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是不是古树茶,能从叶底判断出来吗?

2019-12-04

要判断是否是古树茶,从叶底来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要听信言论,还是那句话,多喝多看,自然就会判断了。

严格意义上的古茶树为300年以上的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才能被冠以“古树”之名。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云南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茶区、以及老挝北部丰沙里省都有古树群落,数量稀少。自从普洱茶古树茶这个概念被很多人认知以来,各种教茶友判断所喝的普洱茶是否是古树茶妙招也随之出现,其中也不乏一些荒谬至极的招数,例如从叶底判断普洱茶是否是古树茶。

为什么从叶底不能判断是否是古树茶呢?

一些人告诉我,如果你泡的普洱茶叶底基本都是对夹叶,那么很大程度都说明了你喝的茶就是古树茶了……这是完全错误的,我只能说,会相信这样的理论,只能说你不懂茶,即使你喝过很多茶,你也一定没有去茶山,见过茶树的生长状态。

我的故乡就是茶乡,父母是茶农,采茶是从小就做的事情,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从叶底判断是否是古树茶这个事情,就是不可能!对夹叶是什么?对夹叶就是茶树生长的一个状态,就算是台地茶里的小树,也能形成对夹叶。

一般来说,采摘普洱茶,都是一芽两叶。但是农忙的时候,没有时间采茶,等你有时间再去采茶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茶都已经变成了没有芽头的对夹叶。这样的茶就是茶农所说的“茶老了”。这样的茶很多茶农是不采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普洱茶的牙头富含氨基酸,有芽头的茶叶,品饮起来鲜爽度很高,没有了芽头,茶的口感就会没有那么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云南的夏季一般都是雨水多气温相对高,茶叶在这种季节会疯长,疯长的后果就是茶叶生长出来基本都没又芽头,这就是对夹叶。所以夏茶的品质甚至不如秋茶,茶农采茶的重点就是春季,秋季少量采摘,夏季基本不采。

另外,有人说可以从叶底的肥厚程度判断是否是古树茶,通常人们认为古树茶的叶片更肥厚,台地茶则相对更“纤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地方的台地茶比古树茶的叶片更肥厚颜色更深。如果同一茶区的春茶秋茶叶底放在一起,会发现春茶叶底更加肥厚,两个叶片之间叶梗的长度要小于秋茶,秋茶叶片略薄,充分泡开之后依然显的单薄细长,并且不如春茶粗壮饱满。

cY316.com延伸阅读

如何判断一款普洱茶是不是古树茶?


首先来看看古茶树是怎么分类的呢?我们常把古树茶分为: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人工栽培型古茶树。那些所谓的大树茶、老树茶、小树茶之类,似是而非的概念是不正确的。何为大树?何为小树?何为老树?参照物是什么?语焉不详。

野生古茶树就是未经过人工训化,属于自然进化,未经过人工干预的纯野生品种。目前它们的存世量非常的少,大多分布于大丙山,也就是咱们提的白莺山,邦马大雪山,无量山哀牢山以及布朗山等地区。野生古树茶的茶味淡,苦涩味不重,回甘比较好,很润,但茶气重。如果制作成普洱的生茶,不常喝茶的人,喝多之后容易引起所谓的茶醉(低血糖症)以及腹泻,不建议你们多喝。

野生古树茶最好的就是制作成红茶,那是红茶中的上品。以无量山古树茶为例:这个野生古树茶是2007年做的,原料是朋友亲手采摘的,后期与我共同制作完成。至今已经有十年,但茶的颜色到现在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黄绿色的。汤色清亮,颜色呈金黄色;叶片不大,但很薄;边沿的锯齿数量稀疏,齿牙很浅;叶脉凸起,很清晰;柔韧性非常的好;不容易捻碎还有扯断。这些特征与某些百科或者是专家有些出入。

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就是野生古茶树经过数代人工驯化、栽培后转化而成的品种。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古茶树,人工栽培茶的历史非常的长,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上,证据就是现存活于临沧大朝山香竹箐的那棵树龄为32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千年以上古茶树的存世量非常之少,通常千年古茶树的直径在一米左右,绝不会低于80厘米,树高在9米以上,树冠直径应该在10米左右。

白莺山千年古茶树叶片油性很好,叶片锯齿非常稀,齿牙浅几乎看不到;叶脉清晰可见,有七对。冰岛老寨古茶树的叶片同样也是七对叶脉,这和9-16对叶脉的说法,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还有许多人将不苦不涩作为判定是否是古树茶的一个标准,这个不准确。老曼娥、老班章、千家寨的古树茶就比较苦也比较涩。你不能说它不是古树茶。

最后判断茶树树龄得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1.茶气,树龄越老茶气越重。

2.汤的质感,在相同的年份下,越润越滑粘稠度越高,树龄越长。

3.叶底,同是头春茶的条件下,叶片薄,叶脉清晰凸出。当然特例除外,人工栽培过渡型就不在此例。韧性好,不易揉捻碎,拉扯不容易断。

4.叶片的锯齿,越稀疏,齿牙越浅,甚至看不出,说明树龄越高。

如何判断你喝的是不是古树茶?古树茶越喝越渴吗?


导读:越来越多人关注古树茶的话题,有人甚至上知乎求证:喝了倚邦茶山的普洱茶,感觉回甘很快,苦、涩都比较清淡,又听老茶客说,好的普洱茶滋味应该平淡似水,真的是这样么?

嗱嗱...听听各路茶神怎么说:回甘快未必就是古树茶,只能说明茶质还不错,古树茶必须是纯料茶,产量稀少…

300年以上的才叫古茶树,当然也有人定义为100年以上,生物学得好的同学,还分析树龄:

树龄30年以下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碳的代谢明显,生成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如果仅从滋味、口感体验出发,如何(能否)判断你喝的是不是古树茶?有位小伙伴提出了5个指标:

1、生津的「速度」

生津是很容易的,很多原因可以令口舌生津,过分注意生津的感觉反而易混淆。从茶汤入口到舌面散发感出现的时间,为生津的速度。同等品种,速度越快越优。

2、回甘的「彻底程度」

真正优质的普洱茶,从回甘一开始,苦涩就彻底结束,没有舌面附着感,整个口腔有种很甜润的感觉。

3、香气的「融合度」

闻起来和喝下去后的香气程度、比例。优质新普洱的香气是喝下去后再从喉咙里面出来,持续很长时间,很清悠,没有不适和不悦之感。

4、喉感的「深度」

喉感深,喝起来会有一种体验:口腔感没有喉感强烈,且喉咙深处的触感会持续一段时间。

5、喉韵的「持久度」

喉韵指的是在喉部的「甘」化开之后,形成甘甜生津、香韵四溢的舒爽感受,也是品茗的一大关键。喉韵愈悠长,则茶性愈稳定。而茶性愈稳定者,其收藏价值亦愈高。无底韵者则失于粗鄙。

且慢,感觉有时也是不靠谱的:

误区1:把「回甘」当「甜」

甜,是入口即甜的感觉,只有内质丰富的好茶,才能入口就能感受得到。

误区2:以「苦涩」为「霸气」

时常会听人说,不苦不涩的茶,便没有霸气,没有转化、提升的空间。事实上,好的生普洱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受到,又会迅速地消退,转成甜味。反之则苦涩味消退很慢,甚至历久不退。

怎么判断普洱茶是不是发霉了?怎么判断普洱茶是不是发霉了?


有的人发现自己买的茶叶有一些白白的东西在上面,将茶叶撬开之后也看到像发霉的一些东西,此时大家就会疑惑茶叶中怎么会有这些东西,认为肯定是发霉了,觉得自己买到了变质的,不好的茶叶。那么,普洱茶出现的一些白色物质真的是发霉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判断普洱茶是不是发霉。

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那么普洱茶是可以长时间储存的茶,在长时间放置的过程中就涉及到茶叶本身的性质以及仓储转化等过程,而在这系列过程中仓储对茶叶的品质转化和口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仓储环境又会对茶叶造成最直接的影响,空气中的温湿度会影响转化的快慢。

茶叶含有水分,茶油。

茶油在温度稍高、湿度大的情况下会浸到表面来,而绵纸是非常干燥的东西,有吸油和吸水分的作用。在长时间的不翻动情况下,绵纸就会附着在茶叶的表面。但因为绵纸本身干燥,无论放置多长时间都不会大面积的粘在茶叶表面,因此在打开的茶的那一刻,会发现茶饼表面有少量看起来不是绵纸的白白的东西在上面。

怎么判断普洱茶是不是发霉,具体看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白霜”:普洱茶在正常仓储,仓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不止表面,连带茶内部都附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嗅之无霉味,更无刺鼻,惹人难受的气味。属于此情况普洱茶一般是有些年份,是可以喝的。相反此种“白霜”会提升普洱茶的相关口感和价值。

2、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属于茶叶转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是由活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催化剂-酶。酶对普洱茶转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酶也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转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3、茶叶真的发霉了。霉变的普洱茶不论是茶饼表面还是撬开里面都会有白色且灰绿色的一团团或一片一片的带絮团状东西附着在茶叶上面。

有的人因为仓储不当或空气潮湿,湿度过高导致普洱茶发生霉变,此种情况下,“白点”一般是会分布不均匀,聚块,大小不一,嗅之一大股霉味,刺激,另人不舒服。此情况下的普洱茶是不能喝的,轻则会出现不舒服的状态,重则会出现中毒。

从茶叶叶片的大小能否判断是不是古树茶?


其实,叶大叶厚跟是不是古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这是茶种的分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鉴别是不是古树茶呢?

很多人辨别古树茶都是看叶底的大小、厚薄,甚至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反之就是台地。这样真的对吗?其实,叶大叶厚跟是不是古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这是茶种的分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鉴别是不是古树茶呢?

关于是不是古树茶,市场上有一个“六味两性鉴茶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所谓的两个特性指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

1、持续性

持续性,指的也就是茶的耐泡度。当你在品饮普洱茶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就只有到达于此了。茶的持续性也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

2、稳定性

茶汤的稳定度越高,茶的内含物质就越丰富。后期存储时,才能在稳中求得后期之美。所以由此又能证明为什么很多茶客说便宜的新茶买回后刺激性强,放几年陈化后就好喝了。

六味鉴茶法是指从香韵、甜度、茶汤、回甘生津、苦涩、喉韵六个方面来鉴别一款茶。

1、香韵

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不同,摄取的养分也不同,香韵也就不同。台地茶由于养分不足,内质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还有耕种施肥行为,只能体现出清香,而且此种清香随着后期的陈放1-2年就会消失,慢慢转为陈香;而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以内质丰富的最佳状态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的香韵,且香韵沉稳。

2、甜度

此处的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与回甘混为一谈。但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便能领略其中的滋味,新茶客则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的一方面,但不是关键,而且只能慢慢修炼体会。

3、茶汤

品味茶汤是鉴别内质是否丰富的一方面。古树茶茶汤均为金黄色,色泽通透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圈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4、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5、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若能回甘生津便是好茶。若是苦而不化,甚至喝了让人感觉不舒服,那么就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了。

6、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所以,我们在面对一款茶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凭借某一个方面就断定它的好坏,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来判断。

古树茶是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概念?历史上有没有古树茶?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历史上的古树茶。我们在经历古树茶升温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会问,古树茶是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概念?历史上有没有古树茶或者说大树茶?

按道理应该是有的,因为茶史至少一两千年,两三百年就算古树,那古时候,应该也有古树茶啊。那为什么好像没那么热,是什么原因?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有,而且一直都有。第二个问题涉及的东西多一些,我们一点点来分析,会很有启发。

茶这种植物,在陆羽《茶经》之前,只有零星的记载。我们先从陆羽《茶经》开始考察。

《茶经》第一句话: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从形态来说,一尺二尺是灌木,数十尺肯定是大树了。唐尺大概相当于今天30厘米左右,十尺已经不小了,那数十尺放到今天来说,也是单株甚至茶树王的级别。

两人合抱是什么概念呢?干围在3米多,这个在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古树,数量稀少,一个茶区能有几棵这么大的就不错了。

这些树出在哪里呢?巴山峡川,重庆到湖北西部这一代,离陆羽老家天门也不太远,应该说这些说法是靠谱的。这也说明,这一带是唐代古树茶分布的区域之一。

但是后面这四个字就比较触目惊心了:“伐而掇之”,砍了采。真有这么干的吗?有,前些年云南也有这么干的,现在没有了,但像缅甸一些偏僻地区偶尔也有。为什么?因为野生茶是无主的,今年采了,明年不一定是你的,十几二十几米的大树爬树危险费力,那如果短视一点,就可能砍了采。

如果都这么干,可以想象,这一带的古树资源支持不了多长时间。

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么大的树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茶树大不大,不仅仅和树龄有关系,和树种,和自然条件都有关系。有的茶树就是长不了那么大,而且,长着长着就老了。

唐代现存的资料看,这种大茶树应该还是少数。我们看另外一个传说。《神异记》里面讲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到了一位自称丹丘子的仙人,这位仙人觉得虞洪做茶做的比较到位,于是特点指点他找到“大茗”,于是这个仙茶就被发掘出来了。

这个记载也被收录在《茶经》里面,不过这个“大茗”究竟是什么呢?是说茶树大,还是叶子大呢?我们也无从知晓。如果从仙气儿的角度看,大叶茶似乎没大树茶更震撼。如果是指大茶树的话,那倒是很有意思,因为在唐代,余姚所在的浙东、包括浙西,似乎很少有大茶树。这个故事说的是西晋时候的事,会不会有时代变迁的因素在里面?

这些只能猜测,但是在茶文化发达的宋代,古树茶就不是猜测了。我们都知道宋代茶最好的就是建茶。这个不光是名气,而是有真正的内涵作保证。建茶好到什么程度呢?别的地方的茶在加工的时候,生怕流膏导致茶味淡薄,而建茶加工的时候,还怕膏流的不够多。这就是茶质非常好,内涵物质非常丰厚。

建茶为什么这么好呢?除了环境,其实更重要的是茶树本身。我们看沈括《梦溪笔谈》:

“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

什么意思?建茶是乔木,其他地方都是小灌木。这个很有意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宋代的巴蜀一带,也已经不清楚有多少大树茶了。

梅尧臣也说:“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

这里面讲的差不多,建茶多大树,而在茶叶传统产区的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茶树了。

建茶的树有多大呢?庄绰《鸡肋编》:

“韩岜知刚,福州长乐人,尝监建溪茶场,云茶树高丈余者极难得……”

丈余也就是3米多,这个和唐代巴山峡川的比,不算很大。我们拿到现在云南古树茶的范围来说,也是比较常见,不算很突出。为什么呢?

因为唐代巴山峡川的茶是野生古树,现在云南普洱临沧一带森林里的野生大茶树,高达十几米很正常,甚至二十几米都是有的,树形也往往是高挑的。但是栽培型的古树,相对来说没那么高,树形也往往更舒展一些。

宋代最好的茶是大树茶,这个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今天说古树茶受到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最简单的来说,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更干净,这个主要不是食品卫生,而是食品安全。台地茶密集种植、品种单一,必然容易有病虫害,而古树茶相对来说好得多。我们这些年监测的经验,很多生态好的古树茶,即便用最严格的标准,农残检测结果仍然是零,因为本来就没有嘛。有些生态不那么好的,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干扰,会有一点点,但是远远低于欧盟标准,更不要说国内标准了。

古时候没有农残这个问题,即便是灌木,种植生态也比现在要好得多。那就要看第二点了。

第二个,茶质更好。古树能够呈现丰富的香气滋味,同等条件来说,口感要远远好于台地茶。为什么的大树茶的口感更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大树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吸收的土壤物质自然更丰富。另外还有大树机能和茶树品种本身的原因。

我们今天如果到北苑、包括整个建瓯地区去看,基本没什么大一点的茶树了,不仅现在是这样,明清时期也是这样。

《续茶经》引《随见录》就说:“《笔谈》云,‘建茶皆乔木。吴、蜀惟丛茭而已’。以余所见,武夷茶树俱系丛茭,初无乔木”。

我们再举一例,《十国春秋》里面讲:闽国皇宫里有两株茶树,称为“清人树”。每年春天嫔嫱们采茶,要搞一个活动,叫“倾筐会”。我们想象一下,这两株应该是大树。否则随便找一个宫女采一下就完了,不可能大家一起采,还搞成一个大聚会。我们现在云南有些地区的大树采茶就是这个样子,七八个人同时采一棵树,有的身影隐在茶树中,都不容易看见,很壮观,总而言之沈括应该不会搞错。

那第二个解释,茶树品种变异了,乔木变成灌木了。这个并非天方夜谭,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品种的变异是很自然的现象,这个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看在云南,有些可能是

怎样判断普洱茶上的白霜是不是霉变?


很多茶友发现自己买回去的普洱茶,打开一看表面会有一层白白的东西,还有的把茶撬开以后才发现,里面有部分像发霉一样白色的东西,看到第一时间的反应可能会怀疑,普洱茶里面怎么会有这种东西?于是向商家反映,或者身边的朋友询问和讨教,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买到假茶,或者是过期的了。针对于此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白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茶叶真得发霉了?

一般情况下出现白色的东西会是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棉质粘在茶叶表面。众所周知,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那么普洱茶是可以长时间的茶,在长时间放置的过程中就涉及到茶叶本身的性质以及仓储转化等过程,而在这系列过程中仓储对茶叶的品质转化和口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仓储环境的又会对茶叶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温度的高低、空气中的温湿度会影响转化的快慢。茶叶含有水分,茶油。茶油在温度稍高、湿度大的情况下会浸到表面来,而绵纸是非常干燥的东西,有吸油和吸水分的作用。在长时间的不翻动情况下,绵纸就会附着在茶叶的表面。但因为绵纸本身干燥,无论放置多长时间都不会大面积的粘在茶叶表面,因此在打开的茶的那一刻,会发现茶饼表面有少量看起来不是绵纸的白白的东西在上面。

第二种情况,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属于茶叶转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是由活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催化剂-酶。酶对普洱茶转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酶也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转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三种情况,茶叶真的发霉了。霉变的普洱茶不论是茶饼表面还是撬开里面都会有白色且灰绿色的一团团或一片一片的带絮团状东西附着在茶叶上面。

白霜和发霉的区别?

(一)正常的“白霜”

普茶汇普洱茶在正常仓储,仓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不止表面,连带茶内部都附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嗅之无霉味,更无刺鼻,惹人难受的气味。属于此情况普洱茶一般是有些年份,是可以喝的。相反此种“白霜”会提升普洱茶的相关口感和价值。

(二)普洱茶发霉了

有的人因为仓储不当或空气潮湿,湿度过高导致普洱茶发生霉变,此种情况下,“白点”一般是会分布不均匀,聚块,大小不一,嗅之一大股霉味,刺激,另人不舒服。此情况下的普洱茶是不能喝的,轻则会出现不舒服的状态,重则会出现中毒。

如果我们不能直接用眼观察茶叶是不是真的发霉,还是白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如下:

A、闻气味:(针对于三年以上的普洱茶)将茶叶拿到距离鼻子1—1.5厘米处仔细问它的气味。如果是发霉的茶,那么它会有一股呛人而且能明显感觉到是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如果是白霜,那么茶饼不会有呛人的杂味,相反是淡淡的陈香味。

此外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闻不出气味的话,可以试着对着茶饼呼两口气,再闻一下是不是以上两种情况。这样做的原理是,人呼出的气本身带有一定水分和温度,会让茶叶发生作用,而茶叶的气味也就会自然的散发出一些来,因此可以借此来简易的判断茶叶是不是发霉了。

B、洗茶:不管是白霜还是发霉,洗茶洗两遍。即便茶叶里发生霉变,滋生了有害物质,在两次高温的下也会降低或减轻有害菌或物质的数量,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便喝下几口去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假如白霜不是霉变,洗两次茶叶能更卫生些,只是多浪费点水而已。

C、品滋味:喝是对茶叶最后的感官判定,也是茶叶品质好坏最真实的反应。霉变普洱茶滋味会在口中呈现酸、杂、苦、辛辣、霉味等五味杂陈的味道,入口后就常排斥那种味道。而白霜普洱茶不会这样,它基本和转化正常的普洱是一样的味道,陈香、顺口,在口中很快化开,不会就紧缩在口中非常难受。

因此在经过这一系列的鉴别后,若发现自己所买的茶确实是霉变茶,呈现黑色或者绿色,颜色看上去让人极不舒服,有的甚至发毛,这类是变质比较严重的茶,建议申请卖家退货或者换货,甚至可以果断的扔掉,应为这类茶已经不能再喝了。为了身体安全健康着想,不要怕麻烦,也不要舍不得丢掉。因为无论喝什么茶,对身体好的茶才是好茶!

怎样判断普洱茶上的“白霜”是不是霉变?


网友“@小方”:我很喜欢普洱茶,也存了一些普洱茶,但是有些上面出现了一些白霜,请问怎样判断普洱茶上的“白霜”是不是霉变?

昔归庄园:很多茶友发现自己买回去的普洱茶,打开一看表面会有一层白白的东西,还有的把茶撬开以后才发现,里面有部分像发霉一样白色的东西,看到第一时间的反应可能会怀疑,普洱茶里面怎么会有这种东西?于是向商家反映,或者身边的朋友询问和讨教,这种情况是不是自己买到假茶,或者是过期的了。针对于此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白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茶叶真得发霉了?

一般情况下出现白色的东西会是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棉纸粘在茶叶表面。众所周知,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那么普洱茶是可以长时间存放的茶,在长时间放置的过程中就涉及到茶叶本身的性质以及仓储转化等过程,而在这系列过程中仓储对茶叶的品质转化和口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仓储环境的又会对茶叶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温度的高低、空气中的温湿度会影响转化的快慢。茶叶含有水分、茶油。茶油在温度稍高、湿度大的情况下会浸到表面来,而绵纸是非常干燥的东西,有吸油和吸水分的作用。在长时间的不翻动情况下,绵纸就会附着在茶叶的表面。但因为绵纸本身干燥,无论放置多长时间都不会大面积的粘在茶叶表面,因此在打开的茶的那一刻,会发现茶饼表面有少量看起来不是绵纸的白白的东西在上面。

第二种情况,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属于茶叶转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是由活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催化剂-酶。酶对普洱茶转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酶也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转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三种情况,茶叶真的发霉了。霉变的普洱茶不论是茶饼表面还是撬开里面都会有白色且灰绿色的一团团或一片一片的带絮团状东西附着在茶叶上面。

普洱茶在正常仓储,仓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有时不止表面,连带茶内部都附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嗅之无霉味,更无刺鼻,惹人难受的气味。属于此情况普洱茶一般是有些年份,是可以喝的。相反此种“白霜”会提升普洱茶的相关口感和价值。

有的人因为仓储不当或空气潮湿,湿度过高导致普洱茶发生霉变,此种情况下,“白点”一般是会分布不均匀,聚块,大小不一,嗅之一大股霉味,刺激,令人不舒服。此情况下的普洱茶是不能喝的,轻则会出现不舒服的状态,重则会出现中毒。

如果我们不能直接用眼观察茶叶是不是真的发霉,还是白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

A、闻气味:(针对于三年以上的普洱茶)将茶叶拿到距离鼻子1至1.5厘米处仔细问它的气味。如果是发霉的茶,那么它会有一股呛人而且能明显感觉到是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如果是白霜,那么茶饼不会有呛人的杂味,相反是淡淡的陈香味。

此外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闻不出气味的话,可以试着对着茶饼呼两口气,再闻一下是不是以上两种情况。这样做的原理是,人呼出的气本身带有一定水分和温度,会让茶叶发生作用,而茶叶的气味也就会自然的散发出一些来,因此可以借此来简易的判断茶叶是不是发霉了。

B、洗茶:不管是白霜还是发霉,洗茶洗两遍。即便茶叶里发生霉变,滋生了有害物质,在两次高温的作用下也会降低或减轻有害菌或物质的数量,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便喝下几口去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假如白霜不是霉变,洗两次茶叶能更卫生些,只是多浪费点水而已。

C、品滋味:喝是对茶叶最后的感官判定,也是茶叶品质好坏最真实的反映。霉变普洱茶滋味会在口中呈现酸、杂、苦、辛辣、霉味等五味杂陈的味道,入口后就常排斥那种味道。而白霜普洱茶不会这样,它基本和转化正常的普洱是一样的味道,陈香、顺口,在口中很快化开,不会就紧缩在口中非常难受。

生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是不是解读


邹家驹会长的第一次会会面是在6月月25日,他刚从大连结束《正确认识生茶》的授课回到昆明。除了奉上抽着请他指正之外,主要想请他详细谈谈上任半月即向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建议》的具体想法。也许是交浅言深的缘故,虽然他很健谈,而我总觉言犹未尽。

6月底,应第14届深圳春季茶博会主办方华巨臣公司的邀请,去了鹏城。流连期间,关于各级政府不要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生茶不是普洱茶的讨论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点赞者有之,责难者亦有之,更多的是不解。7月5日回到昆明后,得知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组织了各省茶友,邀请会长开讲释疑。赶紧报了名,在台下老老实实当学生,并蒙他同意,录了音,现将邹会长的一些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生茶就是直接用未经陈化的晒青绿茶制作的茶品而生普则是陈化后的生茶。前者较后者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以自然氧化为主的发酵过程。7月初虞富莲教授在昆明授课,明确表示:这里的古树茶是讲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也就是俗称的普洱生茶。从专业角度来说,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不能称普洱茶。问题是生茶与生普之间的数据标准缺位。

反对生茶入《标》,主要是从其生产工艺的现状而非历史文化角度。《标准》中的生茶和熟茶,前者是未经过自然陈化的绿茶;后者是微生物发酵的茶品。普洱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却夹带了一个没有经过微生物发酵或自然陈化的生茶,这是用一个《标准》来规制两种不同的东西。不提倡直接饮用生茶,是因为采用日晒方式干燥的生茶酚类物质含量太高。以我从业40年来对消费者的观察,加上对国内外茶叶历史的认知以及国外最新生物化学研究结果,认识到不宜直接饮用晒青绿茶。

绿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制作工序是:杀青→揉捻→干燥。因干燥方式不同,分为晒青、炒青和烘青。世界上都把绿茶定义为不发酵茶。生茶仅经历杀青→揉捻→干燥过程,没有经发酵(包括白然陈化),压制成紧压茶后,理化性质也没有改变,自然归于绿茶。生茶入《标》,会误导消费者直接饮用晒青绿茶。

今天为普洱茶定标准,类别划分是基础。普洱茶之所以不同于绿茶,在于它的后发酵。历史上普洱地名茶指向晒青绿茶,如沿用下去,忽视今天的变化存在,用不着重新制定标准,直接归入绿茶就行了。晒青绿茶有着清晰的标准。我们是在为今天和明天定标准,不是为昨天定标准。晒青绿茶(生茶)发展演化出发酵或自然陈化的普洱茶,属性已经不同了。

今天的标准,是类别划分,是数据、生化成分变化后的划分。明代以前没有现在以晒青绿茶后发酵来做属性定义的普洱茶,道理如同明代以前没有红茶一样容易理解。云南晒青绿茶经后发酵演化出普洱茶,使晒青绿茶具有一种特殊的二重性:在绿茶市场上是成品;在发酵茶市场上还只是原料。晒青绿茶的重性造成一些人思维混乱,他们营造了一个既可容纳不发酵茶又可容纳发酵茶的同市场体。实为晒青绿茶的生茶冒名顶替,淹没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演化过程和发展历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概念两种定义,有如用一个规则同时裁判足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最终导致足球可用手、篮球可用脚的混乱局面。

许多人没有生茶和生普的概念区分。我反对生茶入《标》,是反对没有自然陈化的晒青绿茶入《标》,并不反对理化指标已经变化的生普入《标》。2003年制定的标准有个缺陷,生茶和生普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标准界定。

新中国成立以前,销往东南亚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圆茶,都有一个发酵的过程,香港的茶客因此称之为红汤茶。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紧压茶生产陷入停顿,只有少量散茶运港,香港的茶商从越南、泰国等地购进毛茶,拼和云南茶进行渥堆发酵试验。70年代中期,省茶业公司生产的熟普洱茶出口香港,短短的几年时间,年销量达到4000吨,几乎一统香港茶市。香港绿茶市场几乎消失殆尽,被后发酵的普洱茶颠覆了。

普洱茶在香港的热销,使得世界上食用发酵食品最多的国家法国也开始销售普洱茶。1977年,一位60多岁的法国老人弗瑞德·甘普尔在香港发现了来自云南的普洱沱茶,第一次就订购了1.2吨试销法国。1986年,法国医学界发布了云南普洱沱茶的临床实验结果,法新社进行了跟踪报道。40年来,普洱沱茶一直行销法国城乡,深受消费者喜爱。

主推熟茶,这是发展方向问题。中茶公司出口,90%是熟茶,生茶(历史上出口都叫青茶、青饼)比例不超过10%。在港澳市场,青茶、青饼不能直接饮用,数量一多市场就乱了。今天的普洱茶市场不就是生茶多了,喝不下去,滞积如山?多少被忽悠的收藏者和商家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也做生茶,但存放相当长段时间以后才出售。茶客急着要出货,我告诉他先存放一段时间,让茶品有个陈化的过程,不要直接饮用新茶。我自己首选喝熟茶,我知道国内外关于普洱茶促进健康方面的硏究成果都指向熟茶。绿茶语境下的中国红茶已经失去了世界话语权,后发酵普洱茶要避免陷入绿茶语境而不能自拔。

我们云南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叶茶资源,加之云南茶区开发得比较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外销和侨销,所以国内的茶业界对云南茶研究得比较交少一点。拿我们]云南三个国家审(认)定的有性系品种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和勐海大叶茶来说,茶多酚含量分别是33.8%、30.2%和32.8%;二个国家审(认)定的无性系品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茶多酚含量高达35.0%和36.1%。

而同为国家审(认)定的中叶类无性系品种龙井43,茶多酚含量仅18.5%;浙江省审(认)定的中叶类无性系品种安吉白茶,茶多酚含量低至10.7%,仅为大叶十茶的1/3。茶叶加工讲究适制性,龙井、安吉白茶多酚类含量低,制成不发酵的绿茶;铁观音、水仙多酚类含量22%~25%,制成半发酵的青茶;云南茶的历史是一部发酵茶的发展史,我想,它的未来也终将由发酵茶创造。

美国农业部做过实验,饮用1杯(用中小叶茶制成的)绿茶,摄入的类黄酮等于5杯红酒,或9个苹果,大叶茶晒青绿茶就更不用说了。这么大量的抗氧化剂进入人体内,长期下去身体能受得了吗?庆幸的是,人体里的系统会尽量维持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稳定,一旦抗氧化剂摄入量过多,系统会将血液中多余的抗氧化剂过滤到尿液中排出。不良的后果是,由于身体长期处于亚失水状态,可能会造成皮肤晦暗,肠道干燥便秘,引发胰腺功能紊乱,并给女性造成生理困扰。

中国是绿茶国度,倡导茶为国饮,却有一些人不喝茶。印度流行发酵的红茶,男女老少皆饮,因此患癌率极低。他们]不说,却做到了我们没有做到的。《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或许预见不到,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将引领中国茶走上复兴之路。

看叶底就能知道古树茶的树龄?


完全以叶底来鉴别茶叶或者判断茶树树龄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特别是用来判断古树及古树单株,出错的概率非常大!

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叶底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判断一棵普洱茶树的树龄以及茶叶的品质是要从多个方面和多个维度来鉴别和衡量的,比如外形、制作、口感、冲泡,柔嫩程度等等的综合因素,而不是单看叶底。

如今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在喝茶的时候,你让他评评这款茶如何时候,他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就算说,也是废话一大堆,完全不在点子上!然后等你泡得差不多了,他会把叶底拿过去左看右看的,好像很懂的样子,然后突然告诉你这个树龄有几百年几百年的,并且在那里重复的说着“普洱茶好不好主要看叶底”之类的话。

不错,叶底确实是判断一款茶好坏优劣的其中一个条件和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条件和标准。特别是那些以叶底论品质,判断茶树树龄的,在这里要强调一点,这个观点很偏颇,并不适用于所有普洱茶。

就比如古树单株,古树纯料来说就不很适用。为何?

1、并不是所有古树茶都耐泡

2、也并不是叶底不肥厚细长的就不是古树

3、也并非叶底柔嫩的就是小树茶

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古树茶都比较耐泡。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通常情况”,而不是一定,那么也就说明古树茶也有特殊情况,也有不耐泡的。经过我们对三大普洱茶产区一些茶叶反复冲泡品鉴后证明,像临沧地区有少数的古树单株是不耐泡的,大概在十多泡就不行了。

但你从叶底上根本看不出来这至少是几百年以上的单株,因为在冲泡中以及冲泡过后,我们发现它的叶底都非常的柔嫩,不肥厚,更重的是还不耐泡。于是大家都以为这绝对不是古树而是小树,可事实上它确实是单株古树。

那为什么大家会错把古树鉴别成小树呢?后来我们发现,这不是怪品茶的人不行,而是这跟树种、树形、以及这棵树的生长情况和生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棵树生长就与其他古树甚至其他单株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即便是一年一采,一芽两叶,最后泡出来它的叶底柔嫩程度都非常的嫩,而且还不经泡。

于是大家在看叶底的时候就习惯用鉴别一般古树茶的固定思维去看,可是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因为,并不是古树茶都耐泡,也并不是叶底不肥厚细长的就不是古树,更非叶底柔嫩的就是小树茶。

因此,在鉴别普洱茶的时候,特别不要单一从一个方面来判断它的品质,尤其是像古树茶、古树单株这种,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的来看待,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轻信那些说看个叶底就知道树龄大小,品质的人。

野茶是不是普洱茶?


目前许多人购买普洱茶一味的追求野,而且市场上标有野生的茶,价格也畸高,这是很不理性的行为。

为了让大家对野生茶有个清醒的认识,俺翻阅不少资料,对野生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在这里就把俺的心得汇报给茶友们,以免再花冤枉银子买野茶。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问题:普洱茶的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加工好的茶叶,它可以是晒青毛茶,生茶或熟茶等可以直接饮用的茶;

其二:是茶树,云南地区适制普洱茶叶的植物学范畴的茶树。

其次再说说该文的主题:植物学范畴的普洱茶以及野茶是不是普洱茶?

野茶有两种,野生型茶和野放型茶,这两种茶树表现出的植物学性状不同。

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表述的一个定义。所以,从茶树分类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它未通过人工驯化而并不适宜饮用,有的甚至还有微毒。据记载,1973年云南省曾经生产过一批紧茶销藏,由于其中拼配了野生茶,产品进藏后藏民反应饮用后出现血压不稳、头晕、拉肚子等不良症状,说明野生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的成分。在西双版纳等古茶区的茶农,他们就没有饮用野生茶的历史,现在也不喝野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少量能饮用的野生茶,就片面地认为所有的野生茶都能饮用。

野生茶有两个重要的价值;一、它是证明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的重要可行性依据之一。二、可以利用其遗传因素在茶叶育种方面进行研究。野生茶作为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应当得到保护。现在有部分茶商为了利益炒作野生茶,导致茶农过度采摘野生茶,这对野生茶种质资源其实是一种损害。

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说:所谓野生茶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农学里“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的。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只有经过人工驯化的茶,才能安全的饮用,真正的野茶是不宜饮用的,因为有毒。所以大家要走出野的误区,不是么什么野味都好。其实只要是云南茶区的生态茶,品质都很好,当年风行满清朝野的古六大茶山的各类贡茶,在当时也就是台地茶(因为那时也才种下去几年),关键是西双版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茶的品质,而不是其他。

普洱茶是不是有机茶?


近年来,我国共有20多个茶叶生产单位获得有机茶颁证,建立有机茶基地近6000多亩,有机茶年生产量已达500余吨(绿茶为主,部分红茶、乌龙茶等)。那么,普洱茶是不是有机茶?有没有残留农药?何为“有机茶”?第一类: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产品和再加工制品。第二类: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第三类:是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天然绿肥,采用生物或者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以自然农耕为主,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有机茶在整个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最完整的保留了茶的清香甘醇的特性。总而言之,有机茶是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或是一种无污染、接近天然的茶。普洱茶是什么茶?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经后期发酵制作而成的散茶或紧压茶。其主要产于云南勐海、勐腊、普洱市、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永德。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部分现辖行政区域为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普洱茶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普洱茶树生长状态主要分成了两种:一种基本不修剪不矮化成乔木状生长,另一种修剪矮化成台阶状。前者就是人们常说的乔木茶,后者就是台地茶,两种茶用于制作普洱茶,其品质存在明显差异。这两种茶中,哪种是无污染、纯天然的?乔木茶生态环境好,茶树常与森林伴生,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自我调节平衡,避免了使用农药。此外,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形成了腐殖层,为茶树提供丰富的养分,茶树不需施肥也能很好生长并保证茶树养分。显然,乔木茶是无污染、无添加、纯天然的,不需要人工看护,更不需要打农药,汇聚天地精华的结晶。因此,不会有农药的残留。台地茶也是如此?台地茶的特地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很大可能会有农药残留。

普洱茶的树龄不能从叶片大小来判断


普洱茶树龄高低是不能以叶片大小来区分的,同等树龄的茶树因树种、茶树生长地域、环境、气候、土壤等等的不同,茶树生长状况各异,不同茶区同树龄的茶树高矮粗细、叶片大小都有区别。如景迈、倚邦茶区的古树茶叶片反而小,而易武茶区的古树茶与小树茶叶片大小就差不多。

干茶条索粗细也与鲜叶初制加工时揉捻的紧结度有关。

当然,古树茶与小树茶外观光泽度、油润度、质感等肯定是有区别的,但这必须要长期深入茶区,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各茶区茶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区分(但也有看走眼的可能)。

什么才是最佳的区分方法呢?

那就是喝!喝滋味,也就是把握好“汤感”,就如同样是鸡汤,土鸡汤与饲料鸡汤的区别。

其实,所有茶区的古树茶都有其共通的味道,要先对茶汤有个整体的把握,把古树茶与小树茶味道区分开,再来喝各茶区不同的地域味!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找到正宗的标准古树普洱茶样,并养成长期喝茶的习惯,再掌握正确的方法。

喝时不要刻意地想去记住各个茶的味道,尤其纠结一些细微的感受,比如这个茶有多苦、多涩、多回甘,就如同我们喝土鸡汤,只要多吃,入口自然会有感觉。至于香气、苦涩度、回甘度等那都是在能正确区分大小树后再来体会每款茶带给身体的一些不同的细微感受。

上述说的是给想喝懂并希望能准确区分普洱大小树茶朋友的一点建议,如果只想平时随意喝喝,那只要选择自己喜欢喝的茶就行。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是不是古树茶,能从叶底判断出来吗?》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是不是古树茶,能从叶底判断出来吗?》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古树红茶是普洱茶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5398.html

上一篇:如何正确评判普洱茶口感?品饮普洱茶遇到的疑惑

下一篇:普洱茶的一山一味从何而来?普洱茶水分温度光照土壤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