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如何防止茶红锈藻病的发生

2019-11-13

茶红锈藻病是病原藻类寄生引起的一种茶病,它跟栽培管理息息相关,凡茶树缺肥、管理不善、强采,造成长势变差时,就会引发本病的大量发生,我省茶农戏称为“饿鬼病”。华南地区发生非常普遍,云南大叶种受害严重,长势不良的三、四类茶园中株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发病后又加速茶树树势衰退,甚至大面积死亡。

红锈藻病主要侵害茶树1至3年生的枝条,引起枯梢;叶片和茶果也可受害。枝干部受害的症状是,病斑呈圆形至椭圆形,紫黑色,表面常有纵向长裂缝,发病严重时,芽叶稀少瘦弱,茎部病斑以上的叶片多失绿呈现黄色斑驳。在湿度较大的季节,病茎上产生铁锈般细毛状的子实体。叶部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5—6毫米,稍隆起,边缘紫色,周围有一透明的绿色环;在多雨季节,病斑正、反两面均出现橙红色毛状子实体,同时病斑变干,中部变褐色或灰色。

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绿藻,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次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育成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落在茶枝或叶上,萌发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

病原藻侵入植物组织后,生长健壮的茶树能够在受侵染组织下方长出一层木栓化防护组织,阻止继续侵染。但长势衰弱的茶树则缺乏这种防护能力。因此一切导致茶树生活力下降的不良环境,都会引起红锈藻病的严重发生。诸如土壤缺肥、碱性、通气不良或有硬土层、遮荫不足、干旱、渍水、采摘过度等等,都可能是造成茶树长势衰退,酿成红锈藻病严重发生的诱因。

防止这种病发生,重点是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对树势衰弱的茶园实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第二是要搞好茶园灌溉、遮荫。对云南大叶种茶园,要种好遮荫树,但以间种山毛豆作为临时遮荫的茶园,不要让山毛豆生长超过二年,因为它是该病的中间寄主。

第三,病区在病害传播前(4—5月),雨后喷射0.2%硫酸铜液加0.1%肥皂粉或0.5—0.7%石灰半量式玻尔多液,对它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英德一些茶场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射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小编推荐

茶 红 锈 藻 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茶 红 锈 藻 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茶 红 锈 藻 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v

茶藻斑病


茶藻斑病是茶树老叶病害之一。中国各茶区均有分布,为害茶、柑桔、油茶、山茶等30多种植物。 症状:老叶上初生黄褐色针头大的圆形小点,以后向四周放射状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灰绿色至黄褐色,后期变暗褐色,边缘不整齐,表面具平滑、较隆起的毛毡状物。病斑直径5mm左右。 病原:一种绿藻学名为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ge。病部的毛毡状物即为营养体和繁殖体,孢囊梗顶端膨大,近菜。长宽为14.5-20.3×16.0-23.5uM,游动孢子成熟遇水后释放出游动孢子。 侵染规律:以营养体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在潮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蔓延。 注意开沟排水,剪除细弱枝,合理施肥。 茶枝癌病在中国四川、台湾、湖南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为害茶、梨、苹果、柳等植物。 症状:茶树枝干受害后,韧皮部出现淡褐色下陷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包围整个枝干,皮部坏死呈黑褐色,病部周围组织不规则增生,形成肿瘤,树皮粗糙并开裂,病部以上的枝叶常枯死。多数枝条不抽顶芽或芽头瘦小。 病原:丛赤壳菌学名为Nectria sp.属座囊菌目座囊菌科丛赤壳属。病部的子实体为病原菌的子囊壳及子座。子囊壳球形或卵形,丛生,鲜红色,直径为100-150uM,长宽为72-92×8-10uM。 侵染规律:病原以菌丝体或子囊果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宜,孢子成熟,被风、雨传播,在茶树生长衰弱,杂草丛生,阴湿通风不良以及修剪不当的茶园内发病较重。 防治:对感染严重的茶丛应进行台刈,并将病枝烧毁。发病轻的茶树,则应及时修剪病枝,并喷酒0.5%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茶树病害--茶藻斑病


症状 又称白藻病。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中下部老叶片。老叶片染病 叶正、背面均可产生黄褐色针头大小圆形病斑或十字形斑点,渐呈放射状向四周发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灰绿色至黄褐色病斑,大小0.5一1.0mm,病斑上可见细条状毛毡状物,后期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稍隆起,呈暗褐色,表面光滑,有纤维状纹理,边缘不整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绿藻以营养体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湿度大的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了解子在水中萌发,从叶片角质层侵入,在叶片表皮细胞及角质层之间蔓延,叶片染病后又在叶片表面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病原藻喜欢高温,但寄生性弱,多寄生在衰弱茶树上。茶园荫蔽、湿度大或湿气滞留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建立新茶园,要注意选择高燥地块;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时,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疏除徒长枝和病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3)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4)早春或晚秋发病初期开始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5%的96%以上硫酸铜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茶饼病的发生与防治


茶饼病是茶叶上一种严重的芽叶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家,曾因它的发生,给茶叶生产带来灾害性的损失。在我省山区和海拔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此病为害茶树新梢、新叶,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带病斑芽、叶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

此病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茶饼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就是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秋季节当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即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担子孢子被风雨吹送到嫩梢上,遇水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发展形成菌丝,并在其中生长,后期突破叶片下表皮,长出白粉状的子实层,成熟的担孢子再次侵入蔓延。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但枯死的病组织不起传病作用。

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病受三个因素制约,当遇到较低温(16-18℃),高湿(相对湿度在85%以上),短日照时有利发病,引起流行。其担孢子受阳光直射半小时即丧失活力。所以,此病一般发生于高山茶园、郁蔽度大的茶园和阴凉多雨的季节。

对付茶饼病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勤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要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单施氮肥使枝叶柔嫩而增加发病程度。密植茶园,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要坚持勤采收,不要留叶太多,甚至可以不留叶。其次,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场所的办法。夏季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减少荫蔽程度,利用阳光消除茶饼病病原菌越夏场所,使之无法渡夏。第三,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冬春修剪应在15-20天内全园修剪完毕,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饼病的发生。第四,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有效的药剂不多,其中以十三吗啉和比锈灵较为有效。发病区在采摘期间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吗啉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比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早期喷施,如无上述药物,则可用0.2%硫酸铜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后,需再喷一次。

茶轮斑病的发生和常用防治方法


鉴别症状: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茶树嫩叶或成叶伤口处入侵,经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形成子实体,释放出成熟子实体,借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龙井长叶、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较抗病或耐病品种。

2、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3、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351.html

上一篇:茶园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下一篇:茶苗根癌肿和根线虫病如何防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