。德昂族对茶的认知、记忆和敬重堪称溶入血脉,他们将茶与整个民族的生命连在了一起。

德昂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记叙了德昂族曾在山洞里居住过,又说德昂族的始祖是由102片茶叶变的。古歌唱的是对远古时候生活的记忆,从德昂族的创世古歌中可以看出,德昂族还在居洞穴时已知道茶叶。德昂族称自己是茶叶变的,说明还在远古时候德昂人的生活就与茶叶连在一起,茶叶一直在他们的记忆中。茶叶与德昂人的生存繁衍有关系。德昂人的先祖留下遗训告诫后人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荼叶,德昂族的先人对茶叶如此敬重,折射出他们对茶叶的深刻记忆和认识,可隐约读出远古时候饮茶、种茶曾经是濮系民族的族群标志。

云南的古濮人知道茶能吃那至少是1万年前的事,知道茶有清热解毒、去腻消食的作用,有保健、治病功能至少是五千年前的事。古濮人生活在茶树原产地,游住在野生茶林里,从采集经济时代就开始吃茶叶、茶花,茶叶伴随他们走过采集经济时代、狩猎经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这一过程不会少于1万年。

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吃了上万年的茶,种了3000年的茶却因为没有文字,没能记下他们吃茶、种茶的历史。古濮人讲的是孟高棉语,东汉时中央政权在云南设了永昌郡,但那些会写汉字的文人们不知是听不懂孟高棉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也没有为永昌濮留下几行有勐海县布朗山老曼峨寨古茶园关茶叶的文字。只有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及原始森林边的濮人住过的古寨旧址上那一棵棵人工栽培的古茶王在为古濮人发现茶、吃茶、种茶的历史作证。

最早发现茶,最早吃荼、种荼的澜沧冮流域的古濮人没有人为他们的茶事写书作传,而比古濮人吃茶晚几千年的神农却有人为他撰文、著书、编神话。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根据这段记载于是便有人说茶是神农发现的,神农是茶祖。仔细分析,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有疑点。古代的茶字到底如何写有多种说法,神农尝到的那种能解72种毒的植物到底是不是茶无法考证。一天只有24小时,还有8小时为黑夜,神农只有16个小时看得见百草,16个小时内遇了72种毒得茶而解,茶能在短时间内解72种毒吗?茶不是什么毒都能解的。神农发现茶能解毒,说明他是在寻找药,茶所含的药用功能被他感觉出来,神农把茶作为药来看待,并没有将茶当做可充机的食物看待。当人类已知道寻找治病的药时,那说明人类应经进入了定居值的人才有资格当荼祖,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云南的古濮人最先发现茶、采集茶、吃茶、种茶,古濮人(永昌濮)才是真正的茶祖。

(未完,

小编推荐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大户赛茶区


大户赛的拉祜族新寨

从公弄村委会的豆腐寨顺着土公路往上盘行约5公里就来到勐库的又一个古茶村——大户赛。大户赛这个地名比起小户赛、中户赛(豆腐寨)来说知道的人就多得多,自1998年邦马大雪山那片野生大茶林和那棵世界茶王被媒体报道以来,大户赛这个地方就常常有专家学者、各种媒体光顾。要去考察邦马大雪山那片野生大茶林和那棵世界茶王最佳的选择路线就是从太户赛进去。大户赛海拔比公弄大寨和豆腐寨还要高,在勐库西半山中它的海拔高度仅次于公弄的三家村。

大户赛现有150多户人家,有拉祜族和汉族,拉祜族有60多户,其余为汉族。汉族集中住上边的梁子,拉祜族则集中住下边的洼子,汉族寨与拉祜族寨炊烟相望,相距约半公里路。

佤族和拉祜族是大户赛早期的住民,拉祜族至少300年前已在大户赛种茶,大户赛的拉祜族寨还保存有五六十亩汉人没迁来时就已种下的茶园。汉族迁来大户赛约有150年左右,清咸丰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战事延及巍山、凤庆、临沧等

地,这场战乱持续十来年,战区大量汉族迁入双江。大户赛的汉族村民还记得,李家从临沧迁来,张家、李家从大理迁来汉人们刚来时是住窝棚帮拉祜人做农活得到拉祜族卡些(村长)同意后才在拉祜族赛上边盖房定居住下。汉人有手艺,技能多,他们会烤酒,会做豆腐,会酿酱油,还种出一些拉祜族和佤族从没吃过的蔬菜,会算账的汉人们用一瓶瓶酒、一瓶瓶酱油与佤族和拉祜族进行土地、茶园的交换,汉人们很快就有了田地、茶树。酒大户赛拉祜族老寨(河边寨)的古茶树香醉人又迷人,佤族和拉祜族因喝酒上瘾而渐渐失去一块块田地、一片片茶园。

清同治年间,滇西大理地区战乱结束,光绪初年从滇南通往滇西的商道再通,大理人、巍山人、临沧博尚人又奔来勐库收荼叶,大户赛的汉人们开始在远离寨子的山坡上开地种茶。1904年彭锟对双江进行改土归流后,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等对汉人已没有管理权和制约权,土地买卖和开垦更为自由,汉人在大户赛开出大片大片的土地种茶。大户赛现在留下来的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的茶园至少还有500亩,全是汉人开的茶园,离汉族寨很近。大户赛汉族寨7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能说出哪块叫李家茶园,哪块叫张家茶园,这些100年左右的茶园全是按满天星顺坡栽的方法栽种,虽然这些茶园现已被矮化改造过,但由于根部和主干较粗,一看便知是老茶园。

大户赛保留得最好的古茶园在拉祜族居住的河边寨,大户赛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茶大部分都在这里,这露态天

片古茶园约有五六十亩,不知为什么没有被矮化,长得枝干高粗,叶亮浓绿。茶树树围大多在90厘米至110厘米之间,拉祜人说这片茶园是他们的先祖们种下的,有多少年已说不上来,连70多岁的老人都3)说不上来是哪代先祖种的,说明这片茶园已是上数六代、七代的事了。双江改土归流以后,大户赛有一半的拉祜人迁走,而这片茶园也让一半的拉祜人留了下来。

民国初年基督教传进双江,美国传教大户赛的古茶树士进入勐库。民国二十年代小户赛已有基督教堂,大户赛的拉祜人每个礼拜日都去小户赛做礼拜,唱圣经歌。1949年以前大户赛的拉祜人汉话讲得不好,英文版的圣经歌却唱得很流利,大户赛的拉祜族自住一寨,没有和汉族杂居并寨,保留下来不少拉祜族传统,至今大户赛的拉祜族依然讲拉祜话,爱喝烤茶,妇女们爱穿拉祜族服装。

清朝末年大户赛已有汉族20多户,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后,公弄、大户赛换由汉族官员来管理,迁入的汉人又增加,1904年至1927年彭锟在双江推动种茶,这一时期双江茶叶发展形势非常好,各个村寨茶园增加,做茶叶生意的多起来,大户赛的汉人们和小户赛、懂过、邦骂的汉人们相约一起组成马帮跑博尚、跑缅甸,费家、李家卖茶赚了钱最先盖起了大房屋。

大户赛的毛茶与西半山其它村寨的有点不同,题干后乌乌润光亮,勐库人称之为大黑叶泡出河边寨是拉祜寨有许多古茶树期茶汤明黄透亮,民国时是商人最爱买大户赛的茶。

大户赛的汉人在民国时期去过缅甸、博尚的不少,如今还健在的只有赵国祥。赵国祥在勐库颇有名,知道他的人不少,赵国祥今年已85岁,性格乐观,身体硬朗,走路稳健,年轻时的英武之气犹存可见,赵国祥14岁开始走马帮,20岁便当上小锅头。赵国祥1949年以前跟着公弄的黄子树去过博尚、景谷、缅甸,还帮营盘的彭四驮过大烟,小驳枪、机枪都用过。赵国祥跑过的地方多,对勐库茶当年在外边的影响及名气记忆犹新,赵国祥说,勐库茶新中国成立前名气就大得很,博尚街价格最高80多岁的赵国祥依然保持着赶马人的气质的茶就是勐库荼。下关的商人最喜欢勐库茶,每年春茶上市,下关的老板要先让勐库茶进了下关以后才让其他地方的茶进下关。我们驮出去的是散茶,下关人买去压成沱茶,那沱荼表面的芽很亮很好看。

赵国祥是大户赛年纪最大的老人,他对在公弄当了10年区长的黄子树有很深的印象。赵国祥说,黄子树脾气好,不骂人,黄子树会讲布朗话、拉祜话、佤族话,和各个民族的村民都处得好,他的那位太太一点架子都没有,对人很客气,不管谁去她家里,她都要留你吃饭,赵国祥毫不掩饰地总是夸黄子树和他的太太。看来普通百姓对地方官的评价是不论时代、政治、党派的,只凭自己的感觉说话。

大户赛在1949年时已是勐库的主要产茶村。双江新中国成立后,大户赛的茶叶优势很快被关注,1954年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彭承鉴和刚从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贡惠英、肖时英就进大户赛考察,为大户赛茶叶的改造、发展作规划,1957年大户赛建起了荼叶初制所,从凤庆来的技术员开始教农户做红茶。大户赛的汉人在民国时期大多读过几年书,有文化学什么都来得快,二三年的功夫大户赛人做的红茶其品质在勐库就名列前茅,在其后的30年里大户赛红禁直由外贸站收去供出口。

大户赛水田不多,茶叶是主要产业,茶园面积大茶叶产量大,大户赛村又坐落在高山上,离勐库坝子有20多公里,路况不好,上大户赛收荼的老板很少。可多年来大户赛的茶却少有积压,有个叫张华的大户赛人每年都将大户赛的茶一车一车地拉出大山。

张华出生在大户赛,自小在茶林里长大,10多岁便跟着茶叶推广站的技术员学做茶。改革开放以后,别人去跑运输、搞建筑,而他选择了办禁厂大户赛人张华已是勐库有名的企业家他爱他的家乡,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大户赛,知道大户赛的茶,让大户赛的茶走得更远,不让茶囤在山上。1998年张华自筹资金在勐库办起了精制茶厂,他的红茶、绿茶、七子饼茶,在广州、北京、西安、内蒙古等地颇受欢迎,大户赛这大富赛富个地名也随着他的茶传扬四方。

太户赛是双江具上个世纪50年代就划定的重点茶叶发展区,1958年起(大言大富赛年年都在新植茶树,大户赛到底有多少茶园很难说得准,大户赛可采摘的茶园一头连公弄的三家村、豆腐寨,一头接懂过地界,几个山头翠翠绿绿全是园,要将大户赛的茶园走完得从太阳出来走到夕阳下山,要将大户赛的村寨风光和荼园景色一眼览尽,得去与大户赛遥相对望的懂过大寨眺望。(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二)


从1480年罕廷发管理勐勐到1795年(清乾500多年前傣族土司罕廷法将佛教带隆末年)的300多年间,勐勐地方安宁,各民族入勐勐地方和睦相处,勐勐地从荒走向文明兴旺。竿官记载:当时的动动城建筑为丽、房屋挨连、人口数千腊人(布朗人)、缅人(拉祜人)、阿佤人(佤族人每隔五天就来动勐城赶摆勐勐城佛寺香烟袅袅信佛的各族民众都来佛寺敬献结南勐河是勐勐人的母亲河条、鲜花。在勐勐土司的引导下,勐勐山区的布朗族寨、佤族寨也建起了佛寺(缅寺),男子从少年时代就进佛寺学傣文、读佛经,在佛教的熏陶下他们懂规矩守章法。勐勐的土司官用佛教教化了一方民众,民众恭顺而勤劳,勐勐地佛教兴盛300年,地方安宁无战事。罕廷发是勐勐兴盛的奠基人,罕廷发是勐勐人应该记住的好官。

说双江的茶叶不能忘了罕廷发,他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动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茶叶在一百五十年前有货币的功能,什么物品都可以换到,茶叶给勐勐地的人带来过许多福祉。

勐地是傣族土司管理,但勐勐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拉祜族,拉族比川来的楼族早进双江几十年。双江96%的土地都是大山,拉祜族人双江后定居在森林密布的高寒山区。当时拉祜族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还处于半游猎半农耕的阶段,还没有从原始公社中完全走出来;另一方面明代以前迁人动动的拉族还不多,拉枯族虽比麓川(今德宏瑞丽一带)来的傣族早进勐勐,但却有成为勐勐的统治民族。拉族还入双江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到清嘉庆初年人口已增加几倍

社会经济进步了很多,农耕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每个村寨都有了大量的梯田,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已不明显,部落联盟已经形成,生产力提高,实力增强,人口已超过傣族,居住的地域比傣族大得多,强盛起来的拉祜族有了更高的政治要求,他们不愿再服从勐勐傣族土司的管理。

从大环境来看,清嘉庆年间,澜沧江东岸早已改土归流,成立了普洱府,流官掌权,原土司政权下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经分解,地主经济已经形成,与普洱府辖地隔江对望的就是勐勐地的忙糯和大文,忙糯和大文的拉祜人早已知道,江对岸的傣族土司政权已经被改土归流,傣族土司们已没有什么权力,另一方面忙糯、大文紧靠澜沧江,已有不少汉人落籍。

忙糯、大文一直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拉祜族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田地,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山林土地归土司所有,拉祜人开地种地都要纳赋税,封建领主的经济制度束缚着拉祜人,拉祜人要求民族独立,自己管自己的事。

傣族土司政权是中央朝廷授封的,土司要负责向朝廷纳贡交税,朝廷不断下令清查田亩增加税收,傣族土司又将各种税赋转嫁给他所统治的各个民族,此时的勐勐土司不思改进,不关注拉祜人的困苦与要求,他们已不如他们的先祖罕廷发,勐勐土司正在走向衰落,勐勐地方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积怨越来越深。

顺宁府、缅宁厅的流官们又偏袒勐勐土司,勐勐地民族矛盾面临激化,流籍的汉人插进来了,为拉祜人出谋划策,对山外的事知道得很少的拉祜人决定起义脱离勐勐土司的管辖,要攻打支持勐勐土司的缅宁厅、顺宁府。(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藤条茶之美


在双江县勐库镇及沙河乡、忙糯乡许多村寨的老茶地里可看到一种形态奇特的茶树,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般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3~4寸,10至20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型,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一个个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人见人爱。

大叶种茶的王者之地——勐库东半山西半山是历史茶区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经流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时,勐库山区村村寨寨都在大面积种茶。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冰岛茶区介绍


勐库西半山冰岛茶区

冰岛这个地名在云南茶界可谓是无人不晓,它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南糯山。冰岛在勐库镇的最北部,离勐库镇33公里,与临沧市南美乡接壤,乘车从勐库镇出发沿南勐河而上,不用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冰岛寨。冰岛寨在半山上,全寨房屋坐北朝南视线开阔,冰岛不下雪也无冰,四季如春,葱葱绿绿,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个适宜人群居住的好地方。冰岛寨1904年以前是个纯粹的傣族寨,傣语读为“扁岛”。1960年以前的双江史书、文册也远眺冰岛老寨是将冰岛记为“扁岛”或“丙岛。而现在用冰岛代替“扁岛”作为老寨子的地名确有汉文翻译不准确的因素,弄得既不表音又不表意,不中不洋,没有去过冰岛村的人听那地名还以为那是一个江中很冷的小岛,还有人一提起冰岛即联想到欧洲的小国家冰岛国。真不知后来的各种书籍地图是如何将傣语村名“扁岛”译成冰岛的。但当你走进冰岛寨时,寨子里的傣族村民仍将自己居住的寨子叫做扁岛”或“丙岛。

说双江勐库的大叶茶,无论如何都要说到冰岛,查1949年以后双江、临沧的史书史料及云南的各种茶书在介绍双江勐库种茶的事的,都是说双江勐库种茶始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茶种是勐勐(双江)傣族土司派冰岛人去西双版纳引来的(另一种说法是从缅甸滚弄山引来的)。于是,时至今日不少只看书不作实地考察的人便下结论说双江种茶的历史仅有520多年。

关于勐库冰岛茶种从西双版纳引来之说,笔者多次进双江深入调查得知,此说法源自勐勐傣族土司的家谱记载,这本土司家谱是用老傣文记载,过去双江有懂老傣文的学者看过,此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冰岛的傣族人的确去西双版纳引过茶种。

清代以前,双江这片土地居住过布朗、佤、拉祜、彝、傈僳等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只有傣族有文字,所以双江300年以前的历史文献现存的只有傣文版本,要查找双江清代以前种荼的记录只有勐勐傣族土司家谱中有那么几句话的记载。双江1904年才改土归流,在此之前,1479冰岛古荼园曾是勐勐傣族土司的贵族茶园年至1903年勐库一直是勐勐傣族土司管辖,1903年以前勐库及双江全境种茶的情况找不到汉文记录,因为找不到汉文记载,1904年改土归流以后凡是写双江种茶历史的人都依据勐勐傣族土司的家谱来定论。可那些写双江茶叶历史的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起始点,那就是勐勐(双江)的傣族从勐卯进入双江的时间是元朝末年(1358年),在勐勐傣族土司没有统辖双江之前,双江布朗族种茶的情况没有人为他们留过文字。

双江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勐卯的傣族没有迁入之前有布朗族居住,这是研究南民族史的学者都知道的事。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古称濮人。濮人是云南最早种荼的族人,云南的云县白莺山、凤庆香竹箐,勐海布朗山、勐腊革登山、勐库公弄、勐库小户赛(13世纪前小户赛是布朗族居住)等地留下的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都与布朗族有关,这些地方留下的罕见的大茶树足以证明布朗族二千年前至八百年前已在从拿人工种茶,凡布朗族居住过的古村赛都能找到特大的茶树,这是今天还能看到的活历史、活档案。从双江历史来看,拉祜族也比从勐卯来的傣族先定居于双江,从勐库坝糯、懂过、小户赛、南迫这些拉祜族居住过的古寨留下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来看,在勐卯傣族还没进入双江之前,拉祜族已在进行人工种茶,因拉祜族没有文字,拉祜族在傣族迁入之前已在勐库种茶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

冰岛(扁岛)100年前是个纯粹的傣族寨,1903年以前一直由勐勐傣族土司管辖。1485年冰岛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引|入荼种,而1485年当时的勐勐土司是罕廷发,罕廷发是耿马傣族土司的侄子,来勐勐(双江)任职之前,少年时代曾去木邦的景栋(今缅甸景栋)缅寺学习佛教多年。1480年成年后才回到勐勐当新一任的勐勐土司,景栋离西双版纳的打洛仅几十公里,罕廷发从景栋回勐勐必须要经过勐海,勐海的布朗山、巴达山、南糯山等当时已在大规模种荼(这一段历史我已在我的另一本书《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中作过阐述),罕廷发经过勐海时对这一情况是知道的。罕廷发上任后派冰岛(扁岛)的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引茶种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罕廷发经过西双版纳时看到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正在大力发展茶叶,村村寨寨都在种荼,这对他是有启发的,他上任后,也要让他管辖的地方的子民们也种茶。

明代和清代傣族土司、贵族、上层人物间是有联系、有来往的,经常进行联姻、互赠土地、联合抗敌等,罕廷发与西双版纳的傣族土司关系一定很好,他才会派冰岛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还有一个方面可以断定,当时(1485年)勐库的布朗族、拉祜族已在种茶,布朗族寨、拉祜族寨已有茶树,罕廷发知道勐库那片土地适合种茶。罕廷发1480年才到勐勐任职,1485年派人去西双版纳引茶种时,罕廷发还没有完全掌控住勐勐全境(今双江全境),他还没有完冰岛过去有佛寺,这是佛寺用过全掌控住山区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等(罕延发的石柱礅后来是通过传布小乘佛教在山区各寨子建佛寺,用宗教手段将山区各个民族统一起来的),从维护稳定,避免民族纠纷来讲,罕廷发不可能也不愿去向布朗族、拉祜族索要茶种,西双版纳离勐勐并不远,今天的澜沧县县城勐朗坝当时还归西双版纳冰岛古茶园曾是勐勐傣族土司的荼种培育基地,勐库各村寨管辖,勐勐与西双版纳算近都有冰岛引去的茶种邻,西双版纳的傣族与勐勐的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且语言相通,罕廷发派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比向公弄的布朗族、坝糯的拉祜族索要茶种更妥当、更合情、更容易、更方便。罕廷发刚刚上任当勐勐土司,大局稳定是最重要的事,从搞好与被统治民族关系的需要来看,罕廷发也不会去向山区的布朗族、拉祜族索要茶种。

另一方面从当时的现状分析,罕廷发1480年到勐勐任土司时,勐勐山区的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已在种茶、已有茶树,已有茶喝。勐卯的傣族迁入勐勐(双江)还不到100年,傣族多住坝区,采不到茶籽,没有茶树,当时没有茶喝的就只有傣族人,傣族人也要喝茶,罕廷发和土司府的人也要喝茶,罕廷发派人去西双版纳引茶种是很有必要的。从小处讲,冰岛(扁岛)有了茶树后,全勐勐的傣族就有茶喝,勐勐傣族土司就有了自己的贵族茶园,有了自己可以随意支配、送礼的茶叶、茶籽,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勐勐土司送给顺宁府的茶籽就全部来自冰岛(扁岛);从大局讲,罕廷发要当好地方官,就要发展地方经济为一方百姓造福,荼叶在明、清两代如同货币,什么物品都可以换来冰岛引茶籽、种茶可以推动全勐勐大规模发展茶叶,提高各族民众的生活水。

从双江(勐勐)1485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傣族土司华廷发派冰岛的傣族村民去西双版纳(车里)引茶种应该确有其事,符合勐勐当时的历史现状,但说勐库及整个双江地区种茶是从1485年冰岛人去外地引来茶种开始就有些不符合历史状况,因为在勐库的公弄、小户赛、南迫、坝糯、懂过这些布朗质、拉枯族居住过的古村赛现今还能看到许多树龄超过600年的人工栽培大型茶树。至于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勐勐土司与顺宁土司联姻,勐勐土司送数百斤茶籽给顺宁府也应该确有其事,勐勐土司用扁岛(冰岛)的茶籽做女儿的陪嫁礼是很容易、很体冰岛老寨面的事,冰岛是傣族村寨,冰岛的茶园就等于是勐勐傣族土司的私家茶园、贵族茶园,用冰岛茶籽送礼无疑是最方便、最合适、最有面子。

冰岛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上的傣族寨。冰岛的土壤气候与勐库其他山区的村寨一样非常适宜种茶,冰岛茶口感好,这也是茶界公认的,但冰岛茶与公弄、小户赛、坝糯、懂过等村寨的茶相比各有风格,孰高孰低,难下定论。冰岛茶几百年来在双江(勐勐)独享尊荣、声名远播,这与双江过去一直是傣族土司统治有关,冰岛傣族村民种的茶园相当于勐勐土司的私产,也相当于勐勐土司的贵族茶园,勐勐土司的对外活动,对外交往会首选冰岛茶,勐勐傣族土司几百年的特权、地位为冰岛茶身价独高、声名远播提供了条件,名气大、身价高并不等于就是资格老,就是年代最长最久。最早在勐库定居、最早在勐库种茶的是布朗族而不是傣族,从民族迁徙的时间、从村寨的历史、从勐库各村寨现存的古茶树的大小树龄分析来比较,公弄、小户赛、南迫、坝糯、懂过等布朗族、拉祜族村寨种茶的时间要早于冰岛(扁岛)1485年开始种茶的时间。冰岛不是勐库最早种茶的村寨,也不是勐库大叶茶最早的发源地。(未完,

詹英佩:世界茶源核心地,云南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


致谢!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市茶办,双江县人民政府、县茶办及双江县内各个乡、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各个村寨、各个民族的父老乡亲也给了我真切的关照和帮助。

云南著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爱茶,更爱“种茶、传承茶的人”。

关于茶文化的研究,詹英佩女士出版过两本专著,一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现在她又将出版一本茶文化与民族文化交融的力作—《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实地采访笔录,系统记述了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客观事实和在这个地区最早活动的族群—古濮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活动轨迹,用大量的事实充分论证这一地区的最早原住居民是古濮人,人工驯化栽种的古茶树年代最早者为古濮人所栽。在历史步伐继续往前驶进的同时,迁入这一地区居住的人类族群越来越多,各族群为了繁衍生息,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存条件,增加经济收入,也和濮人一样种茶、做荼叶交易,把茶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面积栽种,促进了边地经济发展,也留下了深厚茶文化。

据我所知,为了撰写《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这本书,詹英佩女士历经千辛万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走访了双江所有茶区,她每到处,既要访问当地长者、基层干部、种茶群众,又要亲自到茶山观看茶园,到茶叶企业制作车间参观制荼流程、工序等。她一路考察采风,一路把挖掘到、看到、听到的东西用笔记本和照相机记录下来。在实地考察后,为了验证一些数据和说法的真实性,她又专门到双江县档案馆和云南省档案馆查阅资料进行核对。詹英佩女士的严谨、务实和执著的探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从我与詹英佩女士谈聊中,我深深感悟到,她之所以长期致力于澜沧江流域民族历史、民族荼文化的研究考察,是她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和对目前仍然处于贫困状况的边寨荼农的同情。我钦佩她的精神和毅力,更钦佩她的高尚的普世济民品德。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概括本书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它在澄清历史事实和理凊文化脉络的前提下,突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云南古濮人是中国最早发现茶、吃茶、种荼的民族。

一、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

从地理坐标看,双江地跨东经99°35′15″~100°0933″,北纬23°11′58″~23°48′50″″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荼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冮境内既有野生荼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经2002年国家级专家组考察鉴定,“当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密、抗逆性最强、分布面积最大、超过万亩的野生古荼树群落”就坐落在县境东部的马鞍山与西部的邦马山脉原始森林里,世界上年代最久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双江县勐库镇大户赛和公弄村委会辖区的大雪山上。

二、“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詹英佩女士说,“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荼,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这些观点虽然是根据濮人后裔的生活习俗、遗迹考证和逻辑推理,但它于情于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正如书中所讲:“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著名学者黄桂枢先生于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澜沧邦葳古茶树是古濮人驯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荼学界普遍认同。

三、双江的地理、土壤、环境、气候,适宜生长好茶

双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部帚型地带的扩展部位,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凹,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69米,全县地形成深切中山河谷、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三种地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23小时,无霜期为352天。

双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茶科植物生长。双江是勐库大叶种茶的原产地,勐库大叶种茶以内含物质高、纯度高、萌发力强、产量高等优良品性而驰名,被誉为“勐库良种,世界名荼、“云南大叶茶品种英豪”,是制做红茶、普洱茶、绿茶等茶类的最佳品种。中国茶科所著名茶学专家虞富莲教授认为:勐库大叶茶树势遒劲、芽叶肥壮,从芽叶生化成分来分析,勐库大叶种茶荼多酚和儿荼素含量较高,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荼,橙芽满披香高味浓;制成的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口;制成的普洱茶,乌润多毫、滋味醇厚;制成的蒸酶茶、烘青茶是绿荼的上品。几十年来,云南送出去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的茶品中都能寻到勐库大叶茶的身影。

詹英佩女士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探寻澜沧江流域各民族种茶的历史和留下的古茶园,不断笔耕著书,作为一名当代学者,欲撰写这样一本过去时专著,必须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观点,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客观的原则,坚持不畏艰难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能信手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把岁月流逝之轨迹的本来面目展示给读者。詹英佩女士的书,会让中外更多的茶界人士认识云南,认识濮人。濮荼传友情,濮荼送和谐。朋友,让我们捧起这本“茶书”,相会在远古的濮人世界和那四季常绿的古茶园里,尽情享受那回甘无穷的濮茶盛宴!(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归何处,身去何方,让我们打开封存的档案,真真 切切看双江茶。 双江县档案馆23-2-1号档案记下了1953年的双江茶。今年(1953年)仍有 私商马帮到双江四个乡抢购茶叶,下关永昌祥、成昌号、复春和等私商与中茶公 司在缅宁、博尚抢购茶叶。 中国茶叶公司缅宁收购处1953年收购工作总结:“我处于1953年3月奉示, 将下关厂之缅宁收购站、顺宁厂之双江收购站合并扩大为缅宁收购处,下设缅 宁、勐库、镇康、邦睦(邦木)4个收购组”。中茶公司5月18日决定拨大米 40000、谷子20000斤(后于8月又拨40000斤)配合收购茶叶。 政府用大米在双江4个乡以盐、米、面条、辣子等换荼叶。 1953年,邦木、勐库设荼叶收购站,1953年3月30日开秤收茶,同时建贸易 公司卖百货,用实物换茶叶。 1953年,缅宁荼厂在勐库收荼2049担,在邦木收购886担。 1954年,档案23-2-2号内容 南桑(南伞)市场历年走私较多,双江营盘商贩张育才走私荼叶,运茶出口 被耿马税局查获。 1954年,顺宁茶商、昆明商人、祥云商贩不敢来缅宁地区收茶了,由政府 出面打击私商走私茶叶,由贸易公司设点收购茶叶。

19541955年公弄6274790000邦改9836012000坝卡1122313000坝糯1444320000那赛2464730000懂过2141330000东来1108412000勐库2079125000章外935312000邦木9573212000营盘2861000合计(市斤)370079257000

1954年,政府在双江拨大米300000千供应茶农收茶,邦改、邦木、懂过、勐库茶农用大米换茶叶。

1954年4月,勐库组计划收购111市担,实际收购2123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72担,实际收购865市担。

1954年5月,勐库组计划收购684市担,实际收购749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购251市担,实际收购9156市担。

收购单位: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云南省公司缅宁办事处勐库收购组。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780担。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昆明茶叶2820担。

1955年7、8、9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200担。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田。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止勐库镇收青茶、红茶合计88040市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元。

1980年,1月双江茶调下关106市担。

1980年,4月县外贸局从双江调出茶叶2874担。

1980年,4月至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县茶叶16589担。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四)


上改心拉祜人的第三次大起义再次震惊缅宁和省城,缅宁的清军不知该如何行动,这时缅宁团练彭锟自告奋勇率兵出征上改心,彭锟这已是第二次进上改心围剿拉祜族起义军。彭锟是缅宁(临沧)人,对上改心和整个勐勐的情况非常熟悉,彭锟分路出兵,又买通下改心(澜沧县境内)的拉祜族头人,使上改心失去援兵,彭锟很快就击溃上改心的起义军,将誓不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张朝文、罗扎布及几十个起义军骨干杀害,将逃脱的另一个起义军主要首领李三民追至缅甸境内,上改心对勐勐(双江)进行全面改土归流的策划人、执行人——彭锟(忙糯、大文)一带拉祜人的第三次起义再被彭锟剿灭,这是1903年4月的事。

彭锟平息了拉祜族的第三次起义后,云贵总督任命彭锟为驻防勐勐的管带官,彭锟带兵驻扎在了勐勐的四排山那赛营盘(今沙河乡营盘村),这里离耿马、沧源、澜沧都很近,驻扎在营盘可扼控四地。彭锟驻扎营盘后随即就上书云贵总督对勐勐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彭锟已看出勐勐傣族土司政权的腐败、没落无能,勐勐傣族土司在山区各个民族中已无威信,失去号召力、凝聚力,已无能力再统治其他民族。要使拉祜族、佤族不再起义,只有进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削弱傣族土司的权力。在彭锟的策划下,勐勐故地(今双江县全境)一分为三,今勐库全境和邦木、邦协、营盘从勐勐土司的辖地中划出来,在营盘设立四排山巡检负责管理勐库、邦木、邦协的事。上改心仍隶属镇边厅(澜沧),勐勐土司所在的勐勐坝子的傣族寨仍由傣族土司管辖,但彭锟又在勐勐坝子设屯门驻兵,这样一划分,勐库全境和西半山、东半山、四排山全由彭锟亲自管辖,勐勐傣族土司再一次失地,能管的地盘仅剩勐勐坝子那几个傣族村寨了,统治勐勐地达400多年的罕氏傣族土司自此走下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向清政府上奏文的权力。

1904年以后双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彭锟驻扎双江,社会形势平稳下来,彭锟开始推行一系列安抚夷民发展经济的措施,从《双江县志》和其他双江县文史资料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彭锟彭锟在营盘发展的茶园(藤条茶采培法虽然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他也做过不少有利于边疆稳定、发展民生的实事。彭锟自小在缅宁(临沧)长大,比那些从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来的流官们更懂边疆民情,他清楚拉祜族、佤族不断起义的原因,他懂得朝廷利益、地区利益、民族利益都要兼顾。

上改心第三次起义平息后,彭锟马上下令招抚迁逃夷民,让迁逃夷民回寨安居,发给夷民盐巴、粮种、茶籽,劝导夷民恢复生产,打击汉人放高利贷,推行开街市促交易,号召山区夷民多开荒地、多种茶,至今双江山区不少村寨还在流传彭大人发盐巴、发茶籽的故事。邦丙岔箐人去四排山(邦木、邦协、营盘带)引过茶籽,大文梁子寨拉祜头人李发科也去邦木引过茶籽。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这其中彭锟有很大贡献。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

彭锟对双江茶业有影响,彭锟对双江清末民初这段历史也有很大影响。

彭锟长期生活在边疆,熟知当地的社会状况。彭锟深感部落民族只知服从其卡些和酋长,不知国家、政府、政令、法规为何物,要使他们识大局顾大体,必须办教育开其心智、教其文明,使其明理懂法。彭锟驻扎四排山营盘后不久,就开始在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寨子开办蒙童小学、土民小学,普及汉文化教育,开启民智,陶养顺民性情。

在彭锟武压文治、恩威并施的策举下,勐勐改土归流成功,闹了100多年起义的拉祜族和佤族,服其威,感其德,誓不再叛。这其后,双江40多年无战事。没有了战乱,经济发展才有好环境。彭锟掌控双江时,忙糯、大文、邦丙、岔箐等百年战区开始重新种茶。上改心很快就成为勐勐故地新的大茶区,勐库老茶区又迁进大量汉人,东半山、西半山又新建茶园几千亩,彭锟时代所种的茶园,今天在双江县各个老寨子都能看到,按临沧人彭桂萼1935年写的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三)


清嘉庆四年(1799年)勐勐地澜沧江边的忙糯、大文的拉祜族举行起义,几个寨子的拉祜人全部参加起义马上遭到了清军的压,拉祜人伤亡惨重,拉祜族起义组织者被杀头,汉人领导者被招安投降,勐勐地的拉祜族和傣族之间的矛盾更深。

拉祜族的第一次起义被史书上称的倮黑大山是拉祜人的主要聚居地清政府镇压,拉祜人的政治要求没有实现,拉祜人仍然不断举事,大闹小闹连年不断。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也感到勐勐傣族土司已统治不了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为了缓和矛盾,将勐勐地的忙糯、坝卡(大文)即史书上说的倮黑山从勐勐傣族土司管辖地上划出来,划给缅宁厅管辖,由缅宁厅的流官们来直接治理,并将忙糯、坝卡(大文)合并起来改其地名为上改心,忙糯、坝卡从此又称改心地,勐勐傣族土司的辖地从1813年起就少了一大片。

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终于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300多年的统治,转由缅宁厅的流官们(主要是汉族人和满族人)来统管。上改心(忙糯、坝卡)虽然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的管辖,但拉祜人的理想愿望并没有实现,不但没有实现民族自治,税赋皇粮比勐勐土司时代更高更重。流官们维护的是朝廷的利益,流官们最关注的最擅长的就是清查田亩、审计算账、催缴钱粮,上改心的拉祜人深感流官统治下压迫更重,日子更苦,更无自由可言。

拉祜族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拉祜族是氏羌后裔,唐代初年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拉祜族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常迁徙的民族,元朝末年进入双江时还处于氏族公社的社会形态,到清代才进入部落联盟的社会形态,这些从迁徙游猎转入定居农耕不久的拉袖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是陌生的,拉祜人还保持着游牧时代的古老观念,他们认为,山川|土地是上天给的,水田旱地是自己开的,为何还要上皇粮交田亩税?

上改心的拉祜人长期封闭,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又快,他们并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农耕收入仅仅够糊口而已,无法承受缅宁厅的流官们索要的繁重税赋。1881年上改心的拉祜人又举行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7年,上改心(今忙糯、大文)成了拉祜人的割据区、根据地、大营盘。

云贵总督岂能让拉祜人长期闹下去,1887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调集上万的清兵围剿上改心,缅宁团练彭锟随清军进入上改心围剿起义军,彭锟谋术颇深,采用离间法分化瓦解了上万的拉祜族起义军,将起义军首领张秉权、张登发、杨定国等杀害,摧毁了张秉权、张登发私设的倮黑衙门,随即又用剿抚兼施手段稳住了局势。此次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再次改变澜沧江沿线的行政区域,新设了镇边厅(今澜沧县),将不愿归服缅宁厅的上改心从缅宁厅划出来又划归镇边厅,并在忙糯街上设了巡检,说是为了捕盗捉匪,其实是监视拉祜人的日常聚会和串联活动。

上改心的拉祜人遭到第二次残酷镇压,生活更加悲惨,地位更加低下,勐勐坝子的傣族土司有点幸灾乐祸,更不尊重拉祜族,他们已不像他们的先祖罕廷发那样仁慈为上,爱民如子。

光绪二十九年一月(1903年1月),两位拉祜族村民在勐勐坝街上卖柴火时与一帮傣族贵族青年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拉祜族村民被打死,此事成为引发拉祜人再起义的导火线。上改心大坟山(今大文)的拉祜族头人李三民、张朝文联合佤族攻打勐勐坝和勐库坝的傣族村寨,两个坝子的傣族土司府邸被烧,傣族寨的房屋、寺庙几乎毁尽,勐勐城几百年间建起的辉煌建筑化为灰烬,勐勐傣族土司为自己的骄横跋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一)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云南是2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这片土地上有30多以际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一个以四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这就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这个很表意的地名,一听便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地方一定与两条江联系。双江全国唯一的由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名副其实,双江确与两条江依连:澜沧江在其东面,是双江县与景谷县的分界线;小黑江在其南面,为双江县与澜沧县的隔界江。两江为双江,双江地名便因此而得。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县名。在此之前,双江不叫双江,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勐勐为民族语,对云南民族语稍有了解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傣语地名,说明这个地方历史上与傣族有关。1904年以前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

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说双江的茶叶,勐勐傣族土司政权是个必须要说的话题。

傣族是云南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多个分支,双江的傣族求自麓川(又称勐卯,今德宏州瑞丽一带)。飑川傣族政校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曾经是

云南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1358年麓傣族首领思我南省少民汉法率领军队和部分平民从勐卯(今瑞丽)经过耿马翻过动句一察邦马大雪山进入了双江,这队人马中有小部分傣族留了下来,分别定居在南勐河上游今冰岛村下边的河谷和南勐河中游的勐库坝子。傣族有顺水而居顺水而迁的习俗,1381年定居在勐库坝子的部分傣族又顺着南勐河而下迁到了今双江县城南勐河西岸建立了一个新寨,取名为允景庄,也称勐景庄。这些元末明初定居在双江的傣族当时由耿马傣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400多年族官统管,此时元朝已经崩溃对云南政局早已失控,明朝军队还没有进入云南以思伦法为首的麓川|傣族政权已控制了半个云南,麓川|政权(果占壁)所占的地盘包括今云南德宏、保山、临沧、元江、大理以及缅甸的一部分,这是1383年前后的事。

强大的麓川傣族政权震慑着明中央朝廷,朱元璋岂能让麓川政权坐大,1383年明朝军队开进云南,明军遇到的最大的抵抗力量便是麓川|军队,1387年思伦法的军队与明军于景东、元江、新平一带的哀牢山地区展开大战,思伦法部战败,一部分傣族军民跟随思伦法退回澜沧江西岸,又一批傣族民众和兵士进入双江,驻扎在今双江坝子南勐河东岸,他们也建了一个寨子取名叫勐允养。勐允养的傣族人是从澜沧冮东岸景谷退回来的,建寨初期勐允养归勐谷(景谷)傣族首领管辖。

1472年闹了几十年的麓川叛乱平息下来,勐谷(景谷)傣族官将原来属于自己管的勐允养送给了耿马傣族官去管。耿马傣族官为了让南勐河两岸的傣族人和睦相处,将勐景庄与勐允养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勐并给白象寺记载着麓川之战后修族人迁居双江的历史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一动动,意为

两个大寨子合起来的地方。勐勐这个地名从此诞 生,用傣语读起来很好听,很亲和很柔软。这个地名沿用至今,今双江县城所在地仍叫勐勐,已有538年历史了。

明中央朝廷承认耿马的傣族土司政权,1479公想地年耿马的傣族土司官派他的亲戚罕俊发来管理勐双江布朗族、佤族都会织的棉毯,勐,从此罕家便开始统治勐勐,直到1904年。此工艺是两千年前古哀牢国时期已有的纺织技术。

第一位勐勐官罕俊发上任不到一年就去世,1480年第二任勐勐官罕廷发上任。罕廷发是耿马土司官的侄子,他上任之前曾去缅甸景栋学习过佛教,他到勐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景栋请佛爷,取经书。罕廷发通过传布佛教,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将早已定居在南勐河两岸山区的布朗族、佤族、拉祜族统一起来,今天双江的地界基本就是罕廷发时代定下的,从罕勐勐古城的缅寺(佛寺)廷发开始,勐勐罕家管辖的地方都称为勐勐地。

勐勐地罕氏家族效忠明朝廷。1599年,罕官劝降了反叛明中央朝廷的大勐麻(今云县)土司官。明中央朝廷论功授封罕廷发之孙罕竞为土巡检,封认罕氏家族为勐勐地方世袭土司官,从此以后勐勐土司官便和耿马土司官平起平坐,不再是耿马土司的属官《明史》记载:“顺宁附近有三勐,勐勐、勐撒(耿马)、勐缅(临沧),勐勐最强,部落万人。(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懂过茶区(二)


在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这几个民族中,傣族迁人双江、(勐面)的时间要晚一些,拉祜族比从勐带)来的傣族早进双今瑞丽0多年拉估族还入双江之的,布族早已在双居住,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这早已被史学界公认。查《双江县志》可知冰岛的傣族及整个双江的傣族至少比布朗测质达双江的时间晚2000年。在傣族还迁入双江时,布朗族、拉祜族早已在动库种茶。懂过离公弄不远,懂过面对着邦马大雪山,公弄是布朗族的世居地,邦马大雪山生长着世界上最老的野生茶树群落懂过的拉祜人最早引来的茶籽只可能来自懂过以寨的茶王树公弄或邦马大雪山,冰岛的傣族人从西双版纳引|来荼籽时,懂过的拉祜人早已在种茶、饮荼。懂过的拉祜族比傣族和汉族早进勐库,懂过以寨的那片大茶树其树龄已远远超过傣族和汉族迁来勐库的年数,以寨的那片大茶林是拉祜族所种。

懂过外寨83岁的拉祜族老人李扎那淘说:“我父亲那一辈都知道,懂过以前全是拉祜族,汉人是后来才迁来的。汉人会烤酒,来懂过后烤酒给拉祜人喝,拉祜人喝酒上瘾,但自己又不会烤酒,于是就被汉人用酒将拉祜族的地和茶园大片大片地懂过古茶树换去,地被换完的拉祜人就迁去别处重新建寨。我爷爷他们那辈时,懂过拉祜人比汉人多,到父亲他们那一辈寨子里还有30多户拉祜族。李扎发是我的叔叔也是懂过拉祜人的伙头,拉祜人都听他的,我有七八岁的时候,李扎发和以寨的汉人争茶山争不过就带着全寨子的拉祜人迁往英国地(缅甸),路上走了10多天才走到,英国地那边也有拉祜族,我们在英国地住的那个寨子很大,有100多户全是拉祜族,寨子也叫懂过。全寨子的拉祜人都是从勐库懂过迁过去的,去得早的人开了很多水田和地,我们搬去以后他们给了些地给我们种,那个寨子有个基督拉祜人在懂过种下的大茶树教堂,我的姐夫在那里学洋文,姐夫是勐库亥公人,我们在英国地的懂过寨住了没几年,日本人的飞机就来炸,寨子里被炸死了不少人,国民党中央军叫我们搬回去,于是我们家10多人又一起搬回勐库。”

懂过的汉人姓氏不多,全村汉人一半都姓李,西半山的人都知道,李家过去是懂过最有钱、最有势力的家族。懂过以寨背后的山上有片李家的坟地,有10多座坟,葬着李家在懂过去世的先祖,从李家坟地里的几块大碑可隐约看出李家来懂过已有160多年。

李家最早来懂过的先祖叫李凤光,那是清道光年间的事,李凤光从顺宁(凤庆)来懂过落脚,刚来时是为拉祜人帮工,得到拉祜人同意后在懂过开出几亩荒地种菜,李凤光将种出的菜又拿去和拉祜人换地换包谷,包谷又用来烤酒;酒又可换米换包谷,聪明又勤劳的李凤光通过对眼皮底下的农产品的交换,很快就有了安家立身的资本,立稳脚的李凤光又娶了山对面三家村汉家女子为妻生得儿子李林富。李林富子脉旺,生得4个L子李德时、李德旺、李德宣、李德兆,这4个儿子成年后又将李家扩展成了一个更庞大的家族,到李林富去世前李家已是懂过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大家族。

李林富于1902年去世,儿孙们为他修了大坟,立了大碑,碑文记道:“治家法理、勤劳勇敢、心地善良、朴实正直、能言会道、教育有方、文武双全。”从李家子孙极富褒誉的碑文中可微微觉岀李林富不仅是一个勤劳聪明、教子有方,也是一个有心有计、尚武强势的人物。可以断定,从李林富家族走向兴盛的那个年代起,汉人已在懂过占了优势,拉祜族已势衰。

李林富传下4个儿子,4个儿子个个胜于父亲,不仅勤劳精明、习文尚武、善于治家,还思路开通,走出大山,走出懂过,四个弟兄下的下缅甸,跑的跑博尚,驮出去茶叶,驮回来土锅、盐巴、细布。最会赚钱的四儿L子李德兆,看中了以寨那片最大最老的茶园,花钱从拉祜人手里买了过来划在自己的名下。李德兆经商才能很高,他不仅做茶叶生意,还做牛生意、草烟生意,李德兆最多时养了70多条牛,20多匹马,李德兆赶马帮跑博懂过的古茶树尚、跑缅甸用的都是自家的马。1935年子李登科、李银科、李朝科在大茶园下边一字排开地盖了10多间大屋,大屋前左右李德兆富到了极顶,他带领三个儿边都铺上五尺宽的石条,从头到尾的看过去像一条光滑的街道。1940年李德兆的大儿子李登科当上了保长,那年头双江土匪猖獗,李家有钱很招眼,为了防土匪抢劫,李登科三兄弟修了一条长长的有两人高的用石头砌成的围墙将三兄弟的10多间房屋围起来,石墙外又种了一道棘刺,还专门打了两块500斤重的青石板做院子大门。李家三兄弟城堡式的大院子连鸡都飞不进去,李登科仍不放心,又买了几支枪挂在堂屋中央。李登科万没想到如此坚固严备的防御依然没能躲过劫难。1942年土匪来袭懂过,李登科刚好外出不在家,土匪撞不开石板大门,绕到院子后边的土坡上观察,李家伙房的房顶盖的是散片(用较大的树锯切的木片),经验丰李家三兄弟砌的石围墙还留下一部分富的土匪们用香油点燃一根松枝抛向伙房房顶,那伙房顿时就火光冲天,土匪们冲进李家院子,将李家洗劫一尽,把李登科的父亲,年近花甲一身武艺的李德兆捆起来丢进火里活活烧死,把李德兆的老妻也捆起来推在火边熏烤,这场浩劫让李登科三兄弟家都耗尽元气,李登科三兄弟剩下的只有几十亩茶园和百来亩土地。

懂过人口多,1945年以前仅汉人就有近百户,除了李家,费家、夏家、杨家也是富裕之家,费家比李家晚来三四十年,费家是从大理迁来,费家也有4个L子,光绪末年费家已有李登科三兄弟过去都住在这里五六十亩茶地,费纪、费川勤两兄弟民国初年就结伴跑缅甸麻栗坝(今缅甸果敢老街)卖茶,换回铁制农具、洋油、洋锅、细布,费家人用的、穿的都比材他人家高档洋气,民国初年离懂过不远的公弄已有小学,纪,费们都将心子送去公弄念书,费春新、费春能还到昆明读过高等师范。1950年费春能随彭四、彭五出逃缅甸,后来转去了台湾。茶园多、田地多的费纪、费川勤1952年被划为地主,费家和李家一道结束了家族的兴盛,走向另一种境况。

懂过是古寨,改土归流懂过已有大路通往山外之前是个拉祜族居多的寨子,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都是拉祜人所种。拉祜人留下的大茶树让懂过不输冰岛,懂过山上六十年至一百年的茶园占了一半,1904年双江(勐勐)改土归流后,勐库茶叶发展加快,懂过的汉人们在1904年至1940年间种下的茶园不下2000亩,这些茶园目前都保留了下来,这些茶园让人看出清末民初汉人们在懂过创业发展的足迹。

懂过荼业基础厚,因为茶园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1953年就开始在懂过设点收购懂过的茶叶,双江县有档案记载,1954年懂过收茶21413市斤,1955年懂过收茶3000斤,这个数字已折射出懂过当时已是一个产茶量很大的村寨,在勐贡惠英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系毕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勐库考察的大学生库茶区已占有很重的分量。

懂过和冰岛、公弄、邦木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江的首批茶叶良种培育基地。1954年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贡惠英、肖时英及当时云南省茶叶公司负责人彭承鉴就被派往懂过考察,懂过很快就进入了云南省茶科所的视线,懂过的茶籽作为勐库大叶种中的上品,1980年以前一直都在外调。懂过人至今仍自豪地说:“专家们称勐库大叶种是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懂过茶就是这个正宗家族的嫡亲,懂过茶的味道就有‘正宗’的味道。”懂过,这个在勐库坝看不见的地方,它往昔的故事被深埋得太久,它真实的风貌看到的人也太少,一切皆因路太艰。今天懂过重新展颜的时间已经到来,懂过公路已通,要看懂过的茶王树,要看懂过的400户大寨,5000亩茶园,要买懂过人说的“正宗”茶已不难。(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西半山公弄茶区(二)


公弄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低产茶园改造区和新式荼园示范区,公弄的古茶树被砍去的非常多,目前保存下来的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已很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茶树最大的一棵树围达220厘米,可以和勐海南糯山、澜沧景迈山的茶王树比肩媲美,而寨子里的老人们说,像这样大的茶树1950年以前有二三十棵,公弄人摘茶过去都要架竹梯爬上树去采。1950年以前公弄寨的人无论布朗族还是汉族家家户户都有茶地,有的人家的大茶树一人上去摘一天鲜叶还摘不完。

公弄大寨的古茶园公弄原是个纯粹的布朗族寨,清道光年以前还没有汉人迁入,清咸丰年间汉人开始迁来公弄寨,到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时公弄已有10来户汉族。

勐库在清光绪年以前茶叶产量已上千担,但却没有能像易武、景谷、思茅那样建起众多的茶庄、茶号。这与双江改土归流较晚,勐库在1903年以前还由傣族土司统治有关,笔者三进公弄盘根问底,终于从公弄几位古稀老人那里捕捉到了公弄清末茶号的信息。

“老号家”这就是公弄7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知道却又都没见过的茶号,他说的是清朝末年丁大老爷在公弄开的茶号,茶号歇业已有80多年,现勐库能说出丁大老爷名字的仅有85岁的赵国祥老人了。开茶号的丁大老爷叫丁济光,临沧人,丁济光的茶号大约1920年左右已停业,连85岁的赵国祥老人也没见过丁济光。赵国祥回忆说他七八岁时去勐库赶街见到过丁济光的遗孀丁老妈妈,当时丁老妈妈已有50多岁了,丁老爷已去世多年,由此推测丁济光大约是190年到1920年间在公弄开过茶号,由于茶号停业年代太久,公弄的老人们谁也说不上丁济光的茶号名叫什么,人们只称它为“老号家”。72岁的赵家六说他妻子的爷爷帮丁大老爷做过茶,这样算来丁家茶号应开于1910年以前。赵家六、起国祥还听上辈人讲过不少丁大老爷的故事,丁家茶号做得最多的是一种又像粽子又像菌子形状的一种紧茶,有时也做少量饼茶,茶号最初建在离公弄大寨约1公里远的大路边,因常有土匪来抢,后来就搬来靠近寨子。丁家原是一排草房,房顶会漏雨,茶叶做好后要用草排遮盖,搬来公弄大寨后房顶换成了洋铁皮,再大的雨屋里都能做茶。

赵家六听他老岳母讲,老岳母儿时每逢下雨天总爱跑去丁老爷家听那雨点打在洋铁皮房顶上的声音,叮咚叮咚真好听,雨越大,那叮咚声越好听,公弄大寨除了丁家整个寨子都是草房,丁家房顶上的叮咚声比敲铓锣还响,整个寨子都听得见。丁家灶上有口大铁锅,大铁锅上盖的是洋铁皮,洋铁皮上有七八个洞,洞上放着小甑子,干茶放进去蒸软后倒在一块布上用手扭紧,扭紧后就扔在草席上放上几天干了以后将布解开,茶的形状有点像粽子又有点像菌子,有个三寸长“老号家”遗址的把,老人们说那叫紧荼,那茶是卖给大理商人的,西蕃人爱吃。

丁老爷在公弄做了10多年的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毛尖茶丁老爷给茶农1元1斤。丁老爷在公弄的那些年,整个寨子的茶摘下来都卖给丁家,公弄人至今还在夸丁老爷,说丁老爷开茶号那些年公弄是西半山最富的寨子,公弄人日子公弄大寨山脚是南勐河,很好过。丁家做的茶四五间房子都丁大老爷曾在这里建过一座石桥堆不下,来给丁家运茶的马帮来次有100多匹马,马背上插着红旗,马锅头还背着枪,丁济光在公弄大寨下边的南勐河上还修了一座桥,由于丁家生意太好太有钱,土匪多次纠集上百人抢丁家的马帮,丁家的茶运不出勐库,最后只有停业。丁家茶号1920年左右已停业,丁济光何年离开公弄已无人说得上来,是病逝还是迁走连85岁的赵国祥都说不上来。丁家在公弄开茶号做紧茶是1900年至1920年间的事,丁济光做紧茶的时间比勐海的可以兴等茶号还要早,丁济光极有可能就是云南第个做紧茶的人。丁济光走后,临沧的彭应聪也来公弄收过茶,彭应聪与黄子树的老宅大理巍山百宝生商号联营经营了几年,生意颇为兴盛,彭应聪还在公弄小学教过几年书。

1904年起勐库不再由勐勐土司统管,由彭锟控制的四排山巡检代管,从此以后汉人们逐步进入政治权力层。1930年双江已设县,新来的县长将双江全县分为五个区,勐库西半山从公弄到冰岛都属第五区。

第五区的区公所设在公弄大寨,临沧人黄子树来公弄当区长,公弄原来的布朗族头人则被任命为保长。黄子树在昆明读过书有文化,很会为人,在公弄当区长10年与布朗族、佤族的关系都处得很好,黄子树一边当区长一边经商,他将公弄的茶叶拉去临沧卖,又将外地的百货拉来公弄卖,黄子树不久就在公弄盖起了四合院大瓦房。黄子树与彭锟的四公子彭四关系很好,还与彭四结亲家,黄子树的马帮走一趟有五六十匹马,南下缅甸、北上临沧,一路上土匪也不敢抢。黄子树当区长十年也为当地民众做过一些实事,创办公弄完小并亲自任校长,黄子树动员各个民族的适龄儿童进学校读书,公弄、大户赛、小户赛几个寨子不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在公弄读过书,一些布朗族老人今天还识得不少汉字。公弄小的创办,为公弄一带山区的现代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冰岛坝歪茶区介绍


坝歪冰岛村委会还有两个寨子坝歪和糯伍在南勐河对岸的大山上,两个寨子与冰岛老寨隔着高山深谷对望,白天山两边寨子的人种地采茶相互都能看见,走拢说话却至少要4个小时。坝歪老寨和糯伍老寨不通公路,山道上时时听见马铃声,骡马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坝歪老寨2000坝歪拉祜族寨在大山上,属于搬迁寨,因为有茶年之前有50多户人家,由一个拉祜族园,部分村民又迁回来大寨和一个汉族小寨组成,2004年县里安排全寨搬迁下山,但两年后有10多户拉祜人又从山下新寨迁回山上老寨,山上的老寨有100多亩旱地,四五百亩茶园,这可能是拉祜人迁回老寨的主要原因。坝歪老寨120年前还是个纯粹的拉祜族寨,居住的全是拉祜族。汉人光绪末年才迁来坝歪,汉人从云县和临沧迁来,主要有张姓人家和纪姓人家,汉人建的寨子离拉祜人的寨子约1公里路。坝歪200年以上的古茶园几乎全在拉祜族寨如今留下的不下100亩,汉族寨四周也有100多亩老茶园,看上去茶树比拉祜寨的小得多,那是民国年间种的茶园,从两个寨子的茶园便可看出拉祜人早于汉人在坝歪种茶。坝歪在马鞍山也就是勐库人说的东半山的北头,离临沧勐托仅有3个小时的路程。在勐库所有的村寨中坝歪是离勐托最近的村寨,勐托100年前已有茶叶交易市场,汉人迁来坝歪无疑是奔着茶叶所来。1940年以前,勐托的商人每年都要来坝歪买茶,坝歪的汉人嫌上门收茶园太多拉祜人不愿迁走,又回来居住摘茶茶的勐托人收购价太低,就自己驮着茶跑勐托、跑博尚。拉祜人善于种茶却不善于经商,更不爱赶着马帮驮着茶叶去远方做买卖,他们一般都在家里等着外地商人来寨子里买茶或将茶叶卖给寨子里的汉人,这就为不怕出远门的汉人们留下了赚钱的机会,所以汉人们来坝歪没多少年便盖起了大坝歪的汉族小寨已无人居住房子。纪家寨的汉人们早已迁下山纪家寨的老屋现已坍塌,但从老屋的规模、房前的大石条、院坝仍可看出茶叶让后迁来的汉人们先富了起来。坝歪老寨海拔近2000米,又远离动库坝子,在勐库算是交通极不方便的村寨。但双江县政府1958年至1965年间仍然在坝歪老寨发展了二三百亩我家有“腊折玛”(我家有大茶树)拉祜族小女孩说我会“腊盆”(摘茶)茶园,可能因为坝歪一直没有茶叶初制所,茶园终究没能大规模发展起来。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没有新种过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的茶是100%的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近几年每到收茶季节,买冰岛茶的茶商便在南勐河边等坝歪老寨的拉祜人背鲜叶下山。坝歪老寨有几百亩茶园,拉祜人是不会丢下老寨的,年轻人还买来了小型发电机安在溪沟旁要让老寨亮起来。看完坝歪的古茶园顺着小路往南行5公里,便到了另一个拉祜族寨糯伍老糯伍老寨2003年还住有35户人家,2004年双江县政府安排全寨搬迁至山下的公路边,政府拨款建起了糯伍新寨。寨子虽已搬迁,拉祜人到采茶的季节仍然回老寨采茶,糯伍还有五六十亩古茶园,茶树大小和坝歪老寨的差不多,应是和坝歪同一个年代所种。糯伍茶在勐库颇有名气,勐库的茶老板每年都派专人上糯伍老寨收鲜糯伍茶芽头亮,绒毫厚,回甘长,加之产量又少,其价格与冰岛老寨的不相上下,买纯正糯伍老寨的茶比买纯正冰岛老寨的茶更不容易。冰岛老寨有公路可通行,上糯伍老寨你得爬3个小时的大山。(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二)》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云南古树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006.html

上一篇: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藤条茶之美

下一篇: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勐库大叶种茶桂冠是“正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