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叶加工的过去40年

2019-11-16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茶叶加工中,我国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本世纪初已有显著提升,一批可实现自动化、省力化作业的茶叶加工新装备研制成功,制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茶叶新产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一、茶叶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进展

1、摊放和萎凋新技术

(1)摊放新技术

绿茶的基本加工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20世纪80年代,摊放未作为必需工序。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摊放有利于减轻茶汤苦涩味、增强茶汤的鲜爽味等,因此现已将摊放作为茶叶初制的必需工序,广泛应用于各类绿茶和黄茶的生产,且鲜叶摊放至含水率68%~70%时可获得较佳的成茶品质。为解决传统室内摊放劳动强度大、占用生产场地大、环境因子难以控制等问题,成功研制了鲜叶摊凉贮叶槽、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空气处理机组摊青室等新装置并投入生产。

(2)萎凋新技术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茶类萎凋的程度不同,白茶最重,红茶次之,乌龙茶相对最轻。传统萎凋方式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都存在劳动强度大、可控性差等缺陷,为此遮阳萎凋、人工光照萎凋、设施复式萎凋、人工调温调湿萎凋、链板式萎凋等一批新装置相继问世,控光萎凋克服了日光萎凋光质和光强不可控的弊端,人工调温调湿萎凋解决了自然萎凋对环境参数的不可控性,链板式萎凋通过温湿度调控、自动化翻拌基本实现了萎凋作业的自动化与连续化。

此外,新型萎凋技术如人工控光萎凋技术、冷冻萎凋技术等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紫外光、红外光萎凋处理样品品质优于日光晒青;冰冻萎凋叶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发酵时间明显缩短,且叶片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大量增加。

红茶生产线自动化萎凋工序

2、杀青新技术

杀青是绿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传统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滚筒杀青等,热源为柴、煤、气、电等,由于传统杀青设备存在杀青不匀、热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热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开发了蒸汽、汽热、电磁加热等新型热源的杀青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热效率,升温迅速且参数可控性提高。

(1)电磁内热杀青

电磁内热杀青主要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使导磁物自行发热,使热能尽可能消耗于滚筒,热能利用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为满足“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杀青原理,首创三段杀青温度调控。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2)远红外-微波组合杀青

为克服微波、蒸汽等杀青技术所制成茶香气不高的缺点,远红外技术得到应用。远红外线以射线形式进入叶肉组织,使叶子内外均匀受热,杀青高效节能、连续性好,产品香气高,且不会出现高温爆点和焦边,茶叶内含物质最大限度地保留。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

(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

该技术融合了蒸汽杀青穿透力强、耗时短等特点以及热风杀青产品香高味醇的优势,所制成茶色泽翠绿鲜活、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此外,雨水叶可通过提高热风温度控制杀青叶含水量达到适宜水平,保证杀青叶柔软、嫩绿、色泽鲜活、无焦芽或青草气。

3、做形(揉捻)新技术

(1)揉捻新技术

传统揉捻机需手动上叶和手动加压,无法连续化。PLC控制的自动化茶叶揉捻机组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多台揉捻机的协作联动、自动上料、自动称量和自动分配,真正达到了揉捻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作业。

(2)做形新技术

做形机械化是特色名优茶(如扁形茶、针形茶等)外形塑造的关键进展。1998年,安徽宣城第一台多功能机研制成功,集杀青、理条、做形、初烘于一体,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做形;2002年发明了专用单锅式扁形茶炒制机,所制成茶外观色泽明显更好;2006年以来,研制出多锅式、连续化自动式等更先进的设备。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针芽形茶理条机和精揉机也逐步实现了连续化作业,倾斜理条角度、滚动导轨技术、高速气缸驱动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连续化理条技术进一步完善。颗粒形乌龙茶做形设备也由单机包揉设备——速包机和平板包揉机,发展成由压揉机和输送带组成的连续化造型生产线。

4、发酵(渥堆)新技术

(1)发酵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发酵方式无法调控环境温湿度等参数,所制成茶品质不稳定,且需手动翻叶,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成功的新型发酵设备如滚筒连续发酵机和发酵塔实现了发酵叶自动翻拌,减轻了劳动强度;增氧控湿发酵机等实现了对发酵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调控,并实现了连续化加工,已在大中型茶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此外,电子鼻技术、氧化还原电位技术、电荷耦合(CCD)色泽检测技术等新技术亦应用于红茶发酵适度的快速判断。

(2)渥堆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渥堆技术环境参数不可控,且采用人工翻拌,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渥堆技术。普洱茶渥堆翻堆机基本实现了翻堆工序中的翻堆、铲料、输送、解块等功能,达到渥堆作业对翻堆操作及时高效机械化的要求;渥堆过程的工序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及自动控制,增加了各个批次普洱茶发酵品质的稳定性。

5、做青新技术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最关键工序,由摇青和摊凉交替组合进行。空调做青是目前在生产上应用最广、反响最好的做青工艺,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光调控技术,使乌龙茶加工摆脱了天气制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武夷岩茶做青智能调控系统,集振动摇青、做青环境调控为一体的振动做青设备等一批新装备也已研制成功。

6、干燥新技术

干燥是各茶类的最后一道工序,除了去除水分达到足干便于贮藏以外,还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微波技术、远红外技术、低温真空技术等已逐步在茶叶干燥提香中广泛应用。微波干燥具有成茶色泽翠绿、均匀,远红外干燥可有效提升绿茶香气,色泽、口感等品质也有改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并适合连续化加工;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干燥效率和香气风味均有明显改善。此外,电磁干燥、红外耦合干燥等新能源组合式干燥技术研究亦开始起步。

二、六大茶类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研究进展

1、绿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近年来,以茶叶消费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在绿茶摊放工序中融入摇青工艺,制得花香型绿茶。电磁内热杀青、微波-远红外杀青等节能型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整形机、精揉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等一系列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绿茶生产线作业日趋广泛,针芽形、扁形名优绿茶及大宗炒青绿茶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清洁化、连续化加工,部分工序可全自动控制,目前该系列生产线已在浙江、江苏、四川、湖北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2、红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不断应用到红茶加工中,金观音、金萱、黄观音等乌龙茶品种,以及晒青、做青等加工工艺被用于制作花香型、高香型红茶;精揉机、曲毫机、扁形茶炒制机等设备被用于加工扁形红茶、卷曲形红茶等;光补偿连续萎凋机、低氧冷揉捻设备、可视化连续发酵机等一批可控化程度极高的新设备用来组建现代红茶生产线。条形、针形红茶自动清洁化生产线等已在生产上大量应用。

3、乌龙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开发出可自动控制的水筛摇青机、振动摇青机、智能化做青机等,单机的生产力和产品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茶叶色选拣梗机等设备也应用到乌龙茶生产中。乌龙茶初制自动化生产设备,采用冷热风吹干、红外晒青,并与热风微波杀青装置、自动成型装置及自动烘干装置结合使用,实现乌龙茶生产的全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

4、黑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传统的黑茶加工劳动强度大、工艺可控性差、生产周期长,成茶风味品质极不稳定。温湿度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普洱茶发酵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等新设施被用于黑茶加工,但这些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适用于机械化、清洁化、规模化大生产的渥堆智能控制系统尚待开发。

5、白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由于传统白茶条形松散,在包装、储藏、运输等方面有诸多不便,现已开发出白茶饼、白茶砖等新产品。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和减轻气候条件的影响,研制出温湿度可控的白茶萎凋室、变频连续化萎凋机等新设备,为实现白茶工厂化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6、黄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为获得具有特殊风味的新型黄茶产品,尖波黄、川茶系列等一批叶绿素含量低、酚氨比值低的品种被筛选出来加工黄茶。蒸汽杀青因受热连续、杀青时间短且环境相对密闭,可满足黄茶加工“多闷少抛”的技术要求,促进叶绿素湿热降解,而得到广泛应用。鹿苑茶、蒙顶黄芽等黄茶企业相继提出了机械化加工技术。

三、现阶段茶叶加工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清洁化和机械化加工,逐步向连续化和自动化作业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基础底子薄、规模化程度低等条件制约,茶叶加工仍面临劳动力紧缺、作业能耗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特色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此外,我国的茶叶加工仍与其他产茶国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日本的蒸青绿茶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高,每天可加工5t鲜叶,且仅需2人操作。我国的茶叶加工生产线整体性较差,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制茶工序关键参数的挖掘、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且加工技术的智能化、定向化调控尚较欠缺,在自动化和清洁化方面仍与印度、肯尼亚等红茶生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领域研究进展不一,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虽已开发成功,但还处于小试验阶段,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未来茶叶加工的研究方向

纵观近年来茶叶加工的发展和茶叶消费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茶叶加工研究发展的方向为传统茶类品质、加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高附加值、多用途的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应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茶叶产品趋向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多样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工艺创新生产色、香、味、形等方面有特色的新产品,如花香茶、果味茶、奶香茶,以及各种功能茶等。

第二,加工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呈现不同发展模式,其中大众茶产品加工将由小作坊式、小厂房式向规模化、机械化、品控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以产量和品质稳定取胜。小众茶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定向化生产茶产品。

第三,茶叶生产趋向标准化、省力化、低碳化,逐渐向定向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作业展,生产过程可实现现场数据实时检测的远程/终端专家决策,并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实现车间无人化作业。

第四,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作将更为紧密,通过跨学科、多层次等紧密合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联合创新,逐步提出典型风味品质的定向调控技术,逐步实现茶产品的电子设备智能化评价。

小编推荐

中国茶叶加工40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三)


三、现阶段茶叶加工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清洁化和机械化加工,逐步向连续化和自动化作业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基础底子薄、规模化程度低等条件制约,茶叶加工仍面临劳动力紧缺、作业能耗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特色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此外,我国的茶叶加工仍与其他产茶国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日本的蒸青绿茶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高,每天可加工5t鲜叶,且仅需2人操作。我国的茶叶加工生产线整体性较差,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制茶工序关键参数的挖掘、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且加工技术的智能化、定向化调控尚较欠缺,在自动化和清洁化方面仍与印度、肯尼亚等红茶生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领域研究进展不一,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虽已开发成功,但还处于小试验阶段,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未来茶叶加工的研究方向

纵观近年来茶叶加工的发展和茶叶消费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茶叶加工研究发展的方向为传统茶类品质、加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高附加值、多用途的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应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茶叶产品趋向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多样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工艺创新生产色、香、味、形等方面有特色的新产品,如花香茶、果味茶、奶香茶,以及各种功能茶等。

第二,加工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呈现不同发展模式,其中大众茶产品加工将由小作坊式、小厂房式向规模化、机械化、品控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以产量和品质稳定取胜。小众茶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定向化生产茶产品。

第三,茶叶生产趋向标准化、省力化、低碳化,逐渐向定向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作业展,生产过程可实现现场数据实时检测的远程/终端专家决策,并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实现车间无人化作业。

第四,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作将更为紧密,通过跨学科、多层次等紧密合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联合创新,逐步提出典型风味品质的定向调控技术,逐步实现茶产品的电子设备智能化评价。

中国茶叶加工40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茶叶加工中,我国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本世纪初已有显著提升,一批可实现自动化、省力化作业的茶叶加工新装备研制成功,制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茶叶新产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一、茶叶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进展

1.摊放和萎凋新技术

(1)摊放新技术

绿茶的基本加工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20世纪80年代,摊放未作为必需工序。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摊放有利于减轻茶汤苦涩味、增强茶汤的鲜爽味等,因此现已将摊放作为茶叶初制的必需工序,广泛应用于各类绿茶和黄茶的生产,且鲜叶摊放至含水率68%~70%时可获得较佳的成茶品质。为解决传统室内摊放劳动强度大、占用生产场地大、环境因子难以控制等问题,成功研制了鲜叶摊凉贮叶槽、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空气处理机组摊青室等新装置并投入生产。

(2)萎凋新技术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茶类萎凋的程度不同,白茶最重,红茶次之,乌龙茶相对最轻。传统萎凋方式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都存在劳动强度大、可控性差等缺陷,为此遮阳萎凋、人工光照萎凋、设施复式萎凋、人工调温调湿萎凋、链板式萎凋等一批新装置相继问世,控光萎凋克服了日光萎凋光质和光强不可控的弊端,人工调温调湿萎凋解决了自然萎凋对环境参数的不可控性,链板式萎凋通过温湿度调控、自动化翻拌基本实现了萎凋作业的自动化与连续化。

此外,新型萎凋技术如人工控光萎凋技术、冷冻萎凋技术等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紫外光、红外光萎凋处理样品品质优于日光晒青;冰冻萎凋叶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发酵时间明显缩短,且叶片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大量增加。

红茶生产线自动化萎凋工序

2.杀青新技术

杀青是绿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传统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滚筒杀青等,热源为柴、煤、气、电等,由于传统杀青设备存在杀青不匀、热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热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开发了蒸汽、汽热、电磁加热等新型热源的杀青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热效率,升温迅速且参数可控性提高。

(1)电磁内热杀青

电磁内热杀青主要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使导磁物自行发热,使热能尽可能消耗于滚筒,热能利用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为满足“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杀青原理,首创三段杀青温度调控。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2)远红外-微波组合杀青

为克服微波、蒸汽等杀青技术所制成茶香气不高的缺点,远红外技术得到应用。远红外线以射线形式进入叶肉组织,使叶子内外均匀受热,杀青高效节能、连续性好,产品香气高,且不会出现高温爆点和焦边,茶叶内含物质最大限度地保留。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

(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

该技术融合了蒸汽杀青穿透力强、耗时短等特点以及热风杀青产品香高味醇的优势,所制成茶色泽翠绿鲜活、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此外,雨水叶可通过提高热风温度控制杀青叶含水量达到适宜水平,保证杀青叶柔软、嫩绿、色泽鲜活、无焦芽或青草气。

3.做形(揉捻)新技术

(1)揉捻新技术

传统揉捻机需手动上叶和手动加压,无法连续化。PLC控制的自动化茶叶揉捻机组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多台揉捻机的协作联动、自动上料、自动称量和自动分配,真正达到了揉捻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作业。

(2)做形新技术

做形机械化是特色名优茶(如扁形茶、针形茶等)外形塑造的关键进展。1998年,安徽宣城第一台多功能机研制成功,集杀青、理条、做形、初烘于一体,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做形;2002年发明了专用单锅式扁形茶炒制机,所制成茶外观色泽明显更好;2006年以来,研制出多锅式、连续化自动式等更先进的设备。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针芽形茶理条机和精揉机也逐步实现了连续化作业,倾斜理条角度、滚动导轨技术、高速气缸驱动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连续化理条技术进一步完善。颗粒形乌龙茶做形设备也由单机包揉设备——速包机和平板包揉机,发展成由压揉机和输送带组成的连续化造型生产线。

4.发酵(渥堆)新技术

(1)发酵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发酵方式无法调控环境温湿度等参数,所制成茶品质不稳定,且需手动翻叶,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成功的新型发酵设备如滚筒连续发酵机和发酵塔实现了发酵叶自动翻拌,减轻了劳动强度;增氧控湿发酵机等实现了对发酵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调控,并实现了连续化加工,已在大中型茶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此外,电子鼻技术、氧化还原电位技术、电荷耦合(CCD)色泽检测技术等新技术亦应用于红茶发酵适度的快速判断。

(2)渥堆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渥堆技术环境参数不可控,且采用人工翻拌,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渥堆技术。普洱茶渥堆翻堆机基本实现了翻堆工序中的翻堆、铲料、输送、解块等功能,达到渥堆作业对翻堆操作及时高效机械化的要求;渥堆过程的工序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及自动控制,增加了各个批次普洱茶发酵品质的稳定性。

5.做青新技术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最关键工序,由摇青和摊凉交替组合进行。空调做青是目前在生产上应用最广、反响最好的做青工艺,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光调控技术,使乌龙茶加工摆脱了天气制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武夷岩茶做青智能调控系统,集振动摇青、做青环境调控为一体的振动做青设备等一批新装备也已研制成功。

6.干燥新技术

干燥是各茶类的最后一道工序,除了去除水分达到足干便于贮藏以外,还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微波技术、远红外技术、低温真空技术等已逐步在茶叶干燥提香中广泛应用。微波干燥具有成茶色泽翠绿、均匀,远红外干燥可有效提升绿茶香气,色泽、口感等品质也有改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并适合连续化加工;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干燥效率和香气风味均有明显改善。此外,电磁干燥、红外耦合干燥等新能源组合式干燥技术研究亦开始起步。

中国茶树栽培40年:40年来茶树栽培技术进步(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生产取得了持续增长,茶园面积和总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虽然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了极大提高;2017年茶叶产量水平是1978年的4.3倍,增长幅度在几个主要产茶国中最高。我国茶园生产能力的提高,除了采用新品种和植保技术外,得益于茶树栽培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各时期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在1985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等著作中进行了全面总结。

一、茶树丰产栽培和优质栽培技术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茶叶高产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茶树光合作用特性、生态响应、碳同化物运输分配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详细阐述了产量构成因素、群体结构和叶层特性等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加深了茶园群体结构构成、发展以及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理论认识,明确了茶树新梢数量是构成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总结提出了合理密植、培肥土壤、剪采养相互配合的丰产栽培技术,建立了高产茶园的栽培技术指标,即种植密度每公顷6万株左右,树冠覆盖度80%~90%,树高70~80cm,土层厚度60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上,pH为4.0~5.5,质地为中壤土至重壤土,最适田间持水量为80%~90%等。采用丰产栽培技术的茶园每公顷产量可达2310~4965kg,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每公顷339kg,丰产栽培技术使茶园的产量水平提高了6~13倍。

在此过程中,对“茶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有益的学术争论。该技术首先由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提出,将条栽茶树扩展到3~6条,茶丛均匀排列,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取得“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效果,但是此类茶园也存在着建园投入大、立地要求严格、茶树抗旱能力弱、茶园管理不便等问题,且密植茶园因个体竞争激烈而容易早衰,造成鲜叶品质下降。一般认为此类茶园比单条或双条栽常规栽培茶园投产早,早期2~4年内产量高,但到8年左右产量基本持平,此后常规茶园产量超过密植茶园。提出了品种落后、树势衰败、土壤肥力贫瘠是造成茶园低产低效的三大主要原因,提出更新换植优良无性系品种、修剪复壮树冠、增施肥料改土培肥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针对低丘红壤低产茶园提出了“一培、二改、三配套”的综合改造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名优绿茶为代表的茶叶生产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采早、采嫩、采春茶等特色,栽培目标从过去重“量”到“质、量”并重,出现了主产名优茶、“名优茶+大宗茶”等生产方式。在茶树养分积累与利用、春茶产量品质形成等栽培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出了选用优良无性系品种、早采嫩采、将春茶前修剪调整至春茶后修剪、早施秋基肥与春追肥等技术。名优茶生产的发展,显著提升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为我国茶园面积迅速扩张、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设施或覆盖栽培等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并陆续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二、茶树营养、施肥和土壤管理技术

施肥是茶叶生产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增加茶叶产量和提高茶叶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据有关研究,1970—1992年间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的年平均增产幅度为3.11%,其中来自肥料的贡献率达41%,超过土地(25%)、劳动力(8%)等的贡献率。由于缺乏茶园施肥数量的统计数据,仅以我国化肥总用量作为茶园施肥量的表征性参数,可以看出化肥用量与茶园产量水平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国茶树营养和茶园施肥技术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至20世纪80—90年代,明确了氮、磷等大量元素和锌、钼等养分的吸收利用特性,茶树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开始建立。在茶园土壤特性和培育技术方面,利用茶园土壤普查和高低产茶园比较研究,阐明土层浅薄、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能力差和元素比例不协调等主要障碍因子,研究提出了茶园养分和氟、铝等特征元素的循环转化特性、土壤肥力性质和长期植茶影响等,提出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条件,为茶园土壤培育奠定了基础。茶园高产施肥和优质茶园土壤培育技术成为茶叶丰产技术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伴随着名优茶发展,对茶叶品质施肥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阐释了茶树喜氨特性与生理机制、氮素营养形态和供应水平对茶树初级和次生代谢的调节作用和品质效应,揭示了钾、镁等营养在促进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形成、累积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茶树营养诊断和氮、磷、钾、镁平衡施肥技术,并根据土壤特点研制茶树系列专用肥。与此同时,阐明了茶树对风险元素铝和氟、铅重金属的吸收特性及生理作用。在茶园土壤培育方面,通过研究长期植茶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效应、不同肥培措施下土壤性质,特别是微生物变化特性,进一步揭示茶园土壤性质变化规律,为茶园土壤生物肥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最近10年来,利用分子、各种组学技术对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的营养功能及其在茶叶品质成分代谢中的作用和茶树吸收特性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茶树养分转运子基因克隆、氮营养分子生理机制、抗环境胁迫的分子基础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茶树营养研究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随着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施肥的环境效应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施肥技术的研究逐渐向提高茶叶品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环境负荷方向发展,养分综合管理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茶树专用肥、功能性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炭基复合肥、生物有机无机肥料等新产品在茶园的使用得到普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应用于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演变的研究,并在茶园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酸化原因,以及应用生物质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中消耗劳动力最多的作业项目,传统的人工采摘,人工消耗占整个茶叶生产的50%以上。1989年,农业部组织成立了全国协作组,对机械化采茶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筛选了部分适宜机械化采摘的品种,提出了对新茶园和改造茶园树冠实行“先平后弧”“机采机剪”培育机采树冠的技术,建立了我国主要茶类标准新梢达60%~80%为机采适期指标,最佳机采批次为大叶种茶区6~7次/年,中小叶种地区4~6次/年;提出了机采茶园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了机采鲜叶的加工工艺,总结出不同茶类初精制的技术要点。制定了《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NY/T225—94),提出了适用于大宗茶类的机械化采茶的茶园条件、机械选配、栽培管理、树冠培养、茶叶采摘、机械保养等技术规范。与手采相比,机采提高工效10倍,降低成本40%以上。目前我国出口绿茶采摘大部分应用机械采摘技术。浙江省2005年拥有采茶机械6746台,机械化采茶面积达3.3万hm2,约占全省茶园面积的24%。据专家估计,全国实行机械化采茶的茶园面积占总面积的10%~15%。

2005年开展优质茶机械化采摘技术攻关,在大宗茶机械化修剪及采摘基础上,优质茶生产茶园的机械化栽培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优质绿茶机采技术研究提出了机采茶园的树冠培养模式、采摘适期指标、机械化采摘及分级处理技术,为实现名优茶的机采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研制出了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鲜叶筛分机等关键设备,优质茶机采叶完整率可达70%左右,比传统采摘机械提高20%;采摘效率比手工提高7倍,采摘成本下降80%。目前,相应机采技术大多仍停留在实验室或局部、小面积应用阶段,工艺技术参数尚需进行放大型完善,关键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与传统设备有机衔接。通用采茶机方面研制了小型化便携式采茶机、大中型自走或乘坐式采茶机,对智能采茶机器人也进行了初步尝试。在茶园耕作机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了具有多功能化的管理机、小型乘坐履带式茶园管理机和多功能微耕机,实现茶园土壤机械化耕作和施肥。

四、建立标准化和绿色栽培技术体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茶叶卫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贸易的“绿色”壁垒也日趋普遍,使我国茶叶的出口和生产面临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我国茶园栽培逐渐向标准化、绿色清洁化方向发展,实现从源头上控制茶叶的安全质量。我国已经制订了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系列标准和规程,构成了指导我国当前茶树绿色标准化栽培的纲领性科技文件,对改善我国茶叶卫生水平、实现安全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至2007年,全国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茶园面积达133.3万hm2,占总面积的90%;有机茶园面积5.7万hm2。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测中国茶叶2014年形势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我国茶叶今年总体产量持续走高,质量也有很大提升。今年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增产8%左右,并且我国茶叶质量也在稳步进步,但稳步发展的途中,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在预测报告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指出,我国茶叶2013年最显著的两个态势:第一、大宗茶量增价涨,高档名优茶大幅下跌;第二,茶产能过剩突出,卖茶难成为瓶颈。

大宗茶量增价涨高档名优茶大幅下跌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测,未来我国茶叶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今年茶叶种植面积依旧大幅度增加,仅贵州全省的茶叶种植面积就已达到600万亩,首超云南省,跃居全国第一。由于年初并未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加之各产茶区不断提高茶园管护水平和鲜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使得2013年春茶品质总体好于往年。

但受“国八条”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除云南普洱茶和福鼎白茶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外,其他茶类的大宗茶类保持平稳增长,高档名优茶大幅下跌,跌幅在10-50%之间,不同茶类幅度略有区别。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全国主要产茶区的调查,浙江市场前期市场慢热,后期交易温和,早茶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去年。安徽高档名优绿茶,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价格降幅在15%左右,中低端大宗春茶价格与去年持平等。

茶产能过剩突出卖茶难成为发展瓶颈

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盲目乐观的情绪,各主要产茶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产业政策上依旧鼓励茶叶种植,发展茶园面积。如不能及时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限制茶园面积,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单位面积茶叶经济效益和消费市场培育上来,茶贱伤农情况很有可能发生,进而影响茶叶价格。茶叶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茶农积极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通过对北、上、广等主要销区的调查显示,今年入春以来,整个茶叶市场不容乐观,呈现“疲软”的态势,高端礼品茶销售明显下降。截止目前,高档茶叶价格虽然下降,但销量还是较为正常。同时,随着CPI指数攀升,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持续加大,毛茶价格上涨幅度持续走低,导致部分地区茶农弃采茶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茶农种茶积极性。而国家制定的部分行业标准也制约着我国茶叶批量化,大量化生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解决之道

针对我国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6点建议:

一、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适度控制茶叶种植面积。鼓励通过栽培、管理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农业主管部门还应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制定政策适度控制茶叶种植面积。鼓励通过栽培、管理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在我国,农业始终是个薄弱行业,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扶持力度,在制订政策时应向此倾斜,同时应建立农资价格监控体系,一方面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过快,另一方面杜绝部分不法商贩囤积农资,人为造成价格上涨。

四、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帮助茶农拓宽茶产品流通渠道,建立透明市场价格体系,向茶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指导茶农生产适销对路的茶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提倡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宣传等促销活动来帮助茶农迅速打开茶叶销路市场。

五、茶叶如今过度包装问题非常严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严格的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引导茶叶包装向“简约包装、循环利用”的环保方向发展。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市场上茶叶过度包装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罚过度包装行为。

六、天价茶的炒作行为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不仅没有被社会认可,而且还严重损害了行业的美誉度,影响茶叶消费的增加。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茶叶价格信息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茶叶价格变化情况,通过1510tea等主流媒体进行舆论正面引导,使茶叶平民化运动得以实现,树立茶行业的新风气。

中国茶树栽培40年:茶树栽培技术发展展望(二)


一、茶叶绿色生产技术发展

茶叶绿色生产是茶产业发展的未来,生态茶园建设是推动茶叶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对生态茶园、低碳茶园等的建设和生产技术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生产的多功能效应日益扩大,美丽茶园、茶旅融合的发展加速,需要加强生态茶园或美丽茶园建设的理论、技术、模式等研究。

茶叶绿色发展同时还包括提高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和效率。我国生产茶园施肥中还存在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施用方法不当等现象,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等问题,在技术上表现为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生产需求,适宜茶园土壤条件、养分吸收特性的新型功能性肥料产品研制滞后,施肥机械缺乏,土壤培肥技术创新不足等。

未来,应深入茶树养分高效吸收和利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矿质营养对茶叶品质成分代谢调控作用的研究,加强土壤过程特别是养分在茶园土壤中的循环转化特点的研究,建立品质导向的养分供应施肥技术指标和营养诊断技术,研制新型高效生物和控释肥料等产品,加强高效施肥新技术研究,促进茶园水、肥、光等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

提高茶园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减轻劳动强度是茶产业高效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区劳动力大量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茶园耕作施肥、采茶等田间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沿海发达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均出现茶园管理用工紧缺,造成茶园管理技术不能到位,茶叶无法及时采摘或弃采现象十分普遍。受制于茶园种植模式、名优鲜叶采摘标准要求,茶园机械种类少、动力不足、作业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滞后。

未来,应加强名优茶机械采摘技术的研究,如选育、筛选适合名优茶机采的茶树品种,争取在提高新梢生长发育整齐度的树冠培养和肥培管理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具有选择采摘功能的智能采茶机等。同时也需继续强化茶园作业机械的研制,重点解决茶园耕作、施肥、植保机械动力,提升与茶园条件的匹配度和作业效果。

三、智慧茶园精准生产管理技术

精准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并定位精确实施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可以最大限度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精准生产或智慧茶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建立我国茶园土壤信息、茶树生长信息库,加强茶树生长诊断与动态调控技术、作物养分诊断与施肥调控模型、精准茶叶生产设计与管理决策模型技术、精准茶业技术集成平台研究与开发,提出适宜于不同品种类型、生态区域和生产系统的模型参数,实现由传统茶树栽培向信息化栽培的技术转变。

内容详见:《中国茶树栽培40年》,中国茶叶,2019,41(7):1-7,作者:阮建云

中国茶叶: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

一、绿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揉捻——干燥

⑴炒青绿茶:长炒青——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风眉、秀眉、贡熙等)

圆炒青——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松针等)

⑵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高桥银峰等)

⑶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

⑷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二、红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等)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青茶: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洞顶乌龙、包种等)

四、白茶:白芽茶(银针等)

白叶茶(白牡丹、供眉等)

五、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六、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

再加工茶类:

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

紧压茶(黑砖、茯砖、花砖、方茶、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

中国茶叶的历史


茶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一种文化,茶叶文化是把茶何文欢相结合,体现着物质和精神文明,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吧。

茶树原产于中国,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几年,有些国外学者在印度也发现了高大的野生茶树。就贸然认为茶树原产于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虽然两国都有野生古茶树存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已经有文献记载“茶的时间。比印度发现野生古茶树的年龄要早了1000多年。当印度人还不知道茶的作用,甚至不知道有茶树这种植物时,我国的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从茶树的历史,还是分布情况,或是地质变迁,又或是气候变化等等,都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树的故乡。

茶叶历史文化

一、神农时代

在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人们就用生叶煮来喝,学会把茶叶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

在3000年前,人们开始栽种茶树,把茶当菜食用。

三、秦代

在2300年前,人们用开始用茶作为羹饮,调煮,品饮。

四、汉代

在西汉,2000年以前,已经把茶发展成商业化,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是在成都,东汉时,即大约1500年,人们制作了茶饼,方便运输。

五、唐代

就是在1200年以前,由于当时的经济文化因素和气候条件让茶叶有了进一步发展。

六、宋代

1000年以前,人们的泡茶艺改进了不少,对水质要求高了,当时的斗茶很盛行。

七、元代

在700年以前,人们制造散茶,注重炒略蒸,常拿来作为药用。

八、明代

离现在600多年,当时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已经逐渐形成。

九、清代

在300年前,中国茶走进了世界茶市,当时只有中国出口茶叶,烘青和炒青工艺为主,制作了红茶、黑茶、花茶、乌龙茶、绿茶、白茶。

十、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时段,当时的茶园面积增大,茶叶产量增长,促进了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受经济,政治,国际茶叶市场竞竞争失败,使中国茶叶生产衰落了。

(3)1950-1988年,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了,得到政府支持,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良新品种,带动科学种茶,茶叶经济发展起来,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喝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

人们煮茶前,会将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加入调料,再将茶粉撒入锅内,趁热就把茶渣和茶汤喝下去,称为“吃茶”。

2、宋代点茶法

人们用开水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

3、明代泡茶法

明代是把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始部分,有着深厚的茶意。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

把茶末放进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成为茶的最早艺术品尝方式。

2、点茶,斗茶

宋代人们喜欢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盛行,人们喜欢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称为“斗茶”或“茗战”。

3、泡茶

元代人采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会少量加调料,这方式饮茶受人们喜欢,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直至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以上就是关于茶叶历史文化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茶叶的分类


我国所产的茶叶分红、绿、青(乌龙)、黄、黑、白六大类。

1.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3. 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 白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福建徐聘号茶业--------

我司系一家自主研发特色产品的茶叶公司,现有全国独家工艺的窖藏铁观音系列产品:窖藏2008,窖藏2003,窖藏黑珍珠等主打产品并配套深加工及批发:大红袍、水金龟、矮脚乌龙、黄玫瑰、水仙、肉桂等福建武夷山岩茶以及铁观音(青铁)、本山、黄金桂等福建安溪乌龙茶,为广大茶叶销售商提供价廉质优的高品质货源。

茶人小许竭诚恭候您的来访!

基本茶类: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再加工茶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收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中国茶叶知识


对于我们中国的茶叶知识我想大家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下面让我给您具体介绍下。

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 按工艺、茶树品种不同而分为(绿、红、白、黄、黑、青)。

中国茶叶知识

一、绿茶:基本工艺流程: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

1、炒青绿茶:长炒青--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风眉、秀眉、贡熙等)

圆炒青--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松针等)

2、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高桥银峰等)

3、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

4、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二、红茶:基本工艺流程:鲜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

1、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

2、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等)

3、红碎茶 :(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青茶:基本工艺流程: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

1、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2、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黄金桂)

3、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4、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

四、白茶:基本工艺流程:晾晒--干燥。

1、 白芽茶:(白毫银针等)

2、 白叶茶:(白牡丹、供眉等)

五、黄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1、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2、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3、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六、黑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1、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2、 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茯茶等)

3、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

4、 滇桂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普洱制作基本工艺差别于一般黑茶标准)

再加工茶类: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

1、 花茶: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加以各类鲜花窨制而成:(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

2、 紧压茶:以六大很茶类为基础加以各式模具压制而成:(各类砖茶、各类饼茶、各类沱茶、元宝形、铜钱型等等)

3、萃取茶: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加以茶汁浓缩而成:(速溶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1945.html

上一篇:越存越好的茶,到底哪个好?

下一篇:茶叶泡脚有什么功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