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弯弓,易武茶区中的极品普洱

2019-12-09

弯弓古树茶条索粗壮,松紧适度,叶片长,芽头肥壮显毫,叶底肥嫩厚实。汤色金黄透亮,蜜香馥郁,香气层次感明显,微苦,但瞬间转化开;几泡之后,茶汤清香浓郁伴山野之香,茶汤香甜如蜜、入口细腻饱满,滋味醇厚,茶气柔而刚,汤质感很好,韵味悠长,生津强烈,水路细腻,喉韵绵延悠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叶底肥厚活力,油润而显光泽。

弯弓古树茶以其独特的茶质及特殊的香气独自成韵,带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气息。

由于茶树树龄极大,有着不可替代的醇和度,堪称易武茶中的极品,是至柔至美的好茶。弯弓古树茶茶香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原始森林的山野芳香,即便弯弓茶的价格高昂,还是在众多的普洱茶中,独树一帜,备受欢迎。

易武茶区素有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的说法,这里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弯弓古树属于易武“七村八寨”中的丁家寨,从丁家寨到弯弓,要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在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终年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终年人烟稀少,少了世俗喧哗,古茶树在原始森林中自由生长,旷野粗放,最大限度保证了弯弓古树原生态品质。

古茶树生长在1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由于海拔高,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而逐步减少,从而使茶叶的苦涩味减轻,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芳香物随之不断上升。

据史志考证,弯弓的繁荣还要早于老曼撒,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弯弓茶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茶树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朝咸丰年以来,弯弓曾有千家寨之称,有四百多户人家,人口很多,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大寨子。弯弓大寨分为汉族寨、回族寨,回族寨盖有清真寺,汉族寨盖有关帝庙。弯弓的关帝庙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庙宇,占地面积六千平方米以上,全用柏木建成,雕梁画栋、飞檐点金,当时是六大茶山最精美的建筑。虽然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是依然可以从遗址上看出当年庙宇的雄伟。

弯弓衰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瘴疠流行;二说是民族械斗,由于挫伤太重,以至于在民国时期也未能复兴起来。弯弓古茶园破坏较为严重,烧毁太多,现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从而也增加了茶叶的采摘难度,即便是到达茶山,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翻山越岭的去选择茶树。零星小片的居多,分布在生态极好的原始森林里,呈一大片的很少,不像麻黑、落水洞有连成片的大面积古茶园。

采摘这里的每一片茶叶必须得战胜蚊虫、战胜寂寞、战胜劳累,翻越遮天蔽日的森林,跨过瘴气叠生的弯弓河,再驾驶摩托冒着生命危险在湿滑的林间小道上穿梭,最后才能将这一点点大山精华呈在茶客的眼前。

弯弓茶不似班章的狂猛,不似临沧的阴柔,是一种深沉悠远的古韵,把你带入飘渺的境地,让你通体清透,心灵随之澄碧。

弯弓的茶现如今全部属于丁家寨瑶族人的。相同的人种,不同的是茶地和茶。也就是说弯弓茶和丁家寨茶都是属于丁家寨的人,不同是两个地方的茶,生态不同,茶质也不同,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采摘和售卖过程中,两个地方的茶都是分开卖的。丁家寨的人都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大家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和名声,定了规矩,禁止喷农药,施化肥,一旦被发现,那家人就被禁止卖茶,

弯弓大寨的古树茶把易武重重叠叠的云雾、直冲云霄的古树幽韵都藏于内质,想那参天古树,历经着千百年的寒潮、风雷、霹雳,欣赏着亘古不变的雾霭、流岚、虹霓。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美丽。

cY316.com延伸阅读

历经繁华兴旺,不忘易武弯弓


说到易武茶,很多人都会觉得,恩,有点柔。真的只是有点柔么?

今天就要给大家推荐一款带有山野气息的普洱茶—易武弯弓。

易武名山众多,论易武好茶当属弯弓、薄荷塘、一扇磨为最。这三个寨子因为自然环境好,开发时间晚,植被覆盖高使得茶叶的品质超出其他易武产区。

每一片易武弯弓茶,都来之不易。

采摘这里的每一匹茶叶必须得战胜蚊虫、战胜寂寞、战胜劳累,翻越遮天蔽日的森林,跨过瘴气叠生的弯弓河,再驾驶摩托冒着生命危险在湿滑的林间小道上穿梭,最后才能将这一点点大山精华呈在茶商的眼前。

更无奈的是这密实的大山中并不是处处都有茶,必须再翻一个山梁才能找到另一片较为集中的茶园。

看似淡泊的易武弯弓,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清咸丰年以前,漫撒山村密集,人口过万,弯弓大寨和曼撒老街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两个寨子,仅从弯弓大寨关帝庙的残垣断壁就可以预想当年的繁华。后来,弯弓大寨逐渐衰落,渐渐淡出茶人的视线。

100年的沉寂,让这片茶树躲过最疯狂的抢采,留住了那悠远的古韵。

泡一杯易武弯弓,品昨日的故事,聆听今日的茶香,何尝不是与古人对话呢?

弯弓茶汤色金黄璀璨,柔和,滋味粘稠饱满,独具魅力的原始森林芳香,回甘生津持久,喉韵绵延悠长,是普洱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寻茶问源:冠绝易武,艳压群芳_易武弯弓普洱茶怎么样?


弯弓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深处丁家寨,在易武古树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树茶保存较好的地方。贡茶第一村,弯弓白茶园,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5.00公里,距离镇30.00公里,国土面积0.29平方公里,海拔1396.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700.00毫米。

弯弓即属于丁家寨,又与丁家寨分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弯弓茶园与丁家寨茶园是完全不同的古茶园,但又同时属于丁家寨茶农所拥有。从丁家寨到弯弓,骑摩托车要一小时,再走一小时的山路。骑摩托车的那段路只能过一辆摩托车,非常陡斜的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非常难走。只有当地人,习惯了才骑得去。走路的那段就只能人走,连摩托也走不了。

“这路,正经是鬼难走了。”独特原始的森林气息,造就了浓郁的花蜜香,茶叶条索黑亮、香气持久。汤色浓稠,香气饱满、不张扬。入口后纯、厚、滑、甘、甜。韵味悠长。原始森林中树龄大,生态环境好。条索粗壮,芽叶显毫。

弯弓古树普洱茶饼茶外形圆润,松紧适度,条索紧结油亮。茶汤金黄中泛微绿,油润而有光泽。第一泡茶汤入口,无苦无涩,生津满满,甘甜袭来。第二泡,苦味渐显,内质丰富,汤感浓厚。

慢慢品饮,慢慢喜悦。不太苦,一丁点涩。苦在茶汤滑下去的2秒左右消散,转而甘甜异常。慢慢感受茶汤之后,口腔中满满的变化,甘甜如泉涌,柔甜而不腻人。

花香浓郁,蜜香明显,香不仅仅可以嗅到,还能品到,齿颊留香,余韵悠长。香得彻底,由始至终!香得浓郁,越泡越香!弯弓茶冠绝易武。从洗茶开始,古韵蜜香就萦绕在你的味蕾,让你不仅仅吞咽的是茶汤,还有身心的轻松和愉悦。

说一说易武茶区


易武茶,村寨、山头林立,不要说消费者,就是常去收茶的茶商,未必能闹明白,举例来说,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坝、高山、三合社、大漆树、刮风寨、杨家寨、三家寨、丁家寨、刮风寨、一扇磨、弯弓、白茶园、麻拐塘、薄荷塘、同庆河、帕扎河、白沙河、冷水河、郑家梁子、黑水梁子……具体应该怎么区分呢?

还是从台地茶开始说,易武台地差价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树龄,没错,台地茶也看树龄的,易武台地的龙头,当属易武老街这一片,海拔,树龄都够。海拔低的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橡胶林对茶树的影响,硫磺粉、农药、除草剂。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橡胶树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所以这个海拔以上的无需担心。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很简单的道理,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械斗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3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颗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脑子里大多会涌现这么几个词:易武正山、麻黑、刮风寨,一年前,提起弯弓还都挺神秘,偶尔朋友问我喜欢易武哪里的茶,我会回答:薄荷塘、白茶园、同庆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晕了,偶尔说到麻黑算易武二线名寨,更是遭拍砖无数。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这种现象,代表了易武茶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广大易武茶爱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节奏。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为了生活,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号、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只是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制茶技术,甚至连杀青的铁锅都没有,怎么办?用炒菜的小铁锅呗,大家别笑,老班章也是这么来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没黑点(炒焦了)茶商还不认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铁锅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怎么洗锅,这样出来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会满意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贴吧里某些朋友晒十年八年的纯料刮风寨的可信度?

归纳一下,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我再补充一些。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前文提到工艺问题,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混乱。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庆河、薄荷塘等。

易武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及气候条件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镇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易武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根据历史记载,易武在清初时候“准以汉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总”。“土把总”就是当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御外侮捍卫边疆有功之臣,从而当了这里的土司,相沿世袭,直到1927年设置镇越县后,易武为第五区。1930年时,将镇越县政府从勐腊迁到易武来。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属之地,划为第一区,辖易武镇。易武很长时间以来就是边地一个重要小镇。

距易武镇里许,有一座山,山并不高,却青翠秀丽,树木葱郁,山边有两个古山洞,一是水洞,一是旱洞。水洞很深,弯弯曲曲,据说长达数里,人可进入,但进去后容易迷路。距易武镇约5公里处,茅草地山边,磨者河畔,两岸山峰,悬岩绝壁,奇石连锁,呈现“一线天”峡谷。一步似可跨越,因而叫作天生桥。下面水流湍急,若风沙骤起,声似雷霆。从天生桥上向下看,深达数十丈,大有长江巫峡气势,风景难得。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易武一带最早是古蹼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

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茶叶不仅是易武一带的大宗商品,也是整个云南赖以挣钱的大宗商品,历史上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曾是中国边疆商业繁荣的小镇,人们把收集来的茶叶运到香港、印度、老挝、泰国去卖,也有的运到思茅、普洱、下关,再由藏商运到西藏,易武茶业兴盛时有茶庄、商号几十家,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牛帮在易武集散,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由于茶地分到各家各户,因此要对茶叶产量作出很准确的统计是不可能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武每年老树茶产量在60-70吨。当然随着茶价上升,茶农对茶园管理投入增多,产量已在逐年上升。

从各个方面介绍易武茶区


一、易武茶区历史定位:贡茶之地,瑞贡天朝

易武是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生产和采购、贩运的起点,易武产的茶味酽醇香,清代易武一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生产区每年都向京城进贡,易武“瑞贡天朝”的大匾,印证了易武贡茶的历史也记下了易武曾有过的辉煌。

二、易武茶区生态环境:生态优良,土壤肥沃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日照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三、易武茶区原料特点:香扬水柔,协调性好

易武茶最大特点是香扬水柔,协调性好,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而不失醇厚,细腻柔滑,能感受得到颗粒均匀的细腻汤水。香气上带有花蜜香,回甘生津明显。是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

四、易武茶区陈化价值:清香高扬,汤质丰厚

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汤色会逐渐加深,从黄绿明亮转变为金黄明亮,最后汤色转变为橙红透亮,好的陈年易武茶汤色如琥珀,鲜艳而且油亮。香气上,新茶清香高扬,逐步转成花果香、蜜香,陈香,新茶滋味略有刺激性,回甘明显迅速;随着年份增长汤质丰厚饱满,层次感愈显,茶汤里含着香气;易武独特的“蜜韵”亦随着时间变的更加浓郁。

五、易武茶区冲泡方法:宽口器皿,高温适宜

器皿:宽口宽体,以利于大叶种易武茶的叶子伸展。

用水:宜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新茶水温以90℃左右(烧开之降低),上年份的茶则以100℃沸水为佳。以盖碗为例,100毫升的盖碗投茶量7-8克。

冲泡方法:第一道醒茶,8秒左右出汤,第二道沿盖碗边缘注水,1—8泡10秒出汤,之后顺延2秒。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易武初印象


辞别了梅子姐和杨哥,离开老彝寨,我准备前往此行第二站--易武镇。如果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茶,那么易武应该是所有普洱茶人的第一站。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

从江城出发,只需沿着218省道向南行驶135公里就可以到达易武。由此估计,江城到易武的直线距离远远少于135公里。实际上,普洱茶圈备受追捧的天门山、张家湾、丁家寨、一扇磨、薄荷塘等等,距离江城只有几十公里。

但江城属于普洱市,易武则只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下属的一个镇。从江城到易武,并没有直达的客车。但从江城到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客车,会经过易武岔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易武大丫口。从大丫口到易武街上还有大约5公里左右的路程。

我乘坐早上9点40的客车,到达站点是易武岔路。仍然是弯弯曲曲的二级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又下坡。不过还好,天气并不特别炎热。

易武在北纬22度,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已处于热带。但得益于超过1000米的海拔、又是多雨的季节,加上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因而局部气候并没有令人闷热难耐。

一路上是典型的傣族建筑、大大小小的茶叶初制所、茶农家屋顶上标配的玻璃晒棚,以及路边不时出现的一片片茶园。

除此之外,还有成片的橡胶林。实际上,整个易武地区,甚至整个西双版纳州,橡胶种植面积排第一位,其次才是茶叶。

统计数据显示,易武的茶叶面积是4万多亩,橡胶面积是10万余亩。对应的,整个西双版纳州,茶叶面积130余万亩,橡胶面积则超过450万亩。

从江城到易武岔路,正常行驶只需要三个半小时。但客车行驶途中,不时有乘客上下,中途还会停车休息吃饭等等,又会耽搁许多时间。

由北向南,我们陆续经过前往天门山、丁家寨、薄荷塘、弯弓以及象明乡的岔路,下午一点半,我们才到达一个叫曼腊的村子。

恰好这时易武的朋友刘遥发来信息,问我到哪儿了,我说刚到曼腊,他说还有半个小时就到易武了。

时间掐得真准!两点钟客车到达易武岔路,我刚下车,准备去拍一张“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牌坊的照片,刘遥开着车从牌坊那边出来,停靠路边,给我打电话。

我和刘遥也是第一次见面,互相打了招呼,算是认识了。

从岔路到镇上不到五公里的路程,不时看到各种名称的茶厂和初制所,有我已经听说过的大品牌,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茶农的房子几乎都是一栋栋的小楼,就像山间别墅,还有不少正在建设。不得不说,普洱茶原料价格年年走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拥有茶园的茶农。

房子除了满足居住,还要兼具制茶的功能。每一栋茶农的房子都是一个小型的初制所,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的系列工具和设施一应俱全。

很快就要到达易武镇上,刘遥给我简单说了接下来要去走访的地方。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关于易武,关于更大范围的古六大茶山,来之前我已经阅读过很多书籍和资料了。做易武茶,是明年春茶季的事情了。这次,我只是想来实地走走。哪怕只是走马观花,哪怕只是在易武街头走一走,此行的目的便已达到。

书上记录的那些百年前的风云往事此时似乎更加清晰,而那些熟悉的地名就近在咫尺。书本与现实的差距,又将带给我什么?

心里不觉充满期待......

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易武茶太多,有好的,有差的,各地方都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也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有些共性很广泛,有些共性区域性就强一些,所以讲特点只好把这些大致都有的共性整合起来。因此易武理论上的典型特征其实是各优点的总合,只要是正宗的易武茶总能找到部分符合的特征。

易武特点为:柔中带刚。

香气。普通茶新做的茶干茶不显香,待茶体干燥后香气逐渐显露,水分稳定后香气清淡细幽。好茶会闻到较强的甜香、花蜜香。更好的茶出果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类似酸臭的味道,泡茶在盖碗顶部聚集,稍淡之后显出一种粘性持久的异香。新茶的清香3年内明显,之后转淡,5年基本消失,但是甜香依然。5年后逐步出现向圆润的甜熟果香发展。根据茶个体转化的快慢不同,大致在3-4年的时侯有个转化期,茶体香气淡薄,汤似乎变寡,有水味。6年之后茶明显变得好喝,各方面品饮愉悦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8-10年的时候干仓存放遇到第二个转化期,陈味刚出但是味道不好,有药味,汤再次变得稍微薄。10年之后再次踏上上升趋势,汤水圆润厚滑,陈香明显,15年左右非常好喝。20年左右茶气开始向下走,陈味越发迷人。30年内喝都尚好,当然最终发展是走向无味。

口感。柔滑绵长。甜度普遍较高,低苦涩,涩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两侧。低刺激,饮茶后口腔较为纯净。大部分易武茶不带喉韵,个别有喉韵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显。生态好的茶新茶即有凉气感,汤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易武普洱古树茶


易武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海拔 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暂,四季如春,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地肥沃,是驰名中外的六大古茶山之一。

目前,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保护最好、古茶园树遗存最多、产量最大的古茶山,易武茶名声响亮,品质独特。其生态环境决定了易武古树群的自然之味,易武之所以驰名中外,茶树的环境就是主因,易武古树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树离人居住的地方有公里之远,人为的破坏很小。

同时,易武和老挝的丰沙里接壤,老挝的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整个生态环境圈是独一无二的,河里的水质清澈甘甜。去过易武的茶人,基本都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征服,而且地下矿产丰富,水质甜润。有一位资深茶友考察后说道,这里可以和法国的“依云”矿泉水源头媲美。

易武古树分布在 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分没有矮化。每 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地,优质的古树茶总产量一年可以达到 公斤。

易武古树茶入喉韵味悠长。很多茶友评价就是回甘、生津,这是云南都具有的特点。然而“汤清醇、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才是易武古树茶的美妙核心。

易武古树茶以后期变化之美而身价大增,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多年来,百草堂生态茶园有限公司对易武古树茶进行深入研究,易武古树作为百草堂生态茶园有限公司的专供茶,现有 家加盟专卖店分布全国各地,无论您是品尝,还是收藏或者是转赠,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名气的云南易武古树是您当之无愧的首选!

云南易武茶区各山头茶的特点(仅供参考)


易武茶区: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瓦龙、蛮枝、易武茶小乔、黄金叶、易武小乔秋茶的口感评述

刮风寨:口感评述:汤色黄亮,通透,香气高扬,刮风寨产地特征比较明显,「瑶味」感受清晰,入口饱满,丰富,层次感明显,浓强度在几个易武山头里算是比较丰厚的,回甘快,生津,留存度持久,杯香持久。

丁家寨: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但距离第一波春茶还是有一些差距,完整度,厚度都略逊,但整体香气口感都是很完整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

落水洞: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后续变化值得期待!

大漆树:汤色黄亮透明,香气纯正,扬,入口丰满,糯甜,喉韵明显,回甘快,生津,留存度不错,叶底相对比较肥壮,耐泡度很好,尾水很甘甜,整体韵味很正。

郑家梁子:汤色蜜黄通透,香气高扬,入口茶气十足,滋味鲜爽,回甘快,生津,不输给刮风寨。茶汤层次感丰富,耐泡度很好,尾水一样是清爽甘甜。

一扇磨: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墨绿色,有不错的厚重感。

麻黑: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入口温和顺滑,回甘,生津都很快速,易武山麻黑的特点还是算比较清楚地,留存度适中,鲜爽度不错,耐泡度也不错,叶底虽然没有特别的肥壮,但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瓦龙:茶青粗壮肥大,条索匀整,色泽深墨绿色,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醇和度非常好,喉韵深刻,满嘴是茶,茶汤厚度丰满浑厚,糯感十足,层次感一般,但齿颊留香的感受很持久,留存度也是一流的,杯底香浓郁,持久不散,汤水清澈透亮,叶底肥壮完整,呈现墨绿色,完整,丰厚是其最大的特色,

蛮枝:蛮枝山大树茶,条索肥壮,显毫,干茶外形黝黑油润,冲泡后汤水清透,入口清爽甘甜,回甘快速,喉韵持久,悠长,茶汤糯感好,独特的山头韵非常明显,浓强度适中,苦涩感较为均衡,留存度非常不错,整体丰满,叶底比较肥壮,完整,肉质感明显。

易武小乔木: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但看不出大树茶粗壮的茶杆,肉质感差很多,但是在一般台地茶易武里也算是上品了。

易武黄金叶:条索粗大,黑条间杂黄叶,冲泡后香气醇和,汤色金黄明亮,通透,入口明显的花蜜香,醇和,糯甜,基本无刺激性,非常的柔和,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但是缺乏一种细腻感,叶底肥壮大片,匀整。当做日常品饮还是很不错的

易武小乔木秋茶: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易武正山”普洱茶


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

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弯弓,易武茶区中的极品普洱》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787.html

上一篇:简要介绍千年古茶园—景迈!

下一篇:历经繁华兴旺,不忘易武弯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