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元朝虽然只有98年,茶史却很丰富!

2019-11-16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宋和明清是两个高峰阶段。元代茶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唐宋那样强盛,但也没有停滞不前。

元朝时期,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生活在了一起,反而使得当时的茶文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元代已具备一套完备的茶法

在当时的元朝就已经具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茶法。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有专门经营茶的商户——茶户,国家设有专门管理茶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等,商贩销运茶时要购买凭证——茶引,小商户卖茶的时候要有官方发的照帖——茶由。

元朝的皇帝对于茶这种饮料也是非常喜欢的,在饱食鲜美肥腻的羊肉后,都要喝杯茶来促进消化。因而朝廷内专门设有官廷,掌管内廷茶叶的供需消费。

散茶逐渐普及,出现了泡茶的方式

元代在茶饮习俗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生产,多以饼茶为主。但是到了元代,除了继续使用饼茶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消费方法,那就是散茶。

散茶出现之后,迅速在平民中普及开来,并且出现了泡茶的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发展至明代,泡茶成为重要的饮茶方式。

民间元朝人饮茶时,还常佐以饭食、酒、瓜果等茶点,这在很多诗句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

元好问《野谷道中有怀昭禅师》有云:“广汤翻豆饼银丝滑,油点茶心雪蘂香。”

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写道:“营盘风软净无沙,乳饼羊酥当啜茶。”

喝散茶,节省了备茶过程的许多繁文缛节,也大大简约了所需茶具,因而唐宋以来的炙、碾、罗、煮等造茶器具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由于朝廷贡茶未废团饼,抹茶法在上层社会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

花茶制作方法非常完善

元代的茶叶加工,还有一个方面值得重视,那就是花茶加工制作的普及。

宋代的茶叶加工,较多是加入香料等制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则已较为完整典型,主要利用茶叶的亲异味性,使茶叶吸收花、果品的清香芬芳。

花茶品种也十分多样,有桔花、茉莉、木犀、素馨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叫芍药茶,为塞北特产,将芍药芽叶晒干后用来泡茶。

元代袁桷有诗云:“山后天寒不识花,家家高晒芍药芽。南客初来未谙俗,下马入门犹索茶。”说的便是芍药茶。

另有一种莲花茶,制法颇为奇特雅致。在日出前选择含苞欲放的莲花,用手指拨开花瓣,将茶装入其中,再用麻丝绳缚住。到第二日清晨,将莲花摘下,把茶取出来,用纸包好,晒干,如此三次,再用锡罐盛装,扎口收藏。

这样复杂的制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义大于品味,或许是当时文人隐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饮食文化融合,多种特色茶饮出现

元朝在吸收中原原有的一些制茶方式后,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还形成不少具有蒙古特色的茶饮品。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就提到了元朝人饮用的传统的和新发展的茶品种,有玉磨茶、紫笋雀舌茶、川茶、藤茶、香茶、兰膏、西番茶等几十种茶叶。

此外,还有几种加了特殊佐料的茶特别受欢迎,如:炒茶、兰膏、酥签。这三者虽然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加入了酥油。

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茶坊经营的饮料中就有酥签这种茶,顾客喝了以后说道:“你这茶里面无有真酥。”

这种茶饮既可饮用,又可食用,不仅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而且还流传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元代茶文化。

精选阅读

蒙顶茶史两千年的文化 关于蒙顶茶史两千年的文化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蒙顶茶史两千年的文化》内容,感谢阅读!

蒙顶茶史两千年,天府之国茶源地蒙顶茶,作为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名茶,孕育于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

《中国茶经》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各国,凡提及茶者,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对世界来说,茶源于中国;对中国来说,茶源自巴蜀。

四川盆地是四川的核心部分,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最富庶的地区,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在平面地图的时代,人们借助“盆子”来想象四川盆地的形状。即使是生活在盆地内的人们,凭借眼前的一片天地,也很难搞清中国西南这个“盆子”究竟有多么巨大。而现在从卫星地图上看,整个四川由两大部分组成,西部是连接青藏高原的川西高原,东部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3500-4500米,群山绵延,高峰座座,蔚为壮观。东部的四川盆地占据四川、重庆的大部分,形状很像一个朝向西南方向的“桃子”。“桃子”形的四川盆地,东起于重庆奉节,西止于四川雅安,北至广元,南到叙永,面积有近十七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

既是盆地,四周自然是山脉连绵,环绕一圈,形成“盆缘”,即所谓“盆周山区”。四川盆地东部有巫山及一系列平行山脉,南部有大凉山,西部为邛崃山脉、龙门山,北部是绵延的秦岭与大巴山。

盆地中部是连绵的红岩丘陵区,而西部则是膏腴之地的成都平原。平原四周起伏变化的丘陵山地,生物资源丰富,正好是天造地设的茶源乐土。

本文《蒙顶茶史两千年的文化》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喝茶的人很多,懂茶的却很少


很多人喝茶,不止是因为喜欢,更多的是因为事情都是“在趣不在理”,趣味远比理由更能让我倾心。一切皆因喜爱而生,喝茶能够让心更加安静、平和、稳定,茶能消去浮躁、清理身体、给予我平稳且持久的能量。

喝好一杯茶是静心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杯水上,把分散的心回归在一点的专注中。杯中的茶水便不止是养生,更多的养心。照顾自己和养生的基础就是调理好自己和水的协调性。用最平和的心情,冲泡出适口的茶汤,那是一天好心情的起点。

水,能够解身体之需;茶,能够治心灵之渴。

专注于茶汤,亦如直视内心。茶汤的起伏变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即便是同一款茶,茶汤却会随着情绪而变化。心安静时,泡出来的茶是醇厚的;心浮躁时,泡出来的茶是活跃的。可谓饮一口茶便知内心仿佛茶水比我更清楚自己的心情。

几枚青茶,在水中翩翩起舞,几许清香萦绕鼻息之间。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其实我们应更该相信茶是有生命的,它如同一位秀美的女子长袖飘飘,气若幽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美得寂寞而倔强,固执地等待真心的欣赏。

品茶,就像品人生,来往的功名利禄,沉浮的悲与喜,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时间只有智者。而茶,让人在淡泊和宁静中,真正收获生命的欢喜。

喝茶的人很多,懂茶的却很少。喝一杯茶,适度地为生命留白,适当地沉默能够储蓄能量,闭上眼睛,合上嘴巴,打开心眼,以安静打通身体的脉络,调养自己的身体,平稳身心。

当喧嚣停止,脚步停留,世间的纷扰,皆在一盏茶的氤氲里渐次冲淡,幻化成悠远的背景。

此时的心境,便如山上浮云,林间疏影,庭前花开,因这一盏茶,而有了错落的美感,张弛的节奏,引人遐想的风景。

百年传奇:袋泡茶的变迁史


茶叶出现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利用茶叶。在经历过磨碎蒸青茶饼煮饮、磨碎蒸青茶饼热水冲泡、散茶热水冲泡等多种饮用方式后,于一百多年前的近代,一位美国人发明的袋泡法又一次革新了茶叶的冲泡方式。

意外的发明

1904年6月,由于要压低商品的包装成本,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想出一个办法:将寄给客户试尝的少量的茶叶样品,装进丝绸制成的小袋子里,能有效降低商品成本。

等到客户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在迷茫中将茶叶连同袋子一起泡进水里,没想到这样竟然给饮茶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于是客户们纷纷写信给沙利文,希望能大量预定这种新式包装的茶叶,由此世界上最早的袋泡茶出现了。

在随后的发展里,沙利文不断对袋泡茶作改动,按照用户的要求将网眼过密的绸质袋子换成了丝绵织成的薄纱纸;直到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而这一工艺延续至今仍然在使用;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自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同时也在不断改进袋泡茶的包装工艺,如今市场上的袋泡茶,每个茶包上大约有2000个微型孔,这样的先进技术使得茶叶中的物质能充分融入水中;从1989年开始,泰特利茶叶公司不断推出各种样式的茶包,如圆形茶包、带束绳茶包,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了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等样式的茶包。

袋泡茶推动茶叶的发展

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管理人员认为袋泡茶操作方便,市场前景良好,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当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投放进英国市场时,为之量身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用茶包泡一杯好茶,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袋泡茶在欧美茶叶市场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英国人对袋泡茶更是情有独钟。据统计,平均每名英国人每天喝茶4杯以上,其中96%为袋泡茶,每天英国大约会消耗1.3亿杯袋泡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称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叶为“文明砥柱之一”;英国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甚至《每日邮报》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今中国国内也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袋泡茶,虽然并没有动摇中国人的喝茶习惯,但随着年轻人及职场人士的增加,袋泡茶也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袋泡茶的著名品牌

在袋泡茶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的生产企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立顿(Lipton),占据袋泡茶市场份额的相当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品牌:

1、川宁(twinings)。曾经是英国皇室御用茶品牌,为英国女王调配专属口味的茶饮,也是英国最悠久的茶叶制造商,一直以来都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2、whittardofchelsea。英国百年老店,悠久的历史注定其深厚的底蕴,在英国属于中档次价格的茶叶品牌,价格适宜大众消费且味道不错。

3、fortnumandmason。属于英国顶级的茶叶制造商之一,它的钻禧庆典甚至连女王都有出席,而它的茶叶种类丰富、口味独特,深受精英人士喜爱。

4、harrods。也是英国著名茶叶品牌之一,其产品定价从普通到奢侈都有,特别是其早餐红茶,非常受消费者喜爱,有机会大家可以购买来品尝一下。

饮用袋泡茶的注意事项

从茶叶种类来分,欧美的袋泡茶大多是红茶,而国内一些企业生产的袋泡茶有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等。

从茶叶颗粒大小来分,袋泡茶有普通散茶、碎茶之分。

由于大多数袋泡茶中的茶叶是经过粉碎工艺加工出来的碎茶,因此袋泡茶在冲泡时茶叶中物质释放更充分,出汤更为迅速,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便捷。同时,由于碎茶更容易冲泡,也导致袋泡茶往往只能冲泡1-2次,往后的茶汤就基本寡淡无味了。

元朝时期山东“茶树随山皆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期间,中国的疆域空前广阔,茶业兴旺发达。据载,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曾经“茶树随山皆有”。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元朝茶业重点转至长江以南

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民族,促使元代茶业兴旺发达。1268年,元朝在京兆巩昌置局发卖成都茶;1269年,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1280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茶税。随着蒙元帝国的开疆拓土,饮茶之风随之席卷欧亚。

唐宋时代的重要茶业产区淮南地区,在北宋时集中有13个山场,而到了元代,宋、金、蒙元长期的战争和对峙频受祸乱以致荒芜,元朝的统治者自然而然地将茶业的重点转至长江以南。元代官府为督办贡茶,于大德六年(1302)在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的武夷山四曲建立“御茶园”,又称“焙局”。创建之初,建有仁风门、拜发殿、神清堂及思敬、焙芳、宜菽、燕宾、浮光等诸亭,附近还设有更衣台等建筑。

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曾经“茶树随山皆有”。两宋时代茶树的推广种植甚为广泛,然而在山东、河南地区,茶树后来或是“恣民耕樵”,或是任其枯死,导致此后几百年山东都不再有茶树生长。

蒸青团茶发展到炒青散茶

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对繁复精致的茶道产生持久的兴趣。虽然忽必烈在大都建元之后,有意识地引导蒙人学习汉族文化,但由于国民的主流喜爱简单直接的冲泡茶叶,于是散茶大兴。

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茶叶的制法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制造蒸青团茶,苦味不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于是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制法。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了茶的香味,香气纯正。促成这种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广大人民希望减少制工的麻烦和保持茶叶的真味。

元代散茶多,而片茶少。全叶冲泡,能鉴别茶的优劣。人们很注重茶的香气,感到蒸青制法不够理想,进而改为炒青。

元代茶叶有草茶、末茶之分。王拽《农书》又分作茗茶、本茶与蜡(腊)茶三种。"腊茶",也称"蜡面茶",是建安一带对团茶、饼茶的俗称。这里,欧阳修不但证实其时片茶、散茶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专门产区和技术中心,并且也清楚指出,早在北宋景祐前后,我国各地的散茶生产,就出现了一个互相比较、竞相发展的局面。所谓"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前者是指团饼的精品,主要就紧压茶的制作技术而言的;后者是指散茶的区域,主要就散茶生产的数量而言的。茗茶显然也是指草茶、散茶。从这种分法也可见元代散茶发展已超过末茶和腊茶,处于过渡阶段。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于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也说明了这种转变趋势。

散茶饮法在民众中普遍采用

元代的饮茶方式及器具主要承袭于宋代,饮茶方式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文人清饮:采茶后杀青、研(,但不压做成饼,而是直接储存,饮用方式为点茶法,与宋代点饮法区别不大;第二种为撮泡法:采摘茶叶嫩芽,去青气后拿来煮饮,近似于茶叶原始形态的食用功能;第三种是调配茶或加料茶:在晒青毛茶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干果一起食用,这种饮茶的方法十分接近现今在闽、粤、赣等客家地区流传的“擂茶”茶俗;第四种是蜡茶:亦即宋代的贡茶——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主要供应当时的宫廷。

元代的饮茶风尚也是饼、散并行,重散略饼,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王祯《农书》记载:“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蜡茶饮法是先用温水微渍,去膏油,以纸裹胆碎,用茶针微灸,然后碾罗煎饮,与宋代相似,但“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末茶饮法是“先焙芽令燥,入(细碾,以供点试”,但“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茗茶则是采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仿此”。可见传统的碾制团饼的饮法到元代已转入宫廷和上层,而茗茶即散茶饮法则在广大民众中普遍采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4188.html

上一篇:“明前茶”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二)

下一篇:“明前茶”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一)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