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关于饮茶之源引发的争议

2021-12-2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饮茶之源引发的争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关于饮茶之源引发的争议”相关知识!

第二届湖南星沙茶文化节期间,各省、市茶叶协会的负责人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宣读的《星沙宣言》引起一场争议,争议的焦点是饮茶的发源何时何地。《宣言》上认为茶为国饮,湖南为先,饮茶的发源地在湖南。此言一出,与会的其他省市茶叶协会负责人就提出异议,四川、云南、贵州等省都认为饮茶的发源地在其所在地。

饮茶之源说法不一在国内,早有关于饮茶发源何时何地的争论,其中有好几种代表性的说法。我们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一笥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学术界的这些说法相去甚远,一时难以形成共论。

湖南为先难服众在这次会议上,湖南省之所以提出湖南为先也是有其根据的。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文建虎在《湖南茶叶》上撰文指出,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战国时代,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就把口头流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炎帝神农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他原游牧于黄河流域,在部族的纷争中,游移于湖南茶陵这个地方安顿下来。据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述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之后,南宋罗泌在《路史后记》中将炎帝的安葬说得更为具体: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炎陵今在麻陂。这就是后来的鼓酃县,现改为炎陵县,古属茶陵,隶属长沙国。文建虎认为,一代茶祖在湖南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饮茶始于三湘。

尽管湖南省的专家、官员引经据典来证明饮茶始于潇湘,但与会人员还是无法被说服。最后,会议主持人提出搁置争议,斟酌之后定夺。经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湖南省有关领导的紧急磋商,最后决定删除《宣言》上的历史早已证明: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这一具有争议的表述。

搁置争议谋发展其实饮茶到底起源于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但这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有可能成为一个地方发展茶产业的招牌,因此各地政府和茶叶行业协会都在据理力争。浙江省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被普遍接受,由此为杭州发展茶产业赢得了知名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茶企能意识到以一种简洁生动的标志性口号去经营地方茶业是一种进步,我们应该鼓励各地发掘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湖南省茶叶协会《湖南茶业》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湖南省提出湖南为先的口号一方面有据可查,另一方面是为了借助茶文化发展当地的茶业经济。

虽然争议一时无法达成一致,但联席会议却达成了搁置争议,共谋发展的共识。饮茶之源只要在中国就行了,没必要去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现在重要的是所有的茶界人士团结起来,为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献计出谋,广西南宁茶业商会会长蔡家雄说。

小编推荐

各家争议饮茶发源的地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茶经》 一之源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茶经一之源 讲解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高约30~70厘米,有的甚至高达数十米;在巴山、峡川一带,就有这样高大的树木,树杆粗到需两人合抱,只有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到树叶。这种树的形态类似瓜芦木,树叶就像栀子的叶,花朵像白色的蔷薇,种子像棕树的种子,花蒂好像丁香,根部好像胡桃。

“茶”字的字形,有的写成“草”字头(即“茶”),有的写成“木”字旁(即“”),有的“草”“木”并重(即“荼”)。茶的名称也有很多种:“茶”“槚”“”“茗”“”等。

种植茶树的环境,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土为最差。通常情况下,没有精湛的栽植技术,茶树难以旺盛生长。其栽培方法类似于种瓜,三年即可采摘。野生茶树的品质要高于人工栽培的。在阳面的山坡上或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其芽叶呈紫红色的品质要高于呈绿色的;芽叶卷曲的品质要高于芽叶舒展的。相反,在阴面山坡或山谷中生长的茶树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其性凝结不散,如果饮用容易导致腹胀。

唐诗之路与茶道之源


我曾在近些年四下浙江新昌。由于每次都忙于与茶相关的事儿,任务一完即匆匆返程,无意留心其他,所以新昌于我的印象:经济强县、名茶之乡、旅游胜地,别无其他。浙江是中国商业味儿最浓的地方,在我的眼里,文化是绝不被重视的。可这一回到新昌,我才意识到我的认识是片面的。新昌不仅仅重视经济建设,更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天姥山就在新昌境内,事实上,李白并非梦游,他曾千里迢迢三次登临过天姥山。此外,据专家论证,唐朝有400多位诗人云集天姥山和剡溪,并在此写下了2000多首诗歌。

为挖掘天姥山文化资源,新昌县政府早在1994年就召开了唐代文学研讨会,之后又举办过“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李白唐诗之路研讨会”、“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天姥山”等8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专家的论证,已经确认新昌是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中心地,新昌是唐诗之路上的唐诗之城。就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九届新昌旅游节上,作为唐诗之路的新昌又吸引了一批国内著名的诗人前来重走唐诗之路。

新昌不仅是唐诗之路的圣地,更是中国茶道的主要源头。今年,在众多国内权威专家的论证和倡导下,新昌被证实为是中国茶道之源。讲茶道离不开陆羽,陆羽是中国茶学的奠基人。陆羽到湖州后受到皎然的帮助,在顾渚茶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对现在的新昌、嵊州一带进行了考察,才得以完成《茶经》。

茶道能够创世,除陆羽外还有两个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这就是他惟一的亲人也是他的恋人李季兰和与他相交20多年的笃友皎然。

据说,陆羽到湖州后,经常往来于剡溪(就是今天新昌的沃洲湖一带)。当然,陆羽到剡溪不仅仅是考察,而是与李季兰进行幽会。李季兰怎会有如此魅力让陆羽从湖州乘船十几个小时来到剡溪?据说,陆羽小时候被送到李季兰家,被李家收养,与季兰青梅竹马,从两三岁长到七八岁,后因李季兰父母要回湖州,又被送回寺院。陆羽二十四五岁到浙江后再见到李季兰,两人都是热血青年,再加上李季兰父母早亡,陆羽又是孤儿,他们俩成了惟一的亲人。李季兰也是唐代的女中诗豪,她住在新昌玉贞观修道,陆羽经常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与李季兰在剡溪煮雪烹茶、对坐品茗。

皎然,湖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茶僧,是陆羽的忘年交。皎然能够提出“茶道”不是偶然的,与他从小在儒道佛方面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视剡溪为“仙源福地”,在此置有草堂,曾数十次到这里探寻、隐居、品茗。慢慢地吸收了这儿的“般若仙灵”,从而把一碗简单的“茶汤”与当时最为兴盛的佛道结合了起来。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从茶叶、茶具、泡茶、煮茶、茶饮方式、茶境、茶舞等方面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而诗中的剡溪茗说的就是新昌的茶叶。

因此,专家认为,“一首诗三碗茶”――饮茶歌成就了新昌成为中国茶道的源头。

茶道既包含物质之“茶”,又暗含精神之“道”,成为茶道之源自然也必须是“茶之源”和“道之源”的结合体。新昌具有1500多年的产茶历史,唐宋时期生产的剡茶已经名声在外,在新昌附近的会稽山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茶树籽,这佐证了剡溪流域也应该是茶叶的发源地。

“好马配好鞍,好茶需好器。”有史考证,古越大地还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全国瓷业中心。越窑从生产原始青瓷的商朝开始,经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了两千余年的陶瓷文明,历代享有盛誉。就连陆羽都指出:越州的瓷和剡溪的茶叶都为国之上品。

新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道源深厚。早在魏晋之时就有著名高僧等来此炼丹修道,唐代上清派名道司马承祯、贺知章、李白等也相继入剡寻经修道,道观遍布剡中。加上剡溪为著名茶叶种植基地,他们把道家的许多理念、精神与茶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茶文化”之气象。

诗与茶是唐文化的两朵奇葩,并互为影响。仅唐朝就有400多位诗人游览到浙东剡溪,期间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不朽篇章。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许多著名诗人对茶文化有所探讨,亦留有茶诗名篇,仅白居易一人就有50篇。可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儒学茶道”、“儒茶文化”或“文士茶道”的发祥地。

山、水、瓷三位一体共同成就了剡溪名“茶”;儒、释、道融会贯通一起铸就了“新昌――中国茶道之源”的历史地位。

一座城市的建设,文化很重要。有了“唐诗之城”、“茶道之源”,新昌县就有了灵魂、方向、坐标,一个城市最终有没有竞争力,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文化这个“灵魂”,而唐诗之路、茶道之源就是新昌的特色文化。新昌县有关领导如是认为,他们也是这么行动的。围绕“唐诗之城”,依托天姥山,新昌县正在搞旅游综合开发,依托“茶道之源”,正在建造“中国茶市”。

我们相信,通过精心运作和努力实干,几年后的新昌作为“唐诗之城”和“茶道之源”的内涵将更加丰富。

茶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在上海科技馆演讲时说,“美国与中国的纽带,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追溯到美国独立的初期。

1784年,乔治•华盛顿组织了皇后号的下水仪式。这艘船成功前往大清王朝,华盛顿希望看到这艘船前往各地,与中国结成新的纽带,希望中国开辟新的地平线,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正是这次远航,“中国皇后号”开启了中美贸易交流的先河。

美国在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当时与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关系,但北美地区的商品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运进中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中国购买茶叶后,由广州出口到英国,再由英国辗转运到波士顿卖掉,随后他们再将新英格兰地区出产的人参(中国人称“花旗参”)运往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取了大量利润。美国一直希望冲破垄断,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

谁都不曾想到,就是这些中国茶叶,居然在北美引发出一场独立的狂潮!

1773年12月16日,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叶党”成员,秘密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货船,将成箱的茶叶倒在大海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起义的导火索。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上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从此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成为独立的国家。这场从1775年至1783年进行的战争,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

石门茶禅文化之源


石门,拥有湖南屋脊“壶瓶山”,全县峰峦逶旖,终年云雾氤氲,气候独特,最适宜茶树生长,自古就产名茶。从武陵山到夹山、壶瓶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牴茶原产地,其茶叶质地优异,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的记载。当代茶学界泰斗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牴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石门的茶文化,可以说与其产茶和饮茶的历史一样久远。虽说其年代已无从考稽,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门却写下了骄人的篇章。拂开岁月的积尘,我们不难发现,被誉为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禅一味”,便可能源于石门夹山。

早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高僧善会云游而来,恰逢群猿母子相拥、嬉戏于青山樟林里,目击众鸟衔花竞飞、纷投放于碧波清泉中,其情其景,正与其师临别前所赠的偈语“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相吻合,遂滞留下来,开山建庙,大启丛林。这位心性明敏的高僧在禅宗史话上留有不少佳话,最著名的即是“茶禅一味”说。《祖堂集》中载:“夹山和尚自号‘佛目’。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师令大众地次,佛日倾茶以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酽茶两三碗,意在头边。速道,速道。’师曰:‘瓶有孟中意,篮中几个孟?’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孟。’……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段对话即是师徒在探讨茶中有茶外之意,而且似乎是善会反徒为师,在诱导师父。

和尚三句不离本行,其茶外之意自然是指禅也,其“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联,貌似描绘夹山自然风景,实则指品茶悟禅之意境。无独有偶,《日本禅师录》亦有相似的记载:“夹山和尚(善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禅之旨乃诉求本体论意义上的“悟”,而善会又常常自诩“老僧二十年说无义语”,即以禅语的乖谬性来反常合道。明知茶一碗却故问,意则茶中有禅且茶禅一味也。据日本当代禅学家秋月龙珉考证,此乃“茶禅一味”的发轫之作。

此后,宋徽宗政和年间,时任夹山寺住持的一代名僧圆悟,不仅继承了善会祖师的衣钵,更是对其“茶禅一味”的理念情有独钟,常常将这四字写成条幅,赐赠僧徒。他在夹山七度寒暑,著成被后世衲僧珍为“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据说,在夹山南麓一泓千年不竭的碧岩泉,正是善会和圆悟从中品出“茶禅一味”泡茶所用的泉水。以“碧岩”命名,并将“茶禅一味”的余韵遣上笔端,自是寄托其对夹山岁月的珍惜与感怀。圆悟一生,芒鞋竹杖,度岭穿云,遍历楚水吴山,云游大江南北,普设讲筵,广宣法音,春风化雨,桃李盈门。其著述《碧岩录》的出现,标志着禅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阶段,发展到注释“公案”、“机锋”的阶段。此前,西来佛法与本土文化相生出来的禅,被一些宗师与喜佛好禅的仕人们神秘化为可参而不可言的玄学,并立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禁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则并非故事的故事:某僧欲辞别其师,去他处学禅,师曰:其他禅林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徒问何为一味禅,师即用棍棒猛击其头。徒顿悟,大叫“懂了懂了”,师笑曰“你说你说”,徒启唇欲言,不料又是乱棍直下。禅即如此说不得的玄乎,而圆悟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口若悬河的评说,还让徒儿们连篇累牍地记录下来,真可谓是伽蓝的改革家。圆悟圆寂后,其坐化出的舍利子犹未寒,那些泥古不化的卫道僧们便仿效秦始皇,将这本充满禅机、睿智与哲理思辨的“宗门第一书”付之一炬。圆悟的僧徒们自然不忍让先师的著述灰飞烟灭,遂将《碧岩录》连同“茶禅一味”的墨宝流布海外。

所幸的是,《碧岩录》传至东瀛,不仅使禅风四靡,还催生了日本茶道。据考证,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则是圆悟的第13代法嗣,其茶道理念必然受到《碧岩录》学术思想的启迪与影响。至今,圆悟手书的“茶禅一味”,还被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珍藏着;“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对联,还高悬在岛国众多典雅的茶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末,日本佛教圣迹访华团曾先后几次来到夹山朝圣,三拜九叩,虔诚之至。1992年季春,日本茶道主流派“里千家”茶道学会会长多田侑史率团三十余人,万里迢迢赴夹山寻根礼祖,欣然用汉字写下“鸟唧花落碧崖前,猿抱子隐翠嶂后”之联,并解释说:“在日本茶文化界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与内涵,这就是中国湖南石门夹山寺的开寺祖留下的千古绝句。我们日本茶人在茶道活动场所都有这样一幅挂轴,主人客人在这种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随后,他又拜谒了碧岩泉,并俯身饮了口甘洌的泉水,慨然长叹:今生可以瞑目也!可见日本茶道传人对夹山圣山圣水一斑的崇敬之情。从文化层面上讲,“茶禅一味”的理念连同夹山文化代表作《碧岩录》开启日本茶道之先河,夹山可谓是中日茶道之源。

纵观夹山茶禅历史,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禅一味”的理念,善会因感悟而口授,圆悟因同感而笔传,无论口授还是笔传,皆可为天下先。石门这方山水不仅孕育了好茶,也孕育了影响海内外长达千年之久的茶禅文化。“茶禅一味”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升华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意境。无怪乎,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来到石门夹山寺后欣然命笔写下:“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

乾隆品普洱引发刘墉和珅斗法字号


话说乾隆在品饮普洱茶后余兴未尽,又吩咐太监将送贡茶进京的濮少南和罗千总唤来,细问此茶是如何制出来的,为何往年不见这种贡茶。濮少南和罗千总便一五一十地将普洱茶霉变成茶以及乔之光谈古论今话茶道的趣闻细说了一遍。这一下,乾隆更来了兴致,他又命太监赶紧把乔之光叫来。

乾隆为了让宠臣和珅长长见识,命太监把他传来陪听。那天,乔之光口若悬河,纵论天下名茶,哄得皇上笑逐颜开。和珅更是不失时机地恭维皇上。他对濮少南说:幸亏皇上及时为普洱茶赐名,要不然这么好的茶到现在还是无名茶。

不想,茶痴乔之光竟当即指出和珅所言有误,他说,明万历年间已有普洱茶之谓,因当时普洱府进贡的贡茶均称为普洱茶。

乾隆听了这话,心里老大不快,他不动声色地说:朕累了,大家都休息去吧。众人退下后,乾隆又对恭恭敬敬侧立一旁的和珅说:和爱卿,你安排濮少南和罗显成去南馆驿休息,朕还有话要吩咐他俩;你把乔之光送走,朕不想再见他了。

对乔之光恨之入骨的和珅决定在乾隆的口谕上做文章,置不识眉眼高低的乔之光于死地。和珅在向刑部传达乾隆口谕时将不想再见乔之光加了个到字,变成不想再见到乔之光。于是刑部便根据这口谕揣摩圣意,将乔之光捕入天牢,处以斩监候。

乔之光被打入天牢的坏消息传到悦丰客栈后,众仆人见主人犯了通天官司,一个个怕受株连,纷纷作鸟兽散,只剩下乔之光妻儿老小在家抱头痛哭。

就在乔之光家人六神无主、急如热锅之蚁时,店小二朱克平不但没脚底抹油,反而挺身而出,外出为犯了天条的老主人搬救兵。

朱克平去请的救命活菩萨便是和珅的死对头刘墉。刘墉与乔之光是茶友,交情很深,刘墉在接到朱克平的求救信后,立刻来到天牢,劈头就问:乔贤弟,你在上路之前还有什么愿望?乔之光见刘墉都说这样的话了,心想,看来自己是死定了。对于生死,乔之光很坦然,他脱口而出:文天祥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千古绝唱,乔某不才,只想在归天之前好好地喝一次普洱茶。刘墉听了这番话,未置一词,匆匆离开天牢。

第二天,刘墉在早朝散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表现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乾隆看刘墉的模样怪怪的,忙把刘墉叫到一旁,问:刘爱卿,你装什么神弄什么鬼?刘墉这才把乔之光的临终遗言想再喝一次普洱茶之事说了出来。

乾隆闻奏大惊,他虽然有点讨厌乔之光,但乔之光毕竟没有犯死罪呀。乾隆不是昏君,他可不想干这草菅人命的事,让后人说三道四。于是乾隆立即将和珅叫来训斥了一顿,不用说,乔之光也很快就出了天牢。

乾隆在释放乔之光后,又召见了濮少南,鼓励他回云南后务必要着力研制普洱茶。

濮少南回乡后立即着手开发研制普洱茶。云南地方官在财政和人力上给予全力支持,普洱茶越制越好。经过一代代研制、提高,时至今日,终于使普洱茶名扬四海。

一杯茶引发的随想


想了解《一杯茶引发的随想》知识吗,丰富的《一杯茶引发的随想》内容等你来看!

一杯茶,苦极回甘。生活,苦过之后便是甜。人生,苦一阵,甜一阵,而后平淡。茶中有生活,茶里看人生。

生活,有人喜欢平平淡淡的,有人喜欢轰轰烈烈的,还有人喜欢随意的;不管哪一种都是源于自己的喜好。你喜欢什么款的生活呢?我是喜欢随意又淡淡的。虽是如此,但人总是矛盾的,太平淡又会觉得生活无趣,总想找点波澜。这样人生才会精彩不是?

姜育恒的《再回首》里唱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而在变淡然之前,人生总是先反复折腾,才能悟出这个人生箴言。

人生其实就是由每个生活小片段组成的,因此说着人生,其实也是说着生活。而生活,经常藏着不经意,不管是好坏与否,都是生活调味剂。生活,只有像茶叶一样,在滚水中反复折腾,浸泡,才能把内在的潜质逼出来,为自己创造出长久稳定的幸福。这一路走过便成了人生。

所以,不管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在经历一系列的波澜和折腾,然后回归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种成熟,都是幸福的预兆。

关于本文《一杯茶引发的随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7215.html

上一篇:泡红茶和绿茶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下一篇:陆羽茶经的流变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