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如何泡绿茶,投茶有三讲究!

2019-11-16

绿茶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和饮用的茶,属不发酵茶,因其茶汤呈碧绿,叶底呈翠绿而得名。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维生素损失也较其它茶要少。

虽已立秋,但大部分地区天气依然炎热,珠三角的天气莫不如此,此时来一杯绿茶,想必是极好的,不过,冲泡绿茶一定要掌握绿茶特点,这样才能通过技法把绿茶的味道真正体现出来。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根据季节变化提出:“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Cy316.CoM

不过如今是按茶的老嫩程度确定釆取什么方式投茶。也是叫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上投法

碧螺春茶形细嫩,全是芽头或满身披毫的绿茶适用于上投法,信阳毛尖等绿茶也适用此投法。

具体方法:先在杯中注入七分适宜85度左右温度的水(是烧沸后凉至此温度,下同),然后投茶。

中投法

西湖龙井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绿茶,适宜用中投法,安吉白茶等绿茶也适用此投法。

具体方法: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适宜温度的水,然后投茶,轻转动杯中茶,以使茶叶浸润,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满。

下投法

六安瓜片茶形较松,及嫩度较低的绿茶,适宜用下投法,太平猴魁等绿茶也适用此投法。

具体方法:先在杯中投入适量的茶,然后沿杯壁注入适宜温度的水七分满。

如此,无论哪种方法投茶法,这样泡好后,稍待两三分钟,一杯清香芬芳的绿茶就泡好可以品饮了。然后当每一杯茶汤饮至杯中水刚好没过茶时,再续水。如此可续三次水。

为了保证绿茶的鲜嫩度,使口感更佳,同时使绿茶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更好吸收,适宜用80度左右的水冲泡。一般就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作用而言,头泡茶香味鲜爽,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茶缺少滋味,再泡就无多少品饮价值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浅谈冲泡绿茶的三种投茶法


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欢泡上一壶绿茶来赏赏心悦悦目,舒缓一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可是泡茶就仅仅是放茶叶和倒水入壶吗?非也非也,正所谓投茶有序,尤其是冲泡绿茶,先放茶叶还是先倒水,一切细节皆有讲究。

早在明代张源所著的《茶录》中就提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意思是,在冲泡绿茶的时候,投茶是有顺序的,而其中所提到的中投、上投、下投也合称绿茶的“三投法”。

那么三种投茶法有什么不同呢?

上投法

“上投”指的是先在杯中注满七分适温的水,再进行投茶,要记住绿茶需要用85℃的水温呵护哦,嫩度越好的绿茶所要求的水温越低。上投法需静待茶叶缓缓下沉,可以观察到鲜嫩的芽叶在杯中舒展,欣赏其上下浮沉和游动的“绿茶舞”。

投茶法不止按《茶录》说的按季节区分(实际是不同季节之间存在温度的区别),更多情况下是根据绿茶的茶叶品质和茶条的松紧程度来选择。上投法多适用于茶形细嫩的名优绿茶,一般具有全是芽头或满身披毫的特点,如特级碧螺春、雀舌、信阳毛尖等细嫩炒青,以及特级黄山毛峰等细嫩烘青。

中投法

“中投”指的是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适宜温度的水,然后投茶,轻轻转动杯中茶,以使茶叶浸润,待其慢慢舒展,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满。中投法可以彻底降低水温,避免茶的苦涩,而且茶叶在水中的浮动姿态也是最为持久的。

较为细嫩但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绿茶,适宜用中投法,如六安瓜片、云雾茶、竹叶青茶等。

下投法

“下投”指的是先投入适量茶叶,再沿着杯壁注入适温的水至七分满,使用玻璃杯或瓷盖碗都可以,徐徐摇动以使茶叶完全濡湿,静待其自然舒展。

茶形较松或细嫩度较低的一般绿茶均适用此法。

所以朋友们下次冲泡绿茶的时候要注意啦,细嫩度不同的绿茶要用不同的投茶方式去冲泡哦。无论使用哪一种投茶法,所冲泡的茶水都应在3至5分钟内品完,或先将茶水倒至公道杯、品茗杯中,防止茶叶过度浸泡。随着茶汤温度的降低,茶的汤色和口感都会有所变差。

绿茶冲泡技巧讲究水温茶具与投茶量及冲泡方式


1,水温

高档绿茶都是采集的茶叶的尖部,因此十分娇嫩,适宜以80~85℃的水温冲泡,如果水温高就可能泡老;而市场上的廉价茶叶,都是由茶树的叶子炒制而成,需要用99℃的水来进行冲泡,否则茶叶的滋味不能够充分地溶解在水中,难以品尝出茶味。

2,茶具与投茶量

冲泡绿茶,茶水比例为1∶50~1∶60,最好选择用玻璃茶具或者白瓷盖碗。用玻璃杯能够看见茶叶在杯中舒展变化,欣赏飞旋的“茶舞”,而白瓷盖碗能够让茶叶充分舒展自己的姿态,茶汤的颜色晶亮透明,让人流连不已。但是用玻璃杯泡茶,可能会将茶叶吸入口中,因此喝茶的时候应该慢慢去吞饮,不能大口喝茶;而白瓷盖杯可以将茶叶拂开,饮用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玻璃杯泡茶,应该使用单层的玻璃杯,不能使用保温效果好的双层玻璃杯,以免将茶叶泡老了。如果投放的茶叶比较普通,需要用较高温度的水,最好是在单层茶杯上加一块玻璃片。

3,绿茶的冲泡

上投法、中投法或者下投法皆可,根据冲泡者自己的爱好来决定。绿茶冲泡后稍冷即可饮用,如果要续水,就需要将第一泡的茶汤在留下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如果第一泡后喝光后再蓄水,茶汤的味道就会淡很多。

云南茶业概况简单介绍(三讲)


二、六大措施效果显着

(一)强化高优生态基地建设

2014年全省创建农业部标准茶园14个,创建面积达1.5万余亩: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17个,创建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1.77万亩: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4万亩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茶园12万亩,生态绿色防控25万亩,实现全省无性系茶园230万亩,无公害茶园达520万亩,有机茶园达39.2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茶园达190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比例不断提升。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我省有18个县入围2014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百强,是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最多的省份,昌宁县获2014年度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二)大力提升精制加工水平

成品茶产量近23万吨,增加2.4万吨,增长11.5%,荼叶总精制率达68%,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通过QS认认证的企业达1000多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4家,增加3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30多家,增加6家: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170多家,增加15家,年加工量1力吨,产值120多亿元,分别占全省年加工量、加工产值的47%、71%,产品集中度明显提高。

(三)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普洱茶产量增加,占成品茶比例上升明显,较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普洱茶、消红茶二大茶类产量占全省成品茶总产量的71%,成为我省茶叶代表性骨干产品,茶产量11,4万吨,增增加1.7万吨,增长18%,占成品茶总产量的50%:滇红茶产量5.3万吨,增加0.4万吨,増增长7.7%,占成品茶总产量的21%。资源稀缺、产量稀少的“古树茶”倍受中外茶人、消费者的追捧,成为我省茶产业的一大亮点。此外,以天士力帝泊洱、贡润样、云白药天颐等茶企为代表生产的茶粉、茶膏、茶饮料及化妆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有新发展,丰富了云茶产品结构。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如何准确掌握投茶量?有哪些要点?


现在喝茶可谓越来越流行,在各种顶级的会面上,最显眼的往往也是那杯绿茶。于是乎,不少人跃跃欲试。但有人拿到茶时,瞬间傻掉:连投多少茶叶都没个概念。甚至有人因投茶的问题而远离了茶:投多了苦涩,投少了寡淡,对茶的味道留下了坏印象。

而许多教法都是直接说绿茶投2-3克,红茶3-4克。这明显不对,因为忽视了杯子或壶的容量。难道一个600毫升的大壶和一个200毫升的杯子也要遵循这个量?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投茶量(老茶客请忽略不看)。

绿茶、黄茶

绿茶和黄茶是公认最鲜嫩的茶类,浸出物出来得快,盖碗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西湖龙井的茶水比率通常为1:50(1克茶叶用50毫升水,其它绿茶黄茶基本类似),同时记得用中投法,水温控制在85度左右,不要盖上盖子。当然,投茶规律虽然适合大多数人,但实际冲泡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喜好做出调整。我们茶厂的一个制茶老师傅,他泡的茶我从不敢喝,因为实在太浓。那是他多年来根据自己口味来调整的,你不能说他不懂泡茶,但是他的泡法可能就不适合你。

红茶

红茶与绿茶类似,投茶量大概1:50,可以比绿茶多放一点点。大叶种的叶片体积较大,可以比小叶种红茶多放一点。而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少1/3。

乌龙茶

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条形乌龙(大红袍、肉桂等)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1/2,甚至达到2/3。球形乌龙(不少台湾乌龙茶是球形的)则可以相对少一半。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的茶,用沸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用温吞的热水冲泡简直是暴殄天物。

普洱茶、黑茶、白茶

普洱茶属不属于黑茶,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它们投茶量大体一致,一般为1:30左右。散茶多放些,饼茶少放些。这两种茶要用沸水冲泡,也要记得洗茶,陈年熟普或黑茶洗两次都可以。白茶由于没有经过揉捻,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小白们刚开始时可以参考以上标准,以后茶喝多了,自然就会掌握自己口味的浓淡,调整投茶量,泡出适合自己的茶。茶产自名山,乃天赐灵草;取之为饮,存乎一心;死板地按标准来是享受不到茶的三味的。

泡普洱有讲究


适时出汤

以第二泡冲出香味为例,第三泡冲沸水,随便就好,除非一定需要很高的温度。浸泡时间,可以用白瓷汤匙身进壶中看看汤色,颜色差不多就可以倒出,一般在倒出时就可以看出颜色,颜色不够时,再等一会儿,不过倒出时,壶要稍微摇一摇(浓度可能不均匀)。之后的状况大约与第三泡相同。  

置茶量

至于置茶量,因茶叶的不同,置茶量也有差异。这得要试泡几次才会抓到该放多少茶叶。一般的七子饼、茶砖,置茶量约为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即可。沱茶,少一点。散茶,很极端的,要自己试试看。如果一两人喝,置茶量可以更少。这样想好象有点「无耻」,所以我讲一下基本原则:置茶量足够,风味呈现较为容易,但是一些瑕疵容易泡出,这时就需要很专心的泡;置茶量少些,泡茶时不需放太多的精神,甚至温度、浸泡时间不要相差太大都可以勉强接受;置茶量不足,风味呈现不易,但是朋友聊天时,最好将置茶量降低一倍左右,聊天聊得忘了倒茶时间也没关系。  

紧结茶特性

在紧结茶中(沱、饼、砖),冲泡到某一泡后,会整个散开(一般,紧结茶将他抖散容易出现一些该浓稠的不够浓稠、刺激性的味道反而容易跑出)。如果置茶量多,水一冲,就该倒出了,否则浓度会太高。一般置茶量,浸泡时间也不应太久、泡与泡之间的停顿也不应太久,这主要是为了浓度不让它太高的处理方式。当然,可以摇一下壶,将水倒出看看浓度如何。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很快。在控制茶汤浓度上,紧结茶散开必须注意。  

茶汤风味问题

在风味问题,一定要提一下。依上述的说法,风味,好象是控制浓度的问题,事实上,要将那种浓稠的底泡出,需要「浸泡时间」。所以除了温度要控制得当之外,浸泡时间不能过短。所以,置茶量可以少一些,泡与泡之间的时间长一点(但是壶温降得太低就没有用了)。如果泡与泡之间的浸泡时间够,茶叶量也够,后一泡冲沸水,只是把壶中溶解出来的东西带出来而已。  

最后一泡了吗?

茶叶越陈年、烘焙越重,能冲泡的次数会缩短,但是溶解速度快。所以陈年普洱通常熬不过七泡(一般泡法),当你一冲茶,等个20~40秒出茶时,浓度如果不够,注定就是最后一泡了。  

真的是最后一泡了吗?

您相信前述的最后一泡后,还能再泡出一泡精华茶汤来吗?在这里顺便谈一下陈年普洱真正的最后一泡茶:当前一泡正常冲泡下的所谓最后一泡茶汤倒出以后,别急着倒掉茶渣,请您再来一泡试试;用沸水粗水低冲,放着,聊天,让茶汤在壶中降到约略为室温时再倒出,至少半小时以上。或许能熬出该有的质地,如果浓度控制得当,夏天,就是最后一泡最好喝,我称它「精华茶汤」。  

再谈降温

年份20以下或15年以下的干仓熟茶体普洱,温度太高不佳。酸味太过的潽洱,细水高冲的降温会减免酸味,但是如果风味没了,降温也失去本来需要的风味。若是生茶体,年份5年以下,沸水倒入茶海,即刻再倒入另一茶海,再倒入茶海,再倒入壶中或盖杯中(这是三次降温)。生茶体20~40年,一次降温。反正原则就是,涩味、单宁、酸要降低,降温可以得到效果。温度太低,风味不出。但话说回来了,如果青潽洱用沸水而不用降温来冲泡,要我喝!惧怕!  

还是谈降温

青普洱或生茶体,建议用盖杯泡,因为开口大,降温快。青普洱,置茶量,一点点,大约是陈年茶的五分之一。除了温度要降以外,倒茶时,全干倒出,倒出后,开盖,吹一下气让温度降快一点。如果品不到青普洱该有的气味,大概就是温度降得太低。生茶体,也一样要倒干,只不过降温不要降得太过。  

来杯好茶汤

下雨天,空气湿度大的时候,可别忘了泡壶老普洱。浓得发黑的茶汤上,会浮一层雾,雾越黏,吹不散,茶汤不酸,应是难得的好茶。

干货!投茶量如何控制?


作为一个新手,如何在没有称量器的情况下,还能控制好投茶量呢?一起来看看吧。

1.按比例投茶

茶叶冲泡常用茶水比是1:50,也就是1g茶叶,加50ml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

但一般人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可以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计算投茶量。

2.按体积投茶

绿茶和黄茶:所有茶类中最为鲜嫩的茶类,盖碗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红茶: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稍稍多一些。

ps:大叶种的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泡茶时的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更多,红碎茶的投茶量要减近一半。

乌龙茶:按照外形大致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乌龙则盖过盖碗底部就可以了。

紧压茶: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

白茶: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3.其他泡法的投茶量

碗泡法:由于碗泡法是用茶勺取茶汤,添汤的动作会比较慢,且茶叶一直浸在水中,所以即便茶碗较大,也不要投放太多的茶量,不然茶汤容易变浓。

调饮茶:最常见的奶茶,茶水比例差不多1:30。

冷泡茶:按体积来投茶的话,紧压茶以外的所有茶类差不多投铺满容器(玻璃瓶为例)底部的量即可,紧压茶适当减少,以免茶汤过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20615.html

上一篇:谈谈对茶叶的认识

下一篇:问答:关于茶叶做菜的几个疑问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