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老茶园套种改植好处和哪些茶园适宜套种改植

2019-11-13

套种改植,常称“以老带新”或“以新代老”。是指先在老茶园行间套种新茶树,待新茶树成园后再挖去老茶树,以此实现老茶园的彻底改造和茶树品种的更新换代的一种改植换种模式。这种技术曾在日本及我国许多茶区推广应用,其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改植换种前期的经济收入,解决改植换种茶园前期没有产量的问题。如果套种改植操作得当,茶叶产量不会因茶树新老交替而受影响。

2、防止水土流失。由于套种提高了改植前期茶园的覆盖度,改全园深垦为带状深垦,新老茶树根系纵横交错,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茶园水土流失。

3、改善茶园小气候。套种后的茶园,茶树行间光照强度减弱,相对湿度提高,茶园土壤温度周年内的温差缩小,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4、改良土壤。套种茶园每年有较多的枯枝落叶还原于土壤,使得耕作层内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明显提高。

5、因套种茶园荫蔽度大,减少了茶园土壤的蒸发耗水量,可缓解因新建茶园的土壤过分裸露而造成的干旱。

同所有农业技术的贯彻一样,套种改植也应讲究“因地制宜”四字。行距过宽的茶园不宜套种改植,密植和丛栽的茶园无法套种改植,产量过低的茶园,老茶树没有保留的必要,因而也无需用套种改植来换园。适宜于套种改植的老茶园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地形不需作大的调整;二是行距符合新茶园发展的要求;三是拟改植的老茶园仍具有一定的产量水平。

小编推荐

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


老茶园换种改植,是新茶园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科学实用的新技术。针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1年提出的用10年时间,实现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各地和服积极响应,一方面进行无性系良种新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着重进行老茶园的换种改植。5年来,浙江省开展了良种化工程建设,至2005年春茶结束,全省茶园面积236.0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就达12.28万亩,包括换种改植面积2.25万亩。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4.73%。但要再用5年时间达到无性系良种化60%的预期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36.06万亩,今后再要大面积开发新茶园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按照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还有近100余万亩老茶园需要改造,因此对现有荒芜、衰老的有性系茶园进行换种改植就成了当前良种茶园建设的关键。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对推进各地无性系良种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茶园的挖掘

用人工或挖机连根挖去老茶树,机械挖掘深度一般在60cm以上。挖掘机由外向里或由低向高挖掘,并每次用挖掘机敲击根部带起的泥土,减少我工整理强度;挖起的老茶树可立即人工整理出园,亦可干燥后原地焚烧,以增加土壤肥力。焚烧老茶树时,四周必须要有专人看管,注意安全,严禁在有风时进行。目前绍兴、上虞等许多县(市)采取了这一措施。

2、土壤消毒和平整

老茶园土壤中的害虫或成虫卵以及有害病菌大量存在,会对新种茶苗构成威胁,因此在土地平整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将5%毒死碑均匀地撒地土壤上,每亩1.5kg,结合土地平整,翻耕入土。茶园内原路、沟、道路规划合理的可继续使用,如需调整的,可按规划进行重新布置。在坡地茶园,如采用人工挖掘的,梯面可保持不变,只要对土壤进行平整即可;采用机械挖掘的,梯面宽度应根据茶树行距而定,一般行距1.5m,沿等高线而筑,梯田略向里倾斜,茶园平整也要按照行距1.5m进行。

3、基肥的施用

茶苗移栽前,在茶行中间开一条种植沟,将基肥施入种植沟中。基肥应选用熟化后的有机肥,如厩肥、饼肥,并配施磷钾肥。种植沟的宽度按基肥种类而定,如施用厩肥,开50cm×50cm的沟;基肥为饼肥或复合肥的,则开40cm×40cm的沟。每亩基肥用量以厩肥2t以上,或饼肥200kg,或复合肥150kg为标准。蔡肥也可混合施用,并每亩配施钙镁磷肥20kg、硫酸钾15kg。磷钾肥可掺入基肥一起施用,肥料施入种植沟后,应在上面覆一层土,以避免茶苗根系直接接触肥料后造成伤根死苗。

4、良种茶苗的挑选

茶苗在选购时应严格把关,要选用一年半生(俗称单春苗),或一年生的茶苗,要求苗木新鲜,茎杆粗壮,须根系发达。

5、良种茶苗的移栽

茶苗移栽一般在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或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最为适宜。茶苗采用双条播,按大行距1.5m,小行距0.3m,株距0.4m的标准种植,采用两条平行种植或凹沟栽植。技术要点为:在开好种植沟后,要在沟内施足基肥,然后回填生土,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种植。种植时,每穴2株,要大小茶苗分别种植,即大苗两株或小苗两株一起种植。每亩所需茶苗约5300株。种植茶苗时要把并排的2株茶苗放入种植沟内,用小锄挖穴,然后一只手扶茶苗,另一只手将土填入沟内,当填土至茶苗不露须根时用手将其轻轻往上一提,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待整块茶园种植结束后,浇足定根水。定根水浇过之后,茶苗会下陷,需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当天移栽结束后,为减少茶苗水分蒸发,统一将茶苗地上部距根颈20cm以上的主枝剪去,保留3-4片真叶,对于分枝较高的迎霜等品种,可压低修剪高度至16cm左右。另外,把多余的茶苗种植在茶园边上,以备茶园缺苗时,进行补苗之需。

6、幼龄茶园补苗和施肥

茶苗种植后要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苗、死苗的及时补齐。种植后3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1次、雨天除外,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约1个月后,当新根发出时,应施1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20天施1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种植后的第2年,施肥时要注意开沟5cm左右,通常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浅耕1次并结合除草和施肥。尤其在秋季,要开深沟施氮肥与复合肥。

7、幼龄茶园的铺草和套种

茶苗种好后,工在茶行间铺上杂草、秸秆等覆盖物,以保水保温,减少杂草生长,提高茶苗成活度。因幼龄茶树间空隙比较大,也可在行间因地制宜地种植绿肥植物和毛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用,不仅可减少杂草的生长,还能起到保水保温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茶园经济效益。但在经济作用还没有彻底成熟时,将其拔起铺在茶行间作绿肥使用,最经济有效。

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要点


老茶园换种改植,是新茶园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科学实用的新技术。针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1年提出的用10年时间,实现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各地和服积极响应,一方面进行无性系良种新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着重进行老茶园的换种改植。5年来,浙江省开展了良种化工程建设,至2005年春茶结束,全省茶园面积236.0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就达12.28万亩,包括换种改植面积2.25万亩。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4.73%。但要再用5年时间达到无性系良种化60%的预期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36.06万亩,今后再要大面积开发新茶园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按照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还有近100余万亩老茶园需要改造,因此对现有荒芜、衰老的有性系茶园进行换种改植就成了当前良种茶园建设的关键。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对推进各地无性系良种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茶园的挖掘

用人工或挖机连根挖去老茶树,机械挖掘深度一般在60cm以上。挖掘机由外向里或由低向高挖掘,并每次用挖掘机敲击根部带起的泥土,减少我工整理强度;挖起的老茶树可立即人工整理出园,亦可干燥后原地焚烧,以增加土壤肥力。焚烧老茶树时,四周必须要有专人看管,注意安全,严禁在有风时进行。目前绍兴、上虞等许多县(市)采取了这一措施。

2、土壤消毒和平整

老茶园土壤中的害虫或成虫卵以及有害病菌大量存在,会对新种茶苗构成威胁,因此在土地平整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将5%毒死碑均匀地撒地土壤上,每亩1.5kg,结合土地平整,翻耕入土。茶园内原路、沟、道路规划合理的可继续使用,如需调整的,可按规划进行重新布置。在坡地茶园,如采用人工挖掘的,梯面可保持不变,只要对土壤进行平整即可;采用机械挖掘的,梯面宽度应根据茶树行距而定,一般行距1.5m,沿等高线而筑,梯田略向里倾斜,茶园平整也要按照行距1.5m进行。

3、基肥的施用

茶苗移栽前,在茶行中间开一条种植沟,将基肥施入种植沟中。基肥应选用熟化后的有机肥,如厩肥、饼肥,并配施磷钾肥。种植沟的宽度按基肥种类而定,如施用厩肥,开50cm×50cm的沟;基肥为饼肥或复合肥的,则开40cm×40cm的沟。每亩基肥用量以厩肥2t以上,或饼肥200kg,或复合肥150kg为标准。蔡肥也可混合施用,并每亩配施钙镁磷肥20kg、硫酸钾15kg。磷钾肥可掺入基肥一起施用,肥料施入种植沟后,应在上面覆一层土,以避免茶苗根系直接接触肥料后造成伤根死苗。

4、良种茶苗的挑选

茶苗在选购时应严格把关,要选用一年半生(俗称单春苗),或一年生的茶苗,要求苗木新鲜,茎杆粗壮,须根系发达。

5、良种茶苗的移栽

茶苗移栽一般在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或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最为适宜。茶苗采用双条播,按大行距1.5m,小行距0.3m,株距0.4m的标准种植,采用两条平行种植或凹沟栽植。技术要点为:在开好种植沟后,要在沟内施足基肥,然后回填生土,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种植。种植时,每穴2株,要大小茶苗分别种植,即大苗两株或小苗两株一起种植。每亩所需茶苗约5300株。种植茶苗时要把并排的2株茶苗放入种植沟内,用小锄挖穴,然后一只手扶茶苗,另一只手将土填入沟内,当填土至茶苗不露须根时用手将其轻轻往上一提,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待整块茶园种植结束后,浇足定根水。定根水浇过之后,茶苗会下陷,需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当天移栽结束后,为减少茶苗水分蒸发,统一将茶苗地上部距根颈20cm以上的主枝剪去,保留3-4片真叶,对于分枝较高的迎霜等品种,可压低修剪高度至16cm左右。另外,把多余的茶苗种植在茶园边上,以备茶园缺苗时,进行补苗之需。

6、幼龄茶园补苗和施肥

茶苗种植后要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苗、死苗的及时补齐。种植后3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1次、雨天除外,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约1个月后,当新根发出时,应施1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20天施1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种植后的第2年,施肥时要注意开沟5cm左右,通常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浅耕1次并结合除草和施肥。尤其在秋季,要开深沟施氮肥与复合肥。

7、幼龄茶园的铺草和套种

茶苗种好后,工在茶行间铺上杂草、秸秆等覆盖物,以保水保温,减少杂草生长,提高茶苗成活度。因幼龄茶树间空隙比较大,也可在行间因地制宜地种植绿肥植物和毛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用,不仅可减少杂草的生长,还能起到保水保温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茶园经济效益。但在经济作用还没有彻底成熟时,将其拔起铺在茶行间作绿肥使用,最经济有效。

衰老茶园的改植换种


1.深挖老茶树,连根拔起。注意清除残根。

2.实行深翻,结合施足底肥。翻垦深度50~6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二溴乙烷(EDB)及氯化苦等。确定茶行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亩施人畜肥2~3吨,加饼肥200~400千克、磷肥300~600千克,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3.完善茶园基础设施。①整修梯坎和人行道路,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及山顶,种植适合茶园的树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比如杉树、桉树等。

②完善茶园灌溉系统,修建蓄水池,以利于茶园管理。每10~15亩修建一个15~20立方米的蓄水池。

4.茶树种植。①茶行布置。要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耕作、采摘管理和保持水土。

②种植密度。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依地形和品种而有不同,同时有利于茶园机械化管理。实行双株双行,大行距1.5米、小行距0.33~0.4米、穴距0.3~0.34米左右,亩植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左右。茶树品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茶类品种要求而定。重庆地区适宜生产名优茶的品种主要有巴渝特早、福鼎大白等品种。

③茶苗移栽。茶苗移栽最佳时间为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茶苗的移栽宜选择无风的阴天定植。定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加土后一手轻提茶苗,一手将土压实,茶苗“泥门”平地。定植后要浇1次定根水。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为节约用水,在种植最后覆土时,应使茶行两边盖土略高,使种植坑形成凹形,有利于再次浇水时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5.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①定型修剪。第一次,定高度,促分枝。在移栽定植时,离地20厘米下剪;第二次,培养骨干枝。在上一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长到40~50厘米高时,在第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5~20厘米下剪;第三次,形成丰产树冠骨架,在第二次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修剪,把茶树高度控制在60厘米以下。

②施肥及抗旱保苗。幼龄茶园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薄肥勤施。定植后的茶园,第一年初夏,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用腐熟人畜粪尿50~100千克或尿素2~3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当年夏、秋季节还应再施追肥(或根外追肥)2~3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施追肥3~5次。幼龄期茶园的追肥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注意抗旱,及时补苗。

③茶叶采摘。幼龄茶园以培养树冠为主,幼龄期实行打头采摘。按照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养结合的原则,采用打顶留侧、打高留低、采中留边的方法。第一年不采。

④茶树病、虫、草害防治。茶树的病虫草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一是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加强肥培、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清除虫源等有效措施。二是开展优化防治,做到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生产茶园中用药要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三是在茶园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天敌,应用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重点防治螨类、叶蝉类虫害。合理间作,及时锄草。

如何为衰老茶园改植换种


1.深挖老茶树,连根拔起,注意清除残根。

2.实行深翻,结合施足底肥。翻垦深度50~6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二溴乙烷(EDB)及氯化苦等。确定茶行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亩施人畜肥2~3吨,加饼肥200~400千克、磷肥300~600千克,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3.完善茶园基础设施。

①整修梯坎和人行道路,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及山顶,种植适合茶园的树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比如杉树、桉树等。

②完善茶园灌溉系统,修建蓄水池,以利于茶园管理。每10~15亩修建一个15~20立方米的蓄水池。

4.茶树种植。

①茶行布置。要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耕作、采摘管理和保持水土。

②种植密度。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依地形和品种而有不同,同时有利于茶园机械化管理。实行双株双行,大行距1.5米、小行距0.33~0.4米、穴距0.3~0.34米左右,亩植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左右。茶树品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茶类品种要求而定。重庆地区适宜生产名优茶的品种主要有巴渝特早、福鼎大白等品种。

③茶苗移栽。茶苗移栽最佳时间为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茶苗的移栽宜选择无风的阴天定植。定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加土后一手轻提茶苗,一手将土压实,茶苗“泥门”平地。定植后要浇1次定根水。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为节约用水,在种植最后覆土时,应使茶行两边盖土略高,使种植坑形成凹形,有利于再次浇水时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5.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

①定型修剪。第一次,定高度,促分枝。在移栽定植时,离地20厘米下剪;第二次,培养骨干枝。在上一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长到40~50厘米高时,在第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5~20厘米下剪;第三次,形成丰产树冠骨架,在第二次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修剪,把茶树高度控制在60厘米以下。

②施肥及抗旱保苗。幼龄茶园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薄肥勤施。定植后的茶园,第一年初夏,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用腐熟人畜粪尿50~100千克或尿素2~3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当年夏、秋季节还应再施追肥(或根外追肥)2~3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施追肥3~5次。幼龄期茶园的追肥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注意抗旱,及时补苗。

③茶叶采摘。幼龄茶园以培养树冠为主,幼龄期实行打头采摘。按照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养结合的原则,采用打顶留侧、打高留低、采中留边的方法。第一年不采。

④茶树病、虫、草害防治。茶树的病虫草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一是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加强肥培、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清除虫源等有效措施。二是开展优化防治,做到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生产茶园中用药要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三是在茶园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天敌,应用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重点防治螨类、叶蝉类虫害。合理间作,及时锄草。

老茶园改接换种新技术


项目简介:我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无性系茶树良种仅占茶园面积的19%左右。随着名优茶生产的迅速发展,占茶叶产量29%的名优茶,产值占了78%左右,使人们认识到良种是效益之源,对现有茶园改植换种有了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的老茶园换种方式,周期长、投资大,换种初期山地水土冲刷严重。采用嫁接换种新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改植换种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特点:利用该技术,减少改植换种过程中挖去老茶树、重新开垦园地、育苗移植等工作;技术易于掌握,见效快;嫁接换种第二年即可收回嫁接初期的成本投入;对山地茶园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技术指标:该项技术的应用,平均成活率可达85%以上,在生长季节,接后3个月苗高可达30―40cm,比常规改植换种提早2―3年成园。

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换种一年后可产良种接穗约150公斤/亩,并收回换种成本,茶树长势达常规茶树2-3年生长水平。

技术成果提供方式、条件及适宜推广地区范围:全国各茶区均可采用此项技术进行茶园的改植换种。长江中下游茶区,在3―10月间,如没有干旱或冻害发生,有适宜的接穗均可进行茶树嫁接换种工作。其它地区视各地的气候条件进行。

技术成果提供方式:技术服务、培训或现场指导。

提倡茶园立体间套种植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植其他植物。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实践证明,以下几种立体间套模式适于广大茶区采用:(1)茶园中间种杜仲,茶厢中种马铃薯;(2)茶园中种山楂,茶厢中间种蘑芋;(3)茶园中间种厚朴,茶厢中种黄豆或甘薯;(4)茶园中间种乌柏,茶厢中种小麦或花生。以上(1)、(2)、(3)种模式适合高海拔(800米以上)茶园,(4)种模式适合低海拔茶园。为了保证主业茶叶产量的提高,茶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间套时要合理搭配,彼此让路,互不影响。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最好选择高大的落叶乔木,如杜仲、山楂、厚朴、乌柏等经济药用林木。一般按4:1的比例种植,即4行茶种1行遮荫树,每亩种30—35株,遮光率达30%左右(因过密影响茶树生长,过稀起不到遮荫效果)。至于茶厢中的间套作物,不能种高秆作物,最好种匍匐型的耐荫性强农作物或绿肥作物,株距中根据茶厢宽窄、茶龄长短和当地习惯灵活掌握。

值得一提的:(1)茶园立体间套属于多投入、多输出、多时空变化和生物性生产的人工复合系统,是深度开发旱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农民获得长远利益的可靠保证。因此,在目前还未被广大茶农认识其好处之前应大力宣传,提高茶农的认识。政府部门可将其纳入生产计划,与山区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搞。(2)还要制定详细的立体间套方案,促使养分良性循环,防止土壤退化,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茶园规划--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茶树及配置在生态茶园中的其他作物,大多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经济年龄均可达数十年。因此,在茶园建立时,必须认真做好规划设计,严格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为依据,根据茶树生育规律及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的特点,妥善考虑决定。茶树为长寿常绿植物,一年种,多年收,有效生产期可持续四五十年之久,管理好可维持更长年限。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不断改善和满足它对外界条件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早期成园、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为此,建园时必须重视园地的选择。 (一)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生态茶园必须建立在生态条件适宜区。我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农作物的种植区划进行了研究,关于中国茶叶区划,于1979年6月在杭州组成了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其任务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研究茶树的生态适应性,茶类适制性,划分适宜生产区域,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和建立商品茶基地的依据,至1982年底,该协作组提出了全国和各省的茶叶区划意见,这为我们建立生态茶园的适宜地域提供了依据。据陈文怀等研究,根据茶树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约260万km2的地区是适合茶树经济栽培的。其中又可分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 最适宜区:  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的丘陵或山地。行政区域包括滇西南、滇南、挂中南、广东、海南、闽南和台湾,适宜于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适宜区:  长江以南,四川盆地周围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河流域的丘陵和山地。行政区域包括苏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南、闽东、闽西、闽北、鄂南、贵州、川中、川南、川东、藏东南等,适宜于小乔木、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在适宜区域内,由于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的差异,气候和土壤均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生态茶园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生态园地的选择,特别是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天然)产品,要严格进行环境的调查和检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364.html

上一篇:怎样使用嫁接方法来改良老茶园品种

下一篇:老茶园套种改植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