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蛤蟆背?

2019-11-12

可能会有茶友喝武夷岩茶的时候遇上了蛤蟆背,但是他们见怪不怪了,因为他们知道武夷岩茶跟蛤蟆背已经扯上了关系。

估计现在看文章的你已经被懵圈了,可能你会问:武夷岩茶跟蛤蟆背能有什么关系?不急,看文章下面告诉你!

到底是什么“蛤蟆背”?

在武夷岩茶的品评中,有句评语是:蛤蟆背就一定是好茶。这样的一句话,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蛤蟆背”并不是指某种茶,而是一种茶叶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只能在叶底上看到。

蛤蟆背就是蛤蟆的背部,在茶叶上,其所指的是武夷岩茶冲泡以后,叶底砂绿,上面会泛起蛙皮状的小泡,且带有沙粒状的小白点,叶片并不光滑,反而看起来比较粗糙,形似蛤蟆的背部,因而得名。

“蛤蟆背”是怎么来的?

出现“蛤蟆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料,二是工艺。正岩武夷岩茶生长在极佳的环境当中,茶叶品质上好,就算经过漫长的深发酵重焙火的传统制作工艺都不会导致叶张破损。同时,因茶叶内部吃火较足,气泡从茶叶内部溢出,而导致在茶叶表面撑起了一个个小泡,也就是“蛤蟆背”。

购买茶叶时,可以根据叶底上有没有“蛤蟆背”的特征,来判断茶叶是不是传统工艺制作的岩茶,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蛤蟆背就是好茶”观点。随着现代制茶工艺越来越成熟,只要焙火控制得当,而且茶叶原料的品质较好,叶底也会出现“蛤蟆背”,而不一定非要是正岩岩茶哦。

哪些茶会有“蛤蟆背”?

武夷岩茶品种奇多,比如大红袍、水仙、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等等,这些茶只要符合刚才所说的原料及工艺条件,叶底上都会出现“蛤蟆背”的特征。现在市面上还有清香型的武夷岩茶,由于没有进行重焙火,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品质特征了。

小编推荐

什么是武夷岩茶肉桂?


亲爱的读者,以下是为您提供的《什么是武夷岩茶肉桂?》一文,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武夷岩茶肉桂又名玉桂,原为武夷名丛之一,可谓岩茶中的天之骄子,享万千荣宠。

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外,更以其香气辛锐持久的高香而备受人们的欢迎,据行家评定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香,香气久泡犹存,入口醇厚而鲜爽。

肉桂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当然是根据山场的划分。

正岩肉桂可分为:牛栏坑,马头岩,九龙窠,水帘洞,天心岩,三仰峰,竹窠,莲花峰等。

上述不同的山场产的肉桂,还有简称,戏称。比如牛栏坑产的肉桂,就被称为牛肉;马头岩产的肉桂就被称为马肉;天心岩产的肉桂,被称为心头肉等。

要是能喝到全肉宴,那对茶友来说,可是一种享受,标榜的是一种段位。

肉桂茶树,为大灌木中叶种。树势半披张,梢直立,树高与宽幅可达2米以上。

什么叫做灌木?

就如同我们平时看到的绿化植物,它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叶片面积较小,一片鲜叶子大概只有手掌的1/4。

通常肉桂制作成茶后,外观条索紧实扭曲,中等大小,色泽乌褐或蛙皮青,油亮有细白点,好的干茶常有一层极细白霜。仔细闻干茶的味道有桂皮香。香气霸气刺激,开水一冲,香气马上扑鼻而来。

武夷肉桂每年4月中旬茶芽萌发,采摘时间要到5月初,在一般情况下,每年只采摘一季,以春茶为主,须选择晴天采茶,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当天完成晒青,制茶质量最好。

品质好的肉桂,它的汤水,清澈鲜丽,且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火攻较低的肉桂,汤色橙黄透亮;火攻较高的肉桂,汤色琥珀,色泽明亮。

肉桂茶常见香型有4种

1,花香,比较容易出现在一些火攻低的肉桂中

2,果香,容易出现在一些火攻高的肉桂中

3,桂皮香,是肉桂品种香,表现出一种辛辣感,让人感受到肉桂的烈性和霸气。

4,木质香,一般冲泡到第6,7冲容易出现

肉桂的香气显著,细微之处也有差别,各位茶友们品茶时记得注意分辨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肉桂如果出现,酸味,霉味,焦糊味,青味等,这些不应该有的气味,它已经不再具备饮用的价值了。

肉桂茶的口感,简单粗暴而猛烈,也会有轻微的苦涩,但是一般很

快就回甘,而且留韵长久,回味无穷。

肉桂的叶底,润泽似绸缎般有光泽,可以见到清晰的蛤蟆背,叶底鲜活,软亮,颜色均整。

现在,岩茶最流行的是肉桂,于是,喝茶人争相追“肉”,为了一口美味去追逐,去看,去品尝,去感知。

岩茶肉桂虽好,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喝到自己心仪的茶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什么是武夷岩茶肉桂?》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岩茶有蛤蟆背就代表品质好吗?这可不一定!


前几天我们推出了“这可不一定”的话题,有童鞋在后台留言说“对每一泡茶的评价都需要客观,而不是偏激自以为是的”。

我只能说岩茶教室的童鞋里高手多,一语道出了我们不一定专题的精神。其实人们常常在陷入两难之间,就是因为认定了这个世界是黑白分明,这就一定是,那就一定不是的逻辑,将问题简单化,以为这样才能来更好的说服自己和他人。

其实“不一定”,很多时候所谓的一定都是受限于你认知,爱因斯坦说过,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虽然看上去有点像郭德纲说的,但是他真的是爱因斯坦说的。

Y老师刚入岩茶这个坑,许多茶老板喝完一泡茶后用发现藏宝图的语气指着叶底跟我讲,你看这叶底一个泡一个泡的像不像蛤蟆的背,我们武夷山人管这叫蛤蟆背,这可是好茶泡出来才有的,证明这泡茶焙到位了,而且只有好茶才敢焙到这种火工。

现在看来,这句话存在着很多的不一定。

1、蛤蟆背不一定是武夷岩茶的专有名词

“蛤蟆背”这个词的来源比武夷岩茶的诞生要早得多,在唐代的茶叶界圣经《茶经》中就有记载“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蛤蟆背,然后去火五寸”。

这时的蛤蟆背指的是唐代煮茶时提前将茶炙烤出现的,虽然茶类不同,但是原理一样。虽然千年之后,茶类分为六大门派,但是独有武夷一派保留了高温烘焙的工艺,但是说蛤蟆背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名词,恐怕陆羽不答应。

2、武夷蛤蟆背是什么?

武夷岩茶里的“蛤蟆背”指的是武夷岩茶经过烘焙后,茶条收缩,局部膨胀导致的干茶表面出现颗粒的泡点,在茶叶冲泡后,叶张不规则隆起,在叶背以及叶面出现凸起的颗粒状泡点,就和人的手被烫伤时起的泡是一个道理,因为泡多密集所以才被形象的称之为“蛤蟆背”。

这里说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在冲泡完在叶底才能看到蛤蟆背,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些干茶也能发现颗粒状的泡点。我们在采访审评专家陈郁榕老师的时候,她专门提到过这个误区。

传统岩茶因为大多是中足火,干茶表面的蛤蟆背更明显,在早期感官审评术语中便有“蛤蟆背色”一词来形容干茶叶背起的蛙皮状砂粒白点,

不过17年实施的新审评术语国家标准里没有了这个词,可能跟现在岩茶的火功整体变低有关系,干茶的蛤蟆背也越来越少见,更多是在叶底才能目睹“蛤蟆背”的芳容了。而且现在的小水泡的密集程度也大大减少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照顾越来越多的密集恐惧症患者。

3、有蛤蟆背一定代表茶好吗?

通常说有蛤蟆背就是好茶的人,心里存在这这样一个逻辑链条,有蛤蟆背=火功高=敢焙到这么足火的都是好山场的茶。

确实简单来说,火工越高,时间越长,泡点便越大,越密集,蛤蟆背越明显,火工低则相反,想象一下炸油条脑袋里就有画面感了。

但是,“蛤蟆背”也是要看颜值的。

数量多,泡点较大,叶底黄褐软亮的这种高颜值就说明了这泡茶焙火到位,火工在中足火。要是蛤蟆背也很大很多,但叶底都成碳黑色了,喝起来就是一股焦的味道。如果泡点较少也不密集,叶底还保持着鲜活,没有转色,就是属于武夷山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文火慢炖”了。

另外还有一种轻火茶只有偶尔的几个泡点,甚至毛茶阶段就有泡点的,你就要怀疑他是不是炒茶的时候锅温太高,烫出来的了。

而蛤蟆背与焙火之外的工艺都没有什么关系,比如做青工艺,做青生一点熟一点,走水透不透都能焙出蛤蟆背,

至于只有好山场的茶才能吃足火,这更是卖茶老板的信口开河,我见过多少销往潮汕地区的足火茶批发价都在100元以内的,你告诉我那是那个坑的?只能说好山场的茶经过中足火的火工之后保留下来的内质相对更丰富些,而已。

好了,这一期的这个不一定就到这了,下次看到蛤蟆背的茶可别喝都没喝就夸人家是好茶了,这就像你看到王思聪拿了个电竞的世界冠军,上去就夸人家,“干的好,不愧是老王的儿子”一样,场面略带尴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67453.html

上一篇:武夷山为什么可以养出优质岩茶?

下一篇:什么人群更适合喝黑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