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浙江龙游县18年培育出新黄茶品种

2019-11-30

龙游黄茶

昨天上午,浙江省龙游县罗家乡缪家村,县政府花了18年研究栽培出来的五百亩黄茶开始采摘啦,这个新品黄茶氨基酸含量非常高,是普通绿茶的四五倍。

记者从龙游县政府获悉,龙游县政府已经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报批这一新品种,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1999年春天,龙游县罗家乡缪家村的茶农缪述钢发现了这个新品种。老缪说,有一年春天他收购茶青准备炒茶时,发现有少量的白茶芽,就向采茶的村民询问。

听说是在附近的圣堂山上采到的,老缪立即前去寻找,但是村民也说不清具体的地址,所以找了好几年,直到1999年才在山上找到这株罕见的母茶树。找到母茶树后,缪述钢就采用无性繁殖的办法,从茶树上取下树枝进行扦插,但是成活率很低。2010年,他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茶叶栽培技术,也把这种茶叶送到了茶研所进行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说,检测后发现,这种黄茶的特点是氨基酸含量非常高。“它的氨基酸含量达10.4%,所以泡出的茶汤很鲜,而一般的绿茶只有2%~4%。”

Cy316.com延伸阅读

宁波培育出惟一黄色变异茶种黄金芽


宁波培育的国内目前育成的惟一黄色变异茶种——黄金芽,将引种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珍稀名茶种质资源圃内。

昨天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专抵余姚市三七市镇德氏家茶场考察。就是这种珍稀茶叶,一度以每公斤高达11800元的价格,创下了宁波茶价之最。

“培育黄金芽,我们整整花了10年时间!”宁波市林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开荣感慨。作为项目研究课题主要成员之一的他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三七市镇一茶农偶然在茶园中发现一株叶子呈黄色的枝条,在一片绿油油的茶树当中格外显眼。王开荣决定就此进行扦插培育研究。

而后,余姚市林特总站、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推广机构相继加入研究行列。经过10年时间的实践,现已繁育苗木超过200万株。

“黄金芽干色金黄、汤色嫩黄、叶底乳黄,并以香气独特、滋味醇鲜而稀奇。”王开荣称,根据测定,黄金芽氨基酸含量高达9%,而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5~7%,普通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4%,同时黄金芽茶素比重占75%;黄金芽性状稳定,叶片呈金黄色,而白茶气温达到25℃时叶片由白转绿,性状不稳定。就在一年前,黄金芽的种质基因还登陆了美国国家生物中心基因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表示,一般来说,由于夏季光照强烈,茶叶当中茶多酚含量较多,而氨基酸却很少,因此名茶很难卖出好价钱,茶农一般采摘完春茶就完事了。黄金芽一年三季均可采制,而且即使在夏秋季节品质也不逊于其他春茶,可作为高档珍奇茶品来开发。同时,由于黄金芽独一无二的金黄色极具观赏价值,也可以考虑开发茶园观光旅游。

茶品种:黄大茶 关于茶品种:黄大茶


想了解《茶品种:黄大茶》知识吗,丰富的《茶品种:黄大茶》内容等你来看!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特征

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

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鱼目混珠”。

种类

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历史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制作方法

1.鲜叶采摘

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天开采,为期1个月,采3~4批。夏茶在芒种后3~4天开采,采1~2批,不采秋茶。采摘方法为,留鱼叶采,做到“三采三留”,即采符合标准的对夹叶,留小的正常芽叶;采顶苗,留侧苗;采肚苗,留蓬。叶要新鲜,采回的鲜叶要合理摊放。雨水叶要薄摊。如叶层厚,应勤加翻拌。白天采晚上制,一般不隔夜。

2.炒茶

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阶段。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切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倾斜呈25~30度。炒茶扫帚系用竹丝扎成,长1米左右,竹丝一端直径10厘米。炒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250~500克。叶量多少,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在锅中旋转炒拌,竹丝扫帚有弹性,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受热均匀。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使水气及时散发,炒约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转圈也要大,起着揉条作用。茶要顺着炒把转,否则茶叶要满锅飞,不能成条。当茶叶炒至成团时,就要松把,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抖散团块,散发水气。松把后再炒转,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条。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锅温130~150℃,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谓之“钻把子”。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3.初烘

用烘笼烘焙,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烘叶量2~2.5千克。每隔2~3分钟翻烘一次。烘30分钟,到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折之梗皮连,即为适度。下烘后立即进行堆积。

4.堆积

初烘叶趁热装入茶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黄变程度而定,一般是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5.再烘焙

堆积变黄叶子经拣剔老叶杂物后,进行足火。黄大茶足火可分拉小火和拉老火两个阶段。

(1)拉小火: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次烘投叶量10千克,隔5~7分钟翻拌一次。烘至九成干,大约30分钟,即可下烘摊晾3~5小时,再行拉老火。

(2)拉老火:温度130~150℃,每次烘投叶量12.5千克。烘时要做到勤翻、匀翻、轻翻。烘至足干,茶梗折之即断,茶叶手捻即成粉末,梗心起泡呈菊花状,金黄色,梗有光泽,并发出浓烈的高火香、烘顶冒出青烟、足干上霜为止。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趁热包装待运。

产品特点: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深黄,叶底黄色,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品种:黄大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黄茶品种介绍


黄茶品种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有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点。

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

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即有生产,明清时即为宫廷贡品。霍山黄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鸡山的金刚台所产的黄大茶最为名贵,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

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北港毛尖

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搞,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广东大叶青

大叶青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产品品质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共同茶类。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沩山白毛尖

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君山银针的特点是:1.茶形紧实挺直 2.芽身金黄。色泽润亮 3.香气高 4.汤色杏黄清澈 4.茶味爽甜醇厚 5.叶底嫩黄明亮

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霍山古属寿州,自唐至明,其所产黄芽既为名茶。极品,清代更被列为贡茶,对此《唐国史补》。《群芳谱》等均有记载。霍山黄芽要求鲜叶细嫩新鲜,一般当天采芽当天制作,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在摊放和复烘后,使其会潮变黄。

霍山黄芽的特点:1.茶形细嫩多亮。形如雀尖 2.茶色嫩黄。 3.香气栗香 4.汤色黄绿清明 5.茶味醇厚有会甘 6.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现在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每年春分时节开始采制蒙顶黄茶,选择肥壮的芽头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处包。复炒等八道工序制成。

蒙顶茶的特点:1.茶行 扁直,芽毫毕露 2.茶色色泽微黄 3.甜香溶郁 4.汤色黄亮 5 。叶底嫩黄匀亮

茶品种:黄大茶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特征

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

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鱼目混珠”。

种类

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历史

黄大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制作方法

1.鲜叶采摘

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天开采,为期1个月,采3~4批。夏茶在芒种后3~4天开采,采1~2批,不采秋茶。采摘方法为,留鱼叶采,做到“三采三留”,即采符合标准的对夹叶,留小的正常芽叶;采顶苗,留侧苗;采肚苗,留蓬。叶要新鲜,采回的鲜叶要合理摊放。雨水叶要薄摊。如叶层厚,应勤加翻拌。白天采晚上制,一般不隔夜。

2.炒茶

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阶段。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切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倾斜呈25~30度。炒茶扫帚系用竹丝扎成,长1米左右,竹丝一端直径10厘米。炒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250~500克。叶量多少,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在锅中旋转炒拌,竹丝扫帚有弹性,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受热均匀。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使水气及时散发,炒约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转圈也要大,起着揉条作用。茶要顺着炒把转,否则茶叶要满锅飞,不能成条。当茶叶炒至成团时,就要松把,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抖散团块,散发水气。松把后再炒转,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条。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锅温130~150℃,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谓之“钻把子”。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3.初烘

用烘笼烘焙,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烘叶量2~2.5千克。每隔2~3分钟翻烘一次。烘30分钟,到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折之梗皮连,即为适度。下烘后立即进行堆积。

4.堆积

初烘叶趁热装入茶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黄变程度而定,一般是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5.再烘焙

堆积变黄叶子经拣剔老叶杂物后,进行足火。黄大茶足火可分拉小火和拉老火两个阶段。

(1)拉小火: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次烘投叶量10千克,隔5~7分钟翻拌一次。烘至九成干,大约30分钟,即可下烘摊晾3~5小时,再行拉老火。

(2)拉老火:温度130~150℃,每次烘投叶量12.5千克。烘时要做到勤翻、匀翻、轻翻。烘至足干,茶梗折之即断,茶叶手捻即成粉末,梗心起泡呈菊花状,金黄色,梗有光泽,并发出浓烈的高火香、烘顶冒出青烟、足干上霜为止。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趁热包装待运。

产品特点: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深黄,叶底黄色,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1739.html

上一篇:江苏镇江一女子上山采茶被猪獾咬伤

下一篇:数千亩春茶嫩芽带采摘 各地采茶工们采茶忙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