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贵州铜仁市委书记进京推销“黔茶”

2019-11-30

3月27日 昨日上午,贵州铜仁市委书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西门附近“卖茶”,他热情的向北京民众介绍自己家乡的茶叶,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之梵净山茶·一品沁香”为主题,他推销的茶叶被争相品饮,过路游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现场十分热闹。

北京市民陈先生夫妇从一个中年男子手里接过一杯刚刚沏好的清茶。旁边游客提醒他,这是铜仁市委书记。

“这是梵净山茶”,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梵净山茶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的独有特质……”

“好茶!”陈先生轻啜一口道,“我想买一点带回去。”

很快,半斤新鲜绿茶装好。陈昌旭亲手把茶叶递给陈先生夫妇,笑着说:“欢迎到梵净山来。”

据了解,中国地质科学院将贵州茶区分为2个最适宜区,3个适宜区,1个次适宜区,铜仁7个产茶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

其中,印江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石阡县被授予“中国苔茶之乡”,沿河县被授予了“中国古茶树之乡”。

以石阡县为例,石阡县目前有42万亩茶叶,年产量达1.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铜仁市市委常委、石阡县县委书记皮贵怀介绍,石阡全县46万人口中有近30万人口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人均每年能从茶产业中获得近2000元的收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陈昌旭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铜仁市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走出一条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利益股份化的发展新路。

在3月26日下午的推介活动上,铜仁市石阡、印江等县政府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企业签署了总额达40亿元的合同。

小编推荐

黔红又称贵州红碎茶介绍


荷兰人曾这样评价过黔红茶:“我们审评过这些茶样,并认为品质优异,茶汤品质胜过我们在漫长的茶叶贸易经验中所审评过的中国茶叶……其鲜爽和香味可与优质的锡兰茶媲美。”

品质特点

黔红初制工艺的特点是在条红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泡出,形成红碎茶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

黔红可直接冲泡,也可包成袋泡茶后连袋冲泡,然后加糖加乳,饮用十分方便。由于红碎茶的饮用方式较为特别,与其他茶类一般采用清饮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品质强调滋味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汤色要求红艳明亮,以免泡饮时,茶的风味被糖、奶等兑制成分所掩盖。

黔红颗粒紧结匀整,色泽乌黑油润,净度好,香气鲜高带花香,滋味鲜浓,汤色红亮,叶底嫩匀,多次冲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

红碎毛茶经过精制后,成为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个花色。

叶茶:是短条形红茶,常有金黄毫。

碎茶:是颗粒形红茶,是红碎茶的主体产品。

片茶:是小片形红茶,滋味浓度不如碎茶。

末茶:是细末状红茶,冲泡后茶汁易浸出,滋味浓强度较大。

贵州铜仁:高山茶享誉盛名 碧绿茶园变花园


茶产业是贵州铜仁市的主导产业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当地茶叶就被人津津乐道,永乐年后还因盛产贡茶而享誉朝野,茶圣陆羽也曾在《茶经》中盛赞思州茶“其味极佳”,直至今日,铜仁市还保存着10余株千年古茶树,60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那么,现在铜仁茶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呢,未来又将怎样?

展望铜仁这片土地,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69万亩,2016年的茶叶产量达到7.28万吨,年产值达74.72亿元。铜仁茶产业已经形成从“基地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绿茶加工为主,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各类茶加工并重的格局。

茶园春色

种茶叶·成产业·富群众

距离石阡县城67公里的本庄镇凉山村,群山环绕、茶园飘香,干净整洁的通村道路两旁入眼尽是满目苍翠,碧绿的茶园成片相连,这些在风中摇曳的茶叶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凉山村平均海拔约550米,年均气温18℃到22℃,曾经的凉山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不前。穷则思变,为摆脱贫困面貌,2011年,该村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将农户闲散的资金和闲置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吸纳引导贫困户入股,发展生产脱贫。通过6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凉山村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凉山村远景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有茶叶基地2300亩,年产值300余万元,早在2015年,该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2000余元,昔日贫穷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近年来,石阡县围绕“人均一亩茶”的建设目标,狠抓茶叶基础建设、质量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生态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全县茶叶面积达到38.8万亩,投产面积23.59万亩。茶产业覆盖该县19个乡镇134个村,涉茶农民3万余人。今年,该县还将新增茶园2.5万亩,主要在羊角山园区重点打造高标准茶叶园区为目标,组织白沙、本庄、聚凤三个乡镇完成新建、改良茶园2500亩,力争把羊角山打造成为第二个省级苔茶示范园区。

梵净山翠峰茶

而距离凉山村170多公里外的江口县骆象村,地处“武陵之源,名山之宗”的梵净山脚下,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有客茶和佛茶的浓厚文化底蕴。近几年来,骆象村潜心打造万亩茶园扶贫大产业,一座现代高效农业茶产业基地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区”之一。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骆象村因茶而美、因茶而富,现在的骆象村漫山遍野都是成排成行的茶树,1.5万亩茶园给骆象村披上了新装,茶园观光亭、游园栈道点缀期间,茶园“农旅一体、茶旅一体”,“园区景区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该村有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总面积1.5万余亩,园区内建有国内首条单轨道运输车2台,建有茶叶加工厂4家,年产量可达500吨。骆象村的绿水青山和茶园春色,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源泉。

2008年以来,江口县共投入财政资金0.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64亿元投入茶产业发展,经过8年的发展,该县生态茶园面积从零起步达到15.92万亩,建成了1个省级茶叶园区、3条茶叶产业带、6个万亩茶叶乡镇、12个茶叶专业村。全县拥有茶叶企业52家,茶产业专业合作社64个,茶叶加工厂32家,2013年被国标委授予“国家级绿茶栽培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贵州铜仁市湄坨村茶园

建茶园·配设施·成花园

“到大自然下拍摄婚纱,碧绿的万亩茶海为背景,享受人生幸福美丽时光。”如今,许多影楼会把茶园作为外景拍摄基地。在松桃正大乡茶园、普觉镇茶园基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迎来大批游客观光摄影,碧绿苍翠的茶园成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后花园。

行走在正大茶园的栈道上,放眼望去,一道道修剪整齐的茶叶种植带如波涛层层叠叠,每一根线条都蕴含着无限生机。每年四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正是采茶游园、游春踏青的好时节。不少周边市民都会相约来到茶园休闲观光,随手采一篮茶,体验一回“山间采茶,悠然自得”的自然情怀。附近的中小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到茶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边饱览茶园的无边春色,一边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正大茶园周边的山坡和闲置土地也根据周边环境情况进行了景观设计,葡萄、金秋梨等经果林相应配合,周围还修建了烽火台、仿古建筑等景观,整个茶园犹如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体公园,一个休闲旅游的绝佳风景区。

长期以来,松桃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茶旅一体”的发展思路,把茶区建设与乡村旅游打造有机整合,统筹推进生态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步发展,新建和完善一批景区干道、观光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接待中心等设施,着力将茶叶基地建设成集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2016年,正大茶园成功打造成为五星级农业景区、普觉茶园获评三星级农业景区,全年接待游客90.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万元。

思南张家寨茶叶园区

按照“茶区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石阡凉山、江口骆象、松桃正大、思南张家寨……全市茶叶园区的发展目标一致,茶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茶园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茶产业历史文化浮出水面,我市真正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起来,实现了三者同步发展,茶产业正担起铜仁富民强市、绿色崛起的使命。

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内容,感谢阅读!

新茶上市时节,许多“茶痴”级的粉丝,总以喝贵州茶为荣。就连到外出,或是到餐馆聚餐,也是自带贵州新茶与他人共享。

贵州新茶不仅让众多贵州人陶醉,在省外,也受到越来越多爱茶者的追捧。每到新茶上市,总有一些人就急于奔赴各地茶园购买新茶,5公斤、10公斤地买,好给省外亲戚、朋友寄去。

贵州茶可以喝出很多内容来,首先是有面子,有档次,天生就能登大雅之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再加上近年来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贵州绿茶成为了典型的有机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长寿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许多有权威性的定论。

其次,根据权威信息,贵州茶确实比省外其他茶有更优的品质。如“水浸出物”含量。贵州茶种在云遮雾绕的环境中,生长期长,吸纳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多。贵州任何地方产的茶,都能做到水浸出物含量40%。可以想象,中国茶的国标只有34%,贵州茶比国标高6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可让贵州茶牛气冲天。

品贵州茶,要品贵州茶的味道和质量,更要品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茶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除了有出自《茶经》等典故之外,其实还有厚重的商业文化作底蕴。这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去提炼。

贵州高原历史上就是既产茶、又产马的地方,茶马文化相当发达。关于贵州茶,《明实录》写道:“命户部于四川、重庆、保宁三府及播州宣慰使司(播州宣慰使司即今贵州省遵义市大部及黔南州、黔东南州一部),置茶仓四所贮茶,以待客商纳米中买及与西番商人易马。”早在几百年或上千年前,贵州茶就通过马帮运输,香飘西南地区,甚至到达西藏及通过缅甸到达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贵州是茶的故乡。现在一讲茶马古道,总认为是讲云南。其实此话差矣。我省地处西南的中心位置,南来北往,都绕不过贵州,自然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西南茶马古道,贵州就有几十处。贵州历朝历代出山的农产品中,茶叶就是主打角色。明初商圣沈万三在滇黔古道经营马帮,茶叶就是主要产品。我省茶文化融入了沈万三的商圣文化。多年来,贵州占据着西南茶文化的高地。

品贵州茶,既是品一种山水环境之美,品健康人生之美,更能从中品味到贵州古驿道上悠长的茶史之美、多民族文化之美和卓尔不群的商道文化智慧之美。

正因为贵州茶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作为饮者,省内外的人们喜欢贵州茶、欣赏贵州茶,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品位、他们的荣耀感,自然也都包涵其中。

本文《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贵州雷公茶 关于贵州雷公茶


想了解《贵州雷公茶》知识吗,丰富的《贵州雷公茶》内容等你来看!

什么是雷公茶?

在我们的习惯中,不明白的东西就可以找“度娘”问问。网上几经搜索,较多的是用雷公茶减肥及治疗牛皮癣。不过,此“雷公茶”非彼“雷公茶”,他们所说的雷公茶,一般指的是雷公根,又名积雪草。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雷公茶主要是产自于贵州的一种茶品。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这是有一段来历的。相传,在贵州凯里有一座山,名为雷公山,在这个山上有一个小山村,名为团龙村。在这里的居民们以种茶制茶为生,而这里所产的茶叶亦是明代的朝廷贡茶,可见此处所产茶叶的品质的上乘及珍贵了。

每年春分一过,就有朝廷的官员来到茶山上,亲自督促团龙村的男女老少们采制茶叶。他们将首次打春雷时采摘的茶叶称为“雷公茶”,而把夜间摸黑去采摘的茶叶称为“闪电茶”。茶叶采制完毕后,将茶叶装进土坛子里,由那官员派人快马加鞭地奉上去给皇上享用。

诚然,雷公茶已成为了团龙村心里的神茶。因为团龙村地处偏僻,每年的产量也较少,因此雷公茶并非一般寻常百姓家所能品到的茶叶。

目前雷公茶有两种形状,一为球形,外面包以白纸,外表看起来像个银球,所以也叫银球茶。雷公茶的制作与一般的绿茶差不多,口感丰满、纯净,属高山绿茶。冲泡时,看着茶团吃水后没在水中散开的模样,极具观赏价值。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贵州雷公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解读黔茶文化经济学


[摘要说明]解读黔茶文化经济学

解读黔茶文化经济学

今天,作为“2009中国·贵阳避暑季”重要活动之一的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动将正式拉开帷幕。该项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与往届不同的是,在参与茶叶产品展销的百余家企业中,有很多来自“普洱茶”、“铁观音”等著名茶叶产地的外地茶企,还有一些则是国内大型茶饮料、茶器皿企业,如成都统一绿茶、江苏宜兴工艺厂等。南明区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都是主动上门要求参展,不仅呈现出我省大型茶事活动的开放性,更有力证明了黔茶号召力和吸引力。

茶艺表演

采茶

品牌大整合 黔茶军团闯市场

据了解,“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动也获得了省内众多茶叶企业负责人的一致追捧,他们指出虽然近年来,黔茶屡次斩获全国茶业界权威性大奖,要论品质,贵州茶叶当之无愧为精品,但名声仅限于业内,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并不大。

2008年,全国茶叶产值达450亿元,贵州仅14亿元,只有云南的10%左右。“贵州茶叶要大规模走向市场,还得在提升知名度、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黔茶飘香’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以一种崭新的、强势的整体形象出现在市民面前,让他们领略到贵州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培养他们的黔茶文化自信,如果每一个贵州人都自觉地成为黔茶的义务宣传员,引发的连锁效应无法估量。以文化推动经济已经是一个定律,就茶产业而言,文化营销更是其重要一翼。”贵州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明涛如是说。

明涛告诉记者,“‘西湖龙井’为什么一直是含金量最高的中国绿茶,每斤卖到5000元都会被疯抢?浙江的茶商和我聊天,他们认为论品质,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等贵州茶绝不逊色于龙井茶,说龙井茶光是卖文化就能卖到1000块,曾经有三个古代皇帝写过赞美西湖龙井茶的诗,如果按一首诗100元计算,三首加起来就是300块,还有不计其数的文人雅士也曾诗咏龙井茶,如果按一首诗10元计算,超过1000元是绝对没问题的。你们贵州茶要想卖得好,首先就要好好研究茶的‘文化经济学’。”

振兴黔茶运动 探索黔茶文化经济学

其实,近年来贵州已经兴起一场“振兴黔茶运动”,从各级政府到茶叶企业,也都在不断探索、琢磨着茶香背后的“文化经济学”——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加大产业政策力度、倾注重金投入、扩大茶园基地规模建设、扩大加工规模、催生企业集团化、调整产品链深度、加速推广和宣传等七个方面全力扶持茶产业,被贵州茶企誉为锻造黔茶的“天山七剑”。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表示,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政府投入的6000万元茶叶专项资金,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7。2亿元投入贵州茶产业,对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茶产业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国内其他产茶区相比,每年3000万元的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不算是最多的,但在两年之内,贵州省把茶园面积从100万亩发展到200余万亩,并且由政府出面组织贵州茶企联手‘抱团出山’,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国内各大茶博会上,在全省形成发展茶产业的合力,这是不多见的。”

目前,全省已有湄潭等22个县(市、区)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56个县(市、区、特区)级财政共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1。4亿元。湄潭县委书记田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1年,湄潭茶叶总产值仅为八九千万元,到2008年,总产值达到3。5亿元,综合产值则高达7。5亿元,每亩茶园农民可收入4000至8000元,相当于我省目前种植水平的3亩水稻、4亩玉米和2亩烤烟。但地方税收却变化不大,因为政府采取了“蓄水养鱼”的方式,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了5万平方公里的绿色产业园区,实行土地价格优惠、贷款全额贴息3年等扶持政策,该产业园区从投资轨道到技术设备等,在国内都属一流水平。

借助区位优势 培育茶产业发展空间

自身不产一片茶叶的贵阳市南明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茶文化系列活动,让很多人都感到疑惑,“借助地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培育以茶文化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区,是我们的发展思路。”南明区区委书记夏钢说,通过茶文化系列活动搭建的产销平台加强了南明区和省内湄潭、凤岗、贵定、都匀等产茶区县市的交流与沟通,有效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促进了南明乃至贵阳市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推进了茶产业的流通集散,使产销紧密连接起来,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全面、更宽阔的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贵州茶文化在全国占领了多个制高点,贵州茶产业要做大,得先做大贵州茶文化,一定要打好两张牌。

其一是“生态文化牌”。

作为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茶区,贵州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有20个产茶县的土壤富含硒、锌、锶等微量元素。因此黔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经久耐泡的独特品质。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绿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水浸出物最低值高出国家标准8。6个百分点,同时也高出江苏、浙江、安徽等产茶大省。

此外,贵州工业污染较小,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生态环境良好,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上具有明显优势。贵州适宜发展茶叶的土地面积有750万亩左右,而目前全省茶园面积才200余万亩,丰富的资源禀赋与茶产业发展现状不相称。按照《无公害茶产地环境条件》、《有机茶环境条件》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的要求,贵州省绝大部分茶区适宜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按无公害标准对贵州茶叶进行抽检,合格率达100%。

其二是“历史文化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开迅指出,贵州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发祥地。早在100万年前,贵州就是野生茶树的生长地。1980年,贵州茶叶科技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了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仅次于第三纪地质层,距今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茶籽化石。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论及茶叶产地时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又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说明,早在唐代,贵州就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由于贵州茶品质好,历史上曾经形成过一批各具特色的“贡茶”。比如都匀毛尖茶、湄潭眉尖茶、贵定云雾茶、务川都濡月兔、普定朵贝茶、花溪赵司古贡茶等。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如果没有文化支撑,茶叶是没有生命力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黔茶文化的精髓。”周开迅说,茶籽化石发现的地方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最集中聚居地区,各民族同胞古朴勤劳,自古至今爱茶、嗜茶,因与外界隔阻,诸如世居民族茶字读音、古老采制工艺技艺,原始茶食、茶菜、茶饮、茶俗及异彩纷呈的原生态茶文化,完好地保留至今;贵州农垦茶文化也极为丰富,比如上世纪90年代,湄潭卖了一台坦克,它是二战时期的文物,湄潭茶农将它改装后当推土机使用。

此外,1939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来湄潭,开始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贵州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同时,国民政府在选择湄潭发展茶叶经济,意在通过史迪威公路出口长期受国际社会青睐的茶叶,换回更多的枪支弹药抗战,可以说,贵州茶叶又是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功臣之一。也就在同一年,浙江大学大迁至湄潭,湄潭又汇集了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祯等一大批学界精英,浙江大学与中央实验茶场共同组建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贵州培养了上百名茶叶和蚕桑实用技术人才,后来由湄潭发端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引来“取经”的茶叶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这个技术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现在全世界都在运用这个技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1882.html

上一篇:2017含山县第四届采茶节即将开幕

下一篇:2017武汉客厅春茶博览会明日开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