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尺蠖

2019-11-13
尺蠖,俗称量步虫,是鳞翅目尺蠖蛾科昆虫。我省茶园尺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油桐尺蠖、银尺蠖、灰尺蠖、油茶尺蠖,其中以油桐尺蠖发生最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先后在连平、英德、阳江、蕉岭等地一些大型茶场引发成灾,吃光不少茶树。油桐尺蠖也叫大尺蠖,是茶园发生的尺蠖体型最大的一种,以幼虫为害,食量大、寄主多,严重时将茶园芽叶全部吃光,形成光杆。这种虫成虫银灰色,体长20-25毫米,展翅50-70毫米,翅面有黑色小点密布,前翅有3条较明显的黄褐色波纹,后翅有2条波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有一束黄色绒毛。幼虫的颜色变化很大,随栖息环境而变,成长的幼虫体长达70毫米,头部中央凹陷,身体腹部第4、5节背面各有一对突起点,蛹头部有角状突起一对。卵椭圆,长0.7-0.8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变淡绿,上有黄色绒毛覆盖。 大尺蠖在广东每年发生三至四代,以蛹在被害茶树附近的土内越冬,次年四月出现成虫,广东省内以第一代发生较整齐,受害较重。此虫的成虫白天喜欢栖息在茶园附近的高大树木或电杆或建筑物1丈以下的地方。幼虫从4龄开始食量大增,有保护色和拟态现象。大尺蠖的天敌有黑卵蜂、绒茧蜂、核多角体病毒等。其中以核多角体病毒对其种群发展影响最大。 防治大尺蠖可以采用下述办法: 1、生物防治。用多角体病毒制剂或苏芸金杆菌hd-1制剂,两者产品市面均有销售。病毒多角体也可以通过自己采集而获得,在田间采回染病的虫尸,将虫尸加水磨碎,用其汁液喂饲幼虫,以便扩大增殖,然后将得病幼虫磨碎,掺入一定量的水喷于茶树上,幼虫吃了后便大量发病死亡。据试验每亩地有6-8条死虫就够了。茶园中,若大尺蠖发生病毒病流行一次,以后七八年都将难于再见到其幼虫。 2、捕打成虫。重点在四月份越冬代成虫盛发期,清晨组织捕打。 3、消灭虫蛹。可结合耕管、施肥等,用小齿耙将蛹收集或深埋土下。80年代初温泉茶场曾在3亩地中收到这种虫的蛹150斤。 4、喷药防治。这种虫对一般的农药抵抗力很强,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有特效。如10%天王星6000-8000 倍液、20%杀灭菊酯5000倍液、10%除虫精或10%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但这类药不宜多用,一年用一次就行了。

小编推荐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介壳虫


为害茶树的蚧类多达数十种。广东茶园发生较多的是蛇眼蚧、椰圆蚧、茶梨蚧、角蜡蚧。这些介壳虫身体外表披了一层自身分泌形成的盾壳或蜡质外壳,虫体较小,固定在枝叶吸汁为害,繁殖力强,能在短期内形成密集的群体,满布于枝干、叶片,茶树受害后,养分损耗,树势衰退,老叶脱落,发芽减少,对夹叶增加,虫口多时,枝条逐渐干枯,连干枯死。介壳虫,寄主很多。这四种介壳虫,从介壳的形状便可区分出来:蛇眼蚧雌虫介壳圆形,背面隆起,直径2-3毫米,暗褐色,边缘浅褐色,2个黄褐色若虫蜕皮壳偏在一端。椰圆蚧雌虫介壳圆形,略扁平,直径1.7-1.8毫米,薄而透明,微带淡褐色,蜕皮壳淡黄色,位于介壳中央;茶梨蚧雌成虫介壳长形,后半扩大,淡褐色,蜕皮壳2个,突出于介壳前端,雄介壳白色,有3 条纵脊;角蜡介蜡壳很厚,灰白色,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 个较小角状突起。在我省前三种一年发生三代,角蜡蚧一代都是以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叶上越冬;次年3-4月开始产卵、孵化。介壳虫的天敌很多,入瓢虫、跳小蜂、蚜小蜂,寄生菌等。天敌多时,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外界环境跟介壳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郁蔽、低洼、偏施氮肥的茶园有利于它的发生。

对付介壳虫要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有效的办法是要做好保护天敌的工作,如台刈,修剪下来的虫枝,可集中放于离茶园不远处,待介壳虫大量孵化时再烧毁,这样大部分寄生在其上的小蜂能够羽化飞回茶园帮助消灭介壳虫;红点唇瓢虫在虫口多时会自相残杀,这时可将其人工疏散,放到瓢虫少,介壳虫多的茶园去;施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农药种类,时期上也要选好,尽量减少天敌伤亡。

其次要加强茶园管理。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一是不要偏施氮肥,采摘要注意留养。二是及时除草,剪去徒长枝,避免郁闭,低洼茶园要注意排水,局部发生的茶园,应随时剪除有虫枝条,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宜进行修剪或台刈,并对留下的茶丛树桩适时喷施农药,剪下的枯枝、虫枝都要及时清除出园。

第三,可用药剂防治。对付介壳虫,用药时一定要掌握时机,要选择卵孵化盛末期至一龄若虫期进行。因此用药首先要掌握虫情,不能盲目用药,喷药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需要施药的茶园全部喷洒完毕。可用的农药有25%亚胺硫磷800倍,50%辛硫磷1000倍,松脂合剂10-15倍。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的刺蛾


刺蛾的幼虫通称痒辣子、毛辣子、青辣,它蚕食叶片,且多具毒刺,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疼痛,既影响茶叶产量,又妨碍正常的茶园农事操作。广东各地茶园常见的刺蛾有十多种,中、西部以淡黄刺蛾、丽绿刺蛾发生较多;粤北、粤东以茶角刺蛾、暗扁刺蛾、白痣刺蛾发生较多而严重。现以茶角刺蛾和淡黄刺蛾为代表介绍如下:茶角刺蛾(又称茶刺蛾),在省内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茶蓬根际土下越冬,次年4月化蛹,4月下旬出现成虫,各代幼虫分别出现于5、7、9月,分散为害,栖息于叶背,啃食叶片,成虫趋光性强。

淡黄刺蛾,在华南发生3-4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田间幼虫发生期为3-4月,6-7月,9-10月,11月中旬。一代平均历期50-60天。成虫多在晚上羽化、活动、交配、产卵。有强趋光性,一雌一生产卵10-252粒,卵散产于叶背,幼虫9龄,初孵幼虫不取食,7龄以后暴食。老熟后爬至茶丛基干或地面枯枝叶间结茧化蛹。

这两种刺蛾天敌较多,有:病毒、细菌、寄生蜂、寄生蝇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刺蛾的发生。

刺蛾常用的防治方法有:

1、结合茶园耕管,冬春耕灭虫,冬季用培土方法可防止成虫出土。

2、灯光诱杀蛾子。在盛蛾期于晚上7-9时点灯诱杀,能使有虫株率下降一半以上。

3、生物防治。可将病毒死虫30-40头研碎兑水喷施,效果很好。也可用青虫菌每毫升含0.5亿孢子菌液喷施。

4、化学防治。掌握低龄幼虫盛期喷施90%敌百虫、50%辛硫磷、80%敌敌畏2000倍液或任选一种菊酯类农药。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赤星病


茶圆赤星病是茶树嫩芽叶病害之一,近年在我省发生甚为普遍,在凤凰水仙各品系或云南大叶种中都多有发生,发病重的茶园,嫩叶干枯,影响产量与品质。

本病主要为害嫩叶和成叶,全年主要在春茶期发生最盛,秋茶阶段亦有发生。其症状表现是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小点,渐扩大成直径0.8—2毫米的圆形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有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多时,邻近病斑常连成不整形的大斑,后期病斑中央变灰白色,略凹下,并着生霉状小点。叶柄和嫩梢上也见有发生。

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病斑上的霉状小点,即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丛,着生在表皮下的菌丝块上,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鞭状,无色,由基部向顶端渐细,略弯,有4—11个分隔。

病原菌以菌丝块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新叶,一年内可有多次再侵染。

本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在春、秋季均可发生,但以4月上、中旬发生较多。一个新梢上总是在下面当年的第一叶上发生为多。整棵茶树是下部多于上部,幼龄茶树发病多于老龄茶树。日照短、阴湿雾大的茶园或土层浅、茶树生长弱的,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病都偏重。品种间发病有很大差异,水仙种、白叶单丛发病重。

防治这种病可采用:(1)多施有机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采摘,促使树势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2)注意品种搭配,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3)化学防治。在采摘前10天左右喷50%退菌特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如在采摘前喷2次,则一个月后防效仍可达95%。退菌特或多菌灵还有显著增加百芽重的效果。

识别与防治茶园介壳虫


为害茶树的蚧类多达数十种。广东茶园发生较多的是蛇眼蚧、椰圆蚧、茶梨蚧、角蜡蚧。这些介壳虫身体外表披了一层自身分泌形成的盾壳或蜡质外壳,虫体较小,固定在枝叶吸汁为害,繁殖力强,能在短期内形成密集的群体,满布于枝干、叶片,茶树受害后,养分损耗,树势衰退,老叶脱落,发芽减少,对夹叶增加,虫口多时,枝条逐渐干枯,连干枯死。介壳虫,寄主很多。这四种介壳虫,从介壳的形状便可区分出来:蛇眼蚧雌虫介壳圆形,背面隆起,直径2-3毫米,暗褐色,边缘浅褐色,2个黄褐色若虫蜕皮壳偏在一端。椰圆蚧雌虫介壳圆形,略扁平,直径1.7-1.8毫米,薄而透明,微带淡褐色,蜕皮壳淡黄色,位于介壳中央;茶梨蚧雌成虫介壳长形,后半扩大,淡褐色,蜕皮壳2个,突出于介壳前端,雄介壳白色,有3 条纵脊;角蜡介蜡壳很厚,灰白色,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 个较小角状突起。在我省前三种一年发生三代,角蜡蚧一代都是以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叶上越冬;次年3-4月开始产卵、孵化。介壳虫的天敌很多,入瓢虫、跳小蜂、蚜小蜂,寄生菌等。天敌多时,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外界环境跟介壳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郁蔽、低洼、偏施氮肥的茶园有利于它的发生。

对付介壳虫要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有效的办法是要做好保护天敌的工作,如台刈,修剪下来的虫枝,可集中放于离茶园不远处,待介壳虫大量孵化时再烧毁,这样大部分寄生在其上的小蜂能够羽化飞回茶园帮助消灭介壳虫;红点唇瓢虫在虫口多时会自相残杀,这时可将其人工疏散,放到瓢虫少,介壳虫多的茶园去;施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农药种类,时期上也要选好,尽量减少天敌伤亡。

其次要加强茶园管理。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一是不要偏施氮肥,采摘要注意留养。二是及时除草,剪去徒长枝,避免郁闭,低洼茶园要注意排水,局部发生的茶园,应随时剪除有虫枝条,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宜进行修剪或台刈,并对留下的茶丛树桩适时喷施农药,剪下的枯枝、虫枝都要及时清除出园。第三,可用药剂防治。对付介壳虫,用药时一定要掌握时机,要选择卵孵化盛末期至一龄若虫期进行。因此用药首先要掌握虫情,不能盲目用药,喷药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需要施药的茶园全部喷洒完毕。可用的农药有25%亚胺硫磷800倍,50%辛硫磷1000倍,松脂合剂10-15倍。

怎样识别与防治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昆虫,国内分布很普遍,可以为害茶树、柑桔、柚、油茶等多种植物,食性杂。幼虫定居 叶背刺吸汁液,并排泄“蜜露”,招致烟煤病的发生,阻碍光合作用,树势减退,芽叶稀疏,甚至枝叶枯竭。我省从80年代开始,已先后在乐昌、英德、陆丰、蕉岭等地引发成灾,蒙受巨大损失。

这种虫成虫体长0.95-1.35毫米,除腹部橙黄色外,体翅均为紫褐色,前翅周缘有7个白斑,后翅淡褐色,无斑,体表薄覆白色蜡粉,复眼红色。卵呈香蕉形,长0.21-0.26毫米,乳白色至黄褐色,附于叶背。幼虫黑色,共3龄,一龄长椭圆形,长约0.25毫米、扁平光滑,有足,背面有2条稍为弯曲的白色蜡线。二龄幼虫长约0.5毫米,背面稍隆起,漆黑色,周缘的白色蜡圈明显,背侧有刺10对,足已消失。三龄幼虫长约0.7毫米,背面有刺14对。蛹椭圆形,长1.0毫米,背脊两侧具19对黑刺,周缘有10对(雄)或11对(雌)黑刺。

这种虫在广东每年可发生5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第二年3月化蛹,3月中、下旬羽化成成虫。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高峰出现在7下、8上,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全年以第一代发生较整齐,第二代开始出现重叠;因此,防治上一定要抓好第一代的幼虫孵化盛期。成虫白天活动,多在丛间叶背,且常随风扩散,卵成簇产于叶背,幼虫孵化即就近在叶背定居刺吸为害,直至化蛹、羽化。黑刺粉虱以郁闭阴湿低洼的茶园发生多,要求的气候条件是适温高湿。黑刺粉虱的天敌很多,如多种寄生性小蜂、瓢虫及腥红菌等,正常情况下能够控制黑刺粉虱发生,而黑刺粉虱之成灾,除了气候条件外,主要是天敌减少所造成。

防治这种虫一要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疏除脚枝压低虫口,二要注意保护天敌,重要的一环是不要盲目打药。以保护寄生蜂和瓢虫,有条件的可释放粉虱黑蜂。即在发现有粉虱黑蜂寄生的田块,不要用药,待其寄生率提高后,摘下有卵叶片,移放于其它茶园中。遇到虫情严重或虫口上升,需要化学防治时,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二是喷药要保证质量,要重点喷茶丛下部的叶背;三是选择好药剂,首选的药剂为10%天王星10000倍液,次为40%水胺硫磷1000倍液,若能掌握好,于第一代幼虫盛孵高峰应用,全年只用药一次,就能基本解决。

怎样识别于防治茶蓟马


蓟马,是缨翅目,蓟马科昆虫,茶园常见的蓟马有10多种,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在嫩梢芽叶为害的如茶黄蓟马、棘皮蓟马;二是开花季节,在花中生活的,如黄胸蓟马、褐带蓟马、丝带蓟马等。其中以在嫩梢上生活、为害的茶黄蓟马危害性更大,它发生普遍而严重,特别在幼龄茶园,往往是提早成林的重要阻碍。茶黄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新梢幼嫩芽叶,致使叶背主脉两侧出现2条或多条红褐色纵痕(取食痕),严重时整片叶变褐,芽叶干缩,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新播茶苗,若遇蓟马为害,还往往会枯死或者生长不良,延缓了定型修剪时间。这种虫除为害茶外,寄主还有葡萄、山茶、草莓、花生等。

茶黄蓟马成虫全体橙黄色,体长约1毫米,触角8节,前翅透明,呈淡黄色,翅脉2条。腹部共10节,第2-7节背板各有一囊状暗褐色斑纹。卵淡黄色,肾形。若虫初孵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黄,3龄时出现白色透明的翅芽。

茶黄蓟马在我省一年可以发生11代,田间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12月和1月仍见有若虫孵化,但冬期若虫、成虫历期都较长。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5-8天,若虫4-5天,蛹3-5天,成虫寿命4-10天。全年以9-11月发生最多,危害最重,其次是5-6月。成虫将卵产在叶背的叶肉内,若虫孵化后锉吸汁液,蛹多在茶丛中下部或近土面的枯叶下,羽化后飞回嫩梢。成虫很活跃,善于爬动和作短距离飞行。一般以幼龄茶园和新茶园虫口较多,采摘茶园,由于经常采叶,已将嫩梢连同在嫩梢上的蓟马采去,春夏茶阶段采摘园的蓟马不会造成危害。到第五轮茶时,由于采摘间隔期相应已拖长,此时又值虫口高峰期,有些茶园会出现多量为害。这个时期也是采摘园的关键时期,要确保秋冬茶不受害。

对付这种虫,如果是幼苗或幼龄不采摘的茶园,在5月份若虫大量出现时,用4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喷射有很好的效果,也可用50%灭扫利4000倍液或25%喹硫磷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1500倍液。成龄茶园的蓟马在第1-4轮茶时无需专门用药。秋季,到第5轮茶,当芽叶已萌发至1芽1叶时,可喷亚胺硫磷1500倍液或灭扫利4000倍液,喷后5-7天可采茶。对付这种虫有效的天敌目前还不多。

综合防治油茶尺蠖


油茶尺蠖又叫量步虫,是油茶主要的食叶害虫。其发生面积广、危害大,以蛹在油茶树蔸周围土里越冬,次年2月上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孵化幼虫,5月底入土化蛹。对其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人工防治。1、挖蛹埋蛹。秋冬季节结合垦复,除灭土里的蛹,或将蛹埋入土层深处使之不能羽化出土。2、捕蛾挖卵。尺蠖2月上旬至3月中旬羽化产卵,成虫飞翔力弱,而油茶树一般不高,可人工捕捉。卵块一般产在树枝下方或树干阴凹面,粘附不紧,可用竹片或小刀刮卵。我省群众的经验是:“桃花开,菜花黄,捕蛾刮卵切莫忘。惊蛰刮卵不算早,春分刮卵也不迟。莫等清明出虫子。”3、捕捉幼虫。“早稻插,麦子黄,上山捉虫王。”4~6龄幼虫药杀效果差,可组织群众上山捕捉。幼虫可带回喂家禽。 药物防治。药物防治尺蠖应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效果才好。要在每年4月上旬左右卵块基本孵化4龄幼虫以前用药。每亩用3%敌百虫粉剂3公斤喷粉,杀虫率在91%以上。用50%二溴磷、25%亚胺硫磷、40%治螟灵1000倍液防治2~3龄幼虫,每亩用药液50公斤,效果为97.3%~100%。用90%敌百虫晶体0.5公斤对水1200倍液防治,每亩用药液50公斤,效果为95.6%。 生物防治。利用尺蠖的天敌──寄生蜂、寄生蝇、鸟类和菌类等来防治。据试验,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每毫升1~2亿孢子的菌液喷杀2~3龄幼虫,灭虫率达90%以上。此外,鸟类中的白头翁、鹑雉、竹鸡等,寄生蜂中的姬蜂、土蜂等都是油茶尺蠖的重要天敌,应大力保护利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522.html

上一篇:名优茶机的选购与使用

下一篇:三招教你产出无公害茶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