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桐城小花有哪些文化渊源?

2019-11-30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桐城小花有哪些文化渊源?”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桐城小花有哪些文化渊源?”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概述

桐城市地处皖中,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称文化之乡。桐城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

中国桐城词派

桐城小花创造了中国桐城派的之后的“桐城梨花体”,进一步形成了中国桐城词派。如此跨越两个文学流派的作家,在桐城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当代新古典主义文学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青莲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是辞赋领域,她写了一系列辞赋精品,如《刺桐赋》《永春赋》《关东桥赋》《茶赋》等等。这些辞赋“美文”在国学界引起了轰动,其声望简直可与“国学辣美”白鹿鸣媲美矣!因此,著名辞赋家锡东刀客评价:“寒池青莲,是当代文学女性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的李清照。”。

其辞赋作品摘录一段如下:“周有群山环抱,千载常青之荫;内伏银川玲珑,万世不涸之泽。夫东关古桥,不愧邑之瑰宝。古通仙桥,额迹古朴劲苍。睡木沉基,枯期水清基现。长二十六丈,宽一丈有八。石条为墩,齿牙交错,青砖砌脊,雕榜金桷。飞檐重叠,如翼高翅,华木彤丹,曲栏斜槛。鳞瓦参差,檐牙高啄,砌砖为路,椅列两旁。鬼斧神匠,巧夺天工。山秀而衬以桥峻,峰环而伺以势雄。长龙傲卧波,双轴出灵溪。两山排翠闼,一水带青罗。远而视之,古榕掩映,列虹影于中天;近而观之,碧波万顷,吐蜃气于淙潺。学本三载得葺峻,通仙桥上戏官差。垂虹浑势,斧工环伺,孤廊兀立,傲岭雄关。环绕四原,耸立桃谷里。风雨驰骋,仙岸一脉涵!(引用自【东关桥赋】)”。

经典辞赋m.Cy316.coM

桐城小花,最经典的辞赋是寒池青莲的【茶赋】:“自古泛今,茶道兴盛;茶道精神、纯雅礼和。纯为其本,雅为其韵,礼为其德,和为其道。吾弱年居於乡野,家栽茗茶已成园;每至新茶制得,故常邀朋约友,品茗论古谈今;茶性宁静、如潭秋水、洁净高雅、除烦去腻、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新香嫩色,淡绿微黄;煎香烹雪,雀舌蝉膏;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每相品之,欲为所赋。然俗事卒卒,此志无以就;今适逢返乡,见其春色满园,灵牙吐绿,黛叶点点;顿感舌底生津,提神益思,尘虑皆净;一时百感,逐以赋之。山灵五岳秀,茶称瑞草魁;中国名茶,花色品目繁多,形色各有千秋;观音香茗,饮之佳品;而此茗清香异於它者,能还童振拓扶人寿也;群踵而植,锺厥而生;弥谷披岗,一望皆是;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吸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从卷绿叶,枝枝相连;木兰堕落花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观音初成、沈重壮结、青蒂绿腹、沫成华浮、状如蜻首、色泽鲜润。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味馥郁而甜鲜;形卷曲而壮结;汤色黄而清澈;茗香溢,尘烦涤。玉杯生液、金瓯泛花。质润喉而明目;虽玉液而可轶;斯味馥郁甘醇,则色鲜碧清沏;非精语所能陈之;非良言所能悉之;闻其味而忘作,品其醇而涤烦;实乃茗中之极品也。文人墨客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文人嗜茶,不可无或缺也;文人于茶,乃精神之粮耳。古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佛门嗜茶、尚茶之风普及。禅茶一味,涤净心灵之凡。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有诗曰: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文正范公对茶悦,东坡煮水功亦深。馀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把茶赋。”

cy316.cOm扩展阅读

如何让桐城小花增产?有哪些评价?


良种增产

改革开放后,引良种,改茶园,机械制,产量增,全市茶园800公顷,1998年产桐城小花18万千克;2004年1400公顷,产30万千克。

1996年安徽农大茶专家指导,研制了龙眠春翠。成茶匀齐,泽翠鲜活,味鲜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获安徽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桐城小花,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产品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社会评价

龙眠深山灵气如兰如雾,如梦如诗,清雅的芳华萦绕于心,唇齿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山清水秀。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明大司马孙晋鲁山,隐龙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筑“椒园”。

爱茶,宦游得异茶,乃高丽贡籽,植之,贡朝椒园茶,与“顾渚”“蒙顶”齐名,后扩大。《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采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茶’。”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云:“品不减龙井”。桐城民间曰“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

桐城小花属于什么茶?桐城小花的简介


生产现状

桐城小花,又称——小花茶。《桐城风物记》:“茶,凡山园皆有种者,唯……龙泉庵中茶(大关古洞崖)产于云雾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有机绿茶,茶农在线网络直销,物超所值。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自明迄今,拥有五百余年产制历史。桐城小花茶叶生产较为分散,多为茶农分散经营。

荣获称号

1986年桐城小花获安徽省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次年又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又开发研制了龙眠春翠。

该茶以龙眠山之颠的杨头、黄草尖、黄岭140公顷茶园为基地,于清明到谷雨期间,择晴天在龙眠群体中叶种和无性良种茶园中,采一芽一叶初展,长度2.5—3厘米的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烘、理条、复烘、提香等工序,全程采用名优茶机械加工。成品茶外形条直微扁,匀齐壮实,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匀亮。1998年5月经安徽省茶叶专家评审,列为省级名茶。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

良种增产

改革开放后,引良种,改茶园,机械制,产量增,全市茶园800公顷,1998年产桐城小花18万千克;2004年1400公顷,产30万千克。1996年安徽农大茶专家指导,研制了龙眠春翠。成茶匀齐,泽翠鲜活,味鲜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获安徽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桐城小花,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产品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社会评价

龙眠深山灵气如兰如雾,如梦如诗,清雅的芳华萦绕于心,唇齿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山清水秀。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明大司马孙晋鲁山,隐龙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筑“椒园”。

爱茶,宦游得异茶,乃高丽贡籽,植之,贡朝椒园茶,与“顾渚”“蒙顶”齐名,后扩大。《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采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茶’。”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云:“品不减龙井”。桐城民间曰“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

桐城小花属于什么茶?有什么种植历史?


桐城小花,该词条涵义可以分两层:一是茶的名字;二是特指“桐城小花”现象。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大别山余脉龙眠山、鲁谼山一带,主要产于黄甲镇(原中义乡,黄铺乡)唐湾镇,鲁谼岩斗组、龙眠乡等,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

山峰海拔400——1047米,其中中义乡大徽尖海拔为1047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桐城小花是一种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北部山区的茶叶,明清时期,伴随着桐城文派的崛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特贡朝廷,属于中国历史名茶。“桐城小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采茶时山上的兰花也开放了。花香沁入茶中,冲泡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像沉醉如茶林之中。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地为桐城市龙眠山、鲁谼山、黄甲大姑尖、中义杨头等。

种植历史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桐城小花的生产状况,获得了哪些荣誉?


生产现状

桐城小花,又称——小花茶。《桐城风物记》:“茶,凡山园皆有种者,唯……龙泉庵中茶(大关古洞崖)产于云雾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有机绿茶,茶农在线网络直销,物超所值。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自明迄今,拥有五百余年产制历史。桐城小花茶叶生产较为分散,多为茶农分散经营。

荣获称号

1986年桐城小花获安徽省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次年又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又开发研制了龙眠春翠。

该茶以龙眠山之颠的杨头、黄草尖、黄岭140公顷茶园为基地,于清明到谷雨期间,择晴天在龙眠群体中叶种和无性良种茶园中,采一芽一叶初展,长度2.5—3厘米的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烘、理条、复烘、提香等工序,全程采用名优茶机械加工。

成品茶外形条直微扁,匀齐壮实,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匀亮。1998年5月经安徽省茶叶专家评审,列为省级名茶。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

桐城小花属于什么茶?如何种植?


桐城小花,该词条涵义可以分两层:一是茶的名字;二是特指“桐城小花”现象。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大别山余脉龙眠山、鲁谼山一带,主要产于黄甲镇(原中义乡,黄铺乡)唐湾镇,鲁谼岩斗组、龙眠乡等,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

山峰海拔400——1047米,其中中义乡大徽尖海拔为1047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基本信息

桐城小花是一种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北部山区的茶叶,明清时期,伴随着桐城文派的崛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特贡朝廷,属于中国历史名茶。“桐城小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采茶时山上的兰花也开放了。花香沁入茶中,冲泡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像沉醉如茶林之中。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地为桐城市龙眠山、鲁谼山、黄甲大姑尖、中义杨头等。

种植历史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

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大关翠华茶有哪些茶文化渊源?


大关翠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追溯翠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首先从大关翠华寺的创建谈起。

大关翠华寺始建于雍正初年,由四川峨嵋大坪信阳法师倡导创建,至今有270余年。翠华寺建始之初只有观音阁一间,位于大关县城后的翠屏山腰。雍正10年后,各地官绅又捐钱置地扩建寺庙,使大关翠华寺庙逐步发展成为包括观音阁、翠华寺、千佛殿在内的建筑群,其中以翠华寺最为著名。

由于大关自秦以来就是当时西南夷通往巴、蜀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驿道,秦开“五尺道”,汉修“西南夷道”,唐凿“石门道”以及“南方丝绸之路”都从大关县境穿过。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后,汉人大量迁入,大关日渐成为滇川大道的重要驿站,过往商旅频繁,故此大关翠华寺变得热闹兴旺。

寺中和尚、僧尼根据翠华寺四周的土质和自然环境种植茶树,供过往客商饮用。足驻翠华寺必得品尝翠华茶,茶入杯中还没泡出时,淡淡的清香已沿杯口冒出,四散开来,直入肺腑。泡出的茶水汤清色绿,品尝一口,其味略苦,绿汤茶汁沿舌面滚入腹中,那种滚热的苦涩感,让人无比慰贴。

片刻,干渴顿消、五腑生津、回味甘甜。雍正年间,大关翠华寺周围种植良种茶树80余株,长于制茶技艺的寺中和尚、僧尼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采摘一芽二、三鲜叶,经杀青、三炒三揉和晾晒,精制加工后茶叶弯曲呈环状,略呈金黄色条纹,其色如翡翠,其味醇香甜郁。

大关翠华茶曾是进献的贡品,又称“翠华贡茶”,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一时滇川各地遗宦、名士、巨商和高僧均慕名而来,以能一品翠华茶为荣,于是翠华茶从地方名优特产跃上了云南名茶的行列而享誉滇川。据《中国茶经》记载:“大关翠华茶是云南历史名茶,形扁平、光滑、匀整、色泽黄绿,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等特点。

双井茶有哪些文化渊源?有什么功效?


文化渊源

双井茶优异的品质与其制作精细固然有关,不然就不会有后唐毛文锡的赞誉,但双井茶的扬名却是得益于双井进士们与外界的交流,得益于文坛、政坛大家的相互传播。

双井进士们的传播,当以江西诗派鼻祖、大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为代表。黄庭坚常将家乡产的双井茶分赠给老师、友人及同僚,并同时赋诗相赠,受赠之人常常和诗以谢。鉴于黄庭坚自身地位,其受赠人当然不会是等闲之辈,如苏轼、欧阳修、晁补之等等。如黄庭坚送双井茶给苏轼,赋诗一首(标题:双井茶送子瞻):“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铠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苏轼收到茶后即和诗致谢(标题: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关于黄庭坚分赠双井茶、宣传双井茶,宋·江东安抚大使叶梦得《辟暑录》亦有记载:“草茶绝品惟双井,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祜(1086~1094)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置之,然后岁仅得一、二斤耳。”

文坛、政坛大家的传播,当以文史大家欧阳修(1007~1072)为代表,欧阳修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因此,欧阳修同属政坛大家,欧阳修对双井茶扬名全国功不可没,他写下了多首赞美双井茶脍炙人El的诗词,对双井茶的品质褒赞有加,如(标题:赞双井龙团):“《唐书·隐逸》传鸿渐,跋尾两篇说《自传》。双井龙团均赞美,浮槎评说水甜甘。”

又如(标题:双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北宋时期,中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较快,当时业界团(饼)茶与散茶并存,然总体趋势,时下中国茶叶加工技术是由团茶向散茶发展的时期。从欧阳修上述诗中可以看出,双井茶无论做团茶或做散茶,品质均优异非常。

功效价值

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

药理作用

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

具体作用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禁忌

不适宜发热、肾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习惯性便秘、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失眠、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蒙顶甘露有哪些历史渊源?有哪些茶诗文化?


蒙顶甘露属历史名茶。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时名山人吴理真亲手种七株茶于上清峰,“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吴理真也在宋代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代《国史补》中将蒙顶茶列为黄茶之首。唐朝诗人亦写了很多赞美蒙顶茶的诗篇。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1959年,蒙顶甘露被评为全国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已成为国家级礼茶。蒙顶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名茶鉴赏

蒙顶名茶种类繁多,有甘露、上清、菱角、蒙顶黄芽、石花、玉叶长春、万春银针等。其中“甘露”在蒙顶茶中品质最佳。其品质特征是:外形美观,叶整芽全,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

茶诗为证

《蒙山白云岩茶》

唐·黎阳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销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烹蒙顶新茶作》

宋·文彦博

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

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

《蒙顶茶》

宋·文彦博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谢人寄蒙顶》

宋·陈舜俞

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隆中茶有哪些故事渊源?


因为容易氧化,所以在选购包装好的绿茶时,应特别注意制造日期和保存期限,原则上越新鲜越好,一旦开封后也要尽快喝完,以免失去绿茶的清新香味和营养。绿茶由于未经萎凋及搅拌的发酵过程,所以保留大量的叶绿素、维他命C及咖啡因等茶叶成分,比较容易刺激神经,容易失眠或胃弱的人最好不要饮用。

为推广隆中茶及便于游人歇息,隆中风景区特在东山建有一座两层游廊式的“卧龙茶室”,游客可在此煮泉品茗,一品名茶甘美之时,尽览隆中秀色。奇特的是,该茶若用老龙洞泉水冲泡,茶香扑鼻,多次冲饮而香味不减。

旅游资源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襄阳城以西15公里处,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三国故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的出典就在这里。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之而得我。

在这个山峦叠翠、草树茂盛的幽静小山村之中,一代名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脍炙人口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著名的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点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桥、六角井、观星台等。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65745.html

上一篇:舒城兰花如何制作?有什么泡法?

下一篇:舒城兰花产自哪里?有哪些传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