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高温制程:劣质普洱茶制造者普洱茶的高温制程

2019-12-04

普洱茶之得名,一则以其浓酽气韵,一则以其越陈越醇厚的特性,两者成为普洱茶有别于其它茶类茶品的独特辨识度。但若在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制程工序,特别是高温制程,则足以对茶品内质造成负面影响。

普洱茶的高温制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杀青、毛茶干燥和紧压茶干燥。其中尤其高温杀青对茶品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普洱茶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采用锅炒杀青,锅内温度不高(锅内壁约180℃左右,鲜叶温度在60-80℃之间),这就使得茶叶中的活性酶被钝化而不是如绿茶高温杀青一样被彻底灭活,保留下来的活性酶在茶品的后期转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茶品中的儿茶素在转化过程中发生酶促氧化,随时光流逝生成各种氧化产物,使得普洱茶具有了越陈越醇厚的特质。

而高温杀青的普洱茶中活性酶不复存在,儿茶素无法在仓储过程中进行酶促氧化,随时间增加儿茶素中的简单儿茶素缩合为复杂儿茶素,而复杂儿茶素的苦味比简单儿茶素强,所以高温杀青普洱(烘青普洱)和绿茶无法长存久放的原理便在于此。

同时高温制程还会对茶叶中其它活性物质,如茶氨酸、果胶等加以破坏,造成茶品品饮时茶汤薄,茶质不足,后期转化预期黯淡。因此高温制程可以说是造成普洱茶品质不佳的一大主因。

高温制程之害以高温杀青为首,若仅仅是两个干燥环节中的某一个采用高温制程,只要不是太过离谱,茶品在制成后茶质会稍减弱,茶汤在第二年会稍微变浊,经过数年仓储后汤色也会恢复。但若两个干燥环节均使用高温制程,或既有高温杀青又有高温干燥,那这种茶品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其内质实际上已然趋近于绿茶。此类茶品鲜饮与绿茶非常类似,从仓储第二年开始茶饼表面暗沉无油光,口感混沌,茶汤浑浊,时间越久、茶质下降速度加快,基本上就是过期绿茶的光景。

cy316.Com精选阅读

高温制程:劣质普洱茶制造者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导读:普洱茶之得名,一则以其浓酽气韵,一则以其越陈越醇厚的特性,两者成为普洱茶有别于其它茶类茶品的独特辨识度。但若在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制程工序,特别是高温制程,则足以对茶品内质造成负面影响。

普洱茶的高温制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杀青、毛茶干燥和紧压茶干燥。其中尤其高温杀青对茶品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普洱茶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采用锅炒杀青,锅内温度不高(锅内壁约180℃左右,鲜叶温度在60~80℃之间),这就使得茶叶中的活性酶被钝化而不是如绿茶高温杀青一样被彻底灭活,保留下来的活性酶在茶品的后期转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茶品中的儿茶素在转化过程中发生酶促氧化,随时光流逝生成各种氧化产物,使得普洱茶具有了越陈越醇厚的特质。

而高温杀青的普洱茶中活性酶不复存在,儿茶素无法在仓储过程中进行酶促氧化,随时间增加儿茶素中的简单儿茶素缩合为复杂儿茶素,而复杂儿茶素的苦味比简单儿茶素强,所以高温杀青普洱(烘青普洱)和绿茶无法长存久放的原理便在于此。

同时高温制程还会对茶叶中其它活性物质,如茶氨酸、果胶等加以破坏,造成茶品品饮时茶汤薄,茶质不足,后期转化预期黯淡。因此高温制程可以说是造成普洱茶品质不佳的一大主因。

高温制程之害以高温杀青为首,若仅仅是两个干燥环节中的某一个采用高温制程,只要不是太过离谱,茶品在制成后茶质会稍减弱,茶汤在第二年会稍微变浊,经过数年仓储后汤色也会恢复。但若两个干燥环节均使用高温制程,或既有高温杀青又有高温干燥,那这种茶品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其内质实际上已然趋近于绿茶。此类茶品鲜饮与绿茶非常类似,从仓储第二年开始茶饼表面暗沉无油光,口感混沌,茶汤浑浊,时间越久、茶质下降速度加快,基本上就是过期绿茶的光景。

谈谈普洱茶不当制程


普洱茶制茶的三个环节——杀青、毛茶干燥和紧压茶干燥阶段使用了高温制程,茶品内质便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改变。在实际中还会遇到一些茶品只在一个或两个环节使用了高温制程,或是以其它情况对茶品进行干预,在这样的前提下茶品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对其进行辨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石昆牧老师根据其个人研究与经验得出的判断。一个环节使用高温制程

高温杀青对于茶品的影响最为严重。只在杀青中使用高温制程的茶品,虽然茶汤不易变浊,但茶质被高温破坏会降低很多,外观不容易判断,品饮时茶汤薄,茶质不足,后期转化前景黯淡。若是仅在一个干燥环节(毛茶干燥或紧压茶干燥)以高温处理,只要不是很离谱的状况下,会让茶质稍微减弱,茶汤在第二年会稍微变浊,第四年以后汤色也会回复。两个环节使用高温制程

这种情况的茶品已然趋近于滇绿。目前市面上最容易发生的,就是低温杀青,其余两个干燥环节偏高温。此类茶品通常茶质还能保持一定水平,但第二年开始茶面会出现不亮现象,口感与汤水变浊,时间越久、茶质下降速度加快。

还有就是在高温杀青后,某一个干燥环节低温。如此对茶质的破坏比上述情形更大,这二种状况只是差别在茶质劣变时间的长短罢了,无须多作冗述。

人工快速陈化

只要经过人工快速陈化的储仓,无论是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或者是低温低湿不通风等环境,经过意图改变自然陈化的任何方式,都将导致无法辨识滇青或是滇绿的制法。欲速则不达,任何人为加快茶品转化的行为,都将不同程度上导致茶品内质的损耗,其结果视人为改变程度而定。

普洱茶制程:传统随时而进


曾几何时,普洱茶名不见经传,连陆羽《茶经》中都未有提及,只是边疆少数民族日常用茶。直至清朝得以成为贡茶,也是马背朝廷煮奶茶之用。待到清末民初的乱世,普洱茶再度为人们所遗忘,只有边疆民族无法离弃。

云南拥有大量的茶叶资源,而简单粗放的生产制程对于生产者而言可以最大程度利用自然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对于彼时普洱茶的消费者来说,如此生产的普洱茶是符合其对茶品消费性价比要求的。实际上云南一直有生产绿茶(滇绿),而云南绿茶的价格直至2005年普洱茶行情大涨之前都是在普洱茶之上的。茶叶紧压技术创制至今也有上千年历史,其创制初衷是为了便于储运而并非是为了后期陈化。国人品饮茶品的传统一直是崇尚新鲜。以陈为上乃是近现代人们在品饮普洱茶时的巧合发现,而不是所谓先民以“无上智慧”预计到普洱茶的后期转化,并为此设计了诸如直接曝晒、紧压制作等“传统”工艺。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一直是处于动态演进的状态下,而其演进的每一个阶段也是一直都与其所处时代的变迁所契合的。所谓传统,可以理解为由过往每一个阶段组成的一条历史脉络,以其中任何一个片断作为传统的代名词都是不确切的。历史上许多以“复古”为旗号的思潮或运动,大多是言说者以传统为借力讲出其自我的心声罢了.

因应现代市场与消费者的要求,普洱茶的制作正在从过往的粗放向精致化的方向迈进;古树茶继续风行的同时,台地茶园的生态化也将避免普洱茶陷入因农药、除草剂等造成的食品安全泥沼;制作技术在尽量留存天然的活性健康物质的基础上,同时兼顾现下的品饮与陈放的预期。(转自石昆牧老师相关茶学著述)

普洱茶制程与品质和外型的关系


普洱茶制程与品质和外型的关系:

1、鲜叶的采摘(外形上影响条索,嫩度,梗等,也是判断春茶还是夏秋茶的参考指标,一般意义上春茶条索饱满肥壮,而夏秋茶则在梗上因雨水温度活跃生长过快而表现为双层,即叶底中梗有明显的直线型凹进去。注意双层也出现于因缺水而生长出的头拨春茶)。鲜叶采摘在叶底的表现还有助于帮助大家区别大树还是台地,通常的大树茶采摘都是一芽两叶或者三叶为主,也有一芽四叶的,但是大树树采摘的基点是嫩度,就是爬到茶树上去感觉和观察按照嫩的原则采摘,但是台地两手抓法的采摘是有标准的,如很多大厂在收购原料所规定的茶叶等级就是采摘的硬性要求。所以从茶叶的叶底中判断,过于嫩的茶叶,看上去白花花的牙尖的茶,基本是田园茶了,再接着条索过于完整的,统一的也是田园茶一类,而古树茶的叶底很多是不规则的,也就是你可以找到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甚至四叶等更老的,但是它的梗在叶底的表现是嫩的,也有一些山头有特色表现,如易武大树茶的芽与叶的距离很长等。倚邦茶条索细腻,班章茶白毫显露芽头肥美等。

2、摊凉,摊凉近几年来越发显得重要,更出现了影响普洱后期陈化的因子(前发酵),关于前发酵三醉有斋友写过专业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这里小弟再简单说一下,传统大树茶制作中摊凉时间大多在三个到四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大致安排为下午出去采茶,回来摊凉茶叶,然后喂猪,做饭,吃饭好了洗锅杀青的这个间隔时间,最多也就是早上采的茶叶晚上杀青(10小时内),但是这几年很多地方除了没有台地的古茶山以外都习惯采用了隔夜杀青,隔夜杀青不是人为刻意而是茶叶太多尤其有古树又有台地的茶山,茶农因劳务繁重而无法完成当天采摘茶叶的杀青,所以只能第二天再杀青,也就是客观的延长了摊凉时间,关键是隔夜或者延长摊凉直接导致了茶叶出现前发酵,实在的是有前发酵的茶叶在新茶中更多的表现为滋味柔和的假象,以及弥漫着花果香的香气,在市场很受欢迎,但此类茶后期陈化中会表现为微酸,重泡后苦涩不化等。

3、杀青,个人觉得杀青是制作普洱茶中最难的,最伤劳力也是影响普洱后期陈化容易产生高温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杀青也是影响山头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杀青因人而异,于是表现出了人为的个性,本人从自己杀青的经验中深知杀青投鲜叶要控制在三分之二锅的面积以下,温度没量过,通俗的讲温度要达到鲜叶入锅吱吱的响,每分钟不少于40次左右的抖翻以防炒糊,摸梗均匀软了才能出锅。杀青在口感中的表现很简单,杀不够--青味重,杀过了--汤水浑,有糊叶,不均匀等。提醒众茶友,我们有时在喝新生茶观察叶底可见部分茶叶有红边红梗等并不是杀青导致,而是采摘以后在摊凉过程中捂的时间过长导致!

4、揉捻,揉捻影响条索,因揉捻人的习惯和手法不同而导致干茶外形不同,有些漂亮有些难看罢了,关键是揉捻的过程茶叶本身的细胞被破坏,很活跃所以很容易吸收异味,杂味等。所以在烟味的判别中我常用一个方法,就是有烟味的茶,洗茶一道,重泡一次闻叶底,如果还有烟味则说明此茶烟味已深入茶叶细胞,很可能是杀青,揉捻这个过程感染烟味的,以后将长期存在,如果叶底没烟味了,这种茶的烟味是大多是干燥时候稍感染是可以散去的,值得留!

5、干燥,干燥也是影响普洱后期陈化容易出现高温的环节,云南很多茶区尤其是古茶区晒青是不用怀疑的,大家可以想象春季阳光普照,太阳是免费的热源,这个时候是不会去用其他方式的干燥的,没必要也没这个条件,但是田园化的茶厂在其他的季节是会采用烘青等干燥可能的,这个很好判断,晒青的茶有晒青味,烘青的茶有急速高温导致的高香豆香汤水绿色等,烘青茶理论上是没有陈化的基础的,不能做普洱。在品饮中大家也会遇到有些茶很好喝,但是闻着有哈味怪味或者汤色很浑浊的,这表明茶叶干燥不好,杀青后捂到了即没有及时干燥等,主要表现为雨水或者谷花早期的山头茶。

6、蒸压,蒸压揉袋影响饼型的松紧度和外观等。

7、成品干燥,传统普洱茶成品干燥基本有三种方式,自然干燥(阴干),晒干,烘干,个人觉得最好是阴干,再就是低温烘干,再就是晒干,在品质的表现中阴干的茶陈化快,新茶也好喝,不锁喉。烘干,新茶香气好,但是不利于后期陈化。晒干,最不可取,晒干的茶表面发红,不仔细看以为陈化多年的老茶呢,喝茶里外口感不一,微酸,香气怪等,很失败。以上小弟结合自己实际生产学习经验,从传统普洱制程及品质关联做了简单的分析。在现代普洱(熟茶)渥堆制程上无能为力了,本人不懂发酵!

普洱茶冲泡,为什么要用高温?


冲泡普洱茶和冲泡其他茶有什么不同?相信一些新手还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其实普洱茶的冲泡和其他的茶冲泡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普洱茶要求的水温要高些。

普洱茶的冲泡和其它茶类基本一样,都有选茶、备具、择水、投茶、冲泡、分茶等过程。所不同的是,普洱茶是“生物食品”。一般茶叶冲泡,“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需要把漂浮于茶汤表面的“膜渤”除去。

不论普洱茶的生茶还是熟茶,其加工方式,从鲜叶杀青、手工揉捻、日光干燥制成生茶,再到生茶“渥堆发酵”、反复翻堆至凉干至熟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普洱茶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其它茶类无以伦比的品质的同时,其加工的工艺里,没有任何一道工艺是通过“高温杀菌”的。

也就是说,普洱茶特殊品质形成的同时,有益微生物和微生物常常伴生在一起,互为颉颃、相互作用。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情况下,微生物繁育旺盛,一些经过“湿仓”处理的茶品,霉菌滋生,不利于人体健康。所以,普洱茶冲泡时,更强调高温洗茶(1~2次)、高温冲泡。

另外,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加工的茶品,其芽叶肥壮,叶质肥厚,较中小叶种茶叶更能耐高温冲泡。所以,普洱茶冲泡时,高温洗茶、高温冲泡,不仅是科学健康的,也是科学合理的冲泡技法,高温冲泡的普洱茶,滋味醇厚甘美。

冲泡普洱茶,为什么要高温?


冲泡普洱茶和冲泡其他茶有什么不同?相信一些新手还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其实普洱茶的冲泡和其他的茶冲泡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普洱茶要求的水温要高些。

普洱茶的冲泡和其它茶类基本一样,都有选茶、备具、择水、投茶、冲泡、分茶等过程。所不同的是,普洱茶是“生物食品”。一般茶叶冲泡,“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需要把漂浮于茶汤表面的“膜渤”除去。

不论普洱茶的生茶还是熟茶,其加工方式,从鲜叶杀青、手工揉捻、日光干燥制成生茶,再到生茶“渥堆发酵”、反复翻堆至凉干至熟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普洱茶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其它茶类无以伦比的品质的同时,其加工的工艺里,没有任何一道工艺是通过“高温杀菌”的。

也就是说,普洱茶特殊品质形成的同时,有益微生物和微生物常常伴生在一起,互为颉颃、相互作用。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情况下,微生物繁育旺盛,一些经过“湿仓”处理的茶品,霉菌滋生,不利于人体健康。所以,普洱茶冲泡时,更强调高温洗茶(1~2次)、高温冲泡。

另外,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加工的茶品,其芽叶肥壮,叶质肥厚,较中小叶种茶叶更能耐高温冲泡。所以,普洱茶冲泡时,高温洗茶、高温冲泡,不仅是科学健康的,也是科学合理的冲泡技法,高温冲泡的普洱茶,滋味醇厚甘美。

普洱茶原料与制程的演变:从号级茶到七子饼


(一)原料

通过对于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时期茶品的了解比对,号级茶使用原料应为栽培型古树茶,茶区以古六大茶山为主。印级茶原料以接近百年的荒地茶(野放茶)夹杂栽培型古树茶,产区以勐海南糯山为主。1970年代开始的七子饼时代,则以群体种生苗为原料,这样的原料最后一批使用的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生产,俗称“雪印”的7532,以及第一、二批8582。云南省于1985年开始大量种植无性繁殖良种茶,第一批量产茶品就是在1989年至1990年后生产的7542、7532、8582、8853等。

2004年开始普洱茶市场在大陆飞速发展,云南大叶茶茶菁价格上涨,开始出现供不应求,越南菁、缅甸菁、四川菁、广东菁、湖南菁掺杂其中,市场却无辨识能力。茶菁的使用变化,体现了时代背景与利益纠葛。

(二)制程

普洱茶毛茶大多由农民自家制作交予茶庄、茶厂,这种生态一直至今都是如此,拥有自有茶园和初制所,满足鲜叶与毛料需求的大型厂家毕竟不多。而每个农户加工过程与品质并不稳定,这也是普洱茶品质难以稳定的原因之一。

号级茶

号级茶时代的普洱茶制程,如手采、萎凋、铁锅杀青、土灶蒸压、石模压制等制程并无太多争议与变化。需要思考的,彼时烘房与烘干设备并不普及,紧压茶品如何进行干燥?

一般而言,号级茶时期紧压茶成品干燥有三种形式:

1、自然阴干,在十一月至隔年五月之间,湿度相对较低,茶品可在5~6天内自然阴干,而后进行包装。

2、直接日晒干燥。

3、微干后包装日晒。有些茶庄在紧压后阴干1-2天,而后竹壳筒身包装后直接日晒。

成品的干燥方式对于茶质有直接影响。以目前了解,若非阴干而是以直接日晒的方式,三五年后会导致茶质薄弱。而在当时茶叶的品饮方式以鲜饮为主,并无刻意追求陈化转化的意图,故而有多种干燥方式并存的现象。

印级茶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制作工艺有所规范与记载,制程上大多与老茶号差异不大,然而在原料使用与品管上有别于老茶号的参差不齐,从整件的红印、蓝印、蓝铁可以观察其使用茶菁级数、饼模等品管较为严格。而根据进出口公司志曾提到,茶品干燥适宜长时间阴干方式进行,从这点大约可以了解此时国营厂已经了解成品干燥应避免日晒紫外线所引起的茶品劣变。

七子饼

勐海与下关茶厂自1973年开始就拥有现代烘房的雏形,已知在雨季紧压茶品的干燥,只要控制温度与通风性,亦能达到干燥效果而不使茶品劣变,这点从进出口公司志与厂志可以发现茶品含水量问题与干燥度相关。然而自1999年开始,因为紧压车间与干燥烘房一直没有增加,在市场需求扩大之时,烘房温度开始不断升高,从35℃开始不断上升至六七十摄氏度。高温烘干同样带来了对于茶叶内质的损害。

早年普洱茶因为需求量不大,采摘时间大多以旱季春茶与秋茶为主,后来因为普洱茶市场的兴起,市场需求增量过快,导致了鲜叶采摘过度以及现代化茶园管理对于茶树的伤害。以外省茶菁充数、毛茶、紧压茶的高温干燥、高温杀青、过度重揉捻,都是造成普洱茶品质问题的因素。

普洱茶冲泡,不一定要高温


普洱茶之所谓被茶友们追棒,源于它每一泡的不同,更源于它后期的转化,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那冲泡普洱茶和冲泡其他茶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一定要高温?到底影响普洱茶汤的是水?还是器皿?还是茶艺师?

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的冲泡基本一样,决定一杯茶的口感主要在于茶、器皿、水!曾有茶友铁定冲泡普洱茶,一定要高温!其实,万事无绝对!同一个茶,同样的器皿,同一桶水,不同的温度,你会发现,未必就是高温好!

对于新茶而言,它的芽头比较嫩,高温冲泡会直接杀死它的活性,尽管第二泡第三泡用90多度的开水,也无力挽救它的夭折!整个茶汤都变味了!如果,一开始,就用90多度的开水冲泡,它又是另外一番滋味!茶友们,私下可以试试,前后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但,对于一些老茶,高温冲泡可以助攻它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易武的柔,布朗的韵,班章的霸气,瞬间都能体现出来!对于老茶,温度不够,容易茶水分离,可见,老茶是一定要高温冲泡的!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适合高温冲泡,别执着于什么高温冲泡!

在这里,想起一个故事,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高温杀青将酶杀死了,普洱茶还如何转化?


普洱茶越陈越香,经长时间保存且转化后,茶味会更好。但一些茶友却有这样的疑问,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晒青后铁锅杀青,高温翻炒会让茶叶中的酶失去活性,这样的话茶叶在后期还能转化吗?

有个误区是:晒青毛茶在杀青时,温度不能过低。杀青过程中没被杀死的酶,仍有活性对普洱茶的后发酵很重要。温度过高会把酶杀死,不利于后期存放。

实际上,如果按上述做法做,短期内茶涩味会退得快,但从长久来看,茶汤会越变越淡。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理解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

1、陈化路径

广义来讲,茶叶在存放过程当中,品质一定会变化,或是茶汤刺激性减弱,或是香气由高扬变沉稳等等。这些变化背后,主要是两种陈化路径的的参与:

氧化

氧化能够改变茶叶里很多物质的性状,尤其是儿茶素类的氧化,会使口感变得柔和,但过度氧化会使茶汤汤质发散,趋于无味。

微生物转化

茶叶里的糖苷类物质会滋养一些微生物,微生物进而将茶叶的纤维裂解开,产生溶于水的多糖类,同时使原本捆绑在纤维链中的蛋白质脱离出来,产生游离氨基酸。

2、杀青、酶与糖苷类物质

保留糖苷类的关键,是及时杀死活性酶,减少酶促分解。

如果杀青不透,导致活性酶(尤其是糖苷酶)有一定量的残余,活性物质(尤其是糖苷类物质)会继续氧化分解,短期会显得香甜突出,但是不能长时间滋养微生物。

长远来看,茶叶缺乏微生物转化,茶汤会越来越散,厚度会越来越低。

理想的杀青是尽可能短时间,尽可能高的温度,在不炒糊的前提下杀熟杀透。

从号级茶到七子饼:普洱茶原料与制程的演变


原料

通过对于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时期茶品的了解比对,号级茶使用原料应为栽培型古树茶,茶区以古六大茶山为主。印级茶原料以接近百年的荒地茶(野放茶)夹杂栽培型古树茶,产区以勐海南糯山为主。1970年代开始的七子饼时代,则以群体种生苗为原料,这样的原料最后一批使用的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生产,俗称“雪印”的7532,以及第一、二批8582。云南省于1985年开始大量种植无性繁殖良种茶,第一批量产茶品就是在1989年至1990年后生产的7542、7532、8582、8853等。

2004年开始普洱茶市场在大陆飞速发展,云南大叶茶茶菁价格上涨,开始出现供不应求,越南菁、缅甸菁、四川菁、广东菁、湖南菁掺杂其中,市场却无辨识能力。茶菁的使用变化,体现了时代背景与利益纠葛。

制程

普洱茶毛茶大多由农民自家制作交予茶庄、茶厂,这种生态一直至今都是如此,拥有自有茶园和初制所,满足鲜叶与毛料需求的大型厂家毕竟不多。而每个农户加工过程与品质并不稳定,这也是普洱茶品质难以稳定的原因之一。

号级茶

号级茶时代的普洱茶制程,如手采、萎凋、铁锅杀青、土灶蒸压、石模压制等制程并无太多争议与变化。需要思考的,彼时烘房与烘干设备并不普及,紧压茶品如何进行干燥?

一般而言,号级茶时期紧压茶成品干燥有三种形式:

1、自然阴干,在十一月至隔年五月之间,湿度相对较低,茶品可在5~6天内自然阴干,而后进行包装。

2、直接日晒干燥。

3、微干后包装日晒。有些茶庄在紧压后阴干1~2天,而后竹壳筒身包装后直接日晒。

成品的干燥方式对于茶质有直接影响。以目前了解,若非阴干而是以直接日晒的方式,三五年后会导致茶质薄弱。而在当时茶叶的品饮方式以鲜饮为主,并无刻意追求陈化转化的意图,故而有多种干燥方式并存的现象。

印级茶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制作工艺有所规范与记载,制程上大多与老茶号差异不大,然而在原料使用与品管上有别于老茶号的参差不齐,从整件的红印、蓝印、蓝铁可以观察其使用茶菁级数、饼模等品管较为严格。而根据进出口公司志曾提到,茶品干燥适宜长时间阴干方式进行,从这点大约可以了解此时国营厂已经了解成品干燥应避免日晒紫外线所引起的茶品劣变。

七子饼

勐海与下关茶厂自1973年开始就拥有现代烘房的雏形,已知在雨季紧压茶品的干燥,只要控制温度与通风性,亦能达到干燥效果而不使茶品劣变,这点从进出口公司志与厂志可以发现茶品含水量问题与干燥度相关。然而自1999年开始,因为紧压车间与干燥烘房一直没有增加,在市场需求扩大之时,烘房温度开始不断升高,从35℃开始不断上升至六七十摄氏度。高温烘干同样带来了对于茶叶内质的损害。

早年普洱茶因为需求量不大,采摘时间大多以旱季春茶与秋茶为主,后来因为普洱茶市场的兴起,市场需求增量过快,导致了鲜叶采摘过度以及现代化茶园管理对于茶树的伤害。以外省茶菁充数、毛茶、紧压茶的高温干燥、高温杀青、过度重揉捻,都是造成普洱茶品质问题的因素。

高温高湿的季节如何去除普洱茶产生“仓味”


普洱茶的仓味是一种很难表述清楚的气味,闻起来比较像老房子很久没人住,或者衣服在阴雨天没能及时干透的那种味道。这样的气味在潮湿地区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其实上有很多人可以接受它。

茶叶具有吸附力极强的特点,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水分和异杂气息的影响,时间久了就会吸收周围环境的味道,比如用纸皮箱储存的茶就会带点纸皮味,木板柜储存的茶就会带点木板味,泥土房储存的茶就会带点泥土味等等。

而仓味的产生是由于在贮存茶的过程中,茶饼吸附仓内的湿气受潮或是本身没有受潮,但沾染上了其他受潮茶品的“潮味”。

对于有仓味的普洱茶,该如何快速退去仓味呢?

首先,把茶叶外包装打开,处于半打开状态,换言之,就是让茶敞着,跟空气氧化一段时间,但不要完全打开,裸露在外面。

第一、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很大,氧化的很快,加速氧化是极不利于茶正常转化状态的,可能对茶的口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空气中也有不干净的灰尘和细菌,会对茶造成污染,除非你能保证你所放茶的地方确实很干净,不然不要完全打开第三、还是污染问题,不过不是空气,而是光污染,对于一饼长时间放置在光源较强的地方是对茶非常不利的。因此,让茶半打开状态放置半个月左右后,然后又包装好,继续放置一段时间。

其次,放的地方不要太潮湿,离地面最好在1.5米以上,而且放置地方要通风,最好能形成对流!

放的地方太潮湿不仅不利于减轻仓味,退去仓味,相反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太湿,空气中的水分就重,对于成品茶来说是极易吸水分和其它味道的,水分多了之后会不断聚集在茶饼内,当到达一定量的时候就会混合其它细菌可能产生霉变。

最后,不定期检查放置的茶叶,并对茶叶适当的翻动一下,并记录退仓味时间,待闻起来以及冲泡出来的普洱茶仓味减轻了或者是很喝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装箱存放起来了。

从号级茶到七子饼 普洱茶原料与制程的演变


(一)原料

通过对于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时期茶品的了解比对,号级茶使用原料应为栽培型古树茶,茶区以古六大茶山为主。印级茶原料以接近百年的荒地茶(野放茶)夹杂栽培型古树茶,产区以勐海南糯山为主。1970年代开始的七子饼时代,则以群体种生苗为原料,这样的原料最后一批使用的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生产,俗称“雪印”的7532,以及第一、二批8582。云南省于1985年开始大量种植无性繁殖良种茶,第一批量产茶品就是在1989年至1990年后生产的7542、7532、8582、8853等。2004年开始普洱茶市场在大陆飞速发展,云南大叶茶茶菁价格上涨,开始出现供不应求,越南菁、缅甸菁、四川菁、广东菁、湖南菁掺杂其中,市场却无辨识能力。茶菁的使用变化,体现了时代背景与利益纠葛。

(二)制程

普洱茶毛茶大多由农民自家制作交予茶庄、茶厂,这种生态一直至今都是如此,拥有自有茶园和初制所,满足鲜叶与毛料需求的大型厂家毕竟不多。而每个农户加工过程与品质并不稳定,这也是普洱茶品质难以稳定的原因之一。

号级茶

号级茶时代的普洱茶制程,如手采、萎凋、铁锅杀青、土灶蒸压、石模压制等制程并无太多争议与变化。需要思考的,彼时烘房与烘干设备并不普及,紧压茶品如何进行干燥?一般而言,号级茶时期紧压茶成品干燥有三种形式:

1、自然阴干,在十一月至隔年五月之间,湿度相对较低,茶品可在5~6天内自然阴干,而后进行包装。

2、直接日晒干燥。

3、微干后包装日晒。有些茶庄在紧压后阴干1~2天,而后竹壳筒身包装后直接日晒。

成品的干燥方式对于茶质有直接影响。以目前了解,若非阴干而是以直接日晒的方式,三五年后会导致茶质薄弱。而在当时茶叶的品饮方式以鲜饮为主,并无刻意追求陈化转化的意图,故而有多种干燥方式并存的现象。

印级茶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制作工艺有所规范与记载,制程上大多与老茶号差异不大,然而在原料使用与品管上有别于老茶号的参差不齐,从整件的红印、蓝印、蓝铁可以观察其使用茶菁级数、饼模等品管较为严格。而根据进出口公司志曾提到,茶品干燥适宜长时间阴干方式进行,从这点大约可以了解此时国营厂已经了解成品干燥应避免日晒紫外线所引起的茶品劣变。

七子饼勐海与下关茶厂自1973年开始就拥有现代烘房的雏形,已知在雨季紧压茶品的干燥,只要控制温度与通风性,亦能达到干燥效果而不使茶品劣变,这点从进出口公司志与厂志可以发现茶品含水量问题与干燥度相关。然而自1999年开始,因为紧压车间与干燥烘房一直没有增加,在市场需求扩大之时,烘房温度开始不断升高,从35℃开始不断上升至六七十摄氏度。高温烘干同样带来了对于茶叶内质的损害。

早年普洱茶因为需求量不大,采摘时间大多以旱季春茶与秋茶为主,后来因为普洱茶市场的兴起,市场需求增量过快,导致了鲜叶采摘过度以及现代化茶园管理对于茶树的伤害。以外省茶菁充数、毛茶、紧压茶的高温干燥、高温杀青、过度重揉捻,都是造成普洱茶品质问题的因素。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高温制程:劣质普洱茶制造者普洱茶的高温制程》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者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5399.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一山一味从何而来?普洱茶水分温度光照土壤

下一篇:普洱茶是不是古树茶,能从叶底判断出来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