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毫茶产于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郊,这里群山环抱,四周丘陵起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下太湖烟波浩渺,碧水荡漾。无锡北面惠山的惠山泉素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名湖、
无锡毫茶产于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郊,这里群山环抱,四周丘陵起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下太湖烟波浩渺,碧水荡漾。无锡北面惠山的惠山泉素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名湖、名泉、名茶三者汇为一体,相得益彰。
无锡毫茶为江苏名茶林中的新秀,是无锡茶树品种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从1973年开始研制,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成功,1979年通过了科技鉴定,相继获得了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优质名茶称号,1986年被商业部定为全国名茶之一,1989年在西安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评比会上,又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无锡地处江苏南部的水网区域,属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5℃,日照适宜,日照年时数2064,年降雨量877.5~1438毫米,年相对湿度80%以上,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于从福建引进的无性大毫良种的生长。该种具有吐芽早,萌发力强,芽头肥壮,茸毫特多和内含成份丰富的特点。
无锡毫茶鲜叶原料标准分为四级,一级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二级以一芽一叶半开展为主;三级以一芽一叶开展为主;四级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夏、秋茶以一芽二叶开展为主。通常,炒制500克一级毫茶需采1.6~2.0万个芽叶。采回鲜叶及时在室内阴凉清洁的地板上进行摊凉,摊叶厚度3~5厘米,摊放时间据气温高低而定,一般在6小时左右,夏茶气温高,可以缩短一些时间。
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毫、干燥四道工序。用手工炒制,炒制时在锅径58厘米、深24厘米的龙井电炒锅中进行,锅面必须保持光洁、平滑。从杀青到干燥,全在一口锅内,凭靠工人一双技巧熟练的手,采用不同的手势炒制而成。
杀青:锅温180~190℃,投叶量700~900克,炒至折梗不断,茶香透露即为适度。历时3~6分钟。
揉捻:锅温100~110℃,揉至芽叶卷曲成条为宜,也可采用微型揉捻机揉捻。历时12~15分钟。
搓毫:是毫茶成形、显毫的关键工序,当锅温80~90℃,用双手在锅中搓揉茶叶,边搓揉边在锅中翻动茶叶,至使芽叶卷曲显毫为适。历时15~18分钟。
干燥:目的是继续蒸发水分,固定形状。锅温70~80℃,用双手继续翻炒茶叶,但动作应轻巧,不碰断茶叶,不脱落茸毛,当茸毫全部显露,含水量在6.5%左右起锅摊凉,包装贮藏。历时约8~10分钟。
无锡毫茶分1~4级,其品质特点是,条索肥壮卷曲,色灰透翠,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叶底肥嫩明亮。
雀舌茶因形似雀舌而得名,为江苏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80年代开始试制,1985年在江苏省名茶评选会上,名列前茅。同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评
雀舌茶因形似雀舌而得名,为江苏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80年代开始试制,1985年在江苏省名茶评选会上,名列前茅。同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荣获部优质茶称号。
雀舌茶产于金坛方麓茶场,在总结名茶采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属扁形炒青。
雀舌茶采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3厘米以下,通常加工500克特级雀舌茶需采4.0~4.5万个芽叶。要求芽叶嫩度匀整,色泽一致。不采紫芽叶、雨水叶,防止芽叶红变。采回的芽叶进厂后均匀摊在竹匾上,经3~5小时的摊放,方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摊凉、整形三道工序。
炒制雀舌茶用双手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当锅温达80~90℃时,在锅面涂上少许乌桕油,待青烟消失后,投入250~300克摊放叶,采用抖、捞手法,将茶叶捞起抖散,散发部分水分后,锅温降至60~50℃,开始采用以搭为主结合抖、捞的手法做形。当芽叶形呈扁直,稍有触手感,含水量约25~30%时,起锅摊凉回潮约1小时左右,进行整形。
整形:目的是进一步做形并达到足干。锅温掌握高、低、高的原则。下锅锅温60℃,随芽叶含水量减少,锅温降低(40℃)。将起锅时,锅温略升(50℃)。每锅投叶量约300~350克,以搭、压和抓的手法为主,结合理条手法,当茶叶达到扁、直、平、滑、形似雀舌,含水量6%左右,即起锅摊凉,冷却包装。贮藏在装有块状石灰的铁桶或缸中,以防茶叶受潮变质。
金坛雀舌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
前峰雪莲是江苏省80年代新创新的名茶之一。1985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被评为部优质茶。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茶获全国名茶称号。 江苏溧
前峰雪莲是江苏省80年代新创新的名茶之一。1985年在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被评为部优质茶。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茶获全国名茶称号。
江苏溧阳县社渚农场是前峰雪莲的诞生地,它位于天目山余脉伍员山下的前峰山麓。这里地势、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良好,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多生长在丘陵的坡地上,为自福建引进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每年清明前后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新萌发未展开的芽苞,芽长2.5厘米左右,芽粗0.2~0.3厘米。通常制500克高级雪莲茶需采6.0~6.2万个茶苞。幼嫩的芽叶,丰富的内含成份,为形成雪莲茶的品质风格提供了先天条件。采回的芽苞必须经过拣剔,剔除鱼叶、单片等夹杂物,以保持原料的匀整度。拣好的芽叶薄摊在竹匾上,摊放1~2小时,待表面水分蒸发后方可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是:杀青、揉捻、搓揉显毫、干燥四道工序。
杀青:高温杀青,以抖为主,结合闷炒,适当旋转抖炒,达到失水、钝化酶化性,停止内含物质发生变化的目的。杀青锅温控制在150~180℃,投叶量200~250克,历时5分钟左右。起锅后的杀青叶,放置在竹匾内抖散冷却后进行揉捻。揉捻过程应注意解块散热,以防止叶色闷黄,香味欠爽。揉捻历时5分钟左右。
揉捻显毫:目的是促使外形条索卷曲,茸毫显露。锅温掌握低、高、低的原则,下锅锅温60℃左右。开始采用抖、搓手法,将茶叶置于双手掌心,顺同方向搓揉,时而搓揉,时而抖散解块,防止茶叶结块。搓团用力由重到轻,开始芽叶韧性较大,易做形,必须用力搓揉,使其条索紧结卷曲,茸毫逐渐显露,条索完整不碎,随着芽叶含水量的减少,叶质逐渐转硬,用力应轻,以防损伤茸毫、搓碎茶叶。当芽叶达七、八成干时,进入文火干燥工序。搓揉历时15分钟左右。
文火干燥:锅温50℃左右,通过均匀翻炒,达到固定形状,增进香气,蒸发水分的目的。当茶叶有触手感,捻之即成茶末,含水量6%以下,起锅摊凉。
炒制好的雪莲茶极易吸潮变质,必须妥为贮藏。最简便的贮藏方法,是块状石灰吸潮法,即将茶叶用红包好,放在具有块状石灰包(布袋装)的缸内或铁桶内,加盖密封贮藏。
雪莲茶包装采用盒装,每盒50~100克。包装盒内衬铝塑袋封,外套设计别致的纸盒,再用透明纸封包,放在干燥通风处。这种包装的茶叶,当茶叶含水量在6%的条件下,通常可贮藏5~6个月,成品色、香、味不减。
雪莲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卷曲,满披银毫,形似雪朵,银白隐翠,清香幽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肥壮。用70~80℃沸水冲泡,芽芽竖立,时而翻腾,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工作之余,沏泡一杯,顿觉心旷神怡,身心倍爽。
提起雨花茶,自然会联想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雨花茶、雨花石因产于雨台而得名。 雨花茶创制于1958年。1961年以来曾先后数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 雨花茶
提起雨花茶,自然会联想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雨花茶、雨花石因产于雨台而得名。
雨花茶创制于1958年。1961年以来曾先后数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
雨花茶销往全国各大城市,1964年开始在国外试销,深受港、澳同胞、新加坡侨胞及国际友人的赞赏。
雨花茶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现已扩大到大江南北的;三郊五县;,即雨花、栖霞、浦口3个郊区,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5个县。由全部手工炒制步走向机械化生产,产量达7;8吨,质量逐年提高。
雨花茶的采摘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病虫芽、紫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半开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当新梢萌发至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叶,芽叶长度2;3厘米。特级茶一芽一叶占总量的80%以上。通常炒制500克特级雨花茶,需采4.5万个芽叶。
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雨花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500克左右,掌握;高温杀青、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嫩而不生、老而不焦;的原则。采用;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的方法。当叶质柔软,折梗即断,透发清香,即起锅摊凉。历时5;7分钟。
整形干燥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上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散发部分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五、六成干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茶叶,在锅内反复拉条、磨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茶叶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
最后通过圆、抖、飘、筛,分清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进库贮藏保管。
雨花茶成品分特级、1;4级共五个级别。手工炒制劳动炒制劳动强度较大,功效低,每锅只能炒制250克茶。因此,近年开始进行机械化生产试验,已获得成功。
紧、直、绿、匀是雨花茶品质特色。最终要求达到: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常州之阳羡,湖州之顾渚录笋(明张谦德《茶经》)。又据《五杂俎》载: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
;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常州之阳羡,湖州之顾渚录笋……;(明张谦德《茶经》)。又据《五杂俎》载:;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由此可知,天池茶始于明朝,当时的姑胥天池茶已列为上品。然而,这一历史悠久的名茶失传已久,炒制技术等已无史籍可稽。经考证,确证明代张谦德《茶经》中天池茶的产地,即是今天苏州的天池山。通过研究分析,制定了恢复天池茶的生产方案、采制技术,这一古老名茶从此获得了新生,重新焕发青春。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四面山光施翠色,松柏常被白云绕,天生石池澄清碧,桃花溪涧流不息。;(265~316年魏曾始建天池山寐晋寺图的题签)说明了天池山景色宜人,林木葱郁,松柏挺拔,白云悠悠,泉水潺潺,花香四溢。这里气温适宜,年均气温15℃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土壤多为石英沙岩及花岗岩发育分化的黄壤,质地疏松,土壤肥沃,PH为5左右。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恢复天池茶创造了较为理想的环境。天池山的茶园,多分布在天池山周围的官桥善坞里、山南的官山坞、后山天平、灵岩一带,茶园集中成片,种植着从安徽引进的槠叶良种,适宜炒制天池茗毫。
标准采摘,精细拣剔,热中做形,一锅到底,是天池茗毫的采制特点。茗毫采摘标准:1级茶一芽一叶初展占总量的50%以上,芽长2.6~3.6厘米。鲜叶进厂后必须进行拣剔,保持芽叶均匀一致。通常,炒制500克1级茗毫约需3万个左右芽叶。炒制工艺分摊青、杀青、热揉、整形、提毫五道工序。从杀青到提毫全程均在锅内连续炒制,一气呵成。整形和提毫是茗毫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炒制时在直径60厘米、清洁光滑的锅内进行。
杀青:当锅温200℃左右,投入摊青叶600克左右,以抖炒为主,结合翻炒。随水分蒸发,叶质转软,锅温降低,全程约须5~7分钟。
揉捻:热锅轻揉是茗毫茶揉捻的特点,这样既缩短炒制时间,又可达到色翠、清香的目的。揉捻开始锅温100~120℃,揉捻结束锅温90~100℃。用双手或单手满握揉叶,在锅中沿壁上下往返推拉,促使条索紧结秀丽。历时约需4~5分钟。
整形和提毫:整形的目的是蒸发水分,促使外形峰毫曲秀,银翠显茸。整形锅温90~100℃。开始采用抖散翻炒手法,尽快散失水分后改用理条和平搓手法,促使茶叶卷曲成形。炒约5分钟左右,降低锅温至80~90℃,开始仍以翻抖手法继续蒸发水分,固定条形,当达七、八成干时,改用前后推拉手法,即将茶叶放置在两手掌心之中反复轻搓提毫,边提毫边干燥。当茸毛显露,茶叶含水量达8%左右,起锅摊凉。历时10分钟左右。
炒制好的茗毫茶,含水量较高,极易吸湿变色,必须及时用块状生石灰吸湿。石灰的用量视茶叶容器的大小而定,一般每10立升大的容器用1公斤生石灰。石灰用布袋装好扎紧,放在容器的中间,茶叶用纸包好,放在容器四周,然后加盖密封,放在避光干燥处贮藏。通常,做到2天后换灰,一次收足。霉雨季一星期到二星期换灰一次。这样贮藏的茗毫茶色翠、香鲜、味醇、形美,久贮一年,色、香、味不变。
天池茗毫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秀丽带弯曲,茸毫显露,银白隐翠,香气清鲜,滋味醇和鲜爽,汤色绿而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花果山云雾茶,为江苏省三大名茶之一。云台山产茶历史悠久,云雾茶早已闻名。据《云台新志》记载:宿城东起陶庵凤门口,西到西山,在十几里长的山场上,生长着大片茶树,称为
花果山云雾茶,为江苏省三大名茶之一。云台山产茶历史悠久,云雾茶早已闻名。据《云台新志》记载:;宿城东起陶庵凤门口,西到西山,在十几里长的山场上,生长着大片茶树,称为‘茶山’,所产‘云雾茶’形味似武夷小品,历史上曾有‘龙团凤饼’之称。;又说:;海洲上贡的食货中,唯有茶叶一两不能少。;可见,云雾茶在封建王朝年代已被视为珍品,列为贡品。而今,云雾茶产于;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的花果山上,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区,这里山势不高,濒临黄海,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在丛林密布、花果成片的坡地上,花香、果味陶冶着云雾茶的天然品质。
清明前后,茶树在花团锦簇中萌发新芽,选择一芽一叶初展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包括理条、搓条和抓条三个过程)、干燥等工序炒制而成。手工炒制,手法多样,灵活运用,交替进行。锅温、用力轻重,视叶质和含水量变化而不同。
云雾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浑圆,锋苗挺秀,形似眉状,白毫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绿而清澈,叶底朵朵嫩绿,匀整明亮。
江苏著名的绿茶有以下几种:
碧螺春碧螺春属于曲螺形绿茶,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问,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与茶树问作,茶吸果香,花窖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茶是采摘一芽一叶为原料,制造500克特级碧螺春茶需采6万一7万棵芽叶。碧螺春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冲泡碧螺春茶时可观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品宫”三种奇观。
南京雨花茶南京雨花茶属于直条形绿茶,主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区。南京雨花茶的诞生,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它形似松针,翠绿挺拔,仿佛是牺牲在雨花台的数十万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象征着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因此定名为“南京雨花茶”。品饮此茶常会使人饮茶思源,怀念革命烈士,意义深远。
南京在唐代已有茶叶生产,史书记载,明清时,江宁牛首山出产的云雾茶,其香色俱艳,上元东乡摄山茶、城内清凉山茶皆香甘,散生于山顶,寺僧采之以供贵宾。至清宣统年间,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至长江南北。
南京雨花茶外形挺直如松针,色泽嫩绿,滋味醇鲜爽口,叶底嫩黄绿。
太湖翠竹太湖翠竹属于单芽形绿茶,产弓;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和锡山一带。锡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南临太湖,北近长江。境内地势平坦,山清水秀;低山丘陵,分布在太湖边缘。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光照、水资源充足,有利于茶树生长。锡山市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雪浪禅林寺僧人觉海在雪浪山顶垦地种茶,山于滨湖气候独特,所产茶l咔香高醇厚。乾隆皇帝一F江南时,品饮此茶,倍加赞赏,挥笔写下“竹炉是处有山房,茗碗偏饮滋味长”的诗句。
太湖翠竹外形扁平翠绿似竹l叶,滋味鲜爽甘醉,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冲泡时,棵棵芽叶竖立在杯中,非常关观。
无锡毫茶无锡毫茶属于曲螺形绿茶,产于江苏省无锡市郊区。
无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开凿的“惠山泉”被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二泉”。二泉水含矿物质多,甘冽可日,是煮茶的好水。唐代诗人李绅,曾着文称赞二泉曰:“惠山书堂前,松竹之卜,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激开神虑,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更有“雪芽为我求阳羡,乳山君应铜惠泉”和“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句。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品尝惠山泉泡饮无锡茶后都曾题词作诗;乾隆还赐“竹炉山房”匾额。如今,人们用二泉水泡饮多毫的无锡毫茶,领略其中的鲜醉美味,确实是一种享受。
阳羡雪芽阳羡雪芽属于直条形绿茶,产于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古称阳羡,是一个古老的茶区,是唐代贡茶产地之一。
店代卢全有诗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明代周高起《洞山茶系》记载:“唐李栖绮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_I!-方……”明代许次纤《茶疏》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自唐至清,阳羡茶为历代贡品。
阳羡雪芽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名茶的记载而创制,并根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雪芽为我求阳羡,乳山君应晌惠泉”取名“阳羡雪芽”。其品质特点是:
外形匀直细紧,翠绿披毫,香气清雅,滋味鲜醇。
水西翠柏水西翠柏属于扁条形绿茶,产于江苏省漂阳县北山地区水西村一带。水西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所在地,是陈毅、粟裕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创造了抗日光辉业绩的地方。1940年春,陈毅同志和张茜就是在水西村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从此,名不见经传的水酉村与新四军抗}}将士的英雄业绩一起载入史册。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新四军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世世代代纪念革命先烈,决定创制一种名茶,以松柏长青的含意命名为“水西翠丰白”。
水西翠柏茶条扁平,色泽绿翠,形似翠柏,清香幽雅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品饮此茶,使人饮茶思源,意义深刻。
江苏省除了上述这些名优绿茶外,还有无锡的“二泉银毫”、宜兴的“荆溪云片”、金坛的“茅山青峰”、漂阳的“南山寿眉”、金坛的“金坛雀舌”和镇江的“金山翠芽”等。
洞庭碧螺春的历史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历史悠久,早为贡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的产地及生态环境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果间作区。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吸果香,花窨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解》中所说:“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摘技术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品质最为名贵。
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叶之幼嫩,采摘之深非同一般。
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碧螺春制作工艺|制作技术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叶色泽发黑,条断碎,茸毛脆落。当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品质特点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说》中道:“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岕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碧螺的方法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或用70~80°C的开水。当碧螺春投入杯中,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叶,袋装块状石灰,、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区每到采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云:庐山秀美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东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云:;庐山秀美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刻画得引人入胜。庐山的确是;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硙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未的茶叶,因多白毫,其白胜于雪。看来宋时已有白毫茶是无疑的。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由此可见,庐山云雾茶至少已有300余年历史了。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庐山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异。现有茶园5000余亩,分布在整个庐山的汉阳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径、天桥、修静庵、中安、捉马岭、海会寺、帅家、化城山、青山、通远、八仙庵、马尾水、高垄、威家、莲花洞、龙门沟、赛阳、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因终日云雾不散,茶叶品质最好。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庐山云雾茶制作方法,不断改进。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为3厘米左右。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杀青:在铁锅中进行,锅温160;180℃,投入鲜叶量为0.5公斤左右,时间约3;5分钟;杀青叶出锅后即行抖散,防止芽叶黄变。
揉捻: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行抖散。
炒二青、理条和搓条均在锅中进行,边炒干,边成条,炒至茶叶八成干时,略加拣剔,即将茶叶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将茶和相互摩擦,使芽叶中的茸毛坚起,白毫显露,这个过程,叫作;提毫;。最后将茶叶烘干,待茶叶用手捻能成粉未,含水量达6%时下烘,稍经摊凉,装罐收藏。
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绿;香气芬芳、高长、锐鲜;汤色绿而透明;滋味爽快,浓醇鲜甘;叶底嫩绿微黄,鲜明,柔软舒展。
庐山云雾茶由于于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现除供应国内的庐山,九江、南昌、山东、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外,自1971年开始,还运销日本、德国、南朝鲜、美国、英国等国,深受各地的好评。
碧螺春是有名的苏州特产,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一带,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简介:1、 产品产地。
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2、 品茶讲究。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3、 炒制技巧。
碧螺春茶叶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碧螺春茶叶制作要求很高,早春时期,茶芽初发,芽尖部分,即"一旗一枪"不超过2厘米时采摘下来,经过杀青、烘炒、揉搓等一系列特殊工艺加工而成。
4、 碧螺春产品特征。
碧螺春茶叶的特点是:条索均匀、造型优美、卷曲似螺、茸毛遍体、色如凝脂、香气馥郁、回味甘洌。
色泽:正宗洞庭碧螺春有光泽,色翠绿带黄,其它碧螺春暗淡,但青里带黄,主要无光泽。
香气:洞庭碧螺春香气浓烈,清香带花果香,主要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和洞庭的特有水土有关。其它碧螺春香气不足,因为它是新茶也有一点香气,但没有清香和果香,外地碧螺春有奥土气,有青叶气。
口味:洞庭碧螺春喝到口中很顺口,有一种甘甜、清凉、味醇的感觉,有回味,主要是口味醇.其它碧螺春喝到口中有涩、凉、苦、淡的感觉,无回味,还有青叶味。
外形:条索纤细如蜂腿,卷曲成螺,茸毫满披但不很浓,银绿相间(或银白隐翠)
冲泡:茶叶冲泡有上投中投下投三种,碧螺春是典型的上投即先注水后放茶,真正的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入水即沉杯底,细芽慢慢展开,汤色微黄。
提起,自然会联想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雨花石因产于雨台而得名。
创制于1958年。1961年以来曾先后数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
销往全国各大城市,1964年开始在国外试销,深受港、澳同胞、新加坡侨胞及国际友人的赞赏。
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现已扩大到大江南北的“三郊五县”,即雨花、栖霞、浦口3个郊区,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5个县。由全部手工炒制步走向机械化生产,产量达7—8吨,质量逐年提高。
的采摘
的采摘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病虫芽、紫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半开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当新梢萌发至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叶,芽叶长度2—3厘米。特级茶一芽一叶占总量的80%以上。通常炒制500克特级,需采4.5万个芽叶。
制作工艺|绿茶制作技术
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
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500克左右,掌握“高温杀青、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嫩而不生、老而不焦”的原则。采用“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的方法。当叶质柔软,折梗即断,透发清香,即起锅摊凉。历时5—7分钟。
整形干燥是成形的重要工序。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上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散发部分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五、六成干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在锅内反复拉条、磨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
最后通过圆、抖、飘、筛,分清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进库贮藏保管。
品质特征
成品分特级、1—4级共五个级别。手工炒制劳动炒制劳动强度较大,低,每锅只能炒制250克茶。因此,近年开始进行机械化生产试验,已获得成功。
紧、直、绿、匀是品质特色。最终要求达到: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