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合肥巢湖:茶叶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 雨前茶抢鲜上市

2019-11-30

巢湖是一个产茶区,它们也有着自己的本土茶叶品牌,比如巢湖银尖、巢湖银针等,这些本地品牌茶叶都是配着一些大品牌茶叶来进行买卖,满足一些顾客的需求。本地茶叶的价格都不是很规范,但是茶叶的品质都很不错,做工也很好。近日,合肥市巢湖市出产的第一批雨前茶已经抢“鲜”上市。“可别小瞧这茶叶,如今咱们村脱贫致富可得靠‘它’!”巢湖市槐林镇惠峰村相关负责人笑着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42人,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镇上和村里没少想法子。如今,这小小的茶叶让脱贫看到了希望。

“这茶叶一天一冒尖儿,一大早来就得干到晌午才能回家哩!”惠峰村的贫困户孙时山正在自家的茶园里忙活着。独自居住的孙时山因病需常年吃药,自家的这近一亩茶园成了他的指望。“往年种茶往外卖,价格低,2017年村里搞了个产业园,能帮咱加工、销售,分文不收还给补贴。”孙时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坐落在茶园边的扶贫产业(茶叶)园也在热火朝天地忙碌,工人们把一箩筐青嫩嫩的茶叶铺撒在风干机上,这边杀青的机器正发出“隆隆”的声响……这扶贫产业园离茶园近,加工费便宜,这几天已有几十户茶农把采摘来的新鲜茶叶送到这里。

“2017年6月份,申请了合肥市、巢湖市两级扶贫资金30万元采购茶叶加工设备,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槐林镇扶贫站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产业园建成投产后,所得利润的3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70%分给全村贫困户;除了直接分红,产业园提供的就业岗位收入每年也有3000多元。

据了解,该镇还联合当地一家企业建立了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扶贫产业园项目。“这无性良种繁育出的茶,遗传基因强、品种纯正、口感好,我们本地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该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与镇上合作,利用争取到的90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2900m2的联栋温控大棚作为扶贫产业园。项目建成后,由公司每年支付给相邻的三个村7.2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其中70%再分配给这三个村的90户贫困户,带动他们持续增收。此外,公司还为全镇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并给有种茶意愿的茶农连续三年免费提供茶苗2000棵,且跟踪服务,给予就业指导和培训,甚至代为免费加工、保存、包装和销售。巢湖镇为了发展一种特色的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带动群众们脱贫,巢湖市槐林镇就激发了群众的动力,自己开发出一条脱贫的路子。

cy316.cOM编辑推荐

贵州江口贫困村:万亩茶园助赢生态红利


进入11月,贵州江口骆象村13000亩茶园也进入了冬季管理期,万亩茶园是助力江口贫困村赢得生态红利的致富宝,为了提高明年茶叶产量,加强茶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采取茶树修剪的方式,做好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2007年开始带领村民种茶的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13000亩茶园就是全体村民的绿色财富。”

骆象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辖24个村民组,有1076户4286人,其中贫困人口1423人,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几年前,我们还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光荣、肖大顺等回忆说。曾经,因地处偏远,无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骆象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人体会最深。”杨茂华说。

2017年,该村村民阙远兴的180余亩茶园,一季春茶帮他赚取了40多万元收入,老阙拿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大红包。

靠山治山,养山吃山。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骆象村建成产业公路120公里,生产道82公里,单轨运输车3条,观光亭1座,茶青交易市场1座,水池200口。全村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规划面积15000亩,种植面积13000亩,成熟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经济饭。”杨茂华说。

“荒山野岭改造成茶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用在外打拼。”正在制茶公司务工的村民杨翠珍道出了心里话。

杨翠珍所在公司茶叶基地年用工人次6000个,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公司以不同形式吸纳36户精准扶贫对象务工,其中有10户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年底就可以参与分红3000元。

“今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余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精准扶贫户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骆象村村主任王付银说,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将茶园为ABCDE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四到五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管理。按“631”模式分配,60%利润归全村群众,30%的利润归精准扶贫户,10%的利润归村委会。

走进骆象村,山头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寨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骆象村正向茶产业示范村、小康村迈进。

“贫困人口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和乡村。”江口县长杨云认为,拔掉“穷根”,骆象村抓住“绿色产业治贫”这个关键。

13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平林村:茶产业发展 助推茶农脱贫


平林村的村民先前以传统种养维持生计,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原有茶场倒闭。2013年,政府开始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针对该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政府还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采摘

7月5日,位于凌云县泗城镇平林村的桂红茶山云雾缭绕。茶农们一边忙碌地采摘茶叶,一边聊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平林村是一个山区村落。村民基本靠传统种养维持生计,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开始荒芜。村里原有茶场因管理不善,也濒临倒闭。

茶园

2013年,在镇里的一次会议上,泗城镇陇照村党总支部书记万崇尚得知了这一消息。万崇尚也是该县一家茶企的负责人,他萌生了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的想法。

这与平林村党支部书记陆启发的想法一拍即合。万崇尚出资转租下平林村茶场600多亩茶园的承包经营权后,将经营管理权无偿赠送给平林村60多户贫困户,同时承诺保价收购群众采摘的鲜茶叶。

“春茶上市,每天采茶都得100多元。”贫困户罗树婷告诉笔者,她在桂红茶场分到10亩茶园管护,去年仅采茶一项她就收入了2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像罗树婷一样,2016年到桂红茶场承包经营管理茶园的贫困户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

春茶

针对该村村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万崇尚跟村“两委”班子协商决定,由他的茶企负责技术支持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略高于市场价收购群众鲜茶叶的协议,帮助村民抱团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目前,村里种植有茶叶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一些丢弃的茶园又开始有人管护了。

此外,万崇尚与村“两委”干部一道,找项目争取后援单位支持,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5月,万崇尚成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外,他先后获得“百色市劳动模范”,“百色市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贵州石阡大屯村“脱贫攻坚”发展茶产业


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围绕“建设好党支部、发展好茶产业、连接好利益机制”的工作思路,将解决经济问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村级换届时,优先选任爱茶懂茶愿意发展茶产业的能人。班子成员大都成为“五员村干部”,即:发动种茶的宣传员、带动种茶的示范员、茶园管理的护林员、茶叶加工的技术员、茶叶销售的营销员。在现有5名村干部中,3人擅长茶叶种植、管护、加工,1人懂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1人熟悉财务管理,村干部大都是茶产业发展的“土专家”,党员成了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员”。

茶园

大屯村把茶产业定位为“子孙产业”,增强了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地位。如今,茶园建设管护和茶园面积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与省茶科所、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合作,采取太阳能防虫、以草抑草、茶园机械管护、选育优质品种等方式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目前,大屯村实有茶园2230亩,人均0.7亩。通过强化茶叶加工,茶青下树率明显提高,茶园效益逐步显现。206名贫困群众掌握了茶叶种植技术,38人能熟练操作茶叶管护机械;135人熟悉病虫害防治,67人学会了茶叶加工,茶叶产品的品种由1种增加到6种,成功通过QS认证。

今年,大屯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可分配收益15.6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302元。今年有2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平均领取务工报酬2100元。其中,最多的一人领取务工报酬12000元。经济日报记者王新伟吴秉泽

桂东茶旅融合 助贫困户脱贫


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文旅兴县”于7月26日在桂东县举行,清泉镇的观光茶园,每年有10多万的游客,今后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服务和休闲场所,让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在桂东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茶农采茶

清泉镇岂能无茶业

规划建设中的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位于清泉镇、桥头乡,距桂东县城38公里,距井冈山约70公里,省道S352线贯穿全境连通井冈山,交通便利。园区核心面积10000亩,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文化、民俗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景区。目前茶园已经建好,也修建了部分游步道。

清泉镇副镇长何慧麟告诉记者,现在,茶园每年就有10多万人次的游客,不过在茶园停留的时间不长,“游客来了看一下茶园,买了茶叶就走了。因为没有游玩项目,也没有餐饮和住宿,不会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何慧麟说。

郭洪波表示,完全建好后的茶园,将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体规划中,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除了茶园外,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和休闲场所。”当然,民宿和农家乐建好了,还得能把游客留在这里。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还将开展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式休闲项目,让过来的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郭洪波说,据他介绍,这个茶园将在明年全部建好,并开放。

建好后的茶园,对于当地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郭洪波说:“村民有四种方式可以从中获利,包括自种自销、到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届时,清泉镇的百姓都将受益于这个茶园。

热情好客的茶农

畲族小姑娘开发新茶品

说起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就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总经理蓝利丽。她是桂东县唯一的畲族民族村--中坑村的蓝氏后裔,1994年出生的畲族小姑娘,2013年在湖南农大名师的指点下与哥哥一起创办了蓝老爹业叶开发有限公司。

在一次市场营销的调研课程中,听到老师讲目前全球的绿茶是供大于求,而红茶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回想起父亲病故前一直在摸索的桂东红茶传统的制作工艺,蓝利丽便开始沉下心研究红茶,查资料,做调研,勤实践,请教老师,反反复复,对比茶叶市场,决定就此发力,试制红茶,终于探索出制作优质红茶的品种——金观音。目前,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达到了湖南的领先水平。

因为金观音的表现出色,蓝利丽的小作坊转型升级为大公司,也开始为村民造福。蓝老爹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与桂东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还请当地村民到公司务工,蓝利丽告诉记者:“每年有600人到我们公司来从事采茶等工作。”目前,蓝老爹公司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郭洪波告诉记者,2014年,清泉镇有贫困户616户,共1975人。通过过去三年的努力,目前还有贫困户161户,共460人。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全面脱贫。而正是茶园的存在,让这个目标成为可能。

普洱澜沧将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带动农户经济发展


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每年的茶叶产量在云南省中均可排首位。“我们好像经历了两个世界,变化太大了。”走在古茶园中,云南普洱市芒景村村委会主任科哎华感慨颇多,“自然环境没有变,但是生活完全改变了。看,这就是一棵三四百年的古茶树。”他指着身后一棵三四米高的茶树说,“我们这里的变化,就是因为它。”

茶叶,给封闭了千年的景迈山带来了财富,也带动了澜沧的发展。

2018年1月,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在普洱澜沧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茶,正是澜沧县发展打造的“一业”,全县50万人口至少有一半人的生计与这片小小的茶叶有关。

澜沧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当地百姓是否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

改变从砍茶开始,从台地茶到生态茶收入翻番

对很多人来说,景迈山是伴随着普洱茶的热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2007年是普洱茶狂风暴雨的一年,原先我们虽然种茶,但是收入很少,2007年收入一下子提高了。”科哎华说,然而好景不长,经历了2007年的高价,2008年普洱茶市场高台跳水。

澜沧县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对当地茶农的打击可想而知。

“市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身茶产业散、弱、小、乱,不成规模,没有标准。”澜沧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刀永强说,2010年省政府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澜沧县决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实行茶园转型升级,树立优质品牌。

他介绍,澜沧县台地茶属于高产密植,当地政府将景迈山作为生态茶园试验田。当地村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茶树,而这几乎遭到了所有村民的反对。

芒景村上寨党支部书记杨国光见证了这场“茶之变”。

茶叶

“我是负责做这项工作的,原先一沟茶田能种300多棵,按要求砍的话,就只能种80多棵,大家都问我,把茶树砍了,怎么过生活?”杨国光说,当时不仅是村子里其他人反对,就连他的家人都反对,没有办法,他只好先从自家茶树开始砍起。

按照规定,每两棵茶树间距必须2米以上,但杨国光也下不了手,“很多茶树都是父母辈甚至祖辈种下的,我看这棵长得好,那棵也长得好,根本舍不得。”最后他砍完茶树,发现株距只有1.5米,“检查的时候没过关,只好又砍了一遍,结果变成3米的株距了。”

虽然茶产量了但是茶树长得更好了,品质也提升了,“原来一公斤1元钱,砍了茶之后,一公斤涨到十几元。”杨国光说,三年后已不需要他再做工作,没有砍茶树的村民也会自己去砍了。

谁用化肥农药停电三年,真正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澜沧县森林覆盖率达69.8%,几乎还未进入景迈山,公路两边就是碧波翻涌,枝繁叶茂,进入景迈山更是每一口呼吸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

而在过去,生态有优势的地方,往往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山青水绿的潜台词则是偏远落后。

“我还有记忆,小时候我们是过着刀耕火种的部落日子,人们都没有鞋子穿,也没有人会说汉语。”4月16日上午,76岁的苏国文坐在自家门口的椅子上看村民准备次日的山康茶祖节,这是布朗族的盛大节日。

苏国文说,解放后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一道脱离了原始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景迈山也发生了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显然还相当落后。

“我记得很清楚,我读初中的时候都是走4个小时的山路到惠民乡去读书,那个时候其实是有大巴车了,但是车路太不好走了,到乡上要花10个小时。”科哎华说,美丽的大山让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异常艰难,不要说去外面,就是到80公里外的澜沧县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辈子无法到达的远方。

科哎华说,曾经因为过度采茶和破坏环境,景迈山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威胁,“茶叶价好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采茶,只要茶出来了就采,一片叶子都不放过。”

2011年,村里人还开始了用网捕鸟,“那一年太严重了,哎冷山上的茶叶几乎全被虫吃掉了。”茶产业在当地发展起来后,不少村民在种植台地茶时都学会了使用化肥农药。

伴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工程的开展,当地村规民约中增加了内容:坚决不许使用化肥农药,一旦发现停电三年,且严禁捕鸟,6、7月的雨季也禁止采茶,给森林古树以恢复。

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2005年以前当地几乎都处于贫困状态,而如今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景迈山的茶农全部脱贫,少至年入十万,多至年入百万,曾经贫困的村民们真正脱贫了。

“外面的游客来我们这里,是因为觉得我们这里环境好,产的茶叶好,只要我们的绿水青山在,我们就真正保住了金山银山。”科哎华说,如今村民们都有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意识。

文化科技助力,未来茶产业大有空间

2018年,澜沧县共有茶园面积38.4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34.8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认证4.5万亩,古树茶面积3.6万亩。

全年实现茶叶总产量2.92万吨,亩产76公斤,亩产值4063元,实现一、二、三产总值29.9亿元,产业覆盖农户6.3万户2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万户9.3万人,实现年人均收入7429元。

小小茶叶,托起了澜沧县扶贫大产业,绿叶子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叶子。

而对于当地来说,茶叶的价值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007年,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自然资源优势和显着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010年,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工作启动。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

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普洱市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如今,景迈山不再是单纯的茶山了,客栈酒店纷纷建起。山上保存完好的翁基村寨,已成了吸引游人的旅游观光点。

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并将茶叶产业作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借着这股“东风”,他们希望将大数据和区块链引入到茶产业中。“如果我们有一项难以造假的茶叶溯源系统,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现实场景中,或许能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痛点。”澜沧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钟习卫说,尽管澜沧茶产业有所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以及自身和行业的信用缺失,无法及时获得融资或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希望,未来澜沧的茶不仅仅是产品,还可以有其他衍生,变得更有价值。”钟习卫说。

“高竹金观音” “土楼高竹金观音”带动葛竹村的发展


葛竹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南坑镇,在南靖县的西部。走进这个茶村,变会发现周边茶山浓郁,这里的人们都是靠茶叶来谋生。

“2001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这里很多茶农渐渐放弃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茶叶种植,到外面谋生。”赖玉春回忆说。从南坑镇葛竹村到县城有40多公里的路程,道路坑坑洼洼,要走3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导致茶叶等农作物在运输过程中品相损伤很大,卖不出好价格,很多茶农无奈之下只能外出务工。

2001年1月,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南靖县政府对南坑镇镇区至葛竹村段的公路进行修整、拓宽,并铺上了柏油。交通瓶颈破解后,外出的茶农纷纷回家从事茶叶生产,葛竹村茶产业迅速恢复了生机。不到一年时间,葛竹村就成了茶叶集散地,往来车辆增加了5倍以上,单车道的村路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发展生产的需求。

赖玉春感慨地说,过去上山采茶,茶农在坑坑洼洼的路面骑摩托车,经常摔得人仰马翻。去年3月,当地政府在茶山修建了1.7米宽的水泥路,就再没发生类似事故了。

路通了,葛竹村因其风光秀丽,在热衷“采茶游”的游客的口口相传下,渐渐成了一个茶文化旅游村落。村民们自发组成了采茶队,在节假日即兴表演采茶技艺,与游客共同分享幸福。

近年来,南靖县大力提倡电气化制茶,保护生态环境。葛竹村村民陆续改用电力制茶机械,节约生产用能成本。葛竹村有1.5万亩茶山,上千台制茶设备,每年要加工500多万公斤茶青。如果没有电或者电压低,这茶就没法制作了。”赖玉春感叹道,虽然南靖县供电公司不断对线路进行整改,不断增容变压器,但每逢制茶高峰期,电网负荷猛增,经常会出现低电压、停电、断电。当地政府还投入630万元用于葛竹村、高竹村、高港村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对变压器进行增容改造,重新合理布局线路走向,有效消除了低电压现象。

2012年11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赖玉春整合资源,在家乡成立了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的1000多名社员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虽然葛竹村有2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当年却没有创建自己的茶叶品牌,茶叶只能卖给品牌厂家,利润十分微薄。”赖玉春说,在茶叶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扣除生产成本,一年到头茶叶生产不但没有利润,还倒赔钱。

“茶叶要有自己的品牌,这样才会卖出好价格。”赖玉春说。

赖玉春为家乡的茶叶统一注册了“高竹金观音”“土楼高竹金观音”两个品牌商标,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茶叶,也让家乡的茶叶提档升级。

随着茶叶品牌的推广,“高竹金观音”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销售市场逐渐拓宽,当地茶农的收入也随之提高。“现在,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卖茶的收入有10万多元,扣除劳动力和制茶成本,每年有6万多元的纯收入。

这些年葛竹村从一个交通不便、人人都想外出打工的落后山村变成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美丽山村,村里的人们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的幸福感了。

茶饮料带动热灌装PET瓶发展


PET(聚酯)饮料瓶在中国发展仅有10多年的时间,而热灌装PET饮料瓶在中国的历史更短,仅为4年左右的时间,但发展势头之猛,超过大多数其他包装容器,这迅猛的势头主要得益于茶饮料迅猛发展。众所周知,茶饮料、果汁饮料等是饮料发展的热点,在我国,2000年茶饮料产量已突破150万吨,其中大部分包装容器均是选用PET热灌装瓶,而且比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珠海中富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卢焕成介绍说,PET热灌装瓶的生产原理是:PET饮料瓶(一般都采用注塑成瓶坯)→加热后瓶坯被纵向拉伸→横向拉伸→吹瓶成型。这一生产过程中的最后成型采用机械冷定型,故一般PET瓶子在使用中一旦温度达到PET玻璃化温度(78℃)左右时,其分子链就会松弛,瓶子产生严重的收缩现象,故这种瓶子只适合冷灌装饮料。

卢总认为,热灌装瓶在上述工艺的拉伸定型过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温度(140℃左右),PET分子链在松弛状态下被高温定型,最后瓶体产生了大量整齐、密集的结晶,结晶度可达30%~45%,使瓶子产生了较高的耐热性能,并成为具有实用意义的热灌装瓶。

一次吹方式。即瓶从瓶坯到成型过程中,只进行一次吹塑工艺,方式为模具加热至100~180℃。当瓶坯被拉伸、吹塑至瓶子模具的形状时,热定型结晶过程将持续数秒至10多秒,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设备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且调换零配件后,可生产普通PET瓶;占地面积较小;由于瓶子会在模具上直接加热,故热能消耗较小。缺点是加温处理温度较二次吹方式低,结晶化程度稍低,耐热性也稍差,耐热温度为85℃~90℃;瓶子须经加温处理及冷却等程序,增加了生产周期的时间。一次吹方式的生产设备目前国内主要是法国西得乐公司和意大利西帕公司的设备。

二次吹方式。二次吹方式是先把瓶坯吹至较大的体积(约为瓶容量的两倍),然后加热至200℃左右,再让它缩小,再一次吹塑成最终的瓶子形状,二次吹的特点是:优点为由于加温处理的温度较高,结晶化的比率相应提高,耐热性可达90℃~95℃;由于加温处理的工序可独立进行,因而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缺点是机器体积庞大且复杂,价格较高;占地面积较大;能耗较高。二次吹设备目前国内主要由日本的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提供。

卢总指出,以前对于果蔬饮料、茶饮料来说,为了达到较长的贮存时间,一是添加适量的防腐剂,但在倡导绿色环保食品的年代,显然是越来越不合时宜了;二是采用玻璃、金属容器来盛装这些饮料,然后采用高温蒸煮工艺来灭菌,以达到延长贮存期的目的。但由于玻璃容器的瓶形设计、安全、运输等问题,金属容器的形状设计、不透明等问题,使它们的推广受到了很大限制。而PET热灌装瓶和相应的热灌装技术的出现,使上面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此,PET热灌装瓶被迅速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7303.html

上一篇:中国茶叶销量日剧增大 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日渐严格

下一篇:异国茶文化之新加坡的肉骨茶茶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