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茶山土壤和水分

2019-12-02

土壤——乐土 武夷山景区内土壤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形成,当时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而盆地四周由火山岩组成,在其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成含有铁质岩石的碎片,随流水搬运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景区土壤的基础。

这种紫红色岩层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而质地较粗粘,适合茶树的生长。另外,这种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OM值仅为28g/Kg,但是含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再加上这些地方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土层厚、富钾、锰、酸度适中,多砾质的“茶土”。例如,竹窠茶园的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另外,红色硅铝质土层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 茶树有喜酸怕碱的特性,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的PH在4.5~6.0之间。武夷山森林的土壤和茶树分布较多地区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因而,从这一点来看,武夷山也是茶树生长的天然乐土。

这些地方,除生长茶树外,到处可发现都有马尾松、杜鹃、蕨类植物等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长,所以在规划开辟新茶园时,可以观察该地有否这些指示植物,这是一个很简便有效的方法。 从地形上看,武夷山土壤中的有机物沉积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原因有多种: 其一,随着海拔升高,山体主要植物由木本过渡为草本。这两类植物凋零之后,主要成分大不相同,木本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枯枝落叶,集中于土壤的表层,下层很少,造成有机质由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草本提供的则主要为死亡的根系,地表以灌木为主的枯枝落叶不多,故有机质积累深厚,减少不太明显。 其二,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加大,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有机质分解减慢,遂有更多的有机质得以累积。 其三,不同海拔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差异也是成因之一。海拔高,人类活动受限大,干扰较少,故能够进入土壤的天然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大。

综上所述,武夷山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关系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 武夷山高山茶区的典型代表是吴三地。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土壤有机物积累深厚,保留完好的原始植被,使得土壤中的腐质层深厚,乃是武夷岩茶茶树的一片乐土。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 茶是喜湿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另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处为迎风坡,每年东南季风来临时,冷暖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武夷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间。

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0~54.14毫米。在武夷山湿润的条件下,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品质好,同时,因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喜湿怕涝是茶树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茶树根系的发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武夷山岩谷峡隙涧的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会存在洪涝现象。

精选阅读

武夷茶德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 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就有精彩的描述。现摘录其中几段,他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繁育和栽种武夷茶的名茶选育


(一)品种名称

现代的武夷岩茶都以茶树品种命名,茶种茶名相得益彰。品种很多,茶名繁杂最为突出。为便于应用,除了极品岩茶外,其他都归为特殊茶名,使人顾名思义地识别等级的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分类、分档,几经变易。清雍正十二年(1734)崇安县令陆廷灿所作《续茶经》载有:武夷岩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茶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洲茶名称有龙须、凤尾、紫毫、兰香、清香等。乾隆十八年(1753)崇安县令刘靖在《片刻余闻集》提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功夫,次则功夫,次则功夫花香。光绪十二年(1886),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的排列为奇种、名种、小种、次香、花香、种焙、揉焙、岩片。此外,梁章钜在《归田琐记》、施鸿保在《闽杂记》中都对武夷岩茶分类、名称作了记载。

民国时期,武夷岩茶分类也较繁杂。民国10年(1921),蒋叔南在《游记》中, 将岩茶分为上奇种、奇种、茗种、小种四等。廖存仁分武夷岩茶为:提丛、单丛、奇种、名种、焙茶。林馥泉则比较详细,归类为名丛奇种、单丛奇种、顶上奇种、奇种、名种 、焙茶等。依茶树分类为:菜茶、水仙、乌龙、奇兰、桃仁、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肉桂等。依地域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半岩茶、洲茶。依制茶时间季节分有:首春茶、先春茶、二春茶。依茶名品种又可分别制成:菜茶可制成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腰、水金龟等;用水仙制成者有水仙、水仙米、奇种、名种;用乌龙制成者有乌龙、铁观音、奇兰等。武夷岩茶的花名有素心兰、正太阳、正太阴、不见天、水红梅等八百多个。所谓“花名”,是茶商参照茶树名称,另为茶叶成品所起的美称,即于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命名,俗称为花名,藉以招徕顾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称分类有所改进。50~60年代,则分为名丛、提丛、单丛、品种、岩水仙(包括水仙米)、洲水仙、外山水仙岩奇种(包括种米)、洲奇种、外山青茶、焙茶、茶头。作为商品茶,则除名丛、品种单独加工成堆外,水仙分特级到四级,奇种分特级到四级,另加武夷粗茶、细茶、茶梗三唛。70年代后样价改革,则分名岩名丛、普通名丛、品种、水仙、奇种五大类型。前三类分上中下三等,水仙、奇种则分为十一个等级。此外,岩茶还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春茶最佳,秋茶次之,夏茶因天气炎热,内质较差。

初涉茶苑的人,对武夷岩茶的分类及名称感到繁杂难记,其实它是有规律的。所谓武夷岩茶,现今特指生长在武夷山上的茶叶,都是制成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先有岩茶、洲茶之分,后有小种、奇种之分。还有按季节之分为春、夏、秋茶。现在大都以茶树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之茶,则叫什么茶。如采于肉桂茶树之成品茶,则叫肉桂。所谓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如水仙、乌龙、佛手等等;所谓名丛、单丛是指从菜茶中,依据个性特征命名,数量上很少,也形成不了批量,只能称之为名丛、单丛,不能等同于品种。

(二)名丛选育

名丛源于品种,高于品种,且拥有个性特征,为武夷岩茶平添不少韵趣。武夷名丛源远流长。清咸丰年间(1851~1861),武夷岩茶全盛时期,所出现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更是脍炙人口,作为传统名丛,流传不少神奇传说。到民国初年,名丛、花名已不胜枚举,单慧苑茶厂就达830多个。武夷山不愧为名丛王国。

茶园水分管理--茶园土壤水散失的途径


一、茶园保水 1)茶园土壤水散失的途径 为能动地做好茶园保蓄水工作,必须明了茶园土壤水分散失的途径(或方式),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现象,提高茶树对水分的经济利用系数。 茶园水分散失的方式主要有地面径流、地面蒸发、地下水潜移(包括渗漏和转移)、茶树及其他植物的蒸腾等。除茶树本身的蒸腾在一定程度上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的正常代谢所必需外,其他散失都属无效损耗,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到最低程度。即使茶树本身的蒸腾也有一个如何提高有效性,即降低蒸腾系数的问题。 (1)地面径流 茶园地面径流主要是暴雨形成的,当降水强度大于土壤渗透速率时就会发生地表径流,所以它和土壤质地、含水量、降水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土层浅薄的坡地茶园尤易产生径流损失。新辟茶园的头1-2年由于地面覆盖度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不少坡地茶园土层浅薄,肥力低下,与地面径流所导致的流失现象很有关系。 (2)地下水移动 地下水移动即是土壤饱和水在重力作用下在土壤中通过孔隙,由上层移向下层,然后再沿不透水底层之上由高处向低处潜移。它属一种渗透性流失,故远不及地面径流运动的速度大。但在上层土层较疏松时,这种形式的流失是不可忽视的。在新建梯式茶园,这种水往往给梯壁施以压力,有时强大到足以胀垮梯级。不同土壤由于孔隙大小不同,渗漏系数不一样,地下水移动损失的速率也不一样,黏土中移动速率最小,沙土最大,壤土居中。适度的渗漏作用有利于降水和灌溉水下渗,从而使得水分和养分在整个活土层内分布均匀,以供各层根系的吸收利用。但过强的渗漏作用,除加大水分损失外,还会带走许许多多溶解于土壤水中的养分。坡地茶园,尤其是下层含砂石较多茶园土壤,这种渗漏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3)地面蒸发 茶园土壤表面空气层湿度往往处于不饱和状态,尤其是裸露度大,受风和日光的作用,空气湿度不饱和状态更会加剧,从而使土壤表层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进入空气中。 (4)蒸腾作用 茶树和生活在茶园的间作物及各种杂草会通过它们的蒸腾作用,从土壤中带走相当数量的水,当地面完全为植被覆盖时地面直接蒸发的水量很少,而主要让位于植物的蒸腾。在水分供应充足时,这种蒸腾最大可达自由水面蒸发的85%。但不同天气条件下,这种耗水的量是很不一样的。

武夷茶知识问答


问:历史上哪些商帮贩卖过武夷茶?

—西安,沁园春

道:中国古代(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少数几个茶叶大商帮之一的山西“商帮”(晋商),经营的茶叶主要来自我国南方著名茶区武夷山。所以从明末清初至清道光前,晋商一直控制着武夷茶的经销。

民国年间,茶庄亦称茶号,是岩茶的精制者,大多设立于山麓赤石镇,盛时不下六十家,经营历史久远者如集泉、奇苑、泉苑等均拥有百数十年之声名。因乡土及方言关系,分有帮别。以闽南方言为准,包括漳泉所属各县及旅居潮汕之闽南茶商称为下府帮,重要者有集泉茶庄、奇苑茶庄、泉苑茶庄等。此帮对外名义又称公和帮。以潮州方言为准,组成潮汕帮有兴记茶庄、瑞兴茶庄等。以广州方言为准,组成广东帮,此帮茶庄在山并无岩厂,制造岩茶,均系零星收购。本地籍者为本地帮,多属“东家厂”,即未设有茶庄,唯各家仍独立栽植采制,各大茶庄在国内外均设有茶号,直接售卖于消费者。

问:什么叫品种茶?

—青岛,泰安君

道:除武夷山传统的名丛、品种外,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又从外面引进许多品种茶,所制成的成品茶多以品种名称之,主要有梅占、毛蟹、黄旦(黄金桂)、佛手、金观音、黄观音、八仙、黄玫瑰等。品种茶多为早中芽种,可以延长传统的采制期,错开采制高峰期,丰富武夷岩茶的品类和风味,提高产量。

问:什么叫坐杯?

—武汉,君临天下

道:坐杯指的是浸泡时间长的意思,也有的叫压杯,正常情况下就是检验茶叶品质的简便方法,浸泡时间长而不苦不涩,说明茶品质好,浸泡时间长而苦涩严重,说明茶叶品质一般或者较差。

问:品评武夷岩茶怎么闻香?

—重庆,嘉陵煮水

道:武夷岩茶以香取胜,主要体现在干香、盖香、水香、杯底香。

干香:是指干茶所具备的茶气,有个很好的方式来区分干香的好坏,将盖杯用开水加热后倒干,取适量干茶置入杯中,加盖轻摇即可闻香。在闻干香的时候可以感受出茶叶的干香效果,是否有异味杂味,但不易区分出茶品的好坏,也不好鉴品出茶的品质或品种特征,当然也有一些干茶就能很好表现出品种特征的茶。如:奇兰、老枞水仙这些品种特征相当明显的茶品。

盖香:冲入开水加盖约30秒后在杯盖上留下的香气。盖香是区别茶叶品种特征及品质高低的重要环节。很多茶品的特征在杯盖的表现都是很显的,当然,盖香也是从茶的香气上对茶叶品质好坏进行评定的重要指标。茶品在盖香上的表现主要有:品种香、花香、焙火香、果糖香等。还有就是茶叶的异味杂味(如果有异味杂味)这个时候也可以很好地品评出来。如:烟味、返青味等。

水香:是指茶水入口后在口腔中的香气。这时是对盖香的进一步加深了,也就是对盖香的进一步确认。

杯底香:是指几泡以后,将盖倒置,取出茶叶后盖杯杯底的香气,这个香气也是对茶叶品质高低的进一步确认。当然主张盖香、水香、杯底香的三香一致为上了。

问:武夷岩茶壶泡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武夷山,小周

道:冲泡武夷岩茶首选紫砂壶杯茶具,此类茶具多为采用功夫茶饮法时使用,用紫砂茶壶冲泡武夷岩茶的优点是茶汤、香气等可达最佳效果,但泡茶者需对泡茶的时间、水温掌握好。茶具所配茶杯宜小不宜大,大则香气易散失,小则更能体味茶之真香及韵味。

问: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不同的茶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杭州,国饮天下

道: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来自于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引起的花青素。茶叶苦味的不同是由茶类、茶树品种、季节、制作工艺等综合形成的。如大叶种比小叶种茶树含多酚类物质高;夏茶比春茶的花青素含量高。在制作工艺中多酚类、花青素转化较多的,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就容易产生苦涩味。

问:武夷岩茶的最佳包装方法是什么?

—深圳,水微子

道: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武夷岩茶主要有泡袋分装和罐装。另外,武夷岩茶不需要真空包装,武夷岩茶质地干燥,在进行包装时切忌真空处理,这样条索就保存不完整了。

武夷岩茶切忌放入冰箱保存,茶叶是最容易吸收异味与水分了。岩茶的保存方法就是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开箱后一定要及时封口,以免吸收异味。

问:武夷岩茶为什么耐储存?

—北京,北极星

道:武夷岩茶比较耐储藏,武夷岩茶对储藏温度要求一般在20℃以下。保管得当,密封,干燥,避光,正常可以储藏18个月以上。(一般清香型的武夷岩茶较不耐储存,更易出现返青)中足火的岩茶香味更耐储藏而且储存的时间久后,茶汤滋味反而会更加醇滑!武夷岩茶是条索状容易碎,不宜抽真空,一般外面的包装采用硬质包装,内袋用铝箔袋包装效果更佳。只要做到不让茶叶漏气,每次喝完袋口扎紧,或者买些密封性能好的不锈钢或者其他密封性能好的茶叶罐存放都可以!保管比较简单,主要做到密封、干燥、避光既可。一般不提倡在冰箱低温保存,如果放在冰箱保存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是用要锡箔袋密封袋,一定密封性能要好,要不反而容易受潮。

问:正山小种红茶有哪些品种?

—福州,香如故

道:正山小种红茶的茶青以武夷山桐木地区的野生菜茶为主,大都为灌木型,小叶种,称为武夷变种。

问:正山小种如何分等级?

—昆明,养正堂

道:通用的正山小种行业标准,级别依次分为:特等(条索)仿传统制法小种,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小种。

特等正山小种红茶的采摘标准,在采摘标准上与前面等级有所不同,是特别经过毛茶的评级筛选,选用品质最优的毛茶,再按最传统的工序进行再加工的,使其保持最原始的方法的正山小种,保持了古老的正山小种的原汁原味。

特级正山小种红茶:从条形上看,条形较小,且干闻时香味更浓,耐泡程度也更好。

一级正山小种红茶:条形要大些,片梗稍微多些。

二级正山小种红茶:略低一级外观成条,有茶片。香味随着等级的下降也随之减小,耐泡程度相似。来自中外烟酒茶2012年第8期

繁育和栽种武夷茶的选育名丛


武夷岩茶区的历代栽培专家、茶农,从武夷“菜茶”原始品种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单株选育,积累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单丛。单株选择,分别采制,最后以成品茶质量是否优异为标准,经反复评比,对品质优异者,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特点命以“花名”。再从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工序严谨,颇具匠心。这是武夷茶区选育名丛的独到办法。

武夷山选育名丛早在宋代就已进行。清陆廷灿的《续茶经》提到:“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名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清末民国初,名丛、花名如花似锦,斑斓悦目。蒋希召于民国10年在武夷山《游记》中记有:“武夷产茶,名闻全球……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白毛猴、金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的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腰、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种类繁多,统计全山将近千种。”这些都说明武夷岩茶区选育名丛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自宋元至明清数百年之积累,才迎来清末武夷岩茶全盛时期。武夷岩茶的名丛、花名有近千个之多,大致可分为八类,但都首先需要有优异品质为先决条件,然后依据其不同特点命名。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石角、岭上梅、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半天腰、吊金钟等。

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太阳、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以成品茶的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十里香等。

以传说之栽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以神话传说或几种因素相结合而命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吕洞宾、白牡丹、红孩儿等。

这些花名、单丛通过长期的选育,再进一步提选,武夷四大名丛就是这样形成的。不但香正味醇,而且佳话连篇,情趣盎然,韵味无穷。

大红袍 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实大红袍主要是以其“嫩叶是紫红色而得名”,其树干较粗,分枝颇盛,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岩韵”极为明显。大红袍最奇特的4棵植株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岩壁上,成为著名景观之一。抗战期间,崇安县县长吴石仙在该岩壁上镌刻“大红袍”三字(但据林馥泉调查,“大红袍”石刻为天心寺僧于民国36年所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科技人员长期的实验,大红袍已培育成功,品质超出老树,已批量生产销售。

铁罗汉 是武夷山最早的名丛。此树原长在慧苑的鬼洞,另说长在马头或竹窠。其特征是树丛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经引穗培育,生长良好,味亦极佳。

白鸡冠 原长在止止庵白蛇洞口,其树势不大,枝干坚实,分枝颇多,生长旺盛。叶色淡绿,幼叶薄绵如绸,树梢顶芽微黄且弯垂,茸毫显露似鸡冠,故得雅名,已培育成功。

水金龟 该茶树原产于牛栏坑岩石上端,属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一日倾盆大雨,茶园崩塌,植株溜到坑底山下。兰谷岩厂主便筑阶护围,傍有细流润之,命之为水金龟。自此天心庙和兰谷岩分争此茶,多次诉讼,耗资千金,水金龟由此名声大振。该树皮色灰白,枝条略有弯曲,叶长圆形,翠绿色,有光泽,人工培育已获成功。

繁育和栽种武夷茶的生长条件


武夷茶区分为岩茶区和洲茶区。岩茶大部分倚山傍岩而开辟,多为梯田式茶园,俗称茶山。洲茶多种在溪边平原。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洲茶区的自然条件也很适合茶树的生长。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繁育和栽种武夷茶的武夷慧苑岩茶花名


铁罗汉 素心兰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仑 水葫芦

夜来香 金狮子 红月桂 瓜子仁 醉贵妃 赛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绿蒂桃 正碧桃 过山龙 醉海棠

醉毛猴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红梅 正碧桃 瓜子金

醉洞宾 白雪梨 并蒂兰 正芍药 正瑞香 绿芙蓉

白杜鹃 付独占 碧桃仁 正玉兰 白射香 白吊兰

绿莺歌 金观音 正蔷薇 月月桂 红孩儿 白奇兰

粉红梅 金柳条 绿牡丹 正黄龙 绿独占 罗汉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猴 正珊瑚 水金钱

莲子心 苦 瓜 石中玉 不知春 万年红 正木瓜

万年青 石观音 水金龟 正梅占 四方竹 满树香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满山香

奇兰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龙须草 金钱草 观音竹

灵芝草 叶下红 满地红 满红红 太阳菊 渊明菊

精神草 日日红 半畔药 老来红 状元红 沉香草

东篱菊 凤尾草 蟹爪菊 水沙莲 午时莲 佛手莲

千层莲 八角莲 瓶中梅 岭上梅 出墙梅 庆阳兰

莺瓜兰 石吊兰 四季兰 金蝴蝶 金玉蟾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换 玉狮子 麒 麟 玉莲环 红海棠

红鸡冠 红绣球 鸡爪黄 玉孩儿 绿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绿菖蒲 水中仙 老君眉 老来娇 老翁须

点点金 向日葵 剪春罗 剪秋罗 国公鞭 蟾宫桂

孔雀尾 万年松 关公眉 马尾素 七宝塔 珍珠球

叶下青 人参果 石莲子 吊金龟 双凤冠 威灵仙

过江龙 佛手柑 双如意 提金钗 小玉桂 一枝香

一叶金 翠花娇 蓝田玉 洛阳绵 节节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钟乳 隐士笔 同心结 竹叶青

洞宾剑 天明冬 不老丹 马蹄金 五经魁 芭蕉绿

西园柳 虞美人 夹竹桃 香茗涩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条 梧桐子 宋玉树 步步娇 笑牡丹

莲花笺 夜明珠 绣花针 观音掌 紫金锭 名橄榄

紫木笔 迎春柳 野蔷薇 山上臻 十八草 墨斗笔

醉和合 还魂草 胭脂米 醉水仙 白苍兰 白豆蔻

白杜鹃 白玉梅 金紫燕 赛龙齿 赛羚羊 赛珠琪

赛玉忱 赛络阳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盏 正斑竹 正玛瑙 正参须 正荔枝 正松罗

正白毫 正紫锦 正长春 正束香 正琉璃 坠柳条

正浮萍 正银光 正唐树 正荆棘 正罗衣 正棋楠

红豆蔻 玉兔耳 岩中兰 七宝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东葵 海龙角 倒叶柳 蕃芙蓉 初伏兰 向天梅

玉常春 虎爪红 月月红 正青苔 正白果 正凤尾

正萱草 正桑葚 正竹兰 正玉菊 大夫板 万年木

君子竹 紫荆树 千年矮 九品莲 金锁匙 水杨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忧草 正唐梅 玉女掌

武夷茶采制工艺(绿茶)


研膏、腊面

唐朝时,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唐贞元年间(785~804),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以拟人化的笔法为武夷茶立传,称它为叶嘉氏。文中追述帝王考验“叶嘉”忠贞的经历:“砧斧在前,鼎镬在后,脔以煮子”,而“叶嘉”则“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由于古代文献中缺乏研膏茶具体详尽的制作过程,后代人只能在《叶嘉传》的“砧斧”、“鼎镬”、“脔”、“煮”等词中得知其大致的制作方法。

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形状不详。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宋朝程大昌考证说:“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溶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杨文公谈苑曰:“江左方有蜡面之号是也。今人书蜡为腊,云取先春为义,失其本矣。”腊面茶加工极为精致。茶饼不足一两而价值千金。腊面茶之上印有象征喜庆的飞鹊(喜鹊)之类的图案,更显高贵华丽,作为贡品或高级赠品,深为皇帝和高宦名人所宠爱。唐光启年间(858~887),某部尚书惠赠腊面茶予大文士徐夤。徐受宠若惊,在谢赠之诗中吟道:“武夷茶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约略记述了珍采武夷茶精制腊面茶的过程:“初春之际,茶芽新发,采摘之后,巧制成香腊片,茶饼中还精心掺和着沉香等名贵药材,在碾研沉香末时,所用的盛具竟是金臼等。制作成品后,要从九曲溪经建溪,通过“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江河直驶京师。由此可见腊面茶的名贵。

此后,用武夷山一带出产的茶叶为原料,进而精制而成北苑腊面茶,声誉遍及京师。随后腊面茶又向更高层次发展,研制成外表形似敬神用的“白金之铤”(金银锭)一样,称为“京铤”。

团茶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北宋朝廷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团茶是朝廷专用的一种高级茗茶,形状仍如团饼。朝廷监造团茶的特使携来特置的龙凤模印,盖在团饼之面,龙团凤饼从此诞生。龙团凤饼 “多以珍膏油其面”,意即在团饼上面,浇饰或涂抹珍贵原料制成的香膏;“而入贡者微以龙脑香膏,以助其香。”

从研膏茶、腊面茶到龙团凤饼,是我国茶叶制作技术的一次飞跃发展。《宋史·食货志》记载:“片茶……唯建(州)剑(南剑州)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极,他处不能造。”龙团凤饼中档次最高的称为“龙焙贡新”,为每年最早进贡朝廷的最上品,开焙10天就要急驰至京。次之称为“龙焙试新”。欧阳修咏诗赞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这新茶指的就是“龙焙贡新”和“龙焙试新”。

元朝沿袭宋朝制茶的“龙团凤饼”的工艺。此种制茶工艺一直沿袭两代,前后约历400余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诏令贡茶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要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龙团凤饼的工艺才渐停止。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95880.html

上一篇: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收藏价值最高

下一篇:儿童宜现饮现泡茶不宜饮泡之过久的陈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