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祁门红茶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9-11-12

最近很多茶友都在找茶经网小编了解关于“祁门红茶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知识,于是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这些“祁门红茶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关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峰起伏,山峰陡峭,山峰茂密。清朝光绪年间,祁门只生产绿茶,不生产红茶。

1875年,安徽省易县的一个叫于干臣的人被福建省免职,回到自己的老家做生意。看到红茶在多莉卖得很好,他在志德县杜尧街开了一家红茶店,并按照“福建红茶”的方法开始试生产红茶。

1876年,俞敏洪先后在祁门西路镇和舍里设立红茶分店,拓展业务。由于祁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所产红茶的优良品质,日益扩大的生产面积、不断增加的产量和更高的声誉吸引了国际红茶市场上茶商的极大关注。日本人称之为玫瑰,英国商人称之为祁门。

高档祁宏外形紧凑,幼苗娇嫩。它的颜色是黑色和潮湿的。冲泡后,茶汤又红又浓。它的香味清新、芳香、持久。它有明显的甜味,有时带有玫瑰香味。祁宏这种独特的香味被许多外国消费者称为“祁门香”。祁宏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高级红茶”,尤其是在英国的伦敦市场。祁宏被列为茶中的“英雄”。每当祁宏新茶上市,每个人都会争相购买。他们认为“春天的香味在中国的茶香味中可以找到”。

祁红茶适合清酒,但也适合与牛奶和糖混合。祁红受到英国皇家贵族的宠爱,称赞他是“最好的”。

cy316.COM精选阅读

立顿红茶历史文化


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它既代表茶叶的专家,又象征一种国际的、时尚的、都市化的生活。一百多年来,立顿始终保持着历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和芳香美味。

立顿从一开始就从产品层面上对茶进行了创新。1890年,立顿创始人托玛士·立顿爵士到斯里兰卡寻找优质茶叶。在斯里兰卡,他将茶叶种植变成了一种精细高贵的艺术,而经过其拼配的茶有一种独特清新的风味。在“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广告诉求的引导下,立顿爵士通过努力让茶成为深受英国大众欢迎的饮品,质量高,且价格适中。

作为联合利华的品牌,立顿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以高档消费场所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如在电影电视片中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中出现、在网络小说中出现等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立顿品牌深埋在消费者心中。经过长期的品牌经营,现在,喝立顿茶已成为高级白领的象征。虽然立顿在欧洲市场有强大的广告宣传,但在中国市场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较注重终端网络建设,少投放硬性媒体广告。就产品而言,立顿茶多为红茶、奶茶,以欧洲风格为主,较少涉足中国传统茶。

在红茶包深受消费者认同之余,立顿也在推出了全新的绿茶包和茉莉花茶包等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茶包。并在2004年推出了包括奶茶和柠檬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2005年又推出袋泡草本茶系列。

红茶的穿越历史文化


常常,手握一杯温热的红茶时,杯中流溢的甜香,在充分调动嗅觉神经的同时,更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当唇舌触碰到温润的茶汤时,胸臆间便生发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闭目凝神,静静享受它的芳香甜醇,时空仿佛也发生了转换,袅袅茶烟升起,飘飘荡荡……朦胧迷离中,心开始穿越,好像回到4个多世纪前的武夷山,静谧的山村里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芳香,它曾书写了历史,也曾改写了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这一枚小小的香叶,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传说,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武夷山民把它从茶树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绿茶的,可是因故没有及时付制,芽叶全都发热变红,“变质”了!这可愁煞了山民,无奈只好将错就错,并砍来松柴熏焙。这些“变质”的青叶做成茶后,乌黑的茶色看起来不甚美观,甚至还有些丑陋,与鲜翠的绿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而且尝起来隐约间有类似于桂圆汤的味道。这便是世界上的第一泡红茶——正山小种。山民们顾不上多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茶拿到茶行去卖。他们原以为茶商在试过这种怪茶之后会拒绝收购,可万万没有想到,茶商竟奇迹般地照单全收。殊不知,在人们惊喜与讶异的背后,属于它的辉煌时代正在无声无息地酝酿着。

果不其然,在17世纪头十年的某一天,风鼓满帆的荷兰商船第一次带着它从中国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上了岸,欧罗巴人都称它为“武夷茶(Bohea)”。后来,它被装入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妆奁中走进了白金汉宫,以它与生俱来的非凡魅力征服了正在用铁蹄征服世界的英国人。当英国人正迷恋于扩张殖民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琥珀色液体,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布衣草民,几乎每天都在期待着大本钟在下午4点准时敲响,然后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沏好一壶茶,拈起一枚点心,揉入一缕阳光,消遣午后时光。此外,“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堡,让俄国人也钟情于它的芳泽。很快,喝武夷茶就成为欧洲大陆的一种流行风尚。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云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BlackTea”。同时,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嗜好越来越强烈,导致了大量白银流向中国。

19世纪中叶,武夷山茶籽被英国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家偷偷带到印度播种,并从中国引进了制茶工人,印度从此出现并活跃在世界茶叶的舞台上。随后,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新兴红茶产茶国也相继走上了这个大舞台,中国红茶渐渐式微。

近一个世纪的动荡、战乱,红茶也未幸免。传统几大红茶茶区生灵涂炭,茶园荒芜,产业凋敝。山河破碎,茶业衰败,让一批满怀报国之志的茶学家,不辞辛劳地在西南大后方建基地,做科研,将中国红茶的魂脉延续,创制了滇红、黔红等新红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茶学家依然兢兢业业,为红茶产业的复苏与发展而奔忙,并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开发了不少红茶新品,外销到苏联、东欧等国。即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红改绿”的运动。不仅如此,兴起于19世纪的“红茶风”,吹拂了100多年,还仍未停歇。英国“下午茶”、俄国的“茶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国的红茶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以红茶为代表的茶,与可可、咖啡三足鼎立,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这就是一枚小香叶与一个大世界之间的故事。

就这样,4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手中的红茶即将饮尽时,心又回归了现实,而杯底依然香如故。"

河红茶的历史文化


河红茶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银线。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而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文化部门正在为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一位青年正在致力于恢复河红茶的生产。目前河红茶有“正山小种”、“金俊眉”、“银俊眉”等多种品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世界的饮料之王。而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是河红茶。河口历史上的商业繁荣,与河红茶的兴旺分不开。制茶业是铅山的传统产业,北宋,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等就是贡品。明代清吏笪继良任铅知县,进一步推广种茶业,“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明《铅书》)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并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茶最为走俏。

条萦肥实、色泽乌润、茶质浑厚、亮丽芳香的河红茶问世之后,立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声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见《上饶地区志》),“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明《铅山乡土志》)。河口成中国红茶贸中心和制河红茶的技术中心,当时的河口镇从事红茶加工的就有三万之众。清人程鸿益在《河口竹枝词》中描写道:“狮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茶。”河口镇的九弄十三街上,茶栈茶铺栉比林立,“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蒋士铨《河口》),江边10个码头,茶箱茶篓堆积如山,装船的罗侠(搬运工)挥汗如雨,忙个不停。河红茶曾经的辉煌,就是程著卿所说的使命感。

只是到了近代,河红茶才每况逾下。解放后,为重振铅山茶叶产业,铅山县于1956年在县城西辟茶园建立国营河口茶场。这是我省最早的国营茶场,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原场长金尔镇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千人群英会,还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河红茶又下坡了。今天,再也不能让河红茶寂寞,程著卿说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上饶市铅山县境内的武夷山腹地处处都有野生茶。过去,这一带居民家家户户采野生茶叶、制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一些茶商还直接在当地开茶厂制“正山小种”,村民因茶而丰衣足食。近三、四十年来,由于河红茶停产,漫山遍野的茶叶无人采摘。而篁村、西坑、桐木关一带等河红茶原产地被列为国家公益林区禁止伐木,当地居增收入减少。当铅山本地人程著卿创办的茶厂开始生产时,当地山民每天采茶青可收入100—400元,清明谷雨时节的20多天里,当地居民一家数人采茶少则收入数千元,多则收入一万多元。这也是他要恢复河红茶生产的一个原因。

红茶菌的历史文化


红茶菌的历史文化,红茶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酸性饮料,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秦朝。东晋义熙10年(公元414年)为了给赞王医治消化不良症。

19世纪初,红茶菌被东南亚商人带到沙皇俄国。80年代被俄国人带到苏联,并在苏联的高加索一带培养应用。直到90年代,日本的一位俄文女教士从高加索带回日本进行培养。最后又由日本流传到世界各地。红茶菌在中国民间很早就有培养和流传,并作为民间的一种日常食用的传统饮料之一。       

据说在很久以前,渤海一带有一家卖杂货的店铺。有一次,店伙计涮完蜂蜜罐后,顺手将水倒入一个装过糖的坛子里。过了几天,当伙计打开糖坛子的盖,发出一股好闻的清芳的酸香味来,大家过来一看,原来坛中生有一层乳白色的厚厚的胶质膜,正好把坛口封住。当时正值三伏天气,唇焦口渴的伙计,抵不过那清香芳酸味的刺激,拿起葫芦瓢舀起就一饮而尽,喝完之后,叫绝不迭,馋得周围的人也顺嘴流口水,除店主人外,在场的人都喝了半瓢。后来,店主人发现伙计喝后无事,便命伙计用坛加蜜加水如法炮制,制出别具风味的红茶菌。店主不仅发了财,并且由于常吃红茶菌凉拌菜,还成为当地的“寿星老”。后来由伙计将“红茶菌”的制作奥秘公诸于世,从此流传开来。

世界红茶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据说神农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和使用茶的人。传说在公元前2737年,他偶然喝了加有野生茶树叶子的开水,感到神清气爽。另一个原因是他品尝了有毒的药草,但是他咀嚼茶叶来溶解它们。从那时起,中国人逐渐了解了茶的药用、食用和饮用。

到了唐代,喝茶的习俗已经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大约公元780年,陆羽将他对茶的研究和经验汇编成《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书。在那之前,人们对茶有不同的名字。陆羽在书中使用了“茶”这个词,这是将“茶”确立为后世通用术语的关键。

红茶起源的确切日期无法确定。明代中期(约16世纪)写的《多能弼时》一书提到了“红茶”这个名字,是现在最早的记录。据估计,红茶早在17世纪就已经制作出来了,福建小红茶是第一个出现的。基于小红茶的生产工艺,工夫茶于18世纪中叶在福建生产,使其更加精炼。

世界上四大红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和锡兰高地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宏,产于安徽省西南部黄山区祁门县。当地的茶叶品种产量高,质量好。它们种植在肥沃的红色和黄色土壤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适中。因此,绿叶嫩滑,富含水溶性物质,8月份收获的品质最好。祁宏有一个紧密,薄而均匀的形状,美丽的正面和幼苗,一个深色(俗称“宝光”);内在品质清澈芬芳,带有蜂蜜香气,茶味中含有兰花香气(称为“祁门香气”),香气持久。汤又红又亮,味道香甜、新鲜、醇香,叶底(浸泡过的茶渣)又红又亮。印青最能品尝到祁宏有意义的香气,即使加入鲜奶,它仍会醇厚。春天最好喝红茶。下午茶和睡前茶也是合适的。

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山谷。当地的阳光很强,所以需要另一棵树来适当地覆盖茶树。由于雨量充沛,热带阿萨姆大叶茶树得以茁壮成长。从六月到七月采摘的质量最好,但是从十月到十一月生产的秋茶更香。阿萨姆红茶,茶形薄扁,深棕色;汤呈暗红色,略带褐色,带有淡淡的麦芽香味和玫瑰香味。它很强壮,是冬天喝茶的最佳选择。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地区。当地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白天阳光充足,但昼夜温差大,山谷终年云雾弥漫,这是这种茶独特香气的主要因素之一。五月到六月的第二杯茶质量最好,被称为“红茶香槟”。大吉岭红茶价格很高。三月和四月的第一杯茶大多是蓝绿色的,第二杯茶是金黄色的。汤色橙黄色,气味芬芳优雅,上品特别带有葡萄(葡萄食品)的香味,口感细腻柔软。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茶饮用,但由于茶体积较大,需要炖很长时间(约5分钟)才能使茶完全舒适,才能获得口感。下午茶和美味的一餐是最好的选择。

川红工夫红茶的来源及历史文化!


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产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高县等地,是上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50多年来,川红红贵人、醒世黄金白露、叙府金芽、早白尖贵妃红等川红工夫茶品牌享誉省内外。四川省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四川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形成盆地,大巴山挡住北来寒流,东南向的海洋季风可直达盆地各隅。年降雨量1000至13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18℃,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最冷的一月份,其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4℃,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美,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川红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畅销法国、英国、德国以及罗马尼亚等国,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历史

川红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来畅销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宜宾是“川红工夫”的故乡和发源地,是四川省最大的茶叶主产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早茶生产基地之一。

“川红工夫”茶因其生长环境和茶香的独特性,成为世界红茶的味觉标志,与“祁红”、“滇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1990年以前,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因条索紧细秀长,金黄芽毫显露,锋苗秀丽,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叶底鲜红明亮,香气芬芳,馥郁持久,获得消费者青睐,社会影响非常广泛,一度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1985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二十四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但随后由于体制与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川红工夫逐渐从市场大潮中退隐。以川红茶业集团为代表的宜宾茶企,扛起“川红工夫”大旗,打出重振川红战略,重现宜宾茶业辉煌。

郑山小红茶的历史文化演变


郑山小红茶的名称在近40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它出现之初,它在当地被命名为“红茶”,但由于各国根据茶的中文发音称之为“茶”,它被传播到了国外。后来,它被称为小茶。此时出现的小茶是指红茶,不同于武夷岩茶中代表各种乌龙茶的小茶。小红茶的名字出现在1640年传入英国之前的《清朝通史》中。1689年,英国首次从孟邦进口少量红茶。他们开始根据厦门口音称茶,然后称武夷山博合塔出产的小品种红茶。

18世纪初,仿武夷红茶出现在安溪,仿桐木红茶的江西红茶也出现在武夷的邵武和广信。为了区分正宗红茶和仿制江西红茶,开始使用正山小红茶和外山小红茶的名称。然而,这些仿红茶和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红茶都是以“武夷红茶”的名义出口的。因此,武夷红茶在18世纪实际上成为福建省出口红茶的名称。由于红茶在18世纪没有出现在福建以外的其他省份,武夷红茶甚至在18世纪成为中国红茶的通称。

19世纪初,由于国外对红茶需求的迅速扩大,福建生产的红茶也无法满足出口需求。经过几年的扫荡,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然后安徽等红茶产区相继出现。武夷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其地位持续下降,逐渐回归地域红茶的名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闽东工夫茶的出现改变了武夷红茶是全省唯一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不再用于出口。桐木红茶被单独称为“正山族”。

1853年以后,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所有的郑山族都通过福州港出口。因为郑山族是用松木熏制的,福州的地方口音听起来像宋明,听起来像松木。慕童出产的正山族红茶被称为利盟族红茶。闽东工夫茶出现后,外国开始用福州本地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红茶为“小红茶”。英国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称该术语出现于1878年。到目前为止,正山民族的出口一直使用“正山苏冲”或“正山红茶”的名称。

延伸阅读——从正山赛跑到正山搜宠到博合塔

与陆路运往俄罗斯的岩茶不同,海上运往欧洲的武夷山茶主要是正山小红茶,武夷山慕童自然保护区是正山小红茶的主要产地。荷兰商船于1610年首次来到中国,带回少量武夷山红茶。“福建小红茶是第一个出现的。这种红茶来自崇安县兴村乡桐木关。当荷兰人在17世纪初开始向欧洲出口中国茶叶时,它也进入了西方社会。”1650年以前,欧洲茶叶贸易完全被荷兰人垄断。两次英荷战争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脱离荷兰,并切断茶叶贸易。1684年,清政府解除了海上禁令。1689年,英国商船首次停靠厦门港。从此,英国开始直接从厦门购买武夷红茶。

兴村镇慕童村是郑山族的发祥地。1823年(道光统治的第三年),法国牧师罗文在慕童汉唐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并开始在慕童传教。因此,三岗、行墩、七里的一些村民仍然信仰天象,而信仰天主教和佛教的江墩、庙湾的居民则各占一半左右,因为他们远离教堂所在的地方。2001年,武夷山市政府在庙湾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当代茶业领军人物张天富的“郑山族诞生地”。像大多数中国村庄一样,江墩被命名为江墩,因为它位于慕童湖附近。“墩”是“水边村”的意思。该县的草墩、元元墩、墩头等自然村落也因其与水源的距离而得名。除了江的姓,蔡、杨和梁也是村里最常见的姓,和村民或多或少是亲戚。根据蒋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年,蒋氏从中原河南迁到桂溪,在桐木江都定居了24代。庙湾和江东的村民都是江开济祖宾九的后代。然而,在某一年的清明节期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争议。经过几次战斗,一些人从江都搬到了不远处的庙湾。至于正山族的起源,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大约在明朝末年,采茶季节,一支北方军队经过兴村镇的慕童村。天色已晚,沿路有一次茶道,它走进去,睡在茶道的茶叶上。当时,茶馆的老板和员工逃到了附近的山里。当军队开拔时,茶是红色的,老板很担心。揉捏茶叶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木块烘干。干燥的茶叶又黑又油,有松节油的味道。因为当地人一直习惯喝绿茶,不想喝这种坏茶,老板只好把茶挑到兴村茶叶市场出售。我不认为荷兰商人买了这种熏茶后非常喜欢,并愿意在第二年以2到3倍的价格订购。从那以后,当地人专门生产这种红茶出口。

外国书籍《茶经》中记载的正山族的起源与慕童当地传说基本相同,只是时间略有不同:1646年,清朝第一任皇帝顺治叔叔多尔衮摄政,试图将福建置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据说当军队进入武夷山时,慕童村的村民试图藏茶叶。蒋家在慕童村,有24代历史,声称他们聪明地发明了红茶。为了防止茶叶腐烂,他们用新切好的松木快速烘干茶叶。然后他们发现生产的茶有强烈的烟味,而且是黑色的。他们认为茶一定已经烂掉了。然而,当荷兰商人像往常一样来买茶时,村民们拿出了这些“特制”茶。令他们惊讶的是,荷兰商人特别喜欢这种茶。第二年,我买了比普通茶更多的茶,花了更高的价格。其他材料和当地口头传说也基本保留了上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将正山族的起源归结为一系列“意外”和“意外”。当地人不想浪费军队睡过的茶,所以他们用火烤了它,并在兴村茶叶市场低价出售。他们没有想到“劣质茶”反而受到荷兰商人的青睐——他们愿意以比普通茶高出两三倍的价格购买这种茶。在这个传奇故事中,茶叶等级结构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即桐木当地人认为劣质廉价的茶已经成为荷兰商人愿意高价购买的最好的茶,而红茶的高贵地位则是英国人在饮茶仪式后获得的新形象。英国人说,“武夷茶像玛瑙一样红,比印度和锡兰好得多。任何供应武夷茶的客人都会起立致敬。”

根据历史记载,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购买了两磅武夷红茶,并赠送给凯瑟琳王后。1663年,诗人瓦利写了一首茶诗来庆祝凯瑟琳王后的生日。其中有:“月桂树和秋天的颜色,美丽和困难比作茶……五福叫东土,带着勇士帮助我思考清楚,带着湛然驱散烦恼和疲劳”。所以在17世纪下半叶,为了顺应皇室喝茶的潮流,出现了许多感人的饮茶诗。例如,英国作家约翰.奥文顿在。1699年的一篇文章写道:“喝茶有神奇的疗效。欧洲人习惯于饮酒,但它会损害人们的健康。相反,喝茶可以使人清醒,让醉汉恢复理智。”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长诗《唐璜》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已经充满了同情,我必须转向武夷红茶。”通过皇室和社会上层的推广,英国人赋予红茶优雅的形象和复杂多彩的饮用方式。结果,在闽北偏远山区因武装混乱而意外发明的红茶,在海外流传后意外地受到英国人的青睐,从而获得了一套与本土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

自17世纪末以来,红茶在国外的销量急剧上升,供不应求。特别是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上禁令后,外国船只可以直接从厦门进口红茶,这大大方便了红茶的出口。据相关统计,18世纪前50年,英国每年进口红茶873,973.31磅(6556担),是17世纪最后5年平均进口量的76倍。另一个红茶贸易大国荷兰也进口了同样数量的红茶。正山民族中心生产区约600平方公里,估计最大产量为5000-6000担,慕童核心区最大产量约为3000-4000担。因此,海外对红茶的需求明显远远超过了慕童山口的产量。武夷茶在国外的售价也远高于其他地方生产的茶。魏源的《国海土志》说:“除了中国省会的税费之外,沿途还有七八个地方对茶叶征税和支付,外加水和各种费用。英国的售价和武夷山的买入价不仅高出几倍。”为了满足外商的需要,他迟到了。1840年以前,武夷山出现了茶叶后处理工业。根据彭光斗的《敏赵霁》,他最近购买的商品不足以满足世界的需求。结果,富商夏佳都从别人那里拿了茶,去武夷泡茶。他把假货和真货混在一起,赚了成千上万的利润。武夷没有真名。另一个例子是梁章钜的《重返田野的故事》,其中写道:“最好的普洱茶通常在武夷山烘焙。”在武夷山修行的闽南和尚石朝泉在《安溪茶歌》中描述了安溪茶对武夷茶的模仿:

安溪山阴沉沉的,崎岖不平,它的树荫被一簇簇茶叶弄湿了。生活在清明节的人们以非常低的价格为成千上万的家庭采集嫩叶。最近,武义和漳州的人们已经制作了紫色和白色的谷芽。外国船只年老时会来购买,国王的钱取决于官员的牙齿。西卡模仿岩茶,先炒后烤。很难区分真假。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以至于人们可以悲叹。

可以看出,安溪产的茶叶最初只卖给普通人,价格极低。随着西方商人高价购买武夷茶,安溪茶根据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仿制并冒充武夷茶,其仿制工艺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状态。虽然石朝泉在诗中明确指出Xi茶是仿岩茶,但紫毫和白浩是红茶的品种,所以有些人认为它是仿红茶。

清雍正十年(1732年),崇安县令刘婧在他的《消闲集》(A Moment of Leather Collection)中记载,山的第九首歌位于专家聚集地兴村。此外,还有江西邵武、广信出产的茶叶、红茶汤和江西吴姓,在兴村村私下出售,商人利用其低廉的价格和厚重的品质,在子米利亚茶叶(Zimilliya Tea)出售,当地茶户没收并向政府起诉。芽茶大多是对的和错的。它在首都和各省被广泛使用,并且使用率很高。然而,粤东的人们可以区分它。

由于武夷茶的质量和价格高于普通茶,在当时的茶叶市场上模仿和假扮武夷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岩茶和红茶制作的茶汤颜色非常相似,所以很难从这些清代文学作品中清楚地判断掺假的茶是红茶还是岩茶。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周边地区生产的茶叶已经陆续运到崇安县的茶叶配送中心(杏村),假扮成武义山本的茶叶。由于外部山茶花“价廉物美”,这种掺假也严重损害了当地茶农的利益,导致当地茶农愤怒,甚至没收茶叶并诉诸法庭。在中国农村社会,一般来说,市场上少量的以次充好或人手不足的行为不足以引发诉讼,双方更愿意私下解决。要求人们写论文、诉讼费用、各地政府支出都超出了一般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判决结果可能不像预期的那样,甚至可能被一些官员和公务员勒索钱财...因此,除非有必要,否则当事人不会轻易在法庭上解决。然而,崇安县茶农将外国茶冒充武夷茶的行为“一见钟情,并向政府起诉”,显示了其浓厚的兴趣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郑山族的英文名字是“lapsang souchong”。英国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称该术语出现于1878年。然而,如果仔细研究“正山搜宠”一词的来源,它与中国茶名“正山族”中的“正山”几乎没有关系。因为武夷山正山人种最初是从福州港进口的,所以外国也用福州口音称正山人种为“过失souchong”。在福州方言中,宋明用松木熏制时,发音为“乐”和“乐顺”,lapsang是“乐顺”的同音,sou-chong是“小种”的同音。因此,根据“面子”一词,“过失速冲”应翻译为“用松木熏制的小种茶”。可以看出,在字面意义上,“落山搜宠”和“正山族”并不完全等同。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翻译问题,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新词的“生成”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而且必须在话语/权力关系及其历史语境中加以考虑。英文单词“lapsang souchong”强调“正山族”烟雾的独特味道,而在正山族的发源地慕童,当地人强调以“正山”一词为代表的地区的权威,并划定了正山的相应范围——主要是慕童的12个自然村落。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产品,前者强调品味,而后者强调地域范围。这种意义上的偏离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作者稍后将讨论的问题。

“失言搜宠”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英语单词,而是福州方言的音译。但是如果你问一个福州人什么是“过失搜宠”,另一个人会非常惊讶。在“失误”中。ng的起源是桐木,当地的茶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小松饼"。因为这不仅不同于武夷山方言或江西方言的发音,这个拉丁字母词汇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笔者认为,要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正山族成为了境外的“流芳族”,必须从历史的过程来看待茶的流动。

闽北(武夷山慕童村)、闽东(福州)和海外(主要是英国)三个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郑山族流动,即生产者、中间商和购买者之间,群体认同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茶名不同“意义”的强调。此外,茶在这三种异质文化中的流动也跨越了三个不同的语言(方言)区域,从而形成了一个意义链,其意义方向不断变化。首先,"落山酥冲"最初只是一种已经被分解的茶,是出口品种繁多的茶之一。在它带来明显的商业利润之前,茶农并没有为这种价格低廉的茶取一个特别的名字,而是统一地称之为“红茶”,更不用说规定产地范围了。其次,在福州这个中转区,这种红茶被称为福州方言——“熏籽”。福州人作为中间人,专注于向海外买家介绍一种商品特色——利盟(烟)。通过这一特点,郑山种族有别于其他茶树品种。最终,“乐昌索冲”成为英语世界中源自慕童的正山族的名字,表明海外消费者已经接受了这种独特的口味,并逐渐赋予“乐昌索冲”一种新的文化含义——这是这个过程中最好的中国红茶。

上面讨论的是这种特殊红茶从产地到消费地的单向流动过程。另一方面,当这种红茶在西方成功打开市场时,“lapsang souchong”的商品名从消费地逆向流向原产地,最终“郑山族”的中国对应物被固定在原产地。从以前的诗歌不难看出,18世纪初,模仿武夷红茶出现在安溪等地,邵武、江西光信模仿武夷山茶也出现在武夷山,如“江西吴”。因此,为了将桐木生产的正宗红茶与其他地方仿制的红茶区分开来,形成了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红茶的名称。可以看出,“正山族”的名称是在桐木生产的红茶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后才产生的。作为生产者,茶农特别强调“正山”这个词,以强调原产地产品的真实性和独特性。作为消费者,英国人仍然强调茶的“熏”味,即“淡”。从字面意义上说,无论是吸烟的制造过程还是小茶的茶品种,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复制和复制。然而,“正山族”这个名称将茶的起源限制在“正山”(即桐木),从而使它成为唯一的、独特的和不可再生的产品。“正山族”的出现,通过建立一套积极的外部歧视/排斥制度,对当地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产生了以下结果。“最好的红茶”仅限于郑山(慕童)的特定地理区域,受益者仅限于当地居民群体。从“离岗索冲”到“正山族”,这意味着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宾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词汇”在一系列意义链的流动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当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与其说是“转换”,不如说是在后者的区域环境中(重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不是一种远离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利益冲突的中立行为。相反,新词汇的“创造”都与利益和权力的话语联系在一起。从“正山族”的“能指与所指”到“中国最好红茶”的“能指与所指”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者”市场对本土文化的逆向塑造过程,即“我们”制造文化以适应市场的过程。

结合“正山族”的名称,武夷奈-博赫塔还有另一个名字。Ux的《茶经》中的“博赫塔”文章注释如下:

博海茶,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通常被用来制作最好的中国红茶,后来被用来制作较少的中国红茶,现在被用来制作含茎的粗制爪哇茶。在18世纪,这个名字也被用于茶饮料的发音bo-hee。

吴觉农认为,如果这个注释是正确的,那么外文资料中的“bo-hea”一词应该翻译成“红茶”。他在编写《茶经》时,把大部分的“波希米亚茶”翻译成了“红茶”,有些翻译成了“武夷茶”。17世纪,郑山族被引入海外。它曾与武夷山乌龙茶和绿茶一起被称为“博合茶”,因为它产于武夷山。在18世纪,武夷茶是世界上唯一的茶,“武夷茶是中国茶的通称”。像武夷茶一样,“正山族”的名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含义不断变化。自17世纪末以来,海外对武夷茶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郑山小红茶生产范围的逐渐扩大。正山红茶的小种首先从慕童的核心地区传播到周边,从正山传播到外山,从周边县市传播到省外。随着红茶产地的扩散和红茶消费的增长,“正山族”逐渐融入到“博河茶”的洪流中,而没有特别强调产地和茶名。19世纪初,由于国外对红茶需求的迅速扩大,福建产红茶已不能满足外界的需求。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红茶产地在光年之际相继从其他省份出现。武夷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其地位持续下降,逐渐回归地域红茶的名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闽东工夫茶的出现改变了武夷红茶是全省唯一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不再用于出口,而桐木红茶则被分别称为"峥嵘族"。

祁门红茶的渊源


祁门红茶的渊源!清咸丰年间,此地有一山民名叫吴志忠,某年茶季一天,翻山越岭终日采茶于山中,茶叶旺季,正是采茶高峰期。由于天热时久,装置袋中的茶叶多而受压,待晚归家时,发现一袋茶叶几乎全被捂红了。茶叶收入是当时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伤心懊恼的吴老汉不舍废弃,硬是将捂红的茶叶做成了干茶。结果跑遍了历口各家茶号,无一老板收购。因为当时制销的是绿茶。无奈的吴志忠沮丧地背着干茶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幸巧遇一洋人茶商。洋贩子用生硬的中国话询问,吴老汉没好声气地回答他:“乌龙茶”。心生好奇的外商,非要看个究竟。吴老怀着碰运气的想法,放下背袋,打开袋口。洋人见是与众不同的乌黑毛茶,不知是何品种,于是仔细看了又看:干茶乌黑却发亮,条索紧枝且有形。接着抓上闻了又闻:异香扑鼻,沁人心脾。又选上几枝放进嘴里品了又品:香甜醇厚,滋味引人入胜,便赞不绝口:“乌龙?好茶!”,“好茶,乌龙~~~”。随后以高价收购了吴老汉的全部乌龙茶。这对吴志忠来说,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吴志忠“乌龙茶”的故事在历口不胫而走,自后当地的茶老板纷纷收购起“乌龙茶”,茶农也纷纷效仿老吴的茶道,结果在当地渐渐改变了经销绿茶为经销乌龙茶的行市。因此,乌龙茶的制销由西乡推广开来。

“乌龙茶”,传说就是最早的祁门红茶,当它传遍祁门各乡镇村落后,当时外销的商标打的就是“赤山乌龙”。

祁门红茶的历史渊源与冲泡方法


众所周知祁门红茶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它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有『群芳最、红茶皇后』之美誉,香名远播。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曾获得了特等奖凭和金牌,美国韦氏大辞典中也收录了『祁门红茶』这一词组。

但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光绪以前,祁门不生产红茶,只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那它又因何高香美誉、香名远播呢?

“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卖茶去”,白居易《琵琶行》里这句诗,原是写琵琶女的哀怨孤寂,却在不经意间,插入了一波广告:要买茶,到浮梁去。唐时的浮梁,是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业多来自上游歙州,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与浮梁临着阊江一水相依。

祁门所产的茶品质好,色黄而香,所以尽管地处深山,祁门的茶市却也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年二三月间,买茶者摩肩接踵而来。购茶以后,凭借阊江水道,先来到浮梁,再顺水而去。浮梁产区的茶到底有多畅销呢?敦煌遗书《茶酒论》中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当时徽州地带茶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祁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俄国、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后由北平同盛祥茶庄引入北平,在市场获得了成功。后来,在他们的带动下,附近茶农纷纷改制,逐渐形成祁红产区。

祁红一经问世,就以其优异的品质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因为祁门红茶的产地——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地多雨区,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森林覆盖率85.79%,其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云雾缭绕,是茶树生长的完美环境。所以祁门红茶的品质卓越,叶嫩毫显,色泽乌润,香气醇和。冲泡后,汤色红艳,芳香四溢,口感风格鲜明独特。

至弘所售祁红于清明前后至谷雨前开园采摘,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特级祁红以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为主,制作工艺精湛,属于顶级祁门红茶。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

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则将长短粗细、轻重曲直不一的毛茶,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整形、审评提选、分级归堆,同时为提高干度,保持品质,便于贮藏和进一步发挥茶香,再行补火、清风、拼和、装箱制成形质兼优的成品茶。

制成的成品茶条索紧细秀长,色泽乌黑油润,匀齐洁净。汤色红艳明亮,醇润厚滑,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调饮,饮之仿佛置身玫瑰花海之中,妙不可言。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充分表达了祁红的高香。“祁门香”,不是醉人的浓香,而是一种持续悠久的淡香,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既包含了红茶“包容”的特点,又秉承了自己的性格,它适合清饮,香气醇厚优雅,滋味甜绵如蜜,它有花香,但不浓烈,若有若无的气息让人欲罢不能,总要在那一口如琥珀红亮的茶汤里去苦苦追寻。

它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作用减少,其氧化产物对胃部也有保护作用,如果长时间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粘膜、治疗溃疡、降三高、延缓衰老等作用。它是芳香馥郁的空谷幽兰,亦是清新优雅的灵动精灵。不仅醇润厚滑,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养神养生。

冲泡方法

1.简单泡法:

将水烧沸,茶具最宜景瓷,装上大约占壶容量十分之五的茶叶,冲入沸水,冲泡后香气高锐持久,隔45秒左右倒入小杯,先闻香,再品味,满口生香,回味甘美。

2.功夫泡法:

冲泡功夫茶时一般要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茶和水的比例在1:50左右,泡茶的水温在90—95℃。冲泡工夫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将茶叶按比例放入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时间在2—3分钟,然后按循环倒茶法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品饮时要细品慢饮,好的祁门红茶一般可以冲泡2—3次。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3260.html

上一篇:毛尖绿茶有哪些品种,它们的禁忌是一样的嘛?

下一篇:说茶|包容的红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