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丈毛尖何以成为大唐贡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2019-12-02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古丈毛尖何以成为大唐贡茶?有什么历史渊源?”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古丈毛尖何以成为大唐贡茶?有什么历史渊源?”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号称“贡茶”的好茶真的很多,毕竟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留下多少茶的品牌故事让人谈笑回味。古丈人虽常称古丈毛尖为“贡茶”,接触古丈的人多了,反觉得他们在宣扬自己的茶为“贡茶”上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也许是古丈茶人总是固执的以为自己的茶是好茶,质量好,口感好,对其他方面无感。

我也是无意中检索到清《钦定四库全书》收录和重刻的唐朝宰相杜佑编撰的《通典》,在第六卷《食货六?赋税下》记载的“灵溪郡【贡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时才惊觉古丈毛尖果然是贡品!(当时的溪州,含今古丈的全部和今永顺等地的的一部)

杜佑是唐朝人,所处的时段已是晚唐,唐德宗时拜为宰相,唐宪宗时封为岐国公。杜佑从当县丞小吏时起,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清朝在编撰《钦定四库全书》时,对杜佑及《通典》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通典》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据第六卷《食货典六?赋税下》记载: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取当地,准绢为价……】……灵溪郡【贡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能成为贡品,自是当地最好最纯的、放之全国也是上等的风物,献入宫中充抵税负。在全国将近400个郡、府中,钦点贡茶的郡、府不过3个,而灵溪郡就是其中之一,足可见在唐朝时,溪州茶芽在宫廷中的地位。

茶芽是否为毛尖不得而知,但同是《食货六.赋税下》中,在灵溪郡之前的有关夷陵郡记载: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柑子二千颗五加皮二斤杜若二斤芒硝四十斤鬼臼二斤蜡百斤今峡州)。可以推断,茶与茶芽还是有所区别的。

再比较起后世,比如宋朝朝贡所要求的片茶、团茶、饼茶,可倒推“茶芽”不但是茶叶的形状,更是茶叶的性状——以芽做茶。灵溪郡的溪州茶芽在宋朝及以后的朝代中,不再显赫,显然与溪州茶芽的形状有关,也与当地所出茶叶的秉性有关。

尽管较早时期的书籍中无“毛尖”称谓之记载,不代表没有近现代所称之为的“毛尖”品种。从溪州茶芽在宋朝官卖茶中消失这一历史事实,反证溪州茶芽应该就是后世所称的古丈毛尖。

好在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立马下诏罢造团茶,重命采制芽茶上贡(请注意唐朝的茶芽与明朝的芽茶表述上的区别),使得原灵溪郡茶芽的制作技巧流传了下来,演化到现在最终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从大唐盛世的皇宫宠儿,到宋朝及以后迭代中的隐士,由溪州茶芽演化来的古丈毛尖就这样尖锐直立的挺着,不以大唐贡品为喜,也不以两宋时被弃为悲。不以蜷缩萎靡入世,也不以傲然孤僻出世。不求事从庙堂豪庭,不讳以身哺边缘“蛮子”山民,只有真正的隐士,才有这样的境界。

勐海的朋友送我一款05年的普洱,我说打算再存10年才喝。朋友说,再存十年,淡而无味,最高境界。而古丈毛尖甫一出世便是这“淡而无味”的最高境界,汤色淡,入口淡,入喉才觉微苦,入胃方觉回甘爽咧。这不就是人生吗?如果不经历一番拼搏的苦闷,怎会有人生升华的甜美之感。

喝古丈毛尖,也许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人生的体会与禅觉。是的,古丈毛尖(溪州茶芽)更适合开疆拓土的唐朝,因为茶芽意味着新生、扩展、进取;古丈毛尖并不适合偃武兴文的宋朝,及后的明朝等,古丈毛尖不能揉拧成团、委曲求全以求示人,不以“大丈夫能屈能伸”自诩而甘于偏居一隅,以一芽傲立,这与两宋龟缩自娱的性格格格不入。古丈毛尖不可亵渎:茶不可亵玩被塑成团、成片、成饼;茶汤不可自浊,更不可合污同浊。此者,非大丈夫,乃真君子也。

古丈毛尖是君子,更是高山真隐士。从溪州到辰州到黔州及至更广地域,在唐朝后基本被定位于蛮夷之地。在对外无心扩展的宋明两朝,对内却尤为凶狠,凤凰等地一道明长城遗址,诉说了这块神秘之地被隔绝在主流政治之外的悲惨境遇。其后,中国诞生的名茶,大多数都在以临安(杭州)为核心的500里朋友圈内,不论是江苏、安徽,还是福建的名茶。

明朝后虽然迁都了北京,然而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富庶又岂是能带走的?皇室和权贵阶层的青睐,文人墨客的追捧,自然引出一大批名茶。唯有古丈毛尖可算是另类,即便隐身于排斥之地,仍傲然孑立,走过300多年的两宋,走过近300年的明代,走过华夏彻底崩塌的清朝,走过一事无成的民国,直到走到今天。历史没有给它烙上多少痕迹,而它却依然直挺挺的刺着历史。就如世外高人,冷眼看着红尘俗世的是是非非熙熙攘攘,不为所动我行我素;不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假隐士,而是不委身权贵、事阿富豪、合流文人的世外真隐……

几千年来,古丈毛尖就这样孑孑立着,不党不朋变换的只是名称,不变的是“茶芽”。他,任风雪雷电洗礼,然怡之轻云薄雾,受之日月精华,润之山野乡民。无需任何标签,只为求得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也许,古丈毛尖就是那抚琴的伯牙,也许,古丈毛尖就是那山里的钟子期。君子,只求知己,不结朋党,不为富贵,古丈毛尖亦是如此,不给知者标签,只为知者献出那历史里走来的风味……

cy316.Com小编推荐

官庄毛尖有哪些历史渊源?


据《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官庄毛尖”早时为晒青绿茶,直到近代才由晒青改为烘青。相传1927年“湘西王”的参谋龚石如,在官庄开了一个“西南茶叶店”,为了争夺市场,使用权力,集各地名茶艺师,改革制茶工艺,将晒青改为烘青,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又采用特制的小木盒包装,规格多样,有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一斤等,木盒精美,小巧玲珑,居家旅游,携带方便,因而“官庄毛尖”爱好者甚多,销售甚广。

沅陵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区县,沅江由西南入境,横贯境内。全县分为南北两部,江北属武陵山脉,江南属雪峰山脉,境内最高峰海拔1355米,山岭起伏,溪河如织,大小河流达460多条。官庄地处县东南,林深谷幽,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质肥沃,是优质茶的主要产地。历史上贡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沅陵官庄,是我国古代从东向西,进入大西南的首镇驿站。官庄前面的辰龙关地势险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索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锁钥”之称。

远在300余年以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继而又与清兵相抗衡,兵驻辰龙关,与清兵在这里大开战场,殊死搏斗。1914年,爱国名将蔡锷为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曾率领革命军,凭借着雄关和广大人民的支持,英勇奋战,把袁世凯的10多万军队歼灭在辰龙关外。这里群峰插天,谷径幽回,终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合适环境。

官庄一带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产于官庄附近的黄金坪。

天尊贡芽是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天尊贡芽是半烘炒绿茶中的名茶,原名天尊贡岩茶。因产于浙江桐庐县歌舞乡天尊峰东侧的天尊岩而得名。宋代曾作为贡品,系历史名茶。

相关记载

《桐庐县志》天尊贡芽是半烘炒绿茶中的名茶,因产于浙江桐庐歌舞乡天尊峰东侧的天尊岩而得名。宋代曾作为贡品,系历史名茶。桐庐自古出明朝,历代以来,不仅有贡芽,另有雀舌、莲心等茶生产。然而几经沧桑,诸茶失传。天尊贡芽于1985年研制成功,恢复生产。

桐庐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茶丛遍布于岩缝石壁之中,相传乃神仙播种。

天尊贡芽于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鲜叶约1.25万个芽头。加工特点:薄摊吐芳,轻炒保色,理条造形,轻揉促质,低温透香。

成品茶形似寿眉,银茸披露,绿中透翠。冲泡后嫩芽状如雀舌,香气持久。

桐庐产好茶,远在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说是“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也说:茶“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庐峪,与衡州同”。到了宋代,这里产茶已甚普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诗中对当时浙江桐庐、建德、淳安等地风物盛况,描写得十分清楚,其中一诗曰:“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相传伍子胥曾避难到桐庐乡下,他十分喜欢歌舞,后人就把这里称为歌舞乡。境内有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遍布岩缝石壁之中,相传是由神仙撒籽播种的。用这种鲜嫩的茶树芽叶精心制作之茶,品质特好,味甘香幽。《桐庐县志》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时,朝臣曾将此茶进贡朝廷。赵构饮后,顿觉爽心悦目,下旨把这“飘溢香兰花香味”的好茶,每年进贡,并封生产此茶的歌舞乡直坞山为宋家山。

天尊贡芽采用一芽一叶初展鲜叶,经鲜叶摊放、杀青、轻揉、初焙、摊凉、复焙等工序制成。特点是:薄摊吐芳,轻炒保色,理条造形,轻揉促质,低温焙香,将传统制法与新的加工技术融于一体,使成品形质兼美,堪称珍品。此茶冲泡后,嫩芽朵朵,状如雀舌;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绿而明亮。干茶亦十分美观,形似寿眉,银毫披露,绿中透翠。

都匀毛尖是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历史发展

民国《都匀县志稿》上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匀市的团山、黄河一带),以有密林防护之。”而且说都匀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茶获优奖。

黔南《农业名特优资源》(黔南州农业区划办公室主编,1988年6月)上说:“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到乾隆年间,已开始行销海外”,“1982年6月,在中国名绿茶评比会上,毛尖茶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南京雨花茶”。

1956年,担任都匀县团山乡团委书记的谭修芬于团山乡乡长罗雍、谭修凯等人将茶送给毛主席品尝。不久,茶农社收到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信件下部付有几句毛主席的亲笔签字:“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

《都匀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匀毛尖茶:原产境内团山黄河,时称黄河毛尖茶。该茶在明代已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1915年,曾获巴拿马茶叶赛会优质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都匀县志稿》卷十一“祠庙寺观”中记载:“西岳庙,在长秀(今都匀团山一带),旧建,乾隆间毁,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岳庙时,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岳庙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说:“庚子岁(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匀疆,兼理厂务茶园一局,中在间有西岳王之庙,奉为本厂之神”,“爰是捐俸五十两,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镇彼西方,维兹厂局”以求“上裕国课,下佐工商”。

鸠坑毛尖属于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鸠坑毛尖

鸠坑毛尖是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的绿茶。自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记载。其外形紧结,硕壮挺直,色泽嫩绿,白毫显露。鸠坑毛尖分三级,清明前采制的称毛尖,品质最好,取的一般都是嫩芽不带梗。谷雨前采制的称雨前,谷雨后者称炒青。鸠坑毛尖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2011年,先后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中茶杯评比中再获金奖。常喝鸠坑毛尖,有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等作用。

历史发展

唐朝李肇《唐国史补》(公元825年前后)载:“茶之名品……,睦州有鸠坑”。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者”。《韩墨金书》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五代吴越,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载:“茶,睦州之鸠坑,极妙”。北宋,乐史《太平寰手记》载:“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严陵志》:茶以“淳安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宋朝罢贡。”南宋,陈咏《金芳备祖》载:“睦州鸠坑,名茶之地。”明,王象晋《群芳谱》载:“睦州鸠坑,茶之极品。”徐渭《刻徐文长生长秘集》载:“名茶,鸠坑”。清末,鸠坑茶开始远销国外并享有声誉。

1956年,鸠坑乡试制手摇茶叶杀青机成功并在全县推广。此举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评价,说这象征中国茶叶初制半机械化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鸠坑乡恢复生产鸠坑毛尖,并制定采制工艺技术规程,首次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获同类茶第一名。1983年,茶界泰斗、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庄晚芳教授在鸠坑参观,品尝鸠坑毛尖后挥毫题诗:“梅雨清溪访古茗,湖光景色倍增添,鸠坑陆羽茶经颂,味携香清传世间”。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浙江省名茶证书,同年参加商业部名茶评比,被评为全国绿茶类14只优质名茶之一。

2002年,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年,鸠坑茶种乘神州五号遨游太空,名扬海内外。2004年,新开展的“鸠坑贡芽”在山东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称号。2005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优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鸠坑毛尖产品被授予县级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万岁岭”商标被认定为淳安县知名商标。2003年至2006年,鸠坑毛尖相继在山东、上海、北京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产品称号。2007年,获得县委、县政府颁发的“茶叶强乡镇”称号。2010年,荣获“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鸠坑毛尖茶全程生产技术收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课程。2011年,先后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中茶杯评比中再获金奖。

伍家台贡茶历史渊源


伍家台贡茶历史久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宣恩伍家台茶进献宫廷。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亲题“皇恩宠锡”,赐匾于茶叶经营与制作者伍昌臣,伍家台贡茶由此而得名。

伍家台贡茶历史渊源

在一千多年前,唐朝陆羽著《茶经》,就写到巴山含宣恩伍家台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报者,伐而掇之”,这标志着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开始关注宣恩伍家台这块茶叶圣地了,宣恩的茶树进入了世界级茶文化书籍。而宣恩现代“茶树王”、“湛家古茶树”、“宣苔27号”母树均出自伍家台,都验证了《茶经》描述茶者,嘉木的原始状态。显示了宣恩伍家台茶史的悠久。

伍家台是一个地名,是位于湖北省宣恩县万寨乡南端的一个行政村,此地人氏伍昌臣是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当初,伍昌臣家境贫寒,想以经济作物发家,在屋边开垦土地时,发现有几十棵野生茶苗,昌臣如获至宝,将这些野生茶园培育起来,以后便成了茶园。此茶非同一般,独具特色: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浑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水,汤碧泛青,芳香横溢。此茶若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并有新茶之特色,故有“甲子翠绿留乙丑,贡茶一杯香满堂”之说。一时间,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求购。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得到宣恩伍家台茶农伍昌臣献得茶叶,“碧翠争毫,献宫廷御案,赞口不绝而得宠”,赐皇匾“皇恩宠锡”一块,此匾现存在恩施州文化馆,这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块由皇帝为茶叶赐的匾额。此后,凡是官员到此匾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伍家台贡茶”因此而名扬天下。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湖北通志特产》对伍家台贡茶就有相当高的评价:“伍台、贡名茶、遍地生植,伍台数株所产最佳,其水清洌,甘美异常”。

伍家台贡茶历史文化

“鄂西宣恩有贡茶,茶叶三宝甲天下;当年捧茶献天子,皇恩宠锡传佳话,如今茶香飘四海,色味香浓谁不夸;远方的朋友亲爱的客,请喝一杯宣恩茶。”一曲高昂,悠扬的宣恩民歌,唱出鄂西,走向大江南北,这支歌,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1991年4月游览宣恩县伍家台茶园时,即兴创造并演唱的,也是伴着这首歌的旋律,宣恩县伍家台茶艺表演队2005年代表恩施州在湖北省茶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伍家台贡茶原产于宣恩县伍家台,此地人氏伍昌臣是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当初,伍昌臣家境贫寒,想以经济作物“发家”,在屋边开垦土地时,发现有几十棵野生茶苗,昌臣如获至宝,将这些野生茶园培育起来,以后便成了茶园。此茶非同一般,独具特色: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水,汤碧泛青,芳香横溢。此茶若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并有新茶之特色,故有“甲子翠绿留乙丑,贡茶一杯香满堂”之说。一时间,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求购。

伍昌臣的茶叶成为贡茶是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喜茶,他品尝到水色清洌,芳香四溢的伍家台茶后,赐匾《皇恩宠锡》,伍家台贡茶因“碧翠争豪,献宫廷御案,赞口不绝而得宠”,而扬誉内外。

1984年4月7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原中央团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到宣恩视察,品尝具有“色香味形四绝”、“一嫩(芽叶)二鲜(色香味)”特色的伍家台功夫茶后,胡耀邦同志连连赞许:“还是宣恩伍家台茶好喝”;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姚国坤等品尝伍家台贡茶后,给予了“茶可提神,又清心,利长生,增友情,宣恩贡茶三杯味三巡,实属珍品”的评价;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著名书法家、作家李尔重挥毫作诗赞“伍家台贡茶”、“宣恩沃壤育灵草,三月阳春揉好茶,鱼眼泡来清见底,静心品得香如花,味醉不赖惠泉水,清垢但凭黄金芽。碗面浮光碧云起,轻身直欲飞生涯”。并致信宣恩县长:“我次饮用宣恩贡茶,其味浓清新,颇在瓜片银针之上,不逊龙井毛尖白毫,可称绿茶佳品”。2008年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省委书记罗清泉、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陪同下视察调研了伍家台贡茶区特色农业产业。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91533.html

上一篇:古丈毛尖的泡法与推荐

下一篇:干货篇:如何买到优质绿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