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无根水从古至今到底代表了什么,无根水泡茶又如何?

2019-11-16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时有这样一段:

孙悟空为患病的朱紫国王“悬丝诊脉”,然后用大黄、巴豆、百草霜,最后加上马尿和丸制成乌金丹,要求国王用无根水送服。

无根水是什么?

孙悟空解释:“井中河内之水,俱是有根的。我这无根水,非此之论,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无根水”。

孙悟空要求要用的无根水,在古代是与童子尿齐名的著名药引,还可用作制药时的材料。

同样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薛宝钗年幼时得了一种病,任何名医仙药都不见效,后遇一位瘌头和尚诊治,说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开了一个“海上方”。这“海上方”里包含了露、霜、雪和蜂蜜,外加四种花。

而露、霜、雪也都可以称之为“无根水”。因为无根水也叫天水,是取水方法的一种,泛指天上落下的水,雨、雪、霜、露等,因时、因地、因具体条件便宜从事。

不仅《红楼梦》中有详细的描述,《封神演义》中也多次提到某某解药或仙丹要用无根水服下。

而且,在古代酷爱饮茶的人,多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中的“无根水”来煮茶。甚至,有的人专于梅林之中,取梅瓣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用以烹茶。

其实在今天看来,古代“无根水”之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相比古时人们日常饮用的井水河水,无根水更为纯净。

古时饮用水多是雨水沉积后的井水河水,雨水落在地面流经岩石层时,会溶解石灰质,成为“硬水”;还会溶解地面的许多污物,成为污水。在煎药、制药、服药时会对中药的药性有一定的破坏。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未沾地的无根水含有的病菌少,对治疗效果确实有帮助。

而且在烹茶时用无根水,也比用泉水井水对茶叶原有风味的影响要小。

井水含的矿物质多,就显得比较浑浊。

以现代眼光看,无根水就是一种蒸馏水,无杂质,不仅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还能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所以古代高雅人士爱用无根水泡茶,获得更佳的口感,是有科学道理的。

虽然从更为科学的角度讲,只要在这世上能找到的水,都不是纯粹无根的。

但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对于饮用水的要求,都是出自对更好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cy316.com扩展阅读

从古至今,茶术的衍变知多少?


羽(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出自唐代李肇《唐国史补》。

茶术,实际上就是瀹茶的方法,通俗点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饮茶方式。

中国传统茶术,根据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有十种之多。

分别为:煮叶法、芼茶法、淹茶法、煮茶法、点茶法、擂茶法、煎茶法、泡茶法、调茶法、萃茶法。

各朝各代,主要流行的茶术各有异同,边传承边创新,从而衍变出了这许多种类。

从神话时代便有的茶术

最早出现的茶术,即上古神农氏时期的煮叶法:无需加工,直接把新鲜的茶叶放在鍑中,煮成茶饮。

先秦时,这种煮叶法依旧存在,那时的茶还只是煮叶饮料的一种,与其他「代茶」无异。

羹饮时期,茶如粥如药

《神农本草经》的流行,使「茶始为药用」的主张深入人心,因此形成了「芼茶法」(亦称「茶羹法」),它是羹饮期的主要茶术。

这种饮茶法大致始于周代,是把茶加入其他保健食品中煮沸,然后起鍑,勺饮。

与煮叶法不同的是,这样煮成的茶,并非饮品,倒可视作是「茶粥」、「茶羹」之物,不仅药用,还可果腹。

后来有人用茶做成菜肴,想必也是由此生出的念头。

茶之饮,初现端倪

如果说,上面的两种茶术,都算不上在真正地「泡茶」。

那么,战国时期形成的「淹茶法」,应当说是人们终于看清了茶的本质,开始「泡」它了。

陆羽《茶经·六书饮》云:「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其「痷茶」,即「淹茶」)

其实就是将固体茶、叶茶,都制成粉末,放于瓶中,再用热汤浇于茶末之上,使其溶化。

因为研磨技术不够发达,如此浸泡出来的茶汤谈不上水乳交融,但也算是为「正式饮茶」跨出了一大步。

茶之饮,历史新高度

隋唐五代时期,芼茶法、淹茶法、煮茶法三者鼎立。

煮茶法,便是将饼形茶或叶形茶经炙茶、碾茶、罗茶等制成茶末,再放置于风炉上茶鍑或茶铫中,煮好了立刻起炉,然后分碗饮之。

晚唐五代还多了一种点茶法,当时,法门寺内的茶器齐全,唐宫饮茶法各式各样,全备全存。

点茶法的问世,可以说将传统茶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淹茶法为基础,加深了对茗茶的考究,用更加精致的茶器制作茶汤,还发明出了「分须茶匙」,开了中国茶术史的新境界。

茶之饮,各式各样

除了点茶法,唐代发明的煎茶法,也颇受后世茶人的欢迎。

唐代的煎茶法,与煮茶法区别不大,均是以茶末制成茶汤,直到明代,受宋代点茶法的影响,人们发展出了「以叶煮茶,品饮者饮汁不吃叶」的煎茶法,至今仍在流行。

宋代至元代,点茶法与擂茶法最为流行。

点茶饮法日渐趋多,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对「点茶」更是有详细描述与独到见解。

擂茶法在文人墨客中时兴,用茶芽(茶末可代替),与芝麻、酥油等物擂匀,再进行煎煮或冲饮,非常奇妙。

茶之饮,泡茶品香

泡茶法:集茶术大成者,在明代逐步形成。

啜香品茶,变成了当时的主流,茶器也愈发多样、讲究起来,从而衍生出了更细致的泡茶法:大壶泡茶法、小壶泡茶法、撮泡法等。

清朝时,受满族饮茶习惯,盖碗茶开始兴起,至今仍四处风行。

基于传统茶术,当代还形成了调茶法、萃茶法,即我们现在常常喝到的奶茶、茶制饮品等。

从古至今,爱茶之人向来不少,茶术的衍变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始终将传统贯穿其中。

每个时代的茶术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特征,不知你最心仪哪种茶术呢?

从古至今,你知道都有什么饮茶方式吗?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历代饮茶风俗各异,制茶饮茶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饮茶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茶叶加工程度、制茶工序的繁简以及所用器具之别,可大致将历代饮茶法分为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四种。

隋唐以前:煮茶法

茶的最早功用为药用,故最早的饮茶法与烹制中药的方法非常类似---将鲜茶叶或晒干的茶叶加水熬煮,制成汤汁饮用。这种方式原始简单,对茶叶几乎无加工,对烹煮的器具也无特殊要求,因其简便易用而长期流行于民间。

早期也有将鲜茶叶晒干碾碎,熬成羹汤食用的方法。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茶尚未发展为人们的日常饮品,而是更多的被当作药材或食物;也说明了人们起初饮茶就如同喝菜汤,并没有过多复杂的工艺以及饮用之道。

唐代:煎茶法

初唐,人们将采摘下来的鲜茶制作为茶饼储存,需要饮茶时取出,在火上炙烤至红色,再放入器皿中碾碎,用沸水烧泡,并且加入葱、姜、橘等其他辅料饮用。相较于原始的直接烹煮,这种先将茶制为茶饼,饮用时再加工的方式,不仅能使茶叶更加长久地贮存,茶汤味也不再那么苦涩和难以下咽。

中唐以后,一种更为考究的饮茶方式风靡一时,这就是唐人的“煎茶法”。以现存文献记载来看,饮茶讲究以一定方式煎煮,始于陆羽的《茶经》。煎茶法的主要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炙茶、碾罗、煮水、投茶、分茶。团饼茶经过炙、碾等工序,成细微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在于这茶汤上的沫饽。

宋代:点茶法

宋代为饮茶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点茶方式及斗茶风气的盛行,把中国饮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人点茶在各道工序及器具的选择上相较于唐人更为严苛精致,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到市井平民,无不以点茶、斗茶为能事。

所谓“点茶”,是先将碾罗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再以沸水注入,冲点而成。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还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这种饮茶法甚至发展出一系列比拼茶艺的技巧手法与评判标准,谓之“斗茶”。

元明以后:泡茶法

元代是一个过渡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征服与统治,饮茶文化的表现并不明显。点茶法延续的同时,以“炒青”为制茶方式的叶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国饮茶法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明太祖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芽茶,也就是叶茶,从此改变了中国人饮用末茶的习惯。

由于叶茶的制法和饮法与末茶完全不同,唐宋的饮茶风俗及相关饮茶文化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与叶茶相匹配的“泡茶法”。投茶于壶或茶碗中,加水冲泡而成。

茶多酚到底是什么,又如何保护人类呢!


茶多酚是什么

中文名:茶多酚

别称:称茶鞣或茶单宁

释义: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包含: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重要含量: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特点: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一、茶多酚含量知多少

并非所有茶类的茶多酚含量都是一样的。茶叶发酵程度越深,茶多酚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数量就越多,茶多酚含量就会相应减少。

而绿茶未经发酵,茶多酚含量相当丰富,有数据显示,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比同等品质的红茶高出144%,比同等品质的乌龙茶高出59%左右。

除了种类,茶叶的品质也会影响茶多酚的含量。比如制作茶叶时,茶叶越嫩,品质就越好。因为嫩叶生长在顶端,最接近阳光,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会合成较多的酚性物质。

二、茶多酚有什么用

1、抗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抑制皮肤线粒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具有抗衰老效应。研究表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比维生素E强18倍,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

2、缓解过敏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目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

3、排毒

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产生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另外,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肝功能和利尿的作用,因而对生物碱中毒有较好的抗解作用。

4、助消化

茶多酚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5、防辐射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被称为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

6、护齿

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酶活性的作用,有效的中断了龋齿形成的过程。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

7、养颜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三、茶多酚对哪些病有益

1、癌症

绿茶与防癌,早就不是新话题了。茶多酚能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2、高血压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3、动脉硬化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化斑块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高血糖

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5、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6、血栓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7、哮喘

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著疗效。

8、便秘

俗话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茶多酚具有刺激胃肠道反应,加速大肠蠕动以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9、腹泻

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抑制和杀灭引起腹泻的各种有害病原菌,并舒缓肠胃的紧张状态,以达到消炎止泻的效果。

10、坏血症

茶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坏血症。

喝茶让人健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多酚的作用。健康生活,从一杯茶开始。

冬天烧水泡茶,水凉的快,反复加热到底好不好


冬天烧水泡茶水壶里的水很快就会变凉难免会反复加热那么反复烧水到底好不好呢?

平日泡茶随手泡用的比较多。那我们用随手泡来烧水泡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反复烧开的水最好不要泡茶

水多次烧开后,会缺氧,水中溶解的氧气都没了,喝缺氧气的水对身体是不健康的。

另外,反复煮沸的水,水垢会溶解到水中,水中钙、镁等重金属成分浓度会增加,让水变硬,对健康不利。有的有害物质不会挥发,例如重金属、硝酸盐。水蒸发掉了,不挥发的有害物质留下了,这样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会增加,长期用这样的水泡茶喝,对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

所以,这样的水是不能用来泡茶的。我们最好合理择取水的容量,现烧现冲泡。

随手泡烧水讲究

水快开时(80℃-90℃)应打开壶盖。

因为现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有些物质是挥发性的,加热时会随着水蒸气挥发出去。因此,在水快烧开时要把水壶的盖子打开,可以让这些物质最大限度地挥发出去。

水烧开后要继续沸腾一会儿。

烧水时,不能看着水面马上就要沸腾了就认为水开了,这时候水的毒性比较大,还没有彻底煮沸,应该再煮一会儿才能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去除水中的氯化物,继续加热可以让这些氯化物跟着水汽一起飘走。

水烧开后,要静置一会儿。

水中本身就含有一些有机物,煮沸过程中会形成钙物质,但钙本身不会随水汽飘走,而是一直在水中,烧得时间越长,水量随着蒸发变少,钙的含量相应增多,就是说水中的钙浓度会变高。所以,烧开后放一会儿,有利于水中钙的沉淀。

泡茶之水,什么水泡茶最好


泡茶的水用哪种水会比较好呢?这个还是比较有讲究的哦,下面让小编告诉您吧。

“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是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

泡茶之水自古就有江、湖、泉、井、雨、雪之分,时过境迁,而今泡茶之水的选择余地已非常小了。江湖之水已成为了工厂与城市排污的所在,过度采水使水位下降,好多泉水也枯竭了,不过现在也还剩几处,一处为虎跑泉、野三坡的百里峡、北京凤凰山龙泉寺附近,不过水量应该都是不大了,露水、雨水、雪水现在估计没人敢喝,只能是一种古人的意境了,里面所含物质和污水也没什么两样了。

近代茶学工作都做过一些测试和试验比较。以杭州为例,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为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自来水次之,城市的的井水最差了。关于泡茶用水归纳为以下论点:择水先择“源”;水品在“活”;水味要“甘”;水质要“清”;水品就为“轻”。

一般而言,在泡茶中用水可分为: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当然,对喝茶来说,使用自来水也无妨;但对品茶而言,那就另当别论了。

泡茶之水

对於讲究的人来说,泡茶都习惯用山泉水。山泉水分硬、软两种水性,一般含钙镁矿物元素高的水,水质会比较硬,反之,水质则软(软水不代表水质不好,只是含的矿物质的成分不一样)。如果冲泡内含物质相对改变少的茶(如绿茶、乌龙茶系列中发酵较轻的茶、年份不长的普洱生茶),选用硬水质的矿泉水会让茶的水浸出物更高,茶汤滋味更醇厚,回味更强。如果是冲泡内质被改变的茶(如:红茶、普洱熟茶,陈年老茶),选择水质软的矿泉水,则让茶味更加细腻,顺滑,甘甜。

如果只是想发挥茶质的本来面目,那选择纯净水便可以了··· ···

当然,如果觉得茶的滋味前面太浓,后面又太淡。那您不妨选择用蒸馏水(蒸馏水的内含物相对被改变,因此会使茶的水浸出物速度放缓),这样可让一般的茶达到耐泡的效果,但滋味会淡哦。··· ···

中国地大物博,好山出好茶,好山也出好水。水在冲泡茶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要想冲泡出滋味合适的茶,那么最好是选择矿物质互补的茶和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的最佳效果。如果不是互补,哪怕一个是好水,一个是靓茶,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只能一般。

中医讲的是平衡为好,儒家讲中庸、中和之道,道家讲太和、天人合一(太和即阴阳之和)。茶、水焉能不如此乎?

从古至今的三大种吃茶法简介


前面介绍太多关于茶的功效、种类的文章,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沏茶的三种方式。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现分别简述如下。

⑴煎茶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筛)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不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比拟的。不过唐代的沏茶之法,虽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因为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⑵点茶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⑶泡茶从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这样,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成,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说的泡茶。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白茶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

清楚明了以上三种泡茶的方法之后,大家可以回家试试。

武夷岩茶中最具代表性茶是什么茶,口感、滋味又如何?


有人说武夷岩茶是最具中国茶文化精神的茶,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爱喝武夷岩茶的。这不仅是因为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更在于它的“岩骨花香”。

所谓岩骨,是质感,所谓花香,是芬芳。武夷岩茶的生长在长年风化的岩石缝间,这样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茶中所蕴含的大量矿物质,使茶喝起来更强悍、霸道且厚实。有人说武夷岩茶就是男人的茶,我相信,甚至还想补充一句,它更是侠客之茶、仕人之茶。同时因为无言山上的奇花异果,有让它沐浴了大量的花香果香,给了它各种美的滋润,使他在强悍,霸气中,又增添了各种纯美和情怀。从而成就了它的“岩骨花香”。从中我们提炼出了“骨”“德”“义”“节”四种属性。骨是岩韵,德是醇厚,义是情怀,节是刚烈。这就是中国的士人精神,或者说贵族精神。

再说说武夷岩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红袍”吧,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当然这其中有个传说、有个故事,但是细细琢磨起来,似乎还有另一种含义。所谓“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读书人,从秀才、举人到进士,期间要读多少书,要考多少试,这中间的辛苦,就如同初饮大红袍的苦涩,然后金榜题名,红袍加身,中状元封官加爵,就如同饮后回甘,满口生津,口齿留香。

大红袍是什么?大红袍是一种荣誉,一种尊贵,一种中国读书人世代追求的仕途之路。我想这也就是中国的文人爱喝大红袍的缘由吧!

泡茶之水泡茶用水有什么讲究?


寻茶未果的第二日,我忽然思量起泡茶之水来。水为茶之母,在泡茶的过程中,水至关重要,水质的优劣决定了茶汤的最终品质。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按照陆羽的讲法,煮茶的水,以山泉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水、河水,井水最差。山泉水最好取用乳泉、池塘等流动缓慢的水,瀑布、涌泉之类奔流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期饮用这种水会使人的颈部生病。数支溪流汇合,蓄于山谷中的水,虽然清澈澄净,但因一直不流动,从酷暑到霜降期间也许有污秽的东西和毒素在里面,取用时要先挖一处决口,使不好的水流出,同时新的泉水涓涓流入,这时的水才能汲取饮用。取用江河的水,要到距离人群远的地方去取。井水则要在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世事变迁,如今,制茶的工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质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优质的山泉水在煮茶用水中,始终位居第一。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剧增,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江河水的水质已经严重降低,大都不能直接饮用了。远离市井的湖泊水和井水成为泡茶用水的优质选择。

我曾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反复感受泡茶之水,从纯净水、井水、天然水到山泉水,水源地从长白山、千岛湖、太白山、昆仑山、武功山、峨眉山、阿尔卑斯山到法国的卡沙泉……尽管书中列明了各类水质对冲泡茶叶的影响,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亲身实践,始终觉得印象不够深刻。实践之后的感受为:水源地生态环境决定了水质的优劣,生态环境越好,水质越佳,冲泡出的茶汤更为好喝。

写到此处,不得不提一下依云矿泉水,虽然价格高昂,却不是泡茶的优选,依云的取水点为法国的卡沙泉,泉水富含矿物质,当加热温度达到70度时,水中立即出现白色沉淀物。用煮沸的依云水泡茶,口感平淡。相较而言,国内的众多优质水源地所出产的天然水,更适合用于泡茶。

另外,茶类不同,对水的需求也不同,个人感受为,白茶适宜用纯净水冲泡;用天然水和山泉水冲泡的普洱茶,口感更佳;绿茶用山泉水冲泡,兼具汤色外形之美……择水泡茶,据茶取水,亦是茶人当认真研习的功课。

选水是一门学问,储水是一门艺术,储水环境决定了水质的优劣。水是生命之源,属至阴之物,流经岩层的的地下水,大都水质极佳,过于刚烈的水——如瀑布、山洪,不宜饮用。

优质的泡茶用水是忌讳见到阳光的,主要原因在于,阳光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光线中有红外线、紫外线等辐射通量,直射的阳光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存水质,储存水时,需避光,将水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近年来,除却寻茶,我极钟意于崇山峻林中穿梭,寻一泓清泉,在远离尘世车马喧的荒郊野岭,体会来自大地之母的洗礼与纯净自然。被尘世晕染的心,会随着水的流动,归为平静,这大抵整理人生的极简而又极其奢侈的方式。

古人拿什么水泡茶呢?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古人十分重视泡茶用水,如果有幸得到一款好茶,没有相得益彰的好水来配,这茶宁可不喝。在没有自来水,没有成品矿泉水的日子里,古人拿什么水泡茶呢?

茶圣陆羽《茶经》里记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水多者。”

山水经过岩层过滤,滤去了水中的杂质并且溶解了部分矿物质,同时在山水奔流激荡中水也溶进了不少气体,所以清冽的山水是水中上品。

江水比山水次,你得选择人烟稀少的江河取水,离人近的江河难免会有人洗衣洗菜,味道就怪怪的了。

井水与江水相反,得取人打水多的,这样井水就能不断更新,水中就不会滋生大量微生物和小虫了。

古人取水的讲究还不止于此,“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多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简单来说就是,山水要挑石头上缓缓流淌的好,瀑布倾泻的不能喝,山谷里的要通一通再喝。

会取水自然也会品水,古人品水技能神乎其神,传言王安石能评出瞿塘峡中峡和下峡水的区别。宋徽宗不喜爱江水“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品完水自然有个先后排名,虽然天下第一经常变,庐山谷帘水,扬子江南零水,北京玉泉,济南趵突泉等都上过绑,但天下第二的宝座往往被无锡惠山泉所占,也算是“千年老二”了。

乾隆也是喜欢喝茶的帝王之一,他有独特的鉴水方式,用一个精制的银斗给水称重,谁轻算谁好,由此评定北京玉泉天下第一。可惜的是大多的名水不是变质就是枯竭了,要不就是沦为景区游客们的许愿池了。

清袁枚《随园食单》载:“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疏,陈则味甘。”

除去山水泉水江水井水这些地上的水,有追求的古人还喜用天落水,天落水使用时多用旧年陈水,以其放后味更甘甜。古人喜爱雨水,所谓“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饮用雨水应取“和风顺雨,明云甘雨。皆灵雨也”。

天寒地冻,家里又没存雨雪怎么办?敲冰煮水,“丹灶鹤归休炷火,茶瓯客访旋敲冰。”“认香寻梅亦不恶,敲冰煮茗宁皆非。”想来古人敲冰也是敲下一块冻结的春光,炉火一煮,便是那满室鸟语花香。

古人爱茶所以也懂茶,知道好水才能出好茶。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从沏茶之水的讲究上可见一斑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6509.html

上一篇:银器喝茶更好喝是真的吗?

下一篇:科学存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素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