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及名称

2019-12-04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有采摘、萎晾(凋)、杀青、柔制和干燥。其中采摘、萎晾、揉制不存在混同问题,存在混同问题的是杀青和干燥。

普洱茶本是具有攸久历史而曾被广泛饮用并普遍倍受宠爱的茶品,它本有自己原始独立的一系列工序及其名称,但由于从廿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70多年来,茶业界几度忽视并淡忘其独特工艺及品质,长期改制为绿茶,绿茶工序长期渗透人心,而普洱茶工序则在多数当地人脑海中都几乎成为空白。该工艺的诸道工序于廿世纪90年代中期才重新继承并逐步恢复运用,工序整理起步很晚,其工艺的诸道工序及名称为人鲜知,而多数茶人所熟知的则是绿茶工序及其名称。所以就轻率地把绿茶工序及其名称生搬硬套嫁接到普洱茶工序上,造成了全国以致海外茶人对该茶工序及其名称认识上的混乱不清。比如,对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的套用完全脱离该茶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原产地制茶工序的实际,主观意断,使其含意至今混杂不清。

众所周知:普洱茶初产于“西南夷”的滇西南六大茶山,而滇西南的“西南夷”是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后,在先后设于景东和楚雄的”“银生城”及其周边规划出对西南各国的通商贸易区,亦即《蛮书·云南城镇》所载的“银生城……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又如元张道宗《纪古滇说集》所载:“时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也,五诏遂平服,唐册王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府仪同三司。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此皆南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琚巴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昌也。”这使汉商大量出入西南,传入铁锅技术。同时,腾冲范围“腾越”、滇池范围“滇越”和滇东南“南越”“金齿、染齿”等傣族三面渗入车里(版纳),传入土锅(粗陶)。使西南民族从生食转为竹筒、宽叶为炊具的熟食,渐又转为陶、铁锅为炊具,其茶模防内地“锅炒”,但其干燥,仍保持晒干为主,兼晾干或适温烘干。因该茶已普遍经“锅炒至熟”,称为“熟茶”。

此茶的采工序中众人共称的“炒青”(即锅炒杀青),只是单指杀青工序。绿茶或普洱茶工序中的“蒸青”亦即蒸气杀青(锅炒杀青里就兼有蒸气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早期普洱茶传统生晒茶工序中的“晒青”(即日光生晒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而绿茶工序中也先是锅炒杀青(即“炒青”)。然后经揉制,再焙干或烘干(即“烘青”)。可见,与“炒青”并列而相对的“烘青”不是杀青工序,而是干燥工序,亦即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因此,普洱茶毛料初制中的干燥工序,也主要是“晒干”,兼晾干或适温烘干,而不是“晒青”;其杀青仍然是“炒青”。而普洱茶“生晒”工序中的“日晒至蔫”这道工序才是日晒杀青,即“晒青”;然后经揉制后“晒干或晾干,或适温烘干,又是干燥工序。

否则,就让人糊涂了:同样带有“青”字的六种称为“?青”的工序,有的是杀青工序,有的是干燥工序,还有的是杀青工序兼干燥工序,这岂不是乱套吗?!

既然普洱茶是具有攸久历史的饮品,其文化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文化,其工序及其名称也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而凡是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的文化,都是从原本实际中采访和整理出来并尊重原本实际的。在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六大茶山”中的茶叶加工集散地,无论是在倚邦,还是在易武,或是在其它曾建过茶号的古寨,都把锅炒、揉制以后“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作“晒干”,从来没人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但现今许多普洱茶书中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这分明是凭主观的“空穴来风”,或者死搬套用绿茶工序名称。它既不是从原本的实际中来,又不尊重主要原产地原本的实际称谓,既严重脱离实际,又违背历史渊源,是主观捏造的名词。因而它不是历史文化,而是凭空主观文化。如果把“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为“晒青”,那么当地的雨天“阴晾至干”就得称作“晾青”?而38℃左右“适温烘烤至干”就得称作“烘青”或“考青”吗?!

如果我们把绿茶工序中的现今所称的“炒青”工序划分为“炒青”以后“炒干”,那么,上述六种“?青”中就有四种是指杀青,再除去普洱茶的“日晒至干”工序,就只有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了。因此,绿茶工序中的“热烘至干”这道工序不宜称为“烘青”,理应称作“烘干”;普洱茶工序中的“日晒至干”这道工序不该称为“晒青”,理应称为“晒干”。

这样以来,绿茶中的工序是“炒青”以后“炒干”;绿茶中的其它茶的相应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高温烘干”;普洱茶的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晒干”或“晾干”,以及“适温烘干”;普洱茶中传统生晒茶的相应工序是“晒青”以后接着“晒干”或“晾干”及“适温烘干”。这就既不混淆,又不错乱,完全统一起来了:凡是带着“青”字而称为“?青”的是“杀青”工序;凡是带有“干”字而称为“?干”的都是干燥工序。何故明显错误而拒不修正之?莫非死抱错误而拒不改正,是专家严谨表现?

尊敬的专家们,学术是客观实际而不是空穴来风。搞学术是脚踏实地面对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捏造。面对这些客观实际,请不要高抬着“架子”,死护着“面子”放不下来。为了让后辈子孙清楚而明了,应该实事求是,宽怀大度,驳乱反正。

cy316.COM编辑推荐

晒青茶初制环节有哪些工序?


采摘

相关茶书记载:采于晴日无雨时节,上午9:00至下午3:00所采茶青为上品。于香气有很大好处。观察所见:在那卡,初制所收鲜叶无定时;上午鲜叶少,且多为自家采摘;多数鲜叶是下午到傍晚交售。-------这中间有改进的空间么?

摊晾

这一过程现在被称之为萎凋,我们以前叫静置,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教茶农们学会的?鲜叶收来后有一个堆放静置的过程,据说是为了让叶片中的水分丧失一部分,便于下一步杀青的进行,其间的分寸如何把握?摊凉层的厚薄、摊凉时间的长短,没有严格的标准,几乎全凭经验,我想这中间是不是有一个“看青杀青”的手法呢?

我还观察到一种普遍现象:杀青开始后仍有人来交鲜叶,此时收的鲜叶也会一起入锅,显然,这是一种粗糙而偷懒的做法了。

杀青

杀青这一环节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说前二道环节有不足还可以弥补的话,杀青这一环可马虎不得,杀青不好,这锅茶就废了。一次投鲜叶3--4公斤-----看炒茶人的手臂力量,熟练度和锅的大小而定,以不糊边为原则。

杀青中有几个细节要把握:

1)投叶前锅温要预热,如果锅温不足,会导致“锅内发酵”的发生。

2)杀青一定要“透”,大多数有臭青味的茶就是在这一点上做不好;我的理解:所谓杀透,就是要让叶面的温度达一定程度,能使其中的低沸点芳香物质得以充分挥发,“臭青味”就降下来了;“臭青味”重的晒青茶,是杀青不到位的表现,是缺点而不是特点。

揉捻

揉捻之前,要把刚杀青好的茶青抖散在地面上,让其中的热量快速散发;这个环节挺简单但重要,工艺还是不太会有问题。

揉捻也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在杀青正确的前提下,茶的滋味形成就是由这一环节决定。手工揉捻是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要求做到重手揉捻,条索紧结,茶汁要析出在叶面上。(我在班章看到的手工揉捻要求完全不同,大多为中泡条,这中间的区别的缘由何在?)

日晒

将揉好的茶青匀称地抖散,并搭薄堆过夜,第二天待太阳出来时,把茶青薄薄地摊在篱笆上晒干,最好是一次性晒干,品质极佳。

什么是正确的晒青茶初制工艺?哪些细节要把握?等等都是很累心思的;一款好茶的产生除了做茶人的用心,还要有上天的眷顾,单纯喝茶的人是幸福的!

传说中的普洱茶初制古法真的存在吗?


普洱茶还有什么古法没被发现?初制环节的杀青中藏着什么古法?撒面的普洱茶饼只是为了好看吗?

如何发现这个潜藏多年的古法?

这个古法的发现,是在易武七村八寨的探访过程,第一次去张家湾采访的时候,我们跟当地人聊到一个话题:之前是怎么做普洱茶的。

当时问:以前茶叶采摘回来,你们是怎么处理鲜叶的?

当地人回答:鲜叶采摘回来之后,大家围在一起捡鲜叶,按照芽尖,二梭等标准进行挑拣。

这个步骤就跟我们现在普洱茶的制作完全不同,我们现在鲜叶一回来就是摊凉。

当地人说,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这样的,一家人要先把芽尖挑拣出来,再把二梭茶捡出来,为什么要这样捡出来呢?是为了杀青的时候分开杀青,而且二梭茶杀青之后还要捂一夜。

分开杀青是普遍存在的吗?

这个过程刷新了我们现在普洱茶制作的一个基础认识。

在探访的时候,我们还在想,是不是只有张家湾这个地方是这么做,毕竟藤条茶也是张家湾这个地方的一种特殊存在。

带着这个疑问,在去到其他村寨的时候,我们一一询问了当地上年纪的人,结果发现,这个做法在之前的易武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勐腊县志中那些读不懂的名词:尖子,尖飞,二梭……原来都是来自于这种初制工艺中的古法。

撒面的茶饼是为了好看吗?

还有一个之前我们的理解错误,就是觉得撒面茶是为了好看,在探访中我们发现,其实不是为了好看。

撒面其实是一种拼配方法,表面上那些撒面的芽头是完全没有进行杀青的,而是直接晒干后进行撒面。

过去我们追寻古法,都是精制环节的古法,比如石磨压饼,过去的易武分工很细,有一些师傅就是负责石磨的,有些是负责采摘,还有负责制作的,而发现初制环节中的古法,还是第一次。

至于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杀青?更多的关于这项古法的故事可以去《易武与古六大茶山》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中对古法还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前发酵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古法古道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解读普洱茶名称(一)


普洱茶,是一个茶类名称,同时,也是商品名称,为区别于他人,所有生产商在注册商标后,还会对自己生产的普洱茶冠个商品名,这个做法,和其它商品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如此一来,就对消费者产生了困扰,要从商品名称上判别商品的内在物质,是需要一定知识的。当然,普洱茶的商品冠名,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地名为商品名,这个在普洱茶的冠名上尤为多见,不管大厂,小厂,作坊都会采用,如大益的易武正山,下关的布朗老树沱茶,勐库的冰岛,陈升的老班章,这个起名方法,简单直接,能直观的告诉消费者,这个茶的产地信息。而在某些情况下,普洱茶的产地是消费者所最关注的。当然,对于新入茶友而言,却需要好好的背背云南几个产茶州县村寨的地名了。

二、使用唛号命名茶品,使用唛号,应该追溯到中茶公司年代,为分清当时下属四大工厂生产的茶品,中茶公司制定了茶品命名的规则,由此也产生了唛号这个说法。由于在使用唛号命名的茶品中,有极大部份获得了很高声誉,故此,即使四大工厂在自主经营后,也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唛号。更有甚者,有后进工厂还新创唛号为自己茶品命名,这不是不可以,只是让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罢了,因为中间已无任何规律可循。

三、纯商品化命名,这个命名方式,是所有商品最普遍的,同样也适用于普洱。起名的时候,想必厂家也是用了心的,总归和产品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可惜,对于消费者而言实在不好理解。以这种方式命名,是需要具备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的,不知道是否所有厂家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要了解和理清这些茶品,是没有任何借鉴的,唯有不断的关注。

当然,在日常的品茶中,喝茶者(消费者)也经常会使用一种非常具有清晰明确指向的约定俗成的茶品称谓,这种不是由厂家或经销商确定的,却获得他们肯定的称呼,最后,成为了该茶最权威的官方名称,这也许是普洱茶名称最有趣之处罢。

普洱茶入门:解读普洱茶名称


普洱茶的名称有一定规律可循,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普洱茶名称。

一、以地名为商品名

这个在普洱茶的冠名上尤为多见,不管大厂,小厂,作坊都会采用,如大益的易武正山,下关的布朗老树沱茶,勐库的冰岛,陈升的老班章,这个起名方法,简单直接,能直观的告诉消费者,这个茶的产地信息。而在某些情况下,普洱茶的产地是消费者所最关注的。当然,对于新入茶友而言,却需要好好的背背云南几个产区的名字。

二、使用唛号命名茶品

使用唛号,应该追溯到中茶公司年代,为分清当时下属四大工厂生产的茶品,中茶公司制定了茶品命名的规则,由此也产生了唛号这个说法。由于在使用唛号命名的茶品中,有极大部分获得了很高声誉,故此,即使四大工厂在自主经营后,也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唛号。

三、纯商品化命名

这个命名方式,是所有商品最普遍的,同样也适用于普洱。起名的时候,想必厂家也是用了心的,总归和产品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以这种方式命名,是需要具备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的。

当然,在日常的品茶中,喝茶者(消费者)也经常会使用一种非常具有清晰明确指向的约定俗成的茶品称谓,这种不是由厂家或经销商确定的,却获得他们肯定的称呼,最后,成为了该茶最权威的官方名称,这也许是普洱茶名称最有趣之处罢。

普洱茶各种基础名称解析


大家在了解普洱茶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小树茶”、“大树茶、古树茶”、“纯料”、“拼配”“明前”、“谷花”等名称,那么这些名称具有什么意义呢?

1、小树茶,种植年限在30年左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人为干预其生长,密植栽培型茶树,也有人称为“放荒茶”。树种有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小乔木型有明显的主干,叶片为中型,灌木型没有有明显的主干,树形矮,叶片小。

2、大树茶、古树茶,百年以上乔木型古茶树,叶片大,芽头粗,茶农俗称“大树茶”。由于树大根深,古树茶能吸收土壤深层的矿物质,使茶叶据有独特的“山头味”,经久耐泡,回味悠长。这种原料深受各地茶友追捧,价格偏高。

3、纯料,一般用于大树茶、古树茶,纯料这个词一直颇具争议,目前市场对纯料的认定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古树纯料,不同山头,不分季节,只要是“大树茶、古树茶”,就是纯料。

(2)季节纯料,同一季节,不分树龄。 

(3)茶区纯料,同一片区域,不分树龄,不分季节。 

(4)树龄纯料,同一片区域,在“明前”分树龄采摘,此类原料要求较为严格,一般是茶商自采。

(5)单株纯料,以一棵茶树为原料,一般是区域内树龄最大的茶树,此类原料是普洱茶爱好者心目中的“王者”。

4、拼配,以不同区域,不同树龄,不同季节,不同树种,不同发酵度来进行合理搭配,创造出更优质的普洱茶产品。拼配的优点是可以“优劣互补”,更能迎合人们对普洱茶口味上的追求,是一种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艺术。

5、明前,即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本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也有部分普洱茶商用“明前”来突显茶叶的采摘时间。

6、谷花,即谷子开花之意,秋茶的另一叫法。以江南地区谷花时节不同,多于9月至11月采摘。

精灵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由来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

云南普洱茶渥堆工序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又有记得能真真正正了解普洱茶渥堆工序呢?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经过这道特殊工序,叶内的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黑茶特有的色、香、味。渥堆要求有适宜的条件。场所要清洁,无异味,无日光直射,室温保持在25℃以上,相对湿度在85%左右。

渥堆要求操作很细。一、二级叶初揉后解散团块,堆在篾垫上,厚15-25厘米,上盖湿布,并加覆盖物,以保湿保温,促进化学变化。在渥堆进行中,应根据堆温变化情况,适时翻动1-2次。三、四级叶初揉后不需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成高100厘米,宽70厘米的长方形堆,并再加覆盖物。一般不翻动,但堆温如超过45℃,要翻动一次,以免烧坏茶坯。如初揉叶含水量低于60%,可浇少量清水或温水,每百公斤茶坯喷水6公斤左右,并要喷细、喷匀,以利渥堆。在渥堆过程中,为做到保温保湿,还要注意将茶堆适当筑紧。但不能筑紧过度,以防堆内缺氧,影响渥堆质量。

渥堆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春季12-18小时,夏、秋季8-12小时。渥堆程度,以掌握茶堆表面出现由热气凝结的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青气消除,发出酒糟气味,附在叶表面的茶汁被叶肉吸收,黏性减少,结块茶团一打即散为适度。渥堆不足的茶坯,叶色黄绿,有青气味,黏性大,茶团不易解散。渥堆过度的茶坯,摸之有泥滑感,有酸馒气味,用手搓揉时叶肉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状,叶色乌暗,汤色浑浊,香味淡薄。因此,渥堆过度茶叶不宜复揉,应单独处理,不与正常茶叶混合。

关于渥堆的理论目前茶学界有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和湿热作用等三种学说。但一般认为在渥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热作用,同时也不否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水热作用的主要方面是茶坯水分。如茶坯含水量过低,堆温就不容易升高。实践证明,只要茶坯含水量控制适当,即使堆温稍有变化,对渥堆质量影响也不大;相反,如含水量控制不当,即使堆温掌握再好,也会影响渥堆质量。渥堆茶坯含水量以60%%-65%为宜。过高茶坯容易渥烂;过低,渥堆进程缓慢,化学变化不充分。渥堆需要适宜的堆温,堆温以30-40℃,不超过45℃为宜。在渥堆过程中,堆温是逐步上升的,如开始为30℃,24小时后可升到43℃。随着堆温的上升,化学变化加速进行,因而茶坯的色、香、味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当渥堆进行到16~18小时,堆温升到36-38℃,叶色呈暗黄色,酒糟气味浓烈,黑茶品质特点已趋于完美。

经过渥堆,茶坯的色、香、味都有变化,这是内含物质化学变化的结果。鲜叶经过高温杀青,酶的活性已被破坏,但在水热作用下,茶多酚的非酶性氧化仍在进行,所以茶多酚逐渐减少,尤以渥堆过程减少最多。

在渥堆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叶色,由绿色变为黄褐色,这与叶绿素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经杀青、揉捻、渥堆到干燥,叶绿素含量仅存14%左右。以鲜叶中叶绿素含量为100%%,则杀青叶为79.34%,揉捻叶为71.19%,渥堆叶为35.86%。另外一些色素如胡萝卜素(橙色)、叶黄素(橙黄素)、花黄素(黄色)和花青素等在初制过程中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对茶汤和叶底色泽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茶叶色泽的变化,除受上述各种色素变化的影响外,还受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影响。此外,在渥堆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糖类也有变化,茶多酚氧化的中间产物与氨基酸结合产生一种香味物质,这些都对黑毛茶香味产生良好影响。

普洱茶(熟茶)散茶的加工及工艺介绍步骤哪些工序


普洱茶(熟茶)的加工分为原料准备、潮水、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仓贮陈化等过程。

原料的准备:普洱茶原料,通过筛分、拣剔,干燥,使水分保持在10%以下。对水分、杂质进行检验合格后,即可付制。

潮水:普洱茶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前在普洱茶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拌匀后即可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

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品质的实质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及茶叶的湿热作用使其内含物质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分解、降解等一系列反应,从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特有的品质风格。影响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的因素很多,其中以叶温、茶叶含水量、供氧等尤为重要。

翻堆:翻堆必须掌握好发醇程度、发酵堆温、湿度及发酵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翻堆般翻堆间隔5~10天,视后发酵场地、堆温、湿度及后发酵程度来灵活掌握。翻堆时要打散团块、翻拌均匀,严格控制堆温在40~65℃,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呈现红褐色时,即可进行摊晾干燥。

干燥:普洱茶(熟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晒干也尽量少用,普洱茶(熟茶)干燥宜用室内通沟法进行通风晾置干燥。通沟按每隔50~80厘米顺序通沟,下一次按反向进行,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13%以下即可起堆进行分筛。

筛分:普洱茶后发酵(微生物固态发酵)结束后,通过抽样审评,即可按品质差异、级别差异进行归1堆。再按普洱茶成品茶要求配置筛号筛分。各级别对样评定,进行分别堆码。筛分好的级号散茶可以分装包装销售,也可以蒸压后做成紧压成型茶拣剔:拣剔是把茶叶中的杂质除去,即剔除非茶类夹杂物,拣净茶果、茶梗。

拼配匀堆:拼配匀堆指根据茶叶各花色等级筛号的质量要求,将不同级别、不同筛号、品质相近的茶叶按比例进行拼和。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序


普洱茶从茶芽到成品,先后要经过采摘、加工和包装。

一、采摘过程又分为采摘和集放

采摘工序

采摘———要注意老嫰长短适当,采茶时,至少须留一片新叶并修除旧叶,以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并便于发芽。

因而,茶树上一芽二叶者最多采一芽一叶;一芽三叶者最多采一芽二叶;一芽四叶者最多采一芽三叶,但叶距较稀者也只宜采一芽二叶。其中以一芽三叶而留一叶者最为适当;一芽二叶的稚嫰者一般暂不采。

集放———将鲜叶边采边盛放在包内或箩内等。

二、加工过程分为初制和复制两段工序

初制工序一般包括摊晾、挑检、杀青、揉捻、散晾、干燥;

复制包括筛选、配料、称重、气蒸、揉包、压制、解袋、再干燥;

1、初制工序

摊晾———将采回家的鲜叶及时摊晾,使它散发并脱去多余水分。

挑检———对采摘较老的鲜叶在杀青前的摊晾过程中,剃除较老的叶片和梗,以便茶叶杀青均匀。

杀青———普洱茶传统杀青方式是采用锅炒的炒青,炒青是以铁锅或锑锅等炒,使鲜叶萎焉。

揉捻———对杀青后的蔫茶加以适度搓揉,揉捻宜顺时针或反时针定向转揉,不宜压揉、推揉或变向转揉,以揉到有粘黏感且叶片裹成紧条并成卷曲状为宜,到半干时再揉一道为佳。

散晾———将经过揉捻的茶抖散并摊开,以免成团或受闷而变味。

干燥———使散摊后的茶干燥,它分为日晒、阴晾、热烘、火烤四种。日晒最优!

挑检———挑检出散茶中的老黄片。若茶商自己初制毛茶,挑检工序就并入复制阶段的筛选工序。

2、复制工序

筛选———将干毛茶中的优与劣和整与碎分开的工序,对于同样的毛茶,筛选的程度不同,所制作的茶叶质量便不同。

配料———将筛选好的条索、色泽、滋味、气味中至少有其一不同的毛茶,作互补性地混合的拼配工序。

正常者分为五种配方:

同地且同类却不同季的茶相拼配、

同地同类也同季的异色茶相拼配、

同地同类又同季的异味茶互补性拼配、

同地同季的相似茶相拼配

同类同季的异地偏味茶“互补性”拼配

配方不同,所制茶的质量、等级、成本等都各异。有的还以同地同季而不同类的茶相拼配,甚至是以同季同类的异地非偏味茶相拼配,以致使所制的茶以次充好或严重冒牌。

称量———将茶装进蒸筒内,用秤称出预定数额的毛茶,并放置内飞。

气蒸———把盛有称量好的毛茶的蒸筒放到蒸气孔上蒸到柔软。

揉包———把蒸软的茶倒入压茶袋内初步揉成饼状,并按规范扭结袋口。

压制———把揉好的茶包口朝下放在平板上,用窝朝下的石模水平而适当用力正压到茶袋上,并站立到石模背面匀力摇动,或者用其它模具使茶叶成所需的饼形或团形。

解袋———把压制成形而且冷却后的茶饼从袋内取出,整齐地放到晾架上。

再干燥———把压制成型的茶饼阴干、晒干或在低温下烘干。

三、包装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

内包装———以专用包装棉纸将干燥后的茶饼按规范包装好。

外包装———用回潮到不脆的笋叶按规范包装,并以竹篾捆扎。

普洱茶不同名称及其说法


喜欢普洱茶的人,一定会经常听到古树茶、大树茶、老树茶、小树茶、乔木茶、灌木茶、台地茶(云南当地人称“坝子茶”)、高山茶(云南当地人称“山头茶”)、生态茶、有机茶等称谓。那么,怎样去区分它们呢?它们各自又具有什么特点?哪一种更好?古树茶真有那么多吗?

我2007年开始亲赴云南收购普洱茶,至今已有7个年头,跑云南的次数也有12趟之多了。每跑多一趟,我对普洱茶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在临沧市邦东乡昔归附近,当地人很少使用“坝子茶”或“台地茶”这些谓称,也很少讲“山头茶”,他们一般只分大树茶、小树茶、生态茶。那里山高谷深,海拔相差很大,位于澜沧江边上的忙麓山,虽然海拔只有700m上下,但茶叶的品质却是相当的好,忙麓山的茶,是昔归茶当中价格最高的。

同属于临沧的勐库镇,镇中心是一个四面高山环绕的盆地,当地人管这种地形叫“坝子”。坝子上种的茶叶就被称为坝子茶,或台地茶。也有人称之为低山茶园茶。坝子茶多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种植起来的,基本上都属于小树茶的范畴。它的特点为“矮化密植”,呈灌木状。其优点是收效快,单产高。这类茶的不足之处是香气较差,苦涩味重而难化。

相对坝子茶而言,在坝子周围的高山上种植的茶就被称做山头茶了。山头茶中既有大树茶、古树茶、老树茶,也有小树茶等,其中小树茶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山头茶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种植的,故很多人称其为高山新茶园茶。它们主要也是密植型的,多株多行密植成竖列式,呈灌木状,有些还与核桃等经济作物混生,这种茶园一般要施以较多的土杂肥或复合肥,单产高,品质佳,采摘方便,是云南茶业的支柱茶园。云南省的生态茶、有机茶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有相当部分茶园采用等高条植的方法,单株单行种,但间距较小,由于年代较早,这部分茶树有一些已经长成乔木型的老树茶了,当地茶农基本上都把这部分茶并入大树茶之列。

山头茶当中,最难得的就是大树茶了。大树茶的种植方式与小树茶不同,它不是密植型的。在比较陡峭的山坡地,多采用等高条植的方式,单棵单行种植,间距大,一般达到1.5米以上,而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则多采用满天星的种法,因此有人称其为“满天星茶园”。

据统计,这类茶园的面积约占云南全省茶园面积的7%,它们基本上是民国及以前种植的,茶龄多为百年到六百年之间了。因此这类大树茶又被称为古树茶。古树茶高度普遍在2米到5米,树干基部的直径多数在20cm以上,属于高大乔木型,茶树身上被很多青苔和螃蟹脚等寄生类的植物依附。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部分基部很粗的古茶树被砍断矮化了,这部分被当地茶农称作砍头茶的茶树采收后则被称作老树茶。古树茶有些也需要施肥管理,施肥难度大且方法比较讲究,茶农一般先将树基周围的泥土刨开,然后将土肥或复合肥放下去,再将土重新掩回,填埋好,压实。并且施肥必须在临近下雨或下雨时,这样才有利于肥料渗透进土壤后再被根系充分吸收。

古茶树的生长环境一般都很自然,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宜人;另外,周边地区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性保存较好,因此鲜有虫害,无须喷药杀虫;大树茶生长在高海拔山地,那里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度大,芽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的数量多,而夜晚气温低,一方面可以减少呼吸消耗,保存较多的有机物,另一方面,茶树体中的果胶物质充分发育,芽叶中果胶含量增加,因此,茶树生长茂盛,茶叶品质优异。

另外,山高谷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使得湿润的水汽化为层层云雾,缭绕徘徊于群山之间,增强了光照的漫射效应,茶树是喜阴耐阴植物,在漫射光的作用下,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枝条向外展开,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具光泽,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增加,而粗纤维含量减少,嫩度更持久,而涩类物质的茶多酚不多不少,相对平衡,因此茶汤的饱满度较好,苦涩味较均衡,而芳香度和鲜爽度却得以提升。

每年春茶时,云南的大树茶都要比小树茶迟十天左右才采,大树茶的生长成熟天数明显长于小树茶,所以,大树茶更肥硕,更耐泡。因大茶树的叶子更大、更厚(相对于小茶树而言),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茶汤口感更醇、更甜。

所以,大树茶往往外形肥壮,色泽油亮,手感重实,叶底的柔韧性好,茶汤香气高扬,绿艳油亮,口感清甜、绵柔、充实,生津回甘稍慢且柔,如汩汩细泉,绵绵不绝,滋味前后变化不剧烈,耐泡度好,韵味悠长。(原题《得天独厚大树茶》)

普洱茶关键词——茶多酚


古语说,“不苦不涩不为茶”,这其中的苦与涩便来自茶多酚。身为茶之故乡的中国,发现和利用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可直到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杨国贤才从茶叶中提取了有效成分——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质、茶单宁。因其大部分能溶于水的特性,所以又称水溶性鞣质。茶多酚的总含量约占鲜叶干物质的15%~30%,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更高,能达到30%~40%。由于这种物质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茶多酚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影响很大,也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物质之一。

茶多酚主要是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等4大类物质组成。其中儿茶素含量最多,一般占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百分之七八十,它是形成不同茶类的主要物质,具有强烈的收敛性,苦涩味较重。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青素,多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茶叶中,分别为黄酮和黄酮醇类。花青素又称花色素,具有明显的苦味。酚酸的含量很少,味道苦涩。

根据茶叶品种来看,大叶种茶树的茶多酚含量比小叶种的要多,所以大叶种茶叶相对耐泡。根据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来看,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是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含量最低。普洱生茶是大叶种茶,是茶多酚含量最多的茶,可是它经过酶促氧化,又会变成茶多酚含量最少的黑茶(普洱熟茶)。普洱茶在酶促氧化的过程中,茶多酚不断的转化成茶褐素,以至于茶的苦涩味会逐渐褪去,变得顺滑醇和。茶的汤色也会随着茶多酚氧化过程由黄色逐渐变为红色、酒红色、褐色;香气也会由最初的高扬的香气变成陈香等。

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人体生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的抗氧化性上。普洱茶抗氧化作用的环节可能很多,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茶多酚氧化还原电位低,能提供质子与体内自由基结合,来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避免生物大分子损伤,并能抑制细胞色素参与亲电子代谢物的形成。茶多酚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是普洱茶降低LPO值(有害过氧脂质)的主要物质基础。

此外,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解毒和抗辐射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以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茶多酚具有抗血栓、降血脂、抗癌防癌、抗病毒、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如今,茶多酚已经作为药品、食品添加剂以及化妆品的原料广泛应用。

普洱茶的品饮关键


饱满度是品鉴春茶的关键,也是鉴别春茶与秋茶品感体现。春茶饱满度一入口就比秋茶高,秋茶的汤质相对较薄,春茶汤入口后,感觉舌面和上颚之间有凝聚的感觉,而喝秋茶你就会感觉到是汤水,是分散在舌面四周,饱满度相对没有春茶的丰厚,好的大树茶,正常冲泡10多泡,喝不出水味,喝到最后,感觉茶滋味减弱了,但也一定不会出水味的,品出水味来,也意味着这款茶不耐泡,饱满度稍差,对收藏效果不利。

新茶苦涩是正常的,正是普洱茶转化出甘甜和生津的基础,但新茶的苦涩必须化得快,化得越快越好,苦涩化不掉的茶无需考虑,苦涩化得慢的茶日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转化,得储藏更长时间才会有好表现,藏生茶时间因素肯定要考虑的。甜度是因个人口感差异而存在差异,但是甜度应该在品茶初始就要感觉到,因为品到中后期,甜度会给回甘覆盖,品到后面淡薄甜,那是尾水的甜,而不是甜度了。

品饮期间查看茶底这点非常重要,好的茶底,叶片完整度高,好杀青茶是清一色,不会有杂色、红梗、烂叶等问题,一般正常的茶底是墨香,很少会有甜香感,茶底颜色应该是黄绿色,大树茶叶脉较粗,叶子厚薄度不是检验树龄大小或春秋茶的标准,只有从品鉴的茶汤滋味和茶底弹性度中,了解到茶的仓储、茶区、树龄以及后期能量等信息后,收藏的茶品才会高枕无忧(仓储有要求)。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及名称》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1373.html

上一篇:茶在囧途

下一篇:勐海味:谈水,谈熟茶的气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