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传说中的普洱茶初制古法真的存在吗?

2019-12-04

普洱茶还有什么古法没被发现?初制环节的杀青中藏着什么古法?撒面的普洱茶饼只是为了好看吗?

如何发现这个潜藏多年的古法?

这个古法的发现,是在易武七村八寨的探访过程,第一次去张家湾采访的时候,我们跟当地人聊到一个话题:之前是怎么做普洱茶的。

当时问:以前茶叶采摘回来,你们是怎么处理鲜叶的?

当地人回答:鲜叶采摘回来之后,大家围在一起捡鲜叶,按照芽尖,二梭等标准进行挑拣。

这个步骤就跟我们现在普洱茶的制作完全不同,我们现在鲜叶一回来就是摊凉。

当地人说,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这样的,一家人要先把芽尖挑拣出来,再把二梭茶捡出来,为什么要这样捡出来呢?是为了杀青的时候分开杀青,而且二梭茶杀青之后还要捂一夜。

分开杀青是普遍存在的吗?

这个过程刷新了我们现在普洱茶制作的一个基础认识。

在探访的时候,我们还在想,是不是只有张家湾这个地方是这么做,毕竟藤条茶也是张家湾这个地方的一种特殊存在。

带着这个疑问,在去到其他村寨的时候,我们一一询问了当地上年纪的人,结果发现,这个做法在之前的易武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勐腊县志中那些读不懂的名词:尖子,尖飞,二梭……原来都是来自于这种初制工艺中的古法。

撒面的茶饼是为了好看吗?

还有一个之前我们的理解错误,就是觉得撒面茶是为了好看,在探访中我们发现,其实不是为了好看。

撒面其实是一种拼配方法,表面上那些撒面的芽头是完全没有进行杀青的,而是直接晒干后进行撒面。

过去我们追寻古法,都是精制环节的古法,比如石磨压饼,过去的易武分工很细,有一些师傅就是负责石磨的,有些是负责采摘,还有负责制作的,而发现初制环节中的古法,还是第一次。

至于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杀青?更多的关于这项古法的故事可以去《易武与古六大茶山》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中对古法还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前发酵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古法古道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传说中有六味?


普洱茶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几种普洱茶味吧:

1、甜: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梦寐以求的。经过长期陈化,普洱茶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出甜的味道。

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明显。茶中的淡然甜意清雅且对健康无害,与浓糖的甜腻有所区别,如以生茶茶菁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淡然而悠然,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

2、苦:苦本是茶的原味,普洱茶之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的效果。以比较幼嫩等级的茶菁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至于对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程度,而泡出适当的苦味茶汤。

3、涩: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多年的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成份,普洱茶是大叶种茶菁制成的,所含的茶单宁成份比一般茶叶来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郁,也是涩的口感特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肌肉收敛,而生津作用。涩可以增加普洱茶汤的刚强度,也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

4、酸、水: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普洱茶品茗时当然不希望有酸、水味出现。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带酸味的普洱茶,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而水味带给人稀弱败坏而不新鲜的感觉,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品者所排斥接受的。

5、无味:大多数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最极品的味道。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能体会到如此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是唯普洱茶独有了。

普洱茶中是什么在演绎着传说中的韵味?


韵味一词的发明,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含蓄的意味、情趣的风味。

一开始,韵味并没有用来表达一款茶,更多的是用来说诗词歌赋的美妙绝伦,诗词歌赋的表达并不是用今天的普通话,而是达官贵人吃饭喝酒时的一个节目,无奈古时候没有录音机,都不知道是咋唱的。从音乐的7个基本音律全球通用来看,好像这玩意儿,人类都这么玩的。看《笑傲江湖》里面的琴箫合奏,其实也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我并没有听出有什么高山流水,金庸先生没把歌谱写下来,导致听起来怪怪的,没有韵味。

把韵味一词放到茶叶里,也是近些年的比较盛行的说法。那么,既然要运用,就得能准确表达出来,否则就是子虚乌有的玩意儿。对于一款茶,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让人觉得是韵味或者说有韵味?其实很简单,韵味演绎的前提条件是“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何来的韵味呢?

比如说汽车喇叭声,听30秒,因为它不变化,人就会烦躁不安。韵味既然这么高大上,那一定是要让人愉悦才对。换一个说法,当我们听一首悠扬的歌曲,比如邓丽君的《你怎么说》,如果你喜欢,前奏响起就会很舒服,那种循序渐进的音律变化,叫走心。换成茶,也成立,有哪些指标的变化能演绎好一款茶的变化呢?

一、香型

每一款茶,嗅觉都会有内容可以识别的,好的坏的,都能闻到。但嗅觉是一个体验行为,言传难度较大,一般我们不太喜欢的有堆味、火烟味还有仓味,由于各地气候环境的干扰,这些不太惹人喜爱的杂味,多冲几泡,也就会淡去。同样,好的香气有蜜香、花香、果香等,而且每一泡都有差异,这种呈曲线波动的过程,就是变化。

二、滋味

口腔的感受,是滋味的直接体现,酸甜苦辣咸中任何一种滋味如果持续停留在口腔里,我相信人会很难受。比如说黄连,人见人怕。茶叶的苦,也有像黄连一样讨厌的苦,比如布朗山的一些苦茶,就算是发酵成熟茶,苦同样持续不化不走,喝一次怕一次。但是老班章的苦可以让人喜欢,那种太极式的佛系苦法,刚觉得苦就没了,接踵而至的是甜,而且还是极具攻击性的甜,充斥在口腔里。还有铜箐河的涩,并不是一直存在口腔里,开始会很强,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涩感也在减弱。这种波澜起伏的过程,也是变化。

三、身体

一个人静坐,如果不是天气炎热,通常不会汗流浃背的。但有些茶喝了,就是会让人身体有反应,比如背部、腹部、喉部或者头部都有反应,出汗是一种,发热也是一种,当然有些是在胃部,反胃呕吐。这种身体的反应,还是变化。

如果还要扯远,也可以扯到年份上去,存下来的茶,以上三个指标每一年给人的体验也不一样。

所以,茶的韵味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表达过程,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一款茶,1000个人也有1000种韵味的呈现方式。

一款茶的韵味解读方式需要体验者有更丰富的知识面,比如曼松古树的香气,有些人能闻到且能表达出来的香气,不一定所有人都可以闻到,或者说即便闻到也不知道。比如雪莲花香,有多少人见过雪莲花呢?是什么香,更无从分辨啦。

总之,韵味很难用文字来准确定义,一首耐听的老歌,一杯好喝的茶,都是用殊途同归的方式,让体验者感受到变化之美。

没有变化,没有韵味。

传说中的普洱茶老黄片到底是什么?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普洱茶可以修身养性,能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因为普洱茶和其它饮品不同,需要我们慢条斯理去对待。先整好茶席,再摆好茶具,放上自己心爱的品茗杯,轻舀出清香的茶,再加入刚沸好的热水,坐下来,静待。

世间万物总是讲究循序有度,从选择茶树,采茶,制茶,泡茶也一样。我们今天来主要讲一下普洱茶中的明星-黄片

普洱黄片

什么是黄片?

传统的黄片,顾名思议,当然是黄色的“片”,请注意,不是“条”,是“片”。究其成因,一是采摘粗老,一般表现为第三叶或者第四叶;二是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对于相对粗老的茶青来说,杀青会造成叶片快速失水,而导致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因此,如果不把这部分茶菁挑出来出,那么压成型后容易有花杂的感觉,实在不好看。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老黄片就是“病叶、枯叶”,你就可以微微一笑带过就好

黄片分类

普洱茶黄片一般都指老黄片,就是大家常见的叶大,色黄,质老的那种,但我们专门分了一类小黄片出来,小黄片与老黄片不仅色泽有所差异,就连外形,条索都不一样。

老黄片和小黄片压制成型后的对比

小黄片与老黄片不同,小黄片是嫩薄叶片,通常是因为早春或是干旱,导致叶质较薄、偏黄。另外,很多成条但颜色偏青黄的茶青,也会因为色状不均被单独条件出来,而老黄片,一般是指级别较粗老的不成条,成片的大叶或者老叶。

诸如这类,虽不是黄色,但也会因色状不均匀被挑拣出来

黄片口感

老黄片因为生长周期长,叶片发育成熟度高,叶片内茶多糖含量较高,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低,所以品饮时苦涩度低,茶汤甜度高,但粗老味明显,且因为,叶片革质化明显,所以茶汁出汤慢,耐泡度高,比较适合煮出来喝,若是煮之前,先用火焙烤过,口感更加香甜,在西双版纳,各个山头的茶山老百姓都是这样煮食的,干活之前先浓浓地熬一杯,干活回来之后,还会用茶水泡饭来吃,香浓味美

与老黄片不同,小黄片是早春时叶质较薄的幼嫩茶箐,品饮时不仅苦涩度相对较低,甜度也很高,而且,如果遇到压制之前挑拣过杂质和大片的那种良心产品,不仅没有老黄片那种叶片纤维化后的粗老气,反而香气更加醇和清远,比起细嫩茶青又更加耐泡!最重要的是,性价比高!爱茶的都喝古树头春,爱茶又懂茶的遇到小黄片,喝都舍不得喝,都存着呢!留它十年八年的,那叫“金不换”!

老班章黄片和老曼峨黄片

熟悉我们的茶友都知道,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秒杀的老班章的黄片,连续两年都是刚上线就售罄。受到了茶友们广泛好评。但是由于我们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每年都只能做出少量的老班章小黄片。

今年,为了回馈广大喜爱我们的茶友,我们预留了一些给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茶友。数量不多,所以要抓紧时间了。去年就错过了的茶友,现在可以摩拳擦掌了!(要知道,我家的黄片品质一点不比细茶差!但价格却只是零头哦!)不过很多茶友是今年才接触的茶鲜森,所以,我还是换个姿势,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叶底有丰富的清香,甘草香和新鲜的杏仁香,挂杯是浓郁醉人得蜜香,中后段呈粉香和甜橙的香气,滋味苦度甜度平衡的很好,汤体圆润饱满,肉感十足,生津和回甘不仅来的快还很持久,几杯下肚,满口旷野微风的畅爽。

叶底呈甜香,粉香,还有热带水果酱汁的新鲜,甜嫩的气息,挂杯是预约的甜香和糖香。中后段的叶底以及汤水中有黄芪的粉香和甜。汤体细腻饱满。肉质感明显。生津极其强烈且持久。

虽然现在才压制出来,但料都是春茶的时候就存好了的。因为一直忙着做其他产品,而厂里工人又嫌我“挑三拣四”的,麻烦,所以都年底了,才顾过来帮我压制。单人工挑拣就花了三天的时间,之后又过了两次静电,再加上留的时间有点长,损耗竟然接近10%,这点也是我没有料到的。不过,为了能给大家做出干净卫生的好茶,这点损耗,也是值了。

口感方面,汤水细嫩,一点不像黄片,再加上都头春茶挑捡出来的黑条,还有很多筛出来的芽头,所以细嫩之余,还很饱满。苦底当然不如细茶那么重,喝下来会更甜润适口一些,不得不大肆炫耀的就是,回甘生津却和细茶一样又快又持久!以往大家喝黄片都是喝点甜水,我家的老班章黄片却喝的是汤水细嫩和回甘迅猛。爱喝茶的你,还在等什么?

特别提醒:因为刚压制出来,还得再跟大家唠叨一下,水汽还是有的,不过,给它三个月就能艳惊四座!这是我保证的!大家放心大胆地拍吧,建议多拍,以存为主!

购买及煮法

投茶

冲泡时:

将备好的黄片茶以1:16-1:20之间,根据自己喜好在进行调节。

冲煮时:

将备好的黄片茶以1:50的茶水比例投入壶,该壶容量1000ml,因此投入15g-20g黄片茶为宜。

1.注水

向壶内缓缓注入水,水不宜满,避免煮茶期间因茶水沸腾而外溢。

2.煮茶

打开煮茶器开关,开始煮茶,待茶水沸腾,茶汤颜色呈橙黄透亮时即可。

3.出汤

将煮好的茶汤倒入茶杯,享受黄片带给你舒适的口感。

4.注意事项

整个冲泡过程中,请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喝茶,修的是心。普洱黄片茶只是介质,不一样的是自己,不是普洱茶。在茶的香气里,体味着人生百态,如果你还是不懂如何泡茶,不妨来茶鲜森来学习一下。

认识传说中的古树茶:杭州湖畔居品普洱


神侣中国行:正确认识古树茶,理性消费普洱茶。

根据官方数据,2017年云南茶园面积619.5万亩,茶叶产量38.7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13.9万吨,红茶产量7.7万吨,绿茶产量7.6万吨,其它茶类产量0.2万吨。古树茶有多少产量,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数据。江湖传闻,3000-5000吨。总的来说,古树茶产量真的不多。名山古树茶,更是少之又少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市场上小树茶、台地茶几乎消失了,随处可见古树茶,名山茶(如老班章、冰岛、昔归)几乎茶店都会有,试问又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几人能喝懂?

活动嘉宾:普洱茶界“神雕侠侣”木嘎&艳子

品鉴茶品:

第一组:2017年曼松小树茶&2017年革登古树茶

第二组:2006年勐海小树茶&2006年易武古树茶

第三组:2015年小树熟茶&2015年古树熟茶

神侣观点:

观点一:小树茶也有价格高的,古树茶也有价格低的,不要小看了小树茶,也不要高抬了古树茶;

观点二:从同地区同期茶品陈化效果来看,相对而言,古树茶有优势;

观点三: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三好普洱茶,古树熟茶在后期陈化中占有一定优势;

观点四:健康有序的产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普洱茶的真相应该让更多从业者和消费者了解。

意义:

通过不同年份、生茶、熟茶三组六款普洱茶对比品鉴,甄别小树茶与古树茶的差别,正确认识小树茶与古树茶的价值,最终,理性消费普洱茶。

湖畔居茶楼

三面云山,一水抱城。千百年来,杭州让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萦。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忆杭州,最让人恋恋不舍的,当然是西湖。在湖滨六公园,一幢砖红色屋顶的小楼格外亮眼。倚湖临城,连岗三面,在水一方。它,就是杭州人心中的第一茶楼——湖畔居。

1998年8月,湖畔居茶楼正式成立。20年来,它一直以“树立西湖窗口形象,提供一流优质服务”为企业宗旨,以打造“中国茶楼第一品牌”为目标。目前除湖畔居湖滨店外,还下设湖畔居花港店、湖畔居曲院店、湖畔居城市阳台店等,经营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

茶楼现有员工170多名,初、中级茶艺师40余名,高级茶艺师30余名,茶艺技师7名,是全国同类茶楼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单位。

湖畔居先后被授予首批中国五星级茶楼,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全国唯一一家茶楼),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还拥有杭州市著名商标等。

普洱茶初制加工流程详解普洱茶初制流程


何为普洱茶的初制?

云南晒青毛茶的加工制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初制,到厂加工称之为精制。初制与精制有何不同呢?

从茶树上采摘鲜叶到摊晾到杀青、揉捻、日晒的这个干燥过程,我们称之为初制加工,以上流程加工的场所称为初制所;到厂之后的加工包括挑拣、蒸压、干燥、包装、上市,这些流程我们称为精制加工。

普洱茶初制加工的详细流程

采摘-摊晾-杀青-摊晾-揉捻-日晒

采摘

初制的第一道流程就是采摘,采摘可以按照我们所需的标准分为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

摊晾

采摘完成之后进行摊晾,摊晾有一种说法叫做“摊晾、失水、不发酵”,如果长时间摊晾就会造成茶叶过度失水发酵产生茶红素,在后期品饮中会有红茶的味道。

杀青

第三项是杀青,杀青分为铁锅杀青和滚筒机器杀青,以铁锅杀青为例,铁锅杀青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高温杀青,高温杀青锅壁的温度会达到300多度,鲜叶在杀青过程中温度也很高,因此不能快速抖水,如果抖水太多就会导致茶叶发干、焦边,产生糊片,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高温焖炒的方式,让茶叶中的水分通过起温“闷捂”的方式散失出去,这种不是很理想的杀青方式。第二种是低温杀青,锅壁温度一般控制在250~260℃之间,这样我们可以采用抖水的方式散失水分。

揉捻

在杀青完成之后要进行揉捻,杀青和揉捻之间还有一道程序:摊凉,这样揉捻出来的茶汤色泽才会比较清。为什么热揉的茶叶容易浑浊呢?因为茶叶即使杀青完成后,里面还有很多水分,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下,细胞壁破的比较快,内含物质溶出较多,这样汤水就容易浑浊,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晾凉后再进行揉捻。

揉捻又分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揉捻方式各有利弊,手工揉捻的均匀度不够,机器揉捻较为均匀,但是容易出现芽头和叶梗分离的状况。

热捂(不属于标准滇青工艺范畴)

杀青完成后还有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叫做热捂,热捂并不是普洱茶毛茶的一种制作方式,但是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做茶,杀青完成后不及时摊开晾,而是把茶叶堆在一起,捂上3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属于黄茶的制作工艺,可以让茶叶产生更多的茶黄素,茶叶泡出来后汤色油亮,甜度很高,后期存放中口感表现不如不经过热捂的茶叶。

日晒

日晒干燥分室外直接日晒和在晾棚内日晒,这两种干燥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在室外晾干,有些人喜欢在晾棚内晾干,在晾棚内晾干的卫生条件相对更高一些。

普洱茶功效大起底:传说中的减肥神器,烟酒毒的无敌克星


又是普洱茶的功效,要不要这么老生常谈?不就是减脂、降压吗,还用得着说来说去的吗?稍安勿躁,今天我们就当场对普洱熟茶来个大起底。首先我们先谈谈它的身世。普洱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色泽褐红、滋味醇厚、芳香独特。接着我们就将它的各项技能逐一展示出来:

1、传说中的减肥神器

从前我们会使用BMI去看一个人是否在标准体重范围,然而那已经是过去时。目前当红炸子鸡是“体脂肪”,也就是脂肪含量占整个体重的比重。通常女性体脂肪率高于30%,男性高于25%便属于高脂族。许多人体重标准,体脂肪超标,再瘦也是个“瘦胖子”。在此呼吁,别再用修仙的饿瘦方法了,针对确确实实减脂肪,普洱熟茶是不错的选择……

2、烟酒毒的无敌克星

香烟美酒很多人欲罢不能,但烟酒伤害却又真实存在。吸烟的受害者首当其冲是肺部,每天吸烟30支的人,肺部一年间收到的香烟中放射物质的辐射相当于皮肤在胸腔X光机上透视了300次,强大的辐射遇上普洱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便可被减轻。而普洱茶中茶多酚的抗自由基能力又可大大抑制吸烟引发的肿瘤。茶中的维生素C也使缺乏维生素C的烟民增强了免疫能力。至于酒毒,最严重的就是肝硬化、脂肪肝。熟茶中的茶多酚便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阻断作用。我想,平时烟酒不离手或者酒局多的人士平日加强运动,再配合饮用熟茶,对减轻烟酒伤害应是有效的。……

3、三高的超级杀手

三高也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总称。高血压是诱发中风、心肌梗塞及外周动脉的危险因素;而高血脂可直接因其动脉粥样化、冠心病、胰腺炎等;长期高血糖的会使全身器官病变,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可见三高是多么大的健康隐患。为此,我们就用普洱熟茶为你一一拆招。……

除此之外,普洱茶在预防便秘、利尿、养胃、美容方面也颇有建树。提到美容,悄悄地告诉你一个秘密,“孔雀公主”刀美兰每天往脸上、脖子上拍打一些兑了蜂蜜的普洱熟茶,使得60余岁的她仍保持肌肤光泽而有弹性,皱纹也很少。心动的朋友们,赶快学起来,从内到外,用熟茶打造一个内外兼秀的自己!原题:《熟普的三大绝招》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及名称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有采摘、萎晾(凋)、杀青、柔制和干燥。其中采摘、萎晾、揉制不存在混同问题,存在混同问题的是杀青和干燥。

普洱茶本是具有攸久历史而曾被广泛饮用并普遍倍受宠爱的茶品,它本有自己原始独立的一系列工序及其名称,但由于从廿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70多年来,茶业界几度忽视并淡忘其独特工艺及品质,长期改制为绿茶,绿茶工序长期渗透人心,而普洱茶工序则在多数当地人脑海中都几乎成为空白。该工艺的诸道工序于廿世纪90年代中期才重新继承并逐步恢复运用,工序整理起步很晚,其工艺的诸道工序及名称为人鲜知,而多数茶人所熟知的则是绿茶工序及其名称。所以就轻率地把绿茶工序及其名称生搬硬套嫁接到普洱茶工序上,造成了全国以致海外茶人对该茶工序及其名称认识上的混乱不清。比如,对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的套用完全脱离该茶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原产地制茶工序的实际,主观意断,使其含意至今混杂不清。

众所周知:普洱茶初产于“西南夷”的滇西南六大茶山,而滇西南的“西南夷”是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后,在先后设于景东和楚雄的”“银生城”及其周边规划出对西南各国的通商贸易区,亦即《蛮书·云南城镇》所载的“银生城……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又如元张道宗《纪古滇说集》所载:“时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也,五诏遂平服,唐册王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府仪同三司。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此皆南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琚巴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昌也。”这使汉商大量出入西南,传入铁锅技术。同时,腾冲范围“腾越”、滇池范围“滇越”和滇东南“南越”“金齿、染齿”等傣族三面渗入车里(版纳),传入土锅(粗陶)。使西南民族从生食转为竹筒、宽叶为炊具的熟食,渐又转为陶、铁锅为炊具,其茶模防内地“锅炒”,但其干燥,仍保持晒干为主,兼晾干或适温烘干。因该茶已普遍经“锅炒至熟”,称为“熟茶”。

此茶的采工序中众人共称的“炒青”(即锅炒杀青),只是单指杀青工序。绿茶或普洱茶工序中的“蒸青”亦即蒸气杀青(锅炒杀青里就兼有蒸气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早期普洱茶传统生晒茶工序中的“晒青”(即日光生晒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而绿茶工序中也先是锅炒杀青(即“炒青”)。然后经揉制,再焙干或烘干(即“烘青”)。可见,与“炒青”并列而相对的“烘青”不是杀青工序,而是干燥工序,亦即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因此,普洱茶毛料初制中的干燥工序,也主要是“晒干”,兼晾干或适温烘干,而不是“晒青”;其杀青仍然是“炒青”。而普洱茶“生晒”工序中的“日晒至蔫”这道工序才是日晒杀青,即“晒青”;然后经揉制后“晒干或晾干,或适温烘干,又是干燥工序。

否则,就让人糊涂了:同样带有“青”字的六种称为“?青”的工序,有的是杀青工序,有的是干燥工序,还有的是杀青工序兼干燥工序,这岂不是乱套吗?!

既然普洱茶是具有攸久历史的饮品,其文化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文化,其工序及其名称也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而凡是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的文化,都是从原本实际中采访和整理出来并尊重原本实际的。在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六大茶山”中的茶叶加工集散地,无论是在倚邦,还是在易武,或是在其它曾建过茶号的古寨,都把锅炒、揉制以后“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作“晒干”,从来没人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但现今许多普洱茶书中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这分明是凭主观的“空穴来风”,或者死搬套用绿茶工序名称。它既不是从原本的实际中来,又不尊重主要原产地原本的实际称谓,既严重脱离实际,又违背历史渊源,是主观捏造的名词。因而它不是历史文化,而是凭空主观文化。如果把“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为“晒青”,那么当地的雨天“阴晾至干”就得称作“晾青”?而38℃左右“适温烘烤至干”就得称作“烘青”或“考青”吗?!

如果我们把绿茶工序中的现今所称的“炒青”工序划分为“炒青”以后“炒干”,那么,上述六种“?青”中就有四种是指杀青,再除去普洱茶的“日晒至干”工序,就只有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了。因此,绿茶工序中的“热烘至干”这道工序不宜称为“烘青”,理应称作“烘干”;普洱茶工序中的“日晒至干”这道工序不该称为“晒青”,理应称为“晒干”。

这样以来,绿茶中的工序是“炒青”以后“炒干”;绿茶中的其它茶的相应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高温烘干”;普洱茶的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晒干”或“晾干”,以及“适温烘干”;普洱茶中传统生晒茶的相应工序是“晒青”以后接着“晒干”或“晾干”及“适温烘干”。这就既不混淆,又不错乱,完全统一起来了:凡是带着“青”字而称为“?青”的是“杀青”工序;凡是带有“干”字而称为“?干”的都是干燥工序。何故明显错误而拒不修正之?莫非死抱错误而拒不改正,是专家严谨表现?

尊敬的专家们,学术是客观实际而不是空穴来风。搞学术是脚踏实地面对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捏造。面对这些客观实际,请不要高抬着“架子”,死护着“面子”放不下来。为了让后辈子孙清楚而明了,应该实事求是,宽怀大度,驳乱反正。

香竹箐:千年的触摸,这就是传说中的“茶王之母”


茶早已不只是植物或是饮品,而是一种意境。在凤庆茶乡里辗转,一直惦记着那个叫“香竹箐”的地方,期待与茶树王相遇的那一天。就像等待一次已知的缘,还依旧让人不觉心动。70多公里的山路,像绕成球的毛线,这三千多年的古木哪有那么容易得见。

田埂边那棵郁郁葱葱的茶树王,它造型奇特,凌空一簇,俯仰天地间。入眼就透满古朴的灵气。“香竹箐的古茶树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大部分都生长在地坎边,所以形成了极其优美的根部造型。有的像马鹿的角,有的则如相互依偎的爱人。”一旁有行家给我指点。

这就是传说中的“茶王之母”,它已经在凤庆小湾镇的香竹箐里屹立了几千年。以人的一生来看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存在,可它却依旧苍翠挺拔。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的古茶树,人们也称之为“茶树王”,座落海拔2245米,根部周长5.80米、树高10.6米、树干直径7.84米。

几步就跃到它华盖一般的树冠下,前后左右地在它的树干间穿梭,只为看个仔细,看看这几千年在它心里留下了什么。树干为背,根系为椅,我坐着。抬头,浓密的枝叶遮天蔽日,也似乎挡住了尘世间的一切纷繁寥落,清凉中,似乎融化了所有心结,顷刻间开怀。它看起来孤傲,确是满怀的温暖,时间的沉淀让一切都清澈如水了。

香竹箐似乎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这里是古茶树群落集中地。以茶树王为中心,辐射开来,周围还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茶树王。在它们中间直径在5米以上的还有3株,而直径在0.5米左右的有近2000株,直径在0.5米以下的就更多了,据说有上万株。

茶,容易醉人,没料聊茶也能让人忘我。当我还在那种意境中流连的时候,身后的议论声打断了我的神游。几个村民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田埂旁。看见我们他们很开心。周凤山,30出头,家里有茶园四五亩,每年卖茶叶收入2000多元。周凤山告诉我,这个村子叫锦绣村,外面人习惯把这里叫作香竹箐。全村500户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种茶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了。关于茶树王,村民们已难寻关于它最初的记忆,都说认识它的时候就是这样挺拔了。

这似乎是我想象中的答案。村里有些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农历二月八,开山采春茶的时候都要“开秤”,村里的老小都到古茶树前祭拜,祈求茶树四季发芽,茶山四季常青,并希望茶叶有个好收成。而茶树王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保佑着村庄。

从前,每年都会有人来收茶,就在三四年前,身旁的这棵古木都还是村里李文潮老人的生活依靠,老人就靠卖它的鲜叶维持生活。据说,一次采上一两百斤鲜叶是没有问题。自从茶叶专家取了茶树的根部标本回去研究,它3200多岁的年龄一揭晓,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尽管这个年份还有争议,但它已然是我心中最伟大的茶树王。这棵古茶树为锦绣村不知做出了多少贡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观赏品,扬名海外。前几年,还有外国人千里迢迢地跑到这个不知名的山村,专程拜访。

出村的路上,我在一个地道的村舍里看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将采下的古树茶叶自己加工、制茶。他认真地说:“野生茶或是古茶不能吃新茶,必须经过三个月后在袋里泛出陈香才适宜饮用,才能品出幽香。”走的时候,老人说在茶树王的家乡,民风淳朴,邻里和睦,这就是古茶树带给他们的气韵。

小贴士:

①茶山位置:香竹箐位于临沧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

②交通状况:从临沧到凤庆相距113公里,从临沧市出发先走214国道,过云县后走312省道,有直达班车。小湾镇在凤庆县城东北部,相距58公里,进村的路则为弹石路面。

③城区住宿:住宿建议住在小湾镇上,镇上有旅馆,价格都在百元之内,条件一般。

古法普洱茶膏制作-大锅熬膏法-压榨制膏法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普洱茶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1、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2、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3、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4、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5、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6、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2、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普洱茶的定义存在的问题


1、不利于原产地保护。想,把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大车大车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来的不是普洱茶吗?但是,听说过茅台酒在其他省开分厂吗?况且,云南大叶种完全可以引种到非洲美洲,你说人家生产的不是普洱茶?但是,为何云南宜良生产的宝洪茶,又是小叶种,加工工艺完全是龙井工艺,香气指数还在绿茶中最高,为何人家就不让你叫龙井茶?

2、加工工艺问题:"后发酵加工成"这里指的只是人工发酵,即先发酵再制成品形状;实际上,发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饼熟茶两类: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发酵技术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没有普洱茶?

4、如果承认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这一点我想谁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应该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绿茶(这一点似乎有道理),但是,这意味着,要么是我们割断了历史,要么是历史犯了错误?只是有一点,如果普洱茶名来源于普洱地名(有好多说法另文讨论),但是人工发酵技术是在昆明搞出来的,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饼、青砖不叫普洱茶的话,到市场上走走,您立刻会发现,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尊重现实;红印黄印你说它是青茶绿茶,商家肯定会说你是茶盲——同时这又意味着,要么是我们无视现实,要么是现实错了。

6、"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样的文字说的是质量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确确实实是普洱茶(尽管只是该定义说的熟茶),但质量较次的普洱茶,汤色完全可以红浓,但却并不一定明亮;"陈香"二字之外,我们看不出这和红茶有多大区别。

7、不管自然还是人工,发酵过程并非一次性完成;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费的最后一刻,发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没有这一点,普洱茶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更不会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辉煌。普洱茶的的定义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很多。

普洱茶的保存你真的懂吗?普洱茶的保存你真的懂吗?


普洱茶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茶,不管是用来自己喝,还是当做收藏品,只有历经岁月洗礼的普洱茶才算的上好茶。五年、十年,只要存储得当,普洱茶都是不怕时间的考验的。那么,普洱茶的保存你真的懂吗?

对于普洱茶来说,保存方法是每个茶友都必须掌握的,因存储不当而失去好茶,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就跟笔者来看看普洱茶的保存究竟要怎么做。

说起来,普洱茶相对其他茶类来说,储藏相对容易很多。普洱茶存茶宗旨就是“自然存放”。只需自然通风的环境下储藏就行了,但自然存放绝不是一味的通风透气。自然存放的前提是“相对密封”,即以密封为主,定时通风换气,排除异杂味。

影响普洱茶的保存主要因素就是,光照、温湿度、空气等,而密封可以在一定程度隔绝水分、光线和异味。下面是在密封情况下,存放普洱茶的要点:

1、定时通风换气

普洱茶是需要后期转化的茶,所以密封的同时也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天气比较干燥时,需要一定的通风透气才能更好促进普洱茶的后期转化。

然而参与普洱茶后发酵的真菌需要厌氧环境才能很好的繁殖,如果常常通风透气,微生物便无法好好生活繁衍。而且持续的空气流通会带来大量的湿气,让茶叶霉变。因此,普洱茶以定时通风换气为宜。

2、防潮

任何茶叶的存储,防潮工作都是首要的。不同地方气候不同,藏茶方法有所不同。天气好的话,尤其是像北方这样比较干燥的气候,紧压状态的普洱茶转化较慢,储藏起来很方便,大环境下自然存放即可,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变质现象。

但南方地区常常遇上连续的多雨时节,此时存茶的房间应该保持门窗紧闭,不要开窗透气,如果通风透气会导致存茶房间涌进许多潮湿空气,此时一定要密封,没有空气对流就没有湿度的伤害,必要时需进行抽湿。

3、防异味

普洱茶的保存时间都会比较久,所以要避免它跟其它物质发生串味的情况。存放时,生、熟茶需分开用不同的容器存放,避免串味互相影响。同时存放时要隔绝密封,不能与有异味的物品放置于一起。

4、避光常温保存

普洱茶存茶温度以20-40℃左右为宜,温度过高茶叶易变质,温度过低茶叶则转化缓慢。然后放在不透光的容器里密封储藏,不要暴露在空气中,同时置于阴凉无光的位置。

普洱茶的保存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干净无异味的大环境下,以密封自然存放为主,偶尔通风换气,排除异杂味,便可保证普洱茶良好长久地储藏。

所以,存茶,你会了吗?

普洱茶的神秘传说


神农“尝百草”的记载:相传神农为众生翻山越岭,口渴难忍,见一片树叶飘落到眼前,捡起一看,青嫩可爱,汁液润滑,气味芬芳,后经过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使茶叶变为如今的“国饮”。

还有这样的传说:禅宗师祖达摩参禅,面壁九年,其间瞌睡难忍,眼皮耷拉,他随手扯下眼皮往地上一丢,于是,地上长出了一株小绿苗,这就是后来人们饮用的普洱茶树。鉴此种种,普洱茶被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自佛教逐渐中国化后,禅宗的发展和茶道的兴盛,使普洱茶和禅的相提并论成为物质和精神相融合的象征。

茶谓道,禅谓境。以茶味参禅,以禅心品茶,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茶禅一味”的境界吗?可不论是从茶的角度谈禅,还是禅的角度谈茶,文字总是苍白无力的:“禅玄无可云,茶妙自待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门宗旨: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一段闲文怎描述“万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经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广博?

品普洱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这杯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这份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

在无月之夜,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普洱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可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可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呢?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吗?

佛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需索。终有一日,生命将绝尘而去,不带走云彩,不带走风,那时,谁家的红炉正旺,谁家的新茗正香,纵是少年风流事,佳人亦然无趣知了。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传说中的普洱茶初制古法真的存在吗?》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存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48220.html

上一篇:云南普洱茶产区严重干旱,茶叶会不会涨价?

下一篇:等级高低判断熟茶品质?这是门外汉的方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