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

2019-11-12

最近很多茶友都在找茶经网小编了解关于“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的知识,于是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这些“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有关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

新华社宁德4月12日电(茅野、郑祖辉)记者12日从福建福安市官员处获悉,经过数月的申请、审查、评估和公示程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福安市“中国红茶之都”的称号。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秘书处称,云南临沧是第一个获得“中国红茶之都”称号的地方,福安是第二个。

据当地茶叶企业介绍,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的“谭洋功夫茶”对提升“谭洋功夫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功夫茶”的市场份额,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福安是“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素有“中国茶之乡”的美誉。该市总人口为67万,茶叶相关人口为42万。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30万亩,毛茶产量2.79万吨,产值15.6亿元。

1915年,“谭洋功夫”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金牌,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它被英国王室指定为一种特殊的茶。100年后的2015年,“谭洋功夫茶”被选为中国唯一的红茶品牌,成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茶”。连续两年,2016年和2017年入选中国茶叶地区十大公共品牌价值。(结束)

编辑推荐

坦洋工夫发源地福安坦洋村


1371年,福安坦洋村人发现了当地的“坦洋菜茶”。1851年,坦洋村胡氏用该茶首创了坦洋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甘醇),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坦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坦洋村内青山绿水常伴,青瓦幽巷可见;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村虽小,建筑物却异常丰富多样。其中,真武桥、丰泰隆茶行、坦洋炮楼、王家建筑群是坦洋村的标志性建筑物。据介绍,截至目前,坦洋村仍有30余家茶厂,6000多亩茶园,主要栽种本地菜茶、福云6号等茶树品种。

走进坦洋村,仍可见街边大小茶行十余家。到了做茶的季节,在坦洋村下街随处可以看到拣茶梗的老人,虽然他们要戴着眼镜拣茶梗,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速度。

据介绍,在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坦洋街上仅大茶行就有36家。但至今,丰泰隆茶行(位于坦洋村下街)是坦洋村保留最完整的茶行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层结构,二、三楼做萎凋,一楼做发酵和烘焙。整个茶行楼高十几米,楼宽五十余米,烘焙间可摆放近两个焙笼,是坦洋村象征性建筑和重要的文物之一。

酿造谭洋功夫茶的细节


坦洋工夫是红类中的一个茶类,外形匀整,内质香气清鲜高爽,尤其是冲泡出来的坦洋工夫,它的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亮,滋味醇厚。喝到好的坦洋工夫,大部分得归功于它的冲泡方法,但冲泡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细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冲泡坦洋工夫应注意的细节。

酿造谭洋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点:

1.将新鲜的冷水倒入壶中煮沸:由于水龙头里的水充满空气,红茶的香气可以完全被导出,而隔夜水、两次开水或热水瓶里的热水不适合冲泡红茶。

2.倒开水,逐渐加热壶和杯,以避免水温变化太大:一般的茶壶有一个坚固的圆体,允许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充分伸展和跳舞。

3.仔细考虑茶叶的量:每人冲泡1茶匙(约2.5g茶叶)的浓茶,但如果你想冲泡好红茶,建议冲泡2杯,两杯红茶(约5g)的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红茶原有的风味,享受再添的乐趣。

4.将沸水倒入壶中泡茶:泡茶的最佳时间是在水开始沸腾后30秒左右,这时喷雾形成一个一美元硬币大小的圆圈。

5.冷静下来,等待正确的冲泡时间:因为快速冲泡不能完全释放茶叶的香气,茶叶的强度(即强度)会专业地标记在一般的专业茶壶上,这与茶叶的闷冲泡时间有关。例如,浓度分为1-4级,1级最弱,4级最强),酿造时间从2分钟到3.5分钟,依次递减。

我相信你已经掌握了酿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酿造过程会非常美味。

世界红茶发源地在哪里?


茶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人据说是神农氏,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我国茶叶向外传播也有久远的历史,世界各国饮茶和栽茶、制茶均与我国有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我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是在南北朝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边疆贸易时,茶叶是首先输出的商品之一。公元593年,即日本圣德太子时代,中国的饮茶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美术及佛教同时输出至日本。

茶叶输往欧洲要比输往西亚和日本迟的多,据有关资料记载,1557年葡萄牙在中国侵占澳门后,开始将中国茶带回国。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穆斯奥所写的《航海旅行记》中曾记载中国茶,此为欧洲文学中首次出现茶。长期以来中国饮茶风气所扩展的范围,仅局限于与隋唐帝国相邻的国家及地区,而未能随贸易风传入欧洲。其重要原因是茶叶怕潮湿,而当时的造船技术又不够成熟,无法建造防水的密隔舱,因此无法利用船舶来运输茶叶。

十六世纪,欧洲人早航海、造船等技术上有突破性的进步,葡萄牙人最早在航运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是他们最先将中国的茶叶带往欧洲。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买的茶叶载回国,正式开始为欧洲引进大批的茶叶。1650年,荷兰人开始输入中国红茶到欧洲。而初期中国茶进入英国是经由荷兰人之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萨林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把红茶和茶具当作嫁妆,并在婚后推行以茶代酒,掀起英国王室贵族饮中国擦痕的风潮。英国人赋予红茶优雅的形象及丰硕华美的品饮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茶文化,更将红茶推广成为国际性的饮料。据估计,红茶占有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其次才是绿茶,乌龙茶等。

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孰不知最早输出的红茶却是产于福建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红茶起源的确实年代已不可考,成书于明朝中期(约16世纪)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红茶”这一名称,是现存最早的记录。清雍正(1773)年间,崇安知县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了这种产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酒,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王国安在其所著《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道:“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下种红茶开始的。”而产于崇安星村镇的红茶是‘正山小种’红茶。小种红茶除了有正山小种外,还有外山小种。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种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自从星村小种红茶出世之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世界四大红茶之一与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齐名的安徽祁门工夫红茶,却是1876年由一个在福建罢官的人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后来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在安徽的‘祁红’外,增添了云南‘滇红’,湖北‘宣红’,江西‘宁红’,湖南‘湖红’,广东‘英红’,浙江‘越红’,江苏‘苏红’等。其中‘祁红’、‘滇红’、‘美红’最为著名。由此可见红茶的起源当在雍正(1733年)以前,明中期(约16世纪)之后。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多类书籍对此已无异议。

那么正山小种红茶是如何进入西方社会的呢?许钟荣先生主编的《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中详细记载了红茶发展史和红茶大事记,书中记载:“据推测,在17世纪时,已经开始制作红茶,最县出现的是福建小种红茶。这种出自崇安星村乡桐木关的红茶,当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收中国茶输往欧洲时,它也随着进入西方社会,由于经过特别的制作过程,使其带有松烟香,所以备受喜爱,至今星村的正山小种红茶仍享誉国际。”165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输入中国红茶至欧洲,这种当是产于福建崇安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因为“祁红”“滇红”“英红”等红茶均未诞生。1650年以前,欧洲茶叶贸易可以说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好中国茶的市场,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生意上短兵相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二国终于兵戎想见,爆发了第一次“英荷之战”。1665——1667年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由于英国再度获胜,摆脱了荷兰人而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山茶,取代绿茶成为欧洲饮茶的主要茶类。

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2020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内容,感谢阅读!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本文《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坦洋工夫红茶:穿越百年醇香依然


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春天,来自太平洋的温湿季风带来了福安白云山东南麓的又一阵春雨。坦洋村胡氏万兴隆茶庄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曾有过的独特茶香,万兴隆主人手持茶壶,把盏临风,但见茶盏里的汤色,如玛瑙,似琥珀,香气氤氲可喜。胡氏主人啜了几口,咂咂有声,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对乡亲们宣告:这是真正的红茶,从此,我们坦洋村也能做这样的红茶了!

那一年,在建宁茶客的协助下,坦洋村开始了以本地优质的“菜茶”为原料制作红茶的历史。红茶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做越好。坦洋村迅速成为闽东最大的红茶制作加工、经营销售的中心。也是那一年,正逢首届世博会在英国召开,坦洋红茶初次亮相,便引起嗜爱红茶的欧洲人士的注目和赞赏,认为它是中国武夷红茶的又一个独特、优质的品种,别有风味,从而备受欢迎。清代的史料记载了这一史实:咸丰间,坦洋“产茶美且多”,“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茶业“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于西洋”。至清同治时期,茶事勃兴,坦洋红茶“遂翕然称颂岛外,”大量畅销英伦三岛,一度成为英王室选用的华茶珍品。坦洋红茶既已名声大噪,坦洋人遂以“坦洋工夫”为红茶商标,销行天下,并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博金奖。白云山下的一个弹丸小村,以红茶之盛,勃然兴起于闽瓯。坦洋,这个昔日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一时驰名欧美茶界,外国来信,只须写有“中国坦洋”,竟能寄达收信人手中。

继万兴隆茶行首创坦洋工夫之后,祥记、生记、丰泰隆、瑞记等知名茶行仿制红茶,相继面世,四方巨商大贾,纷至沓来。兴隆的茶叶生意带来了坦洋的市井繁荣,外姓迁入,人口猛增,妈祖庙、土炮楼、真武桥以及街道两厢酒肆、茶馆、戏台相继建起。36家茶行,鳞次栉比,雇工3000多人,常年产茶2万余担。同治五年,清政府破例把茶税局设在坦洋村。至光绪七年(1881)坦洋村产茶多达七万余箱,约合4.2万担,远销荷兰、英国、俄罗斯、日本等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以坦洋茶商为主,福安成立闽省第一家“茶叶研究会”。史料所谓“阛阓茂盛”,“冠裳辐辏”,“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正是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坦洋村茶季的盛况纪实。每年初春伊始,茶商们便依约赶赴省城福州等市,向各国茶商领取茶银定金,桶装船载,运回坦洋,发放给茶农、茶贩。春末至秋则发运成批茶叶,扬帆口岸,辗转出洋。坦洋民谣唱道“红茶净择卖番邦”、“乌换白”,“茶换黄金”,讲的就是红茶换回了外国白银。当然,这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白银。今天看来,实际上坦洋人因了坦洋工夫茶的缘故,在那时就率先进入了国际贸易的大循环。

坦洋工夫红茶的国内、国际贸易造就了一批讲商德、守诚信的坦洋茶商群体,如胡大盛、王正卿、吴步云、施光凌、胡兆江、胡兆淮、施长埙、吴庭元等,他们重视茶叶的质量,反对缺斤短两,更厌恶以假牟利的不良商贾。如坦洋茶行“胜大来”公司鉴于市场上有冒牌的坦洋工夫销售外洋,便印发大量英文版的打假文告,在欧洲商界广为宣示,竭力护卫坦洋工夫的声誉。毫无疑问,坦洋工夫的诞生开创了闽东红茶的新纪元,它带来了闽东乃至整个闽茶的繁荣和发展。

百年品牌“坦洋工夫”引领福安茶产业重振雄风


“坦洋工夫”雄风再起。如今,“坦洋工夫”这个百年历史品牌,正以新的希望重新逐鹿国内外茶叶市场。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业作为该市的3大主导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坚持以提升茶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2006年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引领全市茶产业发展,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品牌――坦洋工夫;每年品种改造一万亩,以提高坦洋工夫茶品质;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为坦洋工夫茶提供交易平台;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以扩大坦洋工夫品牌的影响;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以提高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水平),加速茶产业发展。

政府在“坦洋工夫”品牌打造,包括包装、品种、广告、茶机、茶事活动等方面投入逐年增加,实现包装系列化、宣传多样化、营销网络化。

2006年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9个厂家、11个坦洋工夫品种”进行包装扶持,使之提高包装档次。优质的产品加上精美的包装,效益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包装的积极性随之提高。向系列发展,有“英伦皇室”、“醉龙颜”、“百福临门”等达100多种,可满足不同档次茶叶的包装需求。

2006年10月,“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打造序幕。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坦洋工夫”正成为市场新宠。

2007年2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11月,“坦洋工夫”红茶被认定为“中国申奥第一茶”。2007年12月,“坦洋工夫”红茶重返巴拿马,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第十届巴拿马中国贸易展览会”,“坦洋工夫”以其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品质得到了中外人士的一致认可,社会知名度不断攀升。

2008年2月,“坦洋工夫”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更使福安掀起了“坦洋工夫”热潮。福安茶商在北京、太原、上海、福州、银川及海外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

为实施品牌战略,再展“坦洋工夫”雄风,福安市进一步加强对“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出台了《坦洋工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坦洋工夫”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明确名牌茶叶质量标准,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规定了使用“坦洋工夫”证明商标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以及产品品质特征,并规定了商标被许可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以规范市场,保证产品品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多次茶叶展销评比会并获得多个奖项。“坦洋工夫”还被宁德市列为重点扶持的闽东茶叶主打品牌。

全市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成为全省首个获此类认定的县市。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现代茶业发展项目经国家财政部批准立项,中国海峡大茶都第一期工程完成并顺利开业。全市3家茶叶企业入选2008中国茶叶百强,居宁德市榜首。全市共有12家茶叶企业的19个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36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

“坦洋工夫”在人民大会堂中华名茶评比中获金奖,“坦洋工夫”红茶和茶饮料系列被授予“中国申奥茶”和2008年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特许茶。

通过打造品牌,茶叶产值逐年提升,2006、2007、2008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7.2%、53.65%、31.87%。“坦洋工夫”每公斤售价从品牌打造前的50~60元,升到1000多元,有的高达3000多元。在2008年的“闽茶杯”评比中,

“坦洋工夫”获得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30万元。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申请使用“坦洋工夫”证明商标,已授权生产企业13家,产值1.5亿元。

“坦洋工夫”福建省著名商标已公示,

“坦洋工夫”的加工工艺列入宁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坦洋工夫”品牌进一步提升了福安市茶产业整体水平,尤其今年茶叶市场疲软,但由于“坦洋工夫”的带动作用,仍保持茶叶增效、茶农增收,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茶产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和谐健康高贵”这是“坦洋工夫”的文化内涵。“坦洋工夫”这个民族品牌正托起福安茶产业的新希塑。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3276.html

上一篇:政和工夫茶该怎么喝?有哪些禁忌

下一篇:红茶有收藏价值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