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黄刺蛾

2019-11-13

学名 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虫害--茶树黄刺蛾


茶树黄刺蛾

学名 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茶树黄刺蛾(茶树虫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学名Cindocampaflavescens(Walker)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扁刺蛾


一、危害地区: 又名痒辣子。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成虫幼虫咬食叶片呈刀切状平直缺刻,幼虫刺毛能分泌毒汁,人体皮肤触及,会引起红肿疼痛。二、形态特征: 成虫:中型。体灰褐色,鳞毛厚。 卵:椭圆形,淡绿色,扁平光滑。 幼虫:长椭圆形,扁平,鲜绿色,体上各节有4个刺突,体两侧各有一列红点。卵椭圆形,外有坚硬的茧,黑褐色,椭圆形。三、发生规律及习性: 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虫结茧越冬。竖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卵多散产在叶面。幼虫多在叶背,已查丛内分布较多,夜晚和清晨爬到叶面活动,老熟幼虫在根际土中结茧化蛹,入土深度17-16厘米。四、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幼龄幼虫期喷洒药剂,可选用50%杀螟松、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50-125毫升/亩)或80%敌敌畏1000倍液(75-100毫升/亩)或10%除虫精、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6000-8000倍液(12.5-20毫升/亩)。扁刺蛾幼虫对药剂较敏感,喷药时,应将药液喷至叶背虫体上。也可喷洒苏云金杆菌或青虫菌0.5-0.1千克(每克含孢子100亿,100-200倍液)。 (2)冬耕培土:冬季结合耕作,在茶树根际培土7厘米以上,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

茶刺蛾


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成虫体肥壮,全体密生绒毛和厚鳞粉,大多黄褐或暗灰色,少数问有鲜绿色,前翅靠近外缘常有l~2条斜纹。幼虫体扁,椭圆形或称纸烟形,体上有4列毒刺,俗称“火辣子”、“痒辣子”。少数种类无刺。头小收缩在前胸下,足短小退化。化蛹前结石灰质硬茧壳。幼虫栖居叶背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枯黄半透膜,中龄以后咬食叶片成缺刻,常从叶尖向叶基锯食,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叶片。幼虫多食性,是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 茶刺蛾成虫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20毫米,体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波状斜纹。卵椭圆形,扁平,单产。幼虫成熟时体长25~30毫米,长椭圆形,前端略大,背面稍隆起,黄绿至灰绿色。体前端背中有一个紫红色向前斜伸的角状突起,体背中部和后部还各有一个紫红色斑纹。体侧沿气门线有一列红点。低龄幼虫无角状突起和红斑,体背前部3对刺、中部1对刺、后部2对刺较长。茧卵圆形,暗褐色,结茧在土下。 发生规律 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三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且常以第2代发生最多,为害较大。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单产,产于茶丛下部叶背。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向上取食叶片成缺刻。幼虫期一般长达22~26天。

桑褐刺蛾


学名 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褐刺蛾。分布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寄主 茶、桑、柑桔、桃、梨、柿、栗、白杨等。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1一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 年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药剂防治 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331.html

上一篇:茶长卷叶蛾

下一篇:茶树茶叶白毒娥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